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geological causes and macro-geological controlling factors of low-resistivity oil layers in the Puao Oilfield 被引量:5
1
作者 Tan Fengqi Li Hongqi +2 位作者 Liu Hongtao Jiang Fucong Yu Hongyan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3期246-253,共8页
Low-resistivity oil layers are often missed in logging interpretation because of their resistivity close to or below the resistivity of nearby water layers. Typical low-resistivity oil layer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pa... Low-resistivity oil layers are often missed in logging interpretation because of their resistivity close to or below the resistivity of nearby water layers. Typical low-resistivity oil layer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past few years in the Putaohua reservoir of the Puao Oilfield in the south of the Daqing placanticline by detailed exploration. Based on a study of micro-geological causes of low-resistivity oil layers, the macro-geological controlling factors were analyzed through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f regional depositional background,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oil-water relations combined with core, water testing, well logging,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dat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Putaohua low-resistivity oil layers in the Puao Oilfield were controlled by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sedimentary facies, diagenesis, motive power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acidity and alkalinity of reservoir liquid. The low-resistivity oil layers caused by high bound-water saturation were controlled by deposition and diagenesis, those caused by high free-water saturation were controlled by structural amplitude and motive power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Those caused by formation water with high salinity were controlled by the ancient saline water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nd faulted structure and those caused by additional conductivity of shale were controlled by paleoclimate and acidity and alkalinity of reservoir liquid. Consideration of both micro-geological causes and macro-geological controlling factors is important in identifying low-resistivity oil lay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qing placanticline Puao oilfield Putaohua oil layer low-resistivity oil layers microgeological causes macro-geological controlling factors
下载PDF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Low-Resistivity Oil Zones 被引量:4
2
作者 LIU Shuang-lian LIU Jun-lai +1 位作者 LI Hao ZHOU Yong-sheng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EI 2006年第2期228-232,共5页
Alth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microcosmic mechanism for low-resistivity oil zones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in China,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low-resistivity oil zones and geological background is still un... Alth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microcosmic mechanism for low-resistivity oil zones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in China,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low-resistivity oil zones and geological background is still under-developed. Based on the geology and logging analysis, we redefine low-resistivity oil zones. According to their genesis, low-resis- tivity oil zones can be distinguished as five different classes: low-resistivity oil zones formed by tectonic settings, by depositional settings, by diagenetic settings, by invaded settings and those which are formed by the compounding geneses respectively. We make the following observations from this study on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low-resistivity oil zones: 1) A low-resistivity oil reservoir has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unity. 2) The genesis of low-resistivity oil zones varies with the type of petroliferous basin. 3) Some low-resistivity oil zones can be forecasted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study results. 4) The results in this paper suggest that well logging information is generated from two cause mechanisms, the geophysical factors and the geological setting. Future studies on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cause mechanism and the theory of well logging information will enrich the theory of logging geology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to forecast oil z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resistivity oil zone geologic background genesis classification
下载PDF
绥靖油田延长组长2储层流体识别方法
3
作者 杨立国 姬瑞兰 +1 位作者 彭俊杰 张洪洁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2期76-79,共4页
绥靖油田延长组属于低孔、低渗复杂致密砂岩储层,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层常常会出现低阻油层,低阻油层的成因机理研究随着非常规油气田的勘探开发而备受关注,本论文针对研究区长2段电阻率明显偏低的现象,从孔隙结构、构造圈闭幅度等方面... 绥靖油田延长组属于低孔、低渗复杂致密砂岩储层,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层常常会出现低阻油层,低阻油层的成因机理研究随着非常规油气田的勘探开发而备受关注,本论文针对研究区长2段电阻率明显偏低的现象,从孔隙结构、构造圈闭幅度等方面展开研究,对目标地层低阻油层成因进行探讨。本轮研究在深入分析长2段低阻油层成因的基础上,根据绥靖油田延长组长2储层的物性特征,将孔隙度和束缚水饱和度的关系拟合曲线,得出了束缚水饱和度计算公式,采用束缚水饱和度与含水饱和度重叠法,对研究区长2段储层进行流体性质识别。在此基础上,还建立了双孔隙度重叠法,可以有效、快速对延长组长2段储层进行流体性质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绥靖油田 长2储层 低阻油层 成因研究 流体性质识别
下载PDF
济阳坳陷低阻油层微观成因机理的宏观地质控制因素研究 被引量:26
4
作者 吴金龙 孙建孟 +3 位作者 朱家俊 耿生臣 李召成 张元春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2-25,35,共5页
由于低阻油层的电阻率低于或接近邻近水层的电阻率,给测井评价带来很大难度。根据济阳坳陷已发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低阻油层,在研究微观成因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种微观成因下的地质特征,并研究了低阻微观成因机理与宏观地质因素的匹配... 由于低阻油层的电阻率低于或接近邻近水层的电阻率,给测井评价带来很大难度。根据济阳坳陷已发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低阻油层,在研究微观成因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种微观成因下的地质特征,并研究了低阻微观成因机理与宏观地质因素的匹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低阻油层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沉积背景、沉积相带、成岩作用、成藏动力和地层水等地质因素的控制。高矿化度地层水成因的低阻油层主要受古咸水的沉积环境和断裂构造带的控制;高自由水饱和度成因的低阻油层受低幅度构造的控制;高束缚水饱和度成因的低阻油层主要受沉积和成岩作用的控制;在火山运动活跃的地带,火山碎屑和凝灰岩的富集有利于蒙皂石的富集,从而形成泥质附加导电成因的低阻油层。研究发现,将微观成因机理与宏观地质控制因素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揭示低阻油层的成因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低阻油层 微观成因机理 宏观地质因素 控制因素
下载PDF
文昌13-1/2油田珠江一段细粒储层沉积相及低阻油层性质 被引量:8
5
作者 黄月银 姚光庆 +1 位作者 成涛 居字龙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1-168,共8页
文昌13-1/2油田位于珠江口盆地琼海低凸起倾斜端,在珠江组一段中上部发育粉砂-泥质粉砂细粒海相沉积储层。近来发现该层段含油丰富,主力低阻油层地质储量可观。通过对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表明,该区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浅海陆... 文昌13-1/2油田位于珠江口盆地琼海低凸起倾斜端,在珠江组一段中上部发育粉砂-泥质粉砂细粒海相沉积储层。近来发现该层段含油丰富,主力低阻油层地质储量可观。通过对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表明,该区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浅海陆棚,低阻油层主要发育于下临滨及滨外砂坝沉积微相,局部发育风暴砂。该类低阻油层泥质含量高,电阻率绝对值相对低,与常规油层相比具有高孔低渗的物性特征。通过成因机理探讨,确定了高束缚水饱和度和附加导电能力较强的黏土矿物(伊蒙混层、伊利石)是该区低阻油层发育和分布的主控因素。这类海相低阻油层在我国油气勘探史上尚属首次出现,深入探讨该区细粒储层沉积特征及低阻油层特征对今后及时发现和高效开发此类油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昌13-1/2油田 低阻油层 微相 物性特征 成因机理
下载PDF
巴楚—麦盖提斜坡区油、气、水成因分析及其勘探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军 田雷 +2 位作者 崔海峰 陈永权 张年春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2-68,共7页
针对巴楚—麦盖提斜坡区油气田的油、气、水特征存在较大差异性的现象,在对比油、气、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之上,探讨分析了它们的成因。研究认为,和田河气田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解气的混合气在中—下寒武统膏岩封闭作用下发生硫... 针对巴楚—麦盖提斜坡区油气田的油、气、水特征存在较大差异性的现象,在对比油、气、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之上,探讨分析了它们的成因。研究认为,和田河气田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解气的混合气在中—下寒武统膏岩封闭作用下发生硫酸盐热还原反应以后,以水溶气的方式运移至上覆奥陶系—石炭系圈闭中,形成了现今高干燥系数、重碳同位素特征的气藏,以及奥陶系风化壳顶面附近低矿化度、高变质系数的Na2SO4型地层水。中—下寒武统膏岩层对巴楚—麦盖提斜坡区油气形成、演化和分布有重要影响,膏岩层之下可以作为一个潜在的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油气成藏 油气成因 膏岩层 巴楚—麦盖提斜坡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赵凹油田泌304区块低阻油层成因分析及识别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万力 刘建斌 +3 位作者 李显路 吕亚亮 胡书奎 米萌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09年第3期39-41,共3页
赵凹油田泌304块位于泌阳凹陷陡坡带中段,北部紧邻深凹生油区,储层主要为凹陷南部扇三角洲沉积,岩性复杂。同时由于构造幅度较小,油水过渡带较宽,造成近1/3油层出现电阻率低于或相当于水层电阻率的特点,从而给测井解释上识别油层造成困... 赵凹油田泌304块位于泌阳凹陷陡坡带中段,北部紧邻深凹生油区,储层主要为凹陷南部扇三角洲沉积,岩性复杂。同时由于构造幅度较小,油水过渡带较宽,造成近1/3油层出现电阻率低于或相当于水层电阻率的特点,从而给测井解释上识别油层造成困难。从构造、储层物性、流体性质等方面分析了形成这种特征的本质原因,综合研究该区块储层"四性"特征,建立了低阻油层测井识别标准,大大提高了低阻油层的测井符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阻油层 成因分析 “四性”特征 油层识别
下载PDF
胡状集油田沙三段低电阻率油层成因分析与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田素月 焦翠华 徐朝晖 《测井技术》 CAS CSCD 2004年第6期522-525,共4页
以岩心的扫描电镜、X衍射、粘土矿物分析、阳离子交换容量测量等资料为依据 ,对胡状集油田沙三段的低电阻率油层的形成机理及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 ,认为影响该区油层电阻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高矿化度地层水、中... 以岩心的扫描电镜、X衍射、粘土矿物分析、阳离子交换容量测量等资料为依据 ,对胡状集油田沙三段的低电阻率油层的形成机理及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 ,认为影响该区油层电阻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高矿化度地层水、中高孔隙度、粘土的分布形式和高束缚水含量 ;泥质含量、胶结物类型以及导电性矿物是次要因素 ,而粘土的附加导电性对油层电阻率的影响很小。分析研究可为该地区地质背景相似地区低电阻率油层测井地质解释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电阻率油层 成因 高矿化度 高束缚水饱和度 阳离子交换容量
下载PDF
胜利油区低电阻率油气层勘探实践 被引量:3
9
作者 姚风英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3-45,113-114,共3页
胜利油区经过近50a的勘探,在勘探开发等方面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在回顾胜利油区低电阻率油气层勘探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低电阻率油气层勘探的实践思路及识别原则。实践思路包括:①从引起油气层电阻率降低的微观因素出发,研究各种类... 胜利油区经过近50a的勘探,在勘探开发等方面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在回顾胜利油区低电阻率油气层勘探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低电阻率油气层勘探的实践思路及识别原则。实践思路包括:①从引起油气层电阻率降低的微观因素出发,研究各种类型低电阻率油气层的地质成因及分布规律;②在研究各类低电阻率油气层共性的基础上,总结出其中的规律,胜利油区低电阻率油气层的共性是储层具有相对弱的成藏动力,油气层含油饱和度相对较低。胜利油区多年的勘探实践证明,低电阻率油气层的识别原则为:以常规测井资料为基础,以地化、气测等录井资料为补充,以地区油气成藏和分布规律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电阻率油气层 勘探实践 微观机理 地质成因 评价方法 胜利油区
下载PDF
金湖凹陷闵桥油田低阻油层成因与识别 被引量:5
10
作者 罗洪飞 丁圣 周备 《复杂油气藏》 2016年第3期40-44,共5页
分析金湖凹陷闵桥油田常规和特殊岩心实验结果认为,该区古近系阜三段低电阻率油层主要因其粘土矿物含量高、岩石表面的亲水性及孔隙结构复杂而导致高束缚水含量,进而大幅降低了油层的电阻率。利用交会图法、地质综合法等方法对研究区低... 分析金湖凹陷闵桥油田常规和特殊岩心实验结果认为,该区古近系阜三段低电阻率油层主要因其粘土矿物含量高、岩石表面的亲水性及孔隙结构复杂而导致高束缚水含量,进而大幅降低了油层的电阻率。利用交会图法、地质综合法等方法对研究区低阻油层进行识别,建立了区分油水层的判别标准:闵桥油田阜三段低阻油层渗透率大于7×10^(-3)μm^2,孔隙度大于18.6%,含油饱和度的下限值为26.6%,声波时差大于323μs/m,测井电阻率下限值为2.6Ω·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湖凹陷 闵桥油田 低电阻率油层 成因分析 油水层识别
下载PDF
桩西油区浅层低电阻油层成因与识别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訾庆居 邢建孝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4-65,共2页
认为桩西油区浅层低电阻油层是由于泥浆侵入影响、泥质含量较重、油层束缚水含量高和地层水矿化度偏高而形成的 ,对此进行了测试与分析 ,总结出了识别该油区低电阻油层的方法和标准 。
关键词 浅层 油层 电阻率测井 电阻率 成因 识别 桩西油田
下载PDF
渤海LD油田低阻油层成因机理与评价方法 被引量:18
12
作者 徐锦绣 吕洪志 +2 位作者 刘欢 许赛男 郑华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7-55,共9页
渤海LD油田馆陶组与东营组中均发现与相邻水层电阻率相近的低阻油层,仅从常规测井响应特征上难以和水层进行区分。在现有常规测井、核磁及成像测井、钻井取心、生产动态等资料基础上,结合沉积、油藏等地质综合研究成果,进行低阻油层成... 渤海LD油田馆陶组与东营组中均发现与相邻水层电阻率相近的低阻油层,仅从常规测井响应特征上难以和水层进行区分。在现有常规测井、核磁及成像测井、钻井取心、生产动态等资料基础上,结合沉积、油藏等地质综合研究成果,进行低阻油层成因和机理分析,认为LD油田馆陶组与东营组低阻油层主控因素不同,馆陶组低阻油层的形成是因蒙脱石为主的黏土矿物导致束缚水饱和度较高所致,而东营组低阻油层主要受岩石组构变化、砂泥岩混积作用的影响,导致储层孔隙结构变差,从而形成了较高的束缚水饱和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3种基于常规测井资料的低阻油层测井识别和评价新方法,即相关法、重叠法和图版法,综合应用这3种方法可以定量识别低阻油层,从而有效指导油田低阻油层的评价和开发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LD油田 低阻油层 成因机理 高束缚水饱和度 评价方法
下载PDF
惠州26-2油田油藏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3
作者 朱俊章 施和生 +2 位作者 谢泰俊 舒誉 张晓宇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7年第2期34-40,共7页
采用油藏地球化学方法,初步建立了惠州26-2油田油水层的地球化学判识标准,分析了该油田油藏地球化学特征。惠州26-2油田珠江组和珠海组有来自文昌组和恩平组烃源岩生成的两期油气充注,先期充注的、来自文昌组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在珠海组... 采用油藏地球化学方法,初步建立了惠州26-2油田油水层的地球化学判识标准,分析了该油田油藏地球化学特征。惠州26-2油田珠江组和珠海组有来自文昌组和恩平组烃源岩生成的两期油气充注,先期充注的、来自文昌组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在珠海组中下部遭受了中等强度的生物降解,后期又有来自恩平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充注。珠江组油藏中的烃类生物降解不明显。根据油藏烃类的组成差异和惠州26洼烃源岩热演化史,探讨了惠州26-2油田周边主断层的开启性及油气运移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惠州凹陷 油藏地球化学 油气水层 流体非均质性 成因
下载PDF
低阻油气层成因及测井识别评价方法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杨涛涛 王霞 何文昌 《油气地球物理》 2017年第4期1-6,共6页
低阻油气层与邻近水层相比,岩性和孔隙度测井特征相似,电阻率测井差异小,甚至基本一致,造成油气层和水层区分困难。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国内陆上和海域主要含油气盆地中均已发现低阻油气层,为勘探开发带来可观的储量产量和经济效益... 低阻油气层与邻近水层相比,岩性和孔隙度测井特征相似,电阻率测井差异小,甚至基本一致,造成油气层和水层区分困难。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国内陆上和海域主要含油气盆地中均已发现低阻油气层,为勘探开发带来可观的储量产量和经济效益,因此迫切需要总结其成因及测井识别评价方法。地质成因包括岩性因素、储层因素、地层水矿化度、低幅度圈闭和油气性质等;工程成因包括钻井液侵入、测井仪器和钻井工艺等。双电阻率法、视地层水电阻率法、自然电位减小系数法和测井曲线特征集法等7种实用低阻油气层测井识别方法大大提高了测井解释准确度。开展以饱和度为核心的低阻油气层定量评价,建立W-S和三水饱和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阻油气层 成因分析 定性识别 定量评价
下载PDF
特低渗透砂岩油层钻井液侵入程度及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建民 张三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95-1103,共9页
根据地质录井、实验分析、压裂试采等资料,基于动态分析、渗流理论及物质平衡原理,动、静态分析相结合,对特低渗透砂岩油层钻井液(泥浆滤液)侵入程度及其影响的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利用压裂试采曲线特征将特低渗透油层的生产动态划分... 根据地质录井、实验分析、压裂试采等资料,基于动态分析、渗流理论及物质平衡原理,动、静态分析相结合,对特低渗透砂岩油层钻井液(泥浆滤液)侵入程度及其影响的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利用压裂试采曲线特征将特低渗透油层的生产动态划分为初产与稳产2个阶段:①初产阶段主要表现为大量外来流体沿人工及天然裂缝系统的快速返排,产水量及含水率变化迅猛;②稳产阶段主要表现为地层原始流体在饱和度控制下的相对渗流,产水量及含水率变化处于低稳状态。正常油层具孔隙型单孔介质,通常无明显的钻井液侵入,其初产阶段的地层吞吐水量大致相当。低阻油层具微裂缝-孔隙型双孔介质,具有显著的钻井液侵入特征,其初产阶段的地层吞吐水量差异大致等于钻井液的侵入体积。利用地层初始吞吐液量差异确定了特低渗透砂岩油层的钻井液侵入程度,并以地层吞吐液量、钻井液侵入深度、结合压裂曲线特征,量化判断油层属性。建立了油层电阻率与钻井液侵入深度关系图版,定量评价了钻井液侵入的影响,分析了低阻油层成因。结果表明,钻井液侵入深度越大,则油层电阻率越小,低阻油层是钻井液超深侵入的结果;由于双孔介质及其微裂缝的发育,低阻油层的钻井液侵入深度通常超过了感应系列的径向探测半径,因此导致了'低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层 生产动态 地层吞吐液量 钻井液侵入程度 低阻油层成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