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ansforming the Evalu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1
作者 Qian Hongdao Wang Zhaoxia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7年第1期85-105,共21页
Over the past ten years, China has seen a number of practices exploring the evalu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t is important that we sum up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se evaluations, analyze the problems they encoun... Over the past ten years, China has seen a number of practices exploring the evalu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t is important that we sum up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se evaluations, analyze the problems they encounter, determine their direction nationwide, and put forward constructive ideas. With the issuing of the Decisio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on Some Major Issues Concerning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the Reform and the Decisio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on Promoting a Number of Major Issues of the Rule of Law, evalu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faces a transformation both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 The key points in this transformation are having the right orientation, innovative mechanisms and solutions to tricky issues of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summing up evaluation of experience; and elevating evaluation to the level of theory. A precondition for its effective evaluation is a scientific mechanism for evaluating the rule of law; in turn, the key to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is solving the problems in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necessary requirements for evaluation practice are summing up evaluation experience and elevating it to the level of theory. The key to innovative mechanisms for evaluating the rule of law lies in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ird party evaluation model and in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that starts with particular progra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le of law evaluation transformation of rule of law evaluation system ofindicators assessment criteria national governance
原文传递
乡村社会“三治融合”的实践逻辑——基于社会基础视角的分析
2
作者 于龙刚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92,共11页
通过自治、法治与德治相融合以实现乡村善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实践。借助社会基础的视角,可以深化对乡村“三治融合”实践逻辑的认识与理解。在结构转型背景下,乡村社会基础的变化会制约自治、法治与德治的作用发挥与相互融合。... 通过自治、法治与德治相融合以实现乡村善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实践。借助社会基础的视角,可以深化对乡村“三治融合”实践逻辑的认识与理解。在结构转型背景下,乡村社会基础的变化会制约自治、法治与德治的作用发挥与相互融合。多地乡村通过机制创新来利用乡土熟人社会的资源,增强对个人行为的引导和约束,扩大乡村治理的社会参与,从而激活和培育了新的社会基础。凭借社会基础的支持与保障,法律和道德实施获得充分的社会助力,乡村社会内生秩序的维系和生产能力也得以增强。对于乡村“三治融合”实践探索的分析,揭示出激活和培育社会基础对实现乡村善治的重要意义,此外还需要注重法治的规范、引领与保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治融合 社会转型 社会基础 内生秩序
下载PDF
数字法治政府建设的价值、困境与对策 被引量:3
3
作者 石涛 何晓燕 《河北法律职业教育》 2024年第7期90-93,共4页
数字法治政府建设作为治理方式的变革,旨在回应信息革命背景下的政府职能转变与数字化转型需求,推进治理体系建立健全。数字法治政府并不是数字政府和法治政府的相加,而是集法治政府的数字化、数字政府的法治化和数字法治中的政府主导... 数字法治政府建设作为治理方式的变革,旨在回应信息革命背景下的政府职能转变与数字化转型需求,推进治理体系建立健全。数字法治政府并不是数字政府和法治政府的相加,而是集法治政府的数字化、数字政府的法治化和数字法治中的政府主导等聚合的概念。数字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具有目标异化、数据共享不畅、安全风险泛化等问题。实现数字法治政府建设的发展,有必要从数字法治价值、数据开放共享和安全保障的视角出发采取相应措施,促使数字法治政府建设向纵深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法治政府 数字法治 数字化转型
下载PDF
法治政府数字化转型的逻辑、难点与对策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砼 康京涛 徐瑞泽 《科学发展》 CAS 2024年第2期65-72,共8页
推动法治政府数字化转型,是回应社会变迁和技术发展双重需求的新型治理理念。数字化政府具有技术、政策、法治的三重逻辑,但在大幅提升行政治理效能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法治难点。这些难点,在政府层面,表现为公共行政的法律原则面对冲击;... 推动法治政府数字化转型,是回应社会变迁和技术发展双重需求的新型治理理念。数字化政府具有技术、政策、法治的三重逻辑,但在大幅提升行政治理效能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法治难点。这些难点,在政府层面,表现为公共行政的法律原则面对冲击;在社会层面,表现为歧视和不公平的风险加剧;在个人层面,暗含着公民数据权利可能遭遇侵害,其本质属于政府治理对“人”的关系和行为控制效用的衰弱。因此,需要围绕数字政府建设中新兴数字技术的边界、审查机制、正当程序等方面,构建“规制回应”型的法律治理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政府 数字政府 数字化转型 自动化行政
下载PDF
差序格局与现代法治
5
作者 卢毅 刘小平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4年第2期123-139,260,261,共19页
差序格局与现代法治之间存在明显张力,现有主流观点认为在公共领域中差序格局和现代法治不能并存。差序格局有差序性和人文性两重内涵。差序格局在当代社会转型中出现人文性的价值式微,使得法治出场实现了社会秩序的整合。但是法治出场... 差序格局与现代法治之间存在明显张力,现有主流观点认为在公共领域中差序格局和现代法治不能并存。差序格局有差序性和人文性两重内涵。差序格局在当代社会转型中出现人文性的价值式微,使得法治出场实现了社会秩序的整合。但是法治出场并不必然蕴含着差序格局的消亡。现代形式法治存在着法律工具主义等功能局限,而差序格局“根据中国”的人文性价值恰恰暗合主体性中国的理想图景,从而有助于推动差序格局实现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基于塔玛纳哈的法治模型,现代社会蕴含个人权利、正义和社会福祉的人文价值要素,预设差序格局与法治相融合的可能性,并逐步迈向一种实质法治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序格局 形式法治 实质法治 现代社会 创造性转化
下载PDF
《生物多样性公约》影响中国环境法治的机制研究
6
作者 侯芳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104-112,共9页
《生物多样性公约》助推了中国环境法治的进步。然而明确公约是如何促进中国环境法治的,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公约对中国环境法治的影响机制。依据国际法对国内法的促进理论,从法治的促进、法治的扩散、法治的转化三个维度分析《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公约》助推了中国环境法治的进步。然而明确公约是如何促进中国环境法治的,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公约对中国环境法治的影响机制。依据国际法对国内法的促进理论,从法治的促进、法治的扩散、法治的转化三个维度分析《生物多样性公约》对中国环境法治的影响机制。《生物多样性公约》之所以能对中国环境法治产生正向影响,既有公约本身的“良法善治”因素,也得益于公约流入国内的多种“软硬兼施”的渠道,更因为其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相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公约》 法治的促进 法治的扩散 法治的转化
下载PDF
“天下为公”与传统“德治”思想的历史进路
7
作者 常文相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34-40,共7页
“天下为公”作为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主张国家权力的组织运行应当遵循公平、公共原则,其以要求政治上选贤举能与经济上均财共利为主要表现,反映了古人对理想社会秩序的崇高愿景。而在历代治理实践中,“公天下”理想却在较... “天下为公”作为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主张国家权力的组织运行应当遵循公平、公共原则,其以要求政治上选贤举能与经济上均财共利为主要表现,反映了古人对理想社会秩序的崇高愿景。而在历代治理实践中,“公天下”理想却在较大程度上与世袭的“家天下”现实互相适应结合,既对君主制度构成一定伦理规范,又受到既有体制限定,无法实现“主权在民”的理论突破。伴随近代“民权”意识兴起,“天下为公”得以完成文化重塑,推动治理观念从“德治”向“法治”转换。在此期间,源于中国历史自身演进逻辑,“天下为公”所内含的全民性和公共性特征,发挥出巨大的时代衔接与价值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为公 国家治理 德治 法治 现代转型
下载PDF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理论塑造与中国传统法文化——以荀子治国理政学说及其当代价值为例
8
作者 钱锦宇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98,共12页
要使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理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除了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还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中国传统优秀法文化相结合。作为汉代以降两千年传统中国主流政治哲学的核心内涵... 要使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理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除了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还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中国传统优秀法文化相结合。作为汉代以降两千年传统中国主流政治哲学的核心内涵,荀子的治国理政学说所包含的“大一统国家观”、仁政和民本主义观、隆礼重法的国家治理方略观、“化性起伪”的人性论与人本价值观、刚直不阿且行法至坚的劲士精神,对于当下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理论的塑造具有重要启示性价值。荀子治国理政学说当代价值的生成,必须与时俱进地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包括从礼所建构的传统等差秩序转换为现代法治塑造的平等秩序,从民本观念转换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理念,从君主制礼(宪)转换为民主立宪,从而寻求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理论塑造与荀子治国理政学说中优秀文化元素的契合,彰显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理论的中国特色和强劲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 “两个结合” 法文化 荀子 创造性转化
下载PDF
新时代推进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原则与路径
9
作者 孙全胜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10,共6页
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信息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关键环节,对于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政务信息化、政务透明化和治理法治化是推动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原则。政府治理数字化... 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信息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关键环节,对于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政务信息化、政务透明化和治理法治化是推动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原则。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任务,需要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进而进行理论的完善。政府治理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需要建立起更加规范的法律法规体系,以解决政府治理过程中的合法性、正当性和公正性问题。只有通过建立合理的法律框架,才能够确保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 政务信息化 政务透明化 治理法治化
下载PDF
“十四五”时期安徽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的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
10
作者 康兰平 秦飞凡 《特区经济》 2024年第9期148-152,共5页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科技创新国际化的探索与实践已经成为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战略部署与关键举措。近年来,安徽不断瞄准世界前沿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不断探索和实践具有特色的科技创新活力道...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科技创新国际化的探索与实践已经成为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战略部署与关键举措。近年来,安徽不断瞄准世界前沿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不断探索和实践具有特色的科技创新活力道路。本研究通过梳理安徽推进科技创新国际化制度体系的实施现状,引入SWOT-PEST矩阵分析,发现安徽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的风险点集群与现实症结。在此基础上,本文立足于国际前沿标准萃取提炼全球创新指数、全球竞争力指数、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指数、全球治理指数中提升科技创新活力的营商法治环境评价维度与测度标准,围绕着加快科技创新地方立法、优化科技创新营商法治环境、引导优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支援引领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五”期间 科技创新 国际化 法律制度 营商环境 科技成果转化
下载PDF
我国社会转型中的体育法治问题与国家治理——以国家治理能力为理论视角 被引量:13
11
作者 白光斌 王晓伟 高鹏飞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8-93,共6页
以国家治理能力为分析视角,通过对社会转型期的体育法治与国家治理问题进行研究,认为:我国的体育法治虽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仍不能满足新时期体育发展的实际要求,实现"依法治体"是当前的路径选择。社会转型引发的经济、社会... 以国家治理能力为分析视角,通过对社会转型期的体育法治与国家治理问题进行研究,认为:我国的体育法治虽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仍不能满足新时期体育发展的实际要求,实现"依法治体"是当前的路径选择。社会转型引发的经济、社会关系、利益格局重大结构变迁对体育领域影响深刻;体育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暴露了原有体制和治理模式的弊端,僵化的体育管理体制和治理模式很难适应和对接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是造成体育伦理缺失、行为越轨和道德失范等问题的主要原因。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趋向影响了国家主体文化的渗透能力;顶层设计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影响体育法治的实现;传统一元体育治理模式制约多元治理能力发挥是影响"依法治体"的关键。文章认为应以依法治体为前提、坚定道路自信,优化制度形成能力、增强文化渗透能力;推动政府体育治理的创新,强化国家制度的实施能力;增强国家制度学习与调适能力,提升体育多元治理能力,以此推进"依法治体"与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体育法治 国家治理 国家治理能力 体育腐败 顶层设计
下载PDF
论转型时期法律的控权使命 被引量:8
12
作者 漆多俊 漆丹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9-23,共5页
法律是社会利益资源的分配书。在社会利益资源总量特定的情况下,为了充分维护普通民众的利益和权利,必须控制国家公共权力部门的权力,防止因其滥用而侵犯民众的权利。法律既维权(利),又控权(力),是“双刃剑”。良法和法治的核心和基础... 法律是社会利益资源的分配书。在社会利益资源总量特定的情况下,为了充分维护普通民众的利益和权利,必须控制国家公共权力部门的权力,防止因其滥用而侵犯民众的权利。法律既维权(利),又控权(力),是“双刃剑”。良法和法治的核心和基础是充分体现和维护广大民众的权利,而控制国家公共机关的权力则更是其中的关键。中国的经济体制转轨和治国方略转型过程的实质就在于逐步控制权力,否则改革寸步难行。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控权与反控权的斗争会愈加激烈。必须高度重视和强化转型时期法律的控权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时期 法律 维权 控权
下载PDF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今的法治认同 被引量:9
13
作者 于语和 吕姝洁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4期126-131,共6页
法治认同是民众对法治的心理认可,是现代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法治认同作为一种文化认同,不能离开传统文化,需要从传统法律文化中寻找形成法治认同的资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关于法治认同的"资源",是传统社会对于法律的... 法治认同是民众对法治的心理认可,是现代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法治认同作为一种文化认同,不能离开传统文化,需要从传统法律文化中寻找形成法治认同的资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关于法治认同的"资源",是传统社会对于法律的态度、对法律的认可程度以及民众对礼法建立的社会秩序的认可等。法治建设应当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制定民众更愿意接受的法律,以民众更愿意接受的方式实施法律,建立民众更期望的法治秩序。基于传统文化建立起来的法治秩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民众对法律的态度。从内心认可法律,为实现法治建设提供有利的非制度性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认同 传统法律文化 现代转换
下载PDF
生态文明视域下环境法治转型的实现路径与制度回应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尊梅 高峰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4-33,191,共11页
生态文明“入宪”以及生态文明理念在部门法中的规范表达是环境法治建设的重要体现。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我国的环境法治需要从价值取向、制度体系以及实施机制等方面实现转型。转型路径包括加强环境立法进程,健全环境法律体系... 生态文明“入宪”以及生态文明理念在部门法中的规范表达是环境法治建设的重要体现。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我国的环境法治需要从价值取向、制度体系以及实施机制等方面实现转型。转型路径包括加强环境立法进程,健全环境法律体系;强化环境执法力度,健全生态监管机制;完善环境司法保护,推动环境公益诉讼运行以及加强环境法与部门法环境规范的调适。在具体制度构建中应该体现从后果控制到风险预防、从环境管制到生态善治、从污染治理到生态修复、从知责尽责到追责问责的转型;同时,应当强化生态风险防范制度、生态治理制度、生态损害赔偿修复制度以及生态责任制度之间的合理衔接,以此强化生态环境法律制度的法治功能与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环境法治转型 新型生态制度
下载PDF
公民社会与社会转型中法治秩序的构建--以公民责任意识为视角 被引量:40
15
作者 蒋传光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6-84,共9页
法治社会的建立,离不开公民社会的培育、公民文化的弘扬和公民意识的塑造。而在此过程中,塑造与法治社会相匹配的公民意识则是关键。公民意识的内涵非常丰富,其表现是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其中公民的责任意识是一个重要方面。公民责任意识... 法治社会的建立,离不开公民社会的培育、公民文化的弘扬和公民意识的塑造。而在此过程中,塑造与法治社会相匹配的公民意识则是关键。公民意识的内涵非常丰富,其表现是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其中公民的责任意识是一个重要方面。公民责任意识包含着"公民"、"责任"、"公民责任"和"公民责任意识"等逻辑范畴。公民责任意识包括公民责任感、法律规则意识、理性意识和道德责任意识等要素,并具有主体性、公共性、民主性和权责统一性等特点。在社会转型时期,公民责任意识对当下法治秩序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社会 公民责任意识 社会转型 法治秩序
下载PDF
新时代学生管理的德法共治模型探论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长海 原方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7-95,共9页
传统学校的学生管理普遍遵循德治理念,要求学生严格服从以儒家道德礼法体系为蓝本的学生行为规范。当代中国法治精神觉醒,学生管理法治化探索正在实践操作和理论研究层面迅速展开,教育惩戒受到重视。德治主导的学生管理忽视学生理性发展... 传统学校的学生管理普遍遵循德治理念,要求学生严格服从以儒家道德礼法体系为蓝本的学生行为规范。当代中国法治精神觉醒,学生管理法治化探索正在实践操作和理论研究层面迅速展开,教育惩戒受到重视。德治主导的学生管理忽视学生理性发展,法治取向的学生管理在目标设定、效果保障、正当性确证等方面存在局限,新时代德法共治思维可以整合德治和法治的优点,为构建兼具正当性和有效性的学生管理操作模型提供指引。遵循德法共治思维,新时代学生管理应该以法治为基准,构建符合民主、法治标准的学生管理规章,确立学生管理的法治基础;以德治为标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实施正面引导,彰显通过学生管理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积极立场;以培养自律为宗旨,温和而坚定地实施教育惩戒,依托引导与惩戒的有机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管理的育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管理 转型 德法共治 德治 法治
下载PDF
论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 被引量:13
17
作者 张恒山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3-139,共7页
坚持党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领导,是由中国共产党肩负率领中华民族投入赶超式的竞争、实现把中国由落后的农耕文明转变为现代商工文明状态的历史任务决定的,也因为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先进性特点使其适宜于担当这样的领导角色。党的领导... 坚持党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领导,是由中国共产党肩负率领中华民族投入赶超式的竞争、实现把中国由落后的农耕文明转变为现代商工文明状态的历史任务决定的,也因为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先进性特点使其适宜于担当这样的领导角色。党的领导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致的。在强调宪法和法律具有至上地位、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一原则的同时,党要通过"两个方面""四大环节""三个统一""四个善于"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发挥领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转型 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 历史任务
下载PDF
北京高考改革新方案的属地之困——兼论教育改革的法治转向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小敏 高兵 《教育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46-51,92,共7页
北京高考改革新方案是国家教育改革的地方性产物。但是,现实所迫切需要的锐意改革,往往因为过分强调顶层设计的渐进式推进。在上下级行政权力架构中,先行的地方性改革探索因事权不明确而与中央总体改革行动不一致。这一改革是属地困局... 北京高考改革新方案是国家教育改革的地方性产物。但是,现实所迫切需要的锐意改革,往往因为过分强调顶层设计的渐进式推进。在上下级行政权力架构中,先行的地方性改革探索因事权不明确而与中央总体改革行动不一致。这一改革是属地困局的破解,迫切需要通过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的建设,实现多主体参与的良序共治。而共治利益主体的行动逻辑要求实现教育改革的法治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高考改革 教育治理 教育改革 法治转向 属地之困
下载PDF
调解、诉讼与公正——对现代自由社会和儒家传统的反思 被引量:71
19
作者 陈弘毅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14,共12页
调解作为一种解决纷争的做法和制度 ,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尤其是儒家法律文化的重要部分。在现代法治社会中 ,调解否已经过时 ?本文首先介绍中国的调解传统的哲学基础、理论和实践 ,然后从现代自由主义和法治理想的角度 ,对传统的调解提... 调解作为一种解决纷争的做法和制度 ,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尤其是儒家法律文化的重要部分。在现代法治社会中 ,调解否已经过时 ?本文首先介绍中国的调解传统的哲学基础、理论和实践 ,然后从现代自由主义和法治理想的角度 ,对传统的调解提出批判。本文进而指出 ,调解在当代的中国以至西方仍有顽强的生命力 ,西方学者对调解作为“解决纠纷的另类选择”之一提出了多种理论依据 ,其中不少与儒家传统的睿见不谋而合。本文的结论是 ,经过“创造性转化”后的调解理论与实践能对现代文明作出贡献 ,由此可见 ,传统文化遗产在现代仍是十分宝贵和有用的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解 诉讼 传统法律文化 儒家 法治 自由主义 创造性转化 权利 正义 公正 道德
下载PDF
礼法传统与良法善治 被引量:18
20
作者 俞荣根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3-56,130,共4页
中华法系是以儒家思想为灵魂的礼法法系,中国传统法文化是一种礼法文化,中华礼法传统中蕴含着"良法善治"和现代法治的文化营养。我国法学和法制正面临着革命性的转型,建设"法治中国"应当借鉴礼法传统智慧。
关键词 中华法系 礼法传统 良法善治 法制转型 法治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