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gress in plant phenology modeling under global climate change 被引量:1
1
作者 Yongshuo FU Xinxi LI +3 位作者 Xuancheng ZHOU Xiaojun GENG Yahui GUO Yaru ZH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9期1237-1247,共11页
Plant phenology is the study of the timing of recurrent biological events and the causes of their timing with regard to biotic and abiotic forces.Plant phenology affects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errestrial ecosy... Plant phenology is the study of the timing of recurrent biological events and the causes of their timing with regard to biotic and abiotic forces.Plant phenology affects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nd determines vegetation feedback to the climate system by altering the carbon,water and energy fluxes between the vegetation and near-surface atmosphere.Therefore,an accurate simulation of plant phenology is essential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ponse of ecosystems to climate change and the carbon,water and energy balance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Phenological studies have developed rapidly under global change conditions,while the research of phenology modeling is largely lagged.Inaccurate phenology modeling has become the primary limiting factor for the accurate simulation of terrestrial carbon and water cycles.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 of phenological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and building process-based plant phenology models are thus important frontier issues.In this review,we first summarized the drivers of plant phenology and overviewed the development of plant phenology models.Finally,we addressed the challen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lant phenology models and highlighted that coupling machine learning and Bayesian calibration into process-based models could be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phenology simulation and prediction under future global change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bal change Plant phenology Phenology modeling Machine learning ecophysiological experiment
原文传递
中国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研究 被引量:66
2
作者 张新时 周广胜 +2 位作者 高琼 倪健 唐海萍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37-144,共8页
预测陆地生态系统对大气和气候的反馈作用及在更微观的尺度上预测全球变化对自然和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效应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核心项目“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GCTE)的重要研究目标。中国科学家自... 预测陆地生态系统对大气和气候的反馈作用及在更微观的尺度上预测全球变化对自然和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效应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核心项目“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GCTE)的重要研究目标。中国科学家自1985年正式立项开展全球变化研究以来,全面加入了国际全球变化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果。文章就近年来中国在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作了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生态生理试验 荒漠化 陆地 生态系统
下载PDF
中国植被对全球变化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38
3
作者 周广胜 张新时 +3 位作者 高素华 白克智 延晓东 郑元润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7年第9期879-888,共10页
全球变化研究是本世纪80年代兴起的跨学科、跨国界、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研究活动,涉及到地球科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天体科学及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及网络化高科技技术的应用等众多的学科领域,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久... 全球变化研究是本世纪80年代兴起的跨学科、跨国界、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研究活动,涉及到地球科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天体科学及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及网络化高科技技术的应用等众多的学科领域,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久、经费投入之多和高科技技术的广泛应用,代表着当前世界科学的发展趋势。全球变化研究是由以下三个相互独立、相互依存的计划组成:以研究气候系统中物理方面的问题为主的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以研究地球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过程为主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以了解导致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因素为主的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因素计划(HD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全球变化 生态生理
下载PDF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反应模式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4
作者 周广胜 张新时 郑元润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70-275,共6页
综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大项目“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反应模式研究”的最新进展,主要有对全球变化反应的植物生态生理学基础模型研究,对全球变化反应的植物群落学模型与气候(植被关系,全球变化中的我国生物群区... 综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大项目“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反应模式研究”的最新进展,主要有对全球变化反应的植物生态生理学基础模型研究,对全球变化反应的植物群落学模型与气候(植被关系,全球变化中的我国生物群区遥感监测技术与相关模型研究,以及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预测。最后指出未来中国进行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研究拟注重各计划间的交叉及应加强研究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反应模式 气候变化 陆地 生态系统
下载PDF
全球变化条件下植物个体的生理生态学模型 被引量:19
5
作者 喻梅 高琼 高素华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7年第9期811-820,共10页
天气模型中应用随机模拟方法,产生以天或小时为时间间隔的气温、降水、相对湿度、云量、太阳辐射等天气要素的动态变化时间序列。利用北京地区近30年天气资料进行了模拟验证,模拟结果与实际的天气变化进程相符。生理生态模型描述了净光... 天气模型中应用随机模拟方法,产生以天或小时为时间间隔的气温、降水、相对湿度、云量、太阳辐射等天气要素的动态变化时间序列。利用北京地区近30年天气资料进行了模拟验证,模拟结果与实际的天气变化进程相符。生理生态模型描述了净光合速率、气孔传导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机理。结合开顶式CO_2浓度倍增大豆(Glycine max(L.)Merr.)生长实验,分析了这些生理生态特性在全球变化下的动态响应机制,并进行了模拟预测。结果表明:CO_2浓度倍增情况下,净光合速率提高45%,其中光量子效率显著增加,而CO_2传导系数略有下降;气孔传导度、蒸腾速率下降约30%;水分利用效率随CO_2浓度增加几乎呈线性增长,倍增后提高近一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生理生态 模型 植物生态学
下载PDF
植物个体对全球变化响应的敏感度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喻梅高琼 郭建平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8年第12期1143-1151,共9页
建立了基于生理学机制的植物个体生长发育系统动力学模型。建模中考虑了CO2增加及其引起的气候变化的综合作用对植物的重要生理过程,如光合、呼吸等,及生物量季节动态的影响。利用北京地区多年天气资料和开顶式气室CO2倍增下大... 建立了基于生理学机制的植物个体生长发育系统动力学模型。建模中考虑了CO2增加及其引起的气候变化的综合作用对植物的重要生理过程,如光合、呼吸等,及生物量季节动态的影响。利用北京地区多年天气资料和开顶式气室CO2倍增下大豆实验的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参数拟合和验证,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用基于月均气象参数的统计性天气模型来驱动个体动力学模型,进一步通过模拟总光合量、单位干重的暗呼吸速率及其分量(生长呼吸速率和维持呼吸速率)等生理指标探讨了生物量对CO2浓度及其引起的气候变化响应的内在机制。最后进行了大豆个体总生物量季节动态对CO2、气温、降水变化响应的敏感度分析。结果表明,在北京地区仅CO2倍增而气候条件维持现状的情况下可导致大豆总生物量峰值提高70%,绿色部分提高56%,其中,全生育期内总净光合量增加,而单位干重的暗呼吸速率下降;降水增加使得生物量提高,而气温升高导致生物量降低;降水增加的正效应被气温升高所减弱;而气温升高的负效应被降水充沛所增强;CO2增加的正效应随气温升高而显著,随降水增加而减弱;这主要是因CO2增加提高了植物个体的水分利用效率,从而使得CO2的正效应在水分胁迫下更为明显;气温升高的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CO2培增 系统动力学模型 敏感度 植物
下载PDF
全球正向建模恢复法改正南极泄漏误差探讨
7
作者 邱春洪 谷延超 +2 位作者 赵有兵 范东明 赵鸿彬 《测绘地理信息》 CSCD 2022年第3期23-27,共5页
全球正向建模恢复法改正南极泄漏误差的效果取决于初始信号的准确性。球谐系数的截断和滤波导致南极周边海洋信号内泄漏至相邻的南极陆地,造成相应区域初始信号不准确。以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空间研究中心(Center for Space Research,CSR... 全球正向建模恢复法改正南极泄漏误差的效果取决于初始信号的准确性。球谐系数的截断和滤波导致南极周边海洋信号内泄漏至相邻的南极陆地,造成相应区域初始信号不准确。以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空间研究中心(Center for Space Research,CSR)Mascon数据为模拟数据,讨论周边海洋信号对南极泄漏误差改正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洋信号内泄漏对南极冰盖的质量变化及其空间分布影响显著,造成东南极Coats Land、Queen Maud Land、Enderby Land和Kemp Land等沿海地区反演结果不准确。引入“流域”函数分离海洋信号,利用全球正向建模恢复法改正南极泄漏误差,通过CSR RL05 GSM(glacial systems model)数据估算出南极冰盖的质量变化速率为-180.66 Gt/a,且质量变化空间分布与Mascon数据一致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恢复与气候实验(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 GRACE) 南极冰盖 泄漏误差改正 全球正向建模恢复法 质量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