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管癌高低发区贲门癌发病对比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魏矿荣 陈志峰 +4 位作者 彭侠彪 李东方 宋国慧 梁智恒 欧志雄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4年第1期59-63,共5页
目的:分析食管癌高低发区贲门癌发病的特点和异同,为贲门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1988-2007年食管癌低发区广东中山市与高发区河北磁县全人群肿瘤登记中的贲门癌发病资料,比较其发病数、粗率、中国与世界标化发病率(简称中... 目的:分析食管癌高低发区贲门癌发病的特点和异同,为贲门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1988-2007年食管癌低发区广东中山市与高发区河北磁县全人群肿瘤登记中的贲门癌发病资料,比较其发病数、粗率、中国与世界标化发病率(简称中标率与世标率)、构成比和发病趋势等指标。结果:1988-2007年广东中山与河北磁县贲门癌世标发病率分别为0.50/105和23.87/105,磁县发病远高于中山,是中山的47.74倍,两地贲门癌发病均呈上升趋势,尤以河北磁县显著。此外,广东中山市贲门癌男女发病数比例高于河北磁县。结论:虽然期间两地贲门癌发病均呈上升趋势,但其贲门癌发病存在显著差异,食管癌高发区河北磁县贲门癌发病远高于食管癌低发区广东中山,且其发病趋势与食管癌相反,而中山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肿瘤 发病 食管肿瘤
下载PDF
TNF-β基因+252位点多态性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非贲门型胃癌易感性的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郑玮玮 陈金通 +2 位作者 刘益娟 俞星 王承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1566-1571,共6页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基因+252位点多态性和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对非贲门型胃癌易感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非贲门型胃癌患者215例为病例组,以同期...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基因+252位点多态性和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对非贲门型胃癌易感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非贲门型胃癌患者215例为病例组,以同期21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按Lauren标准将胃癌患者进行病理分型,分析各TNF-β基因+252位点多态性基因型分布与Hp感染、非贲门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与Hp感染阴性者相比,Hp感染阳性者患胃癌的危险度更高(OR=1.881, 95%CI 1.277~2.770)。与G/G基因型相比,G/A和A/A型患者患胃癌危险度更高[OR值分别为1.950(1.151~3.303)、2.226(1.260~3.932)]。在对照组中,Hp感染阴性和阳性患者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01,P=0.246)。在病例组中,Hp感染阳性患者G/A、A/A比例高于Hp感染阴性患者(χ~2=6.265,P=0.044)。肠型胃癌患者中G/A+A/A基因型频率相比对照组增加(χ~2=11.325,P=0.003)。携带TNF-β基因+252位点A等位基因与Hp感染存在交互作用。结论 TNF-β基因+252位点G/A基因型和A/A基因型与非贲门型胃癌的易感性有关,TNF-β基因与Hp感染存在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贲门型胃癌 TNF-β+252 基因多态性 Hp感染
下载PDF
p73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贲门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被引量:5
3
作者 葛晖 王益民 +5 位作者 曹延延 张秀凤 李琰 郭炜 王娜 张健慧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351-1355,共5页
背景与目的:p73作为一种抑癌基因,其第二外显子非编码区存在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G4C14-A4T14),可以形成茎环结构而影响基因表达。本研究旨在探讨河北省食管癌高发区人群中这两个连锁多态性与食管癌、贲门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 背景与目的:p73作为一种抑癌基因,其第二外显子非编码区存在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G4C14-A4T14),可以形成茎环结构而影响基因表达。本研究旨在探讨河北省食管癌高发区人群中这两个连锁多态性与食管癌、贲门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348例食管癌患者、259例贲门癌患者和630例健康对照者的p73基因多态性。结果:具有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可明显增加食管癌和贲门癌的发病风险,经性别、年龄和吸烟状况校正的OR值分别1.68(95%CI=1.28~2.20)和1.68(95%CI=1.24~2.26)。p73G4C14-A4T14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型在食管癌患者、贲门癌患者和健康对照中总体分布差异无显著性。在根据吸烟状况和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进行分层分析,发现在无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亚组中,携带GC/AT基因型明显增加贲门癌的发病风险(OR=1.71,95%CI=1.14~2.57),而其他亚组中未见p73G4C14-A4T14多态性增加食管癌、贲门癌的发病风险。结论:p73G4C14-A4T14多态性中,携带GC/AT基因型明显增加河北省食管癌高发区无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人群贲门癌的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贲门肿瘤 P73基因 多态性 肿瘤易感性
下载PDF
免疫抑制酸性蛋白Ⅱ型在胃癌、贲门癌及癌旁组织中的分布及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宏博 樊代明 +3 位作者 陈兵 张学庸 张少华 陈崇兴 《单克隆抗体通讯》 CSCD 1993年第2期13-16,共4页
本文应用抗免疫抑制酸性蛋白Ⅱ型(IAP-2)单克隆抗体-MIL和ABC免疫过氧化物酶法,对17例贲门癌和46例胃癌外科手术切除标本的冰冻切片(27例)和石蜡切片(36例)进行了柒色。结果表明,贲门癌和胃癌的细胞膜及胞浆有IAP-2阳性物质存在,阳性率... 本文应用抗免疫抑制酸性蛋白Ⅱ型(IAP-2)单克隆抗体-MIL和ABC免疫过氧化物酶法,对17例贲门癌和46例胃癌外科手术切除标本的冰冻切片(27例)和石蜡切片(36例)进行了柒色。结果表明,贲门癌和胃癌的细胞膜及胞浆有IAP-2阳性物质存在,阳性率为90.5%。IAP-2在癌组织中的分布与癌细胞分化有关(P<0.01),分化低的肿瘤细胞阳性率高,着色强。上述结果提示,IAP-2可作为肿瘤标志物之一。可能与肿瘤分化有关,其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癌 免疫细胞化学 胃肿瘤
下载PDF
Syk、c-erbB-2和EGFR在贲门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植彬 连艳萍 +2 位作者 郭艳丽 郭炜 董稚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49-553,共5页
目的:检测贲门腺癌(gastric cardiac adenocarcinoma,GCA)中抑癌基因脾酪氨酸激酶(spleen tyrosine kinase,Syk)及原癌基因c-erbB-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表达情况,探讨其相互关系及其与贲门腺... 目的:检测贲门腺癌(gastric cardiac adenocarcinoma,GCA)中抑癌基因脾酪氨酸激酶(spleen tyrosine kinase,Syk)及原癌基因c-erbB-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表达情况,探讨其相互关系及其与贲门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2006年10月至2007年2月手术切除贲门腺癌标本91例,患者术前未经任何抗癌治疗。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贲门腺癌组织及相应切缘外正常黏膜组织中Syk、c-erbB-2、EGFR的表达情况,进行相关性比较。结果:Syk在贲门腺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24.18%,明显低于相应切缘外正常组织(60.44%,P<0.01)。c-erbB-2、EGFR在贲门腺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04%和58.24%,明显高于其在相应切缘外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20.88%,21.98%;均P<0.01)。Syk及c-erbB-2表达均与肿瘤组织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或P<0.01)。EGFR表达仅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Syk与c-erbB-2和EGFR表达均有相关性(P<0.05),而Syk和EGFR表达两者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Syk、c-erbB-2、EGFR基因在贲门腺癌中均异常表达,可能与贲门腺癌的发生有关;3种蛋白的联合检测对贲门腺癌的预后评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腺癌 抑癌基因 脾酪氨酸激酶 C-ERBB-2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下载PDF
XPC基因Ala499Val、Lys939Gln多态与食管癌、贲门癌发病风险的关联 被引量:13
6
作者 周荣秒 李琰 +3 位作者 王娜 张晓娟 董秀娟 郭炜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113-1119,共7页
背景与目的:XPC基因参与核苷酸切除修复,该基因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并可能通过SNP位点碱基的改变影响其修复能力及疾病易感性。本研究旨在探讨XPC基因第8外显子Ala499Val及第15外显子Lys939GlnSNP与河北省食管癌、贲门癌高发... 背景与目的:XPC基因参与核苷酸切除修复,该基因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并可能通过SNP位点碱基的改变影响其修复能力及疾病易感性。本研究旨在探讨XPC基因第8外显子Ala499Val及第15外显子Lys939GlnSNP与河北省食管癌、贲门癌高发区—磁县和涉县人群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sguamouscellcarcinoma,ESCC)和贲门腺癌(gastriccardiacadenocorcinoma,GCA)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方法检测327例ESCC患者、253例GCA患者和612名健康对照的XPC基因第8外显子Ala499Val及第15外显子Lys939GlnSNP的基因型。结果:ESCC患者组、GCA患者组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阳性个体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可增加ESCC、GCA的发病风险(经性别和年龄校正后的OR=1.76和1.77,95%CI=1.34~2.32和1.31~2.39)。ESCC患者组和对照组的XPC基因第8外显子C、T等位基因频率及C/C、C/T、T/T基因型分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GCA患者组T等位基因频率(26.5%)显著低于对照组(32.5%),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χ2=6.12,P=0.01);与C/C基因型相比,携带C/T基因型可显著降低GCA的发病风险(OR=0.62,95%CI=0.45~0.84)。根据吸烟状况和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进行分层分析发现,与C/C基因型相比,携带C/T基因型可显著降低吸烟个体和家族史阴性个体GCA的发病风险(OR均等于0.57,95%CI=0.36~0.91和0.37~0.88)。在ESCC、GCA患者组和对照组之间,XPC第15外显子A、C等位基因频率及A/A、A/C、C/C基因型分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根据吸烟状况和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进行分层分析发现,与A/A基因型相比,携带C/C基因型可显著增加非吸烟个体ESCC的发病风险(OR=2.05,95%CI=1.15~3.66)。单体型分析显示,A/T、A/C、C/T、C/C四种单体型,在ESCC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GCA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2)。与A/T单体型相比,携带A/C、C/C单体型可显著增加GCA的发病风险(OR=1.35和1.46,95%CI=1.01~1.81和1.06~2.00)。结论:在河北省食管癌、贲门癌高发区—磁县和涉县人群中,携带XPC基因第8外显子C/T基因型可能明显降低GCA的发病风险;第15外显子Lys939GlnSNP可能与ESCC、GCA的发病风险无关,但分层分析发现携带第15外显子C/C基因型可能增加非吸烟个体ESCC的发病风险;携带A/C、C/C单体型可能增加GCA的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鳞状细胞癌 贲门肿瘤 腺细胞癌 XPC 基因多态性 肿瘤易感性 中国河北
下载PDF
贲门胃底部固有肌层起源肿物的超声内镜诊断与分型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韩笑 赵志峰 匡丽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60-663,共4页
目的探讨贲门胃底部固有肌层起源肿物超声内镜诊断与分型的方法。方法沈阳军区总医院内窥镜科2011年1月-2015年6月间经超声内镜诊断为贲门胃底部固有肌层起源肿物的患者102例,均经内镜或外科治疗获得确切病理结果,其中行内镜下微创剥离... 目的探讨贲门胃底部固有肌层起源肿物超声内镜诊断与分型的方法。方法沈阳军区总医院内窥镜科2011年1月-2015年6月间经超声内镜诊断为贲门胃底部固有肌层起源肿物的患者102例,均经内镜或外科治疗获得确切病理结果,其中行内镜下微创剥离切除83例,外科手术切除19例。对所有病例的超声内镜及术后完整病理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2例患者中男39例,女63例,年龄56.2±12.0(25-85)岁。病变大小3.72±2.18(0.4-10.4)cm。术前超声内镜诊断平滑肌瘤81例,间质瘤21例。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5例平滑肌瘤术前误诊为间质瘤,误诊率为4.9%(5/102)。平滑肌瘤患者中孤立结节型29例,蚓型21例,多结节型36例。结论超声内镜是贲门胃底部固有肌层起源肿物安全有效的诊断和分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胃底部 固有肌层起源肿物 超声内镜
下载PDF
CDH1基因3’非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食管癌、贲门癌的关系 被引量:8
8
作者 张秀凤 王益民 +7 位作者 李琰 郭炜 王娜 王瑞 魏丽珍 葛晖 曹延延 张健慧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7年第4期241-244,共4页
目的:探讨CDH1基因3’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54 C/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北方人食管鳞状细胞癌、贲门腺癌易感性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检测了333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 目的:探讨CDH1基因3’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54 C/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北方人食管鳞状细胞癌、贲门腺癌易感性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检测了333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239例贲门腺癌患者和343名健康对照的CDH1+54C/T单核苷多态性的基因型。结果: CDH1 3’UTR+54C等位基因在食管鳞状细胞癌、贲门腺癌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中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46和0.000)。与T/T基因型相比,携带C等位基因(C/T+C/C基因型)可显著增加食管鳞状细胞癌和贲门腺癌的发病风险。根据个体吸烟状况和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进行分层分析发现,与T/T基因型相比,携带C等位基因(C/T+C/C基因型)可使非吸烟个体食管鳞状细胞癌和贲门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约2~3倍以及家族史阴性个体食管鳞状细胞癌和贲门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约2倍。本研究未发现该单核苷多态性对食管鳞状细胞癌和贲门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结论:CDH1 3’UTR+54C/T多态性可能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和贲门腺癌的易感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状细胞癌 贲门腺癌 多态性 肿瘤易感性
下载PDF
管状胃纵隔化在微创胃底贲门癌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冬蕾 钱昌林 +2 位作者 魏华兵 周力璜 钱晓哲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0年第12期937-940,共4页
目的:探讨管状胃纵隔化在微创胃底贲门癌切除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30例胃底贲门癌患者,通过腹腔镜联合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行微创胃底贲门癌切除术,术中管状胃纵隔化,记录胸腹部手术时... 目的:探讨管状胃纵隔化在微创胃底贲门癌切除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30例胃底贲门癌患者,通过腹腔镜联合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行微创胃底贲门癌切除术,术中管状胃纵隔化,记录胸腹部手术时间、管状胃制作时间、术中总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及围术期并发症等。结果:入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并发症发生,围术期无死亡病例。腹部手术时间(96.3±12.5)min;胸部手术时间(62.4±7.8)min;管状胃制作时间(28.6±4.3)min;术中总出血量(287.1±20.8)mL;淋巴结清扫数目(36.5±5.4)个;住院时间(12.8±2.2)d;住院总费用(6.6±0.5)万元。围术期并发症4例,术后局限吻合口瘘1例,胃排空障碍3例,经保守治疗后均康复。随访1年,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3.3%(4/30),生存率为86.7%(26/30),复发率为6.7%(2/30)。结论:在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腹腔镜联合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行微创胃底贲门癌切除术,术中管状胃纵隔化,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贲门癌切除术 管状胃 纵隔化
下载PDF
双钳道胃镜在治疗贲门-胃底黏膜下肿瘤中的临床应用评价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珊珊 沈磊 《中国内镜杂志》 2018年第12期95-98,共4页
目的评价双钳道内镜在治疗贲门-胃底部黏膜下肿瘤(SMT)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贲门-胃底部SMT患者在双钳道胃镜下行内镜治疗的资料,包括基本情况、病变大小、治疗经过及病理结果等,并统计并发症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2... 目的评价双钳道内镜在治疗贲门-胃底部黏膜下肿瘤(SMT)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贲门-胃底部SMT患者在双钳道胃镜下行内镜治疗的资料,包括基本情况、病变大小、治疗经过及病理结果等,并统计并发症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内镜治疗,病变最大径在0.6~4.0 cm,平均2.3 cm,内镜下病灶完整取出,手术时间35~120 min,平均65 min,术后住院5~10 d,平均7.5 d,无转外科继续治疗者。目前正在随访的患者胃镜复查均未见病变残留及复发。结论双钳道内镜在治疗贲门-胃底部SMT时能够达到完整切除的目标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钳道胃镜 贲门-胃底部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下载PDF
隧道内镜技术治疗贲门处黏膜下肿瘤1例报道联合Meta分析
11
作者 陈丹丹 王晓燕 +3 位作者 张海玲 王玉欣 王利利 刘云云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65-70,共6页
目的介绍本院治疗贲门处黏膜下肿瘤1例,并系统性评价经内镜黏膜下隧道切除术(STER)治疗贲门处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首先介绍本院案例1例,详细说明该案例中手术方式。结合16篇检索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成功率合并效应量为0... 目的介绍本院治疗贲门处黏膜下肿瘤1例,并系统性评价经内镜黏膜下隧道切除术(STER)治疗贲门处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首先介绍本院案例1例,详细说明该案例中手术方式。结合16篇检索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成功率合并效应量为0.972(0.947,0.996),即治疗成功率的合并值是97.2%。并发症合并效应值为0.164(0.098,0.229),即并发症构成比的合并值是16.4%。所有文章中所涉及案例均未发生不可能处理的并发症,并在随访过程中未见复发。结论STER治疗贲门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性 有效性 META分析 隧道内镜技术 贲门处黏膜下肿瘤
下载PDF
经食管黏膜下隧道内镜治疗胃底贲门固有肌层肿物的价值 被引量:10
12
作者 赵志峰 麻树人 +4 位作者 张宁 杨卓 宫照杰 孙亚男 田浩洋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2年第9期506-509,共4页
目的探讨经食管黏膜下隧道治疗胃底贲门部固有肌层起源肿物的的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经超声内镜诊断胃底贲门固有肌层起源肿物18例,行经食管黏膜下隧道法内镜切除术,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8例患者治疗均取得成功... 目的探讨经食管黏膜下隧道治疗胃底贲门部固有肌层起源肿物的的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经超声内镜诊断胃底贲门固有肌层起源肿物18例,行经食管黏膜下隧道法内镜切除术,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8例患者治疗均取得成功,剥离病变大小0.7~7.2cm,平均大小约(2.43±1.91)cm,病变均完整切除。术中出现腹膜后、纵隔、皮下气肿2例,3d后自行吸收。术后24h内出现发热1例,伴有WBC升高,抗炎对症处理后第2天完全缓解。无严重出血、穿孔及死亡病例。所有病例术后3d可正常进流质食,1周后复查食管隧道愈合创面形成。结论内镜经食管黏膜下隧道技术是胃底贲门部固有肌层起源肿物剥离切除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有效降低内镜切除胃底贵门部固有肌层病蛮的难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底贲门部 固有肌层起源肿物 内镜经食管黏膜下隧道技术
原文传递
基于E2F5研究强心苷类化合物21-hydroxy-neriaside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
13
作者 植韵诗 李晨阳 陈铁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5712-5719,共8页
目的 探究强心苷类单体化合物21-hydroxy-neriaside的抗胃癌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CCK-8法考察21-hydroxy-neriaside对胃癌HGC27、MGC803、GT0603和GT112细胞增殖的影响;观察21-hydroxy-neriaside对HGC27、MGC803、GT0603和GT112细胞形... 目的 探究强心苷类单体化合物21-hydroxy-neriaside的抗胃癌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CCK-8法考察21-hydroxy-neriaside对胃癌HGC27、MGC803、GT0603和GT112细胞增殖的影响;观察21-hydroxy-neriaside对HGC27、MGC803、GT0603和GT112细胞形态的影响;考察21-hydroxy-neriaside对HGC27、GT0603和GT112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采用RNA测序探究21-hydroxy-neriaside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可能机制;采用qRT-PCR验证RNA测序结果;考察shRNA-E2F转录因子5(E2F transcription factor 5,E2F5)对GT112细胞E2F5表达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21-hydroxy-neriaside对HGC27、GT0603和GT112细胞E2F5、骨髓细胞瘤病毒癌基因(cellular-myelocytomatosis viral oncogene,c-Myc)、细胞周期D1(Cyclin D1)、细胞周期E2(Cyclin E2)和剪切型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转移酶[cleaved poly(ADP-ribose)polymerase,cleaved PARP]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CCK-8实验、形态学观察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均表明21-hydroxy-neriaside具有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活性,与时间和药物浓度呈正相关。RNA测序、qRT-PCR和shRNA-E2F5慢病毒转染实验表明21-hydroxy-neriaside通过调控E2F5影响细胞周期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表明21-hydroxy-neriaside组细胞中E2F5、c-Myc、Cyclin D1和Cyclin E2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0.01、0.001),cleaved PARP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01)。结论 21-hydroxy-neriaside具有抗胃癌活性,能够通过下调E2F5表达来影响细胞周期通路相关蛋白,抑制胃癌细胞生长,从而促使肿瘤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hydroxy-neriaside 强心苷类化合物 胃癌细胞 E2F转录因子5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