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薏苡仁鼻饲联合亚低温对重型颅脑创伤影响的临床疗效评价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张静莎 郭义 耿连岐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3期510-514,518,共6页
本研究采用循证医学的思路和方法,遵循随机对照试验原则进行设计,收集了56例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病例,以观察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薏苡仁鼻饲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GCS评分的影响。我们的研究发现:手十二井穴放血、薏苡仁鼻饲有改善重... 本研究采用循证医学的思路和方法,遵循随机对照试验原则进行设计,收集了56例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病例,以观察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薏苡仁鼻饲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GCS评分的影响。我们的研究发现:手十二井穴放血、薏苡仁鼻饲有改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意识状态的作用趋势,有升高s TBI患者收缩期血压的作用趋势。本研究在治疗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十二井穴放血 薏苡仁鼻饲 重型颅脑创伤 GCS评分 PBSS评分
下载PDF
不同昏迷量表在神经重症监护中对院内死亡的评估 被引量:7
2
作者 胡旻婧 张元媛 柯开富 《交通医学》 2013年第4期339-341,共3页
目的:评估不同昏迷量表在神经重症监护(NICU)内对急性昏迷患者1月内院内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在发病72h内记录昏迷患者60例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匹兹堡昏迷评分(GCS-P)、全面无意识评分(FOUR),随访1月记录院内死亡率,使... 目的:评估不同昏迷量表在神经重症监护(NICU)内对急性昏迷患者1月内院内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在发病72h内记录昏迷患者60例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匹兹堡昏迷评分(GCS-P)、全面无意识评分(FOUR),随访1月记录院内死亡率,使用Logistic回归,判断各量表与院内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GCS评分、GCS-P评分、FOUR评分分值与院内死亡负相关。结论:GCS评分、GCS-P评分、FOUR评分与昏迷患者院内死亡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昏迷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格拉斯哥匹兹堡昏迷评分 全面无意识评分 昏迷量表
下载PDF
动态观察急性脑卒中后听觉诱发电位的变化
3
作者 刘建民 周竹娟 郑健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9年第6期344-347,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脑卒中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改变特点,评价其对脑功能监测的价值。方法:对96例脑卒中(58例脑梗死、27例脑出血和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检测发病后不同时期(1~12d)BAEP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目的:观察急性脑卒中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改变特点,评价其对脑功能监测的价值。方法:对96例脑卒中(58例脑梗死、27例脑出血和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检测发病后不同时期(1~12d)BAEP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改变,结合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巴塞尔指数、格拉斯哥-匹兹堡昏迷量表(GPCS)评分以及颅脑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与临床神经功能缺失的关系。以25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脑卒中患者BAEP的Ⅰ、Ⅲ、Ⅴ波峰潜伏期(PL)和Ⅰ-Ⅲ、Ⅰ-Ⅴ峰间潜伏期(IPL)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幕下脑出血和后循环脑梗死患者BAEP-V波PL与其病灶大小呈正相关(P〈0.01);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BAEP—V波PL与其血清NSE水平、CSS评分呈正相关(P〈0.01);各型脑卒中患者BAEP—V波PL与其GPCS评分呈负相关(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BAEP各波的改变与病灶部位有关,V波PL改变客观反映了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巴塞尔指数(BI) 格拉斯哥-匹兹堡昏迷量表(GPCS)
下载PDF
昏迷患儿动态观察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8
4
作者 贺影忠 王治平 王洁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614-616,共3页
目的评估格拉斯哥(GCS)和动态格拉斯哥-匹斯堡(GCS-P)昏迷评分的临床意义及对昏迷患儿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17例具有GCS和GCS-P评分的昏迷患儿临床资料,分析GCS和GCS-P评分、头颅影像学(CT和MRI)及脑电图检查结果,同时观察昏迷... 目的评估格拉斯哥(GCS)和动态格拉斯哥-匹斯堡(GCS-P)昏迷评分的临床意义及对昏迷患儿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17例具有GCS和GCS-P评分的昏迷患儿临床资料,分析GCS和GCS-P评分、头颅影像学(CT和MRI)及脑电图检查结果,同时观察昏迷患儿GCS-P评分动态变化。结果7例患儿检查脑电图,4例显示低电位,这4例都预后不良;12例检查头颅CT和MRI,3例显示缺血出血灶其中有2例死亡;GCS和GCS-P评分对预后判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5.71%和88.57%,错误率分别为14.29%和11.43%;13例患儿进行GCS-P评分动态评估,7例预后良好,曲线呈上升趋势,6例预后不良,曲线呈水平或下降趋势。结论动态GCS-P评分可以作为评价昏迷患儿预后及功能恢复的客观指标。临床观察结合影像学及电生理检查,将会使脑功能状态的预后判断更趋完善,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脑电图 头颅影像学 预后 昏迷 儿童
下载PDF
电项针治疗成人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缪文丽 王弘道 +1 位作者 李海玲 高维滨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27-430,共4页
目的:观察电项针治疗成人急性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济南军区解放军第四〇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0例成人HIE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项针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剔除资料不全者后,最... 目的:观察电项针治疗成人急性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济南军区解放军第四〇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0例成人HIE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项针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剔除资料不全者后,最终纳入患者电项针治疗组38例、常规治疗对照组36例。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脱水、降颅压、头部低温脑保护等常规治疗。电项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电项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和格拉斯哥-匹特兹堡昏迷评分(G-PCS评分)的变化,根据GCS和G-PCS疗效评分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①两组治疗前GCS评分及G-P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项针治疗组治疗后GCS评分及G-PC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GCS评分(分):6.22±2.66比4.33±1.35,G-PCS评分(分):22.96±6.22比17.53±4.68,均P<0.05〕,且治疗后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对照组〔GCS评分(分):6.22±2.66比5.17±3.01,G-PCS评分(分):22.96±6.22比16.78±7.96,均P<0.05〕。②以GCS评分为疗效评定标准,电项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对照组(73.7%比50.0%,P<0.05);以G-PCS评分为疗效评定标准,电项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对照组(84.2%比61.1%,P<0.05)。结论电项针治疗能够提高改善HIE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临床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项针 缺氧缺血性脑病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格拉斯哥-匹特兹堡昏迷评分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后溶栓治疗临床研究
6
作者 常德超 常奔 +4 位作者 吴昊 姚中侠 胡斐 刘欣 刘宏生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第24期100-102,共3页
目的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心肺复苏后溶栓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17年5月入院后发生心跳骤停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4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心肺复苏过程中是否进行了溶栓治疗,将其分为溶栓组(21例)和对照... 目的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心肺复苏后溶栓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17年5月入院后发生心跳骤停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4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心肺复苏过程中是否进行了溶栓治疗,将其分为溶栓组(21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患者均有溶栓指征,无溶栓治疗绝对禁忌证,评估两组患者的出院生存率、严重出血率以及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表现计评分。结果溶栓组15例患者溶栓治疗成功,溶栓成功率71.4%,4例患者死亡,死亡率19.0%。对照组15例患者死亡,死亡率53.6%,溶栓组患者出院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7),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出血。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后进行溶栓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出院生存率,降低致残率,改善生活质量,并不增加严重出血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肺复苏 溶栓治疗 尿激酶 重组人尿激酶原 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表现计评分
下载PDF
体感诱发电位在急性脑卒中后的变化观察和意义探讨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建民 周竹娟 郑健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9年第6期497-499,共3页
目的观察急性脑卒中患者体感诱发电位(SEP)改变特点,评价其对于脑功能监测的价值。方法对58例脑梗死、27例脑出血和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检测发病后不同时期(1~12d)SEP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改变,结合中国卒中... 目的观察急性脑卒中患者体感诱发电位(SEP)改变特点,评价其对于脑功能监测的价值。方法对58例脑梗死、27例脑出血和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检测发病后不同时期(1~12d)SEP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改变,结合中国卒中量表评分(CSS)、Barthel指数、Glasgow-Pittsburgh昏迷量表评分以及颅脑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与临床神经功能缺失的关系。25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发病后4d内各型脑卒中患者的SEP—P15、N20、P25和P40峰潜伏期较正常对照显著延长(P〈0.01)。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发病后4d内SEP异常率高于发病后5~12d测定结果。发病后4d内,幕下脑出血和后循环脑梗死患者SEP—N20峰潜伏期与其病灶大小呈正相关(P〈0.01)。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SEP—N20峰潜伏期与其血清NSE水平和CSS评分呈正相关(P〈0.01)。各型脑卒中患者SEP—N20峰潜伏期与其Glasgow-Pittsburgh昏迷量表评分呈负相关(P〈0.01)。结论SEP—N20峰潜伏期异常反映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脑损伤和神经功能缺失严重程度,并可作为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昏迷程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体感诱发电位 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Bar—thel指数 glasgow-pittsburgh昏迷评分
原文传递
不同类型急性脑卒中患者视觉诱发电位分析
8
作者 刘建民 周竹娟 郑健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9年第4期294-296,共3页
目的观察急性脑卒中患者视觉诱发电位(VEP)改变特点,评价其对于脑功能监测的价值。方法对58例脑梗死、27例脑出血和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检测发病后不同时期(1~12d)VEP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改变,结合中国卒中... 目的观察急性脑卒中患者视觉诱发电位(VEP)改变特点,评价其对于脑功能监测的价值。方法对58例脑梗死、27例脑出血和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检测发病后不同时期(1~12d)VEP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改变,结合中国卒中量表评分(CSS)、Barthel指数、Glasgow—Pittsburgh昏迷量表评分以及颅脑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与临床神经功能缺失的关系。25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幕下脑出血患者视觉诱发电位(VEP)异常率显著高于幕上脑出血患者(P〈0.01),后循环脑梗死患者VEP异常率显著高于前循环脑梗死患者(P〈0.01);脑出血患者VEP—P100峰潜伏期与其血清NSE水平及CSS评分呈正相关(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VEP异常变化可客观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和病情变化,对后循环病变价值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视觉诱发电位 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BARTHEL指数 glasgow-pittsburgh昏迷评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