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城区人工构筑物对比邻绿地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马生丽 武小钢 +4 位作者 孙凡 李元征 胡聃 原佳佳 张富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37-546,共10页
选取城市中分布最广的两类人工构筑物——沥青和混凝土为研究对象,采用构筑物-绿地梯度样带法,观测这2类典型城市构筑物对比邻绿地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影响,分析不同构筑物的质地、面积、形态等构筑物特征对土壤水、热分布的影响强度及... 选取城市中分布最广的两类人工构筑物——沥青和混凝土为研究对象,采用构筑物-绿地梯度样带法,观测这2类典型城市构筑物对比邻绿地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影响,分析不同构筑物的质地、面积、形态等构筑物特征对土壤水、热分布的影响强度及范围。研究显示:1)夏、秋季在构筑物-绿地梯度样带上,绿地土壤温度在比邻构筑物端(a点)处最高,并且白天中午、傍晚时段a点温度显著高于梯度上其他观测点和对照点;2)绿地土壤含水量在比邻构筑物端(a点)处最低,而且土壤含水量变化在梯度样带上从a点至远离构筑物端的对照点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可能受城区土壤蒸散、人工灌溉、土壤地下生物量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3)梯度样带上土壤温度(T)和水分(W)与离a点距离(D)均呈现幂函数定量关系,即沥青样地T=0.7708(579.4957-0.9984D)0.5843,W=0.1970(0.0505+0.1347D)0.2262;混凝土样地T=0.7615(583.7027-1.0986D)0.5746,W=0.2224(-0.6019+0.3473D)0.0595。4)在构筑物-绿地梯度样带上,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受构筑物影响幅度大概在0—100 cm之间,而且随构筑物质地及分布格局、城市气象以及绿地构成、结构、人工管理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生态影响 绿地土壤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人工构筑物 北京城区
下载PDF
沈阳浑河带状公园的植物群落结构调查分析与修复方案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前进 刘森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年第21期160-161,166,共3页
分析了沈阳浑河带状公园绿地群落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修复意见。
关键词 城区绿地建设 植物群落结构 沈阳市
下载PDF
城市道路滞尘植物群落结构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陈颖佳 刘中兵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2期102-105,109,共5页
对城市道路植物群落结构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提出了城市道路滞尘植物群落结构的内涵和构建,对有关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性与变异性、滞尘功能与多功能组合、滞尘植物群落结构与绿地系统的构建及其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城市道路 滞尘 植物群落结构 构建 绿地系统
下载PDF
基于生态理念的市政道路下沉式绿地结构施工技术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王静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42-46,76,共6页
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市政道路下沉式绿地结构施工中,可大幅度提升下沉式绿地的施工效果,通过开放的空间来汇集雨水,降低雨水径流外排,种植乡土草本植物,从而解决城市洪涝灾害问题,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基于此,本文结合工程实例,立足生态理... 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市政道路下沉式绿地结构施工中,可大幅度提升下沉式绿地的施工效果,通过开放的空间来汇集雨水,降低雨水径流外排,种植乡土草本植物,从而解决城市洪涝灾害问题,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基于此,本文结合工程实例,立足生态理念,分析了市政道路下沉式绿地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要点。分析结果表明,下沉式绿地作为海绵城市的主要组成,通过绿地系统的修建,可提升雨水和再生水的利用率,节约城市水资源,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值得大范围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理念 市政道路 下沉式绿地 结构施工技术
下载PDF
浅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南海校区设计
5
作者 彭健芬 《山西建筑》 2005年第21期38-39,共2页
从设计宗旨、整体规划、空间营造、建筑风格、绿化体系等方面介绍了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设计,体现了用情感创造和谐而富有意义的整体结构,更深刻地理解了建筑大师赖特对建筑的透析。
关键词 整体结构 空间营造 绿化体系
下载PDF
北京市海淀区绿地结构功能性连接分析与构建策略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博娅 刘志成 田乐(译)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CSCD 2019年第1期34-51,共18页
城市绿地结构布局一直是风景园林学科研究的重点之一,构建具有生态价值的空间结构是城市建设的迫切需求。本文对北京市海淀区绿地网络结构功能性连接与构建策略进行研究,结合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权衡(InVEST)模型、最小费用模型等方法构... 城市绿地结构布局一直是风景园林学科研究的重点之一,构建具有生态价值的空间结构是城市建设的迫切需求。本文对北京市海淀区绿地网络结构功能性连接与构建策略进行研究,结合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权衡(InVEST)模型、最小费用模型等方法构建阻力面、确定连接路径;采用功能性连接指数(NL、NC、IIC、PC和dIIC)表示不同距离阈值下绿地网络结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最适合海淀区绿地网络现状结构的距离阈值为2200m;此时形成了10个组分共353条路径,确立了西山、颐和园等6个需优先保护的重要节点和三条重要路径。研究进一步显示,以乔木为目标物种的林地网络和以水禽为目标物种的水域网络的破碎化程度较高,其中林地网络在西部山区、北部平原和东南城区分别形成了优势斑块结构、局部网络结构和点状组团结构。研究同时证明,通过增加10条重要连接路径可使林地网络连接度提高至原来的1.7倍,使整体结构由破碎化网络变成完整、沿多方向延伸的、稳定而具有韧性的网络结构。最后,研究针对城市绿地结构的构建提出了明确目标、确定目标物种,识别并保护重要节点及重要连接路径,增加潜在连接路径、完善绿地网络结构等策略,从而高效改善和提升城市生态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结构 功能性连接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权衡(InVEST)模型 最小费用模型 构建策略 生物多样性保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