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dentification of novel catalytic features of endo-β-1,4-glucanase produced by mulberry longicorn beetle Apriona germari 被引量:1
1
作者 SAMI Amtul Jamil HAIDER Mohammed Kamra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765-770,共6页
Mulberry longicorn beetle, Apriona germari, has been reported to produce two endo-β-1,4-glucanases or AgEGases (accession Nos. Q6SS52 and Q5XQD1). AgEGase sequence contains catalytic motif (amino acid residues 37~48)... Mulberry longicorn beetle, Apriona germari, has been reported to produce two endo-β-1,4-glucanases or AgEGases (accession Nos. Q6SS52 and Q5XQD1). AgEGase sequence contains catalytic motif (amino acid residues 37~48), which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family Glycohydrolase 45 and is identified as the substrate binding site. The application of bioinformatics ap-proaches includes sequence analysis, structural modeling and inhibitor docking to relate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AgEGases. We have dissected the sequence and structure of AgEGase catalytic motif and compared it with crystal structure of Humicola insolens endoglucanases V. The results show an involvement of sulfur containing amino acid residues in the active site of the enzyme. Cys residues and position of disulfide bonds are highly conserved between the two structures of endoglucanases of A. germari. Surface calculation of AgEGase structure in the absence of Cys residues reveals greater accessibility of the catalytic site to the substrate involving Asp42, a highly conserved residue. For the inhibition study, tannin-based structure was docked into the catalytic site of AgEGase using ArgusLab 4.0 and it resulted in a stable complex forma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inhibition could occur through formation of a stable transition state analog-enzyme complex with the tannin-based inhibitor, as observed with other insect cellulases in our labora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llulases AgEGase Apriona germari INHIBITION ANTHOCYANIDINS
下载PDF
Chemical control of Apriona germari(Hope) larvae with zinc phosphide sticks
2
作者 SHUI Sheng-ying WEN Jun-bao +3 位作者 CHEN Min HU Xiao-li LIU Fang LI Jing 《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 CAS 2009年第1期9-13,共5页
Larvae of Apriona germari (Hope), found widely in China, cause serious damage to trees and are difficult to control. Since some biological control methods have not been applied effectively in the field, chemical con... Larvae of Apriona germari (Hope), found widely in China, cause serious damage to trees and are difficult to control. Since some biological control methods have not been applied effectively in the field, chemical control methods are used widely. Because of low cost, no poisonous residues and relatively safe application, zinc phosphide sticks have been tested to control the larvae as a matter of urgency. However, there were no criteria about the dosage and use. Giv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rvae tunnels on triploid Populus tomentosa trees and the one-on-one way of using poison-fumigated sticks, the larvae were treated by three treatments with zinc phosphide sticks. The treatments are as follows: inserting one stick into the first hole of the tunnel from bottom to top (T1), inserting a stick into each of the lowest two holes (T2) and inserting one stick into the first and third hole from bottom to top separately (T3). We cleared the frass around the holes and on the ground before inserting the sticks and blocking every hole with mud for each treatment. After the fourth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the larvae of CK were still active, and had caused serious damage and emanated fresh fi'ass from old and new holes. Some larvae treated with T1 and T2 were in an intermediate state, but all of the larvae treated with T3 died completely and their old holes had heal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serting zinc phosphide sticks (the extent of dispersion of the sticks was 20%) is a feasible method to control A. germari (Hope) larvae in triploid P. tomentosa of pulpwood trees. Because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among the three treatments, we recommend that T1 should be used for economic effica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riona germari LARVAE zinc phosphide sticks chemical control
下载PDF
不同发育阶段桑天牛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3
作者 郑建月 张杰 +2 位作者 曾健勇 王华玲 李会平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3年第4期425-433,442,共10页
为明确桑天牛各发育时期的菌群结构及多样性,利用16S rRNA测序技术对桑天牛卵、初孵幼虫、老熟幼虫、雌雄成虫4个发育阶段的细菌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桑天牛不同发育阶段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存在差异。初孵幼虫的Alpha多样性显著高于其... 为明确桑天牛各发育时期的菌群结构及多样性,利用16S rRNA测序技术对桑天牛卵、初孵幼虫、老熟幼虫、雌雄成虫4个发育阶段的细菌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桑天牛不同发育阶段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存在差异。初孵幼虫的Alpha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阶段。Beta多样性分析表明,雌雄成虫细菌群落高度相似。在门分类水平,卵期的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64.78%),初孵幼虫期为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38.40%、25.31%),老熟幼虫为变形菌门(93.47%),雌雄成虫为厚壁菌门(86.46%、86.35%)。在属分类水平,卵期的优势菌属为红球菌属,初孵幼虫为Muribaculaceae科未知属,老熟幼虫为Gibbsiella属,雌雄成虫为乳球菌属。在功能方面,发酵、化学异养、好氧性化学异养在桑天牛各个发育阶段的占比都较高,并且与该阶段存在的菌落有关。本研究揭示了桑天牛不同发育阶段细菌群落差异,明确了各阶段优势肠菌,可为桑天牛的生物防治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天牛 细菌 16S rRNA 多样性 不同生长发育阶段
下载PDF
刚竹茎腐病研究初报 被引量:1
4
作者 余桂萍 《河北林果研究》 1996年第S1期223-226,共4页
刚竹茎腐病研究初报余桂萍(安徽省黄山林校,屯溪245000)刚竹属禾本科(Poacede)刚竹属(Phylloslachys)。刚竹生长快,枝叶茂盛,翠绿挺拔,可供庭园绿化与观赏和编制竹制品、工艺品之用。刚竹在自然界... 刚竹茎腐病研究初报余桂萍(安徽省黄山林校,屯溪245000)刚竹属禾本科(Poacede)刚竹属(Phylloslachys)。刚竹生长快,枝叶茂盛,翠绿挺拔,可供庭园绿化与观赏和编制竹制品、工艺品之用。刚竹在自然界中由于发生茎腐病,严重影响其正常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TING ATTRACTION paper CARD TRAPPING Apriona germari
下载PDF
桑天牛株被害率与虫口密度关系的研究
5
作者 李永慈 黄大庄 +1 位作者 闫浚杰 纪惠芳 《河北林果研究》 1996年第S1期235-237,共3页
桑天牛株被害率与虫口密度关系的研究李永慈,黄大庄,闫浚杰,纪惠芳(河北农业大学,保定071000)桑天牛(Aprionagermari)是林木、果树的严重蛀干害虫,在我国北方地区主要为害毛白杨、桑树等。在科研、生产过... 桑天牛株被害率与虫口密度关系的研究李永慈,黄大庄,闫浚杰,纪惠芳(河北农业大学,保定071000)桑天牛(Aprionagermari)是林木、果树的严重蛀干害虫,在我国北方地区主要为害毛白杨、桑树等。在科研、生产过程中,经常对其为害程度进行调查。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TING ATTRACTION paper card TRAPPING Apriona germari
下载PDF
黄山风景区针叶树线虫种类及分布规律
6
作者 任启闯 《河北林果研究》 1996年第S1期241-243,共3页
黄山风景区针叶树线虫种类及分布规律任启闯(安徽省六安农业学校237000)寄生线虫是危害植物重要病原线虫,如松材线虫,在我国江苏、安徽、浙江等地发生危害十分严重,黄山松、马尾松等树种普遍感病。为了保护黄山名贵的针叶树... 黄山风景区针叶树线虫种类及分布规律任启闯(安徽省六安农业学校237000)寄生线虫是危害植物重要病原线虫,如松材线虫,在我国江苏、安徽、浙江等地发生危害十分严重,黄山松、马尾松等树种普遍感病。为了保护黄山名贵的针叶树种,我们对此风景区线虫种类进行了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TING ATTRACTION paper card TRAPPING Apriona germari
下载PDF
杨树天牛成虫生活习性及其控制对策 被引量:4
7
作者 宋墩福 陈元生 赖福胜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66-1070,共5页
杨树天牛是杨树上的一类重要害虫,由于其幼虫和蛹的生活极其隐蔽,难于防治,而成虫是裸露活动、有明显行为导向的虫态,也是有效防治的关键虫态,所以掌握其成虫的生活习性对于控制该类害虫至关重要。系统阐述了杨树天牛成虫的补充营养、... 杨树天牛是杨树上的一类重要害虫,由于其幼虫和蛹的生活极其隐蔽,难于防治,而成虫是裸露活动、有明显行为导向的虫态,也是有效防治的关键虫态,所以掌握其成虫的生活习性对于控制该类害虫至关重要。系统阐述了杨树天牛成虫的补充营养、交配、产卵、为害等生活习性,并就此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生态防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天牛(Apriona germari) 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 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生活习性 防治
下载PDF
桑粒肩天牛幼虫肠道菌群的研究 被引量:35
8
作者 何正波 殷幼平 +2 位作者 曹月青 董亚敏 张伟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41-744,共4页
Intestinal flora of 47 Apriona germari(Hope) larvae,collected from fields,had been isolated and identif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edominant bacteria were Staphylococcus.Its viable count was 7.63±0.21,and t... Intestinal flora of 47 Apriona germari(Hope) larvae,collected from fields,had been isolated and identif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edominant bacteria were Staphylococcus.Its viable count was 7.63±0.21,and the detection rate was 100%.Meanwhile,a strain of cellulose-utilizing bacterium was isolated from the fore-midgut fluid of A.germari larvae with the cellulose-congo red agar medium.The bacterium was tentatively identified as Cellulomonas.The detection rate of the cellulolytic bacterium was 23.40%,and the count was 3.84±0.54 approximately.Its contribution to the borer′s cellulose digestion needs further investig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粒肩天牛 肠道菌群 纤维单胞菌属
下载PDF
桑天牛卵长尾啮小蜂的寄主选择定位行为 被引量:21
9
作者 李继泉 杨元 +3 位作者 王树香 冯会藏 黄大庄 金幼菊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122-1128,共7页
本文对桑天牛卵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prolixus LaSalle et Huang的寄主选择定位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寄主植物-寄主昆虫复合体释放的挥发物对寄生蜂有显著的引诱作用。为了查明寄主植物-寄主昆虫复合体中挥发性引诱物... 本文对桑天牛卵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prolixus LaSalle et Huang的寄主选择定位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寄主植物-寄主昆虫复合体释放的挥发物对寄生蜂有显著的引诱作用。为了查明寄主植物-寄主昆虫复合体中挥发性引诱物质的来源,对不同处理桑枝(正常桑枝、机械损伤桑枝、系统枝、桑天牛Apriona germari(Hope)咬食和产卵桑枝)、桑天牛虫粪及雌雄两性桑天牛所释放的挥发物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不同处理桑枝对寄生蜂都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而且产卵桑枝的引诱活性最大;桑天牛虫粪的气味对寄生蜂有引诱活性,而雌、雄桑天牛体表挥发物对寄生蜂的引诱效果不明显。桑天牛爬行痕迹对寄生蜂的微栖境接受行为没有影响,而桑天牛虫粪中的信息物质在寄生蜂的微栖境接受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寄生蜂对产卵桑枝段的选择几率明显高于正常桑枝段和咬食桑枝段,而对不同植物上产卵刻槽的选择没有差异;刻槽表面存在着与此卵寄生蜂寄主识别相关的信息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天牛卵长尾啮小蜂 桑树 桑天牛 行为 寄主选择 寄主定位
下载PDF
不同基质传代白僵菌菌株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产生水平与菌株对桑天牛幼虫毒力的关系 被引量:18
10
作者 李会平 黄大庄 +2 位作者 王志刚 郑建伟 黄秋娴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21-524,共4页
研究了对桑天牛幼虫具有不同致病力的各种传代白僵菌菌株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产生水平,并分析其与菌株致病力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基质传代菌株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逐渐升高,达到最高值后基本趋于稳定... 研究了对桑天牛幼虫具有不同致病力的各种传代白僵菌菌株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产生水平,并分析其与菌株致病力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基质传代菌株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逐渐升高,达到最高值后基本趋于稳定,几丁质酶产生时间要滞后于胞外蛋白酶;通过寄主桑天牛幼虫传代的白僵菌菌株比通过普通查氏培养基传代的菌株具有更强的产酶能力;不同菌株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产生水平与菌株毒力有一定相关性,尤其是产酶高峰值与菌株的LC50呈显著相关性,可将其作为菌株初步筛选的参考性毒力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僵菌 桑天牛 侵染力 胞外蛋白酶 几丁质酶
下载PDF
氯胺磷注干防治杨树桑天牛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方国飞 苏远达 +3 位作者 丁玉洲 高乾奉 顾玉霞 许皖豫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34-638,共5页
通过试验区杨树桑天牛的调查,试验区桑天牛的虫株率为26.25%,虫口密度为0.693 1头.株-1,该区桑天牛属于严重发生程度。氯胺磷5倍液和10倍液注干防治桑天牛幼虫试验结果表明,幼虫死亡率分别为87.5%和77.3%,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5%和72.7%,... 通过试验区杨树桑天牛的调查,试验区桑天牛的虫株率为26.25%,虫口密度为0.693 1头.株-1,该区桑天牛属于严重发生程度。氯胺磷5倍液和10倍液注干防治桑天牛幼虫试验结果表明,幼虫死亡率分别为87.5%和77.3%,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5%和72.7%,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5%和72.7%,防治效果显著,氯胺磷5倍液防治效果优于10倍液防治效果。幼虫死亡个体数以注药后6 d内达最大值,其中以注药后2 d内死亡个体数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桑天牛 氯胺磷 杀虫效果 注干防治
下载PDF
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体内主要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李会平 黄大庄 +2 位作者 苏筱雨 郑建伟 王晓红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34-636,共3页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桑天牛幼虫被白僵菌感染后体内主要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为抵御白僵菌入侵,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接种后初期迅速提高,但在接种后期均...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桑天牛幼虫被白僵菌感染后体内主要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为抵御白僵菌入侵,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接种后初期迅速提高,但在接种后期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SOD、POD在接种后第2天达高峰,而CAT活性在第4天才达高峰,说明在桑天牛幼虫抵御白僵菌侵染的过程中,SOD和POD是首先发生作用的保护酶,CAT是继上述2种酶之后发生作用的酶系;并且POD活性始终高于对照组幼虫,是起主要作用的保护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天牛 白僵菌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氢酶 过氧化物酶
下载PDF
桑粒肩天牛3种纤维素消化酶的分布 被引量:16
13
作者 殷幼平 曹月青 +1 位作者 何正波 董亚敏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82-85,共4页
将桑粒肩天牛唾腺匀浆、肠道分段冰冻切片后抽提 ,测定各部分内切 β 1 ,4 葡聚糖酶 (Cx) ,纤维二糖水解酶 (CHB) ,β 1 ,4 葡萄糖苷酶在肠道及唾腺中的酶活与分布。结果发现 97 1 3 %的CX 酶 ,95 7%的 β 1 ,4 葡萄糖苷酶的 97 0 3 ... 将桑粒肩天牛唾腺匀浆、肠道分段冰冻切片后抽提 ,测定各部分内切 β 1 ,4 葡聚糖酶 (Cx) ,纤维二糖水解酶 (CHB) ,β 1 ,4 葡萄糖苷酶在肠道及唾腺中的酶活与分布。结果发现 97 1 3 %的CX 酶 ,95 7%的 β 1 ,4 葡萄糖苷酶的 97 0 3 %的CHB酶存在于桑粒肩天牛中肠 ,唾腺中没有检测到酶活性 ,结合天牛消化道形态和组织学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粒肩天牛 纤维素酶 分布 起源
下载PDF
应用辐射不育技术防治杨树虫害桑天牛 被引量:9
14
作者 唐燕平 方国飞 +4 位作者 苏远达 丁玉洲 张铁 谢菲 王同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80-183,共4页
杨树( Populus)具有速生、丰产、繁殖容易等特点,已经成为世界上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树种。我国处于世界杨树的中心分布区,杨树遍及全国,栽植面积居世界之首,发展杨树产业是当前我国林业建设的重要方面,而以天牛为主的蛀干害... 杨树( Populus)具有速生、丰产、繁殖容易等特点,已经成为世界上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树种。我国处于世界杨树的中心分布区,杨树遍及全国,栽植面积居世界之首,发展杨树产业是当前我国林业建设的重要方面,而以天牛为主的蛀干害虫常年严重发生,对我国林业建设及自然景观造成严重危害。在我国长江流域危害性最大的为桑天牛( Apriona germari)。据在安徽合肥地区杨树林中的调查,桑天牛的个体数量占所调查的4种天牛,即:桑天牛、光肩星天牛( Anoplophora glabripennis)、星天牛( An. chinesis)、云斑天牛( Batocera horsfieldi )总数的96.3%(刘小林等,2010)。桑天牛以幼虫钻蛀杨树枝、干韧皮部和木质部,轻则造成树势衰弱,重则导致整株甚至成片枯死(萧刚柔,1992;李孟楼,20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天牛 60 Coγ射线 辐照 雄性不育
下载PDF
桑天牛幼虫高毒力白僵菌菌株筛选(英文)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会平 黄大庄 +2 位作者 王志刚 闫海霞 郑建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66-71,共6页
为利用白僵菌防治桑天牛,从野外感病死亡昆虫体上进行分离,同时利用黄粉虫对河北省土壤中的白僵菌进行诱集。诱集结果表明:白僵菌较多存在于自然的或人为活动较少的土壤中。利用获得的菌株对桑天牛幼虫进行生物测定,初步筛选出Bi05和Bs... 为利用白僵菌防治桑天牛,从野外感病死亡昆虫体上进行分离,同时利用黄粉虫对河北省土壤中的白僵菌进行诱集。诱集结果表明:白僵菌较多存在于自然的或人为活动较少的土壤中。利用获得的菌株对桑天牛幼虫进行生物测定,初步筛选出Bi05和Bs042个致病力较强的菌株,其接种10d后的死亡率分别为96.47%和92.93%,致死中时分别为4.53d和4.83d,而其他菌株的死亡率在28.59%和82.12%之间,致死中时从5.84d到16.4d。利用不同孢子浓度的悬浮液对桑天牛幼虫进行接种,进一步测定了Bi05和Bs04菌株的致死中浓度分别为6.76×105和1.39×106conidia·mL-1。Bi05和Bs04菌株具有生物防治桑天牛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天牛 白僵菌 毒力 筛选
下载PDF
桑粒肩天牛纤维素酶的性质研究 被引量:30
16
作者 殷幼平 程惊秋 蒋书楠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54-459,共6页
桑粒肩天牛(AprionagermariHope)幼虫肠道内有完整的纤维素酶系,其中以内切-β-1,4-葡聚糖酶(Cx酶)活性最强、β-1,4-葡萄糖苷酶次之,外切-β-1,4-葡聚糖酶(C1酶)最弱、测定了Cx酶和... 桑粒肩天牛(AprionagermariHope)幼虫肠道内有完整的纤维素酶系,其中以内切-β-1,4-葡聚糖酶(Cx酶)活性最强、β-1,4-葡萄糖苷酶次之,外切-β-1,4-葡聚糖酶(C1酶)最弱、测定了Cx酶和β-1,4-葡萄糖苷酶的动力学特性以及金属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二者的最适作用PH值分别为4.4和5.6;最适作用温区分别为30℃—45℃和45℃—50℃;Cx酶经50℃处理2h酶活性仅下降18.8%,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完全丧失。9种金属离子对纤维素酶都无明显激活作用,相反,除Hg++和Pb++对酶活性有强烈抑制作用外,Mn++和Cu++即使在0.005mol/L低浓度下,对酶活性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对今后开发酶抑制剂用于防治天牛等蛀干害虫,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酶 桑粒肩天牛 动力学特性 害虫
下载PDF
桑粒肩天牛肠道纤维素分解细菌的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13
17
作者 曹月青 殷幼平 +1 位作者 董亚敏 何正波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11,共3页
为研究天牛消化利用纤维素的机理 ,利用纤维素 -刚果红琼脂培养基 ,从桑粒肩天牛 (A.germari)幼虫中肠分离到一种兼性厌氧纤维素分解菌。菌落为白色圆形 ,边缘比较规则 ,周围溶纤维素透明圈直径一般可达 10 mm~ 2 0 mm,细菌大小为 0 .5... 为研究天牛消化利用纤维素的机理 ,利用纤维素 -刚果红琼脂培养基 ,从桑粒肩天牛 (A.germari)幼虫中肠分离到一种兼性厌氧纤维素分解菌。菌落为白色圆形 ,边缘比较规则 ,周围溶纤维素透明圈直径一般可达 10 mm~ 2 0 mm,细菌大小为 0 .5~ 0 .8μm× 1~ 3μm,革兰氏染色阳性 ,杆状 ,极生鞭毛 ,无芽孢。结合生化实验结果 ,初步鉴定该菌株为纤维单孢菌属 (Cellulomon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粒肩在牛 纤维素分解菌 纤维单孢菌属 肠道 分离 鉴定
下载PDF
保护酶在桑天牛与不同抗性杨树之间的互作过程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李会平 黄大庄 +2 位作者 高洁 樊金侠 贝蓓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80-583,共4页
为明确保护酶在桑天牛与不同抗性杨树之间的互作过程,将桑天牛分别接种在抗虫的北京杨和感虫的毛白杨体内,测定了取食过程中桑天牛和两种杨树体内主要保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人工接种桑天牛后,抗虫杨树(北京杨)树体内过氧化物... 为明确保护酶在桑天牛与不同抗性杨树之间的互作过程,将桑天牛分别接种在抗虫的北京杨和感虫的毛白杨体内,测定了取食过程中桑天牛和两种杨树体内主要保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人工接种桑天牛后,抗虫杨树(北京杨)树体内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大幅度增加,其次是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而感虫的毛白杨体内,SOD和POD活性虽有一定增长,但增长幅度低于北京杨;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抗虫及感虫杨树韧皮部内均没有太大变化,说明抗虫杨树在抵御桑天牛危害过程中,POD是起主要作用的保护酶。桑天牛在取食抗虫杨树时,体内SOD和CAT活性明显提高,第7天的SOD活性最高,到第10天时明显下降,CAT在第10天最高,POD活性变化不明显;但在取食感虫杨树时,3种保护酶活性没有明显变化。说明桑天牛取食抗虫杨树过程中,主要是通过SOD和CAT的共同作用克服抗虫杨树体内含有的对桑天牛的不嗜食因素。在桑天牛与杨树互作过程中,保护酶对于二者之间的互相适应与协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天牛 北京杨 毛白杨 互作过程 保护酶
下载PDF
桑天牛卵啮小蜂Aprostocetus prolixus的寄生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志刚 刘辉芳 +1 位作者 黄大庄 阎俊杰 《蚕业科学》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17-221,共5页
桑天牛卵啮小蜂 (Aprostocetusprolixus)是一个新种 ,对桑天牛有较高的寄生率。观察发现该寄生蜂 1年 2~ 3代 ,老熟幼虫以休眠状态越冬。 6月下旬越冬代的成虫开始羽化 ;第 1代成虫 7月下旬开始羽化 ,8月上中旬为盛期 ;第 2代幼虫一部... 桑天牛卵啮小蜂 (Aprostocetusprolixus)是一个新种 ,对桑天牛有较高的寄生率。观察发现该寄生蜂 1年 2~ 3代 ,老熟幼虫以休眠状态越冬。 6月下旬越冬代的成虫开始羽化 ;第 1代成虫 7月下旬开始羽化 ,8月上中旬为盛期 ;第 2代幼虫一部分以老熟幼虫直接越冬 ;第 2代成虫 8月下旬至 9月中旬羽化 ,8月底与 9月初为盛期 ,所产小蜂幼虫从 9月中下旬开始陆续以老熟幼虫在寄主体内越冬。探明了该寄生蜂的羽化时间、交配、产卵、寄生等行为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天牛卵啮小蜂 寄生生物学 生活史 行为习性 桑天牛 天敌 生物防治
下载PDF
桑天牛雌成虫产卵器解剖和刻槽及产卵习性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金凤 嵇保中 +2 位作者 刘曙雯 田铃 高洁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94-398,共5页
桑天牛刻槽产卵行为主要包括刻槽位置选择、咬槽、产卵、封槽4个阶段。制作刻槽时头部向下,先咬“川”字形浅槽,再于浅槽下方咬椭圆形深槽,然后产卵器伸入深槽底部翘起的木缝并产卵于木质部中,封好的刻槽呈“U”字形,且中部突起。产卵器... 桑天牛刻槽产卵行为主要包括刻槽位置选择、咬槽、产卵、封槽4个阶段。制作刻槽时头部向下,先咬“川”字形浅槽,再于浅槽下方咬椭圆形深槽,然后产卵器伸入深槽底部翘起的木缝并产卵于木质部中,封好的刻槽呈“U”字形,且中部突起。产卵器长14.28±1.91 mm,其上分布多数毛状感器。刻槽长13.78±1.75 mm,宽6.94±0.99 mm。在2年生枝条上,刻槽宽与枝条直径、木质部厚度相关极显著;刻槽深度与木质部厚度相关极显著。空槽与有效刻槽在长度与宽度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但空槽深槽较浅,难以形成木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天牛 产卵器 刻槽 产卵习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