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iant ooids of microbial origin from the Zhangxia Formation(Cambrian Miaolingian Series)in North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Ming-Yue Dai Hua-Shan Zhang +3 位作者 Wei Zheng Yong-An Qi Zhi-Feng Xing Zhen Zhang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SCIE CSCD 2022年第1期52-68,共17页
The role of microorganisms in the formation of giant ooids is one of the areas of long-term controversy in ooidal research,but it has not been confirmed conclusively.Abundant giant ooids developed in the Zhangxia Form... The role of microorganisms in the formation of giant ooids is one of the areas of long-term controversy in ooidal research,but it has not been confirmed conclusively.Abundant giant ooids developed in the Zhangxia Formation of the Cambrian Miaolingian Series in North China.Giant ooids in the study area were examined by using Polarized Light Microscopy and Field Emission 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The nuclei of the ooids consist of micritic pellets or radial ooids with diameters less than 2 mm and are formed in a weak-agitating seawater environment.Their cortices are concentric,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alternations of the dark laminae of micritic calcite or Girvanella filaments and light laminae of microsparry calcite.In the environments of inter-bank sea with the alternating development of medium and low energy and chiefly weak-agitating conditions,giant ooids were formed under the joint action of Girvanella filamentous growth,biologically-induced calcification and/or biologically-influenced calcification and inorganic calcium carbonate precipitation.The microfossils of Girvanella are distributed in inner and outer cortices of giant ooids,especially dense in the latter.This distinctly indicates that microbe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giant ooids,and also provides a vital example for discussing the microbial origin of giant ooi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rvanella filament Microbial origin giant ooid Cambrian Miaolingian Series Zhangxia Formation North China
原文传递
一种新的错时相沉积物——巨鲕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26
2
作者 李飞 王夏 +1 位作者 薛武强 颜佳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85-595,共11页
华南下三叠统缓坡背景的地层中广泛发育高能滩相鲕粒灰岩,其中含相当数量的巨鲕,粒径大部分在2~6mm之间,最大可达12 mm。巨鲕的核心类型以多晶粒状方解石和球粒为主,具明暗相间的同心纹层,沿切线方向定向排列的晶体结构表明其原生矿物... 华南下三叠统缓坡背景的地层中广泛发育高能滩相鲕粒灰岩,其中含相当数量的巨鲕,粒径大部分在2~6mm之间,最大可达12 mm。巨鲕的核心类型以多晶粒状方解石和球粒为主,具明暗相间的同心纹层,沿切线方向定向排列的晶体结构表明其原生矿物可能为文石。含巨鲕灰岩与生物碎屑灰岩交互沉积,指示了当时海平面的相对变化。巨鲕在新元古代地层中广泛发育,但在显生宙和现代海洋环镜中超过5 mm的鲕粒相当少见。巨鲕在二叠纪末灭绝事件后大量出现,随着中三叠世生态的复苏、海洋环境趋于正常而又消失。这些特征说明巨鲕可以作为一种错时相沉积物,它的形成无疑与当时的生态和海水环境有关,代表着一类特殊的沉积学现象。分析了巨鲕产出背景、微观结构和沉积特征,对于了解其成因、探索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地质突变期异常的生态状况和特殊的海洋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鲕 错时相 早三叠世 华南
下载PDF
豫西渑池地区寒武系第三统张夏组的巨鲕及其成因 被引量:21
3
作者 代明月 齐永安 +1 位作者 陈尧 李妲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26-734,共9页
巨鲕是指那些直径超过2mm、海相成因的大型鲕粒,它们在结构上与鲕粒相似,但却远没有鲕粒分布广泛,成因也与鲕粒不尽相同。豫西渑池地区寒武系第三统张夏组发育了大量的巨鲕,其核心由粒径小于2mm的放射状鲕粒或泥晶球粒组成,形成于... 巨鲕是指那些直径超过2mm、海相成因的大型鲕粒,它们在结构上与鲕粒相似,但却远没有鲕粒分布广泛,成因也与鲕粒不尽相同。豫西渑池地区寒武系第三统张夏组发育了大量的巨鲕,其核心由粒径小于2mm的放射状鲕粒或泥晶球粒组成,形成于弱搅动的水体环境中;圈层以泥晶或由Girvanella丝状体组成的暗色纹层与由微亮晶方解石组成的浅色纹层交替发育为特征。巨鲕是在低、中等能量交替的滩间海环境中由Girvanella丝状体的生长、微生物诱导的钙化作用和无机碳酸钙沉淀而成的。Girvanella丝状体在巨鲕的内、外圈层均有分布,尤以外圈层分布更为密集,显示了微生物在巨鲕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为探讨巨鲕的成因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rvanella丝状体 巨鲕 张夏组 渑池
下载PDF
巨鲕的微生物成因:来自重庆石柱地区下寒武统的证据 被引量:5
4
作者 段雄 时志强 +2 位作者 金鑫 范鸿 姬国锋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1-248,共8页
巨鲕的产出时代多见于新元古代和早三叠世,而寒武纪的巨鲕却鲜见报道。近期,笔者在重庆石柱地区下寒武统天河板组中发现厚约35cm的透镜状巨鲕灰岩。在该层巨鲕灰岩中,巨鲕粒径一般为5~7mm,最大可达9mm,约占岩石组分的55%,与大量... 巨鲕的产出时代多见于新元古代和早三叠世,而寒武纪的巨鲕却鲜见报道。近期,笔者在重庆石柱地区下寒武统天河板组中发现厚约35cm的透镜状巨鲕灰岩。在该层巨鲕灰岩中,巨鲕粒径一般为5~7mm,最大可达9mm,约占岩石组分的55%,与大量强烈重结晶的正常鲕粒伴生。钙质生物壳体较常见,颗粒间见亮晶方解石胶结物。研究区巨鲕最外圈纹层上常见蓝细菌化石,形成发育不完全的突起状“夭折的纹层”;巨鲕内的暗色纹层中亦见杂乱交错的、有一定重结晶的蓝细菌等微生物化石。故推测其为微生物成因形成的,且早寒武世频繁的强风暴背景和蓝细菌等微生物的积极参与是该层巨鲕形成的必备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鲕 蓝细菌 早寒武世 风暴 微生物成因
下载PDF
巨鲕成因探讨:来自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中泥盆统及下三叠统的证据 被引量:4
5
作者 范鸿 姬国锋 +2 位作者 时志强 段雄 金鑫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6期16-24,共9页
通过对下寒武统、下三叠统与中泥盆统金宝石组葛万藻成因的核形石对比研究认为,微生物是巨鲕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微生物参与构建巨鲕暗色纹层,促进同心纹层加积,对巨鲕的形成具有建设性作用。在金宝石组核形石纹层中微生物发育的区域,... 通过对下寒武统、下三叠统与中泥盆统金宝石组葛万藻成因的核形石对比研究认为,微生物是巨鲕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微生物参与构建巨鲕暗色纹层,促进同心纹层加积,对巨鲕的形成具有建设性作用。在金宝石组核形石纹层中微生物发育的区域,纹层厚度不均匀且形态不规则,说明微生物对巨鲕规律纹层是具有破坏性的。巨鲕和核形石都是在无机化学和微生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产物,不同的水体环境制约着微生物的发育程度,进而控制了巨鲕与核形石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扬子地区 巨鲕 核形石 微生物成因
下载PDF
川东北龙会5井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粒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
6
作者 石桂鹏 张云峰 +4 位作者 徐亮 徐婉月 曹俊峰 张奇 赵子瑄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3期1-7,共7页
以川东北气矿龙会5井飞仙关组鲕粒为研究对象,借助岩心、薄片资料,分析了鲕粒的粒度、类型、垂向分布特征。飞仙关组的鲕粒包括正常鲕、表皮鲕、变形鲕、多晶鲕、复鲕等类型;粒径分布多在1~6mm,垂向上粒度具有先逆后正的特点,常见巨鲕... 以川东北气矿龙会5井飞仙关组鲕粒为研究对象,借助岩心、薄片资料,分析了鲕粒的粒度、类型、垂向分布特征。飞仙关组的鲕粒包括正常鲕、表皮鲕、变形鲕、多晶鲕、复鲕等类型;粒径分布多在1~6mm,垂向上粒度具有先逆后正的特点,常见巨鲕与普通鲕粒混积。鲕粒圈层中发现有微生物的踪迹,同时存在未经微生物改造的光滑圈层。巨鲕的形成过程受物理和化学作用主导,是一种错时相沉积物,可作为早三叠世风暴环境的标志物。微生物的参与只是在后期改造鲕粒形态,不属于巨鲕形成的本质性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气矿 龙会5井 飞仙关组 鲕粒 巨鲕成因 风暴环境
下载PDF
贵州册亨中三叠统坡段组巨鲕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赵俊杰 黄云飞 +5 位作者 田力 黄子航 王延达 吉霞 张世岩 童金南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822-2836,共15页
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之后的早三叠世,巨鲕作为一种异常碳酸盐沉积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发育,代表了不利于后生动物生存的极端温室气候条件,在中三叠世早期环境稳定后,异常碳酸盐沉积物变得十分罕见.然而,贵州册亨坡短剖面中三叠世初巨... 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之后的早三叠世,巨鲕作为一种异常碳酸盐沉积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发育,代表了不利于后生动物生存的极端温室气候条件,在中三叠世早期环境稳定后,异常碳酸盐沉积物变得十分罕见.然而,贵州册亨坡短剖面中三叠世初巨鲕的发现,是否意味着该时期古海洋环境条件仍然没有恢复正常呢?对册亨坡短剖面坡段组底部碳酸盐岩进行了沉积微相和沉积组构分析,从鲕粒特征、鲕粒含量、生屑含量、沉积微相等角度综合分析鲕粒富集层位的沉积环境.册亨坡短地区坡段组共发现了4种不同的鲕粒,包括普通同心鲕粒、巨型同心鲕粒、多晶鲕粒和泥晶鲕粒,可认为有两个鲕粒富集时期.根据岩石结构和碳酸盐颗粒特征等识别出4种微相类型,包括鲕粒颗粒灰岩、泥晶灰岩、生物碎屑颗粒灰岩和双壳类砾状灰岩微相.沉积微相分析表明册亨坡短地区在中三叠世早期为台地边缘的台缘鲕粒滩与生物碎屑滩交互沉积.这一地区坡段组所发育的巨鲕可能指示海水碳酸盐饱和度仍然十分高,表明该地区中三叠世初仍处于异常海洋环境,暗示着中三叠世全球海洋环境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这可能是中三叠世生物复苏辐射模式复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三叠世 巨鲕 生物复苏 沉积微相 碳酸盐超饱和 沉积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