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3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节粘连外洗方”凝胶贴膏的基质配比研究
1
作者 李海涛 王辉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19期91-94,共4页
目的 探索将关节粘连外洗方的外用洗剂剂型转变为凝胶贴膏,优选凝胶贴膏的最佳基质处方。方法 初步拟定凝胶贴膏的5种关键基质,对聚丙烯酸钠NP700、甘羟铝、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聚乙烯醇(PVA)、甘油这5种用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并以... 目的 探索将关节粘连外洗方的外用洗剂剂型转变为凝胶贴膏,优选凝胶贴膏的最佳基质处方。方法 初步拟定凝胶贴膏的5种关键基质,对聚丙烯酸钠NP700、甘羟铝、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聚乙烯醇(PVA)、甘油这5种用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并以成型贴膏的初黏力、持黏力、剥离强度等为考察指标进行判定。结果 从单因素考察中发现,当NP700合理用量范围在2%~15%,用量过低则膏体过软难以成型,无法涂布。当甘羟铝合理用量范围在0.03%~0.25%,用量增高则导致贴膏的初黏力和内聚力增高、剥离强度减少。当CMC-Na合理用量范围在0.5%~10%,随用量水平提高,则导致贴膏的初黏力明显增加和内聚力剥离强度减弱。当PVA合理用量范围在1%~6%,用量减少时贴膏不能成型,用量增多时贴膏初黏力增加、内聚力减弱。当甘油合理用量范围在28%~33%,用量过低则膏体偏硬,涂布出现硬块,用量过高则膏体过软,出现溢膏。结论 5种基质辅料均会对贴膏的各项指标造成明显影响,且作用并不相同,用量范围最终确定为:NP700(2%~15%)、甘羟铝(0.07%~0.25%)、CMC-Na(0.5%~10%)、PVA(1%~6%)、甘油(23%~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粘连外洗方 凝胶贴膏 基质配比
下载PDF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用于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侯朝霞 王旭丹 +3 位作者 王悦 孔佑健 高旭 王颢然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58,共6页
电解质在电化学储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锂离子电池(LIB)中,液体电解质(LE)在几十年的发展中表现出了优异的性能,如高的离子电导率(10-3 S/cm)和与电极良好的接触。然而,LE中的安全问题以及由枝晶生长引起的性能退化严重阻碍了LIB... 电解质在电化学储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锂离子电池(LIB)中,液体电解质(LE)在几十年的发展中表现出了优异的性能,如高的离子电导率(10-3 S/cm)和与电极良好的接触。然而,LE中的安全问题以及由枝晶生长引起的性能退化严重阻碍了LIB的实际应用。因此,聚合物电解质(PE)有望取代LE。固体聚合物电解质(SPE)虽然有很好的安全性和机械性能,但其受温度限制,离子电导率较低,且与电极接触较差,电池循环性较差。凝胶聚合物电解质(GPE)结合两者的优点,被认为是现有有机液体电解质的有效替代品,它可以用来制造更安全的锂电池。对现有聚合物基体的交联、共聚和混合改性——能够提高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的方法进行了综述。同时也对GPE在LIB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新型生物基凝胶电解质基体。最后,展望了制造性能优异的基于GPEs的LIB电池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聚合物基体
下载PDF
脂肪组织及其衍生成分在创面修复和血管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赵立新 唐庆喜 张克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2120-2125,共6页
背景:软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局部的血管化对创面愈合和功能恢复至关重要。脂肪组织被认为是人体最大的干细胞来源库,目前已开发出多种不同的脂肪成分被用于研究和治疗,其促进血管再生和软组织修复的能力被广泛研究。目的:综述血管化在... 背景:软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局部的血管化对创面愈合和功能恢复至关重要。脂肪组织被认为是人体最大的干细胞来源库,目前已开发出多种不同的脂肪成分被用于研究和治疗,其促进血管再生和软组织修复的能力被广泛研究。目的:综述血管化在软组织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总结脂肪组织及其衍生成分的制备方法及其在血管化和软组织损伤修复中的应用。证实脂肪组织及其衍生成分在血管和软组织工程中具有卓越的研究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利用PubMed、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检索2010年1月至2023年2月发表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软组织修复,伤口愈合,血管化,血管新生,脂肪组织,间质血管成分细胞,脂肪源微血管片段,纳米脂肪,脂肪干细胞基质胶”,英文检索词为“soft tissue repair,wound healing,vascularization,angiogenesis,adipose tissue,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adipose tissue-derived microvascular fragment,nanofat,adipose extracellular matrix/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 gel”,并纳入少量年份久远的经典文献。通过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排除与文章主题不相关的文献,最终纳入69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1)创面愈合是一项重要的生理过程,主要发生在组织受到损伤时,如创伤、手术、烧伤、肿瘤、感染以及血管性疾病引起的组织损伤缺损等;(2)创伤部位足够的血管化对组织修复、局部稳态的重新构建和功能恢复至关重要;(3)脂肪组织被认为是人体最大的干细胞来源库,目前已有多种不同的脂肪成分被用于研究和治疗;(4)由于其本身具有的成分和制备优势,脂肪组织将在未来的组织工程研究和治疗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修复 伤口愈合 血管化 脂肪组织 间质血管成分细胞 脂肪源微血管片段 纳米脂肪 脂肪干细胞基质胶
下载PDF
痛舒凝胶膏剂的制备及体外透皮研究
4
作者 薛云凤 王佳婧 +3 位作者 杨雪 刘婧 关枫 王艳宏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27-134,共8页
目的痛舒方为治疗痛经的临床常用方,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将该散剂改良为凝胶膏剂,并考察其体外透皮吸收性能,为其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建立综合评分标准,结合单因素实验与响应面法确定凝胶膏剂的基质用量。进行体外透皮实验... 目的痛舒方为治疗痛经的临床常用方,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将该散剂改良为凝胶膏剂,并考察其体外透皮吸收性能,为其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建立综合评分标准,结合单因素实验与响应面法确定凝胶膏剂的基质用量。进行体外透皮实验,以延胡索乙素、芍药苷、粉防己碱、乌药醚内酯为评价指标,考察加入不同比例氮酮促渗剂对凝胶膏剂体外透皮渗透量的影响。结果痛舒凝胶膏剂基质的最优处方为聚丙烯酸钠0.50 g、甘氨酸铝0.1 g、保湿剂8.00 g(甘油∶丙二醇=8∶2)、酒石酸0.1 g、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明胶1.75 g(CMC-Na∶明胶=1∶3),体外透皮吸收实验结果表明,透皮促渗剂比例为3%时药物透皮效果最好。结论用最优处方制备的痛舒凝胶膏剂,具有骨架型缓释制剂的特性,为痛舒方外用新剂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膏剂 基质 响应面法 体外透皮实验 氮酮
下载PDF
脂肪干细胞基质胶在糖尿病创面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任永恒(综述) 苗春雷 +1 位作者 白南 陈远征(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03,共6页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由慢性持续性高血糖所引起的难愈性创面长期困扰着糖尿病患者。脂肪细胞外基质/基质血管组分凝胶(SVF-gel)中因含有高度浓缩的细胞外基质和基质血管组分(SVF),在为细胞及细胞因子功能的发挥提供最适微环境的同时...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由慢性持续性高血糖所引起的难愈性创面长期困扰着糖尿病患者。脂肪细胞外基质/基质血管组分凝胶(SVF-gel)中因含有高度浓缩的细胞外基质和基质血管组分(SVF),在为细胞及细胞因子功能的发挥提供最适微环境的同时,具有促进创面血管新生、抑制炎症反应和刺激上皮细胞增殖分化等功能,最终达到修复难愈性创面的目的。文章主要就SVF胶的制备、成分以及在糖尿病创面治疗中的机制和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VF胶 细胞外基质 脂肪干细胞 糖尿病创面
下载PDF
功能型凝胶剂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赵祺祺 刘欢 +3 位作者 熊丽丝 李冰 陈紫千 扈本荃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7期63-65,共3页
功能型凝胶剂是很有发展前景的新剂型,是药物与凝胶剂的辅料制成的溶液、混悬型或乳液型的液体或半固体制剂。功能型凝胶,如载体凝胶、环境敏感型凝胶等,根据其功能性能够应用于不同生物医学领域,相较于普通凝胶剂具有更好的稳定性、靶... 功能型凝胶剂是很有发展前景的新剂型,是药物与凝胶剂的辅料制成的溶液、混悬型或乳液型的液体或半固体制剂。功能型凝胶,如载体凝胶、环境敏感型凝胶等,根据其功能性能够应用于不同生物医学领域,相较于普通凝胶剂具有更好的稳定性、靶向性以及对患者的依从性高等诸多优点。本文对功能型凝胶剂的分类、基质、制备工艺及应用等相关内容进行综述,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型凝胶剂 分类 基质 应用
下载PDF
重组牛碱性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联合点阵激光技术治疗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患者的效果
7
作者 林敬 曹学 向莉 《当代医学》 2024年第6期73-76,共4页
目的探讨重组牛碱性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联合点阵激光技术治疗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廉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 目的探讨重组牛碱性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联合点阵激光技术治疗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廉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应用点阵激光技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重组牛碱性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恢复时间、瘢痕改善情况、皮肤屏障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结痂时间、水肿时间及红斑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后,两组痤疮瘢痕评估量表(ECCA)权重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色斑面积及瘢痕面积均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ECCA权重评分低于对照组,色斑面积及瘢痕面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后,两组油脂、皮肤含水量均少于治疗前,经表皮失水率(TEWL)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油脂、皮肤含水量均少于对照组,TEWL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牛碱性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联合点阵激光技术治疗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面部情况,促进皮肤屏障功能恢复,缩短瘢痕恢复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牛碱性表皮生长因子凝胶 点阵激光技术 痤疮凹陷性瘢痕 美容效果
下载PDF
MgO-Nd_(2)Zr_(2)O_(7)复相陶瓷惰性燃料基质的制备及表征
8
作者 杨焰萍 王研 +2 位作者 蒋兴星 李旭昇 王进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5,共7页
为了获得致密性高、晶粒尺寸小、两相分布均匀的Mg O-Nd_(2)Zr_(2)O_(7)复相陶瓷惰性燃料基质,首先以Nd(NO3)3·6H_(2)O、C_(12)H_(28)O_(4)Zr为原料,采用sol-gel法合成了有序P型Nd_(2)Zr_(2)O_(7)烧绿石,再和Mg O复合制备了Mg O-Nd... 为了获得致密性高、晶粒尺寸小、两相分布均匀的Mg O-Nd_(2)Zr_(2)O_(7)复相陶瓷惰性燃料基质,首先以Nd(NO3)3·6H_(2)O、C_(12)H_(28)O_(4)Zr为原料,采用sol-gel法合成了有序P型Nd_(2)Zr_(2)O_(7)烧绿石,再和Mg O复合制备了Mg O-Nd_(2)Zr_(2)O_(7)复相陶瓷。利用XRD、SEM-EDS等方法研究了化学组成、烧结时间、烧结温度对复相陶瓷的物相组成、晶粒大小以及致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sol-gel法在1200℃煅烧10 h能够成功合成出结晶良好的Nd_(2)Zr_(2)O_(7)烧绿石。此外,在1500℃烧结24 h,可以制备出致密性高、晶粒分布均匀的Mg O-Nd_(2)Zr_(2)O_(7)复相陶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O-Nd_(2)Zr_(2)O_(7)复相陶瓷 惰性基质 溶胶-凝胶法 致密性
下载PDF
基于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双柏凝胶贴膏剂基质处方
9
作者 刘建清 林水森 +1 位作者 谢志新 谢娜娜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1737-1740,I0001,共5页
目的优化双柏凝胶贴膏剂基质处方。方法2021年10月至2022年7月以感官评价、膜残留性、初黏力、持黏力为评价指标,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凝胶贴膏剂处方中甘氨酸铝、聚丙烯酸钠、甘油、聚乙烯吡咯烷酮的用量比例。结果凝胶贴膏剂最... 目的优化双柏凝胶贴膏剂基质处方。方法2021年10月至2022年7月以感官评价、膜残留性、初黏力、持黏力为评价指标,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凝胶贴膏剂处方中甘氨酸铝、聚丙烯酸钠、甘油、聚乙烯吡咯烷酮的用量比例。结果凝胶贴膏剂最优基质处方,甘氨酸铝∶聚丙烯酸钠∶甘油∶聚乙烯吡咯烷酮为0.11∶2.33∶11.70∶1.93,所得凝胶贴膏剂涂展均匀、可反复揭贴10次以上、初黏力和持黏力符合要求。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准确,可用于双柏凝胶贴膏剂处方优化,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膏基质 凝胶类 双柏 凝胶贴膏剂 星点设计 处方优化
下载PDF
脂肪移植技术研究进展
10
作者 刘林奇 王凡 李哲旭 《中国医疗美容》 2024年第2期112-117,共6页
脂肪移植距今已有100余年的发展历史,在面部或非面部整形与疾病治疗中应用广泛,脂肪移植的效果提升与Coleman技术、svf-gel等技术的提出密切相关。近年来,脂肪干细胞胶凭借其自身优势在面部年轻化等领域替代了纳米脂肪技术的应用,存在... 脂肪移植距今已有100余年的发展历史,在面部或非面部整形与疾病治疗中应用广泛,脂肪移植的效果提升与Coleman技术、svf-gel等技术的提出密切相关。近年来,脂肪干细胞胶凭借其自身优势在面部年轻化等领域替代了纳米脂肪技术的应用,存在可观的发展前景。本文就脂肪移植概念、发展、应用进展及相关技术进行总结与评述,旨在改善临床应用脂肪移植技术的现状并为新技术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移植 Coleman技术 Khouri技术 纳米脂肪 细胞外基质(ECM) SVF-gel技术 脂肪基质复合物
下载PDF
二氧化硅/木材复合材料的晶胞与Matrix区域的变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符韵林 赵广杰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6-190,共5页
为了弄清楚由于二氧化硅介入木材细胞壁引起结晶区与Matrix区域的变化,通过二氧化硅/木材复合材料细胞壁膨胀率、XRD测定及分析其结晶度、结晶区长度、宽度,研究结晶区与Matrix区域的形态变化及二氧化硅凝胶粒子介入木材细胞壁的空间位... 为了弄清楚由于二氧化硅介入木材细胞壁引起结晶区与Matrix区域的变化,通过二氧化硅/木材复合材料细胞壁膨胀率、XRD测定及分析其结晶度、结晶区长度、宽度,研究结晶区与Matrix区域的形态变化及二氧化硅凝胶粒子介入木材细胞壁的空间位置.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制备的二氧化硅/木材复合材料,细胞壁的膨胀率随着增重率的增加而增大,且有两个不同的增大过程,相同增重率条件下,加硅烷偶联剂法制备的细胞壁膨胀率比直接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大.XRD谱分析表明,结晶度随着增重率的增加而减小,有两个不同的减小过程,衍射峰的位置不变,晶胞不变;Scherrer公式计算表明结晶区的宽度及长度均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二氧化硅/木材复合材料 结晶区 晶胞 matrix区域
下载PDF
金属-有机骨架离子凝胶膜的制备及其在C_(3)H_(6)/C_(3)H_(8)分离中的应用
12
作者 高云硕 孙玉绣 +3 位作者 刘丽娟 耿晨旭 张政清 乔志华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8,共10页
通过调节反应时间合成出3种不同颗粒大小金属-有机骨架(ZIF-8),并将其与离子液体1-丙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磺酰亚胺盐(PmimTf_(2)N)和聚醚共聚酰胺(Pebax 1657)混合制得ZIF-8/IL/Pebax离子凝胶膜,用于对丙烯/丙烷混气体系的分离.通过ZI... 通过调节反应时间合成出3种不同颗粒大小金属-有机骨架(ZIF-8),并将其与离子液体1-丙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磺酰亚胺盐(PmimTf_(2)N)和聚醚共聚酰胺(Pebax 1657)混合制得ZIF-8/IL/Pebax离子凝胶膜,用于对丙烯/丙烷混气体系的分离.通过ZIF-8颗粒与离子液体在Pebax膜中的协同作用,实现了金属-有机骨架(MOF)填料在聚合物基质中高达70%的质量掺杂量,C_(3)H_(6)/C_(3)H_(8)体系的气体分离性能也得到明显提升.研究表明,ZIF-8/IL/Pebax离子凝胶膜相比于Pebax纯膜,C_(3)H_(6)渗透通量提高了385%,达到了227.1 Barrer;同时,C_(3)H_(6)/C_(3)H_(8)的选择性也从3.04提高到了25.11.此外,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10~40℃,0.15~0.3 MPa),ZIF-8/IL/Pebax离子凝胶膜均表现出优异的气体分离性能,并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 混合基质膜 离子凝胶 高掺杂量 C_(3)H_(6)/C_(3)H_(8)分离
下载PDF
Biological conduits combining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extracellular matrix to treat long-segment sciatic nerve defects 被引量:21
13
作者 Yang Wang Zheng-wei Li +2 位作者 Min Luo Ya-jun Li Ke-qiang Zh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6期965-971,共7页
The transplantation of polylactic glycolic acid conduits combining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extracellular matrix gel for the repair of sciatic nerve injury is effective in some respects, but few data com... The transplantation of polylactic glycolic acid conduits combining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extracellular matrix gel for the repair of sciatic nerve injury is effective in some respects, but few data comparing the biomechanical factors related to the sciatic nerve are available. In the present study, rabbit models of 10-mm sciatic nerve defects were prepared. The rabbit models were repaired with autologous nerve, a polylactic glycolic acid conduit +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r a polylactic glycolic acid conduit +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 extracellular matrix gel. After 24 weeks, mechanical testing was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stress relaxation and creep parameters. Following sciatic nerve injury, the magnitudes of the stress decrease and strain increase at 7,200 seconds were largest in the polylactic glycolic acid conduit +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 extracellular matrix gel group, followed by the polylactic glycolic acid conduit +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group, and then the autologous nerve group. 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demonstrat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polylactic glycolic acid conduit +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group and the autologous nerve group, a more complete sciatic nerve regeneration was found, including good myelination, regularly arranged nerve fibers, and a completely degraded and resorbed conduit, in the polylactic glycolic acid conduit +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 extracellular matrix gel group.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ridging 10-mm conduit +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sciatic nerve defects with a polylactic glycolic acid cells + extracellular matrix gel construct increases the stress relaxation under a constant strain, reducing anastomotic tension. Large elongations under a constant physiological load can limit the anastomotic opening and shift, which is beneficial for the regeneration and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of sciatic nerve. Better regeneration was found with the polylactic glycolic acid conduit +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 extracellular matrix gel grafts than with the polylactic glycolic acid conduit +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grafts and the autologous nerve graf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rabbits sciatic nerve injury autologous nerye repair polylactic glycolic acid conduit extracellular matrix gel grafting stress relaxation creep viscoelasticity HISTOMORPHOLOGY ELECTROPHYSIOLOGY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SVF-gel局部注射对于皮肤光老化的改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曼曼 尹齐川 金培生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6期418-423,共6页
目的探讨基质血管成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和基质血管成分胶(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 gel,SVF-gel)局部皮下注射对光老化裸鼠皮肤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建立成功的裸鼠皮肤光老化模型,选取脂肪组织20 ml,分别用于制备SVF... 目的探讨基质血管成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和基质血管成分胶(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 gel,SVF-gel)局部皮下注射对光老化裸鼠皮肤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建立成功的裸鼠皮肤光老化模型,选取脂肪组织20 ml,分别用于制备SVF和SVF-gel,以皮下注射的方式注入裸鼠背部光老化皮肤,观察治疗后1、2、4周裸鼠背部皮肤改善情况。结果应用SVF-gel、SVF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背部皮肤的皱纹、质地、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等方面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H-E及MASSON染色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表皮厚度增加,真皮层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排列整齐,数量增加。治疗后,裸鼠皮肤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降低,SVF-gel组MDA水平显著低于SVF组、对照组(P <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呈上升趋势,SVF-gel组GPX水平显著高于SVF组、对照组(P <0.05)。与对照组和SVF组相比,SVFgel治疗组胶原蛋白Ⅰ(collagen-Ⅰ,COL-Ⅰ)含量明显增加(P <0.05),治疗组细胞迁移诱导透明质酸结合蛋白(cell migration induced hyaluronan-binding protein,CEMIP)表达量下降(P <0.05)。结论 SVF、SVF-gel对小鼠皮肤光老化有明显的修复作用;SVF-gel改善作用优于SV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光老化 脂肪胶 细胞基质成分 脂肪干细胞 裸鼠
下载PDF
脂肪干细胞基质胶(SVF-gel)临床应用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
15
作者 白若雪 陈鑫尧 +8 位作者 崔灿 汤超 王昱 晏祥和 刘志博 王蕴珠 赵元超 郝立君 罗赛 《中国医疗美容》 2021年第10期1-6,共6页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展以及人们对躯体外观关注度的增加,自体脂肪移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软组织填充和修复重建。脂肪干细胞基质胶(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 Gel,SVF-gel)是一种经过物理方法获得的浓缩脂肪产物,其因富含血管基质片段(Strom...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展以及人们对躯体外观关注度的增加,自体脂肪移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软组织填充和修复重建。脂肪干细胞基质胶(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 Gel,SVF-gel)是一种经过物理方法获得的浓缩脂肪产物,其因富含血管基质片段(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而具有炎症反应轻、不良反应少、保留率高等优点,现已逐渐代替传统自体脂肪移植,广泛应用于医疗美容及多种疾病治疗。学者们对当前SVF-gel的临床应用现状、作用机制和病例治疗结果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移植 脂肪干细胞基质胶 脂肪干细胞 细胞外基质 临床应用
下载PDF
脂肪细胞外基质凝胶(SVF-gel)促进增生性瘢痕重塑的临床研究
16
作者 朱萌莹 陈龙金 +1 位作者 张明军 李永林 《中国医疗美容》 2022年第11期39-42,共4页
目的观察局部注射脂肪细胞外基质凝胶(SVF-gel)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增生性瘢痕探索新的途径。方法2019年6月~2022年5月于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整形科门诊就诊的面部增生性瘢痕患者12人,采用Coleman技术获得其下腹部的颗... 目的观察局部注射脂肪细胞外基质凝胶(SVF-gel)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增生性瘢痕探索新的途径。方法2019年6月~2022年5月于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整形科门诊就诊的面部增生性瘢痕患者12人,采用Coleman技术获得其下腹部的颗粒脂肪,进一步通过物理方法获得脂肪萃取物SVF-gel,将其精细化注射于瘢痕部位皮下浅层,通过电话和门诊随访,分别在术前、治疗后6个月时拍摄瘢痕区域照片,此外,使用患者和观察者瘢痕评价量表(patient and observer scar assessment scale,POSAS)评估治疗前后瘢痕情况,同时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评价整体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12例患者注射区域的瘢痕质地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未出现明显手术并发症,瘢痕质地均逐渐趋近于正常皮肤,POSAS评分在色泽、柔韧度、厚度,瘙痒程度等方面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1),12例患者治疗满意度平均分4.5分(0-5分).结论SVF-gel可用于瘢痕部位的精细化注射,能够明显改善瘢痕质地、弹性,软化瘢痕,促进增生性瘢痕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脂肪细胞外基质凝胶 瘢痕重塑
下载PDF
Luminescence of Terbium Complexes Incorporated into Silica Matrix
17
作者 闫冰 游佳勇 《Journal of Rare Earths》 SCIE EI CAS CSCD 2002年第5期408-410,共3页
Binary and ternary terbium complexes were synthesized: Tb(N PA) 3·4H 2O and Tb(N PA) 3(phen·2H 2O (N HPA = N phenyl 2 aminobenzoic acid and phen = 1,10 phenanthroline). These complexes were introd... Binary and ternary terbium complexes were synthesized: Tb(N PA) 3·4H 2O and Tb(N PA) 3(phen·2H 2O (N HPA = N phenyl 2 aminobenzoic acid and phen = 1,10 phenanthroline). These complexes were introduced into inorganic polymeric porous silica matrix by the sol gel method. The luminescence behavior of the complexes in silica gels was compar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solid state complexes by means of emission, excitation spectra and luminescence lifetimes.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terbium ions show fewer emission lines and lower emission intensities in the silica gel than those in pure terbium complexes. The lifetimes of terbium ions in silica gel doped with terbium complexes become longer than those of terbium complex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re earths terbium complexes sol-gel assembly LUMINESCENCE inorganic polymeric matrix
下载PDF
导热凝胶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缪小冬 王大林 +1 位作者 邱晓锋 张利华 《橡胶工业》 CAS 2023年第12期994-999,共6页
概述导热凝胶的组成和导热机理,介绍硅系导热凝胶基体和非硅系导热凝胶基体以及陶瓷材料、碳基材料和复合填料作为导热填料的研究进展。导热凝胶具有热导率大,耐高低温性能和绝缘性能好,塑性、粘性和附着性强,且可重复使用等优点。导热... 概述导热凝胶的组成和导热机理,介绍硅系导热凝胶基体和非硅系导热凝胶基体以及陶瓷材料、碳基材料和复合填料作为导热填料的研究进展。导热凝胶具有热导率大,耐高低温性能和绝缘性能好,塑性、粘性和附着性强,且可重复使用等优点。导热凝胶综合性能提高的关键在于合理设计基体和填料的性质,基体的设计可以从聚合物的类型和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交联剂、扩链剂等方面进行,并从改变分子链的结构和排列等方面改性聚合物;填料的设计可以从提高导热性能方面进行,如对传统导热填料进行表面功能化以及设计复合填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热凝胶 凝胶基体 导热填料 热导率
下载PDF
脂肪血管基质凝胶治疗凹陷性痤疮瘢痕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郑亚荣 周静 +1 位作者 薛乙 李若松 《中国医疗美容》 2023年第11期20-23,共4页
目的观察自体脂肪血管基质凝胶填充在面部凹陷性痤疮瘢痕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21年5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整形美容科就诊的9例面部凹陷性痤疮瘢痕患者,对其进行了自体脂肪血管基质凝胶填充治疗。术后观察了瘢痕的... 目的观察自体脂肪血管基质凝胶填充在面部凹陷性痤疮瘢痕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21年5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整形美容科就诊的9例面部凹陷性痤疮瘢痕患者,对其进行了自体脂肪血管基质凝胶填充治疗。术后观察了瘢痕的变化情况和患者是否出现了不良反应,并进行了满意度统计。结果9例患者的伤口均在一期内愈合,未出现不良反应。随后的3个月到1年的术后随访中,有1例患者仍然偶尔出现少量痘痘和红斑。然而,其他患者的凹陷性瘢痕明显变浅,皮肤质地也变得更细腻光滑,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患者满意度较高。结论自体脂肪血管基质凝胶填充不仅可以减轻痤疮瘢痕的凹陷程度,还能改善瘢痕的质地,提高皮肤的光泽度和细腻程度。该方法不良反应较少,具有临床应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脂肪血管基质凝胶 凹陷瘢痕 面部痤疮
下载PDF
Neurotrophins differentially stimulate the growth of cochlear neurites on collagen surfaces and in gels
20
作者 Joanna Xie Kwang Pak +4 位作者 Amaretta Evans Andy Kamgar-Parsi Stephen Fausti Lina Mullen Allen Frederic Rya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7期1541-1550,共10页
The electrodes of a cochlear implant are located far from the surviving neurons of the spiral ganglion, which results in decreased precision of neural activation compared to the normal ear. If the neurons could be ind... The electrodes of a cochlear implant are located far from the surviving neurons of the spiral ganglion, which results in decreased precision of neural activation compared to the normal ear. If the neurons could be induced to extend neurites toward the implant, it might be possible to stimulate more discrete subpopulations of neurons, and to increase the resolution of the device. However, a major barrier to neurite growth toward a cochlear implant is the fluid filling the scala tympani, which separates the neurons from the electrodes.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growth of cochlear neurites in three-dimensional extracellular matrix molecule gels, and to increase biocompatibility by using fibroblasts stably transfected to produce neurotrophin-3 and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Spiral ganglion explants from neonatal rats were evaluated in cultures. They were exposed to soluble neurotrophins, cells transfected to secrete neurotrophins, and/or collagen gels. We found that cochlear neurites grew readily on collagen surfaces and in three-dimensional collagen gels. Co-culture with cells producing neurotrophin-3 resulted in increased numbers of neurites, and neurites that were longer than when explants were cultured with control fibroblasts stably transfected with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producing cells resulted in a more dramatic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neurites,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neurite length. It is suggested that extracellular matrix molecule gels and cells transfected to produce neurotrophins offer an opportunity to attract spiral ganglion neurites toward a cochlear impl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al regeneration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cochlear implant inner ear neuron neurite guidance NEUROTROPHIN extracellular matrix collagen gel grants-supported paper NEUROREGENER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