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2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act of Coal Mining Subsidence on Sandy Geomorphology and Vegetation Habitat in Sandy Area
1
作者 Guoping ZHAO Puxia WU Weibo SHEN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21年第5期19-23,30,共6页
[Objectives]To explore the problem of"secondary desertification"caused by coal mining subsidence in sandy area and its control countermeasures.[Methods]The collapse fissure changes,vegetation displacement an... [Objectives]To explore the problem of"secondary desertification"caused by coal mining subsidence in sandy area and its control countermeasures.[Methods]The collapse fissure changes,vegetation displacement and tilt,dry sand layer and wind erosion/aeolian deposit rate of the edge,middle and basin of subsidence area were studied in detail.[Results]The width and density of fissures at the edge of subsidence area were the smallest,followed by those in the center,and the width and density of fissures in the basin of the subsidence area were the greatest,while the staggering and surface damage showed the opposite trend.The average displacement length of vegetation in the subsidence area reached 60 cm,the slope was 5.67-28.63,and the maximum wind erosion/aeolian deposit at the trunk roots was-30.52 cm/+25.41 cm,most serious at the edge of subsidence.The changes in displacement length and slope of vegetation were positively linearly correlated with the height and surface damage of collapse fissures.The thickness of dry land layer at the edge of the subsidence area reached 14 cm,4-6 cm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and the thickness of dry land layer in the middle and basin of the subsidence area was both about 11 cm,1-4 cm greater than that of non-subsidence area.The wind erosion rate at the edge of the subsidence area was up to 83.34%,followed by that(52.06%)in the middle.The aeolian deposit rate in the subsidence basin was 51.84%.[Conclusions]The subsidence edge has the strongest impact on the sandy geomorphology and vegetation habitat,and is a key area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coal mining subsidence should be treated in a timely manner to avoid the occurrence of"secondary desertif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dy area Coal mining subsidence sandy geomorphology Vegetation habitat
下载PDF
Origin and depositional model of deep-water lacustrine sandstone deposits in the 7th and 6th members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Late Triassic),Binchang area,Ordos Basin,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Xi-Xiang Liu Xiao-Qi Ding +1 位作者 Shao-Nan Zhang Hao He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期24-36,共13页
Sandstones attributed to different lacustrine sediment gravity flows are present in the 7th and 6th members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in the Ordos Basin, China. These differences in their origins led to different sand... Sandstones attributed to different lacustrine sediment gravity flows are present in the 7th and 6th members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in the Ordos Basin, China. These differences in their origins led to different sandstone distributions which control the scale and connectivity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s. Numerous cores and outcrops were analysed to understand the origins of these sandstones. The main origin of these sandstones was analysed by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well logging data were used to study their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stributions. Results show that the sandstones in the study area accu- mulated via sandy debris flows, turbidity currents and slumping, and sandy debris flows predominate. The sand- stone associated with a single event is characteristically small in scale and exhibits poor lateral continuity. How- ever, as a result of multiple events that stacked gravity flow-related sandstones atop one another, sandstones are extensive overall, as illustrated in the cross section and isopach maps. Finally, a depositional model was developed in which sandy debris flows predominated and various other types of small-scale gravity flows occurred frequently, resulting in extensive deposition of sand bodies across a larg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 gravity flows - sandy debris flows -Binchang area Yanchang Formation Ordos Basin
下载PDF
Foliar δ^13C Values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Semi-arid Plants in Horqin Sandy Land, China
3
作者 Na ZHANG Deming JIANG +1 位作者 Alamusa Yongjiao HAN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7年第3期458-463,共6页
Water was a key factor restricting the plantation in sandy areas. Foliar δ^(13)C value regarded as an indicator of longterm water use efficiency(WUE) of plants was generally used to evaluate the adaptability of plant... Water was a key factor restricting the plantation in sandy areas. Foliar δ^(13)C value regarded as an indicator of longterm water use efficiency(WUE) of plants was generally used to evaluate the adaptability of plants to arid and semi-arid environment. In Horqin sandy land of China, the foliar δ^(13)C values of 114 species in 35 families naturally growing in the area, and 15 species of sand-fixing trees and shrubs were measured and analyzed in 201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97 species in all 114 species were C_3 plants and only 17 species were C_4 plants. Most C_4 plants belonged to Gramineae family. The foliar δ^(13)C value of C_3 plants was between -25.000 and -31.075‰ with an average of-28.226‰, while those of C_4 plants between -12.578 and -16.334‰, with an average of -13.678‰. The δ^(13)C values of mature leaves collected in August were averagely 0.85‰ less than that of juvenile leaves collected in June. The foliar δ^(13)C values and WUE of 15 sand-fixing tree species in Horqin sandy land ranked in the order as: S.vulgaris >H.rhamnoides >C.ovata >P.mongolica >T.chinensis >R.typhina >S.matsudana >E.angustifolia >U.pumila >S.gordejevii >X.sorbifolia >C.microphylla >H.fruticosum >C.korshinskii >E.bungean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MI-ARID area FOLIAR Δ^13C value Water use efficiency Horqin sandy land
下载PDF
断缝体识别及储层发育模式——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玛东地区百口泉组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胡张明 胡明毅 +5 位作者 喻意 焦树江 魏拓 孟磊峰 叶义平 印森林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3-288,共6页
断缝体是一种新的储集体类型。它是由断层、褶皱所伴生的裂缝与基质孔共同构成,具有立体不规则孔缝特征的构造地质体。断缝体包括断层滑动面、破碎带及诱导缝,既是致密砂砾岩油气藏富集的主要因素,又是钻井风险防控及储层精准改造的关... 断缝体是一种新的储集体类型。它是由断层、褶皱所伴生的裂缝与基质孔共同构成,具有立体不规则孔缝特征的构造地质体。断缝体包括断层滑动面、破碎带及诱导缝,既是致密砂砾岩油气藏富集的主要因素,又是钻井风险防控及储层精准改造的关键因素。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玛东地区百口泉组致密砂砾岩储层具有埋深较大、岩性致密、非均质性强、异常压力高、压裂改造难度大等特征,其断缝体刻画成为制约油气效益开发的技术难点。文中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玛东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致密砂砾岩储层裂缝为研究对象,在地震、岩心、成像测井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从不同尺度精细描述了裂缝响应特征及断缝体储层发育模式。通过钻井资料及压裂资料分析,断缝体识别方法得到了验证,同时也为油田地质工程一体化效益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缝体 致密砂砾岩 百口泉组 玛东地区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干旱风沙区不同林龄柠条锦鸡儿水分利用特征研究
5
作者 王东清 马丽慧 张蕾蕾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1期109-115,共7页
【目的】探明干旱风沙区老龄、中龄和幼龄柠条在干旱严苛环境条件下的用水策略,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稳定同位素技术,通过测定柠条可利用的水源和枝条木质部水分的同位素特征比率,应用IsoSource模... 【目的】探明干旱风沙区老龄、中龄和幼龄柠条在干旱严苛环境条件下的用水策略,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稳定同位素技术,通过测定柠条可利用的水源和枝条木质部水分的同位素特征比率,应用IsoSource模型对比研究不同林龄人工柠条林主要利用水分来源及各水源的贡献率,并结合土壤水分的补给特征,综合分析人工柠条林对干旱严苛环境的适应机制。【结果】在整个生长季,3种林龄柠条在0~40 cm浅土层土壤含水量较为波动,在160~200 cm深土层柠条土壤含水量较为稳定。不同林龄柠条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为建植20年>建植8年>建植4年。不同林龄柠条各土层水分贡献率均不同,建植20年的柠条主要利用土层80~120 cm的土壤水分,贡献率为49.5%;建植8年的柠条主要利用0~20 cm和80~120 cm土层土壤水分,贡献率分别为59.2%和14.8%;建植4年的柠条主要利用土层0~20 cm的土壤水分,贡献率达85.7%。【结论】不同林龄柠条用水策略与各土层土壤含水量的高低有直接关系。土层土壤含水量高低决定各土层水分贡献率的大小。老龄柠条主要利用深层土壤水分,中龄柠条主要利用浅层和中层土壤水分,幼龄柠条主要利用浅层土壤水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条锦鸡儿 林龄 干旱风沙区 水分来源 水分贡献率 稳定同位素
下载PDF
宁夏干旱风沙区不同季节柠条锦鸡儿水分利用特征研究
6
作者 王东清 许浩 +1 位作者 马丽慧 张蕾蕾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0期2438-2442,共5页
柠条锦鸡儿是宁夏干旱风沙区生态重建的主要树种,为明确宁夏干旱风沙区不同季节柠条锦鸡儿在干旱严苛环境条件下的用水策略,该研究采用稳定同位素技术,通过测定柠条锦鸡儿可利用的水源和枝条木质部水分的同位素特征比率,应用IsoSource模... 柠条锦鸡儿是宁夏干旱风沙区生态重建的主要树种,为明确宁夏干旱风沙区不同季节柠条锦鸡儿在干旱严苛环境条件下的用水策略,该研究采用稳定同位素技术,通过测定柠条锦鸡儿可利用的水源和枝条木质部水分的同位素特征比率,应用IsoSource模型,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出发,对比研究不同季节柠条锦鸡儿主要利用水分来源及各水源的贡献率,同时结合土壤水分的补给特征,综合分析柠条锦鸡儿应对干旱严苛环境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在0~60 cm土层,不同季节柠条锦鸡儿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雨季的土壤含水量均值为14.66%,而旱季的土壤含水量仅为9.69%。在80~200 cm土层,不同季节柠条锦鸡儿土壤含水量差异不显著。不同季节柠条锦鸡儿各水分来源贡献率均不同。在雨季,雨水的贡献率高达93.00%,而土壤水分贡献率仅为7.00%。在旱季,80~200 cm土层的土壤水,水分贡献率达到64.10%,0~60 cm土层土壤水分有部分利用。可见,一定降雨事件影响浅层土壤水分含量,对深层土壤水分影响不显著。不同季节柠条用水策略与各土层土壤含水量的高低有直接关系。雨季,柠条锦鸡儿利用雨水;旱季,柠条锦鸡儿主要利用深层土壤水分,对浅层水分也有一定利用。柠条锦鸡儿在不同季节能通过转化不同水源利用来应对干旱严苛的环境,从而维持自身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来源 稳定同位素 季节 柠条 干旱风沙区
下载PDF
平原沙土区河岸带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磊 刘晴廙 +5 位作者 史经攀 李俊杰 韩梦豪 陈斌 陈杭 关庆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4,共9页
[目的]明晰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平原沙土区河岸带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抗蚀能力提升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江苏省平原沙土区丰县复新河河岸带15年生杨树纯林、柳树纯林、杨柳混交林3种植被类型及... [目的]明晰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平原沙土区河岸带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抗蚀能力提升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江苏省平原沙土区丰县复新河河岸带15年生杨树纯林、柳树纯林、杨柳混交林3种植被类型及对照为对象,用湿筛法对0—20 cm, 20—40 cm, 40—60 cm^(3)个层次土壤颗粒进行物理分级,测定了>0.25 mm团聚体含量(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及有机碳等主要指标,并利用线性回归对各指标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试验地各土层团聚体以<0.25 mm微团聚体为主,占总团聚体含量的50.33%~80.00%。3种植被类型>2 mm和0.25~2 mm粒径团聚体含量高于对照,各土层中杨树纯林>2 mm大团聚体含量最高。(2)与对照相比,3种植被类型R0.25,MWD和GMD分别提高了41.77%~91.28%,29.89%~79.08%和37.60%~94.32%,其中杨树纯林效果最好。杨树纯林和柳树纯林D显著低于对照(p<0.05)。(3)试验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范围为1.51~6.48 g/kg。与对照相比,3种植被类型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提高了31.67%~71.68%,杨树纯林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柳树纯林和杨柳混交林(p<0.05)。杨树纯林在0—20 cm土层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4)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有机碳显著相关,尤其是与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显著相关。此外,细根生物量、全氮含量、碳氮比和含水率也是影响团聚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结论]平原沙土区河岸带杨树纯林更有利于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增加土壤抗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沙土区 河岸带 植被类型 团聚体稳定性 有机碳
下载PDF
鄱阳湖地区级配不良偏细砂砾石料力学特性
8
作者 吴平 凌华 +2 位作者 石北啸 傅华 韩华强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9-76,共8页
基于大型三轴试验数据,研究了级配和相对密度D_(r)对鄱阳湖地区级配不良偏细砂砾石料强度和变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小于5 mm粒径颗粒质量分数的增加,砂砾石料压实性能降低;随着大于5 mm粒径颗粒质量分数P_(5)和D_(r)的增大,强度... 基于大型三轴试验数据,研究了级配和相对密度D_(r)对鄱阳湖地区级配不良偏细砂砾石料强度和变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小于5 mm粒径颗粒质量分数的增加,砂砾石料压实性能降低;随着大于5 mm粒径颗粒质量分数P_(5)和D_(r)的增大,强度指标、初始切线弹性模量与体积模量增大;本文研究范围内,随P_(5)和D_(r)的增大,强度指标c、φ、φ_(0)、Δφ线性增大,且P^(5)和D_(r)对强度指标的作用效应几乎不存在相互影响;随P 5和D_(r)的增大,邓肯E-B模型参数K、K_(b)增大,且P_(5)越高D_(r)对K、K_(b)的影响越显著,D_(r)越大时P_(5)对K、K_(b)的影响越强烈,存在相互影响效应;提出了考虑级配与D_(r)双重影响的强度指标和变形参数经验计算公式,该公式能高精度预测鄱阳湖地区级配不良偏细砂砾石覆盖层料的力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石料 颗粒级配 强度指标 变形 力学特性 相对密度 鄱阳湖地区
下载PDF
放线菌剂对南疆沙区枣树生长生理及产量果品的影响
9
作者 张莹 马沂彩 +4 位作者 邓文凯 马娟芳 吕文秀 吐尔逊阿依·达吾提 韩刚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5-183,共9页
为探究放线菌剂在南疆沙漠土壤条件下对枣树生长生理及产量果品的影响,选择南疆洛浦县典型沙区枣园,以嫁接4年生‘七月鲜’枣树为研究对象,设置15、30和45g·株^(-1)3种不同用量放线菌剂处理,0g·株^(-1)作为对照,测定了枣树生... 为探究放线菌剂在南疆沙漠土壤条件下对枣树生长生理及产量果品的影响,选择南疆洛浦县典型沙区枣园,以嫁接4年生‘七月鲜’枣树为研究对象,设置15、30和45g·株^(-1)3种不同用量放线菌剂处理,0g·株^(-1)作为对照,测定了枣树生长、生理、产量及果实品质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各放线菌剂处理下,枣树新发枣头枝基径在8、9月均较对照有所增加,尤其30g·株^(-1)处理较显著,而二次枝基径始终与对照无明显差异,叶面积在30和45g·株^(-1)处理下7、8月均较对照显著增加,而叶片厚度仅30g·株^(-1)处理在7月有明显增厚;各放线菌剂处理下,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在8月,净光合速率在7、8和9月均较对照显著提高,而叶片相对含水量仅30g·株^(-1)处理表现持续高于对照;7月各放线菌剂处理下的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均较对照显著上升,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除15g·株^(-1)处理外也都显著上升,至8月叶片PAL活性均趋于对照,SOD活性除15g·株^(-1)处理外仍显著高于对照,而PPO活性则全部显著提升;各放线菌剂处理下枣树单株产量和优果重量均较对照有所提高,其中15和30g·株^(-1)处理下差异显著,优果率均明显提高,而病果率则均无明显差异;各放线菌剂处理下,鲜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白熟、脆熟和完熟期均较对照有一定提高,尤其30和45g·株^(-1)处理一直表现显著增加,而对于干枣,总糖含量与糖酸比均较对照显著提高,其中30g·株^(-1)处理还显著降低了可滴定酸含量。综上,放线菌剂可促进枣树生长,增强枣树重要生理功能,并提高产量和改善枣果品质。在南疆沙区枣园实际生产中,可每株配施30g放线菌剂,需结合春季施农家肥为主的基肥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线菌剂 南疆沙区 枣树 生长生理 产量 果实品质
下载PDF
风沙区不同配置农田防护林防护效应及其对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
10
作者 杨彦 沈留记 +4 位作者 姜乐璞 赵亚冲 唐远胜 田佳禾 周正立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1,共11页
[目的]明确风沙区不同配置农田防护林产生的防护效果差异以及影响田间土壤含水率的作用因子,为该地区水分管理和土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南疆阿拉尔市十团3种典型配置的农田防护林,研究不同配置防护林内土壤含水率、风速、光... [目的]明确风沙区不同配置农田防护林产生的防护效果差异以及影响田间土壤含水率的作用因子,为该地区水分管理和土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南疆阿拉尔市十团3种典型配置的农田防护林,研究不同配置防护林内土壤含水率、风速、光照强度、空气温湿度等因素,综合分析土壤含水率变异性决定因子。[结果]疏透度为41%的5行新疆杨对田间小气候改善作用在0~1 H范围最显著,疏透度为47%的1行胡杨+2行新疆杨的林内有效防护距离最长,且田间土壤含水率显著大于5行新疆杨且大于4行新疆杨。5行新疆杨林内土壤含水率主要受空气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的影响,4行新疆杨和1行胡杨+2行新疆杨土壤含水率与防护林距离和土层深度有关。总体来看,林带疏透度对土壤含水率有直接负向作用,同时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变化间接对含水率产生负向影响。[结论]合理调整农田防护林配置结构,能够提高防护林防护效益,为风沙区作物生长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促进当地水资源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防护林 土壤含水率 防护效益 疏透度 风沙区
下载PDF
高寒半干旱区沙地植被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1
作者 徐莹 关晋宏 邓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554-5566,共13页
为揭示高寒半干旱区不同降雨强度对植被差异下沙化土地土壤含水量变化过程的影响。以青海共和盆地东缘黄沙头乔木、灌木和裸地为研究对象,基于2020、2021和2022年5月—9月植物生长季土壤含水量、降雨量和细根分布监测数据,分析2020年、2... 为揭示高寒半干旱区不同降雨强度对植被差异下沙化土地土壤含水量变化过程的影响。以青海共和盆地东缘黄沙头乔木、灌木和裸地为研究对象,基于2020、2021和2022年5月—9月植物生长季土壤含水量、降雨量和细根分布监测数据,分析2020年、2021年、2022年各生境0—200 cm深度土壤水分对小雨、中雨、大雨的响应。连续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大雨、中雨条件下,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时间延长。乔木林和灌木林土壤水分对中雨、大雨最大响应深度为70 cm、100 cm,裸地对中雨、大雨最大响应深度为50 cm、100 cm。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小雨对乔木、灌木、裸地土壤水分的补充作用逐渐降低;中雨对灌木林土壤水分的补充作用逐渐降低,乔木林与之相反;大雨时乔木林、灌木林变异系数呈现S型变化,因此大雨对其土壤水分的补充存在明显的分层利用现象。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空间变化差异以及对降雨的响应受植被冠层截留对降水再分配的影响,土壤含水量与环境因子间的主成分分析表明,郁闭度、叶面积指数、150—200 cm土壤容重、细根生物量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长密度、比根长是反映研究区土壤水分的显著因子(P<0.05)。研究表明不同降雨强度植被土壤含水量存在明显差异,高寒半干旱区沙化土地乔、灌植被的建植可提升深层土壤储水能力;结果可为沙化土地恢复和水土流失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半干旱区 沙化土地 降雨量 深层土壤水分 植被类型
下载PDF
高寒沙地不同植被修复措施下土壤水分对降雨响应机制
12
作者 张政 向前胜 +2 位作者 张登山 王丽 史文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83,共9页
为探究高寒沙地不同植被修复措施下土壤水分对降雨响应机制,更好地发挥其水土保持作用,以青海共和盆地设置3 a的高立式网笼沙障、麦草方格沙障+花棒、麦草方格沙障+柠条、麦草方格沙障+沙蒿和麦草方格沙障+菊芋种植为研究对象。利用290... 为探究高寒沙地不同植被修复措施下土壤水分对降雨响应机制,更好地发挥其水土保持作用,以青海共和盆地设置3 a的高立式网笼沙障、麦草方格沙障+花棒、麦草方格沙障+柠条、麦草方格沙障+沙蒿和麦草方格沙障+菊芋种植为研究对象。利用2900ET气象站和ECH 2 O,分别对研究区降雨量和各沙障类型下0~140 cm(10、20、40、60、80、100、120和140 cm)土壤含水量进行连续自动监测,选取3种不同等级降雨事件进行研究,分析其土壤水分响应情况和0~60 cm土壤水分补给特征。结果表明:1)2020年8月—2021年8月,研究区降雨主要集中在4—9月,以低频率小雨为主,<2 mm降雨事件占总降雨事件最高(38.98%),贡献率最小(6.12%),各沙障类型按月土壤总蓄水量变化划为缓慢积累期(1—4月)、消耗期(5—6月)、积累期(7—9月)和稳定期(10—12月)且均在8月达到峰值,其中高立式沙障土壤蓄水量最高(4万7563.54 mm),菊芋沙障最低(2万5564.09 mm),其各土层土壤蓄水量的增加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呈现出“减小—增大—减小—增大”变化。2)降雨量<5 mm时,菊芋沙障0~10 cm、花棒沙障及沙蒿沙障0~20 cm土层水分产生波动;降雨量在5~18 mm时,高立式沙障0~10 cm,柠条沙障、沙蒿沙障及菊芋沙障0~20 cm,花棒沙障0~100 cm土层水分产生波动;降雨量>18 mm时,高立式沙障0~10 cm,柠条沙障、沙蒿沙障及菊芋沙障0~60 cm,花棒沙障0~140 cm土层土壤水分产生波动。综合该地区不同植被修图措施下土壤水分对降雨响应情况,建议在5—6月进行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降雨事件 沙障类型 植物 高寒沙区 不同土层
下载PDF
富水砂土地区明挖隧道基坑地下水控制技术研究
13
作者 余诚 周盛全 +4 位作者 姚希磊 成泽林 汪海波 刘芝东 贺世昌 《河南科技》 2024年第22期56-61,共6页
[目的]为研究复杂环境下基坑降水对明挖隧道施工带来的影响,确保施工过程安全可靠,通过分析地质条件,进行现场降水试验及数值模拟对施工方案进行分析。[方法]在现场降水试验数据基础上,利用ABAQUS软件建立适用于津维高铁济南联络线机场... [目的]为研究复杂环境下基坑降水对明挖隧道施工带来的影响,确保施工过程安全可靠,通过分析地质条件,进行现场降水试验及数值模拟对施工方案进行分析。[方法]在现场降水试验数据基础上,利用ABAQUS软件建立适用于津维高铁济南联络线机场隧道项目的二维模型,对隧道基坑降水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不同止水措施下止水效果及坑外土体的变形情况。将模拟结果与现场试验结果进行对比,证明所建立模型可适用于机场隧道基坑的降水设计。[结果](1)在砂土地层中,降水井采用3~7 mm滤料会造成降水井出水含沙量过大,改用粒径更小的粗砂后情况得到改善。(2)止水帷幕对止水帷幕外侧土体的侧向变形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越靠近止水帷幕变形抑制作用越明显。单独采用悬挂式止水帷幕时,土层最大侧向变形发生在止水帷幕以下的土层为1.63 mm,悬挂式止水帷幕+SMW工法桩时坑外最大侧向变形仍在止水帷幕底部出现,最大侧向变形为1.87 mm。(3)地连墙对土体变形具有抑制作用,但其长度对坑外土体变形的抑制作用有限。地下连续墙外侧土体在1.45倍的开挖深度处发生最大侧向变形,最大侧向变形为2.4 mm。[结论]悬挂式止水帷幕、悬挂式止水帷幕+SMW工法桩及地下连续墙均对土体变形具有抑制作用,且影响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水砂土地区 基坑降水 现场试验 位移分析 Abaqus数值模拟
下载PDF
合水地区长6_(3)深水重力流沉积特征研究
14
作者 车雨恒 魏钦廉 +5 位作者 陈曦 田伟 李小军 张洪军 赵爱彬 唐婧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2期58-65,共8页
合水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近年来原油勘探的重点区块,在系统分析沉积构造、岩石学特征、结构粒度特征等沉积相识别标志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沉积背景,开展了合水地区长6_(3)重力流沉积类型及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合水地区长6_(3)油层亚组... 合水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近年来原油勘探的重点区块,在系统分析沉积构造、岩石学特征、结构粒度特征等沉积相识别标志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沉积背景,开展了合水地区长6_(3)重力流沉积类型及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合水地区长6_(3)油层亚组为湖泊-重力流沉积体系,发育半深湖-深湖沉积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浊流沉积、砂质碎屑流、滑塌沉积三种重力流沉积类型;其中砂质碎屑流及浊流为主要控砂微相,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部、南部区域,为区内有利储集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 长6_(3)油层亚组 重力流沉积 砂质碎屑流 浊流
下载PDF
将淖铁路路堤风沙特征和高立式沙障防护效果研究
15
作者 周志广 张磊 +4 位作者 李子政 刘世东 钟顺元 沈宇鹏 张雪东 《路基工程》 2024年第6期1-8,共8页
基于Fluent欧拉双流体模型,结合沿线风沙特征,对将淖铁路单排高立式沙障和双排高立式沙障的防护效果进行模拟,分析不同工况下流场和积沙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气流会在沙障周围出现分区,沙障迎风侧形成减速区,上方形成紊流区,背风侧形成... 基于Fluent欧拉双流体模型,结合沿线风沙特征,对将淖铁路单排高立式沙障和双排高立式沙障的防护效果进行模拟,分析不同工况下流场和积沙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气流会在沙障周围出现分区,沙障迎风侧形成减速区,上方形成紊流区,背风侧形成涡旋低速区;单排沙障防护下,风速较低时随水平位置的变化呈“W”形分布,风速增大后呈“V”形分布,沙障的风速削减范围、影响高度随着入口风速的增大而增加;双排高立式沙障有更好的阻沙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区 铁路路堤 风沙特征 Fluent双流体模型 阻沙效果 积沙
下载PDF
砂土区地铁车站深基坑盖挖逆作法施工变形规律分析
16
作者 刘学明 王国林 +2 位作者 孙东晓 柳策 张宁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1-96,共6页
[目的]地铁车站盖挖逆作法施工过程中主体结构受力变形特征较为复杂,而砂土地区地铁车站施工力学过程更为复杂,致使砂土区基坑施工难度大大提升,因此需对砂土区地铁车站深基坑盖挖逆作法施工变形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方法]依托沈阳某地... [目的]地铁车站盖挖逆作法施工过程中主体结构受力变形特征较为复杂,而砂土地区地铁车站施工力学过程更为复杂,致使砂土区基坑施工难度大大提升,因此需对砂土区地铁车站深基坑盖挖逆作法施工变形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方法]依托沈阳某地铁车站工程,对富水深厚砂层地质下的深基坑盖挖逆作法施工变形特性进行了阐述。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详细分析了基坑施工过程中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层板位移、中立柱位移、地下连续墙与邻近中立柱差异沉降的变化规律。[结果及结论]地下连续墙位移变形受基坑施工影响显著,其水平位移变形随基坑开挖深度增加而不断变大,均以向坑内的变形为主;层板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有效控制了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主要呈现为隆起变形,其中顶板受基坑施工的影响最大;中立柱在竖向及水平方向上均发生变形,受深基坑土体卸载效应影响,主要以竖向的隆起变形为主;地下连续墙及中立柱的差异沉降随施工进行逐渐增大,在开挖底层土体时达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深基坑 盖挖逆作法 砂土区 结构变形
下载PDF
沉积模式约束的蚀源区砂砾岩分布预测研究
17
作者 肖大坤 王巍 +3 位作者 范洪军 葛尊增 高云峰 罗江华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99-107,共9页
古潜山油气藏表面普遍发育一套准原地沉积成因的砂砾岩储层,物性好、产能高但展布规律复杂,亟需开展储层分布预测,支持潜山油气藏开发。该文以渤海A油田太古界潜山为例,采用“将今论古”思路,建立蚀源区砂砾岩沉积原型模式。基于微古地... 古潜山油气藏表面普遍发育一套准原地沉积成因的砂砾岩储层,物性好、产能高但展布规律复杂,亟需开展储层分布预测,支持潜山油气藏开发。该文以渤海A油田太古界潜山为例,采用“将今论古”思路,建立蚀源区砂砾岩沉积原型模式。基于微古地貌恢复,充分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的低频响应特征,实现了古潜山蚀源区砂砾岩储层分布预测,取得以下认识:(1)蚀源区砂砾岩沉积受局部地形地貌控制,在山地区、山间洼地、山间沟谷形成不同沉积组合模式;(2)在印模法基础上,采用层面斜率属性差异放大技术实现了微古地貌精细刻画,基于低频地震数据开展地震属性分析,利用属性分布与微地貌单元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判断储层分布预测结果的合理性。A油田研究结果显示,其蚀源区砂砾岩分布符合山地区发育的“山间侵蚀河道-山前冲积扇”组合模式,山间沟谷内砂砾岩呈连续条带状,山峰山脊区砂砾岩发育程度低、呈不连续斑块状分布,山前斜坡地貌单元砂砾岩呈连片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蚀源区 砂砾岩 原型沉积模式 古地貌 储层预测
下载PDF
循环荷载下砂土地区桩基础抗拔承载力研究
18
作者 王文龙 《江西建材》 2024年第5期193-195,共3页
为分析循环荷载下砂土地区桩基础抗拔承载特性,文中就循环荷载作用下桩基础的承载性能开展试验,分析埋深率、密实度以及单双向循环对桩基础承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循环荷载比下,桩基累积沉降量随着荷载作用次数的增加先快速增加后... 为分析循环荷载下砂土地区桩基础抗拔承载特性,文中就循环荷载作用下桩基础的承载性能开展试验,分析埋深率、密实度以及单双向循环对桩基础承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循环荷载比下,桩基累积沉降量随着荷载作用次数的增加先快速增加后趋于稳定;双向循环作用条件下,桩基累积沉降量随着荷载作用次数的增加呈现先快速后缓慢增加、最后趋于稳定的规律,沉降量稳定在0.3 mm;单向循环荷载条件下,桩基的累积沉降量随着荷载作用次数的增加呈现近似线性增加的趋势,无平台区最大累积沉降量为0.15 mm。整体上,单向循环下的桩基沉降量远低于双向循环下的桩基沉降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荷载 砂土地区 桩基础 抗拔承载力
下载PDF
辽西北风沙区典型利用类型下的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19
作者 张日升 凡胜豪 +2 位作者 姜涛 郎明翰 迟琳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3期62-64,68,共4页
选取科尔沁沙地南缘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在2022年4—10月对0~15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进行测量,分析樟子松人工林、灌木林地、草地、农田、半固定沙地5种方式下土壤垂直剖面含水率分布特征、土壤储水量变化特征、土壤蒸散发变化特... 选取科尔沁沙地南缘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在2022年4—10月对0~15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进行测量,分析樟子松人工林、灌木林地、草地、农田、半固定沙地5种方式下土壤垂直剖面含水率分布特征、土壤储水量变化特征、土壤蒸散发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灌木林和草地的土壤含水率分布呈“W”形;樟子松人工林、半固定沙地的含水率分布呈“U”形;农田含水率分布呈倒“U”形,且含水率最小值位置与该土地利用类型植被根系分布情况有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储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且于降雨量变化基本一致。5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皆为盈余状态,其中草地的保墒效果最好。因此,该地区的生态植被应优先考虑修复草本或疏林草地,以利于维护土壤水环境及其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率 土地利用类型 储水量 蒸散发 变化特征 辽西北风沙区
下载PDF
黄河流域多沙粗沙区典型植被生态耗水规律及承载力研究进展
20
作者 张雨佳 杨振奇 +6 位作者 李龙 包雪源 李云 冯瑞 田小强 张德全 吉腾飞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24年第5期6-9,50,共5页
黄河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黄河流域难以治理的主要原因是水沙不平衡,其变化主要与上中游水土流失问题有关,尤其是多沙粗沙区。自20世纪90年代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重大措施以来,该区域的治理效果显著,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生态... 黄河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黄河流域难以治理的主要原因是水沙不平衡,其变化主要与上中游水土流失问题有关,尤其是多沙粗沙区。自20世纪90年代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重大措施以来,该区域的治理效果显著,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生态环境逐渐好转,但水土流失局势依旧严峻,生态环境依旧脆弱。在治理过程中对植被和水分之间的关系考虑不够充分,部分地区出现比例失衡和造林密度过大等问题,人工林群落开始出现衰退、深层土壤干化等现象。文章结合前人研究和作者的科研经验,对多沙粗沙区的典型植被耗水特征和植被格局进行梳理,阐述了目前多沙粗沙区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研究方向和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沙粗沙区 植被生态耗水 承载力 水土流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