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55篇文章
< 1 2 1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lar cycles during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revealed by equatorial aurora records
1
作者 Yong Wei LiMei Yan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EI CAS 2025年第1期182-187,共6页
Solar cycles are fundamental to astrophysics,space exploration,technological infrastructure,and Earth's climate.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se cycles and their history can aid in risk mitigation on Earth,while al... Solar cycles are fundamental to astrophysics,space exploration,technological infrastructure,and Earth's climate.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se cycles and their history can aid in risk mitigation on Earth,while also deepening our knowledge of stellar physics and solar system dynamics.Determining the solar cycles between 1600 and 1700-especially the post-1645 Maunder Minimum,characterized by significantly reduced solar activity-poses challenges to existing solar activity proxies.This study utilizes a new red equatorial auroral catalog from ancient Korean texts to establish solar cycle patterns from 1623 to 1700.Remarkably,a further reevaluation of the solar cycles between 1610 and 1755 identified a total of 13 cycles,diverging from the widely accepted record of 12 cycles during that time.This research enhances our understanding of historical solar activity,and underscores the importance of integrating diverse historical sources into modern analy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ar cycle Maunder Minimum solar activity red equatorial aurora West Pacific geomagnetic anomaly
下载PDF
Vertical gradients of neutral winds observed by ICON and estimated by the Horizontal Wind Model during the geomagnetic storm on August 26−28,2021
2
作者 JiaWei Wu Chao Xiong +1 位作者 YuYang Huang YunLiang Zhou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EI CAS 2025年第1期69-80,共12页
The Michelson Interferometer for Global High-resolution Thermospheric Imaging(MIGHTI)onboard the Ionospheric Connection Explorer(ICON)satellite offers the opportunity to investigate the altitude profile of thermospher... The Michelson Interferometer for Global High-resolution Thermospheric Imaging(MIGHTI)onboard the Ionospheric Connection Explorer(ICON)satellite offers the opportunity to investigate the altitude profile of thermospheric winds.In this study,we used the red-line measurements of MIGHTI to compare with the results estimated by Horizontal Wind Model 14(HWM14).The data selected included both the geomagnetic quiet period(December 2019 to August 2022)and the geomagnetic storm on August 26-28,2021.During the geomagnetic quiet period,the estimations of neutral winds from HWM14 showed relatively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observations from ICON.According to the ICON observations,near the equator,zonal winds reverse from westward to eastward at around 06:00 local time(LT)at higher altitudes,and the stronger westward winds appear at later LTs at lower altitudes.At around 16:00 LT,eastward winds at 300 km reverse to westward,and vertical gradients of zonal winds similar to those at sunrise hours can be observed.In the middle latitudes,zonal winds reverse about 2-4 h earlier.Meridional winds vary more significantly than zonal winds with seasonal and latitudinal variations.According to the ICON observations,in the northern low latitudes,vertical reversals of meridional winds are found at 08:00-13:00 LT from 300 to 160 km and at around 18:00 LT from 300 to 200 km during the June solstice.Similar reversals of meridional winds are found at 04:00-07:00 LT from 300 to 160 km and at 22:00-02:00 LT from 270 to 200 km during the December solstice.In the southern low latitudes,meridional wind reversals occur at 08:00-11:00 LT from 200 to 160 km and at 21:00-02:00 LT from 300 to 200 km during the June solstice.During the December solstice,reversals of the meridional wind appear at 20:00-01:00 LT below 200 km and at 06:00-11:00 LT from 300 to 160 km.In the northern middle latitudes,the northward winds are dominant at 08:00-14:00 LT at 230 km during the June solstice.Northward winds persist until 16:00 LT at 160 and 300 km.During the December solstice,the northward winds are dominant from 06:00 to 21:00 LT.The vertical variations in neutral winds during the geomagnetic storm on August 26-28 were analyzed in detail.Both meridional and zonal winds during the active geomagnetic period observed by ICON show distinguishable vertical shear structure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storm.On the dayside,during the main phase,the peak velocities of westward winds extend from a higher altitude to a lower altitude,whereas during the recovery phase,the peak velocities of the westward winds extend from lower altitudes to higher altitudes.The velocities of the southward winds are stronger at lower altitudes during the storm.These vertical structures of horizontal winds during the storm could not be reproduced by the HWM14 wind estimations,and the overall response to the storm of the horizontal winds in the low and middle latitudes is underestimated by HWM14.The ICON observations provide a good dataset for improving the HWM wind estimations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atmosphere,especially the vertical vari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rizontal neutral winds vertical gradients Ionospheric Connection Explorer satellite Horizontal Wind Model 14 geomagnetic storm
下载PDF
2021年漾濞M_(S)6.4地震地下面电流计算研究
3
作者 孙君嵩 王丽 +2 位作者 袁桂平 章鑫 李鸿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6,共6页
以区域固定地磁台站观测数据为基础,定量研究2021-05-21漾濞M_(S)6.4地震前川滇地区出现的地磁日变化空间相关异常现象,并基于毕奥-萨法尔定律和蒙特卡洛模型反演地下电流的分布状态和深度。结果显示:1)研究区域下方存在2处高导带,位置... 以区域固定地磁台站观测数据为基础,定量研究2021-05-21漾濞M_(S)6.4地震前川滇地区出现的地磁日变化空间相关异常现象,并基于毕奥-萨法尔定律和蒙特卡洛模型反演地下电流的分布状态和深度。结果显示:1)研究区域下方存在2处高导带,位置与前人给出的地壳流位置相对应;2)研究区域下方既存在横向界面的不均匀性,也存在纵向界面的不均匀性,面电流的分布可能与构造活动有关;3)热物质上涌可能是地下电流集中分布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日变化 地下电流 地质构造 电性结构
下载PDF
高空电磁脉冲晚期成分作用下500 kV变压器无功损耗仿真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杨一帆 刘民周 +2 位作者 谢彦召 陈宇浩 田爽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7-277,共11页
高空电磁脉冲晚期成分(HEMP E3)效应会在变压器中性点与大地构成的回路中产生地磁感应电流(GIC),严重时会使变压器铁心半波饱和,进而导致励磁电流严重畸变、无功损耗急剧增加、局部过热和振动加剧等后果。为准确地分析电力变压器在HEMPE... 高空电磁脉冲晚期成分(HEMP E3)效应会在变压器中性点与大地构成的回路中产生地磁感应电流(GIC),严重时会使变压器铁心半波饱和,进而导致励磁电流严重畸变、无功损耗急剧增加、局部过热和振动加剧等后果。为准确地分析电力变压器在HEMPE3作用下的无功损耗特性,该文搭建了HEMP E3对500 kV电力变压器作用的电磁暂态仿真模型,基于IEC 61000-2-9给出的标准HEMP E3波形,定量分析了感应电场幅值、上升时间、下降时间以及变压器带负载情况等对电力变压器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HEMP E3作用下500 kV变压器无功损耗与GIC呈正相关性,且无功损耗波形滞后于感应电场的变化;HEMP E3感应电场的下降时间对500 kV变压器无功损耗的影响远超上升时间;负载阻抗的阻值相同时,容性负载下的励磁电流和无功损耗幅值最大,感性负载下幅值最小。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评估HEMPE3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器 地磁感应电流 高空电磁脉冲晚期成分 无功损耗
下载PDF
地磁感应电流多学科交叉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余年 张学健 +1 位作者 孔文新 韦昌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67,共14页
地磁感应电流(geomagnetically induced currents,GIC)是指地球变化磁场在地球表面导体中产生的感应电流,可对电网、油气管道、高铁等人造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包括电力系统失效、通信干扰和电子设备损坏等,影响其稳定运行和功能。研究... 地磁感应电流(geomagnetically induced currents,GIC)是指地球变化磁场在地球表面导体中产生的感应电流,可对电网、油气管道、高铁等人造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包括电力系统失效、通信干扰和电子设备损坏等,影响其稳定运行和功能。研究GIC的意义在于深入理解其产生机理及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应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在深入总结GIC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GIC的产生机理及影响因素,包括宇宙空间、地球环境和电力系统对GIC的影响;概述了GIC的研究现状,分别从空间物理、地球物理和电气工程领域对GIC进行了综合评述;进而详细介绍了GIC估算的步骤,包括地磁场数据与建模、地电场和导体中GIC的计算;并重点分析了不同地球物理参数对GIC估算结果的影响以及互相之间的差异;最后,对GIC研究面临的挑战、地球物理在相关问题解决中的潜在贡献以及研究未来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感应电流 地球磁场 大地电磁 地磁灾害
下载PDF
子午工程二期感应式磁力仪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喜珍 冯志生 +3 位作者 居海华 闫彬 马新欣 陈志青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4年第1期31-36,共6页
地球的感应磁场是空间电流体系在地球内部感应而成的电流所产生的磁场.通过地球感应磁场的观测,既可以了解空间电流体系的信息,也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电性结构等信息,是研究空间天气事件和地震圈层耦合机理的重要物理参量.子午工程在我国... 地球的感应磁场是空间电流体系在地球内部感应而成的电流所产生的磁场.通过地球感应磁场的观测,既可以了解空间电流体系的信息,也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电性结构等信息,是研究空间天气事件和地震圈层耦合机理的重要物理参量.子午工程在我国大陆和南极地区东经120°、100°和北纬30°、40°线附近布设呈“#”字型分布的多台(套)感应式磁力仪,开展固定、长期、连续的地球感应磁场测量.子午工程一期配置有14台(套)由乌克兰生产的LEMI-30型感应式磁力仪,自2009年开始观测,至今一直正常运行,并将与子午工程二期并网融合运行.子午工程二期将布设13台(套)感应式磁力仪,计划于2023年投入运行,与子午工程一期已布设设备共形成27台(套)的感应式磁力仪观测网.子午工程二期感应式磁力仪由我国自主研制,磁芯采用高磁导率的新型合金材料,通过采用多片叠加技术,有效聚集磁场,增强感应输出信号,提高传感器对微弱信号的拾取能力.研制方出厂测试、中国计量科学院测试以及在高淳地震台较长时间的实际观测,结果表明,子午工程二期采用的感应式磁力仪的频带范围宽,可达0.001~30 Hz,灵敏度高,分辨力达10 pT,长期运行稳定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午工程 地磁监测 感应式磁力仪
下载PDF
子午工程二期宽频地磁波监测仪研制 被引量:1
7
作者 于向前 和冬华 +6 位作者 肖池阶 宗秋刚 施伟红 刘斯 陈鸿飞 王永福 邹鸿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4年第1期6-14,共9页
地球的磁层中存在各种波现象,其频率从mHz延伸到数千Hz.这些波的研究一直是空间物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针对目前世界上地磁台站的波监测设备均为各自测量相对变化、缺乏统一标定、无法进行从高纬到低纬联合观测、无法进行多台设备观测数... 地球的磁层中存在各种波现象,其频率从mHz延伸到数千Hz.这些波的研究一直是空间物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针对目前世界上地磁台站的波监测设备均为各自测量相对变化、缺乏统一标定、无法进行从高纬到低纬联合观测、无法进行多台设备观测数据的统一对比研究的现状,本文综合使用磁阻传感器(探测ULF频段:1 mHz~2 Hz)、巨磁感抗传感器(探测ELF频段:0.2 Hz~2 kHz)和线圈传感器(探测VLF频段:0.2 kHz~10 kHz)研制新一代的宽频地磁波监测仪,将这些监测仪放置在120°E子午链附近的黑龙江漠河站(高纬)、北京十三陵站(中纬)、海南乐东站(低纬)等典型区域的地磁台站上,并对各个台站的设备进行统一的时间、振幅和频率标定,结合FY-3E、SMILE等近地空间卫星数据,全面提升对地球磁层的各种波现象的探测能力.研制的宽频地磁波监测仪的性能测试实验表明,其具有对一定频率(1 mHz~10 kHz)的波的探测能力;其幅度探测范围为:±65000 nT(ULF频段)、±1000 nT(ELF频段)、±100 pT(VLF频段);在量程范围内又具有较低的非线性误差:ULF频段≤0.0446%、ELF频段≤0.51%、VLF频段≤1.18%;噪声水平也较低:RMS(方均根)噪声≤0.5554 nT(ULF频段)、NPS(功率谱)噪声≤0.028 nT/√Hz(ELF频段)、NPS(功率谱)噪声≤0.24 pT/√Hz(VLF频段).所有这些特点使得所提出的宽频地磁波监测仪能够满足子午工程二期的波探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午工程二期 宽频地磁波监测仪 磁阻传感器 巨磁感抗传感器 线圈传感器
下载PDF
2014年霍山M_(S)4.3地震前后重磁场变化特征及机理分析
8
作者 梁霄 储飞 +3 位作者 徐如刚 孙鸿博 肖伟鹏 王俊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51-1171,共21页
文中利用安徽省及周边地区2010—2015年流动重力和2013—2014年流动地磁资料,系统分析了霍山地震前后重力和岩石圈磁场三分量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利用小波分析法提取震前重磁场变化不同分解尺度的小波细节,结合地下流体资料探讨了霍山地... 文中利用安徽省及周边地区2010—2015年流动重力和2013—2014年流动地磁资料,系统分析了霍山地震前后重力和岩石圈磁场三分量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利用小波分析法提取震前重磁场变化不同分解尺度的小波细节,结合地下流体资料探讨了霍山地震的发震背景和震前地球物理场前兆异常明显的原因。霍山地震前,重力场与岩石圈磁场总强都形成了异常变化的高梯度带,异常范围约为100km,梯度带的走向与发震断裂一致,地壳形变与地下流体运移明显受到构造断裂的控制。岩石圈磁场总强在霍山地区出现了较大幅度下降,重力场经历了“区域整体微小负值变化—形成重力异常高梯度带—在重力变化零等值线附近发震”的演化过程。震前半年“霍山窗”开窗,小地震活动显著增强,区域地壳运动水平显著上升,加速了区域应力状态的调整与地下流体的运移,导致了重磁场震前的显著变化;小波分析结果显示,磁场变化的极值点靠近重力场变化的零值线及断裂发育区域,表明重力场与岩石圈磁场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进一步揭示了基于重力与岩石圈磁场变化等地球物理前兆信息预报地震的可能,结合区域应力场、地下流体、重力场与岩石圈磁场变化的综合分析,更有利于震前地震危险区的划定及危险性研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重力场 岩石圈磁场 小波多尺度分解 地下流体
下载PDF
高斯函数拟合的地磁日变规律分析及改正
9
作者 郭云飞 柴洪洲 +2 位作者 种洋 汪金花 宿楚涵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6,共8页
地磁数据的采集精度直接影响着地磁匹配定位的准确度,地磁日变改正是获取高精度地磁数据的重要前提.在远海以及一些远离台站有效范围的偏远区域设立日变站相对困难,而且保证日变站持续稳定的工作对日变站的设立提出了更高要求.日变改正... 地磁数据的采集精度直接影响着地磁匹配定位的准确度,地磁日变改正是获取高精度地磁数据的重要前提.在远海以及一些远离台站有效范围的偏远区域设立日变站相对困难,而且保证日变站持续稳定的工作对日变站的设立提出了更高要求.日变改正步骤复杂而繁琐,大多通过多台站联合改正或监测相应时刻日变站的变化实现,对于区域地磁数据采集过程的日变改正研究相对较少.针对这些问题,文章顾及地磁静日变化存在一定周期性的特点,基于高斯拟合函数对单点位多个太阳日下的地磁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并对区域多点的地磁场数据进行日变拟合及改正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高斯函数拟合得到的点位磁场的静日变化能够满足地磁日变改正精度,拟合误差在几个nT以内,中误差也不超过10 nT;区域点位实验中,将高斯函数拟合获得的日变改正值与常规方法获得的日变改正值进行对比,其中82.3%的点位日变改正值的差值在±5 nT以内.因此,基于高斯函数拟合的地磁日变改正分析能够根据观测时间获得相应区域的日变改正估值,实现日变改正,获得高精度地磁数据,为地磁匹配定位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静日变化 高斯函数 磁场变化拟合 日变改正
下载PDF
低成本地磁场监测设备的设计与实现
10
作者 孙路强 张明东 +1 位作者 康健 刘建波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5-671,共7页
为能够在短时间内建成区域高密度地磁场观测台网,实现地磁场数据成网、成片观测,需要解决精准捕捉极震区特大震前磁场异常现象的问题。项目组利用物联网通信技术,基于RM3100三轴磁传感器,开发低成本地磁场监测设备,并部署在天津市宝坻... 为能够在短时间内建成区域高密度地磁场观测台网,实现地磁场数据成网、成片观测,需要解决精准捕捉极震区特大震前磁场异常现象的问题。项目组利用物联网通信技术,基于RM3100三轴磁传感器,开发低成本地磁场监测设备,并部署在天津市宝坻区、武清区,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数据分析技术和时序数据存储技术,开展地震前兆异常自动判定和可视化预报技术研究。该成果在2022年6月23日天津宝坻M 2.0地震中得到了验证,说明低成本地磁场观测系统不仅对大震有察觉,对于近距离的中小地震同样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 地震预报 低成本 高密度 大数据
下载PDF
航空平台地磁矢量匹配导航算法研究进展
11
作者 陈棣湘 陈卓 +1 位作者 张琦 潘孟春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共10页
航空地磁矢量导航技术因其具有自主、无源、可靠性强的优势,在卫星导航系统受到攻击等情况下可有效发挥替代作用,在军民用领域均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和应用价值。航空平台具有飞行速度快、短时间跨越地域广的特性,对地磁矢量测量与导航... 航空地磁矢量导航技术因其具有自主、无源、可靠性强的优势,在卫星导航系统受到攻击等情况下可有效发挥替代作用,在军民用领域均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和应用价值。航空平台具有飞行速度快、短时间跨越地域广的特性,对地磁矢量测量与导航方法提出高精度和高可靠性等要求。该文梳理近年来航空地磁矢量导航系统的研究与发展现状,介绍地磁矢量导航的关键技术,重点对地磁矢量匹配导航算法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针对现有算法存在的不足,提出进一步提升算法的精度和鲁棒性、发展基于机器学习的地磁矢量匹配导航方法、推动无人机等新型航空平台地磁矢量导航技术发展等后续研究方向,意在促进航空地磁矢量导航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平台 地磁矢量 匹配导航算法 神经网络 模式识别
下载PDF
地磁序列辅助修正的PSO-PF室内行人定位方法
12
作者 何正伟 孙炳源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23,共7页
室内行人定位是位置服务的重要基础,地磁信号具有被随时感知的特点,基于地磁信号的定位方法一直是室内行人定位研究的一个热点。针对当前基于粒子滤波融合定位存在累计误差大、定位精度较低的问题,本文提出变长地磁序列辅助PSO-PF的室... 室内行人定位是位置服务的重要基础,地磁信号具有被随时感知的特点,基于地磁信号的定位方法一直是室内行人定位研究的一个热点。针对当前基于粒子滤波融合定位存在累计误差大、定位精度较低的问题,本文提出变长地磁序列辅助PSO-PF的室内行人定位方法。首先,在传统粒子滤波算法的基础上,融合粒子群算法进行最佳位置寻优提升实时定位的准确性;然后,建立了DTW-A^(*)算法获取变长地磁序列对一段时间累计误差进行修正,以解决基于粒子滤波定位方法的累计误差问题;最后,通过试验将本文方法与现有主流定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室内行人定位方面平均误差为0.90 m,比PDR、MaLoc和Magicol方法分别降低了73.1%、68.0%和63.8%。其中,本文方法1.43 m定位精度达90%,比PDR、MaLoc和Magicol方法分别提升了75.1%、68.4%和67.7%。此外,在不同型号手机上进行的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不仅适用且表现稳定,有望为不同设备的室内定位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室内行人定位 PSO-PF 地磁序列 行人航迹推算
下载PDF
基于三维曲面Spline模型研究中国不同地区的磁场分布
13
作者 冯彦 黄娅 +2 位作者 李翊君 张晋源 刘爽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31-40,203,共11页
利用地面台站以及子午工程测点,CHAMP卫星实测数据,建立了中国地区主磁场的三维曲面Spline(3DSS)模型。基于该模型进行了我国的高原地区(青藏高原28°N-38°N,78°E-102°E)、平原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27°N-34°... 利用地面台站以及子午工程测点,CHAMP卫星实测数据,建立了中国地区主磁场的三维曲面Spline(3DSS)模型。基于该模型进行了我国的高原地区(青藏高原28°N-38°N,78°E-102°E)、平原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27°N-34°N,111°E-122°E)以及海洋地区(东海和南海部分区域16°N-30°N,123°E-136°E)的磁场模拟。分别基于高原及平原的实测数据建立了各自的3DSS模型。另外分别建立了对应的二维Taylor(2DTY)、三维Taylor多项式(3DTY)模型以比较验证。建模时考虑了所有测点的场源移除、地面及卫星数据间的数据真空、边界效应等问题。为了考察模型相对于实测值的模拟精度,对三个地区分别选取若干个测点不参与建模,将所建模型分别模拟这些测点,并计算残差、变化率及均方根偏差(RMSE)。结果显示无论是全国3DSS模型还是小区域3DSS模型,其变化率除了Y分量略大,其余分量都在1%以内,模拟精度均要好于2DTY和3DTY模型。小区域(高原及平原)3DSS模型能较好反映区域磁场分布。模型对高原的拟合最好,平原次之,海洋地区最差,说明3DSS模型不需要太多的测点即可完成建模,但建模精度依赖于测点的数量及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 三维模型 曲面Spline 子午工程 CHAMP卫星 CM4
下载PDF
子午工程二期自动磁通门经纬仪
14
作者 王喜珍 范晓勇 +3 位作者 张策 滕云田 马新欣 陈志青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4年第1期24-30,共7页
地磁台站观测有相对记录和绝对观测2种,相对记录数据需经基线值改正后方可得到地磁场要素的实际值.磁通门经纬仪是获取基线值的基本设备之一,在地磁观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台站采用的磁通门经纬仪需人工操作,人为因素会对观测数据质... 地磁台站观测有相对记录和绝对观测2种,相对记录数据需经基线值改正后方可得到地磁场要素的实际值.磁通门经纬仪是获取基线值的基本设备之一,在地磁观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台站采用的磁通门经纬仪需人工操作,人为因素会对观测数据质量产生影响,因在偏远地区和环境恶劣地区无法实现地磁绝对观测,造成地磁绝对观测的空间覆盖空白.子午工程二期将在我国内地地区首次开展自动化磁偏角和磁倾角地磁绝对观测,必将推动地磁绝对观测技术创新与发展.自动磁通门经纬仪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磁偏角和磁倾角自动化观测设备,采用无磁材料和压电电机,通过优化设计与改进加工工艺,以及引入多参量误差补偿算法,有效克服和消除了系统误差,提高了测量精度.该设备在河北涉县台、吉林合隆台、陕西乾陵台和北京白家疃台等台站开展了长时间的实际观测,并与台站的人工磁通门经纬仪观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自动磁通门经纬仪的主要性能指标达到了人工磁通门经纬仪水平.该设备也通过了中国地震局前兆设备入网测试,功能和性能指标符合地磁台站地磁绝对观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午工程 地磁监测 自动磁通门经纬仪 测量误差
下载PDF
基于地磁场重复观测资料分析玛多M_(W)7.3地震前地磁场变化
15
作者 宋成科 张鹏涛 陈斌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8-46,共9页
基于玛多地震周边的地磁场重复观测资料,使用泰勒多项式空间参考场方法和自然正交分量方法分别对观测资料进行日变通化和长期变化改正,获得了玛多地震前后地磁场变化特征。通过对观测和数据处理的分析,获得了各期计算结果的误差,并基于... 基于玛多地震周边的地磁场重复观测资料,使用泰勒多项式空间参考场方法和自然正交分量方法分别对观测资料进行日变通化和长期变化改正,获得了玛多地震前后地磁场变化特征。通过对观测和数据处理的分析,获得了各期计算结果的误差,并基于误差对地磁场变化进行了部分修正。结果表明,玛多地震1~2年岩石圈磁场年变化会出现明显的趋势转折,变化量为5~10nT。根据速度—状态依赖的摩擦定律的地震周期分析发现,震前断层滑动量较小,因此岩石圈磁场年变化并非由地震前断层滑动引起的应力扰动产生。玛多地震前地下流体的变化产生的电磁效应更可能是产生岩石圈磁场变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地磁重复观测 岩石圈磁场变化 应力 摩擦定律
下载PDF
昌黎台地磁观测Z分量秒值受电气化铁路影响的分析
16
作者 佟鑫 张国苓 +2 位作者 郭建芳 周剑青 殷金平 《山西地震》 2024年第1期29-32,43,共5页
电气化铁路对地磁观测造成的干扰一方面由铁路本身铁磁性物质引起,另一方面由机车运行时高压电弧产生的磁场引起。本文主要对电气化机车运行时对昌黎台地磁观测垂直分量的影响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干扰形态主要表现为突跳尖峰,干扰幅... 电气化铁路对地磁观测造成的干扰一方面由铁路本身铁磁性物质引起,另一方面由机车运行时高压电弧产生的磁场引起。本文主要对电气化机车运行时对昌黎台地磁观测垂直分量的影响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干扰形态主要表现为突跳尖峰,干扰幅度约0.5~5 nT;电气化铁路两侧引起的干扰方向相反,同侧的相同;测点距离铁路越近,对观测值的影响越大。通过研究分析,明确电气化机车运行对昌黎台地磁观测值产生的影响,为观测数据的正确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观测 干扰 电气化铁路
下载PDF
基于One NET云平台和北斗GPS双模定位的智慧停车系统
17
作者 胡应坤 潘中良 +1 位作者 曾秀芳 张东波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4年第10期138-141,共4页
本文指出目前智慧停车面临三大技术难题:一是如何实现高精度停车位置定位;二是如何准确实现车位空闲状态检测;三是构建互联互通的停车场停车信息网络系统并对接到云平台,实现整个城市停车信息的大数据共享。为此,本文设计了一款基于One... 本文指出目前智慧停车面临三大技术难题:一是如何实现高精度停车位置定位;二是如何准确实现车位空闲状态检测;三是构建互联互通的停车场停车信息网络系统并对接到云平台,实现整个城市停车信息的大数据共享。为此,本文设计了一款基于OneNET云平台和北斗GPS双模定位的智慧停车系统,从理论上可解决上述3个关键问题。系统经过测试运行正常,数据收发正常,各传感器和北斗GPS定位数据准确,云平台数据更新保持在1~2 s之间。表明该系统具有车位状态监测准确、位置定位可精确到分米级别、数据上传到云平台存储和显示快速及时的特点,能够提高停车场的利用率和周转率,方便车主出行和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neNET云平台 北斗GPS 地磁结合红外传感技术
下载PDF
基于第十三代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型在中国区域特征分析与研究
18
作者 张秀玲 赵旭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28,共9页
根据最新的第十三代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型(IGRF13),计算了2015—2020年中国区域地磁场模型七要素长期变化速率,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区域地磁场长期变化特征。通过分析计算我国28个地磁台的IGRF13模型值与实际地磁场的长期变化速率、差值... 根据最新的第十三代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型(IGRF13),计算了2015—2020年中国区域地磁场模型七要素长期变化速率,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区域地磁场长期变化特征。通过分析计算我国28个地磁台的IGRF13模型值与实际地磁场的长期变化速率、差值及均方误差,结果显示:IGRF13模型所显示的地磁场长期变化与我国区域地磁场实际观测变化基本一致,但在局部区域也存在差异,IGRF13模型能够体现中国区域地磁场的特征。应用IGRF13模型数据时需要考虑局部区域与台站实际观测数据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参考场模型 等变线 平均年变率 长期变化速率 均方根误差
下载PDF
重磁测量在海岛礁及其邻域中的应用与展望
19
作者 徐行 柴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4,共24页
重磁测量在海岛礁及其邻域的应用与研究中不可或缺。由于海岛礁及邻域重磁场空间分布的梯度和幅度变化较大,又受地理环境与技术的限制,获取该区域高分辨率、高精度的重磁测量信息较为困难,导致测量成果质量不高且产品单一,亟需科技创新... 重磁测量在海岛礁及其邻域的应用与研究中不可或缺。由于海岛礁及邻域重磁场空间分布的梯度和幅度变化较大,又受地理环境与技术的限制,获取该区域高分辨率、高精度的重磁测量信息较为困难,导致测量成果质量不高且产品单一,亟需科技创新来扭转此局面。本文系统分析了海岛礁及其邻域地理环境、重磁特征和相关测量技术方法的发展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了该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及应用研究,并对未来发展方向作出展望:(1)加强重磁测量技术方法的研究,构建高水平的立体观测系统;(2)深化多源数据融合处理技术方法研究,丰富测量成果的输出方式;(3)充分利用海岛礁作为定点的中长期观测平台的天然优势,开展地球物理场的融合研究,拓展其应用与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礁 重磁测量 立体探测系统 数据融合 隐蔽测量技术
下载PDF
淮南深地地磁总场连续观测与时变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良辉 王博 +4 位作者 宋晓林 王赟 金承奕 姚硕 史钰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20-828,共9页
深地实验室具有电磁干扰小的"超净"地磁观测优势,已成为地磁观测的新平台和研究热点.为了评估淮南深地实验室地磁环境、认识地磁总场时变特征及地下与地面耦合性,我们于2022年在地下巷道(-848 m)和地表(+22 m)同步实施了地磁... 深地实验室具有电磁干扰小的"超净"地磁观测优势,已成为地磁观测的新平台和研究热点.为了评估淮南深地实验室地磁环境、认识地磁总场时变特征及地下与地面耦合性,我们于2022年在地下巷道(-848 m)和地表(+22 m)同步实施了地磁总场长期连续观测,对观测数据进行了功率谱、小波谱、地磁总场变化特征的分析及与附近的蒙城地磁台比对.研究结果表明:(1)地下无(或弱)磁干扰点位的地磁环境较优越,与蒙城地磁台相媲美,适用于地磁场变化的高精度、长期连续观测;(2)地下地磁观测可有效过滤地表上由工业与人类活动等的电磁干扰,其记录的地磁总场变化与蒙城地磁台具有较好的耦合性;(3)地下磁测可清晰记录地磁总场的平静变化、不同周期磁暴、地磁脉冲等丰富的时变信息,可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地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实验室 地磁总场 时间变化 观测 地磁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