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2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rganic-inorganic Polymer Nano-hybrids Based on Sol-gel Reaction
1
作者 Yoshiki Chujo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56-,共1页
1 Results Nano-ordered composite materials consisting of organic polymers and inorganic materials have been attracting attention for the purpose of the creation of high-performance or high-functional polymeric materia... 1 Results Nano-ordered composite materials consisting of organic polymers and inorganic materials have been attracting attention for the purpose of the creation of high-performance or high-functional polymeric materials. Especially,the word of "polymer hybrid" claims the blends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nents at nano-level dispersion. By using this idea,an enhancement of mechanical strength of organic polymers with silica particles is possible.High transparency of this material is another important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mer hybrids NANO-MATERIALS sol-gel reaction
原文传递
Sol-Gel Distribution of Polycondensation Reaction 被引量:1
2
作者 Li Zesheng, Ba Xlnwu, Sun Jiazhong and Tang Xinyi (Institute of Theoretical Chemistry and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Mm University, Changchun)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AS CSCD 1990年第4期317-319,共3页
A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polycondensation reaction of Aa-Bb type Involving intramolecular cycllzatlon has been proposed by Tang Au-chin et al.. In this paper, the theoretical sol-gel distribution is tested by polycon... A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polycondensation reaction of Aa-Bb type Involving intramolecular cycllzatlon has been proposed by Tang Au-chin et al.. In this paper, the theoretical sol-gel distribution is tested by polycondensation of adipic acid with trimethylol propane in a sto-ichiometric ratio of 0. 8, and the effect of intramolecular cyclization is discussed in deta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condensation reaction Sol-gel distribution Effect of intramolecular cyclization
下载PDF
Analysis of interspecies adherence of oral bacteria using a membrane binding assay coupled with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profiling 被引量:1
3
作者 Ren-ke Wang Xue-song He +4 位作者 Wei Hu Renate Lux Ji-yao Li Xue-dong Zhou Wen-yuan Sh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2期90-97,共8页
Information on co-adherence of different oral bacterial species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interspecies interactions within oral microbial community. Current knowledge on this topic is heavily based on pariwise co... Information on co-adherence of different oral bacterial species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interspecies interactions within oral microbial community. Current knowledge on this topic is heavily based on pariwise coaggregation of known, cultivable species. In this study, we employed a membrane binding assay coupled with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PCR-DGGE) to 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 co-adherence profiles of oral bacterial species, and achieved a more profound knowledge beyond pairwise coaggregation. Two oral bacterial species were selected to serve as "bait":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F. nucleatum) whose ability to adhere to a multitude of oral bacterial species has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for pairwise interactions and Streptococcus mutans (S. mutans) whose interacting partners are largely unknown. To enable screening of interacting partner species within bacterial mixtures, cells of the "bait" oral bacterium were immobilized on nitrocellulose membranes which were washed and blocked to prevent unspecific binding. The "prey" bacterial mixtures (including known species or natural saliva samples) were added, unbound ceils were washed off after the incubation period and the remaining cells were eluted using 0.2 mol.L1 glycine. Genomic DNA was extraeted, subjeeted to 16S rRNA PCR amplification and separation of the resulting PCR produets by DGGE. Selected bands were recovered from the gel, sequenced and identified via Nucleotide BLAST searches against different databases. While few bacterial species bound to S. mutans,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findings F.. nucleatum adhered to a variety of bacterial species including uncultivable and uneharacterized onesl This new approach can more effectively analyze the co-adherence profiles of oral bacteria, and could facilitate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interbacterial binding of oral microbial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mbrane binding assa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COAGGREGATION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Streptococcus mutans
下载PDF
Sol-Gel法制备ZrO_2超微粉末的反应机理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章天金 王世敏 +1 位作者 肖明 吴新明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6年第4期362-366,共5页
以自制Zr(OC3H7)4和Y(CH3COO)3为原料,应用溶胶-凝胶法(Sol-Gel)制备了YSZ(ZrO2-9mol%Y2O3)凝胶和超细粉末.研究了Sol-Gel形成机理以及pH值对胶凝时间和凝胶结构的影响.... 以自制Zr(OC3H7)4和Y(CH3COO)3为原料,应用溶胶-凝胶法(Sol-Gel)制备了YSZ(ZrO2-9mol%Y2O3)凝胶和超细粉末.研究了Sol-Gel形成机理以及pH值对胶凝时间和凝胶结构的影响.通过TG-DTA、XRD等分析手段,研究了从干凝胶到YSZ超细粉末过程中的反应机理.实验证明:反应可分为3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gel 超细粉末 氧化锆 制备
下载PDF
AB亚型漏检后A型血浆置换引起可疑溶血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何燕京 高畅 王秋实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506-510,共5页
目的对1例ABw亚型患者进行A型血浆置换后血型血清学变化以及是否发生溶血反应进行回顾性调查。方法使用微柱凝胶技术、微柱玻璃珠技术、盐水试管法、吸收放散等血型血清学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方式进行ABO血型鉴定和基因分型,对患者血浆置... 目的对1例ABw亚型患者进行A型血浆置换后血型血清学变化以及是否发生溶血反应进行回顾性调查。方法使用微柱凝胶技术、微柱玻璃珠技术、盐水试管法、吸收放散等血型血清学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方式进行ABO血型鉴定和基因分型,对患者血浆置换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该患者于行2000 mL A型血浆置换后转入本院,d 2检测正反定型相符;d 3检测反定B细胞凝集强度为±~1+,正反定型不符。经试管法、人源抗-B吸收放散试验确认存在B抗原,分子生物学鉴定为ABw03型。患者用A型血浆进行血浆置换后,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均一过性下降,肌酐一过性轻度上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持续下降,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一过性下降后上升,提示存在轻微的溶血性输血反应。结论ABO亚型患者含弱A或B抗原,输注大量血浆可能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应严格按照ABO血型正反定型标准判断血型结果,对弱凝集采取额外实验室检查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可以减少ABO亚型的漏检,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血性输血反应 微柱凝胶卡 ABO亚型 漏检
下载PDF
环氧基硅烷化硅胶制备及分析方法
6
作者 郭栋 黄秀红 《山西化工》 CAS 2024年第7期34-36,共3页
为探索环氧基硅烷化硅胶在提升复合材料界面性能、增进特定吸附剂选择性吸附能力及优化传感器的灵敏度与稳定性方面应用潜力,本研究采纳了精细化化学修饰技术对硅胶进行环氧基硅烷化处理。该处理旨在硅胶表面引入活性环氧基团,通过后续... 为探索环氧基硅烷化硅胶在提升复合材料界面性能、增进特定吸附剂选择性吸附能力及优化传感器的灵敏度与稳定性方面应用潜力,本研究采纳了精细化化学修饰技术对硅胶进行环氧基硅烷化处理。该处理旨在硅胶表面引入活性环氧基团,通过后续环氧开环反应进一步植入多样化功能基团,以此大幅拓展了硅胶的应用范围。本项研究以环氧基硅烷化硅胶制备及其性能分析为核心,通过综合运用前处理优化、反应条件精确控制及后续纯化处理等技术路线,对改性硅胶进行了全面物理化学性质评估。分析技术涵盖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评估表面形态,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以揭示化学结构的改变,热重分析(TGA)以确定材料热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经过优化制备工艺后,所获得环氧基硅烷化硅胶显示出优的表面形态、稳定化学组成以及显著提高热稳定性。可为未来硅胶材料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胶 硅烷化反应 表面形态
下载PDF
可溶性大豆多糖对大豆分离蛋白凝胶形成的影响
7
作者 葛钰鸿 沈为佳 +1 位作者 赵秀兰 张清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28,共9页
[目的]探讨可溶性大豆多糖(soluble soybean polysaccharides,SSPS)对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凝胶形成及凝胶特性的影响。[方法]制备不同SSPS添加量的SPI悬液和凝胶,以未添加SSPS的SPI悬液和凝胶为对照。分别测定结... [目的]探讨可溶性大豆多糖(soluble soybean polysaccharides,SSPS)对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凝胶形成及凝胶特性的影响。[方法]制备不同SSPS添加量的SPI悬液和凝胶,以未添加SSPS的SPI悬液和凝胶为对照。分别测定结构特性、理化特性以及凝胶特性。[结果]SPI制备成凝胶的过程中,SPI与SSPS之间发生了糖基化反应,SSPS改变了蛋白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添加SSPS后样品zeta-电位绝对值降低、热稳定性增大;凝胶离子键、氢键、疏水相互作用及二硫键含量下降,非二硫键的共价键含量增加。添加量为10%时,SPI悬液表面疏水性降低程度最大,达到88.42%;SPI凝胶硬度下降28.85%,持水性增加了40.72%。扫描电镜结果表明,SSPS的添加导致凝胶网络疏松多孔,凝胶强度下降。[结论]SPI凝胶制备过程中添加SSPS,二者会发生糖基化反应,随SSPS添加量增多,蛋白结构特性和凝胶特性改变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可溶性大豆多糖 凝胶 糖基化
下载PDF
泡沫凝胶稳定性及其结构演化特征研究
8
作者 李小超 秦剑云 +4 位作者 余小华 李东涛 尚学锋 任万兴 贾慧霖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5-210,共6页
泡沫凝胶是一种高效的煤自燃防治材料,该材料结合了泡沫的流动性和堆积性、凝胶的耐温性等防灭火特性。本文从泡沫凝胶的形成原理、结构演化、稳定性和流动性等阐述了泡沫凝胶的防灭火特征。泡沫凝胶主要由发泡剂、交联剂和水等通过物... 泡沫凝胶是一种高效的煤自燃防治材料,该材料结合了泡沫的流动性和堆积性、凝胶的耐温性等防灭火特性。本文从泡沫凝胶的形成原理、结构演化、稳定性和流动性等阐述了泡沫凝胶的防灭火特征。泡沫凝胶主要由发泡剂、交联剂和水等通过物理发泡和成胶反应后形成,其形成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物理发泡,形成泡沫液;第二阶段将交联剂加入泡沫,通过胶凝反应后生成泡沫凝胶。第一阶段泡沫凝胶主要体现泡沫的流动性和堆积性,第二阶段随着胶体量的增加,泡沫凝胶体现胶体的耐温性,同时可通过交联剂的添加量控制凝胶的成胶时间。泡沫凝胶的基础结构与水基泡沫的结构相同,不同的是凝胶颗粒构成了泡沫凝胶的基础骨架,减缓了重力排液和泡沫歧化速率。泡沫凝胶结构的演化过程包括液膜破裂、成胶和骨架坍塌等,最终形成凝胶层充填遗煤裂隙。泡沫凝胶在采空区中的流动受注浆压力、重力和阻力的综合作用,横向流动速度大于纵向流动速度,其扩散前峰轮廓线为椭球形。本文研究成果为泡沫凝胶的科学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稳定性 泡沫凝胶 结构演化 胶凝反应
下载PDF
络合作用对Sol-gel法制备Er^(3+)掺杂TiO_2粉末光致发光特性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白凌云 苏显云 雷明凯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85-1091,共7页
以钛酸正丁酯为前驱体,乙酰丙酮为络合剂,分别在室温和70℃进行对前驱体改性的络合反应,获得改性前驱体Ti(O-Bu)4-x(AcAc)x.以异丙醇为溶剂,采用溶胶-凝胶(sol-gel)法制备0.1-3.0mol%Er3+掺杂TiO2粉末.差热-热重(TG-DTA)分析结果表... 以钛酸正丁酯为前驱体,乙酰丙酮为络合剂,分别在室温和70℃进行对前驱体改性的络合反应,获得改性前驱体Ti(O-Bu)4-x(AcAc)x.以异丙醇为溶剂,采用溶胶-凝胶(sol-gel)法制备0.1-3.0mol%Er3+掺杂TiO2粉末.差热-热重(TG-DTA)分析结果表明,由室温络合改性前驱体制备的粉末,无定型到锐钛矿和锐钛矿到金红石的相变温度,较由70℃络合改性前驱体制备的粉末均升高40℃.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700℃烧结,室温络合所得掺0.1-3.0mol%Er3+:TiO2粉末为单一锐钛矿结构,70℃络合所得粉末为锐钛矿和少量金红石的混合相结构.400-800℃烧结,两种络合所得粉末均获得中心波长为1.53μm的多峰结构光致发光(PL)谱.其中,700℃烧结的粉末PL强度最强.70℃络合较室温络合的粉末PL强度可提高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gel TIO2 光致发光 络合改性
下载PDF
脂质体凝胶负载油酸促进慢性烧伤创面的修复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毛毛 张庆 +1 位作者 吴博文 谢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524-3531,共8页
背景:油酸能够调节炎症和免疫反应,具有修复皮肤创面的潜力,但油酸在病灶处滞留时间短、在空气中易自氧化而变质,需要合适的药物载体才能充分发挥疗效。目的:探究油酸脂质体凝胶修复慢性烧伤创面的疗效。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油酸脂... 背景:油酸能够调节炎症和免疫反应,具有修复皮肤创面的潜力,但油酸在病灶处滞留时间短、在空气中易自氧化而变质,需要合适的药物载体才能充分发挥疗效。目的:探究油酸脂质体凝胶修复慢性烧伤创面的疗效。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油酸脂质体溶液,随后溶于泊洛沙姆凝胶基质中制备油酸脂质体凝胶。①体外实验:将不同体积油酸脂质体凝胶加入细胞培养基中制备油酸脂质体凝胶溶液(体积比分别为1∶3、1∶9、1∶27),应用阿尔玛蓝染色检测不同体积比油酸脂质体凝胶溶液对人角质形成细胞和人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晶紫染色观察细胞形态。②体内实验:取成年SD大鼠,采用背部全层烧伤叠加创面皮下注射表柔比星复合因素构建慢性烧伤创面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0只大鼠随机分5组,每组6只:油酸脂质体凝胶组、油酸组、脂质体凝胶组、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创面分别外敷涂抹油酸脂质体凝胶、油酸、脂质体凝胶、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与生理盐水的纱布,隔日换药一次,总共给药16次,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①体外实验:阿尔玛蓝试剂检测与结晶紫染色显示,体积比为1∶9的油酸脂质体凝胶溶液可促进人角质形成细胞和人成纤维细胞的增殖。②体内实验:油酸脂质体凝胶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其他4组(P<0.01),用药第4,8,12,16,20天的创面愈合率高于其他4组(P<0.01)。给药结束后,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5组创面均上皮化愈合,其中油酸脂质体凝胶组表皮厚度最接近于正常皮肤,并且优于其他4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油酸脂质体凝胶组创面中细胞角蛋白10、肿瘤蛋白63、α-平滑肌肌动蛋白、Ⅰ型胶原、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丙二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表达最接近正常皮肤,并且优于其他4组。用药第12,32天,油酸脂质体凝胶组创面匀浆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丙二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表达最接近正常皮肤,并且优于其他4组。③结果表明:油酸脂质体凝胶可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减轻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损伤,促进慢性烧伤创面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烧伤创面 脂质体凝胶 油酸 创面愈合 炎症反应 氧化应激 细胞增殖
下载PDF
利用颜色反应鉴别儿茶酚及其保护类型
11
作者 孟明民 徐鹏舒 +2 位作者 李如雯 胡碧煌 刘中强 《热带生物学报》 2024年第2期232-240,共9页
为了探索一种简便的鉴别儿茶酚及其保护基类型的方法,比较了苯酚与儿茶酚在水溶液里的颜色反应及其在可见光区域的吸收谱,测试了30余种酚类物质与FeCl_(3)在TLC硅胶板上的颜色反应,对比了4种氯化物与酚类物质在硅胶板上的显色效果,建立... 为了探索一种简便的鉴别儿茶酚及其保护基类型的方法,比较了苯酚与儿茶酚在水溶液里的颜色反应及其在可见光区域的吸收谱,测试了30余种酚类物质与FeCl_(3)在TLC硅胶板上的颜色反应,对比了4种氯化物与酚类物质在硅胶板上的显色效果,建立了酚类浓度梯度与样品点显色深浅的关系,最后研究了缩丙酮保护在稀FeCl_(3)乙醇溶液中分解的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在TLC硅胶板上,络合能力弱的酚类与FeCl_(3)不发生显色反应,儿茶酚等具有强螯合能力的酚类可以发生颜色反应,儿茶酚样品点显示的青(蓝)黑色来自于其与Fe(Ⅲ)形成的一配位和二配位络合物,与三配位络合物无关。由于作为路易斯酸的FeCl_(3)具有选择性脱保护的特性,不同类型保护基保护的儿茶酚显色现象不同:对弱酸不稳定的,在室温缓慢显色;对强酸不稳定的,室温不显色在110℃烤板5 min后显色;对强酸稳定的,2种条件下都不显色。在4种金属氯化物中,FeCl_(3)是最佳的检测试剂,酚类检测浓度最合适的范围为10~50 m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茶酚 保护基 三氯化铁 硅胶板 颜色反应
下载PDF
纳米SiO_(2)包覆Na_(2)Ca_(2.93)Si_(6)O_(16):7% Eu^(3+)荧光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2
作者 张超凡 冯小岩 +1 位作者 郭丹丹 赵文玉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16,120,共5页
采用传统高温固相法在1050℃烧结下制备了Na_(2)Ca_(3-x)Si_(6)O_(16)∶xEu^(3+)红色荧光粉,其中Na_(2)Ca_(2.93)Si_(6)O_(16)∶7%Eu^(3+)荧光粉的发光性能最好。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纳米SiO_(2)并包覆在Na_(2)Ca_(2.93)Si_(6)O_(16)... 采用传统高温固相法在1050℃烧结下制备了Na_(2)Ca_(3-x)Si_(6)O_(16)∶xEu^(3+)红色荧光粉,其中Na_(2)Ca_(2.93)Si_(6)O_(16)∶7%Eu^(3+)荧光粉的发光性能最好。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纳米SiO_(2)并包覆在Na_(2)Ca_(2.93)Si_(6)O_(16)∶7%Eu^(3+)荧光粉表面,包覆量为2%~10%(wt,质量分数,下同)。通过X射线衍射仪、激发-发射光谱分别对荧光粉物相结构和发光性能进行表征,采用CIE色度坐标分析软件对样品的色度图进行绘制。结果表明纳米SiO_(2)包覆量不同的荧光粉其基质结构未发生改变,纳米SiO_(2)包覆膜是无定型的,样品的发射峰位置没有变化,但发射强度不同;当纳米SiO_(2)包覆量为8%时,荧光粉发射强度最高,比Na_(2)Ca_(2.93)Si_(6)O_(16)∶7%Eu^(3+)荧光粉的发光强度明显提高,且此时色纯度更高,更接近正红色,CIE色度坐标为(0.5282,0.32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固相法 溶胶-凝胶法 红色荧光粉 纳米SiO_(2)包覆
下载PDF
凝胶树脂负载离子液体固体酸催化酯化反应性能
13
作者 谢平 钟天浩 +5 位作者 邵毓霖 李涛 鲁宜武 于英民 赵青山 李忠涛 《化学工业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7-85,共9页
针对酯化反应传统浓硫酸催化剂易腐蚀和产生大量含酸废水难题,通过一锅法将离子液体负载于凝胶树脂上,制备了绿色高效的凝胶树脂负载离子液体固体酸(SA-ILs)催化剂。研究表明:凝胶树脂载体具有强吸水结构,离子液体通过化学键共价负载在... 针对酯化反应传统浓硫酸催化剂易腐蚀和产生大量含酸废水难题,通过一锅法将离子液体负载于凝胶树脂上,制备了绿色高效的凝胶树脂负载离子液体固体酸(SA-ILs)催化剂。研究表明:凝胶树脂载体具有强吸水结构,离子液体通过化学键共价负载在凝胶树脂载体上,SA-ILs催化剂具有优异的酸性和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当离子液体为最佳载量11%时,合成的SA-ILs催化剂酸密度达3.25 mmol·g^(-1),对乙酸和乙醇之间的酯化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乙酸乙酯的收率可达81%,并且循环复用5次使用后催化性能没有明显下降,而其较低的活化能是催化酯化反应更易进行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树脂 离子液体 固体酸 酯化反应
下载PDF
阳极支撑型锥管串接式直接碳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组的制备及性能
14
作者 叶梓滨 邹高昌 +3 位作者 吴琪雯 颜晓敏 周明扬 刘江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19-827,I0005,共10页
针对阳极支撑型直接碳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DC-SOFC)的浓差极化阻抗大的问题,本研究采用改进后的凝胶注模法制备了阳极支撑型锥管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通过适当增加溶剂的含量,改善了浆料的流动性,提高了成品的质量;通过增大造... 针对阳极支撑型直接碳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DC-SOFC)的浓差极化阻抗大的问题,本研究采用改进后的凝胶注模法制备了阳极支撑型锥管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通过适当增加溶剂的含量,改善了浆料的流动性,提高了成品的质量;通过增大造孔剂的含量,提高了阳极的孔隙率,减小了气体的扩散阻力。改进后的SOFC以氢气为燃料,在800℃运行时,开路电压为1.05 V,电化学阻抗谱的极化阻抗更小,电池的最大功率密度为0.67 W×cm^(–2)(阴极有效面积为2.2 cm^(2)),明显优于改进前的SOFC。改进后的SOFC直接采用担载质量分数5%K的活性炭为燃料,在800℃运行时,开路电压为1.030 V,接近理论电压,最大功率密度达0.74 W×cm^(–2),以400 mA进行恒流放电,碳燃料的有效利用率为31%,高于改进前电池的碳燃料的有效利用率17%。将改进后的4个锥管状单电池串联成电池组,直接采用担载质量分数5%K催化剂的活性炭为燃料,在800℃运行时,最大功率达8.0 W,高于改进前的4节DC-SOFC电池组(4.1 W),该电池组碳燃料的有效利用率为15%,峰值功率密度可达0.91 W×cm^(–2),超过了文献报道的最高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碳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凝胶注模法 Boudouard反应 锥管串接式 钾催化剂
下载PDF
3种植物精油对调理牛排优势腐败菌的抑菌性
15
作者 冉涔晨 崔皓天 +3 位作者 刘雅芝 杨毅 牟俊臣 王庆玲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9-35,共7页
为明确调理牛排的优势腐败菌并筛选出抑菌性、专一性强的植物精油,通过传统培养基法结合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筛选出调理牛排的优势腐败菌,并通过抑菌圈、最小抑菌浓度、最小杀菌浓度及细菌生长曲线,从丁香精油、豆蔻精... 为明确调理牛排的优势腐败菌并筛选出抑菌性、专一性强的植物精油,通过传统培养基法结合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筛选出调理牛排的优势腐败菌,并通过抑菌圈、最小抑菌浓度、最小杀菌浓度及细菌生长曲线,从丁香精油、豆蔻精油、黑胡椒精油中选出抑菌性最强的植物精油。结果表明:优势腐败菌为深蓝紫色杆菌(Janthinobacterium lividum)、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和热杀索丝菌(Brochothrix thermosphacta);丁香精油的抑菌圈直径均大于10 mm,2~4μL/mL的精油添加量就能明显抑制优势腐败菌的生长繁殖;豆蔻精油抑菌性稍弱;黑胡椒精油对3株优势腐败菌均无明显抑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理牛排 优势腐败菌 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植物精油 抑菌性能
下载PDF
甲硝唑栓联合普罗雌烯阴道胶丸治疗老年性阴道炎的效果
16
作者 王蓉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2期36-38,共3页
目的:对甲硝唑栓与普罗雌烯阴道胶丸联合治疗老年性阴道炎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妇幼保健院诊治的老年性阴道炎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 目的:对甲硝唑栓与普罗雌烯阴道胶丸联合治疗老年性阴道炎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妇幼保健院诊治的老年性阴道炎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甲硝唑栓治疗,观察组应用甲硝唑栓联合普罗雌烯阴道胶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炎性因子水平、症状消失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治疗前,两组Toll样受体2(TLR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LR2、IL-6、TNF-α水平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外阴疼痛、外阴瘙痒、黏膜充血、白带异常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甲硝唑栓联合普罗雌烯阴道胶丸治疗老年性阴道炎的效果较好,可减少不良反应,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更快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硝唑栓 普罗雌烯阴道胶丸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丹栀逍遥片联合甲硝唑阴道凝胶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17
作者 吴维刚 沈宁宁 +2 位作者 刘兰兰 张静怡 赖上海 《临床医药实践》 2024年第7期498-501,共4页
目的:探讨丹栀逍遥片联合甲硝唑阴道凝胶治疗细菌性阴道病(BV)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7月—2023年4月收治的BV患者15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6例。对照组使用甲硝唑阴道凝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丹栀逍遥... 目的:探讨丹栀逍遥片联合甲硝唑阴道凝胶治疗细菌性阴道病(BV)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7月—2023年4月收治的BV患者15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6例。对照组使用甲硝唑阴道凝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丹栀逍遥片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7 d,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中医症候积分、临床疗效、炎症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阴道微生态[纽根氏涂片法(Nugent评分)]、不良反应(外阴瘙痒、外阴灼烧感、皮肤刺激、食欲不振、口干等)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和IL-6,IL-8,TNF-α及Nugent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栀逍遥片联合甲硝唑阴道凝胶治疗BV能有效改善阴道微生态,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增强临床疗效,减少疾病复发,且用药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阴道病 丹栀逍遥片 甲硝唑阴道凝胶 炎症因子 不良反应 复发
下载PDF
偶联法SBS聚合工艺控制及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18
作者 陈安理 董志军 +2 位作者 申海燕 李玉红 张洁 《橡胶科技》 CAS 2024年第10期570-574,共5页
介绍偶联法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的聚合反应特点和工艺流程,分析产品质量影响因素,阐述产品质量调节和控制的要点,如有效控制聚合反应引发温度和压力,在聚合单元对聚合胶液定期多次取样,并通过凝胶渗透色谱分析聚合反应... 介绍偶联法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的聚合反应特点和工艺流程,分析产品质量影响因素,阐述产品质量调节和控制的要点,如有效控制聚合反应引发温度和压力,在聚合单元对聚合胶液定期多次取样,并通过凝胶渗透色谱分析聚合反应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异常情况,及时对胶液的相对分子质量、偶联剂加料时间、偶联效率等进行相应调整。对SBS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常见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保证产品质量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S 聚合反应 偶联效率 凝胶渗透色谱 质量控制
下载PDF
核酸适配体筛选中单链DNA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顾华杰 蔡涵 +7 位作者 李雨欣 沈家明 陈锦辉 陈耔含 朱召娣 王璐君 杨倩倩 杨皓宇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19期215-227,共13页
核酸适配体是人工合成的短链核酸,作为分子识别元件,能够与各类靶标物质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的结合,分为单链DNA和RNA两种类型。其中单链DNA适配体由于其稳定性比RNA适配体更好而更受欢迎,因此得到广泛应用。核酸适配体筛选通常是通过配... 核酸适配体是人工合成的短链核酸,作为分子识别元件,能够与各类靶标物质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的结合,分为单链DNA和RNA两种类型。其中单链DNA适配体由于其稳定性比RNA适配体更好而更受欢迎,因此得到广泛应用。核酸适配体筛选通常是通过配体指数富集系统进化技术(systematic evolution of ligands by exponential enrichment,SELEX)实现的,筛选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最关键的单链制备步骤,即将双链DNA转化为相应的单链DNA。目前,存在许多方法可以制备单链DNA,包括热变性法、生物素-链霉亲和素亲和分离法、变性胶电泳分离法、核酸外切酶消化法、不对称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等。本文在总结文献报道的基础上,具体阐述了各种单链DNA制备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及近5年的应用情况,并对这些单链DNA制备方法进行了比较和展望,以期能为成功筛选各类靶标的核酸适配体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适配体 单链DNA制备 热变性法 生物素-链霉亲和素亲和分离法 变性胶电泳分离法 核酸外切酶消化法 不对称聚合酶链式反应
下载PDF
Belousov-Zhabotinsky反应自振荡凝胶仿生运动与集体行为研究进展
20
作者 史达 任林 《广州化工》 CAS 2024年第7期27-30,共4页
Belousov-Zhabotinsky反应自振荡胶马达可将反应液环境中的化学能自发转化为定向运动,并通过信号分子扩散实现个体间通讯和群体运动,同时体系的化学动力学关系赋予化学波自组织过程可感知空间差异性物理场(光、物质浓度等)。本文主要综... Belousov-Zhabotinsky反应自振荡胶马达可将反应液环境中的化学能自发转化为定向运动,并通过信号分子扩散实现个体间通讯和群体运动,同时体系的化学动力学关系赋予化学波自组织过程可感知空间差异性物理场(光、物质浓度等)。本文主要综述:①化学波驱动响应胶定向运动的物理化学根源和控制规律;②马达仿生运动功能的系统设计;③基于马达微型化的通讯和群体行为及其控制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lousov-Zhabotinsky反应 自振荡凝胶 活性物质 仿生运动 化学波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