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功能三项及NLR、CEA联合检测对胃溃疡良恶性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磊 吴军 +2 位作者 李宏伟 程磊 陈筠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3期485-489,共5页
目的 分析研究胃功能三项[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蛋白酶原比值(PGR)]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癌胚抗原(CEA)联合检测对胃溃疡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淮南朝阳医院收治的胃溃... 目的 分析研究胃功能三项[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蛋白酶原比值(PGR)]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癌胚抗原(CEA)联合检测对胃溃疡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淮南朝阳医院收治的胃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命名为胃溃疡组(n=100),另选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n=60)。比较两组外周血PGⅠ、PGⅡ、PGR、NLR及CEA水平;根据内镜与病理检查结果,将胃溃疡组患者分为良性组(n=76)与恶性组(n=24)。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胃溃疡恶性病变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外周血PGⅠ、PGⅡ、PGR、NLR、CEA对胃溃疡恶性病变的预测价值。结果 胃溃疡组的PGⅠ、PG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2.044、35.045,P<0.05);胃溃疡组的PGⅡ、NLR、CE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7.810、9.481、29.557,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Hp感染阳性(OR=1.865)、过量饮酒(OR=2.046)、PGⅠ降低(OR=2.006)、PGⅡ升高(OR=2.028)、PGR降低(OR=2.098)、NLR升高(OR=1.958)以及CEA水平升高(OR=2.071)均是胃溃疡恶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GⅠ、PGⅡ、PGR、NLR、CEA及联合检测预测胃溃疡良恶性病变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2、0.815、0.863、0.786、0.828、0.951,联合检测优于单一检测(P<0.05)。结论 PGⅠ、PGⅡ、PGR及NLR、CEA联合检测对胃溃疡良恶性病变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溃疡 良恶性 胃功能三项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癌胚抗原
下载PDF
DSA X线透视下经皮胃造瘘术在肿瘤患者营养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王秋香 李丽 +3 位作者 李智岗 李顺宗 杨光 苌英利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11-814,共4页
目的探讨DSA X线透视下经皮胃造瘘术在肿瘤患者营养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2018年2月以来诊治的36例不能经口进食的恶性肿瘤患者行DSA X线透视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结果①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技术成功率达100%,其中34例(94.4%)一次穿... 目的探讨DSA X线透视下经皮胃造瘘术在肿瘤患者营养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2018年2月以来诊治的36例不能经口进食的恶性肿瘤患者行DSA X线透视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结果①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技术成功率达100%,其中34例(94.4%)一次穿刺置管成功;2例(5.6%)二次穿刺置管成功,手术耗时18~35 min,平均24 min;②并发症发生率为16.7%(6/36),轻微并发症5例,其中1例术后造瘘口周围渗血,1例术后出现腹痛,1例术后第2 d出现肠梗阻,1例术后造瘘管周围红肿,1例术后17 d一侧胃壁固定线脱落;严重并发症1例,术后20 d出现急性胃溃疡出血;③术后3个月内患者体重平均增长2.8 kg,5例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好转后针对原发病进行了放疗、化疗或靶向治疗;④随访至今,1例患者术后42 d出现堵管,2例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脱管,26例患者定期更换了胃瘘管,5例患者因病情改善拔除胃瘘管,无胃瘘管相关死亡事件发生。结论DSA X线透视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是一种安全、高效、并发症少、饲管易于维护的一种长期的肠内营养供给方式,改善了晚期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胃造瘘术 恶性肿瘤 胃溃疡 腹膜炎
下载PDF
Survivin表达对良、恶性胃溃疡鉴别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王华 王志红 赵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23-925,共3页
目的:研究生存素(Survivin)在良、恶性胃溃疡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与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良性胃溃疡、有癌前期病变的胃溃疡和溃疡型胃癌病理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病理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用AB-PAS法检测区分伴有肠化胃溃疡... 目的:研究生存素(Survivin)在良、恶性胃溃疡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与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良性胃溃疡、有癌前期病变的胃溃疡和溃疡型胃癌病理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病理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用AB-PAS法检测区分伴有肠化胃溃疡的结肠化生及小肠化生。结果:Survivin在溃疡型胃癌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良性胃溃疡(P<0.01),在有癌前病变胃溃疡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无癌前病变的胃溃疡(P<0.01),伴有结肠化生中的表达高于小肠化生(P<0.05),伴有肠化的胃溃疡中的表达高于有不典型增生胃溃疡中的表达(P<0.05),在溃疡型胃癌中的表达与有癌前病变胃溃疡中的表达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1)。结论:对于有癌前期病变的胃溃疡患者,检测胃黏膜survivin表达水平,并动态随访survivin表达水平的变化,可能对胃溃疡的演变和良、恶性胃溃疡的鉴别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溃疡 溃疡型胃癌 癌前病变 SURVIVIN 免疫组化
下载PDF
检测血浆、组织cAMP及cGMP对鉴别良恶性胃病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
4
作者 蒋显勇 胡久叶 +4 位作者 陈婕 易艳军 陈虎云 李国亮 李熙芹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组织中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及cAMP/cGMP(CA/CG)比值的测定对鉴别良恶性胃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5例因胃肠道症状接受胃镜检查配合活检确诊,分为慢性胃炎组42例,溃疡病组28例,胃癌组35例。用放免法分别测... 目的探讨血浆、组织中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及cAMP/cGMP(CA/CG)比值的测定对鉴别良恶性胃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5例因胃肠道症状接受胃镜检查配合活检确诊,分为慢性胃炎组42例,溃疡病组28例,胃癌组35例。用放免法分别测定血浆、组织cAMP,cGMP和CA/CG比值。结果35例胃癌患者血浆及组织中cAMP,cGMP,CA/CG(x-±s)分别为19.14±2.52pmol/ml,6.90±1.78pmol/ml,3.66±2.12和459.95±103.25pmol/g湿组织,25.47±9.20pmol/g湿组织,18.36±9.70,其中cGMP,CA/CG指标胃癌组与慢性胃炎组及溃疡病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cAMP与各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血浆、组织cGMP及CA/CG比值对辅助鉴别良恶性胃病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P CGMP 血浆 组织 良恶性胃病
下载PDF
胃恶性溃疡旁粘膜病变122处胃标本切面的X线-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棣华 陈金城 +3 位作者 蒋光愉 钟雪云 王惠华 侯蜀新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15-219,共5页
目的:通过对胃恶性溃疡旁粘膜病变的X线-病理对照研究,旨在说明胃溃疡癌变存在的事实。材料与方法:对18例胃恶性溃疡的122处胃切面,采用放射状象限取材对照法观察溃疡旁粘膜病变。结果:胃溃疡癌变溃疡病灶与周围交界面主要... 目的:通过对胃恶性溃疡旁粘膜病变的X线-病理对照研究,旨在说明胃溃疡癌变存在的事实。材料与方法:对18例胃恶性溃疡的122处胃切面,采用放射状象限取材对照法观察溃疡旁粘膜病变。结果:胃溃疡癌变溃疡病灶与周围交界面主要X线表现为小段弧形隆起,边缘较规则,杵状皱襞、纤细皱襞可达溃疡龛影的边缘或小段弧形隆起的边缘;溃疡旁X线表现以迂曲粗大皱襞及纤细条纹状皱襞为主,病理镜下改变是以慢性浅表性胃炎为主。溃疡型胃癌溃疡病灶与周围交界面主要X线表现为小带状无皱襞区,近溃疡侧的纤细不规则皱襞与远侧的杵状皱襞相接;溃疡旁X线表现是粘膜皱襞影像多较模糊,尤以模糊条纹状皱襞及模糊网格状伴有“靶征”居多,病理镜下改变是以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为主。结论:胃溃疡癌变与溃疡型胃癌是两种病,胃溃疡癌变的存在亦是客观事实。同时鉴于癌组织有“潜掘式”浸润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溃疡 胃肿瘤 恶性溃疡 粘膜病变 X线诊断 病理
下载PDF
血浆Ghrelin浓度在胃良恶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宏波 公衍玲 张军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8-61,共4页
目的探讨各种胃病血浆Ghrelin浓度的变化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H.pylor,HP)的关系。方法收集临床经内镜确诊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良性胃息肉与胃癌患者血浆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Ghrelin浓度,采用尿素14C呼气试验检测患者HP... 目的探讨各种胃病血浆Ghrelin浓度的变化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H.pylor,HP)的关系。方法收集临床经内镜确诊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良性胃息肉与胃癌患者血浆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Ghrelin浓度,采用尿素14C呼气试验检测患者HP感染状态。结果急性胃炎、胃良性息肉、胃癌组血浆Ghrelin浓度与正常胃黏膜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0.01),而慢性胃炎组则显著下降(P〈0.01),胃溃疡组无显著性变化(P〉0.05)。HP阳性组的血浆Ghrelin浓度较阴性组显著下降(P〈0.01)。其中胃良性息肉、胃癌组中,HP阳性患者的血浆Ghrelin水平较HP阴性患者显著降低(P〈0.01),而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的血浆Ghrelin水平与HP感染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血浆Ghrelin浓度水平在各种胃病中变化较大,可能反映了胃黏膜的炎症及萎缩病变情况,具体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HRELIN 胃癌 胃溃疡 胃息肉 胃炎
下载PDF
92例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被引量:6
7
作者 刘万鲁 李永柏 王润华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8期971-975,979,共6页
目的:分析首次胃良、恶性疾病术后残胃癌(GS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92例GSC临床资料,良性疾病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的GSC患者33例为GSC-B组、恶性疾病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的GSC患者59例为GSC-M组,比较两组患者首次胃手术后... 目的:分析首次胃良、恶性疾病术后残胃癌(GS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92例GSC临床资料,良性疾病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的GSC患者33例为GSC-B组、恶性疾病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的GSC患者59例为GSC-M组,比较两组患者首次胃手术后诊断GSC间隔时间、首次手术的吻合方式、GSC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组织病理分化程度、病理分期(TNM)、治疗方式等临床病理特征,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并比较生存率。结果:纳入的GSC患者占同期所有胃癌患者的5.90%,两组GSC患者在组织学T分期(P=0.219)、术后淋巴结分期、淋巴结阳性率、术后TNM分期、理分化程度、复发时间、术后远处转移及转移时间、淋巴转移、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SC-M组5年生存率低于GSC-B组(P<0.05);GSC-B组CA19-9升高患者比例高于GSC-M组(P=0.015);92例GSC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为34.3%;GSC-B与GSC-M整体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6.5%及2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根治性切除、病理T分期T3/T4、淋巴结阳性及低分化是GS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恶性疾病行胃大部切除术后GSC发生的时间早于因良性疾病行胃大部切除术后,预后差,根治性切除、T3/T4、淋巴结转移及低分化是GSC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胃癌 肿瘤 良性 恶性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累积生存率 手术治疗
下载PDF
胃镜下无恶变征象的胃巨大溃疡145例诊疗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曹彬 汪洁 +3 位作者 郜素琴 吴姗姗 周永清 庞景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4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胃镜下无恶变征象的胃巨大溃疡的发病趋势和特点、诊断性治疗的价值、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5~2013年间胃镜诊断胃巨大溃疡、无典型恶变特征、且首次活检病理未报告"癌"的住院患者145例,均接受抗... 目的探讨胃镜下无恶变征象的胃巨大溃疡的发病趋势和特点、诊断性治疗的价值、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5~2013年间胃镜诊断胃巨大溃疡、无典型恶变特征、且首次活检病理未报告"癌"的住院患者145例,均接受抗溃疡加抗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四联疗法,分析其多次胃镜检查的转归及病理诊断的变化。结果胃镜下无恶变征象的胃巨大溃疡年均检出率为5.63%,无明显增高趋势,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总恶变率为45.52%,其恶变与性别、部位、大小和形态无相关性(P>0.05),但与年龄、H.pylori感染相关(P<0.01)。2次胃镜诊断巨大溃疡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5.86%和98.62%。结论胃镜下无恶变征象胃巨大溃疡的恶变与性别、部位、大小和形态无关,但与H.pylori感染正相关,且41~70岁年龄段高发,诊断性治疗联合多次胃镜活检是其定性诊断的最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恶变征象 胃巨大溃疡 胃镜 病理 诊断性治疗
下载PDF
EGFR在胃黏膜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唐晓梅 柴丽丽 +1 位作者 秦娟 王三喜 《实用癌症杂志》 2017年第7期1099-1100,共2页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胃黏膜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96例各类型胃黏膜良恶性病变,通过观察各类型胃黏膜良恶性病变中EGFR表达情况及EGFR表达与临床病例参数的关系,评价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胃黏膜良...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胃黏膜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96例各类型胃黏膜良恶性病变,通过观察各类型胃黏膜良恶性病变中EGFR表达情况及EGFR表达与临床病例参数的关系,评价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胃黏膜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意义。结果胃炎中EGFR无阳性例数,肠化生EGFR阳性率31.6%,异常增生阳性率42.1%,胃腺癌阳性率58.1%,胃黏膜不同病变程度的EGFR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胃腺癌的EGFR阳性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EGFR在浆膜浸润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在基层浸润中的阳性率(P<0.05),EGFR在有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结论 EGFR检测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胃黏膜良恶性病变程度,对临床治疗胃部病变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 良恶性病变 胃癌 EGFR 免疫组化法
下载PDF
Gastro-duodenal disease in Africa: Literature review and clinical data from Accra, Ghana 被引量:3
10
作者 Timothy N Archampong Richard H Asmah +6 位作者 Cathy J Richards Vicki J Martin Christopher D Bayliss Edília Botao Leonor David Sandra Beleza Carla Carrilho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9年第26期3344-3358,共15页
Gastroduodenal disease(GDD)was initially thought to be uncommon in Africa.Amongst others,lack of access to optimal health infrastructure and suspicion of conventional medicine resulted in the reported prevalence of GD... Gastroduodenal disease(GDD)was initially thought to be uncommon in Africa.Amongst others,lack of access to optimal health infrastructure and suspicion of conventional medicine resulted in the reported prevalence of GDD being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other areas of the world.Following the increasing availability of flexibl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it has now become apparent that GDD,especially peptic ulcer disease(PUD),is prevalent across the continent of Africa.Recognised risk factors for gastric cancer(GCA)include Helicobater pylori(H.pylori),diet,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 and industrial chemical exposure,while those for PUD are H.pylori,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use,smoking and alcohol consumption.Of these,H.pylori is generally accepted to be causal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trophic gastritis(AG),intestinal metaplasia(IM),PUD and distal GCA.Here,we perform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patterns of GDD across Africa obtained with endoscopy,and complement the analysis with new data obtained on premalignant gastric his-topathological lesions in Accra,Ghana which was compared with previous data from Maputo,Mozambique.As there is a general lack of structured cohort studies in Africa,we also considered endoscopy-based hospital or tertiary centre studies of symptomatic individuals.In Africa,there is considerable heterogeneity in the prevalence of PUD with no clear geographical patterns.Furthermore,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PUD within-country despite universally endemic H.pylori infection.PUD is not uncommon in Africa.Most of the African tertiary-centre studies had higher prevalence of PUD when compared with similar studies in western countries.An additional intriguing observation is a recent,ongoing decline in PUD in some African countries where H.pylori infection is still high.One possible reason for the high,sustained prevalence of PUD may be the significant use of NSAIDs in local or over-the-counter preparations.The prevalence of AG and IM,were similar or modestly higher over rates in western countries but lower than those seen in Asia..In our new data,sampling of 136 patients in Accra detected evidence of pre-malignant lesions(AG and/or IM)in 20 individuals(14.7%).Likewise,the prevalence of pre-malignant lesions,in a sample of 109 patients from Maputo,were 8.3%AG and 8.3%IM.While H.pylori is endemic in Africa,the observed prevalence for GCA is rather low.However,cancer data is drawn from country cancer registries that are not comprehensive due to considerable variation in the availability of efficient local cancer reporting systems,diagnostic health facilities and expertise.Validation of cases and their source as well as specificity of outcome definitions are not explicit in most studies further contributing to uncertainty about the precise incidence rates of GCA on the continent.We conclude that evidence is still lacking to support(or not)the African enigma theory due to inconsistencies in the data that indicate a particularly low incidence of GDD in African count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TRODUODENAL PEPTIC ulcer gastric cancer AFRICA Pre-malignant Atrophy Intestinal metaplasia DUODENAL ulcer gastric ulcer
下载PDF
超声充盈检查定性诊断胃良恶性溃疡性病变76例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萌 卢漫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4年第6期107-109,共3页
目的探讨口服超声造影剂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胃溃疡病变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两家医院胃超声充盈检查经胃镜活检、手术病理及随访确诊的胃良恶性溃疡76例,回顾分析其超声声像图特点。结果良、恶性溃疡在胃壁隆起增厚最大直径及厚... 目的探讨口服超声造影剂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胃溃疡病变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两家医院胃超声充盈检查经胃镜活检、手术病理及随访确诊的胃良恶性溃疡76例,回顾分析其超声声像图特点。结果良、恶性溃疡在胃壁隆起增厚最大直径及厚度、胃壁黏膜下层的连续性、溃疡的形态及回声、浆膜层完整性方面存在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超声充盈检查有助于定性诊断胃溃疡,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良恶性溃疡 超声检查 鉴别诊断
下载PDF
胃恶性肿瘤术前CT诊断价值(附15例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任永祥 区携乐 +2 位作者 谢志骏 吴荣达 罗汉超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0年第3期156-157,共2页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胃恶性肿物的CT表现及其术前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纤维胃镜及活检病理证实15例胃恶性肿瘤作CT薄层及重叠扫描。结果 15例中,胃癌9例,胃恶性溃疡1例,胃底癌4例,胃恶性淋巴瘤1例。其中7例胃癌及1例胃恶性淋巴瘤无任何肿瘤...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胃恶性肿物的CT表现及其术前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纤维胃镜及活检病理证实15例胃恶性肿瘤作CT薄层及重叠扫描。结果 15例中,胃癌9例,胃恶性溃疡1例,胃底癌4例,胃恶性淋巴瘤1例。其中7例胃癌及1例胃恶性淋巴瘤无任何肿瘤转移及外侵征象,作了手术切除,术中发现与术前CT检查相符,7例已有肝转移及胃外侵,不宜手术治疗。结论 CT是胃恶性肿瘤手术前评估最有效方法,应作为外科术前常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恶性肿瘤 胃恶性溃疡 胃恶性淋巴瘤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应用自制新型气动式套扎器进行内镜套扎术206例体会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明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1年第6期539-543,F0003,共6页
目的总结消化内镜套扎术在临床应用中的经验并评价其扩展适应证。方法 206例消化道病变患者,其中男性133例,女性73例;年龄2~73岁,平均年龄54岁。病变主要包括食管胃静脉曲张、间质瘤、息肉样隆起、良恶性黏膜扁平病灶和黏膜血管发育异... 目的总结消化内镜套扎术在临床应用中的经验并评价其扩展适应证。方法 206例消化道病变患者,其中男性133例,女性73例;年龄2~73岁,平均年龄54岁。病变主要包括食管胃静脉曲张、间质瘤、息肉样隆起、良恶性黏膜扁平病灶和黏膜血管发育异常等。先常规应用内镜确认病变可以套扎处理后,退出内镜,在其前端安装自行研发的新型气动式套扎器,再次进入消化道,在内镜直视下对病变实施有效负压吸引后释放高弹性套扎圈,完成消化内镜套扎术治疗。每次操作套扎的数量依据不同的病变性质和多少而灵活掌握。结果大部分病例经过一次套扎即获得满意疗效,少数病灶首次套扎不能完全消除,追加实施第二次套扎后病变消失。全部病例均获得显著疗效,套扎术后复查显示所有被套扎病灶明显减轻或消失。结论消化内镜套扎术简单易行,安全可靠,适应证多,实用性强,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扎术 消化内镜 食管胃静脉曲张 间质瘤 息肉样隆起 良恶性黏膜扁平病灶 黏膜血管发育异常
下载PDF
超声内镜对恶性胃溃疡的临床诊断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聪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年第20期76-77,共2页
目的:探讨研究超声内镜对恶性胃溃疡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将2013年8月~2015年2月到我院实施诊治的30例疑似恶性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实施超声内镜检查,其中良性溃疡患者通过正规内科治疗以后复查证实,恶性溃疡患者均... 目的:探讨研究超声内镜对恶性胃溃疡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将2013年8月~2015年2月到我院实施诊治的30例疑似恶性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实施超声内镜检查,其中良性溃疡患者通过正规内科治疗以后复查证实,恶性溃疡患者均通过外科手术治疗实施病理检查证实。结果经超声内镜检查诊断,30例疑似恶性胃溃疡患者中有10例为良性,20例为恶性,经和手术病理检查比较,恶性胃溃疡诊断准确率为90.0%。结论应用超声内镜可很好地对良性胃溃疡与恶性胃溃疡进行鉴别诊断,同时借助于超声内镜对恶性胃溃疡进行分期,所获准确性较高,可为手术方案的明确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胃溃疡 临床 超声内镜 诊断
下载PDF
人胃液内表皮生长因子放免测定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明亮 +3 位作者 梁大新 曾明新 钟大志 严悦卿 《衡阳医学院学报》 1996年第3期187-191,共5页
为获取正常人胃液内表皮生长因子(EGF)的生理浓度,探讨EGF在胃、+二指肠良恶性疾病中可能产生的作用,初探EGF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间的相互关系,用放免方法测定了不同年龄组正常人、慢性胄炎、消化性溃疡、胃癌患者... 为获取正常人胃液内表皮生长因子(EGF)的生理浓度,探讨EGF在胃、+二指肠良恶性疾病中可能产生的作用,初探EGF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间的相互关系,用放免方法测定了不同年龄组正常人、慢性胄炎、消化性溃疡、胃癌患者胃液内EGF的含量,并对部分活动性胃炎及活动期溃疡伴Hp感染的患者给予抗Hp及抗溃疡治疗,测定其治疗前后EGF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各年龄组间胃液内EGF含量无显著差异,与年龄关系不大;胃癌患者胃液内EGF含量明显增高,胃炎及溃疡病患者明显降低,提示EGF分泌低下可能与胃良性疾病的发病有一定关系;EGF浓度与胃肿瘤发生也有一定关系。随着Hp清除,组织学胃炎改善,溃疡的意合,EGF含量恢复正常。提示Hp可能影响EGF的生成与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 十二指肠 幽门螺杆菌
下载PDF
腹腔镜上消化道良性病变手术
16
作者 王跃东 叶再元 +1 位作者 竺扬文 李保军 《医学研究杂志》 2006年第3期54-55,共2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迷走神经切断术和胃间质瘤切除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从1995年11月~2005年6月,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和胃底折替术30例、腹腔镜迷走神经切断术20例(15例采用迷走神经后干切断和前干高选择性...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迷走神经切断术和胃间质瘤切除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从1995年11月~2005年6月,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和胃底折替术30例、腹腔镜迷走神经切断术20例(15例采用迷走神经后干切断和前干高选择性切断术,4例行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1例行迷走神经干切断和胃空肠吻合术)和胃间质瘤切除术8例。结果手术时间1.0~4.5h,平均2.5h;24~72h后开始进流质。无术后并发症,术后3—7d出院。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胃间质瘤,具有疗效确定、创伤小和恢复快的优点,腹腔镜手术很适合用于上消化道良性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术 食管裂孔疝 十二指肠溃疡 胃间质瘤
下载PDF
健胃愈溃汤对脾虚型胃良性巨大溃疡粘膜愈合质量的影响
17
作者 李超群 张闽光 +3 位作者 凌珍美 郑颖 杨淞龙 雷超凡 《中外医疗》 2019年第28期171-173,共3页
目的健胃愈溃汤对脾虚型胃良性巨大溃疡粘膜愈合质量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月该院收治的71例胃良性巨大溃疡且中医辨证属脾虚型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7例予健胃愈溃汤治疗,对照组34例予磷酸铝凝胶、... 目的健胃愈溃汤对脾虚型胃良性巨大溃疡粘膜愈合质量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月该院收治的71例胃良性巨大溃疡且中医辨证属脾虚型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7例予健胃愈溃汤治疗,对照组34例予磷酸铝凝胶、替普瑞酮治疗,两组均给予埃索美拉唑口服,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予经典四联疗法治疗(PPI+阿莫西林+克林霉素+铋剂),对比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溃疡愈合质量。结果①实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χ^2=-2.362,P=0.018);②实验组中医症候总疗效优于对照组(χ^2=-2.018,P=0.044);③实验组治疗2周时溃疡愈合质量优于对照组(χ^2=-2.196,P=0.028);实验组治疗8周时溃疡愈合质量优于对照组(χ^2=-2.709,P=0.007);④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7%,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8%,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3,P=0.604)。结论健胃愈溃汤治疗脾虚型胃良性巨大溃疡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并且能缩短溃疡愈合时间,提高溃疡愈合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良性巨大溃疡 脾虚证 健胃愈溃汤 溃疡愈合质量
下载PDF
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内镜下合并症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熊鑫 何素玉 +6 位作者 徐菲 曹丽鹏 荆晓娟 何莲芬 王寒梅 刘天宇 贾映东 《中国内镜杂志》 2021年第4期1-6,共6页
目的研究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HGMUE)的内镜检出率、内镜下表现和合并症。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1月-2020年6月该院消化内镜中心经电子食管胃镜检查且诊断为HGMUE的患者资料。分析HGMUE的检出率、内镜下表现和合并症。结果 51 326例接受... 目的研究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HGMUE)的内镜检出率、内镜下表现和合并症。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1月-2020年6月该院消化内镜中心经电子食管胃镜检查且诊断为HGMUE的患者资料。分析HGMUE的检出率、内镜下表现和合并症。结果 51 326例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中,375例诊断为HGMUE,检出率为0.73%。内镜下主要表现为玫瑰色-橘红色的天鹅绒样斑块,与周围食管黏膜界限清楚,可有多个,且大小不一。内镜下合并症包括:内镜阳性的胃食管反流病75例(20.00%),其中反流性食管炎44例(11.73%)、Barrett食管26例(6.93%)、两者合并存在5例(1.13%);糜烂性胃炎56例(14.93%);息肉54例(14.40%),其中胃息肉47例(12.53%)、十二指肠球部息肉7例(1.87%);消化性溃疡42例(11.20%),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1例(5.60%)、胃溃疡17例(4.53%)、两者合并存在4例(1.07%);恶性肿瘤9例(2.40%),其中胃癌3例(0.80%)、食管癌6例(1.60%),无合并症的HGMUE 139例(37.06%)。结论HGMUE合并酸相关性疾病较为常见;合并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尤其是食管恶性肿瘤的占比较高,这可能是上消化道肿瘤的预警因子之一,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 胃黏膜异位 反流性食管炎 BARRETT食管 消化性溃疡 恶性肿瘤
下载PDF
超声内镜联合活检组织病理对恶性胃溃疡假性愈合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19
作者 马凤梅 李明 谭诗云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534-539,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联合活检组织病理对恶性胃溃疡假性愈合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7月我院胃镜诊断为胃溃疡5 266例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胃溃疡患者的胃镜诊断、超声内镜诊断、病理活组织检查诊断结果。结果 348...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联合活检组织病理对恶性胃溃疡假性愈合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7月我院胃镜诊断为胃溃疡5 266例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胃溃疡患者的胃镜诊断、超声内镜诊断、病理活组织检查诊断结果。结果 348例进行活检的愈合期胃溃疡中最终确诊为良性溃疡331例(95.1%),恶性溃疡17例(4.9%),恶性胃溃疡假性愈合率为4.9%。假性愈合前,恶性胃溃疡大小明显大于良性胃溃疡(P=0.000),但非甾体类胃溃疡除外。胃镜下假性愈合者病灶黏膜表面粗糙,黏膜纠集,甚至可见异常血管,且略显僵硬;良性胃溃疡表面光滑,蠕动正常。EUS下病灶范围显著大于内镜白光下范围(P=0.000)。超声内镜下良恶性胃溃疡破坏层次也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结论超声内镜联合活检组织病理有助于恶性胃溃疡假性愈合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从而能避免不必要的漏诊和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胃溃疡 假性愈合 超声内镜 活检
下载PDF
颗粒蛋白前体、E-钙黏附蛋白在良恶性胃溃疡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嘉菲 田洲 +1 位作者 王蕾 陈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15期50-56,共7页
目的 探讨颗粒蛋白前体(PGRN)、E-钙黏附蛋白(E-cadherin)在良恶性胃溃疡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90例已确诊的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良性胃溃疡患者85例纳入良性胃溃疡组,将恶性胃溃疡患者105例纳入溃疡型胃癌组。采用... 目的 探讨颗粒蛋白前体(PGRN)、E-钙黏附蛋白(E-cadherin)在良恶性胃溃疡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90例已确诊的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良性胃溃疡患者85例纳入良性胃溃疡组,将恶性胃溃疡患者105例纳入溃疡型胃癌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良性胃溃疡组织和溃疡型胃癌组织中PGRN、E-Cadherin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PGRN、E-Cadherin蛋白阳性表达与溃疡型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PGRN、E-Cadherin蛋白表达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PGRN、E-Cadherin mRNA表达的相关性;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GRN、E-Cadherin mRNA对溃疡型胃癌的诊断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溃疡型胃癌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PGRN、E-Cadherin蛋白表达与溃疡型胃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 溃疡型胃癌组PGRN蛋白阳性表达率和PGRN mRNA表达水平高于良性胃溃疡组,E-Cadherin蛋白阳性表达率和E-Cadherin mRNA表达水平低于良性胃溃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良性胃溃疡组织、溃疡型胃癌组织中,PGRN、E-Cadherin蛋白阳性表达均呈负相关(r=-0.529、-0.426,P<0.001);良性胃溃疡组织、溃疡型胃癌组织中,PGRN、E-Cadherin mRNA表达水平均呈负相关(r=-0.441、-0.306,P<0.001)。溃疡型胃癌组织中PGRN、E-Cadher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浸润程度、分化程度和TNM分期有关(P<0.05);PGRN mRNA联合E-Cadherin mRNA诊断溃疡型胃癌的曲线下面积(AUC)显著大于PGRN、E-Cadherin mRNA单独诊断的AUC(Z=3.471,P<0.001;Z=0.039,P=0.019);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浸润程度、PGRN蛋白表达和E-Cadherin蛋白表达均为溃疡型胃癌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溃疡型胃癌组织中PGRN蛋白阳性表达、E-Cadherin蛋白阴性表达与患者3年生存预后不良相关(P<0.05)。结论 溃疡型胃癌组织中PGRN表达高于良性胃溃疡组织,E-Cadherin表达低于良性胃溃疡组织;PGRN、E-Cadherin对溃疡型胃癌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且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存在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胃溃疡 溃疡型胃癌 颗粒蛋白前体 E-钙黏附蛋白 病理特征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