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IS APPLICATION IN RESEARCH OF WILDLIFE HABITAT CHANGE——A case study of the Giant Panda in Wolong Nature Reserve 被引量:13
1
作者 Liu Xuehua Institute of Geography, CAS, Beijing 100101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C. Bronsveld A.G. Toxopeus M.S. Kreijns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erospace Survey and Earth Sciences The Netherlands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1997年第4期51-60,共10页
The general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f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nda distribution and human activities. Comparison of the potential panda habitat and the real panda distribution shows a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The general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f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nda distribution and human activities. Comparison of the potential panda habitat and the real panda distribution shows a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Seven human activities were identified and analyzed. They are settlements, farming, road construction, firewood collection, timber production, mining and Chinese medicinal plant collecti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these activities were characterized. The analysis of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s and the pandas' habitat and distribution revealed that there is a relation existing between the human activities and the panda distribution, and the Giant Pandas have disappeared from the areas where the human activities are concentrated. GIS is the main tool used in this study to collect, store, retrieve, transform and present the spatial data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panda habitat and distribution in Wolong Nature Reser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ant panda potential panda habitat real panda distribution human activities
下载PDF
Impact of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 on the habitat suitability of giant panda in Wolong,China 被引量:5
2
作者 MENG Qing-kai MIAO Fang +3 位作者 ZHEN Jing HUANG Yan WANG Xin-yuan PENG Yi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10期1789-1805,共17页
Massive geological landslides and unstable landslide areas were triggered by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These landslides caused deaths, damaged infrastructure and threatened endanger species. This study analyzed th... Massive geological landslides and unstable landslide areas were triggered by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These landslides caused deaths, damaged infrastructure and threatened endanger species.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impact of landslides on giant pandas and their habitat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reatening pandas‘ lives, damaging pandas‘ habitat, influencing giant panda behavior, increasing habitat fragmentation; the final aspect, and blocking gene flow by cutting off corridors. A habitat suitability map was created by integrating the landslide factors with other traditional factors based on a logistics regression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landslide inventory map, there are 1313 landslides, 818 rock debris flows, 117 rock avalanches and 43 mud flows occurred in the study area. A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landslides caused the pandas to migrate, and the core landslides within 1 km2 had greater influence on panda migration. These core landslides primarily occurred in mid-altitude regionscharacterized by high slopes, old geological ages, large areas and large rock mass volumes. The habitat suitability assessment results for the Wolong Natural Reserve had better prediction performance(80.9%) and demonstrated that 14.5%, 15.9%, 20.5%, 47.6% and 1.5% of the study area can be classified as very high, high, moderate, low and very low giant panda suitability areas, respectively. This study can be used to inform panda and panda habitat research,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during post-quake reconstruction and recovery period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ant panda LANDSLIDE habitat suitability EARTHQUAKE Environmental impact
下载PDF
Analysis on Change Trend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Natural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Community Farmers around the Habitat of Giant Pandas
3
作者 Qing Qin Xiao Zhou +3 位作者 Shuo Wang Shuihua Cai Yan Dong Jian Qiu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22年第6期437-448,共12页
The habitat of giant pandas borders the living areas of farmers in surrounding communities. Due to the low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source used method, the life of community farmers depends on the natural r... The habitat of giant pandas borders the living areas of farmers in surrounding communities. Due to the low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source used method, the life of community farmers depends on the natural resources of the habitat of giant pandas. Analyzing the natural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farmers in communities around the habitat of giant pandas is conducive to formulating more reasonable management policies and protecting the habitat of giant pandas more effectively.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data, this paper classifies the main ways of community farmers using the natural resources of the habitat of giant pandas, counts the quantity of resources used and analyzes their change trends.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selects indicators, constructs a model and analyze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affecting the natural resources utilization of community farmer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household heads, the family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ty farmers and the residenc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ty farm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Resource Method of Utilization Change Trend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habitat of giant pandas
下载PDF
Evaluating Conservation Effectiveness of Nature Reserves Established for Surrogate Species:Case of a Giant Panda Nature Reserve in Qinling Mountains,China 被引量:12
4
作者 XU Weihua Andrés VIA +4 位作者 QI Zengxiang OUYANG Zhiyun LIU Jianguo LIU Wei WAN Hui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1期60-70,共11页
Many nature reserves are established to protect the habitat needs of particular endangered species of interest but their effectiveness for protecting other species is questionable.In this study,this effectiveness was ... Many nature reserves are established to protect the habitat needs of particular endangered species of interest but their effectiveness for protecting other species is questionable.In this study,this effectiveness was evaluated in a nature reserve network located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Shaanxi Province,China.The network of reserves was established mainly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giant panda,a species considered as a surrogate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many other endangered species in the region.The habitat suitability of nine protected species,including the giant panda,was modeled by using Maximum Entropy(MAXENT)and their spatial congruence was analyzed.Habitat suitability of these species was also overlapped with nature reserve boundaries and their management zones(i.e.,core,buffer and experimental zones).Results show that in general the habitat of the giant panda constitutes a reasonable surrogate of the habitat of other protected species,and giant panda reserves protect a relatively high proportion of the habitat of other protected species.Therefore,giant panda habitat conservation also allows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habitat of other protected species in the region.However,a large area of suitable habitat was excluded from the nature reserve network.In addition,four species exhibited a low proportion of highly suitable habitat inside the core zones of nature reserves.It suggests that a high proportion of suitable habitat of protected species not targeted for conservation is located in the experimental and buffer zones,thus,is being affected by human activities.To increase their conservation effectiveness,nature reserves and their management zones need to be re-examined in order to include suitable habitat of more endangered species.The procedures described in this study can be easily implemented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many endangered species not only in China but in many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濒危物种 秦岭北麓 中国 大熊猫栖息地 自然保护区网络 保护物种 育成
下载PDF
A Remote Sensing-based Analysis on the Impact of Wenchuan Earthquake on the Core Value of World Nature Heritage Sichuan Giant Panda Sanctuary 被引量:8
5
作者 YU Hu ZHAO Yongtao +4 位作者 MA Yuewei SUN Yulian ZHANG Hu YANG Shihong LUO Yo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1年第3期458-465,共8页
In this study,we used remotely sensed data,GIS modeling,and statistical methods to evaluate the damage caused by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May 12,2008) to the giant panda (Ailuropoda melanoleuca) habitat in the World N... In this study,we used remotely sensed data,GIS modeling,and statistical methods to evaluate the damage caused by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May 12,2008) to the giant panda (Ailuropoda melanoleuca) habitat in the World Nature Heritage Sichuan Giant Panda Sanctuary (WHSGPS) in China.A landscape ecological analysis found increases of landscape heterogeneity,complexity,and fragmentation in the giant panda habitat after the earthquake.A terrain analysis found that slope and elevation are directly associated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damaged areas.As slope and elevation increase,the size of the damaged area keeps increase until to a peak,and then starts to drop.The total area of the damaged vegetation in our study area is 114.26 km 2,accounting for 3.78% of the study area;30.46% of that 114.26 km 2 is located in the Core Zone of WHSGPS.There are 18.57km 2 of the damaged vegetation located in the identified suitable giant panda habitat,accounting for 1.75% of the total area of suitable giant panda habitats in the study area.Based on these findings,we conclude that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does not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WHSGPS as a who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保护区 世界自然遗产 大地震 汶川 遥感分析 四川 大熊猫栖息地 景观异质性
下载PDF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特征分析
6
作者 刘兴明 常亚鹏 +2 位作者 汪红 赵传燕 杨文赟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5-252,共8页
【目的】以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利用GIS和RS技术,量化分析研究区大熊猫的生境特征。【方法】通过大熊猫痕迹点与研究区地形因子、植被类型、主食竹和河流分布图叠加,得出大熊猫分布区与物理环境因素和生物环境因素的关系.将居... 【目的】以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利用GIS和RS技术,量化分析研究区大熊猫的生境特征。【方法】通过大熊猫痕迹点与研究区地形因子、植被类型、主食竹和河流分布图叠加,得出大熊猫分布区与物理环境因素和生物环境因素的关系.将居民点进行缓冲分析,与大熊猫痕迹点叠加,分析大熊猫与人类活动因素(居民点)的关系。【结果】研究得出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活动范围多在海拔1 600~2 900 m之间,痕迹点在坡度较缓(<5°)和无坡向的区域出现较多,生境中的主要植被类型是针阔叶混交林,该类型占全区域总面积的30.09%,主食竹为缺苞箭竹和青川箭竹.92.14%的痕迹点落在距水源地700 m以内的范围中,明显回避有干扰的区域,远离居民点(>3 500 m的缓冲区)。【结论】研究结果为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境 大熊猫痕迹点 叠加分析
下载PDF
基于生境适宜性评价和地灾影响的九寨沟大熊猫栖息地保护重点区域分析
7
作者 穆秀鑫 孙鸿鸥 +5 位作者 雷开明 旷培刚 张跃 王国兰 王疆评 曾涛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44-49,共6页
综合海拔、植被类型、主食竹分布等环境因子,基于MaxEnt模型对九寨沟自然保护区进行大熊猫生境的适宜性评价,发现大熊猫偏好海拔2 700~3 500 m、坡度10°左右有竹子分布且郁闭度在75%以上的林地活动。在此基础上叠加地灾影响范围,... 综合海拔、植被类型、主食竹分布等环境因子,基于MaxEnt模型对九寨沟自然保护区进行大熊猫生境的适宜性评价,发现大熊猫偏好海拔2 700~3 500 m、坡度10°左右有竹子分布且郁闭度在75%以上的林地活动。在此基础上叠加地灾影响范围,根据适宜生境的分布特征和地灾影响情况,识别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的重点区域,以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栖息地 地灾影响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 MaxEnt模型
下载PDF
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大熊猫可食竹生物量模型
8
作者 秦炜锐 刘景怡 +6 位作者 宋心强 付明霞 潘翰 程勇 薛飞 周材权 杨彪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87-93,共7页
2023年4月在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国家公园荥经片区不同森林类型下随机抽样,测量记录不同的大熊猫可食竹的生长指标和生物量,通过回归的方法建立大熊猫可食竹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除冷箭竹(Arundinaria faberi)叶外,以高度... 2023年4月在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国家公园荥经片区不同森林类型下随机抽样,测量记录不同的大熊猫可食竹的生长指标和生物量,通过回归的方法建立大熊猫可食竹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除冷箭竹(Arundinaria faberi)叶外,以高度和基径为自变量的泥巴山筇竹(Qiongzhuea multigemmia)、短锥玉山竹(Yushania brevipaniculata)和八月竹(Chimonobambusa szechuanensis)不同构件生物量模型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泥巴山筇竹秆生物量模型和地上生物量模型的拟合效果相对最佳。研究结果对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大熊猫可食竹生物量调查、种群恢复与栖息地现状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可食竹 回归法 生物量模型 栖息地
下载PDF
大熊猫栖息地森林群落乔木层与林下冷箭竹关系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秦炜锐 潘翰 +6 位作者 程勇 宋心强 付明霞 刘景怡 张远彬 周材权 杨彪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3-18,共6页
为探索森林群落乔木层与林下大熊猫取食竹的相关关系,利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大相岭大熊猫栖息地森林群落乔木层结构特征与林下冷箭竹(Bashania faberi)生长指标进行调查,构建线性混合模型(LMM)和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进行分析。结果表... 为探索森林群落乔木层与林下大熊猫取食竹的相关关系,利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大相岭大熊猫栖息地森林群落乔木层结构特征与林下冷箭竹(Bashania faberi)生长指标进行调查,构建线性混合模型(LMM)和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乔木郁闭度对冷箭竹平均高度影响显著,乔木株数对冷箭竹株数影响显著,乔木平均高度和平均胸径对冷箭竹发笋量、平均基径和平均高度影响显著。(2)冷箭竹发笋量、平均高度和平均基径均随乔木平均高度和乔木平均胸径增加而增加;冷箭竹株数随乔木株数增加而减少;冷箭竹平均高度随乔木层郁闭度增加而减少。本研究以期为该区域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提供量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栖息地恢复 林冠乔木层 冷箭竹 广义线性混合模型
下载PDF
四川省天全县、宝兴县大熊猫栖息地居民割竹打笋行为的驱动力研究
10
作者 刘桐 胡宁 +1 位作者 李红勋 贺超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40-47,共8页
主食竹是影响大熊猫栖息地的关键生境因子,因而大熊猫栖息地社区居民割竹打笋的行为使大熊猫保护成效受到了重大挑战。根据在四川省天全县、宝兴县大熊猫栖息地社区收集的调研数据,通过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和二元Logistic模型等方法,对... 主食竹是影响大熊猫栖息地的关键生境因子,因而大熊猫栖息地社区居民割竹打笋的行为使大熊猫保护成效受到了重大挑战。根据在四川省天全县、宝兴县大熊猫栖息地社区收集的调研数据,通过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和二元Logistic模型等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受调查者的性别、参与创业活动和培训的经历、贷款难度、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粮食获取渠道等因素对其割竹打笋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基于受调查者的个体特征、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和政策认知4个方面,分析了当地居民割竹打笋行为的驱动因素,并从产业发展、城乡融合、管理模式等角度提出了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栖息地 社区居民 割竹打笋 驱动因素
下载PDF
大熊猫栖息地森林群落乔木层与林下泥巴山筇竹关系研究
11
作者 秦炜锐 刘景怡 +6 位作者 宋心强 潘翰 程勇 付明霞 张远彬 周材权 杨彪 《四川林业科技》 2023年第5期7-14,共8页
为探索森林群落乔木层与林下大熊猫取食竹的相关关系,利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大相岭大熊猫栖息地森林群落乔木层结构特征与林下泥巴山筇竹(Qiongzhuea multigemmia)生长指标进行调查,构建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和线性混合模型(LMM)进行... 为探索森林群落乔木层与林下大熊猫取食竹的相关关系,利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大相岭大熊猫栖息地森林群落乔木层结构特征与林下泥巴山筇竹(Qiongzhuea multigemmia)生长指标进行调查,构建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和线性混合模型(LMM)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乔木郁闭度对一年生、多年生泥巴山筇竹笋的基径,以及泥巴山筇竹活竹株数、死竹株数和笋高度的影响差异均显著;乔木株数对泥巴山筇竹发笋量、死竹株数和活竹株数的影响差异均显著;乔木平均高度对泥巴山筇竹发笋量、一年生和多年生泥巴山筇竹的高度及基径的影响差异均显著。(2)泥巴山筇竹发笋量随乔木株数和平均高度增加而减少;活竹株数和死竹株数均随乔木层郁闭度和乔木株数增加而减少;一年生泥巴山筇竹平均高度随乔木平均高度增加而减少;一年生泥巴山筇竹平均基径均随乔木层郁闭度和乔木平均高度增加而减少;多年生泥巴山筇竹平均高度和基径均随乔木平均高度增加而增加;泥巴山筇竹笋高度随乔木层郁闭度增加而增加;多年生泥巴山筇竹平均基径和笋基径均随乔木层郁闭度增加而减少。本研究能为该区域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提供量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栖息地 栖息地恢复 林冠乔木层 泥巴山筇竹 广义线性混合模型
下载PDF
大熊猫栖息地森林群落乔木层与林下八月竹关系研究
12
作者 秦炜锐 宋心强 +6 位作者 潘翰 程勇 付明霞 刘景怡 张远彬 周材权 杨彪 《四川林业科技》 2023年第6期62-68,共7页
为探索森林群落乔木层与林下大熊猫取食竹的相关关系,利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大相岭大熊猫栖息地森林群落乔木层结构特征与林下八月竹(Chimonobambusa szechuanensis)生长指标进行调查,构建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和线性混合模型(LMM)进... 为探索森林群落乔木层与林下大熊猫取食竹的相关关系,利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大相岭大熊猫栖息地森林群落乔木层结构特征与林下八月竹(Chimonobambusa szechuanensis)生长指标进行调查,构建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和线性混合模型(LMM)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乔木层郁闭度对八月竹发笋量和一年生竹基径的影响均显著;乔木株数对活竹株数、一年生竹高度、笋高度和笋基径的影响均显著;乔木平均高度对八月竹发笋量、活竹株数、死竹株数、一年生竹基径和多年生竹基径的影响均显著。(2)八月竹发笋量随乔木层郁闭度和平均高度增加而减少;活竹株数随乔木株数和平均高度增加而减少;八月竹死竹株数随乔木平均高度增加而增加;一年生八月竹平均高度、笋高度和笋基径均随乔木株数增加而增加;一年生和多年生八月竹平均基径均随乔木平均高度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栖息地 栖息地恢复 林冠乔木层 八月竹 广义线性混合模型
下载PDF
野生大熊猫与放牧家畜利用生境的特征比较
13
作者 周世强 Vanessa HULL +4 位作者 张晋东 刘巅 谢浩 黄金燕 张和民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9-319,共11页
为了探讨放牧家畜影响野生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主食竹资源的内在驱动因素,以便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根据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野生大熊猫与放牧家畜的随机样地调查资料,从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方面,分析了它们利用... 为了探讨放牧家畜影响野生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主食竹资源的内在驱动因素,以便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根据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野生大熊猫与放牧家畜的随机样地调查资料,从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方面,分析了它们利用生境的异同。结果表明:从植物群落特征来看,乔木层物种丰度、灌木层盖度、主食竹的种群特征(盖度、密度、地径和株高)等指标,野生大熊猫与放牧家畜之间具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野生大熊猫利用生境的乔木层物种丰度17.38株,灌木层盖度75.31%,主食竹的盖度为56.32%、种群密度48.87 culms·m^(−2)、地径6.03 mm和株高143.48 cm,放牧家畜利用生境的乔木层物种丰度29株,灌木层盖度93.20%,主食竹的盖度为89.20%、种群密度66.54 culms·m^(−2)、地径3.82 mm和株高59.68 cm,而其余指标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就木本植物的物种组成特征而言,大熊猫利用生境的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科属种数量都多于放牧家畜生境,前者为乔木层17科25属41种、灌木层29科49属91种,后者乔木层9科10属14种、灌木层17科26属38种;两者利用生境的植物群落相似性系数较低,乔木层仅为0.196、灌木层为0.245;但比较两者植物群落共有种的重要值指数,仅灌木层的3种树种两者之间的差异较为显著,其他木本植物都无明显的差异。从而说明放牧家畜主要影响大熊猫栖息地的灌木层结构和主食竹种的种群特征,致使野生大熊猫主动回避被放牧家畜干扰的区域、调整其活动空间和栖息地的范围。因此,合理规划家畜放养区域、严格控制家畜种类和数量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和其他保护区管控放牧干扰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放牧家畜 利用生境 植物群落 群落组成
下载PDF
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特征及其质量提升
14
作者 张亚祖 《陕西林业科技》 2023年第2期31-38,48,共9页
科学全面地分析大熊猫栖息地特征,提升栖息地质量对大熊猫自然保护地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核密度估计法、聚类和异常值分析工具研究了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并从地形、植被类型、植被盖度、植... 科学全面地分析大熊猫栖息地特征,提升栖息地质量对大熊猫自然保护地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核密度估计法、聚类和异常值分析工具研究了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并从地形、植被类型、植被盖度、植株密度等方面分析了长青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特征。结果表明,大熊猫种群核密度高值区位于县坝村北部、洋县国有华阳林场、朝阳村北部以及洋县国有茅坪林场东部;聚类和异常值分析结果表明,大熊猫种群显著性高值聚集区位于县坝村北部、洋县国有华阳林场的东部和西部边界、洋县国有茅坪林场东部以及朝阳村的北部,显著低值聚集区位于洋县国有华阳林场的北部边界;在地形选择上,大熊猫多集中在海拔1400-2500 m的急坡或陡坡,更喜爱在中下坡位和阳坡活动;在植被选择上,大熊猫多栖息在盖度0.6-0.8,植株密度为500-3000株•hm^(-2)的栎林、桦木林、竹林、冷杉林等硬阔林中。基于长青保护区森林资源现状,建议在洋县国有华阳林场的桦木林、栎林、冷杉林和软阔人工林,朝阳村和县坝村的栎林等郁闭度低于0.4的林地补植大熊猫喜食竹种巴山木竹(Bashania fargesii)、秦岭箭竹(Fargesia qinlingensis)等,营建竹乔混交林;在朝阳村、茅坪村以及洋县国有华阳林场的板栗林、杜仲林等不适宜大熊猫栖息的森林群落,开展林分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栖息地 秦岭大熊猫 自然保护区 核密度 空间分布格局
下载PDF
汶川地震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与恢复对策 被引量:43
15
作者 申国珍 谢宗强 +2 位作者 冯朝阳 徐文婷 郭柯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17-1425,共9页
大熊猫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种,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与稳定性的重要保障体现。汶川地震灾区位于大熊猫重点分布区岷山-邛崃山,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导致该区2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不同程度受损,8.3%... 大熊猫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种,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与稳定性的重要保障体现。汶川地震灾区位于大熊猫重点分布区岷山-邛崃山,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导致该区2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不同程度受损,8.3%的大熊猫栖息地因地震而被破坏。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地震埋没和砸毁大熊猫赖以生存的主食竹,地震可能诱发主食竹开花,威胁到大熊猫的健康和食物安全;2)地震及其诱发的土壤和山石运动显著影响森林的动态特征,森林大面积丧失或质量下降;3)地震改变大熊猫栖息地生境特征,大熊猫个体交流的廊道阻断,形成"生殖孤岛",遗传多样性降低,栖息地破碎化进程加快。应对震后大熊猫栖息地恢复的主要对策有:1)重新评估震后大熊猫栖息地质量,并重新规划现有大熊猫保护区群的布局;2)应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及数学模型等手段与野外实地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查清震后大熊猫栖息地主食竹资源状况及分布规律并及时监测其动态,复壮更新大熊猫主食竹;3)利用天然植被自然恢复和人工重建等措施恢复因地震而退化或丧失的大熊猫栖息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保护生物学 栖息地 地震 破碎化 主食竹 恢复
下载PDF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 被引量:48
16
作者 黄金燕 周世强 +3 位作者 谭迎春 周小平 王鹏彦 张和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3-78,共6页
根据64个植被样方调查资料,分析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不同植被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值H′、D和均匀度指数Jsi基本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常绿落叶阔叶林>温性针阔混交林&... 根据64个植被样方调查资料,分析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不同植被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值H′、D和均匀度指数Jsi基本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常绿落叶阔叶林>温性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温性针叶林>亚高山针叶林,而物种丰富度S变化为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亚高山针叶林>温性针阔混交林。在不同的植物群落中,由于地形地势、坡度、土壤、水热条件等原因,其物种多样性指数不同,但其多样性测度指标除物种丰富度外均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随海拔的升高,大熊猫栖息地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变化先增加,然后下降,最后趋于平稳。坡度不是影响卧龙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因子。不同的坡向其物种丰富度S变化为西>北>东>南,物种多样性指数H′、D呈现西>南>北>东的递降格局,均匀度指数Jsi呈现南>西>东>北的递降格局。在不同的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变化表现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且42·9%群落中乔木层大于灌木层、64·3%群落中乔木层大于草本层、92·9%群落中灌木层大于草本层,落叶针叶林乔木层树种丰富度小于灌木层和草本层,但其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大于草本层。在同一或不同生长型中,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变化大体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龙自然保护区 大熊猫栖息地 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秦岭中段南坡景观格局与大熊猫栖息地的关系 被引量:24
17
作者 张爽 刘雪华 +3 位作者 靳强 李纪宏 金学林 魏辅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950-1957,共8页
景观格局是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结果 ,同时景观格局强烈影响着生境内种群的生物学过程 ;种群的结构和分布状况同栖息地景观格局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对秦岭中段南坡地区 3个保护区 (佛坪、长青... 景观格局是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结果 ,同时景观格局强烈影响着生境内种群的生物学过程 ;种群的结构和分布状况同栖息地景观格局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对秦岭中段南坡地区 3个保护区 (佛坪、长青和观音山 )大熊猫栖息地的景观格局及其与大熊猫活动痕迹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该研究首先绘制了景观类型格局图并进行总体斑块格局分析 ,其次分别从保护区尺度和 1km2 尺度分析平均斑块分维数、破碎度指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 ,以进行比较 ;最后在 1km2尺度上统计分析大熊猫活动密度同景观格局指数分布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 :(1)各自然保护区内的景观格局存在着差异性 ,佛坪保护区景观多样性水平较高 ,长青保护区居中 ,观音山保护区最低 ;(2 )各保护区内部受人为干扰和生境恢复程度不同 ,使得景观破碎化程度在佛坪保护区最低 ,长青保护区居中 ,观音山保护区最高 ;(3)大熊猫活动密度有集中分布的趋势 ,高密度区域主要分布在佛坪中部和长青北部 ;(4 )在 1km2尺度 ,3个保护区大熊猫活动痕迹密度同景观指数格局之间存在不同的相关性 ,说明不同的景观格局会影响到大熊猫的活动和生境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大熊猫 栖息地 秦岭
下载PDF
小相岭大熊栖息地干扰调查 被引量:22
18
作者 冉江洪 刘少英 +3 位作者 王鸿加 曾宗永 孙治宇 刘世昌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77-281,共5页
强烈的人类干扰是大熊猫濒危的主要原因。本文于2001年6~7月对四川省小相岭大熊猫栖息地内竹子开花、火灾、滑坡3种自然干扰类型和采伐、放牧、采药、公路、偷猎、割竹采笋、耕作、开矿和旅游9种人类干扰类型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878个... 强烈的人类干扰是大熊猫濒危的主要原因。本文于2001年6~7月对四川省小相岭大熊猫栖息地内竹子开花、火灾、滑坡3种自然干扰类型和采伐、放牧、采药、公路、偷猎、割竹采笋、耕作、开矿和旅游9种人类干扰类型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878个,干扰发生在海拔1800~4000m。结果表明:自然干扰都不严重,干扰比例最高的竹子开花,也仅占1 14%。采伐、放牧、采药和公路是主要人类干扰类型,分别占调查总样方的34 9%,26 3%,5 1%和4 2%。干扰最严重的地段是海拔3000~3499m,采伐样方的49 67%,放牧样方的47 19%,采药样方的31 11%均发生在该段,同时有48 89%的大熊猫活动痕迹样方也在该海拔。近年来,由于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采伐已不再是主要干扰,而放牧、采药和偷猎等活动在短时间内仍不会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栖息地 干扰 人类 小相岭
下载PDF
大熊猫适宜栖息地恢复指标研究 被引量:27
19
作者 申国珍 李俊清 +1 位作者 任艳林 马宇飞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5,共5页
该文从地形因子、森林群落因子和主食竹因子 3方面 ,建立了大熊猫栖息地退化与恢复的指标体系 .地形因子指标主要包括海拔、坡度、坡向等 ;森林群落指标主要包括 :林木高度、灌木高度、灌木株数、林木株数、灌木种类、云冷杉林木组成比... 该文从地形因子、森林群落因子和主食竹因子 3方面 ,建立了大熊猫栖息地退化与恢复的指标体系 .地形因子指标主要包括海拔、坡度、坡向等 ;森林群落指标主要包括 :林木高度、灌木高度、灌木株数、林木株数、灌木种类、云冷杉林木组成比例、灌木盖度和森林郁闭度 .竹子密度、竹子基径、幼竹比例和竹子高度则是衡量主食竹质和量的主要指标 .研究结果表明 ,四川省王朗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恢复的标准是 :生长在海拔 2 6 0 0~ 30 0 0m之间、坡度为 2 5°~ 4 5°的西坡、西南坡和西北坡的中坡部位的森林 .这种森林的林木高度 <15m ,灌木高度 <2m ,灌木株数 >5 0 0 0株 hm2 ,林木株数 <30 0株 hm2 ,灌木种类 >5种以上 ,云冷杉林木组成 >5 0 %以上 ,灌木盖度 80 %~10 0 % ,森林郁闭度 <5 0 % ,竹子密度为 35~ 10 2株 m2 ,竹干基径 >4 4mm ,幼竹比例 >2 5 % ,竹子高度为 1 8~ 2 8m的森林环境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保护、恢复和修复 3种恢复大熊猫栖息地途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恢复 大熊猫 栖息地 栖息地退化
下载PDF
汶川地震对都江堰地区大熊猫生境的影响 被引量:31
20
作者 王学志 徐卫华 +1 位作者 欧阳志云 张晋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5856-5861,共6页
为了明确汶川地震破坏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大熊猫生境的影响,选择在都江堰地区采用遥感数据解译和GIS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此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及其产生的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造成的植被破坏区面积为12862hm2,... 为了明确汶川地震破坏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大熊猫生境的影响,选择在都江堰地区采用遥感数据解译和GIS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此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及其产生的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造成的植被破坏区面积为12862hm2,其中78.64%的破坏区位于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内部。地震破坏区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海拔1400~2400m,坡度20~55°之间的山坡上。地震造成都江堰地区21.63%的大熊猫生境丧失,其中海拔2200~3000m之间的大熊猫生境丧失比例较大。大熊猫生境破碎化程度严重,震后的生境斑块数量是震前的7.7倍。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生境丧失更为严重,其丧失比例为32.15%,而保护区外部的大熊猫生境丧失较轻,其丧失比例为9.83%。地震造成该地区大熊猫生境丧失严重,生境破碎化加剧,为了增加大熊猫可利用的生境,在震后恢复重建中应当避免在大熊猫生境中开展旅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大熊猫 生境丧失 都江堰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