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癌住院患者营养状况及恶液质生物标志物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姜勋亮 王经元 +2 位作者 王珂 姜玉 李纪鹏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23年第3期354-361,共8页
目的基于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量表对胃癌患者营养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基于高通量测序结果,筛选与恶液质相关外泌体标志物。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患者1134例为研究... 目的基于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量表对胃癌患者营养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基于高通量测序结果,筛选与恶液质相关外泌体标志物。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患者113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NRS 2002量表比较营养状况与人口学特征、疾病进展、实验室指标和结局的相关性。同时抽取恶液质患者(n=3)和非恶液质患者(n=2)外周血进行全转录基因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的外泌体mi RNA作为胃癌恶液质的预测标志物。结果1134例患者中营养不良患者共772例,占患者总人数的68.08%。营养不良的发病存在年龄、吸烟饮酒史、肿瘤分期、体质指数(BMI)、实验室指标和预后的差异:老年患者(≥60岁)营养不良发生率显著高于<60岁的非老年患者(P=0.007),吸烟(P<0.001)和饮酒(P=0.005)均对患者的营养状况产生明显影响,胃癌患者营养状况随肿瘤分期增高而不断恶化(P=0.018)。营养不良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BMI均显著低于营养良好患者,而白细胞计数高于营养良好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营养不良是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通过全基因组测序,血浆外泌体mi R-206被鉴定为恶液质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以弥补恶液质早期诊断方法的不足。结论胃癌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且胃癌患者营养状况与其年龄、吸烟饮酒史、肿瘤分期、BMI、实验室指标等因素有关,并且是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本文鉴定了一种新的血浆外泌体生物标志物mi R-206,用于恶液质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营养不良 恶液质 外泌体
下载PDF
胃癌术后恶病质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
2
作者 张荟 杨眉 +1 位作者 倪高翔 林振孟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16期147-149,153,共4页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恶病质的高危因素,分析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手术治疗的489例胃癌患者,评估术后7~12个月恶病质的发生情况、危险因素以及远期影响。结果 胃癌术后恶病质的发生率为29.0%。多因...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恶病质的高危因素,分析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手术治疗的489例胃癌患者,评估术后7~12个月恶病质的发生情况、危险因素以及远期影响。结果 胃癌术后恶病质的发生率为29.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术后辅助化疗以及抑郁状态是恶病质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恶病质患者术后五年生存率低于非恶病质患者(P<0.05)。结论 胃癌术后恶病质发生率高,且对远期预后造成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恶病质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胃癌恶病质病人血清瘦素的变化 被引量:8
3
作者 黄琦 江志伟 +4 位作者 佴永军 刘碧竹 贾云鹤 李宁 黎介寿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5年第2期88-90,共3页
目的:探讨胃癌恶病质病人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机体组成之间的关系。 方法:进展期胃癌病人 53例,按与发病前比较体重下降的百分比,将病人分为恶病质组(Ⅰ组)和非恶病质组 (Ⅱ组 ),测定血清瘦素、胰岛素水平和机体组成。 结果:恶... 目的:探讨胃癌恶病质病人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机体组成之间的关系。 方法:进展期胃癌病人 53例,按与发病前比较体重下降的百分比,将病人分为恶病质组(Ⅰ组)和非恶病质组 (Ⅱ组 ),测定血清瘦素、胰岛素水平和机体组成。 结果:恶病质组病人的瘦素水平明显低于非恶病质组 (P=0. 024),血清瘦素水平与体质指数(BMI)、机体脂肪群、血清胰岛素水平均呈正相关,其中与机体脂肪群的相关性最高 (r=0. 626,P<0. 0001 ),而与机体瘦组织群、肌肉群、蛋白质群则呈负相关。 结论:血清瘦素水平可以反应胃癌恶病质病人的营养状况,作为营养不良的诊断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人 恶病质 胃癌 血清瘦素 人血清 瘦素水平 体脂 结论 变化 负相关
下载PDF
胃癌恶病质病人机体组成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王跃华 江志伟 +2 位作者 汪志明 鲍扬 姜军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86-288,共3页
目的:前瞻性地研究胃癌恶病质病人的机体组成变化与血清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胃癌病人43例,根据体质量下降程度分为两组,A组27例,6个月内体质量下降≥10%;B(对照)组16例,6个月内体质量下降<10%。对两组病人机体组成测定和血清学... 目的:前瞻性地研究胃癌恶病质病人的机体组成变化与血清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胃癌病人43例,根据体质量下降程度分为两组,A组27例,6个月内体质量下降≥10%;B(对照)组16例,6个月内体质量下降<10%。对两组病人机体组成测定和血清学检测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胃癌恶病质病人体质量、瘦肉群/标准体质量比值、体细胞群/标准体质量比值与血清IL-6水平的变化分别具有相关性,两者均呈负相关。结论:胃癌病人恶病质程度与细胞因子水平的增高呈显著相关。细胞因子可能导致病人体质指数降低、瘦肉群和体细胞群的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恶病质 机体组成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复方守宫散对晚期胃癌恶病质的作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杨默 李慧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3年第12期2770-2773,共4页
目的:探讨复方守宫散对晚期胃癌恶病质的干预作用。方法:收集晚期胃癌恶病质综合征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复方守宫散口服,并予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营养支持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体重、食欲变化,检测血红蛋白... 目的:探讨复方守宫散对晚期胃癌恶病质的干预作用。方法:收集晚期胃癌恶病质综合征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复方守宫散口服,并予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营养支持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体重、食欲变化,检测血红蛋白、白蛋白、生活质量及生存期改变情况。结果:恶病质指标:对照组和观察组食欲改善有效率分别为43.33%、80.0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体重、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指标较治疗前升高,而对照组较治疗前改善不明显,两组之间治疗后相互比较结果有明显差异(P<0.05)。生活质量:观察组在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状况、乏力和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生存期:观察组在中位生存期,1、2及3年生存期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守宫散在提高晚期胃癌患者恶病质及生活质量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胃癌 恶病质 生活质量 生存期 复方守宫散
下载PDF
血清抵抗素与胃癌恶病质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赵理想 陈思曾 +2 位作者 王结实 闫保功 郑方阁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7年第4期404-406,共3页
目的观察血清抵抗素与胃癌及胃癌恶病质的关系,并初步探讨胃癌恶病质中抵抗素与白介素-6相关性。方法选取胃癌并恶病质患者23例为胃癌恶病质组,胃癌患者23例为胃癌组、健康成人23例为对照组。记录患者性别、年龄、BMI及肿瘤分期。采用EL... 目的观察血清抵抗素与胃癌及胃癌恶病质的关系,并初步探讨胃癌恶病质中抵抗素与白介素-6相关性。方法选取胃癌并恶病质患者23例为胃癌恶病质组,胃癌患者23例为胃癌组、健康成人23例为对照组。记录患者性别、年龄、BMI及肿瘤分期。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抵抗素和白介素-6水平(IL-6)。结果Ⅲ、Ⅳ期胃癌较Ⅰ、Ⅱ期胃癌更易发生恶病质(P<0.05),与健康成人相比血清抵抗素、白介素-6在胃癌及胃癌恶病质中升高(P<0.05)。血清抵抗素水平随着胃癌病理分期的增加有逐渐升高趋势(P<0.05)。胃癌恶病质组血清白介素-6水平与血清抵抗素水平显著正相关(r=0.512,P=0.012)。结论血清抵抗素水平随着胃癌病理分期的增加逐渐升高,胃癌恶病质患者血清抵抗素的升高与白介素-6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抵抗素 胃癌 恶病质 白介素-6
下载PDF
血清IL-10水平与胃窦癌恶病质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春伟 孙风波 +2 位作者 张佃良 郑红梅 宋波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9-71,共3页
目的:探讨胃窦癌病人血清细胞因子IL-10水平与发生恶病质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135例正常健康人(对照组)和150例胃窦癌病人的血清IL-10水平。结果:胃窦癌病人血清IL-10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并且血清IL-10水平胃... 目的:探讨胃窦癌病人血清细胞因子IL-10水平与发生恶病质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135例正常健康人(对照组)和150例胃窦癌病人的血清IL-10水平。结果:胃窦癌病人血清IL-10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并且血清IL-10水平胃窦癌Ⅲ、Ⅳ期明显高于Ⅰ、Ⅱ期(P<0.01)。胃窦癌恶病质的病人血清IL-10水平较非恶病质病人显著升高(P<0.01)。结论:血清IL-10水平与胃窦癌病人恶病质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胃窦癌 恶病质
下载PDF
胃癌恶病质的中医聚类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贝贝 王晞星 +1 位作者 刘丽坤 李宜放 《光明中医》 2015年第1期51-53,共3页
目的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探讨胃癌恶病质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胃癌恶病质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证据。方法对纳入标准的110例胃癌恶病质患者,收集相关中医四诊资料进行聚类分析结合临床实践,归纳出胃癌恶病质中医证型。结果胃癌恶病质以神... 目的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探讨胃癌恶病质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胃癌恶病质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证据。方法对纳入标准的110例胃癌恶病质患者,收集相关中医四诊资料进行聚类分析结合临床实践,归纳出胃癌恶病质中医证型。结果胃癌恶病质以神疲乏力、精神萎靡、纳少、形体消瘦、脘腹憋胀或胀痛为主要症状。聚为脾胃虚寒证、脾虚肝胃不和证、脾虚水停证、气阴两虚证、气血两虚证5个证型。结论采用流行病学/DME调查方法,应用指标聚类数理统计,结合中医理论,总结出胃癌恶病质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胃癌恶病质是以气虚、阴虚、血虚、阳虚为本,以脾虚贯穿疾病始终,此外由于邪实的存在,出现虚实夹杂、以虚为主的复杂临床证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恶病质 虚劳 证候分型 聚类分析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6在胃癌诊断、发展、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5
9
作者 黄萍 徐洪雨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207-211,共5页
胃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位居第五位的肿瘤,发病隐匿,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以及生活质量。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是一类多效细胞因子,作用于疾病的多种途径中。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IL-6与胃癌的发... 胃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位居第五位的肿瘤,发病隐匿,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以及生活质量。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是一类多效细胞因子,作用于疾病的多种途径中。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IL-6与胃癌的发展相关。本文就IL-6在胃癌诊断、预后中的作用,与幽门螺杆菌在胃癌发展中的相互作用,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与非编码RNA在胃癌中的作用,在胃癌患者恶病质中的作用,以及针对IL-6的胃癌靶向药物进展方面作一概述,旨在为胃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6 胃癌 非编码RNA 恶病质 靶向治疗
下载PDF
恶液质与肠道细菌移位对局限型进展期胃癌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永红 《实用癌症杂志》 2014年第2期191-193,共3页
目的探讨肠道细菌移位与胃癌恶液质患者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局限型进展期胃癌患者120例,根据有无恶液质表现分为胃癌恶液质组(A组,60例)和胃癌无恶液质组(B组,60例)。外周血培养后,根据结果再分为恶液质细菌移位阳性组(C组)、恶液质... 目的探讨肠道细菌移位与胃癌恶液质患者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局限型进展期胃癌患者120例,根据有无恶液质表现分为胃癌恶液质组(A组,60例)和胃癌无恶液质组(B组,60例)。外周血培养后,根据结果再分为恶液质细菌移位阳性组(C组)、恶液质细菌移位阴性组(D组),非恶液质细菌移位阳性组(E组)及非恶液质细菌移位阴性组(F组)。选择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G组)。外周血培养肠道细菌;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随访计算2年生存率。结果①A组细菌移位发生率为26.67%;B组细菌移位发生率为6.67%;G组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A组的细菌移位率显著高于B组(P<0.05)。②C组白介素1α(IL-1α)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明显高于D组、E组、F组和G组(P<0.05));③C组2年存活率最低(12.50%),D组为22.73%,E组为50.00%,F组为46.43%。结论肠道菌群移位在胃癌患者恶液质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液质 肠道细菌移位 炎性细胞因子 胃癌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多态性与癌性恶液质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江志伟 张佃良 +2 位作者 于宝军 李宁 黎介寿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01-303,共3页
目的 探讨胃癌病人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 30 8基因多态性与癌性恶液质的关系。方法 该研究包括 78例营养不良的胃癌病人 ,按照近 6个月体重的减轻率分成 3组 :A组 ,<5 % ;B组 ,5 %~ 10 % ;C组 ,>10 %。用多聚酶链反应 (PCR)... 目的 探讨胃癌病人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 30 8基因多态性与癌性恶液质的关系。方法 该研究包括 78例营养不良的胃癌病人 ,按照近 6个月体重的减轻率分成 3组 :A组 ,<5 % ;B组 ,5 %~ 10 % ;C组 ,>10 %。用多聚酶链反应 (PCR)结合NcoI限制性内切酶检测胃癌病人及 89位正常志愿者的TNF 30 8位点。结果 TNF2出现的频率在胃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781)。胃癌病人TNF2组和TNF1组恶液质的发病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111) ;血浆TNF α浓度在A、B、C三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TNF2出现的频率在A、B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C组与A组比较 ,C组与B组比较差异皆有显著性 (P =0 0 11和P =0 0 14 )。结论 TNF α 30 8基因多态性与重度恶液质的致病过程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 基因多态性 癌性恶液质 相关性研究 胃癌
原文传递
细菌移位与癌性恶液质的关系及对恶液质患者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米磊 郑红梅 +2 位作者 张坚 焦学龙 张佃良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69-73,共5页
目的探讨局限型进展期胃癌患者肠道细菌移位与恶液质的关系及其对患者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7月预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恶液质患者60例,年龄及性别匹配的胃癌非恶液质患者50例,健康对照者55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外周... 目的探讨局限型进展期胃癌患者肠道细菌移位与恶液质的关系及其对患者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7月预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恶液质患者60例,年龄及性别匹配的胃癌非恶液质患者50例,健康对照者55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外周血细菌DNA片段,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浓度,流式细胞法检测外周血免疫学指标。所有入选对象随访两年,计算两年生存率。结果恶液质组细菌移位发生率(15/60,25.0%)显著高于非恶液质组(4/50,8.0%,P=0.019)和健康对照组(0/55,0.0%,P=0.000)。细菌移位阳性的恶液质患者白细胞介素-1α(IL-1α)、IL-6、肿瘤坏死因子-α和干扰素-γ水平均显著高于细菌移位阴性的恶液质患者(P=0.012、P=0.003、P=0.036、P=0.017)和细菌移位阳性的非恶液质患者(P=0.011、P=0.034、P=0.000、P=0.022),并且其两年生存率明显低于细菌移位阴性的恶液质患者(P=0.023)。胃癌患者CD3^+ T、CD4^+ T和自然杀伤细胞水平及CD4^+ T/CD8^+ T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23、P=0.031、P=0.016、P=0.041),CD8^+ T细胞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38)。结论肠道细菌移位可能与局限型进展期胃癌患者恶液质的发生有关,并影响恶液质患者的长期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液质 细菌移位 胃癌 细胞因子 结局
原文传递
胃癌患者肌肉组织中泛素表达与营养状况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
13
作者 章国良 罗钧刚 +3 位作者 孙元水 方孙阳 陈福森 唐智亮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2期78-82,共5页
目的 研究胃癌患者肌肉组织中泛素(Ub)表达与患者营养状况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PCR、Western blot检测102例胃癌和53例腹腔良性疾病患者腹直肌中Ub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胃癌患者腹直肌中Ub mRNA表达较腹腔良性疾病患者明... 目的 研究胃癌患者肌肉组织中泛素(Ub)表达与患者营养状况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PCR、Western blot检测102例胃癌和53例腹腔良性疾病患者腹直肌中Ub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胃癌患者腹直肌中Ub mRNA表达较腹腔良性疾病患者明显升高(4.10±1.04比3.17±0.32,t=7.386,P=0.000);胃癌患者腹直肌中Ub蛋白表达较腹腔良性疾病患者明显升高(0.151±0.058比0.084±0.046,t=7.275,P=0.000);胃癌患者腹直肌中Ub mRNA表达升高与患者体质量丢失、体质量指数、营养预后指数、血清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的下降有关(x2分别为11.780、6.557、11.849、15.742、8.360,P分别为0.001、0.010、0.001、0.000、0.004);胃癌患者腹直肌中UbmRNA表达升高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Borrmann分型无关(x2分别为0.038、1.978、0.486、1.483,P分别为0.774、0.160、0.486、0.223),而与胃癌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x2分别为11.260、9.362、20.517,P分别为0.004、0.002、0.000).胃癌患者腹直肌中UbmRNA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生存率有关(x2=5.775,P=0.016).结论 胃癌患者腹直肌中Ub mRNA和蛋白表达较非肿瘤患者明显升高,且Ub mRNA表达升高与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预后有关,Ub可能在癌性恶液质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泛素 营养 预后 恶液质
原文传递
肠屏障功能障碍与胃癌恶液质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仰亮 丁连安 +2 位作者 牛冬光 刘均杰 周广兴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6年第11期2109-2112,共4页
目的:观察胃癌恶液质患者血浆内毒素(LPS)水平、血浆D-乳酸(D-LAC)水平、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水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初步探讨肠屏障功能障碍与胃癌恶液质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普外科预行手术治疗的... 目的:观察胃癌恶液质患者血浆内毒素(LPS)水平、血浆D-乳酸(D-LAC)水平、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水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初步探讨肠屏障功能障碍与胃癌恶液质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普外科预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恶液质患者30例,年龄及性别匹配的胃癌非恶液质患者50例,健康对照者80例,采用偶氮显色鲎试验法定量测定外周血LPS水平,改良分光光度法测定外周血D-LAC水平,ELISA法测定血浆DAO水平及TNF-α水平,并记录各组身高、体质量、总蛋白、白蛋白及血红蛋白等指标。结果:胃癌恶液质组血浆LPS水平、D-LAC水平、血浆DAO水平及TNF-α水平显著高于胃癌非恶液质组[LPS:(0.33±0.09)EU/m Lvs(0.17±0.03)EU/m L,P<0.05;D-LAC:(1.82±0.10)mg/L vs(1.47±0.07)mg/L,P<0.05;DAO:(4.38±0.65)μg/Lvs(2.71±0.52)μg/L,P<0.05;TNF-α:(0.51±0.13)μg/L vs(0.30±0.16)μg/L,P<0.05];对照组血浆LPS水平、D-LAC水平、血浆DAO水平及TNF-α水平显著低于非恶液质组[LPS:(0.07±0.03)EU/m L vs(0.17±0.03)EU/m L,P<0.05;D-LAC:(0.81±0.74)mg/L vs(1.47±0.07)mg/L,P<0.05;DAO:(1.84±0.15)μg/L vs(2.71±0.52)μg/L,P<0.05;TNF-α:(0.11±0.12)μg/L vs(0.30±0.16)μg/L,P<0.05]。胃癌恶液质组(r=0.94,P<0.01)、非恶液质组(r=0.93,P<0.01)及对照组(r=0.91,P<0.01)血浆LPS水平均与TNF-α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胃癌恶液质患者的肠黏膜通透性增加,可发生内毒素易位,其血浆LPS水平与TNF-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 恶液质 肠屏障 胃癌 肿瘤坏死因子-Α
原文传递
胃癌癌症恶病质患者术前脂肪代谢特征相关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韩军 陆超成 +1 位作者 孟庆洋 吴国豪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6期332-336,共5页
目的探讨胃癌癌症恶病质患者术前的临床特征,重点研究患者术前血清炎症和脂肪代谢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对2018年1月至12月入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的128例胃癌患者,收集术前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血液学检查和血脂水平... 目的探讨胃癌癌症恶病质患者术前的临床特征,重点研究患者术前血清炎症和脂肪代谢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对2018年1月至12月入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的128例胃癌患者,收集术前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血液学检查和血脂水平等相关临床数据。同时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用CT法测量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面积。统计学方法比较恶病质组和恶病质前期组以上指标的差异。结果将128例患者分为恶病质前期组97例和恶病质组31例。与恶病质前期组相比,恶病质组患者体重指数明显降低(23.4±0.3比21.9±0.6,t=2.359,P=0.019),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降低[(1.67±0.05)×10^(9)/L比(1.42±0.12)×10^(9)/L,t=2.251,P=0.026],总蛋白量明显降低[(64.9±0.8)g/L比(61.5±1.1)g/L,t=2.208,P=0.029],前白蛋白水平也明显降低[(0.22±0.01)g/L比(0.19±0.01)g/L,t=1.987,P=0.049]。血清的IL-6水平明显增高[(3.73±0.32)ng/L比(5.26±0.77)ng/L,t=2.214,P=0.036],游离脂肪酸明显升高[(0.40±0.02)mmol/L比(0.51±0.06)mmol/L,t=2.393,P=0.018],总胆固醇明显降低[(4.09±0.09)mmol/L比(3.74±0.15)mmol/L,t=2.393,P=0.046]。皮下脂肪面积明显较少[(151.6±8.73)cm2比(112.4±15.9)cm2,t=2.192,P=0.042]。但是TNF-α浓度,两组无明显差异[(8.51±0.51)ng/L比(7.98±0.72)ng/L,t=0.551,P=0.583]。结论IL-6可能比TNF-α在胃癌癌症恶病质患者脂肪丢失过程中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胃癌癌症恶病质患者脂肪分解增强并且以皮下脂肪丢失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恶病质 胃癌 炎症因子 脂肪丢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