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glacial trough forming process 被引量:2
1
作者 YANG ShaoHua SHI YaoLi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9期1656-1668,共13页
The glacial trough is a common glacier erosion landscape,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y of glacier erosion processes. In a sharp contrast with the developing river, which is generally meandering, the deve... The glacial trough is a common glacier erosion landscape,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y of glacier erosion processes. In a sharp contrast with the developing river, which is generally meandering, the developing glacial trough is usually wide and straight. Is the straightness of the glacial trough just the special phenomenon of some areas or a universal feature? What controls the straightness of the glacial trough? Until now, these issues have not been studied yet. In this paper, we conduct systematic numerical models of the glacier erosion and simulate the erosion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glacial t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s show that:(1) while the meandering glacier is eroding deeper to form the U-shaped cross section, the glacier is eroding laterally. The erosion rate of the ice-facing slope is bigger than that of the back-slope.(2) The smaller(bigger) the slope is, the smaller(bigger) the glacier erosion intensity is.(3) The smaller(bigger) the ice discharge is, the smaller(bigger) the glacier erosion intensity is. In the glacier erosion process, the erosion rate of the ice-facing slope is alway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back-slope. Therefore, the glacial trough always develops into more straight form. This paper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shape evolution of the glacial trough is controlled mainly by the erosion mechanism of the glacier. Thereby, the glacial trough prefers straight geome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值模拟 冰川 成形过程 侵蚀地貌 演化过程 侵蚀速率 侵蚀强度 数值模型
原文传递
珠穆朗玛峰东绒布冰川厚度测量与地形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张通 效存德 +2 位作者 秦翔 侯典炯 丁明虎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59-1066,共8页
冰川地形特征的研究是构建冰川流动模型的基础.根据探地雷达获取的冰川厚度数据(2009年)和1∶5万地形图(1974年),得到沿珠穆朗玛峰东绒布冰川主流线的冰厚度分布以及5条冰川槽谷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沿东绒布冰川主流线的平均表面坡度约... 冰川地形特征的研究是构建冰川流动模型的基础.根据探地雷达获取的冰川厚度数据(2009年)和1∶5万地形图(1974年),得到沿珠穆朗玛峰东绒布冰川主流线的冰厚度分布以及5条冰川槽谷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沿东绒布冰川主流线的平均表面坡度约为0.08,平均厚度约为190m,最大厚度约为320m(海拔6 300m);在1974—2009年间沿冰川主流线冰厚度平均减薄约30m;东绒布冰川表碛覆盖区与白冰区尚未分离,目前很可能是一条停滞冰川,冰川末端位于海拔5 540m附近(下游方向);东绒布冰川槽谷形态接近于V型,而不是U型(b指数变化范围约为0.7~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穆朗玛峰 东绒布冰川 地形特征 冰厚度 冰川槽谷
下载PDF
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雷达测厚和冰下地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玉哲 任贾文 +5 位作者 秦翔 刘宇硕 张通 陈记祖 李亚炜 秦大河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8-35,共8页
冰川地形是构建冰川流动模型的基础,对于认识冰川响应气候变化的动力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2009年和2014年消融季,使用探地雷达对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进行了厚度测量和冰下地形观测,获得了沿冰川中流线和多条横剖面的厚度资料,并对中流... 冰川地形是构建冰川流动模型的基础,对于认识冰川响应气候变化的动力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2009年和2014年消融季,使用探地雷达对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进行了厚度测量和冰下地形观测,获得了沿冰川中流线和多条横剖面的厚度资料,并对中流线上的厚度分布特征和槽谷形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西支冰川的平均厚度分别为190 m和150 m,东支冰川冰下地形起伏大于西支,支冰川的表面坡度都较缓和.东、西支冰川进入汇合区时厚度分别为122 m和157 m,由于支冰川的横向挤压和汇流,汇合区中部冰川厚度增加到162 m.冰川槽谷形态具有空间差异,东、西支冰川槽谷形态近似于对称的V型,但是在冰川汇合区,槽谷底部变宽,边坡变缓,发育有不对称槽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虎沟12号冰川 探地雷达 冰川槽谷 冰下地形
下载PDF
冲绳海槽北部陆坡4.4万年以来古海洋环境演化的地质记录 被引量:3
4
作者 向荣 李铁刚 阎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1-78,共8页
利用AMS 14C年代测试、氧同位素分析和浮游有孔虫分析重建了冲绳海槽北部陆坡 DOC 42 孔约 44cal.kaBP以来的古海洋环境演化记录。DOC 42孔沉积速率整体较低, 呈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在氧同位素 3 期和LGM期间沉积速率相对较大,分别为7 3... 利用AMS 14C年代测试、氧同位素分析和浮游有孔虫分析重建了冲绳海槽北部陆坡 DOC 42 孔约 44cal.kaBP以来的古海洋环境演化记录。DOC 42孔沉积速率整体较低, 呈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在氧同位素 3 期和LGM期间沉积速率相对较大,分别为7 3和14 cm/ka; 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沉积速率则显著降低, 与冲绳海槽冰后期沉积速率高于末次冰期明显不同; 自约6 4 cal.kaBP以来, 沉积物堆积作用基本可以忽略, 表明了受黑潮入侵引起的中国东部陆架环流体系的改变, 岩心所在区域的沉积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转换函数古温度和低温、低盐特征种Globigerina quinqueloba 等一致反映了冲绳海槽北部在氧同位素 3 期早期约 37 5~44 cal.kaBP期间存在明显的低温、低盐阶段, 表明该期间冲绳海槽北部的沿岸冲淡水影响明显加强,而在氧同位素3期晚期该区可能受到了黑潮暖流的影响。此外, 浮游有孔虫 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 与氧同位素记录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表明它是冲绳海槽末次冰期以来的一个可靠的海洋环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绳海槽北部 氧同位素 古海洋环境 浮游有孔虫 地质记录 末次冰期 黑潮 重大 对应关系 体系
下载PDF
冲绳海槽末次盛冰期孢粉组合的古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9
5
作者 邓韫 郑卓 +1 位作者 Suc J.P. Berne S.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97-603,共7页
冲绳海槽西陆坡末次冰期的高沉积速率为高分辨率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材料,DGKS-9602钻孔通过氧同位素年代对比,总长931 cm的岩心保存了相当于氧同位素阶段1~3的沉积记录.孢粉分析的结果表明,OIS 1和OIS三阶段松属花粉含量占优势,平均含量... 冲绳海槽西陆坡末次冰期的高沉积速率为高分辨率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材料,DGKS-9602钻孔通过氧同位素年代对比,总长931 cm的岩心保存了相当于氧同位素阶段1~3的沉积记录.孢粉分析的结果表明,OIS 1和OIS三阶段松属花粉含量占优势,平均含量达65%以上,而OIS 2阶段松属百分含量明显降低,草本植物花粉含量增加,超过50%.松属与蒿属等草本花粉间的相互消长指示了海平面的升降,并与氧同位素曲线的变化趋势相似.末次盛冰期中国东部大陆架覆盖的植被以草地为主,由于冲绳海槽在末次盛冰期时的绝大部分沉积物质与大陆架的剥蚀作用有关,来自长江中上游山地较远距离带来的物质和山地花粉相对减少.与中国东部尘土花粉结果对比发现,现代东海表层蒿属与禾本科比值(A/P)所指示的纬度正好与长江中下游平均纬度相当,而冲绳海槽末次盛冰期的A/P比值所指示的陆地环境比现代高7个纬度,证明末次盛冰期植被带南移,与前人陆地记录的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绳海槽 孢粉分析 末次盛冰期 古环境
下载PDF
中国东部末次冰期雪线高程重建与成冰气候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王照波 王江月 《山东国土资源》 2017年第11期1-5,共5页
在蒙山第四纪冰川遗迹与光释光测年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以往我国东部猛犸象化石出土位置、孢粉数据库、以及雪线高程的研究成果,首次对我国东部末次冰期时的雪线高程进行了恢复重建,并绘制了我国东部及东亚地区雪线高程图,在此基础上对我... 在蒙山第四纪冰川遗迹与光释光测年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以往我国东部猛犸象化石出土位置、孢粉数据库、以及雪线高程的研究成果,首次对我国东部末次冰期时的雪线高程进行了恢复重建,并绘制了我国东部及东亚地区雪线高程图,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东部蒙山冰期时的气候特征进行了探讨,认为我国东部冰期时的北路寒潮形成的"东亚冷槽",是我国东部第四纪山谷冰川的表现形式及形成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遗迹 东亚冷槽 第四纪气候 雪线高程 蒙山
下载PDF
冲绳海槽中段近4万年来沉积物属性和来源 被引量:4
7
作者 金秉福 林晓彤 +1 位作者 张云吉 林振宏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9-56,84,共9页
对冲绳海槽中段DGKS9603孔134个样品(孔深0~481cm),测试了18种常、微量元素,对该柱样的29个样品(孔深0~488cm)进行了REE测试。对采自长江三角洲的CYm柱样和黄河三角洲的S3柱样中的晚更新统的5个样品进行了常、微量元素和REE测... 对冲绳海槽中段DGKS9603孔134个样品(孔深0~481cm),测试了18种常、微量元素,对该柱样的29个样品(孔深0~488cm)进行了REE测试。对采自长江三角洲的CYm柱样和黄河三角洲的S3柱样中的晚更新统的5个样品进行了常、微量元素和REE测试。分析表明,冲绳海槽中段在全新世、末次盛冰期和末次间冰期的沉积物均以陆源物质为主,生物沉积为次。末次盛冰期以陆源硅质碎屑沉积的大量增加为特征;全新世生物沉积量有较大的增加;末次间冰期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但较全新世更富陆源物质。冲绳海槽的物源演化受末次冰期的影响,具有阶段性。对比冲绳海槽与长江和黄河物源的地球化学参数,包括REE、稀有元素、惰性常、微量元素,判识出末次盛冰期冲绳海槽的陆源物质,具有长江源的物质属性,沉积物可能主要来自古长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绳海槽 陆源 末次盛冰期 古长江
下载PDF
山东蒙山第四纪冰川遗迹光释光测年研究及冰期划分与对比 被引量:33
8
作者 王照波 张剑 +3 位作者 王江月 张盈松 卞青 郭启鹏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94-702,共9页
针对蒙山发育的第四纪冰川遗迹,采用光释光(Optic Stimulated Luminescence)的测年方法,对遗迹较新的冰碛垄进行了采样与测试,首次在我国东部中低山区获得了8.2ka BP与18.2~22.2ka BP两个时间段的冰期年龄值,对应于8.2ka BP早全新世全... 针对蒙山发育的第四纪冰川遗迹,采用光释光(Optic Stimulated Luminescence)的测年方法,对遗迹较新的冰碛垄进行了采样与测试,首次在我国东部中低山区获得了8.2ka BP与18.2~22.2ka BP两个时间段的冰期年龄值,对应于8.2ka BP早全新世全球冷事件与末次冰盛期。根据冰碛垄的特征与测定年龄值,结合我国以往其他地区冰期的对比研究,在蒙山建立了拦马冰期与蒙山冰期。本项研究,确认并发展了李四光关于我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释光 末次冰盛期 冰碛垄 冰期划分 拦马冰期 蒙山冰期 东亚冷槽
下载PDF
末次盛冰期以来西沙海槽天然气水合物储库变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王淑红 颜文 宋海斌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4-82,共9页
利用Milkov和Sassen的模型计算了目前及末次盛冰期时西沙海槽天然气水合物的稳定带(GHSZ)厚度及资源量,讨论了末次盛冰期以来海洋底水温度增加和海平面升高对西沙海槽天然气水合物储库变化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底水温度增加使GHSZ厚度减... 利用Milkov和Sassen的模型计算了目前及末次盛冰期时西沙海槽天然气水合物的稳定带(GHSZ)厚度及资源量,讨论了末次盛冰期以来海洋底水温度增加和海平面升高对西沙海槽天然气水合物储库变化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底水温度增加使GHSZ厚度减薄,资源量减少;而海平面上升使GHSZ厚度增加,资源量增加,但底水温度变化对GHSZ厚度和资源量的影响比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更大.西沙海槽末次盛冰期时GHSZ平均厚度约为299m,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约为2.87×1010m3,甲烷数量约为4.71×1012m3;目前的GHSZ平均厚度约为287m,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约为2.76×1010m3,甲烷数量约为4.52×1012m3.由此可见,自末次盛冰期以来西沙海槽的GHSZ平均厚度减薄了~12m,大约1.1×109m3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释放了1.9×1011m3的甲烷,这些甲烷可能对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末次盛冰期 底水温度 海平面 西沙海槽.
下载PDF
内蒙古、冲绳海槽和中国南海末次冰期盛冰期以来古气候记录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镇东 兰信企 陈延成 《化工矿产地质》 CAS 2001年第1期39-48,共10页
来自东亚夏季风北界内蒙古一个盐湖的岩心沉积物内发现粗粒沉积物 ,既可沉积在湖泊收缩期 ,也可以沉积在沙丘再次活动时期。这些沉积物有机磷含量低而碎屑组分高 ,说明它沉积在一种干旱的环境中 ;反之 ,有机质含量高而碎屑组分低的细粒... 来自东亚夏季风北界内蒙古一个盐湖的岩心沉积物内发现粗粒沉积物 ,既可沉积在湖泊收缩期 ,也可以沉积在沙丘再次活动时期。这些沉积物有机磷含量低而碎屑组分高 ,说明它沉积在一种干旱的环境中 ;反之 ,有机质含量高而碎屑组分低的细粒沉积物则最终沉积在高湖面期 ,这是因为砂坪呈围迁状态及风成尘埃较好地保存于水体中。所揭示的三个湿期分别是 13.4~ 8kaBP、6 .4~ 5 .8kaBP和4.2~ 3.1kaBP ,第一期最湿 ,其次是第三期、第二期。上述干和湿期自始至终和早先发现的同一个干旱和半干旱转换带一致 ,但是 ,这和中国大陆东部、台湾岛、冲绳海槽和中国南海所揭示的湿润的全新世大暖期不一样 ,而且 ,全新世最冷期 (4~ 2kaBP)则对应内蒙古的一个湿期 (即 4.2~ 3.1kaBP) ,这些差别可能是由于高蒸发量远远地超过了较高的季风降水量 ,这是确定夏季风北界在该地区有效湿度的一个关键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 内蒙古 冲绳海槽 中国 南海 冰川 末冰冰期 降水量
下载PDF
末次冰期以来中国海区浮游有孔虫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含量变化的地层学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保华 王晓燕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3-322,共10页
西北太平洋尤其是中国海区末次冰期旋回中浮游有孔虫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含量变化研究是近年来最重要的古海洋学内容之一。作者综合分析了中国及邻近海区具有可靠测年地层的深海沉积物柱状样中P.obliquiloculata含量变化,探讨... 西北太平洋尤其是中国海区末次冰期旋回中浮游有孔虫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含量变化研究是近年来最重要的古海洋学内容之一。作者综合分析了中国及邻近海区具有可靠测年地层的深海沉积物柱状样中P.obliquiloculata含量变化,探讨其含量低值事件(PME)的生物地层学意义。末次冰期以来P.obliquiloculata含量变化在中国海区呈现两种变化模式:一是以东海及南海北部为代表的冰期含量低、间冰期含量高的特点;另一种则是南海南部的冰期含量高、间冰期含量低的现象。高分辨率地层记录显示,在这种冰期/间冰期总体变化趋势基础上,我国东海、南海和黑潮源区等广泛存在晚全新世~4300-2800cal yr BPP.obliquiloculata含量低值,但以南海北部与东海冲绳海槽最为明显;而南海南部P.obliquiloculata含量还在冰消期(~16.5-15cal kyr BP)有另一特征的低含量阶段。因而,末次冰期旋回中国海区P.obliquiloculata含量变化可以作为区域性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标志。尽管如此,由于黑潮分支水团的影响,冲绳海槽中部和北部部分海域,在末次冰期与PME期间,P.obliquiloculata虽然含量相对较低,但仍可保持3%-5%以上,而非多数站位PME事件中的特征性零含量。研究表明PME事件主要由次表层海水的温度降低、温跃层变浅、上部水体温度梯度增加等引起,与表层海水无关,但引起这些海洋环境变化的原因尚不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 低值事件 末次冰期旋回 地层对比 古环境 东海 南海
下载PDF
冰川槽谷横剖面定量化研究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2
作者 姚盼 王杰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28-1040,共13页
冰川槽谷("U"形谷)是冰川与下伏基岩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典型的冰蚀地形,对其定量化研究是了解冰川作用过程以及冰川槽谷演化过程的重要途径.二次多项式(y=A+Bx+Cx2)和幂函数(y=axb)是定量描述冰川槽谷形态的两种较普遍的方法,... 冰川槽谷("U"形谷)是冰川与下伏基岩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典型的冰蚀地形,对其定量化研究是了解冰川作用过程以及冰川槽谷演化过程的重要途径.二次多项式(y=A+Bx+Cx2)和幂函数(y=axb)是定量描述冰川槽谷形态的两种较普遍的方法,二次多项式可以描述冰川槽谷的整体形态且不需要考虑高程基准面的选择,但是该方法不能用于槽谷间的比较且其只能较准确地描述接近抛物线的横剖面;幂函数不但可以反映不同作用过程形成的谷地,还能在不同横剖面间进行比较,但幂函数在应用过程过会受到坐标原点选取、对数变化、后期堆积以及横剖面不对称的影响,其运用过程更加复杂.此外,相同的幂函数指数b可能指示不同的槽谷形态,形态比率FR的引入并与指数b结合起来使对槽谷形态的描述更加全面.从冰川动力和外部环境方面出发,影响槽谷形态的因素主要有冰川作用时间、基岩的抗侵蚀能力、岩性的分布以及裂隙、冰量、气候、构造和冰川性质,后三者对槽谷形态的定量化影响需要进一步进行探讨.运用不同地区槽谷形态参数所做b^FR图探讨了山地冰川槽谷的发育模式,发现山地冰川槽谷存在对应于两种不同冰川性质的相反的发育模式,但是由于岩性、气候等其他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冰川槽谷发育模式有时出现了不对应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槽谷横剖面 幂函数 二次多项式 b^FR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庐山冰川地貌释疑
13
作者 刘昌茂 景才瑞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89年第3期413-419,共7页
本文认为①大坳完全能归到冰斗之列,并非由冰缘雪蚀和融冻泥流作用拓宽、并经流水改造所成的地貌;②王家坡U谷是冰川槽谷,不必求助于构造和岩性控制下的流水、风化作用成因;③山麓的垅岗是终碛垅,并非泥石流“龙头”堆积的“孤岛”;④... 本文认为①大坳完全能归到冰斗之列,并非由冰缘雪蚀和融冻泥流作用拓宽、并经流水改造所成的地貌;②王家坡U谷是冰川槽谷,不必求助于构造和岩性控制下的流水、风化作用成因;③山麓的垅岗是终碛垅,并非泥石流“龙头”堆积的“孤岛”;④冰期庐山气候有发育冰川的寒冷冰期气候,而湿热气候并非冰期则是间冰期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 地貌 庐山 大坳冰斗 终碛垅
下载PDF
基于V指数的他念他翁山中段冰川槽谷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葛润泽 张威 +3 位作者 李亚鹏 赵贺 唐倩玉 柴乐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14-723,共10页
冰川槽谷作为冰川作用区分布最典型的冰川地貌之一,对其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冰川发育的动力学过程。基于V指数模型及MATLAB半自动提取方法,分析并探讨了他念他翁山中段冰川槽谷形态发育特征及造成槽谷形态差异的影响因... 冰川槽谷作为冰川作用区分布最典型的冰川地貌之一,对其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冰川发育的动力学过程。基于V指数模型及MATLAB半自动提取方法,分析并探讨了他念他翁山中段冰川槽谷形态发育特征及造成槽谷形态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共发育206条冰川槽谷,大多为“U”形或偏“U”形,长4.5~26 km之间,平均宽度1.8 km,深200~500 m,海拔高度介于5730~3274 m。槽谷形态横向分布规律:V指数多为0.2~0.3,北东向发育V指数大于0.3的谷地多于西南向,说明东坡槽谷侵蚀程度强于西坡。V指数沿槽谷纵向主要有两种变化趋势:V指数增大,冰川槽谷横剖面“U”形发育特点逐渐增强;V指数减小,冰川槽谷横剖面“U”形发育特点减弱。研究区冰川槽谷发育以侧蚀为主,形态的差异性是冰川自身特性、冰川作用区地形与基岩岩性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冰川作用区的平均坡度、平均地形起伏度与古冰川作用区面积是造成这种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念他翁山 冰川槽谷 V指数 形态特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末次盛冰期以来冲绳海槽中部沉积物有机碳和磷的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奎 李铁 +3 位作者 孙治雷 张现荣 柳嘉怡 朱茂旭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9-27,共9页
利用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了冲绳海槽中部沉积物岩芯中有机碳及磷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冲绳海槽沉积速率(16.5~32.5 cm/ka)变化小,不是沉积物中有机碳埋藏的重要影响因素。相对于全新世氧化性底水环境,末次盛冰... 利用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了冲绳海槽中部沉积物岩芯中有机碳及磷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冲绳海槽沉积速率(16.5~32.5 cm/ka)变化小,不是沉积物中有机碳埋藏的重要影响因素。相对于全新世氧化性底水环境,末次盛冰期/冰消期冲绳海槽缺氧底水环境提高了沉积物对有机碳的埋藏效率。冲绳海槽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相对含量与其他边缘海沉积物中的相似。交换态磷(Ex-P)含量低、变化小。末次盛冰期/冰消期缺氧底水环境下铁氧化物的还原溶解导致铁结合磷(Fe-P)释放以及自生磷矿物(Au-P)的形成。全新世氧化性底水条件有利于铁氧化物的有效再生及对磷的再吸附,但不利于Au-P的保存。总有机碳(TOC)和有机磷(Org-P)之间良好的相关性表明TOC埋藏对Org-P含量的重要控制作用。冲绳海槽沉积物中碎屑磷(De-P)含量低于长江口及东海陆架沉积物中的含量,这与陆源碎屑向外海传输减弱有关。在约9.3 ka BP(岩芯200 cm深度),TOC、Fe-P、Org-P、De-P以及FeHR均出现的极小值可能由物质坡移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盛冰期 冲绳海槽中部 沉积物 有机碳 磷形态
下载PDF
豫西甘山第四纪冰斗系统的发现及其与MIS的耦合关系分析 被引量:14
16
作者 王照波 王江月 +2 位作者 王全义 徐宪立 李宝杰 《山东国土资源》 2018年第7期1-7,共7页
在调查东亚冷槽西壁冰川遗迹及其海拔梯度的过程中,发现了甘山冰斗系统与磨光面、擦痕、漂砾等冰川遗迹。进而对该冰斗系统进行成因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了冰斗系统的"冰斗环退"的形成方式。以此为基础,就甘山冰斗系统与MIS之间... 在调查东亚冷槽西壁冰川遗迹及其海拔梯度的过程中,发现了甘山冰斗系统与磨光面、擦痕、漂砾等冰川遗迹。进而对该冰斗系统进行成因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了冰斗系统的"冰斗环退"的形成方式。以此为基础,就甘山冰斗系统与MIS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甘山冰斗系统是以"冰斗环退"方式形成的,该冰斗环退系统完整展现了我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作用的过程,对研究冰期的雪线高程、环境演化规律、冰川作用的进退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冰斗环退"的研究基础上,发现了对应的"冰斗环进"机制。冰斗环进代表了冰川作用由高向低推进过程,冰斗环退代表了冰川作用由低向高撤退过程。通过影像分析,初步将甘山冰斗系统划分四段,共解析出了50余套冰斗环,冰川作用的时代可追溯到2.56 Ma。根据冰斗的环进、环退特征,进而发现C28冰斗环所对应MIS56,也即1.60Ma,可能为我国第四纪冰川作用过程中的冰进向冰退演化的重要拐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山 冰斗系统 东亚冷槽 MIS 冰进 冰退 冰斗环 三角脊
下载PDF
四川北川-茂县谷中谷地貌景观初探
17
作者 吴世良 《四川地质学报》 2009年第S2期275-276,共2页
本文提供茂县土地垭观看谷中谷景点及北川青石峡谷景点,并首次提出北川地区有第四纪冰川遗迹存在。在土地垭见湔江河谷明显的谷中谷景观,即上部横断面呈U形,属冰川槽谷;下部横断面呈V形,属河流侵蚀形成。岷江中段河谷具有类似景观。
关键词 四川茂县-北川 谷中谷 峡谷 冰川槽谷 侵蚀谷
下载PDF
末次冰盛期以来冲绳海槽古海洋环境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何炽鹏 李冬玲 +4 位作者 李正 沙龙滨 翟滨 汤佳冰 李显富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77-1587,共11页
冲绳海槽处于东海与西太平洋边缘的交界处,不仅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其环境变化也影响着东亚边缘海,乃至东亚大陆的环境,是研究古海洋环境的理想区域。该区域的古海洋环境研究多集中于末次冰盛期以来,因此本文以冲绳海槽为主体,总结... 冲绳海槽处于东海与西太平洋边缘的交界处,不仅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其环境变化也影响着东亚边缘海,乃至东亚大陆的环境,是研究古海洋环境的理想区域。该区域的古海洋环境研究多集中于末次冰盛期以来,因此本文以冲绳海槽为主体,总结了该区域末次冰盛期以来古海洋环境变化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3个方面:古海平面、温度和盐度等;沉积物来源及其演化;黑潮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该区域末次冰盛期以来的环境变化可大致分为,主要由海平面控制为主的末次冰盛期-早全新世和由黑潮、季风等因素控制的早全新世-现代两个主要的阶段。沉积物主要来自古黄河、长江、日本、台湾岛以及火山喷发物质等,但不同区域、不同时间的物质来源存在差异。另外,黑潮是该区域最主要的海流,其路径和强度末次冰盛期以来经历多次变化,并对其他海洋环境要素产生重大的影响。综合上述研究,提出未来应该系统建立冲绳海槽海洋环境演化历史、加强黑潮对周边流系的影响和陆源物质源-汇过程的系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绳海槽 末次冰盛期 古海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