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ystal engineering regulation achieving inverse temperature symmetry breaking ferroelasticity in a cationic displacement type hybrid perovskite system
1
作者 Na Wang Wang Luo +6 位作者 Huaiyi Shen Huakai Li Zejiang Xu Zhiyuan Yue Chao Shi Hengyun Ye Leping Miao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5期477-481,共5页
Ferroelastic hybrid perovskite materials have been revealed the significance in the applications of switches,sensors,actuators,etc.However,it remains a challenge to design high-temperature ferroelastic to meet the req... Ferroelastic hybrid perovskite materials have been revealed the significance in the applications of switches,sensors,actuators,etc.However,it remains a challenge to design high-temperature ferroelastic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s.Herein,we reported an one-dimensional organicinorganic hybrid perovskites(OIHP)(3-methylpyrazolium)CdCl_(3)(3-MBCC),which possesses a mmmF2/m ferroelastic phase transition at 263 K.Moreover,utilizing crystal engineering,we replace-CH_(3) with-NH_(2) and-H,which increases the intermolecular force between organic cations and inorganic frameworks.The phas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of(3-aminopyrazolium)CdCl_(3)(3-ABCC),and(pyrazolium)CdCl_(3)(BCC)increased by 73 K and 10 K,respectively.Particularly,BCC undergoes an unconventional inverse temperature symmetry breaking(ISTB)ferroelastic phase transition around 273 K.Differently,it transforms from a high symmetry low-temperature paraelastic phase(point group 2/m)to a low symmetry high-temperature ferroelastic phase(point group ī)originating from the rare mechanism of displacement of organic cations phase transition.It means that crystal BCC retains in ferroelastic phase above 273 K until melting point(446 K).Furthermore,characteristic ferroelastic domain patterns on crystal BCC are confirmed with polarized optical microscopy.Our study enriches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ferroelastics in the family of organic-inorganic hybrids and opens up a new avenue for exploring high-temperature ferroic 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inorganic hybrid perovskite Crystal engineering inverse temperature symmetry breaking Displacement type phase transition FERROELASTICITY
原文传递
相转变组分法制备缠结聚合物有机分散液研究进展与展望
2
作者 曹文恺 王利鹏 +2 位作者 宿思琦 顾捷 白永平 《中国胶粘剂》 CAS 2024年第4期1-9,18,共10页
分别概述了高、低能乳化法的技术原理,并分析了不同乳化法的技术特点及应用现状。通过借鉴纳米乳液的制备方法,结合缠结聚合物的结构特性以及纳米乳液体系中有机相的分子量低、易变形特性,分析出高能乳化法制备缠结聚合物分散液的缺陷,... 分别概述了高、低能乳化法的技术原理,并分析了不同乳化法的技术特点及应用现状。通过借鉴纳米乳液的制备方法,结合缠结聚合物的结构特性以及纳米乳液体系中有机相的分子量低、易变形特性,分析出高能乳化法制备缠结聚合物分散液的缺陷,确定低能乳化法中的相转变法是实现缠结聚合物分散液制备的方法。结合相转变温度法(PIT)和相转变组分法(PIC)对乳化剂曲率变化的影响,确定了PIC法制备缠结聚合物有机分散液的技术可行性,并对缠结聚合物应用领域的拓展进行了技术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能乳化 低能乳化 相转变温度法 相转变组分法
下载PDF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on the Inverse Hall-Petch Effect in Nanocrystalline Materials:Phase Field Crystal Simulation
3
作者 Yulong Zhao Zheng Chen +1 位作者 Jian Long Tao Yang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English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1期81-86,共6页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on the inverse Hall-Petch effect in nanocrystalline (NC) materials is investigated using phase field crystal simulation method. Simulat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verse Hall-Petch eff...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on the inverse Hall-Petch effect in nanocrystalline (NC) materials is investigated using phase field crystal simulation method. Simulat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verse Hall-Petch effect in NC materials becomes weakened at low temperature.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change in microscopic deformation mechanism with temperature variation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weakening of the inverse Hall-Petch effect. At elevated temperature, grain rotation and grain boundary (GB) migration seriously reduce the yield stress so that the NC materials exhibit the inverse Hall-Petch effect. However, at low temperature, both grain rotation and GB migration occur with great difficulty, instead, the dislocations nucleated from the cusp of serrated GBs become active. The lack of grain rotation and GB migration during deformation is mainly responsible for the weakening of the inverse Hall-Petch effect. Furthermore, it is found that since small grain size is favorable for GB migration, the degree of weakening decreases with decreasing average grain size at low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ase field crystal (PFC) Nanocrystalline (NC) material temperature Microscopic deformation mechanism inverse Hall-Petch effect
原文传递
疏水类弹性蛋白多肽的克隆表达及相变特性分析
4
作者 王珊珊 刘阳 +3 位作者 高琪 王令 路宏朝 张涛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32,共6页
类弹性蛋白多肽(elastin-like polypeptides,ELPs)作为新型温敏生物材料,在药物递送、组织工程和蛋白质分离纯化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精确控制快速生物合成具有特定相变特性的ELPs至关重要。利用质粒重建递归定向连接技术,成功构建... 类弹性蛋白多肽(elastin-like polypeptides,ELPs)作为新型温敏生物材料,在药物递送、组织工程和蛋白质分离纯化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精确控制快速生物合成具有特定相变特性的ELPs至关重要。利用质粒重建递归定向连接技术,成功构建以缬氨酸为客座氨基酸的重组质粒pET28-ELP 25、pET28-ELP 50和pET28-ELP 100,分别转化至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经自诱导培养基的培养,SDS-PAGE结果表明,ELPs在大肠杆菌体系中实现了胞内可溶过量表达,表达量约占胞内全细胞蛋白的30%以上。利用可逆相变循环法(inverse transition cycling,ITC)进行分离纯化,仅需3轮ITC获得电泳纯ELP 25、ELP 50和ELP 100。热比浊法测定相变温度,分析显示ELPs的相变温度与多肽浓度、离子强度和多肽分子量均呈负相关,为进一步重组克隆表达特定相变特性的温敏多肽生物材料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弹性蛋白多肽 质粒重建递归定向连接 可逆相变循环 相变温度
下载PDF
超稠原油热敏性降粘剂的研制 被引量:11
5
作者 谭非 尉小明 +2 位作者 李文静 梅江华 俞庆森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26-429,433,共5页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阴离子及两性表面活性剂复配后,不但可以改变乳状液的稳定性,而且可以改变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原油的相转变温度,测定了原油的HLB及PIT等参数,确定了适宜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并研制出易乳化、脱水的新型乳化降粘剂,很...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阴离子及两性表面活性剂复配后,不但可以改变乳状液的稳定性,而且可以改变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原油的相转变温度,测定了原油的HLB及PIT等参数,确定了适宜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并研制出易乳化、脱水的新型乳化降粘剂,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目前稠油降粘中普遍存在的脱水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敏性降粘剂 稠油开采 化学降粘剂 乳化降粘 相转变温度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稠油乳化降黏开采用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被引量:27
6
作者 尉小明 刘喜林 +1 位作者 张建英 刘春和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0-42,共3页
介绍了稠油乳化降黏及筛选适合特定油品的理想稠油乳化降黏剂 (目标活性剂 )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综述了稠油乳化降黏用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及其常用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主要类型。依据目标活性剂的两大必要性能特征参数 (HLB值和PIT) ,... 介绍了稠油乳化降黏及筛选适合特定油品的理想稠油乳化降黏剂 (目标活性剂 )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综述了稠油乳化降黏用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及其常用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主要类型。依据目标活性剂的两大必要性能特征参数 (HLB值和PIT) ,概述了用HLB值法及PIT法筛选目标活性剂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乳化降黏开采 表面活性剂 筛选 HLB值 相转变温度
下载PDF
应用静止卫星热红外遥感亮温资料反演地表温度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33
7
作者 张元生 郭晓 +1 位作者 张小美 李明永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3-117,共5页
双通道多时相反演方法在提取地表温度场时可把地表温度与地表发射率分离计算,是利用静止卫星热红外遥感资料研究地表温度场变化的一种有效方法。该方法计算简单,易于实现海量资料处理,基本满足红外遥感资料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要求。
关键词 热红外遥感 双通道多时相 反演 地表温度
下载PDF
依托咪酯脂肪乳注射液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陈允发 陆敏 张兵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75-277,共3页
采用动态光散射法、电泳光散射法、电导法和HPLC法分别检测依托咪酯脂肪乳注射液的粒度分布、ζ电位、相变温度和药物含量等理化性质。国产乳剂的粒径分布和ζ电位与宜妥利注射液相近,相变温度为84℃。
关键词 依托咪酯 脂肪乳注射液 粒度分布 Ζ电位 相变温度
下载PDF
27SiMn钢奥氏体逆相变亚温淬火 被引量:6
9
作者 李安铭 李小飞 陈昊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63-1066,共4页
采用正交组合回归设计实验方法,研究了二次淬火温度对27SiMn钢强度和硬度的影响.分析了该钢奥氏体逆相变亚温淬火后的组织与性能.实验表明,27SiMn钢经810—850℃奥氏体逆相变淬火,得到极细的板条状马氏体组织;淬火温度较低时,马... 采用正交组合回归设计实验方法,研究了二次淬火温度对27SiMn钢强度和硬度的影响.分析了该钢奥氏体逆相变亚温淬火后的组织与性能.实验表明,27SiMn钢经810—850℃奥氏体逆相变淬火,得到极细的板条状马氏体组织;淬火温度较低时,马氏体板条之间分布着条状的铁素体;在实验的温度范围内,随淬火温度升高,其强硬性升高,850℃淬火时,该钢的强硬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氏体逆相变 亚温淬火 硬度 抗拉强度 显微组织
下载PDF
氨基酸类凝胶因子的合成及其性质考察 被引量:4
10
作者 贾强 王可可 +3 位作者 姚慧敏 石晓磊 毕立军 李三鸣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8-33,共6页
目的合成并表征氨基酸类凝胶因子,探讨其在植物油中的胶凝能力。方法以l-丙氨酸甲酯盐酸盐、l-丙氨酸乙酯盐酸盐和月桂酰氯为原料,合成月桂酰-丙氨酸甲酯(LAM)凝胶因子及月桂酰-丙氨酸乙酯(LAE)凝胶因子,采用IR、1H-NMR、MS对其结构进... 目的合成并表征氨基酸类凝胶因子,探讨其在植物油中的胶凝能力。方法以l-丙氨酸甲酯盐酸盐、l-丙氨酸乙酯盐酸盐和月桂酰氯为原料,合成月桂酰-丙氨酸甲酯(LAM)凝胶因子及月桂酰-丙氨酸乙酯(LAE)凝胶因子,采用IR、1H-NMR、MS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对其熔点、热稳定性、在各种植物油中的最小胶凝质量浓度、相转变温度等基本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成功合成了LAM及LAE,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LAM和LAE的熔点分别为59.0℃和46.3℃;在100℃时均能保持稳定状态;LAM的最小胶凝质量浓度为43.1 g.L-1,LAE的最小胶凝质量浓度为100.3 g.L-1,LAM的胶凝能力强于LAE。结论LAM在一级大豆油中的胶凝能力很强,是一种良好的凝胶因子及植入剂控释辅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因子 热稳定性 倒流法 最小胶凝浓度 相转变温度
下载PDF
含液晶结构固体脂质微粒的制备技术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婉萍 陈雪清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36-439,468,共5页
以烷基糖苷乳化体系,采用相转变温度法(PIT转相法)制备了含液晶结构的固体脂质微粒。分别研究了乳化工艺及配方组成对固体脂质微粒中液晶结构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PIT转相乳化法更有利于固体脂质微粒中液晶结构的形成;C22烷基... 以烷基糖苷乳化体系,采用相转变温度法(PIT转相法)制备了含液晶结构的固体脂质微粒。分别研究了乳化工艺及配方组成对固体脂质微粒中液晶结构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PIT转相乳化法更有利于固体脂质微粒中液晶结构的形成;C22烷基糖苷与C16~18醇配伍可以形成液晶结构规整的固体脂质微粒;异丙醇的加入有利于形成粒径较小且分布均一的含液晶结构的固体脂质微粒。同时通过研究C22烷基糖苷/C16~18醇/水+异丙醇体系拟三元相图,初步确定了形成含液晶结构固体脂质微粒的原料配比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脂质微粒 液晶结构 烷基糖苷 相转变温度法
下载PDF
2018年初安徽省两次罕见大暴雪过程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3
12
作者 姚晨 杨祖祥 +1 位作者 朱月佳 叶金印 《暴雨灾害》 2018年第5期401-409,共9页
利用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地基GPS/MET水汽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双偏振雷达资料,对2018年1月3—4日和24—28日先后发生在安徽的两次暴雪过程(以下简称"0103"过程和"0124"过程)的环流背景... 利用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地基GPS/MET水汽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双偏振雷达资料,对2018年1月3—4日和24—28日先后发生在安徽的两次暴雪过程(以下简称"0103"过程和"0124"过程)的环流背景与动力、热力、水汽输送条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次过程降水相态转变过程中大气温度变化的异同。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都发生在500 h Pa高空槽东移、低层切变线东伸的环流背景下,且在700 h Pa存在西南急流和逆温层;850 h Pa温度场上可见明显温度锋区,大气斜压性强;大气可降水量峰值出现在强降雪时段;暴雪过程伴随暖平流增强,暴雪区位于低层冷平流和高层暖平流叠加区域。(2)两次过程的不同点是,"0103"过程先有暖湿气流增强北上,暖湿输送强,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层结,动力辐合区深厚,降雪的对流性特征明显,而"0124"过程先有低层冷空气南下形成冷垫,垂直运动发展厚度、暖湿气流强度均不如"0103"过程;强冷空气在华东沿海形成高压,使西风槽东移较慢,造成"0124"过程降雪持续时间长。(3)双偏振雷达整体上正确识别出了两次过程中降水粒子相态,其降水粒子分类产品对预报员开展降雪短临预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冷暖平流 逆温层 GPS水汽 降水相态 双偏振雷达 降水粒子
下载PDF
安庆市降水相态识别判据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丽 徐朋飞 +1 位作者 吴胜平 董方有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年第1期30-37,共8页
利用1999—2014年11月至翌年3月安庆站逐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探空资料,分析了安庆站不同降水相态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雨雪转换过程中影响系统的配置及转变,选取雨雪转换、降雪和冰粒(包括冻雨)3种天气现象,研究不同降水相态与特性层温度... 利用1999—2014年11月至翌年3月安庆站逐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探空资料,分析了安庆站不同降水相态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雨雪转换过程中影响系统的配置及转变,选取雨雪转换、降雪和冰粒(包括冻雨)3种天气现象,研究不同降水相态与特性层温度及厚度层结的关系。结果表明:1999—2014年安庆市固态降水集中出现在11月至翌年3月;有降水相态转换的过程中,将850hPa及以下各层温度与地面温度结合对降水相态转变的识别具有更好的效果,当T_(850hPa)≥-4℃、T_(925hPa)≥-4℃、T_(1000hPa)≥-1℃、T_(地面温度)≥1℃时可以判定降水相态为降雨,各层温度继续降低将出现雨转雪,直接降雪在以上指标的基础上需要850hPa的温度降至-6℃及以下;H_(850—700hPa)和H_(1000—850hPa)厚度层结雨雪转换的临界值分别为154dagpm、129dagpm,低于此值则为雪,反之为雨;0℃层高度也可以作为降水相态转换的指标之一,当0℃层高度下降至1000hPa左右时为雨转雪;降水过程中逆温层普遍存在,各种降水类型的区别在于冰粒(冻雨)在850—700hPa之间存在一个0℃以上的暖层,而降雪需要逆温层温度小于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相态 雨雪转换 影响系统 厚度层结 逆温 检验
下载PDF
可逆乳状液及其应用发展现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飞 王彦玲 +4 位作者 金家锋 任金恒 梁瀚 王坤 张悦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3-124,共12页
可逆乳状液可以通过改变外界条件,在水包油型乳状液和油包水型乳状液之间实现逆转,所以在钻井液中应用时,利用可逆乳状液能集中不同液体形式的优点发挥更好的作用。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可逆乳状液的研究进展,包括p H控制的可逆乳状液、温... 可逆乳状液可以通过改变外界条件,在水包油型乳状液和油包水型乳状液之间实现逆转,所以在钻井液中应用时,利用可逆乳状液能集中不同液体形式的优点发挥更好的作用。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可逆乳状液的研究进展,包括p H控制的可逆乳状液、温度控制的可逆乳状液、盐度控制的可逆乳状液、光控制的可逆乳状液、p H和温度双重控制的可逆乳状液、复合乳化剂控制的可逆乳状液等研究进展,并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状液转相 可逆乳状液 PH值控制 温度控制 盐度控制 光控制 pH和温度双重控制 复合乳化剂控制
下载PDF
特超稠油黏度与温度、含水率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晓平 王利敏 +1 位作者 涂爱勇 陈荣凤 《石化技术》 CAS 2008年第4期1-3,共3页
以室内实验为依据.讨论了含水原油的转相问题及温度、含水率对含水原油黏度的影响。河南油田特超稠油的黏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呈指数式减小.黏度一温度曲线拐点在50℃左右。特超稠油转相点的含水率约为50%,在转相点以前,黏度随含水率的升... 以室内实验为依据.讨论了含水原油的转相问题及温度、含水率对含水原油黏度的影响。河南油田特超稠油的黏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呈指数式减小.黏度一温度曲线拐点在50℃左右。特超稠油转相点的含水率约为50%,在转相点以前,黏度随含水率的升高而增大;在转相点处,黏度达到最大值;在转相点后,黏度随含水率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可通过升高储层温度降低原油的黏度,同时应避免含水率接近转相点的情况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超稠油 黏度 温度 含水率 转相点
下载PDF
硅油/水纳米乳液的制备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婉萍 朱海洋 费一弘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59-262,共4页
以聚二甲基硅油为油相物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乳化剂,采用相转变温度(PIT)法制备了硅油/水纳米乳液。通过研究硅油/乳化剂/水体系的拟三元相图,确定了纳米乳液的原料配比,并对优化配方体系制得的硅油/水纳米乳液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 以聚二甲基硅油为油相物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乳化剂,采用相转变温度(PIT)法制备了硅油/水纳米乳液。通过研究硅油/乳化剂/水体系的拟三元相图,确定了纳米乳液的原料配比,并对优化配方体系制得的硅油/水纳米乳液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配方组成(w/%)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乳化剂5,聚二甲基硅油5,余量为水的条件下,制备的纳米乳液的乳化粒子粒径在165 nm左右,其Zeta电位为-0.95 mV,乳化粒子呈球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油 水纳米乳液 相转变温度法 相行为
下载PDF
转相法低温丁苯胶乳改性乳化沥青的制备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长安 吴育良 +1 位作者 许凯 陈鸣才 《合成橡胶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0-103,共4页
采用转相法低温制得了性能良好的丁苯胶乳改性乳化沥青,研究了乳化剂等对沥青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并讨论了改性沥青的部分性能。结果表明,使用质量分数为2.8%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烷基聚氧乙烯基双季铵盐/聚氧化乙烯烷基醚(质量比1∶1... 采用转相法低温制得了性能良好的丁苯胶乳改性乳化沥青,研究了乳化剂等对沥青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并讨论了改性沥青的部分性能。结果表明,使用质量分数为2.8%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烷基聚氧乙烯基双季铵盐/聚氧化乙烯烷基醚(质量比1∶1∶3)复合乳化剂,沥青乳液的稳定性能满足T0655—1993标准的要求;Ca2+、NH4+的浓度分别小于1.44,2.34mmol/L时对乳液的稳定性影响不大;当丁苯胶乳与沥青乳液质量比为1∶8时,试样的黏结强度、拉伸强度、扯断伸长率分别达到0.21MPa、0.34MPa、210%,性能达到JC/T408—1996标准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转相法 丁革腔乳 正离子乳化剂 改性乳化沥青
下载PDF
电针对倒相活动大鼠遥测体温节律的调整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薛红 蔡定均 +1 位作者 魏焦禄 尹海燕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105-109,共5页
目的研究电针对模拟夜班工作或跨时区飞行造等颠倒光-暗周期动物模型——倒相活动大鼠生理节律的调整作用。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A)、自然恢复组(B)、捆绑对照组(C)3组,在LD12:12条件下驯化10天后,A、B组颠倒光暗周期,... 目的研究电针对模拟夜班工作或跨时区飞行造等颠倒光-暗周期动物模型——倒相活动大鼠生理节律的调整作用。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A)、自然恢复组(B)、捆绑对照组(C)3组,在LD12:12条件下驯化10天后,A、B组颠倒光暗周期,第15日电针组选用针刺"百会"穴和"长强"穴。应用小动物用DSI植入式生理信号遥测系统,连续检测记录每只动物的体温数据并分析其昼夜节律时相特征。结果在LD12/12光暗循环条件下,大鼠体温节律与外界环境的光暗循环保持一致。大鼠在颠倒光暗周期后,大鼠的生理节律暂时消失,电针治疗条件下较自然恢复组提前2~4d使其节律相位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电针能使倒相体温节律加速恢复正常,不失为一种有效调整轮班不适或时差反应的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日节律 体温 倒相节律
下载PDF
影响油水乳状液转相点的因素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甜甜 白梦迪 +2 位作者 韩鑫 王紫艳 陈文莹 《广东化工》 CAS 2016年第15期42-43,共2页
转相点又称临界含水率,是指乳状液在发生相转变时候的含水率。研究转相点对于确保稠油输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胜利新滩油田的稠油为研究对象,分别确定了掺热水降粘和加入降粘剂降粘的转相点,并研究了温度和降粘剂... 转相点又称临界含水率,是指乳状液在发生相转变时候的含水率。研究转相点对于确保稠油输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胜利新滩油田的稠油为研究对象,分别确定了掺热水降粘和加入降粘剂降粘的转相点,并研究了温度和降粘剂对转相点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转相点随温度的升高有一定程度的提前;在相同温度下,加入不同种类的降粘剂,其转相点也不同,且转相点随着降粘剂量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相点 温度 降粘剂 影响规律
下载PDF
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陶瓷膜的制备及其透氧性能 被引量:1
20
作者 孟波 谭小耀 +1 位作者 杨乃涛 张宝砚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934-938,共5页
用低温燃烧法合成了La0.6Sr0.4Co0.2Fe0.8O3-δ(LSCF)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电子一氧离子混合导体材料。采用微粉浆料相变纺丝技术制备了具有多孔层和致密层的管状中空非对称陶瓷膜。考察了温度以及吹扫气氦气流速对膜的透氧性能的影响。... 用低温燃烧法合成了La0.6Sr0.4Co0.2Fe0.8O3-δ(LSCF)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电子一氧离子混合导体材料。采用微粉浆料相变纺丝技术制备了具有多孔层和致密层的管状中空非对称陶瓷膜。考察了温度以及吹扫气氦气流速对膜的透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升高到700℃,氧通量显著增大;增加氦气流速也使透氧速率增大,但是当氦气流速增大到某一值时,透氧速率基本恒定。不同温度下达到最大透氧速率时的氦气流速不同。透过侧氧分压为1.7kPa、温度为900℃、平均厚度为0.45mm的LSCF管状中空膜的透氧速率达2.2×10-7mol/(cm2·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导体 钙钛矿 氧化物陶瓷膜 透氧膜 低温燃烧 相转变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