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圆形流散视角下《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的主题研究
1
作者 王刚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3年第1期118-128,共11页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是2020年诺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的代表作,其主题是自我身份的模糊焦虑和心理漂泊游移,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浑然一体而不能分离。前者通过自我身份的迷失、自我身份的找寻和自我身份的回归...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是2020年诺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的代表作,其主题是自我身份的模糊焦虑和心理漂泊游移,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浑然一体而不能分离。前者通过自我身份的迷失、自我身份的找寻和自我身份的回归得以体现,后者通过流散的世界、隐藏的世界和神话的世界得以彰显。而这些都是全球圆形流散的典型特征,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人们对自我生存状态的探究以及对灵魂深处的审视,超越了现实语境下的国家与民族的文化混杂,上升到抽象的全人类精神层面。文学全球圆形流散在理论建构上跨越时空、融合文化、深研生死,并具有全球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圆形流散 露易丝·格丽克 诺贝尔文学奖
下载PDF
鲍勃·迪伦《编年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8-125,共8页
《编年史》是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诗人、作曲家和歌唱家鲍勃·迪伦的文学代表作,是作者历时三年逐字逐句雕琢出的回忆录。《编年史》记录了迪伦人生中的所经历的奋斗、成功、辉煌以及消沉、失败和萎靡的曲折历程。无论周... 《编年史》是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诗人、作曲家和歌唱家鲍勃·迪伦的文学代表作,是作者历时三年逐字逐句雕琢出的回忆录。《编年史》记录了迪伦人生中的所经历的奋斗、成功、辉煌以及消沉、失败和萎靡的曲折历程。无论周围的世界如何变化,《编年史》中的迪伦始终坚信自我、矢志不渝地探索生命的意义。该书中所揭示的这种生命的意义不仅属于迪伦一人,也属于全人类。本文通过全球圆形流散特征、混融的时间关系、"林勃状态"下的空间关系等三个维度对《编年史》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独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并认为上述三个维度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文学上的主要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勃·迪伦 《编年史》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圆形流散 时间混融 林勃状态
下载PDF
现实与虚幻交织的全球圆形流散--论莫迪亚诺《青春咖啡馆》的主题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刚 霍志红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2-137,共6页
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青春咖啡馆》立足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法国巴黎,以孔岱咖啡馆为圆心,勾画出以露姬为代表的一群经常出入于此的流浪者从不断探寻人生真谛到最终放弃追求、终结生命的圆形悲剧历程。笔者... 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青春咖啡馆》立足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法国巴黎,以孔岱咖啡馆为圆心,勾画出以露姬为代表的一群经常出入于此的流浪者从不断探寻人生真谛到最终放弃追求、终结生命的圆形悲剧历程。笔者在国内首次提出这种历程是混淆现实与虚幻、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全球性圆形流散。通过对现实与虚幻的交织、半醉半醒的状态、神秘的圆形的分析,文章发现:尽管露姬和小说中的人物一生都在不停地探寻和挣扎,到头来他们得到的只有孤独、迷惘和漫无目的的漂泊。他们时刻处于现实与虚幻交织的全球圆形流散中,这也是"二战"后不久西方的普遍精神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迪亚诺 现实 虚幻 全球圆形流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