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永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和籼粳基因频率监测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小湘 赵文锦 +11 位作者 黎用朝 潘孝武 刘文强 熊海波 蒋善才 彭永光 魏秀彩 刘利成 刘三雄 闵军 段永红 盛新年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85-694,共10页
以栽培稻的8个籼-粳测验种为对照,采用39对SSR引物检测了江永野生稻居群在1982年、2008年、2017年的遗传多样性,采用38对In Del引物检测了江永野生稻居群在1982年、2008年、2017年的籼-粳基因频率。结果表明:在1982年取样保存在异位圃... 以栽培稻的8个籼-粳测验种为对照,采用39对SSR引物检测了江永野生稻居群在1982年、2008年、2017年的遗传多样性,采用38对In Del引物检测了江永野生稻居群在1982年、2008年、2017年的籼-粳基因频率。结果表明:在1982年取样保存在异位圃的40份样本的遗传多样性稍高于2008年、2017年原位保护区样本的遗传多样性;2008年取的样本数虽然比2017年多,但两次取的样本之间遗传多样性几乎没差异。不同年份取的样本之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都很小,基因流Nm都较大,分化不明显。通过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PCo A),发现野生稻居群与4份栽培粳稻聚为一类,4份栽培籼稻单独聚成一类,显示江永野生稻与粳稻的血缘近于籼稻;籼-粳基因频率的分析表明,野生稻样本多属粳稻型,少数属偏粳稻型,原位保护区的偏粳稻类型单株数占取样单株总数的比例,2008年比1982年的增加了10.0%,2017年比2008年的增加了1.6%,显示江永野生稻原位保护区生境条件有利野生稻从粳稻型向偏粳稻型变异,随着野生稻产生环境适应性变异,籼型基因频率在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永普通野生稻 遗传多样性 籼-粳基因频率 监测
下载PDF
河北三民族人群单双重睑遗传规律初探 被引量:2
2
作者 魏会平 李继红 王春杰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0年第2期11-11,共1页
人类眼的单、双睑发生率有明显的种族差异。本文调查了河北省三个民族共 5 96人 ,双重睑者 32 7人 ,占 5 4.9% ,单重睑者 2 41人 ,占 40 4% ,一单一双 2 8人 ,占 4 6 % ,上述三种依次如下 :汉族 :共 2 92人中 ,三种分别 5 2 7%、41 4%... 人类眼的单、双睑发生率有明显的种族差异。本文调查了河北省三个民族共 5 96人 ,双重睑者 32 7人 ,占 5 4.9% ,单重睑者 2 41人 ,占 40 4% ,一单一双 2 8人 ,占 4 6 % ,上述三种依次如下 :汉族 :共 2 92人中 ,三种分别 5 2 7%、41 4%、5 .82 % ;蒙族 :共 135人 ,三种分别 30 .4%、6 3 .7%、5 .9% ;回族共 16 9人 ,三种分别为 78%、2 0 %、2 % ,(P <0 .0 1)。基因频率 :单重睑、双重睑基因频率 ,汉族分别 :a =0 .6 434,A =0 .2 5 11;蒙族分别 :a =0 .7981,A =0 .2 0 19;回族分别 :a =0 .44 72 ,A =0 .5 5 2 8、三民族间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双睑 基因频率 群体遗传学
下载PDF
长沙地区汉族人群红细胞EsD和PGM_1的分布研究
3
作者 喻向阳 彭继恒 李生彦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1999年第3期72-73,共2页
本文采用琼脂糖、水解淀粉混合凝胶电泳法同时分析血液EsD、PGM1二种酶型。调查了这二种酶的表型分布和基因频率及其识别能力 ,并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 ESD PGM 基因频率 琼脂糖淀粉混合 凝胶电泳
下载PDF
不同年龄组人群IFABP基因外显子54A/T频率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振辉 侯小平 +3 位作者 李桂喜 常晓彤 王健 周建光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29-332,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年龄组人群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IFABP)基因外显子(exon)Ⅱ54位点编码丙氨酸或苏氨酸(A/T)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频率分布,探讨年龄变化与54A/T I...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年龄组人群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IFABP)基因外显子(exon)Ⅱ54位点编码丙氨酸或苏氨酸(A/T)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频率分布,探讨年龄变化与54A/T IFABP基因频率分布的关系.方法:将研究对象按年龄随机分为3组:14~30岁年龄组(Ⅰ组,n=30),35~55岁年龄组(Ⅱ组,n=32),60~85岁年龄组(Ⅲ组,n=34).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HhaⅠ内切酶酶切和基因测序等技术检测各组研究对象的IFABP基因型.结果:各年龄组54A/T IFABP基因型频率分布为,Ⅰ组:A/A 60%,A/T 36.7%,T/T 3.3%;Ⅱ组:A/A 53.1%,A/T 37.5%,T/T 9.4%;Ⅲ组:A/A 29.4%,A/T 44.1%,T/T 26.5%.突变型54T基因频率分别为:22.2%(Ⅰ组),28.2%(Ⅱ组),48.5%(Ⅲ组).与Ⅲ组比较,Ⅰ组和Ⅱ组54T型基因分布频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10.51, P<0.01;χ2=6.19, P<0.05).结论:在不同年龄组,人类IFABP基因外显子Ⅱ54A/T多态性分布存在较大差别,突变型54T随年龄的增长,出现频率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 基因 多态性 单核苷酸 年龄 基因频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