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China's geoenvironment for countrywide development 被引量:1
1
作者 YANG Wu-yang, FAN Fei(Department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People’sRepublic of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1999年第4期355-361,共7页
Entry word 'geo' mean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earty surface layer and its surroundings.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ity are in progress on certain spatial places and duringspecific time series. It... Entry word 'geo' mean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earty surface layer and its surroundings.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ity are in progress on certain spatial places and duringspecific time series. It is not only philosophic truth but also objective reality. People always define the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society and natural world as man-land relationship. which contains eitherthe tangible habitat of human being or the intangible bearing got involved in it. So far asgeoenvironment is an enlarged geographic surroundings, from macroscopic cosmos to elementaryparticle without exception. The purpose of thes paper is to expound the relationship for human beingwith its factors affiliated on global surface. The authors firmly believe that humankind possesses threeoverlapping levels of environment on earth enclosure including physical (natural), economic(artificial) and humanistic (ideological) sphe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environment Sino-culture landscape pole-axis system. T-shaped Y-shaped YinYang (negative-positive) Wuxing (five elements)
下载PDF
Regulation of Brahmaputra-Jamuna River around Jamuna Bridge Site, Bangladesh: Geoenvironmental Impacts
2
作者 Mohammad A. H. Bhuiyan M. A. Rakib +2 位作者 Kumamoto Takashi M. Julleh Jalalur Rahman Shigeyuki Suzuki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and Protection》 2010年第2期123-130,共8页
This study i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ongoing geo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Brahmaputra-Jamuna (BJ) River around the Jamuna Bridge (JB) site which was modified prior to the construction of Jamuna Bridge in 1996. Remot... This study i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ongoing geo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Brahmaputra-Jamuna (BJ) River around the Jamuna Bridge (JB) site which was modified prior to the construction of Jamuna Bridge in 1996. Remote sensing and GIS techniques are adopted to evaluat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geohazards.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intensity of channel shifting has been increased due to regulation of river width at Sira-jganj–Bhuiyapur section from 11 km to 4.8 km. Planform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major channel has been stressed to migrate (315 m/year) eastwards. The phenomena of channel changes are predicted to be the con-sequences of interaction of water flow, sedimentation and channel corridor. The erosion and deposition have complicated variations over time and space due to the abrupt changes of flow and sedimentation around the regulated section. Due to width reduction, the bridge site in the braided system acts as sluice gate which can not accommodate the entire flow to release downstream properly. The helical flow developed with the inter-action of guide bund creates local scours and helps to shift the river bank eastwa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hmaputra-Jamuna RIVER geoenvironment GEOHAZARD GIS REMOTE Sensing RIVER REGULATION
下载PDF
Recognizing Brazilian Cerrado Enclaves by Modeling Geo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3
作者 Marcus Vinicius de Melo Oliveira Antonio Manoel dos Santos Oliveira +2 位作者 Augusto Francener Nogueira Gonzaga Paulo Eduardo de Oliveira Anderson Targino da Silva Ferreira 《Journa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2020年第2期125-140,共16页
This work focused on the prediction modeling of Cerrado occurrences in the Atlantic Rainforest predominance in the S&#227;o Paulo Metropolitan Region (SPMR), the fourth largest urban area, in the city of Guarulhos... This work focused on the prediction modeling of Cerrado occurrences in the Atlantic Rainforest predominance in the S&#227;o Paulo Metropolitan Region (SPMR), the fourth largest urban area, in the city of Guarulhos, southeastern Brazil. The methodology was based on the selection of records of occurrence of Cerrado in georeferenced databases, thematic maps of geoenvironmental layers, and modeling of the distribution of species through the MaxEnt tool. Besides that, field research confirmed the presence or not of the species in the areas with a high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of Cerrado (≥0.7). As a result, the model observed a great capacity for the prediction of the occurrence of Cerrado in Ecotonal and anthropic regions (AUC = 0.82), revealing important hotspots such as relics from the past or Cerrado enclaves of high biodiversity. The work also points priority areas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this increasingly endangered bio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RADO ENCLAVE HOTSPOTS REMAINING geo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Prediction of ADEQUACY MaxEnt
下载PDF
基于TOPSIS的岩土工程环境评价研究
4
作者 殷勤 《现代交通与冶金材料》 CAS 2023年第S01期6-9,共4页
岩土工程环境情况直接关系到工程能否顺利实施,科学开展岩土工程环境评价对于工程实施计划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构建了岩土工程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基于TOPSIS模型的岩土工程环境评价模型。此研究为科学开展岩土工程环境评... 岩土工程环境情况直接关系到工程能否顺利实施,科学开展岩土工程环境评价对于工程实施计划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构建了岩土工程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基于TOPSIS模型的岩土工程环境评价模型。此研究为科学开展岩土工程环境评价提供了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岩土工程 岩土环境评价 TOPSIS
下载PDF
地质环境样品中挥发酚分析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24
5
作者 刘娇 吴淑琪 +1 位作者 贾静 佟玲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7-374,共8页
挥发酚被列为环境优先控制的有机污染物,已成为评价环境污染的重要指标之一。该文简述了挥发酚的化学性质及地质环境来源,概括了国内外挥发酚测定的相关标准方法,从样品预处理技术和检测技术两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地质环境样品中挥发酚分... 挥发酚被列为环境优先控制的有机污染物,已成为评价环境污染的重要指标之一。该文简述了挥发酚的化学性质及地质环境来源,概括了国内外挥发酚测定的相关标准方法,从样品预处理技术和检测技术两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地质环境样品中挥发酚分析的研究现状。重点对溶剂萃取、蒸馏、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和吹扫捕集等样品预处理技术,以及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紫外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溴化容量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和酚生物传感器法等技术在地质环境样品中挥发酚分析上的应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研究挥发酚的分析技术及其环境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酚 地质环境样品 预处理 检测技术 综述
下载PDF
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周爱国 孙自永 +1 位作者 徐恒力 徐忠胜 《地质科技情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1-74,共4页
科学合理地进行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是正确处理地质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阐述了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内涵及其评价步骤的基础上 ,研究了地质环境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原理与方... 科学合理地进行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是正确处理地质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阐述了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内涵及其评价步骤的基础上 ,研究了地质环境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原理与方法 ,并以河西走廊地区为例进行了具体应用 ,提出了可供借鉴的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并探讨了有待研究的评价标准、现状评价与预测评价、评价方法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评价 生态适宜性 指标体系 生态因子 可持续发展 河西走廊 生态环境
下载PDF
区域地质环境评价与灾害预测的GIS技术 被引量:32
7
作者 沈芳 黄润秋 +1 位作者 苗放 罗文强 《山地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338-342,共5页
基于GIS技术的信息论原理及方法对四川、云南两省交界的金沙江流域某工程近坝库区进行了区域地质环境的评价及空间预测,划分出库区地质环境稳定性级别。并对基础GIS
关键词 GIS 信息量模型 地质环境评价 地质灾害
下载PDF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土地石漠化的内动力作用机制 被引量:116
8
作者 张殿发 王世杰 +1 位作者 周德全 李瑞玲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5,共5页
特定的生态地质环境背景对土地石漠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贵州省土地石漠化集中分布在喀斯特极度发育和构造活动强烈的河流上游及河谷地带。温暖潮湿的季风气候为喀斯特地貌的强烈发育提供了必要的溶蚀条件 ;构造运动塑造了陡峻而破碎... 特定的生态地质环境背景对土地石漠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贵州省土地石漠化集中分布在喀斯特极度发育和构造活动强烈的河流上游及河谷地带。温暖潮湿的季风气候为喀斯特地貌的强烈发育提供了必要的溶蚀条件 ;构造运动塑造了陡峻而破碎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较大地表切割度和地形坡度 ,为石漠化提供了动力潜能 ;古环境演化为石漠化提供了丰富的碳酸盐物质 ,自晚震旦纪到三叠纪晚期 ,贵州省发育了 4套碳酸盐岩沉积建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力机制 土地石漠化 喀斯特 生态地质环境背景 贵州高原
下载PDF
沙漠公路风蚀破坏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2
9
作者 李驰 高瑜 黄浩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642-647,共6页
通过Fluent软件对沙漠公路的风蚀破坏规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公路不同横断面时风沙流扰动、增速、减速、恢复的过程,确定路基(堑)高度、边坡坡率和路面宽度等公路断面设计参数对风沙流扰动的影响,提出沙漠公路路基(堑)风蚀破坏规律... 通过Fluent软件对沙漠公路的风蚀破坏规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公路不同横断面时风沙流扰动、增速、减速、恢复的过程,确定路基(堑)高度、边坡坡率和路面宽度等公路断面设计参数对风沙流扰动的影响,提出沙漠公路路基(堑)风蚀破坏规律。结果表明:路面宽度的改变对路基沿程风速变化影响较小,各特征点处风速变化小于5%。路基(堑)高度和边坡坡率对风沙流扰动的影响较大。随路基(堑)高度增加,风沙流流场的扰动被增强,路基(堑)风蚀破坏越显著,当边坡坡率为1:1时,路基模型高度250 mm时的迎风路肩风速为模型高度60 mm时的1.15倍,其背风坡脚风速降低45%;路堑模型高度250 mm时的背风堑顶风速为模型高度60 mm时的1.05倍,迎风堑脚处风速降低高达80%。建议沙漠公路宜采用中低路基(堑),不宜高填深挖。当路基(堑)高度一定,边坡坡率为1:1.75或1:2时,路基(堑)沿程风速变化平缓,沙漠路肩不易被吹蚀破坏;路堑中堑脚位置处不易出现堆积。其结论与室内风蚀风洞试验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岩土工程 Fluent数值模拟 沙漠公路 风蚀破坏
下载PDF
多孔介质中非水相流体运移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4
10
作者 胡黎明 邢巍巍 吴照群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51-955,共5页
针对多孔介质中水、气和非水相流体(NAPLs)的多相流动特点,建立了非水相流体(NAPLs)污染物迁移模型,分析了非水相流体在土壤非饱和区和地下水系统中的运移规律。通过有限元数值解对轻非水相流体和重非水相流体在土壤系统中的迁移过程进... 针对多孔介质中水、气和非水相流体(NAPLs)的多相流动特点,建立了非水相流体(NAPLs)污染物迁移模型,分析了非水相流体在土壤非饱和区和地下水系统中的运移规律。通过有限元数值解对轻非水相流体和重非水相流体在土壤系统中的迁移过程进行模拟,得到了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污染范围。计算结果表明,数值模拟方法能够合理地描述非水相流体的运移过程和污染特征。土体渗透性和污染物残余饱和度是其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水相流体 数值模拟 污染物迁移 环境岩土工程
下载PDF
沙漠路基边坡抗风蚀能力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驰 黄浩 +2 位作者 孙兵兵 高利平 刘霖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220-225,共6页
将路基边坡土体抗剪强度的变化作为其抗风蚀能力的表征。通过现场原位十字板剪切试验,以土体抗剪强度变化率为参数,确定沙漠路基边坡风蚀影响区域的临界边界,考虑环境风场强度、路基断面形式、路线走向与风向间关系、由边坡向路基内部... 将路基边坡土体抗剪强度的变化作为其抗风蚀能力的表征。通过现场原位十字板剪切试验,以土体抗剪强度变化率为参数,确定沙漠路基边坡风蚀影响区域的临界边界,考虑环境风场强度、路基断面形式、路线走向与风向间关系、由边坡向路基内部方向水平延伸深度等因素的影响。建立路基边坡风蚀影响深度的预测模型,分析风蚀影响区域内土体抗剪强度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路基边坡风蚀影响区域临界线纵、横坐标呈幂函数变化形式,就该试验路段测试结果来看,风蚀影响区域水平延伸深度为0.37~0.67m。同时,风蚀影响区域内土体抗风蚀能力呈现出由坡面向路基内部方向逐渐增强、由坡脚向路肩方向逐渐减弱的趋势,且当路线走向与风向夹角为90°时路基抗风蚀能力较弱,常年主导风向作用下路基迎风坡抗风蚀能力小于其背风坡。对沙漠路基边坡抗风蚀能力进行定量分析,揭示沙漠路基边坡的风蚀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岩土工程 沙漠路基 抗风蚀能力 抗剪强度变化率 风蚀定量分析
下载PDF
沙漠公路风沙土路基风蚀破坏试验研究 被引量:23
12
作者 李驰 高瑜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3-38,共6页
以沙漠公路风沙土路基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风蚀风洞试验研究路基的风蚀破坏规律,以及路基不同断面对风沙流运动的影响。以路基高度、路基边坡坡率和路基宽度作为路基断面主要设计参数,研究不同路基断面下风沙流扰动、增速、减速、恢复... 以沙漠公路风沙土路基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风蚀风洞试验研究路基的风蚀破坏规律,以及路基不同断面对风沙流运动的影响。以路基高度、路基边坡坡率和路基宽度作为路基断面主要设计参数,研究不同路基断面下风沙流扰动、增速、减速、恢复的过程,以及路基周围风速流场的变化特征,分析路基病害较未病害时路基周围流场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路基高度和边坡坡率对风沙流运动的影响较大。随路基高度增加,路基对风沙流流场扰动增强,迎风坡坡顶处吹蚀破坏和背风坡坡底处堆蚀破坏越显著,在确定的路基边坡坡率下,路基模型高度为250mm较模型高度为60mm时,迎风坡坡顶风速增加1.13倍,背风坡坡底风速减小2.53倍,建议沙漠公路路基高度宜小于2.5m。进一步,在确定的路基高度下,比较不同的边坡坡率对路基沿程风速的影响,发现当路基边坡坡率为1:1.75时,路基沿程风速变化不明显,沙漠公路风沙土路基不宜被风蚀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岩土工程 沙漠公路 风沙流 风蚀 路基断面 室内风蚀风洞试验
下载PDF
环境工程地质评价、预测与对策分析 被引量:24
13
作者 王思敬 戴福初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1997年第1期27-34,共8页
从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协调关系出发,讨论了不同工程类型的工程作用特点和地质环境系统的指标体系,探讨了地质环境的适宜性和敏感性分析原理与方法,并提出了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不协调时的对策及地质灾害管理战略。在此基础上,... 从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协调关系出发,讨论了不同工程类型的工程作用特点和地质环境系统的指标体系,探讨了地质环境的适宜性和敏感性分析原理与方法,并提出了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不协调时的对策及地质灾害管理战略。在此基础上,以某城市为例,进行了实例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地质评价 指标体系 对策分析 地质环境
下载PDF
Emerging trends in expansive soil stabilisation: A review 被引量:16
14
作者 Chijioke Christopher Ikeagwuani Donald Chimobi Nwonu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19年第2期423-440,共18页
Expansive soils are problematic due to the performances of their clay mineral constituent, which makes them exhibit the shrink-swell characteristics. The shrink-swell behaviours make expansive soils inappropriate for ... Expansive soils are problematic due to the performances of their clay mineral constituent, which makes them exhibit the shrink-swell characteristics. The shrink-swell behaviours make expansive soils inappropriate for direct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in their natural form. In an attempt to make them more feasible for construction purposes, numerous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have been used to stabilise the soil. In this study, the additives and techniques applied for stabilising expansive soils will be focused on,with respect to their efficiency in improving the engineering properties of the soils. Then we discussed the microstructural interaction, chemical process, economic implication, nanotechnology application, as well as waste reuse and sustainability. Some issues regarding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the emerging trends in expansive soil stabilisation were presented with three categories, namely geoenvironmental,standardisation and optimisation issues. Techniques like predictive modelling and exploring methods such as reliability-based design optimisation,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dimensional analysi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were also proposed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expansive soil stabilisation is effici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pansive SOIL ENGINEERING properties SOIL stabilisation geoenvironmental ISSUES Standardisation Optimisation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海岸带第四纪地质研究成果概述 被引量:26
15
作者 王宏 李建芬 +12 位作者 裴艳东 王福 商志文 田立柱 范昌福 陈永胜 刘志广 车继英 宋美钰 耿岩 姜兴钰 苏盛伟 王海峰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1年第2期81-97,共17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海岸带与第四纪地质研究所(海岸带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研究小组)自1998年承担国土资源大调查任务以来,以滨海新区及渤海湾西岸海岸带为主要研究基地所取得的基本成果:(1)确立了泥质海岸带(沿海低地-潮间带... 本文简要介绍了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海岸带与第四纪地质研究所(海岸带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研究小组)自1998年承担国土资源大调查任务以来,以滨海新区及渤海湾西岸海岸带为主要研究基地所取得的基本成果:(1)确立了泥质海岸带(沿海低地-潮间带-浅海区)地质环境变化(大致划分为(a)晚更新世以来-"小冰期"、(b")小冰期"结束-现代以及(c)未来50~100年3个时段)的主要研究方向。(2)根据在沿海地区和潮间带-浅海区的近30个揭穿全新统-晚更新统的全取心钻孔岩心(累计进尺1 600 m,其中海区约400 m)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探讨了晚更新世以来沿海地区和毗邻浅海区的地层结构、沉积间断、断块构造差异运动和层序地层学。(3)基于沿海低地-潮间带4 000余个Eijkelkamp全取心钻孔(总进尺逾20 000 m),将6~8 m以浅的中晚全新统划分为6~11层,并将它们归并为两个非正式地层单元"灰色单元"和"黄色单元"。前者为潮间带环境(向下可包括潮下带上部),后者为泻湖→盐沼→沼泽环境。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Eijkelkamp钻探、高程测量、综合研究、C-Tech软件对数据的处理),在临港工业区南西150 km2的泻湖-盐沼区进行了浅表地层(11层)的3D表达。进一步又将灰色单元划分为泥质的"马棚口湾式"和砂质的"驴驹河式"两类。(4)在滨海新区约3 000 km2的潮间带下部-浅海区首次开展了系统的测深仪-浅剖仪-全取心机械钻探-海底底质(和浅层)取样-旁侧声呐-单道地震公益性地质-地球物理-古生物-地球化学调查和包括地层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和年代学(包括年轻沉积物测年)在内的综合研究。将末次冰消期以来潮间带-浅海区沉积物划分为Ua-Uf六层,初步查明了海区沉积层序、底质物质组成、表层沉积速率、埋藏古河道和浅层气分布等。(5)通过不同时期地形图、航片及遥感影像对比,重建了近130年以来渤海湾西岸地表形态演化与海岸线变迁,发现阶段1"小冰期"结束后-20世纪前半叶以侵蚀为主,从曲折岸线向平直岸线转化和阶段2 20世纪后半叶-现代以淤进为主,人为活动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特征。基于8条潮间带剖面的高程测量结果及仅有的天然岸段近年来强烈蚀退现象,提出了湾顶处滩面现代过程在近年来可能已转入阶段3新的自然蚀退过程的推测。(6)开创了滨海新区(和渤海湾西岸)210Pb和137Cs示踪与年轻沉积物测年研究。根据目前掌握的环渤海地区近百组210Pb或210Pb/137Cs数据(其中210Pb和137Cs同时测量的有近60组,笔者贡献了40组),初步划分出渤海湾西岸沿海低地沉积速率极低带(一般<1 mm/a)、潮间带高速沉积区(通常>5 mm/a、极端>30 mm/a)和浅海不稳定沉积区(通常>5mm/a),圈定了北塘水道口门等潮间带现代沉积中心区。该项研究成果,填补了渤海湾长期以来缺少现代沉积速率数值的空白。(7)通过表层(和浅孔)沉积物粒度分析,初步查明了潮间带-浅海区表层物质组成及分布特征。发现独流减河口-海河口岸段潮间带浅表层沉积物向北、向上变粗,分选性变好,推测是节制闸建成后半个世纪以来海河输送沉积物减少、近岸海洋影响增强的海河三角洲退化的结果。(8)开展了渤海湾现代有孔虫群(活体和死体)对比研究。根据现代有孔虫群与其所在的(经水准测量确定的)潮间带位置、(经潮位校正确定水深的)海底位置及盐度的关系,初步建立了从平均大潮高潮位到10 m不同水深的现代有孔虫群-水深转换函数,并据有孔虫代用指标尝试重建了全新世相对海面变化曲线。(9)开展了渤海湾硅藻群研究。初步划分出从潮间带至浅海区不同水深、盐度及泥质或粉细砂质不同底质环境的7个硅藻组合区,探讨了硅藻分布与环境因素(水深、盐度和底质)的关系。根据反映海洋影响强度-气候变化的硅藻代用指标,在岩心和牡蛎礁体中初步发现了距今约7 ka cal BP以来的8次海洋影响增强事件。(10)开展了渤海湾软体动物群研究。搜集并鉴定了双壳类和腹足类各100余种,划分出陆相、海相和海陆过渡相3类组合,初步研究了它们各自与水深、盐度的关系。(11)继续牡蛎礁(包括现代活牡蛎礁)时空分布、成因与环境演化研究。将牡蛎礁平原的47处礁体(近年来,在空港、滨海湖和浅海区新发现5处礁体)初步划分为10个礁群,确定了礁体与上覆泥层交替的10次第一等级(千年尺度)的旋回;礁体内部正常建礁与水平夹层交替的第二等级(百年-数十年(?))的旋回,则有数十次之多。(12)开创了渤海湾泥质海岸带贝类壳体生物碳酸钙18O,13C和87Sr同位素地质环境变化研究。根据对10余种常见贝壳13C组成的测量,发现了渤海湾全新世海相贝壳13C的平均值(-2.68‰PDB),并以此作为那些未经13C测量的14C直接测定值的同位素分馏效应校正的经验值,由此对600余个环渤海14C数据进行了统一的分馏效应校正,为后续的贮存库效应和全新世大气14C浓度变化校正打下了基础。通过对同一牡蛎个体的不同生长层(分别具有最重的、最轻的δ13C,代表开放海湾和受陆地径流/大气降水影响的两种亚环境的极端情况)的AMS 14C测年,提出了渤海湾全新世海岸带小而浅水体的14CO2迅速与大气达至平衡的假说,从而对该地区的14C数据统一校正提出了将陆地与海洋两种推荐程序相结合的方法,并得到了其他研究者近年来新发现的地区性贮存库年龄ΔR≈-170~-190 a的证实。经过13年的积累,初步建立了包括600余个数据在内的环渤海14C数据库,其中笔者贡献的(包括尚未获得结果的)达到250余个。(13)牡蛎壳体18O,13C和87Sr同位素组成的分辨率,已从20年前的季节级别提高到现在的半月级别,这是继发现牡蛎礁体记录的第一、二等级的环境变化之后,单个壳体记录的第三等级的变化(数十年际→年际→季节和月际变化)。壳体的个体形态学研究表明,位于河口、开放海湾不同微地貌环境的礁体中的牡蛎个体的高/宽比、重量和生长速率不同。大吴庄礁体近50个14C(其中AMS方法获得的数据30余个)和近20个OSL数据的研究,发现该处礁体历时的两种可能(>1 ka和<0.7 ka)。确定了牡蛎壳体分泌速率(1~1.7 cm/a)和休眠水温(6~11℃)等基本参数,并探讨了礁体发育与古气候(温度、降水等)的关系。(14)继续贝壳堤时空分布、成因与环境演化研究。提出了贝壳堤的水下线形沙坝→沿岸堤→风成沙丘多成因过程假说。近10处堤底板的水准测量表明,底板多向海倾斜。初步确定了各堤前缘、后缘底板及其高差平均值,堤顶部的高程,以及底板和顶部的年龄。根据新的发现,将III、II和I三堤分别划分为2道支堤。发现I堤叠加于歧口-马棚口NNW-SSE向的晚全新世线性埋藏凸起之上,为前人的渤海湾西部NNW-SSE向新构造形迹控制古海岸线的假说提供了证据。(15)继续全新世相对海面变化研究,初步建立了有孔虫、硅藻和软体动物、贝壳堤和牡蛎礁等代用指标,并与介形虫鉴定、岩石学(石膏与黄铁矿晶粒等)研究及AMS 14C和OSL测年(包括有孔虫壳体AMS 14C测年)相结合,揭示了地层记录的(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的)全新世9~11次海水影响增强事件。根据贝壳堤前、后缘底板的高度和沉积学特征,确定了底板作为海面变化标志点的自身误差经验值和对应平均大潮差范围的误差经验值;确定了牡蛎礁顶板起伏误差值并对应海平面位置,并被礁顶上覆潮间带泥层的平均厚度(对应海平面-平均高潮位之间的调适空间)所证实。(16)开展了泥质海岸带脆弱地质环境研究。初步发现了渤海湾西北部浅海区中全新世高能沉积事件、贝壳堤中的宋金、明末和"小冰期"风暴潮夹层或风力增强期。统计了19世纪末期以来10次重大风暴潮的淹浸范围、并将百余年来的极端高水位(在进行了地面下沉校正后)统一折算为黄海85高程,根据海洋气象部门的渤海湾西岸不同重现期风暴潮水位高度,确定了上述10次风暴潮水位的重现期。提出了叠加地学因素(地面下沉、海面上升、海面上升的净增水效应及河口增水效应等)的渤海湾西岸2010~2050年从50年到10 000年的5个不同重现期的风暴潮水位预测方案。通过海(河)堤及沿海低地的RTK测量,初步查明了滨海新区和海(河)堤地表高程现状。通过对地下潜水位高程测量,初步发现了潜水位面向陆反向倾斜的特征。(17)建立了包括5个地学参数共计11项指标的泥质海岸带环境地学评价体系。向地方政府提交了南港工业区围海造陆区地质环境评价、天津港风暴潮预测、天津浅海区软土分布、贝壳堤与牡蛎礁重新划界、海区人工鱼礁选址、海区活牡蛎礁勘查、海岛地名普查和黄骅港及周边地区地质环境评价等研究报告。此外,在风暴潮预警、海堤加高等方面,积极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在完成地质调查任务的同时,力争以扎实的地学研究成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海岸带 第四纪地质学 地质环境变化
下载PDF
城市地质环境质量信息权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谭卓英 吴恒 王思敬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40-144,共5页
利用现代信息理论,提出了信息权的概念并建立了信息权模型.采用分级计权方法,反映了要素及要素与因子间的作用程度及层次关系,并采用数理逻辑推理,避免了人为因素干扰.
关键词 地质环境质量 信息权 综合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
下载PDF
环境岩土工程研究若干建议 被引量:11
17
作者 廖雄华 凌贤长 +1 位作者 王蕾笑 单兴波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123-126,共4页
当今,城市建设已引发越来越多的环境地质问题。由于该类问题多数属于不可逆的地质过程,因此针对其成因机制开展一些前瞻性的基础性研究,为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厘定提供必需的理论储备,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就目前城市建... 当今,城市建设已引发越来越多的环境地质问题。由于该类问题多数属于不可逆的地质过程,因此针对其成因机制开展一些前瞻性的基础性研究,为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厘定提供必需的理论储备,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就目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中几个较为突出的方面,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岩土工程 施工力学 地下水动力学 数值仿真
下载PDF
多年冻土地区金刚石矿的环境问题——以Yakutia西北部Anabar矿为例(英文) 被引量:9
18
作者 V.N. Makarov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257-262,共6页
Placer diamond mining in the Anabar area involves various operations that cause long-term (nearly a quarter of a century) environmental impacts. The long history of mining activities, the technology used to mine the p... Placer diamond mining in the Anabar area involves various operations that cause long-term (nearly a quarter of a century) environmental impacts. The long history of mining activities, the technology used to mine the placers, as well as the poor assimilative capacity of the natural systems can result in serious environmental impacts in the area. The primary geochemical processes in the diamond-bearing area are affected by the occurrence of permafrost and relict ice, the lengthy duration of ice cover in water bodies, and the widespread development of cryogenic processes. This promotes physical migration of contaminants, cryogenic metamorphization of waters, and long-term accumulation of organic contaminants in low-temperature, reduction and sedimentation barriers. In this paper, some environmental and geochemical effects of diamond mining in the Arctic area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environmental diamond mining PERMAFROST water hydrogeochemical ANOMALIES CONCENTRATIONS
下载PDF
美国矿床环境研究动态及建议 被引量:7
19
作者 汪明启 任萍 严光生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4期636-641,共6页
通过收集美国地质调查局近几年公开出版物及其网站上发布的资料,总结了美国在环境矿床学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内容涉及32种矿床的地质—环境模型、矿床的环境地球化学背景或基准值、流域性矿床—环境综合研究和特殊矿床的环境效应等方面... 通过收集美国地质调查局近几年公开出版物及其网站上发布的资料,总结了美国在环境矿床学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内容涉及32种矿床的地质—环境模型、矿床的环境地球化学背景或基准值、流域性矿床—环境综合研究和特殊矿床的环境效应等方面。结合美国的研究成果和我国国情,建议我国地质调查局现阶段在该领域研究首先集中在矿床的地质—环境模型和用于战略性资源评价中的矿床环境评价指标等战略性研究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地质-环境模型 地球化学基准值 矿床环境效应
下载PDF
对于发展环境岩土工程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6
20
作者 张在明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16,共7页
对于“环境岩土工程”是否能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 ,它产生和发展的依据是什么 ,环境岩土工程在工作内容和方法方面有哪些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人们的看法还存在很多分歧。在人类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 ,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和工... 对于“环境岩土工程”是否能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 ,它产生和发展的依据是什么 ,环境岩土工程在工作内容和方法方面有哪些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人们的看法还存在很多分歧。在人类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 ,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无疑都希望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内为环境的改善做出贡献。本文试图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 ,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岩土工程 岩土工程 地下空间 开发利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