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nder differences in risk factors and patients' awareness,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被引量:1
1
作者 陆凤 《China Medical Abstracts(Internal Medicine)》 2017年第1期35-,共1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risk factors and awareness,treatment,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Methods The subjects were selected among local residents aged≥18 years old,by multi-stage stratified...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risk factors and awareness,treatment,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Methods The subjects were selected among local residents aged≥18 years old,by multi-stage stratified-random sampling method.All participants accepted physical examinations including blood tests for lipi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wareness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THAN gender differences in risk factors and patients
原文传递
Impact of Gender Difference on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 of Chronic Hepatitis C
2
作者 Mahmoud Saif-Al-Islam Hamdy Saad Mohamed +3 位作者 Mustafa Adel Younis Mahmoud Yosef Abdelhamid Magda Mohamed Ali Safaa Khalaf 《Ope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20年第11期281-294,共14页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Gender difference in chronic hepatitis C (CHC) infection is not previously well studied. We aimed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gender difference on the risk factors of CH...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Gender difference in chronic hepatitis C (CHC) infection is not previously well studied. We aimed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gender difference on the risk factors of CHC, disease progression, and outcome after oral direct acting antiviral (DAA) therapy. The study</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was</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conducted at Tropical Medicine and Gastroenterology Department, Sohag University, Egypt, in the period between 2018 and 2020. 775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for hepatitis C virus (HCV) risk factors.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s, abdominal ultrasound and liver Shear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wave elastography (SWE) were done. The patients were given antiviral therap</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y and followed up to assess the response and side effects of DAA therapy. 434</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56%) of study patients were males and 341</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44%) were females. Catching infection from blood transfusion and intravenous (IV) injection of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tarter emetic w</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as</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males, while catching infection from surgical ope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females. Hepatic fibrosis was significantly more extensive in males. Side effects were reported more in females. 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 (SVR)</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12 was reported in 98.6%. Females had a slightly better SVR12 than males (99.4% versus 97.9%). In conclusion males were different from females in exposure to HCV risk factors. After introduction of blood screening and stoppage of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parenteral anti-bilharzial therapy the risk of HCV infection could be greatly prevented in males, while the exposure of females to obstetric procedure is increasing nowadays which hide</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a risk of ongoing infection in females. So, HCV surveillance programs in females retain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their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importance in early de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C. Although hepatic fibrosis</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progression was more in males, females were more liable to adverse events of DAA therapy. So, researchers should consider the gender of their patients in drug design and administration.</s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ronic HCV risk factors gender Difference DAA Therapy
下载PDF
Gender medicine and psoriasis
3
作者 Delia Colombo Nicoletta Cassano +1 位作者 Gilberto Bellia Gino A Vena 《World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14年第3期36-44,共9页
The study of specific differences between women and men is arousing huge interests in various fields of medicine, including dermatology. The available data on gender medicine applied to common skin diseases are unfort... The study of specific differences between women and men is arousing huge interests in various fields of medicine, including dermatology. The available data on gender medicine applied to common skin diseases are unfortunately still scanty. Psoriasis is a chronic immunemediated skin disease which affects 1%-3% of most populations worldwide and can involve also the joints and entheses. The pathogenesis of the disease is very complex, resulting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enetic predisposition and several environmental triggers. The pathogenic role of sex hormones has also been hypothesized. The analysis of gender-specific differences in psoriasis seems to suggest some interesting findings, such as an earlier age of disease onset in females, a higher probability of severe disease in men, or different tendencies in care utilization, adherence to treatment,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coping strategies. Moreover, sex-related differences have been recently described in some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features among patients with psoriatic arthritis. The objective of this article is to review briefly the available evidence regarding gender differences in various aspects of psoriasis, such as epidemiology, genetics,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conditions, quality of life, clinical and therapeutic asp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ORIASIS Psoriatic ARTHRITIS gender MEDICINE SEX differences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Clinical aspects COMORBIDITIES Quality of life Therapeutic management
下载PDF
家庭风险因素对青少年自伤的累积效应及其性别差异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玉龙 赵婧斐 蔺秀云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0-247,共8页
以累积风险模型为基础,以453名初一学生为被试进行间隔10个月的追踪研究,考察家庭风险因素对青少年当前和10个月后自伤行为的累积效应及其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家庭风险因素对青少年当前和10个月后的自伤均有明显的累积效应,且均以线... 以累积风险模型为基础,以453名初一学生为被试进行间隔10个月的追踪研究,考察家庭风险因素对青少年当前和10个月后自伤行为的累积效应及其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家庭风险因素对青少年当前和10个月后的自伤均有明显的累积效应,且均以线性模式发挥作用;(2)在累积家庭风险与青少年当前自伤之间的线性关系中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有更高的家庭累积风险,且女生的自伤更容易受家庭累积风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自伤 家庭风险因素 性别差异 累积效应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后严重预后不良的预测模型建立及验证
5
作者 方婧涵 王鑫焱 +7 位作者 梁发 吴侑煊 张康大 贾白雪 张晓丽 王安心 缪中荣 韩如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30-1138,共9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后严重预后不良(SDD)的相关危险因素,建立并验证SDD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3月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关键技术及急救流程改进(ANGEL-ACT)登记研究数...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后严重预后不良(SDD)的相关危险因素,建立并验证SDD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3月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关键技术及急救流程改进(ANGEL-ACT)登记研究数据库中的患者1677例,男1111例,女566例,年龄≥18岁。根据是否发生SDD(术后90 d mRS 5~6分)为将患者分为两组:SDD组(n=478)和非SDD组(n=1199)。采用多因素分析、LASSO回归及RF-RFE方法筛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SDD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并进行性能检测及内部验证。结果训练集中有380例(28.1%)患者发生SDD,验证集中有98例(30.2%)患者发生SDD。综合三种变量筛选方法,最终选择10个SDD的危险因素纳入模型,分别为年龄、入院NIHSS评分、是否成功再通、入院血糖浓度、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比容、发病到穿刺时间、入院收缩压、ASPECT评分和有无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模型1包含治疗前7个变量,模型2包含治疗前和治疗后共10个变量。训练集中模型1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05(95%CI 0.674~0.736),模型2的AUC为0.731(95%CI 0.701~0.760)。两个模型的校准斜率均为1.000,具有良好的校准度,决策曲线分析显示两个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适用度。结论年龄、入院NIHSS评分、是否成功再通、入院血糖浓度、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发病到穿刺时间、入院收缩压、ASPECT评分和有无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SDD的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因素构建的两种风险预测模型可分别在血管内治疗前和治疗后使用,以较好地预测SDD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治疗 严重预后不良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不同地区护理人员对脑卒中高危气象因素及其管理的认知和体验
6
作者 曹祥 孟维钰 +1 位作者 文稀 李惠玲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5-780,共6页
目的:通过不同地区护理人员对脑卒中高危气象因素的认知和体验,探究基于气象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为形成规范的基于气象的脑卒中高危人群预防管理方案提供借鉴。方法:2023年2月—4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兰州市、西安市、沈阳市、锦州... 目的:通过不同地区护理人员对脑卒中高危气象因素的认知和体验,探究基于气象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为形成规范的基于气象的脑卒中高危人群预防管理方案提供借鉴。方法:2023年2月—4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兰州市、西安市、沈阳市、锦州市、长春市、南京市、苏州市、广州市、东莞市9个城市三级甲等医院的15名护理人员,采用质性研究的主题分析法进行深度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法分析访谈资料。结果:共提炼了两大主题:气象因素对脑卒中发病影响的认知和体验(气温对脑卒中发病影响的认知、季节对脑卒中发病影响的体验、气压对脑卒中发病影响的认知、湿度对脑卒中发病影响的认知);基于气象因素对脑卒中发病的管理策略(居家生活相关的管理策略、家庭支持相关的管理策略、信息支持相关的管理策略、健康教育相关的管理策略、用药指导相关的管理策略)。结论:气象因素与脑卒中关系密切,气象因素改变会导致机体出现微妙的变化进而诱发脑卒中。预防脑卒中的发病,应注意脑卒中发病与气象因素的关系,根据气象因素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健康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影响因素 高危气象因素 认知 体验 不同地区 健康教育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机制及治疗进展
7
作者 王怡 陆登峰 +2 位作者 王世鑫 刘广杰 孙晓欧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5期572-576,共5页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IUA)的检出率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中远高于健康正常人群,当二者合并出现时优先治疗何种疾病是治疗的要点与难点所在。本文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易于合并颅内动脉瘤的可能机制及危险因素做一综述,同时对AIS合并IUA患...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IUA)的检出率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中远高于健康正常人群,当二者合并出现时优先治疗何种疾病是治疗的要点与难点所在。本文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易于合并颅内动脉瘤的可能机制及危险因素做一综述,同时对AIS合并IUA患者的治疗措施进行回顾整理,以期为后续临床工作中该类患者的诊治提供参考,使其从后续可能的治疗措施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 危险因素 破裂风险 治疗
下载PDF
老年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及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8
作者 牛绍迁 杨魏东 +2 位作者 冯灵 张晓瑶 周琼蓉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3期134-138,共5页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老年人是脑卒中主要发病人群。老年脑卒中患者易并发睡眠障碍,具体表现为睡眠过度、失眠、睡眠呼吸紊乱等,而睡眠障碍又会影响老年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对患者生活产生严重不良影响。总结既往研究...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老年人是脑卒中主要发病人群。老年脑卒中患者易并发睡眠障碍,具体表现为睡眠过度、失眠、睡眠呼吸紊乱等,而睡眠障碍又会影响老年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对患者生活产生严重不良影响。总结既往研究,发现情绪、生理状态、药物、疾病、并发症等都可能引起脑卒中并发睡眠障碍。针对并发睡眠障碍的老年脑卒中患者,治疗方式选择需综合考虑病情、安全性、医疗负担等因素。因此,本文主要就老年卒中后睡眠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及治疗方式进行综述,旨在为老年卒中后睡眠障碍的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睡眠障碍 老年 危险因素 综合治疗
下载PDF
中山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医延迟因素调查及干预措施研究
9
作者 吴鹏程 李尚品 +6 位作者 叶泽鸿 郑瑞春 廖运全 黄木楚 古君庆 吴恩仪 周典贵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364-367,共4页
目的分析中山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医延迟的影响因素,探讨相应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6月中山火炬开发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制调查表收集中山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 目的分析中山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医延迟的影响因素,探讨相应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6月中山火炬开发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制调查表收集中山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山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医延迟的影响因素。结果统计数据显示,230例中山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198例患者就医延迟,占总人数的86.0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医延迟与既往卒中史、启动院前急救、居住地点、居住情况、发病时间、转运方式、交通情况、发病时离医院的距离、相关知识宣教、年龄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55)、无既往卒中史(OR=4.689)、未启动院前急救(OR=8.845)、居住地点为农村(OR=6.342)、私人交通工具转运方式(OR=5.175)、交通情况拥堵(OR=3.262)、发病时离医院的距离≥5 km(OR=3.924)、未接受过相关知识宣教(OR=4.500)均为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医延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中山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医延迟率较高,影响因素较复杂,医院应及时根据相关影响因素制定有效措施,强化卒中教育,确保患者及时进行溶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就医延迟 危险因素 干预措施
下载PDF
血压、血糖、血脂与不同年龄、性别脑卒中的相关性 被引量:37
10
作者 朱爱群 张静平 +1 位作者 邹婷 熊光仲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71-1278,共8页
目的:探讨血压、血糖、血脂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住院的初发脑梗死患者358例,脑出血患者230例为病例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165例为对照... 目的:探讨血压、血糖、血脂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住院的初发脑梗死患者358例,脑出血患者230例为病例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165例为对照组。根据年龄将脑卒中患者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比较3组间相关因素的差异。将脑卒中患者按性别分组,分析不同性别组之间血压、血脂、肾功能的不同。结果: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血压升高、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空腹血糖与脑梗死有关(P<0.05);血压升高、高血压病史、LDL-C、空腹血糖、血肌酐、饮酒史与脑出血有关(P<0.05)。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OR值分别为10.43,4.74和7.39,P<0.01)。收缩压升高是青年组重要的危险因素(OR=28.74)。舒张压、糖尿病史仅与中年组脑卒中有关(OR值分别为2.96,6.25)。LDL-C与老年组脑卒中相关(OR=2.87)。不同性别脑卒中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患者的舒张压男性高于女性,脑出血患者TC,HDL-C,LDL-C女性高于男性(P<0.05)。结论:青年脑卒中的高危因素主要为高血压、尤其收缩压升高,中年患者与高血压、糖尿病有关,而老年患者则是高血压、糖尿病、饮酒以及LDL-C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年龄 性别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发展轨迹:界定亚群组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6
11
作者 侯金芹 陈祉妍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57-968,共12页
本研究意在分性别考察中国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785名男生和859名女生参加了3轮追踪研究, 初始测量阶段的年龄跨度为10~16岁, 平均年龄分别为12.99 ± 1.84和12.96 ± 1.87岁。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 本研究意在分性别考察中国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785名男生和859名女生参加了3轮追踪研究, 初始测量阶段的年龄跨度为10~16岁, 平均年龄分别为12.99 ± 1.84和12.96 ± 1.87岁。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简版测量青少年的抑郁情绪。模型拟合的结果显示男女生的抑郁情绪在10~19岁时段皆呈线性增长趋势, 其中男生分为两个亚群组, 人际关系解释了部分变异; 女生分为4个亚群组, 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均解释了部分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情绪 发展轨迹 性别差异 亚群组 风险因素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性别差异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李姗姗 嵇碧莹 +7 位作者 沈佳慧 张沈阳 张清秀 衡卫卫 李晓波 张鹏 徐运 张梅娟 《中国卒中杂志》 2016年第2期99-108,共10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性别反应性差异及其可能影响因素。方法搜集2012至2013年江苏省临床卒中中心包括南京、徐州和扬州地区,6家三级医...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性别反应性差异及其可能影响因素。方法搜集2012至2013年江苏省临床卒中中心包括南京、徐州和扬州地区,6家三级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6 h内,行rt-PA静脉溶栓病例,回顾性分析其不同性别之间的基线危险因素,溶栓后颅内出血、卒中并发症发生率、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差异,并分析不同性别患者溶栓后10-14 d对神经功能产生重要影响的可能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共入组289例患者,其中女性111例,男性178例。女性组平均发病年龄,女性组年龄≥75岁比率,既往有心房颤动、高血压病史,血小板计数、球蛋白、高密度胆固醇、D-二聚体方面等凝血水平,溶栓前平均收缩压水平,心源性栓塞性卒中发生率等高于男性组;在既往吸烟、饮酒史,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发生率,颅内外磁共振血管造影或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提示的血管内轻度狭窄率低于男性组;而两组在既往脑血管事件、糖尿病病史,血管内无狭窄率、中度及重度狭窄率等方面未见明显性别差异。女性在入院时、溶栓后24 h内及10-14 d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意识受累程度、颅内出血发生率、卒中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尤其心血管相关事件发生率)均高于男性组,24 h内及溶栓后10-14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程度低于男性。而24 h内、溶栓后10-14 d症状性脑出血及死亡发生率未见显著性别差异。分别对女性组及男性组发病10-14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发现入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早期神经功能改善(24 h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8分或24 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0或1分)、溶栓后10-14 d症状性脑出血发生、既往心房颤动病史、基线高密度胆固醇水平与女性患者溶栓后10-14 d神经功能相关。同时,入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4 h较入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改善程度,溶栓后10-14 d症状性脑出血发生,发病距离溶栓时间≤180 min发生率与男性患者溶栓后10-14 d神经功能相关。结论在本研究中,女性卒中患者溶栓后神经功能获益不如男性,与入院高密度胆固醇水平、入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溶栓后24 h内神经功能改善程度、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发生、既往有心房颤动病史等因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卒中 静脉溶栓 性别差异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性别差异的分析 被引量:24
13
作者 孙佳艺 赵冬 +5 位作者 刘静 王薇 唐美莲 刘军 齐玥 秦兰萍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2期81-86,共6页
目的:描述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布特征,探讨传统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研究病例来自全国25个省市41家三级甲等医院,连续收集2011年1月至2011年5月,住院的脑梗死患者,对资料完整且年龄≥18岁... 目的:描述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布特征,探讨传统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研究病例来自全国25个省市41家三级甲等医院,连续收集2011年1月至2011年5月,住院的脑梗死患者,对资料完整且年龄≥18岁的12 424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分析。结果:住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患病率为76.9%,颈动脉内膜(IMT)增厚率为54.3%,狭窄率≥70%的患者占7.0%,男性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高于女性(P<0.001),男女两性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呈线性增加(男性:β=8.550,P=0.012;女性:β=11.100,P=0.002),但男女两性间的差异随年龄的增加逐渐减少。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和糖尿病,是男女两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的共同危险因素,高LDL与男性颈动脉斑块患病率有关,心房颤动病史与男性颈动脉IMT增厚率密切相关,吸烟仅与男性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IMT增厚率有关。结论:我国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普遍存在,男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高于女性,传统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间的关系存在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粥样硬化 性别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红细胞分布宽度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转归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0
14
作者 薛娟娟 路蔚 +1 位作者 夏晓爽 李新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84-288,共5页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间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122例AIS患者,溶栓后3个月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临床转归,0~...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间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122例AIS患者,溶栓后3个月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临床转归,0~2分为转归良好,>2分为转归不良.比较2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RDW对AIS患者静脉溶栓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122例患者中转归良好69例(56.6%),转归不良53例(43.4%),转归不良组合并高血压史、卒中史、心脏病史、房颤史的比例以及年龄、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空腹血糖(FB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酸(UA)、RDW值均高于转归良好组(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FBG、入院高NIHSS评分以及RDW水平升高是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以RDW为变量对转归不良预测效能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4(95%CI:0.665~0.843),RDW预测AIS静脉溶栓转归不良的截断值为13.15%,敏感度为62.3%,特异度为84.1%.结论高RDW水平是AIS患者静脉溶栓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DW对AIS患者静脉溶栓转归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血栓溶解疗法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治疗结果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进展性脑卒中诊治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0
15
作者 高政 姜丽杰 +1 位作者 宋妮娜 孙文芳 《医学与哲学(B)》 2008年第11期50-52,共3页
进展性脑卒中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最常见的一个临床现象,进展性脑卒中的存在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预后。迄今为止,关于其流行病学资料、发病机制、诊断标准、治疗均是极具挑战性的问题。进展性脑卒中可能是多种原因、多种病理机制所产生的多... 进展性脑卒中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最常见的一个临床现象,进展性脑卒中的存在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预后。迄今为止,关于其流行病学资料、发病机制、诊断标准、治疗均是极具挑战性的问题。进展性脑卒中可能是多种原因、多种病理机制所产生的多种状态的组合,治疗的手段应该以开放动脉或通过全身治疗的方法来增加脑灌注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脑卒中 流行病学调查 危险因素 治疗
下载PDF
卒中后睡眠障碍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6
作者 白莹 张宁 王春雪 《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第5期407-411,共5页
卒中后睡眠障碍(post-stroke sleep disorders,PSSD)是一种常见但较少引起重视的卒中后并发症,其发生与疾病本身包括卒中部位、神经生物学及社会心理学因素相关。PSSD临床表现形式多样,需要结合相应的诊断标准及量表评估作出诊断,根据... 卒中后睡眠障碍(post-stroke sleep disorders,PSSD)是一种常见但较少引起重视的卒中后并发症,其发生与疾病本身包括卒中部位、神经生物学及社会心理学因素相关。PSSD临床表现形式多样,需要结合相应的诊断标准及量表评估作出诊断,根据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治疗策略,在临床实践中多采用药物及非药物综合治疗的方法。本文就PSSD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相关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做一综述,以期为PSSD的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睡眠障碍 危险因素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化疗相关恶心呕吐危险因素的性别差异 被引量:4
17
作者 孙博 刘勋 +5 位作者 王会品 李淑芳 张二锋 马换青 潘丽丽 刘丹娜 《中南药学》 CAS 2022年第5期1176-1182,共7页
目的探索不同性别患者化疗相关恶心呕吐(CINV)危险因素的差异,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以某院871例化疗患者为对象,其中男性448例,女性423例,分别统计人口学数据,病史资料,检查情况,治疗信息等资料共32项。以C... 目的探索不同性别患者化疗相关恶心呕吐(CINV)危险因素的差异,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以某院871例化疗患者为对象,其中男性448例,女性423例,分别统计人口学数据,病史资料,检查情况,治疗信息等资料共32项。以CINV为终点,采用单因素分析、向后似然比逐步回归法进行变量筛选。将筛选后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使用多层感知神经网络预测各危险因素的重要性。结果结果显示男性独有的独立危险因素3项,分别为体表面积、阿片类止痛药应用、首次化疗;女性独有的独立危险因素1项,为化疗前紧张焦虑情绪;男女共有的独立危险因素6项,分别为胃肠道疾病史、手术史、电解质紊乱、化疗前24 h恶心呕吐、化疗呕吐史,化疗方案致吐风险等级。男性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化疗前24 h恶心呕吐(100.0%),体表面积(96.5%),化疗方案致吐风险等级(96.3%)的相对重要性较高。女性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化疗方案致吐风险等级(100.0%),化疗前24 h恶心呕吐(78.3%),紧张焦虑情绪(58.8%)的相对重要性较高。结论CINV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不同性别的患者,CINV的危险因素有所不同,各危险因素的重要性亦有不同。体表面积更大、使用阿片类药物、首次化疗的男性更容易发生CINV;存在紧张焦虑情绪的女性更容易发生CINV。医师在化疗前应充分考虑患者的性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对CINV进行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疗相关恶心呕吐 危险因素 性别差异
下载PDF
中青年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病因分型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平 朱斌 +3 位作者 闫海清 贵永堃 牛晓露 李彤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3期184-187,共4页
目的:分析中青年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病情,将同时期29~60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0例,为低分子肝素急性卒中试验( TOAST)分型大、小血管病变型,分为进展性卒中组70例,即研究组;完全性卒中患者70例,即对照... 目的:分析中青年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病情,将同时期29~60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0例,为低分子肝素急性卒中试验( TOAST)分型大、小血管病变型,分为进展性卒中组70例,即研究组;完全性卒中患者70例,即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生物化学指标及头颅影像学的不同。结果高血压病史、嗜酒史、入院时所测收缩压、大血管病变、低密度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血清Hcy浓度、hs-CRP浓度及LDL正相关。结论中青年患者进展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病史、嗜酒史、大血管病变、LDL、发病时收缩压、血清hs-CRP 和血清Hcy。血清Hcy浓度升高可能为中青年进展性卒中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卒中 危险因素 同型半胱氨酸 TOAST分型
下载PDF
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致不同性别冠心病发病危险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9
作者 俞阅彦 江时森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1年第9期979-983,共5页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当今社会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关于CHD危险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等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以及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体重、饮食生活习惯、环境等可改变的因素。然而不...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当今社会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关于CHD危险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等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以及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体重、饮食生活习惯、环境等可改变的因素。然而不同的危险因素在男性和女性是有差异的,了解这些差异对于CHD的一级预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生活习惯 环境因素 性别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青年缺血性卒中病因诊断的性别差异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朱琳 姚明 +3 位作者 周立新 朱以诚 彭斌 倪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0年第8期689-693,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在病因、危险因素等方面的性别差异,为提高青年卒中病因诊治水平提供一定支持证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1月连续收治于北京协和医院的年龄18~50岁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人口学、危险因...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在病因、危险因素等方面的性别差异,为提高青年卒中病因诊治水平提供一定支持证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1月连续收治于北京协和医院的年龄18~50岁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人口学、危险因素、临床、影像及其他辅助检查资料,应用规范化筛查流程根据TOAST分型进行病因诊断,比较上述变量间的性别差异。结果共入组青年卒中236例(男性69.1%),平均年龄37.4±8.10岁。男女患者在发病年龄,入院NIHSS和出院mRS评分无显著差异。67.4%的患者具有至少一种常见卒中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最常见(43.6%),其次为吸烟(33.5%)和高脂血症(31.4%)。男女患者合并常见卒中危险因素的比例具有显著差异(78.5%vs 42.5%,P=0.000)。病因分布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00),其中男性更多为大动脉粥样硬化(50.3%),女性其它病因更常见(50.7%)。结论青年缺血性卒中病因和危险因素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相较于女性,男性更多合并常见卒中危险因素,病因更多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提示在青年卒中病因诊断和危险因素筛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性别因素,有助于优化诊断流程,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青年 性别差异 病因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