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棒状乳杆菌发酵秘鲁鱿鱼糜凝胶特性的变化及其形成机理 被引量:9
1
作者 陈晓倩 吴祖芳 翁佩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86-191,共6页
为阐明棒状乳杆菌(Lactobacillus coryniformis)Lz153发酵秘鲁鱿鱼糜的凝胶形成机理,通过质构仪测定棒状乳杆菌Lz153发酵秘鲁鱿鱼糜凝胶特性,分析凝胶形成过程中离子键、氢键、疏水相互作用、二硫键及非二硫共价键的变化,并利用十二烷... 为阐明棒状乳杆菌(Lactobacillus coryniformis)Lz153发酵秘鲁鱿鱼糜的凝胶形成机理,通过质构仪测定棒状乳杆菌Lz153发酵秘鲁鱿鱼糜凝胶特性,分析凝胶形成过程中离子键、氢键、疏水相互作用、二硫键及非二硫共价键的变化,并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electrophoresis,SDS-PAGE)方法观察肌原纤维蛋白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棒状乳杆菌Lz153鱿鱼糜发酵24~36 h阶段凝胶特性最佳;离子键含量在发酵过程中呈逐渐减少趋势,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含量分别在发酵36 h和30 h达到最大值,二硫键和非二硫共价键含量随发酵时间延长而呈增加的趋势;氢键、疏水相互作用、二硫键和非二硫共价键是形成和维持凝胶网络的主要作用力。SDS-PAGE图谱显示,发酵后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重链均开始被降解,同时经发酵24 h后分子质量在100~135 kDa范围出现了新的盐溶性蛋白质条带,发酵至48 h也被降解。研究结果可为开发秘鲁鱿鱼为原料的乳酸菌发酵鱼糜制品加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秘鲁鱿鱼鱼糜 棒状乳杆菌Lz153 凝胶形成 化学作用力 肌原纤维蛋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