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衰减型课程范式转向生加型课程范式——课程多样化的一种探讨
1
作者 丁念金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12,共10页
现代中国的主流课程范式基本上是一种衰减型课程范式,进入新时代,应该致力于人类的升级,因而转向生加型课程范式。这种新的课程范式的观念基础主要包括:人性观念;自由发展观念;自化思想和自创生理论;正义观念。其主要价值包括:充分发挥... 现代中国的主流课程范式基本上是一种衰减型课程范式,进入新时代,应该致力于人类的升级,因而转向生加型课程范式。这种新的课程范式的观念基础主要包括:人性观念;自由发展观念;自化思想和自创生理论;正义观念。其主要价值包括:充分发挥各类有关人员的积极作用;充分实现人类生命的增值;大力促进人类生态的优化。向生加型课程范式转变的关键方略包括:形成前瞻性的课程理念;形成立体化的课程系统运行机制;构建生加型的课程框架;构建生加型的学习评价体系;提供相关的指导、支持和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范式 衰减型 人类升级 生加型 多样化 观念基础 价值 方略
下载PDF
大思政格局下“仪器分析”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2
作者 陈崇 张萍花 +5 位作者 卓馨 王聪 张克营 周丹红 李阳阳 阚淑锦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75-80,共6页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高等院校践行育人初心使命的关键抓手,将思政价值引领功能深度融入专业课教学过程是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责。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个案研究法,结合国家课程思政建设相关要求及实践,对仪器分析的教学理念、内容、方式等进行了探...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高等院校践行育人初心使命的关键抓手,将思政价值引领功能深度融入专业课教学过程是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责。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个案研究法,结合国家课程思政建设相关要求及实践,对仪器分析的教学理念、内容、方式等进行了探索,分析了"大思政"格局下仪器分析课程思政的现实意义、内在优势、实施路径,科学构建了以仪器分析知识为主体,融入思政元素,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崇高职业道德、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等人文素材为主导的思政教学体系,旨在做立德树人践行者,课以载道,培养四有青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 价值引领 “仪器分析”课程 课程思政
下载PDF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高师院校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慧 刘俊强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9-33,共5页
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育人价值,但高师院校通识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在通识课程理念认知、通识课程体系规划、通识课程管理机制、通识课程师资素养、通识课程评价考核等方面仍存在困境,制约了通识课程的高质量发展... 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育人价值,但高师院校通识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在通识课程理念认知、通识课程体系规划、通识课程管理机制、通识课程师资素养、通识课程评价考核等方面仍存在困境,制约了通识课程的高质量发展,进而不利于我国当前教育高质量发展下高素质教师培养战略的实现。为此,提出应从三个方面对高师院校通识课程建设进行价值定位,即科学定位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地位与关系、突出强调通识课程体系的师范性以及积极回应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要求。并在此基础上,针对高师院校通识课程体系建设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识课程 高质量发展 价值定位 师范性
下载PDF
课程文化的内涵、价值取向与生成路径 被引量:1
4
作者 杨霞 范蔚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3年第6期31-42,共12页
课程作为学校教学的核心要素,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载体。从《周易》中“器”与“道”的关系出发,结合课程文化的特点及内在发展逻辑,可将课程文化的内涵看成是“器”与“道”的结合:课程的物质文化是“器”,课程的精神文... 课程作为学校教学的核心要素,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载体。从《周易》中“器”与“道”的关系出发,结合课程文化的特点及内在发展逻辑,可将课程文化的内涵看成是“器”与“道”的结合:课程的物质文化是“器”,课程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是“道”。在价值取向上,课程文化主要表现在主体性、自觉性、多样性以及超越性四个方面。立足于新时代背景,我国课程领域的探究要在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下,基于“器”“道”关系探究课程文化的生成之道:化而裁之,力图以“变”生道;推而行之,力求以“通”生道;举而措之天下,力争万象共生并美美与共,使课程文化全球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文化 价值取向 生成之道 文化共生
下载PDF
通识课程“OPEN”创新教学法改革与实践——以“认识星空”课程为例
5
作者 魏薇 王芳 +1 位作者 成协设 刘熹微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第20期47-51,共5页
针对当前通识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学生学习动力低下、教师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等共性问题,围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有效发挥课程价值塑造的育人作用”开展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天文类通识课程“认识星空”的课程特点,实施课程重... 针对当前通识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学生学习动力低下、教师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等共性问题,围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有效发挥课程价值塑造的育人作用”开展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天文类通识课程“认识星空”的课程特点,实施课程重构,强调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OPEN”(Objective+Participation+Empowerment+Note)创新教学法,通过五类教学活动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强化学生自我赋能的价值塑造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识课程 价值塑造 教学创新
下载PDF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向度 被引量:19
6
作者 杨益东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6-112,共7页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向度进行深入剖析。体育课程思政有助于提升体育课程教育站位的顶层设计,有助于实现“体育强国”国家战略,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实践过程...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向度进行深入剖析。体育课程思政有助于提升体育课程教育站位的顶层设计,有助于实现“体育强国”国家战略,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实践过程中,打造体育课程思政目标协同体系,形成学科特有的课程思政元素库,构建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体育课程思政模式、设置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价结构和师生协同、实用客观的评价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不断践行体育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宗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课程思政 生成逻辑 价值意蕴 实践向度 体育教育
下载PDF
通识教育的历史演进、价值追求与课程建构
7
作者 赵长林 《山东高等教育》 2023年第3期7-12,共6页
培养具有高尚德性和健全人格的社会公民是通识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也是人类社会抑制人性之恶,应对战争、全球能源危机、气候变化等生存危机之道。古希腊文明传统和自由教育为通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近代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社会... 培养具有高尚德性和健全人格的社会公民是通识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也是人类社会抑制人性之恶,应对战争、全球能源危机、气候变化等生存危机之道。古希腊文明传统和自由教育为通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近代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使专业教育对自由教育形成重大挑战,通识教育传承了自由教育的核心价值,又融合了专业教育的时代价值并制衡着专业主义的功利性弊病。通识教育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生长形成了内在精神逻辑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识教育 历史演进 课程体系 价值追求
下载PDF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普体育人价值及其实现
8
作者 徐晓明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00-103,共4页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全面分析普体教育的内涵与育人价值,精准把握其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对高职院校推进普体教育的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形成合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总结普体教育中的思政元素及思政育人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全面分析普体教育的内涵与育人价值,精准把握其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对高职院校推进普体教育的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形成合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总结普体教育中的思政元素及思政育人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高职院校普体教育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渗透的具体实现路径,以更好地实现普体教育的育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普体教育 课程思政 育人价值
下载PDF
课程思政: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新视角 被引量:200
9
作者 聂迎娉 傅安洲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8-43,共6页
课程思政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实施全课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一种探索,是我国高等教育构建知识传授和价值养成相统一、知识育人和立德树人相统一、知识本位和人格本位相统一的现代课程设想,与回归育人初心、重构... 课程思政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实施全课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一种探索,是我国高等教育构建知识传授和价值养成相统一、知识育人和立德树人相统一、知识本位和人格本位相统一的现代课程设想,与回归育人初心、重构育人内涵的通识教育改革具有内在一致性。纵观大学教育观的演进与通识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课程思政理念乃是立足我国本土教育实践进行通识教育改革的中国话语,也是对课程育人价值的中国化诠释。它能促使高校深刻反思通识教育的价值取向,纠正工具理性倾向,使通识教育真正成为使人成"人"的重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教育观 价值取向 通识教育 课程育人
下载PDF
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 被引量:14
10
作者 陈娟 崔伟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4期61-64,共4页
每个学校对教育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学校对教育的价值理解直接影响着学校课程框架的展开和课程思路的确定,同时,课程开发是学校教育价值追求践行的主要路径。践行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中的学校教育价值追求,应设置对应教育价值追求的课程... 每个学校对教育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学校对教育的价值理解直接影响着学校课程框架的展开和课程思路的确定,同时,课程开发是学校教育价值追求践行的主要路径。践行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中的学校教育价值追求,应设置对应教育价值追求的课程目标,基于教育价值追求确定课程内容,基于教育价值理念整合课程结构,并建构导向践行教育价值追求的课程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本课程开发 学校教育价值追求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结构 课程评价体系
下载PDF
“经典名著”融入大学通识课程的理性审视——基于N大学的实证调查 被引量:6
11
作者 钟贞山 孙梦遥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3-37,共5页
通识课程的力量来自历久弥新的经典名著。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N大学通识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经典名著融入通识课程中面临的问题。研究据此提出,高校应该理性审视"经典名著"通识课程的现实价值,从教学文本... 通识课程的力量来自历久弥新的经典名著。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N大学通识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经典名著融入通识课程中面临的问题。研究据此提出,高校应该理性审视"经典名著"通识课程的现实价值,从教学文本、教学方式、教师资源、考核模式等方面予以建构健全,更好地推进经典名著与大学通识课程的有机融合,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培养"完整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著 通识课程 价值 问卷调查
下载PDF
课程综合化实施的理论旨趣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杨明全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7-64,共8页
"课程综合化实施"并不是具体的某一种实施课程的方式或方法,而是中小学校为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而在学校层面上推进课程建设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是课程改革和实践创新的产物,体现了我国教育工作者在课程实践形式和课... "课程综合化实施"并不是具体的某一种实施课程的方式或方法,而是中小学校为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而在学校层面上推进课程建设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是课程改革和实践创新的产物,体现了我国教育工作者在课程实践形式和课程实施方式领域的新探索。课程综合化实施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它致力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从而体现出整体主义的价值追求。课程综合化实施的三条基本路径是:三级课程整合;跨学科教学设计与整合;主题性课程单元设计与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实施 综合化 理论旨趣 价值追求 实践路径
下载PDF
大学课程的使命与价值追求——基于对《1828年耶鲁报告》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钱铭 汪霞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2013年第6期111-115,共5页
《关于耶鲁学院教学课程的报告》是19世纪20年代耶鲁学院对当时社会要求大学课程改革的回应。对报告的研究可以发现:耶鲁强调学院教育的本质是奠定完整教育的基础;课程目标设计要基于心智训练和心灵装备;课程内容为古典学科和课程;课程... 《关于耶鲁学院教学课程的报告》是19世纪20年代耶鲁学院对当时社会要求大学课程改革的回应。对报告的研究可以发现:耶鲁强调学院教育的本质是奠定完整教育的基础;课程目标设计要基于心智训练和心灵装备;课程内容为古典学科和课程;课程的实施与管理主要为讲座法与导师制。《关于耶鲁学院教学课程的报告》通过澄清课程使命和价值追求,准确表达了美国19世纪上半叶自由教育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鲁报告 课程使命 价值追求 自由教育
下载PDF
文化取向: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的未来价值追求 被引量:7
14
作者 闫建璋 朱豆豆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9-155,共7页
教师教育课程价值取向是指课程主体在课程活动中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价值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性。从历时性维度看,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价值取向主要经历了从知识取向、专业取向、实践取向到文化取向的演变。前三种价值取向下的教师教... 教师教育课程价值取向是指课程主体在课程活动中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价值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性。从历时性维度看,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价值取向主要经历了从知识取向、专业取向、实践取向到文化取向的演变。前三种价值取向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技术性或工具性倾向严重,忽略了其文化意蕴,不利于教师人文精神的培养。从教师文化的本质看,文化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将成为未来的趋势。从共时性维度看,这四种主要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共存的格局,每种价值取向都有各自的生存土壤,还呈现出交融、互补、统一的态势,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总是在自觉对话中寻找共识。构建文化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应该从两方面进行:将生活史融入教师教育课程;强化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伦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取向 教师教育 课程 价值追求
下载PDF
“课程思政”在通识课中的教学实践——以上海大学通识课《植物与人类文明》为例 被引量:6
15
作者 袁晓君 周树敏 +1 位作者 李平 宋红生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第9期30-31,共2页
通识教育作为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其育人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作为上海大学课程思政建设项目,通识课《植物与人类文明》在建设期间,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探索和实践,充分挖掘... 通识教育作为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其育人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作为上海大学课程思政建设项目,通识课《植物与人类文明》在建设期间,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探索和实践,充分挖掘思政元素,进行正确价值引导,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通识教育 价值引领 课程建设
下载PDF
“现代职业人”视域下高职课程思政的价值生成及实现路径 被引量:35
16
作者 李睿淳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1-124,共4页
现代职业人反映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具有丰富的内涵。从思想价值与工具价值的耦合、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系统性与协同性的统一等角度,挖掘高职课程思政在培养现代职业人中的价值功能。以此为... 现代职业人反映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具有丰富的内涵。从思想价值与工具价值的耦合、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系统性与协同性的统一等角度,挖掘高职课程思政在培养现代职业人中的价值功能。以此为视角,从理念引领、资源挖掘、平台支持、文化引领等层面,探索高职课程思政的改革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职业人 高职教育 课程思政 价值生成 职业素养
下载PDF
普通高中美育的学理转型、价值指向与范式建构 被引量:14
17
作者 马维林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2-70,共9页
美育是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的统一。美学的"生活转向"与教育的"过程转向"是美育得以学理化的两条路径。普通高中美育的价值在于维护人之为人的本质,培养完整的人,让教育过程成为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 美育是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的统一。美学的"生活转向"与教育的"过程转向"是美育得以学理化的两条路径。普通高中美育的价值在于维护人之为人的本质,培养完整的人,让教育过程成为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因此,学校美育应以提升人文素养、丰富社会情感、关照全人发展为价值指向,建构"身心一体"的美育理论模型,建立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位一体的美育课程体系,实施以"情感交往"定义的"审美课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高中美育 学理转型 价值指向 美育课程 审美课堂
下载PDF
经典名著:作为我国通识课程的当代反思 被引量:1
18
作者 钟贞山 孙梦遥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125-129,共5页
经典名著是人类优秀思想的记录与保存,是当下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源头活水,更是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开展经典名著通识课程面临种种困境,正确认识经典名著在通识课程中的现实价值,合理设置名著型通识课程,促进经... 经典名著是人类优秀思想的记录与保存,是当下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源头活水,更是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开展经典名著通识课程面临种种困境,正确认识经典名著在通识课程中的现实价值,合理设置名著型通识课程,促进经典名著与通识课程的有效融合,对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塑造健全人格的通识教育目的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著 通识课程 价值 人文精神
下载PDF
再论回归人性本位的大学课程——回应解飞厚先生 被引量:6
19
作者 姜国钧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28,111-112,共7页
大学课程具有完善人性、发展社会、建设学科的多重价值。国家、大学、学生不同价值主体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大学要有自己独立的、明确的价值取向,大学课程应以人性为本位。如果大学课程不能确定其本位价值,就会在其他价值主体价值取向的... 大学课程具有完善人性、发展社会、建设学科的多重价值。国家、大学、学生不同价值主体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大学要有自己独立的、明确的价值取向,大学课程应以人性为本位。如果大学课程不能确定其本位价值,就会在其他价值主体价值取向的强力干预下摇摆不定,课程组织没有原则,课程内容世俗化和功利化。大学课程的人性本位取向是由高等教育的本质决定的。将高等教育的本质定位为"专"不利于完整人格的培养,不利于学科的综合化,不利于社会的多元化。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不是"专"而是"高",一是德高,二是才高。大学教育是培养才高德劭真君子的教育,是由人文引领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以培养完整人格为目的的教育。大学,只有当它能培养出汲取了经典著作的智慧、在探讨自由学术的过程中获得了创造力的自由人、真君子的时候,才有可能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满足其他价值主体的价值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课程 人性本位价值取向 高等教育本质 通识教育 专业教育
下载PDF
高等教育阶段国学教育何以可能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芳 《重庆高教研究》 2018年第6期119-127,共9页
高校国学教育热折射出以国学教育为手段,提升大学生爱国情感、民族意识认同感、思想道德、人文素养的价值诉求与期许,但高校国学教育在实践中遭遇了诸多挑战。提升高校国学教育的有效性要从国学及国学教育的本体论问题入手,明确国学及... 高校国学教育热折射出以国学教育为手段,提升大学生爱国情感、民族意识认同感、思想道德、人文素养的价值诉求与期许,但高校国学教育在实践中遭遇了诸多挑战。提升高校国学教育的有效性要从国学及国学教育的本体论问题入手,明确国学及国学教育的多维涵义,构建以培养国学精神为核心、有机结合理论知识与技能类知识、注重大学生"知情意行"系统改变的国学教育内容体系。在技术路径层面上,针对国学学位专业教育与通识性国学课程教育两类方式,完善制度建设,形成学位、学分、课程、教学管理等系列制度,实现高校国学教育纵向上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学段、高等教育不同学习层次之间教学方式与学习经验的有序衔接,以及横向上校内学习资源、社会资源、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 国学教育 通识教育 价值诉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