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hyperspectral detection model for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of debris flow fine-grained sediments, Southwestern China
1
作者 Qinjun Wang Jingjing Xie +3 位作者 Jingyi Yang Peng Liu Dingkun Chang Wentao X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 SCIE EI 2023年第1期1589-1606,共18页
Fine-grained sediments are Quaternary sediments with grain sizes of not more than 2 mm.They startfirst when meeting water,their stability is related to the initial water volume triggering debrisflow,and thus plays an ... Fine-grained sediments are Quaternary sediments with grain sizes of not more than 2 mm.They startfirst when meeting water,their stability is related to the initial water volume triggering debrisflow,and thu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brisflow hazards early warning.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is the inter-controlled factor offine-grained sediment stability.However,there is no hyperspectral model for detecting thefine-grained sediment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in large areas,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progress of debrisflow hazards early warning.Therefor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stablish a hyperspectral detection model for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offine-grained sediments.Taking Beichuan County,Southwestern China as the case,a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hyperspectral detec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The results show that eight bands are sensitive to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wit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R)of 0.6343.T-test on the model shows that P-a values for sensitive bands are all less than 0.05,indicating the established model has a good prediction ability with a precision of 85.83%.These sensitive bands also indicate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Therefore,it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forfine-grained sediment stability detection in large areas and lay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debrisflow hazards’early war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ichuan debris flow fine-grained sediments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hyperspectral detection model
原文传递
陆相坳陷湖盆细粒沉积岩岩相类型及成因——以松辽盆地晚白垩世青山口组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孟庆涛 胡菲 +2 位作者 刘招君 孙平昌 柳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7,共18页
页岩油是目前非常规油气研究的热点与难点。细粒沉积岩岩相类型及成因分析是页岩油“源储”特征研究及“甜点”预测的有效途径。松辽盆地青山口组细粒沉积广泛发育,是页岩油富集的有效层段。本文通过岩性、矿物成分、有机质丰度与沉积构... 页岩油是目前非常规油气研究的热点与难点。细粒沉积岩岩相类型及成因分析是页岩油“源储”特征研究及“甜点”预测的有效途径。松辽盆地青山口组细粒沉积广泛发育,是页岩油富集的有效层段。本文通过岩性、矿物成分、有机质丰度与沉积构造4个参数,将松辽盆地青山口组细粒沉积岩划分为6种岩相:高有机质泥纹层黏土质页岩(A)、中高有机质含细粉砂纹层长英质页岩(B)、中低有机质含粗粉砂纹层长英质页岩(C)、低有机质层状粉砂岩(D)、低有机质层状介形虫灰岩(E)和低有机质层状白云岩(F)。进一步从水动力学与有机质富集方面探讨了不同岩相类型的成因,并建立了相应的沉积模式。具体为:在风暴浪基面之下的静水、咸水环境、高湖泊生产力背景中,浮游藻类与黏土絮状物均匀悬浮沉降,形成贫富有机质黏土质纹层,沉积A岩相;在正常浪基面之下的相对静水(浪基面附近局部动荡)、半咸水环境、高湖泊生产力背景中,三角洲径流与洪流带来的细粉砂颗粒继续向湖盆中央搬运,经均匀悬浮沉降形成长英质纹层,间歇期悬浮沉降形成黏土质纹层,形成B岩相;正常浪基面之下,洪水携带粉砂级颗粒,顺着水下分流河道搬运至外前缘,以稳定性浊流的形式进入前三角洲,随流速逐渐降低,分异形成粗粉砂—细粉砂纹层,间歇期悬浮沉降形成黏土质纹层,形成C岩相;正常浪基面之下,三角洲前缘早期沉积物在阵发性浊流的作用下,滑塌至较深水区,形成D和E岩相;于正常浪基面与风暴浪基面之间,在相对干燥的气候背景下的咸水环境中,形成F岩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坳陷湖盆 细粒沉积 岩相 成因模式 页岩油 松辽盆地 青山口组
下载PD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petrological features of organic-rich fine sediments in shallow water overlapping deposits: A case study of Cambrian Yuertus Formation in northwestern Tarim Basin, NW China
3
作者 JIN Zhimin TAN Xiucheng +7 位作者 TANG Hao SHEN Anjiang QIAO Zhanfeng ZHENG Jianfeng LI Fei ZHANG Shixuan CHEN Lei ZHOU Chengga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年第3期513-526,共14页
Taking the Cambrian Yuertus Formation outcrop profiles in the Aksu-Keping-Wushi areas of northwestern Tarim Basin as examples,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of organic rich fine sediment were analyzed by examining the... Taking the Cambrian Yuertus Formation outcrop profiles in the Aksu-Keping-Wushi areas of northwestern Tarim Basin as examples,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of organic rich fine sediment were analyzed by examining the outcrop profiles macroscopically and microscopically. The study reveals that:(1) The lower part of the Yuertus Formation consists of organic-rich fine sediment or thin rhythmic interbeds of organic-rich fine sediment and siliceous sediment, the formation transforms to terrigenous diamictic grain shoal and inverse grading carbonate rocks upward.(2) The thin limestone interbedded with dark shale rhythmically has inverse grading.(3) The thin-bedded siliceous rock has metasomatic residual granular texture, stromatolithic structure and cementation fabric in vugs.(4) There are iron crust layers at the top of the shallowing diamictic grain shoal, beneath which exposed karst signs, such as karrens, dissolved fissures, sack-like vugs, near surface karst(plastic) breccia, breccia inside the karst system and terrigenous clastic fillings, can be seen.(5) Both the outcrops and seismic profiles show that organic-rich fine sediments above the unconformities or exposed surfaces are characterized by overlapping. The organic-rich fine sediment of the Cambrian Yuertus Formation was deposited in the anoxic-suboxidized restricted gulf lagoon environment, and its formation was controlled by high paleoproductivity and poor oxygen exchange jointly, then a shallow-water overlapping sedimentary model has been established. The results will help enrich and improve the sedimentary theory of organic-rich fine sed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ne-grained sediments source rock shallow water overlap exposed surface PALEOKARST sedimentary model Cambrian Yuertus Formation Tarim Basin
下载PDF
基于减沙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流域退耕还林方案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喻丹 董晓华 +3 位作者 彭涛 刘冀 刘超 刘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260-270,共11页
实施退耕还林,是控制中国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如何制定最具成本-效益的退耕还林方案,以平衡生态、经济和粮食安全之间的矛盾,是保证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该研究以淮河上游的息县流域为研究区,在土地利用现状... 实施退耕还林,是控制中国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如何制定最具成本-效益的退耕还林方案,以平衡生态、经济和粮食安全之间的矛盾,是保证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该研究以淮河上游的息县流域为研究区,在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建立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依次模拟各子流域的退耕还林操作得到泥沙削减系数,另一方面通过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与土地利用现状的空间叠置分析得到各子流域进行退耕还林的GDP损失系数,据此分别构成退耕还林的减沙效益目标和经济效益目标,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NSGA-II优化求解子流域尺度的退耕还林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建立的SWAT模型对研究区径流和泥沙的模拟精度较高,Nash系数分别在0.90和0.70以上,决定系数均大于0.80,且百分比偏差均控制在-20%~20%以内,可认为SWAT模型能够用于评估退耕还林的泥沙削减效果;2)子流域泥沙削减系数范围为26.70~2675.85 t/km^(2),并表现出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减小的趋势,说明在流域上游的河源区实施单位面积的退耕还林能够取得更好的泥沙控制效果;3)子流域GDP损失系数在空间上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既有子流域出现了GDP的增加也有子流域出现了GDP的减小,对比发现在行政市或县主要居民点所在的子流域进行退耕还林需要付出更大的经济代价;4)多目标优化求解得到的退耕还林方案集将人均耕地面积维持在1.04×10^(−3)~1.54×10^(−3) km^(2),明显高于粮食安全的警戒水平,同时该方案集能够在仅损失30.13%~37.67%经济产值的同时将泥沙产量削减53.54%~69.86%,并达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土壤侵蚀水平。该研究提出的基于生态减沙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子流域尺度退耕还林优化方法可为流域水土保持、退耕还林工程的科学规划提供借鉴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泥沙 退耕还林 SWAT模型 空间叠置分析 多目标遗传算法 淮河息县流域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细粒沉积物天然气水合物系统的形成模式初探 被引量:49
5
作者 吴时国 董冬冬 +6 位作者 杨胜雄 张光学 王志君 李清平 梁金强 龚跃华 孙运宝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849-1857,共9页
我国在南海北部陆坡的细粒沉积物中首次钻获水合物样品,为深入了解这一特殊成藏体系的形成机制,本研究以钻探区域高精度的二维和三维多道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精细的地球物理解释和地质分析,探讨了该天然气水合物系统的成藏控制因素.细... 我国在南海北部陆坡的细粒沉积物中首次钻获水合物样品,为深入了解这一特殊成藏体系的形成机制,本研究以钻探区域高精度的二维和三维多道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精细的地球物理解释和地质分析,探讨了该天然气水合物系统的成藏控制因素.细粒沉积物天然气水合物系统中水合物的富集过程存在着三个特殊的控制因素:(1)大面积丰富的含甲烷流体的参与.南海北部深水盆地广泛存在的异常热流体活动促使深部的热解成因天然气或浅层的生物成因气运移到水合物稳定带,有利于水合物的发育.热流体活动表现为底辟和气烟囱构造,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地震声学模糊带、同相轴下拉或中断、顶部出现反射亮点,这些构造直抵水合物稳定带.在气烟囱或底辟构造顶部通常有BSR伴生,说明热流体活动与水合物成藏具有密切关系;(2)断裂构造的发育在水合物稳定带中细粒沉积物的成核和生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促进稳定带流体的垂向和侧向运移,另一方面,构造裂缝可能成为成核和生长过程的空间;(3)大型海底滑坡导致了地层中超压流体活动和构造裂缝的发育,从而促进了水合物富集.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南海北部水合物钻探区高饱和度水合物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细粒沉积物 热流体活动 成藏模式 南中国海
下载PDF
咸化湖盆混积岩成因机理研究 被引量:63
6
作者 徐伟 陈开远 +3 位作者 曹正林 薛建勤 肖鹏 王文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04-1816,共13页
关于海相及淡水湖盆混积岩的研究已相对完善,而针对咸化湖盆混积岩理论的形成及实践应用却鲜有报道,本文旨在系统地阐述咸化湖盆混积岩的成因机理、沉积模式、分布规律,对比其与一般混积岩沉积特征的异同点,并探讨其与油气富集特征的相... 关于海相及淡水湖盆混积岩的研究已相对完善,而针对咸化湖盆混积岩理论的形成及实践应用却鲜有报道,本文旨在系统地阐述咸化湖盆混积岩的成因机理、沉积模式、分布规律,对比其与一般混积岩沉积特征的异同点,并探讨其与油气富集特征的相关性。本文采用矿物学、微观岩石学分析方法进行混积岩矿物组成、沉积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研究,采取地质统计分析方法明确混积岩分布规律,并运用物性分析方法对比不同类型混积岩的储集性能。结合柴达木盆地西北区新近系混积岩研究实例,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欠补偿咸化湖盆的混积岩成因类型:机械成因的相混合混积岩和生物成因的藻混合混积岩。相混合又可划分为两种亚类:互层型混合、组构型混合;藻混合亦可划分为两种亚类:藻粘结混合、滑塌再混合。建立了咸化湖盆混积岩的沉积模式:混积岩主要发育于三角洲、水下扇、滩坝等碎屑岩沉积体系与湖相碳酸盐岩沉积体系的过渡相带以及藻灰岩发育区。明确了混积岩的分布规律,可归纳为"盆缘互层型、盆内组构型、藻混合局限分布"。混积岩沉积特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任何环境下混积岩形成的先决条件均为碳酸盐岩的生长和聚集,而不同于淡水湖盆及海相混积岩沉积厚度大,生物含量高等特点,咸化湖盆混积岩单层厚度极薄,并发育特殊的藻混积岩类。综合研究认为,藻混合混积岩与油气储层的相关性要大于相混合混积岩。以上成果可为咸化湖盆混积岩,乃至陆相湖泊混合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及油气地质意义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积岩 成因分类 沉积模式 分布特征 油气地质意义 成化湖盆
下载PDF
中国能源沉积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战略思考 被引量:22
7
作者 朱如凯 邹才能 +6 位作者 袁选俊 吴松涛 崔景伟 王岚 林森虎 苏玲 罗忠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04-1015,共12页
沉积学发展与石油、天然气、煤炭、砂岩型铀矿等矿产资源工业化开采紧密相关,能源沉积学作为沉积学的一个重要应用分支学科,在资源勘探发现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有效发现资源、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能源沉积学在技术方法... 沉积学发展与石油、天然气、煤炭、砂岩型铀矿等矿产资源工业化开采紧密相关,能源沉积学作为沉积学的一个重要应用分支学科,在资源勘探发现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有效发现资源、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能源沉积学在技术方法上建立了遥感、雷达、地震、纳米CT等六个级别尺度研究方法,为沉积储层学科发展提供支撑。在理论认识上取得了五方面重要进展:1)建立了克拉通台地沉积储层新模式,为古老含油气系统提供理论指导;2)建立海陆相细粒沉积成因模式,揭示富有机质页岩分布规律,为烃源岩评价与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理论依据;3)发现非常规致密储集层微纳米级孔喉系统,指导致密油气和页岩油气储层评价;4)研究含煤沉积体系和聚煤作用,指导煤炭资源评价;5)揭示砂岩型铀矿富集机理,指导铀矿资源评价与开采。展望能源沉积学发展,源—渠—汇沉积体系、海陆相细粒沉积学、古老小克拉通碳酸盐岩沉积学等将成为能源沉积学的重要内容;储层非均质性、非常规储层全面表征与深部储层极限将是储层沉积学发展的热点,砂岩型铀矿、煤系等沉积系统是固体矿产沉积研究的重点领域;气、液、固不同能源矿藏空间有序沉积与共生规律研究是资源勘探重点方向;大数据与沉积学方法创新将为能源沉积学发展提供新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沉积学 细粒沉积成因模式 聚煤规律 铀矿资源 有序沉积与共生
下载PDF
水库群水沙调控的单-多目标调度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27
8
作者 白涛 阚艳彬 +1 位作者 畅建霞 袁梦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6-127,共12页
为缓解内蒙古河段"二级悬河"形势,以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河段为研究对象,以龙羊峡水库、刘家峡水库为调控主体,开展黄河上游水沙调控研究。建立了输沙量、发电量最大的单目标模型以及多目标模型;分别采用自迭代模拟算法、逐次逼... 为缓解内蒙古河段"二级悬河"形势,以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河段为研究对象,以龙羊峡水库、刘家峡水库为调控主体,开展黄河上游水沙调控研究。建立了输沙量、发电量最大的单目标模型以及多目标模型;分别采用自迭代模拟算法、逐次逼近动态规划算法(DPSA)和改进的非支配排序遗传优化算法(NSGA-II)求解模型;设置了初始、常规、优化和联合优化4种方案。通过实例计算,联合优化调度方案的区间总冲刷量达到了0.38亿t,梯级发电量148.22亿k W·h。该方案以较小的电量损失换来了输沙量的大幅度增加,水沙调控效果显著,推荐为最优方案。研究成果量化了水沙调控效果和各目标间的转化规律,为开展黄河上游水沙调控提供了决策依据,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调控 多目标模型 改进的NSGA-II 联合优化运行
下载PDF
以冲淤控制为目标的水库优化调度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增辉 韦直林 王二朋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6-50,共5页
以各时段下泄流量为决策变量,将遗传算法与一维水沙模型结合,建立了以冲淤控制为目标的水库优化调度模型。探讨了如何选择合适的遗传操作维持种群的多样性,保持遗传算法从可行域和非可行域同时搜索的能力,构造了一种基于高斯分布的动态... 以各时段下泄流量为决策变量,将遗传算法与一维水沙模型结合,建立了以冲淤控制为目标的水库优化调度模型。探讨了如何选择合适的遗传操作维持种群的多样性,保持遗传算法从可行域和非可行域同时搜索的能力,构造了一种基于高斯分布的动态变异算子,用于处理非线性约束条件。通过算例说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灵活性,以及相对于微分动态规划法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淤控制 水库调度 遗传算法 水沙模型 优化
下载PDF
试论层状铜矿的三种主要成因模式 被引量:35
10
作者 华仁民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12-120,共9页
层状铜矿是铜矿资源中仅次于斑岩铜矿的重要矿床类型,包含多种成因机制,历来有同生与后生之争。本文归纳了这类铜矿的3种成因模式,即“沉积-成岩”、“沉积-喷气”和“沉积-改造”模式,讨论了它们的不同特征和机制,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 层状铜矿是铜矿资源中仅次于斑岩铜矿的重要矿床类型,包含多种成因机制,历来有同生与后生之争。本文归纳了这类铜矿的3种成因模式,即“沉积-成岩”、“沉积-喷气”和“沉积-改造”模式,讨论了它们的不同特征和机制,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文中对“沉积-改造”模式进行了重点讨论,并强调了这一成矿作用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铜矿 沉积成岩 沉积改造 成因模式 铜矿
下载PDF
混沌高效遗传算法在水库含沙量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晓华 陈强 杨志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4-198,共5页
利用混沌映射的遍历性和实编码遗传算法的全局优化性,通过在遗传进化过程中加入混沌变异操作,在变量的定义域内投放大量的混沌初始群体,在实编码遗传算法进化过程中加入单纯形法学习算子,建立了一种新的混沌高效遗传算法(chaos higher e... 利用混沌映射的遍历性和实编码遗传算法的全局优化性,通过在遗传进化过程中加入混沌变异操作,在变量的定义域内投放大量的混沌初始群体,在实编码遗传算法进化过程中加入单纯形法学习算子,建立了一种新的混沌高效遗传算法(chaos higher efficient genetic algorithm,CHEGA).应用该法对3个非线性、高维、多峰值测试函数进行了仿真,在收敛速度和全局优化方面好于现有的简单遗传算法和改进的遗传算法.建立了水库含沙量预报模型.并将CHEGA用于求解上述模型的参数优化问题,与实数编码加速遗传算法(RAGA)、二进制加速遗传算法和随机优化算法等方法相比,CHEGA可以遍历到整个区域,较好的保持了种群的多样性,并且精度高、收敛速度快.CHEGA对求解实际水库计算模型的参数优化问题非常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报模型 参数优化 遗传算法 混沌 含沙量
下载PDF
鄂尔多斯坳陷湖盆缓坡型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分带及成因分析——以定边-安边地区延长组长6油组为例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李凤杰 蒋斌 赵俊兴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1-117,共7页
运用沉积相分析理论对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安边地区晚三叠世延长组坳陷湖盆缓坡型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组合进行系统研究,共识别出其组合形式有:水下分流河道叠加组合、河口坝叠加组合、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叠加组合以及河口坝与远砂坝、... 运用沉积相分析理论对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安边地区晚三叠世延长组坳陷湖盆缓坡型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组合进行系统研究,共识别出其组合形式有:水下分流河道叠加组合、河口坝叠加组合、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叠加组合以及河口坝与远砂坝、席状砂的叠加组合等4大类9种类型。并深入研究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组合的时空分布规律,以三角洲前缘坡折带为界,将三角洲前缘分为"台型前缘"、"坡型前缘"和"盆型前缘"三部分,各部分有独特的沉积微相组合形式。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准面旋回原理和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表明:短期基准面的规律性变化影响着储层砂体的成因类型、叠加组合形式和空间分布规律,据此建立坳陷湖盆三角洲前缘不同沉积微相组合的成因分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坳陷湖盆三角洲前缘 沉积微相组合 成因分布模式 “台型前缘” “坡型前缘” 和“盆型前缘”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新疆伽师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模式 被引量:14
13
作者 张江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11年第4期373-377,共5页
文章阐述了新疆伽师铜矿床的地质特征,建立了矿床成因模式。铜矿体产于古近系灰白色含岩屑钙质细砂岩中,呈与地层整合的板状、层状;矿体和上盘围岩由于岩性不同接触界线比较清楚,二者为正常沉积接触关系;矿体和下盘围岩接触界线清楚,矿... 文章阐述了新疆伽师铜矿床的地质特征,建立了矿床成因模式。铜矿体产于古近系灰白色含岩屑钙质细砂岩中,呈与地层整合的板状、层状;矿体和上盘围岩由于岩性不同接触界线比较清楚,二者为正常沉积接触关系;矿体和下盘围岩接触界线清楚,矿层底部常见有砂、砾岩质含矿体,二者为连续沉积及部分冲刷沉积接触关系。矿床成因类型应属古近纪湖相沉积层控型砂岩铜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师铜矿 沉积作用 矿床地质特征 砂岩铜矿 成因模式 新疆
下载PDF
流域侵蚀产沙物理成因模型评述
14
作者 赵海镜 严军 +1 位作者 薛海 王鹏涛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1-23,共3页
回顾了国内外流域侵蚀产沙模型的发展过程 ,对各类产流产沙模型的特点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水土流失 流域产沙 物理成因模型
下载PD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t Simulation of Land Subsidence of Beijing, China 被引量:6
15
作者 ZHU Lin GONG Huili +3 位作者 LI Xiaojuan LI Yongyong SU Xiaosi GUO Gaoxua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3年第2期237-248,共12页
Mechanism and modeling of the land subsidence are complex because of the complicate geological background in Beijing,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subsidence and three factors, incl... Mechanism and modeling of the land subsidence are complex because of the complicate geological background in Beijing,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subsidence and three factors, including the change of groundwater level, the thickness of compressible sediments and the building area by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GIS tools in the upper-middle part of alluvial-proluvial plain fan of the Chaobai River in Beijing. Based on the spatial analysis of the land subsidence and three factors, there exist significant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ertical displacement and three factors. The 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BPN) model combined with Genetic Algorithm (GA) was used to simulat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the land subsidence. Results showed that at field scale, the groundwater level and land subsidence showed a significant linear relationship. However, at regional scal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roundwater depletion funnel did not overlap with the land subsidence funnel. As to the factor of compressible strata, the places with the biggest compressible strata thickness did not have the largest vertical displacement. The distributions of building area and land subsidence have no obvious spatial relationships. The BPN-GA model simulation results illustrated that the accuracy of the trained model during fifty years is acceptable with an error of 51% of verification data less than 20 mm and the average of the absolute error about 32 mm. The BPN model could be utilized to simulate the general distribution of land subsidence in the study area. Overall, this work contribute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nd subsidence and thre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land subsidence can be simulated by the trained BPN-GA model with the limited available dada and acceptable accura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subsidence groundwater level change compressible sediments thickness building area Back Propagation NeuralNetwork and genetic Algorithm (BPN-GA) model
下载PDF
陆相断陷盆地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杜晓峰 徐长贵 +5 位作者 朱红涛 解习农 朱筱敏 刘可禹 姜在兴 曾洪流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509-3526,共18页
陆源碎屑与碳酸盐(岩)混合沉积现象普遍发育并已成为有利的油气勘探类型,但陆相断陷盆地混合沉积类型多样、成因复杂,是当今沉积地质学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基于渤海油田大量勘探实践及国内外研究成果的调研,归纳总结了陆相断陷盆地混合沉... 陆源碎屑与碳酸盐(岩)混合沉积现象普遍发育并已成为有利的油气勘探类型,但陆相断陷盆地混合沉积类型多样、成因复杂,是当今沉积地质学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基于渤海油田大量勘探实践及国内外研究成果的调研,归纳总结了陆相断陷盆地混合沉积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提出了目前混合沉积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陆相混合沉积研究历程可划分为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综合研究阶段.由于地质条件的差异性,混合沉积岩性鉴定方案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陆相断陷盆地混合沉积具有复杂的成因类型,包括近源混合沉积、远源混合沉积2大类及6种具体沉积类型.渤海油田首次建立了独立的陆相断陷盆地混合沉积相体系.陆相混合沉积形成的主控因素包括稳定的宏观构造背景与局部强断裂活动、盆内局部凸起碎屑供给的不稳定性、相对干旱的气候与较高盐度的水体条件、正向的古地貌背景.近源扇三角洲混合型、近源扇三角洲侧翼型、近源辫状河三角洲侧翼型、远源高能粗粒型混合沉积优质储层是目前较为有利的混合沉积勘探类型.古地理条件约束、地质模式主导是有效的混积型储层预测思路.现阶段陆相混合沉积研究中需要重视的关键性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混合沉积岩性分类方案,钙质壳体生物发育规律及微生物白云岩化作用,细粒混合沉积与页岩油气储层的关系,混积型储层地球物理预测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沉积 岩性界定 混合沉积相 沉积模式 成因机制 储层预测 渤海海域 沉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