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lobal correlation for strontium isotope curve in the Late Cretaceous of Tibet and dating marine sediments 被引量:11
1
作者 HUANG Sijing SHI He +2 位作者 SHEN Licheng ZHANG Meng WU Wenhu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2期199-209,共11页
^(87)Sr/^(86)Sr ratios of marine carbonate samples collected from a sedimentary section of the Late Cretaceous in the south of Tibet were measured.Based on the absence of cathodoluminescence and a very low Mn/Sr ratio... ^(87)Sr/^(86)Sr ratios of marine carbonate samples collected from a sedimentary section of the Late Cretaceous in the south of Tibet were measured.Based on the absence of cathodoluminescence and a very low Mn/Sr ratio(average 0.06)of the samples,it is thought that they contain information on the original seawater strontium isotope composition.The strontium isotope evolution curve of the Late Cretaceous in Tibet we established here,is consistent with other coeval curves from Europe,North America and Antarctica,supports the notion that the strontium isotope composition of seawater is governed by global events,which provides a new approach for the inter-continental and inter-basinal correlations of Late Cretaceous in the area and is a complementarity for biostratigraphy.In addition,we attempt to determine the age of the boundaries for Campanian/Santonian and Maastrichtian/Campanian by ^(87)Sr/^(86)Sr ratios for Gamba section in southern Tibet.The two boundaries are located in the thickness of 217 m(83.5 Ma)and 291 m(71.3 Ma),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ern Tibet late Cretaceous marine carbonate strontium isotope global correlation dating marine sediments.
原文传递
晚新生代亚洲干旱气候发展与全球变冷联系的风尘沉积证据 被引量:38
2
作者 鹿化煜 王先彦 李郎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49-956,共8页
在干旱气候背景下常常有风尘物质的释放和传输,风尘沉积被认为是干旱环境变化良好的地质记录。在亚洲中部和中国北方,大面积的干旱区被沙漠戈壁覆盖,这些地区是粉尘物质的重要源地,释放的风尘物质影响局地和区域环境,并通过参与生物地... 在干旱气候背景下常常有风尘物质的释放和传输,风尘沉积被认为是干旱环境变化良好的地质记录。在亚洲中部和中国北方,大面积的干旱区被沙漠戈壁覆盖,这些地区是粉尘物质的重要源地,释放的风尘物质影响局地和区域环境,并通过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影响更大空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因此,亚洲中部干旱气候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发展趋势一直受到重视。长期以来,关于晚新生代亚洲中部干旱气候发展的驱动机制至少有两种解释:一是青藏高原的隆升控制着亚洲中部的干旱化过程,随着高原的阶段性隆升亚洲干旱气候逐步增强;二是晚新生代全球变冷直接驱动着亚洲变干,全球变冷是主导因素。中国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堆积的黄土-红粘土序列是指示亚洲干旱化过程良好的地质记录,通过对新获得的风尘堆积记录的分析,发现在晚新生代中国风尘堆积的时空演化与全球变冷有较好的对应,全球变冷可以促使亚洲中部干旱气候发展并加强粉尘活动,而青藏高原隆升的幅度和时间还不清楚,进而认为是全球变冷而不是青藏高原隆升直接驱动亚洲内陆的阶段性变干。基于这些结果,我们认为以前关于青藏高原隆升影响全球气候的结论可能高估了青藏高原在地球环境演化中的作用,关于高原隆升直接驱动亚洲干旱化的结论还需要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内陆 干旱化 晚新生代 全球变冷 风尘堆积
下载PDF
乌兰乌拉湖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伊海生 林金辉 +3 位作者 黄继钧 赵兵 李葆华 时志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25-529,共5页
在原划若拉岗日群分布区内新发现混杂有二叠纪外来岩块,在构造透镜体灰岩中见有晚二叠世长兴期有孔虫化石。在晚三叠世苟鲁山克错组中采集到丰富的植物化石,其中以种子蕨纲的属种Hyrcanopteris最多,与唐古拉山结扎群、土门格拉群及藏东... 在原划若拉岗日群分布区内新发现混杂有二叠纪外来岩块,在构造透镜体灰岩中见有晚二叠世长兴期有孔虫化石。在晚三叠世苟鲁山克错组中采集到丰富的植物化石,其中以种子蕨纲的属种Hyrcanopteris最多,与唐古拉山结扎群、土门格拉群及藏东甲丕拉组、巴贡组以蕨类Neocalamites,Equisetites为主的晚三叠世植物群有所差异。侏罗系是调查区内分布面积最大、地层系统发育最完整的岩石地层单元,建立了2个生物组合、3个生物组合带、3个组合亚带。建立了一条高精度古地磁控制的地层剖面,为第三系陆相红层沉积时代的确定和对比提供了依据。据新的同位素测年数据和分析结果,确认藏北面积最大的新生代火山熔岩的形成时代为45~40Ma,它源于EMⅡ型富集地慢。发现乌兰乌拉湖构造混杂岩带,为区域构造对比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区域地质 生物地层 磁性地层 新生代 火山岩 乌兰乌拉湖 构造混杂岩带 区域构造对比
下载PDF
根据日本中部琵琶湖深井孢粉资料重建第四纪古植被和古气候及全球古气候对比(英文) 被引量:2
4
作者 藤则雄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8-147,共10页
根据日本中部琵琶湖深井钻探资料研究了过去3Ma的古植被、地层及古气候。由湖底取得的200m和1400m样品的孢粉组合可分别划分出19个和37个带,反映了湖区及其周围自晚上新世以来的古植被和古气候演变史。在冰期阶时琵琶湖附近山区的典型... 根据日本中部琵琶湖深井钻探资料研究了过去3Ma的古植被、地层及古气候。由湖底取得的200m和1400m样品的孢粉组合可分别划分出19个和37个带,反映了湖区及其周围自晚上新世以来的古植被和古气候演变史。在冰期阶时琵琶湖附近山区的典型植被为亚北极带,低地为冷温带。而在间冰期阶里山区一般为温带或冷温带植被,低地则主要由落叶和常绿树组成的温带和暖温带的植被。在进行过去3Ma古植被、古气候演变对比中,当地古气候史和以下资料显示出明显的一致,例如加勒比海、西太平洋及赤道海洋的氧同位素资料,地中海西部(Mallorca)的沉积旋回,欧洲中部的风成沉积序列,日本关东和新几内亚的海平面变化记录,以及在南美波哥大高地和以色列死海裂谷根据孢粉得出的古气候变化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中部琵琶湖 第四纪 古植被 古气候 孢粉组合 地层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一个连续的晚新生代剖面及其划分与对比 被引量:22
5
作者 薛祥煦 张云翔 岳乐平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1-88,101,共9页
陕西旬邑地区一个地层厚约 2 30 m的晚新生代剖面 ,全为土状堆积。岩性划分、古地磁测年、古生物研究及其他一些手段的分析测定表明 ,该剖面记录了距今 6 .8Ma到现代的沉积 ,其中第四系厚 141.2 m,全为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 ;新近系厚约... 陕西旬邑地区一个地层厚约 2 30 m的晚新生代剖面 ,全为土状堆积。岩性划分、古地磁测年、古生物研究及其他一些手段的分析测定表明 ,该剖面记录了距今 6 .8Ma到现代的沉积 ,其中第四系厚 141.2 m,全为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 ;新近系厚约 90 m,全为红土沉积 ,底部不整合面之上有 6— 7m红土层被覆盖 ,无法取样 ,其上实测厚度83.4m,将每层红土层及紧接其下的钙质结核层称为一个成土—成壤组合 ,新近系约含 80个明显的成土—成壤组合。 N/Q岩性界线在剖面深度的 141.2 m处 ,但古地磁 M/G界线在相当于剖面深度的 137.6 m处 ,即 L43 顶界之上0 .4m处 ,古地磁极性的转移滞后于岩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第四系 地层划分 地层对比 晚新生代 土状堆积 生物化石 古气候环境
原文传递
柴达木盆地东北缘中中新世以来古气候变化 被引量:13
6
作者 应红 宋春晖 +2 位作者 鲍晶 冯盈 胡春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47-858,共12页
全球变冷、青藏高原隆升以及特提斯洋海退被认为是控制亚洲大陆新生代气候变化的三大因素,然而由于长时间尺度古气候记录的匮乏,对于三者影响的认识并不清晰。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北部最大的一个封闭盆地,发育巨厚且连续的新生代地... 全球变冷、青藏高原隆升以及特提斯洋海退被认为是控制亚洲大陆新生代气候变化的三大因素,然而由于长时间尺度古气候记录的匮乏,对于三者影响的认识并不清晰。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北部最大的一个封闭盆地,发育巨厚且连续的新生代地层,详细记录了周缘山体构造隆升过程和区域气候演化历史。本文通过柴达木盆地东北缘怀头他拉剖面的中中新世-早更新世沉积物气候代用指标碳酸盐、硫酸根和氯离子含量分析,显示该研究区中中新世以来气候变化经历了15.3~13.0Ma相对湿润、13.0~6.6Ma半干旱-半湿润和6.6~1.8Ma干旱的3个演化阶段。结合生物特征和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柴达木盆地干旱化历史可能从中中新世13Ma左右开始逐步发展,而真正意义上的干旱化始于6.6Ma以来。全球变冷是控制柴达木盆地干旱气候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同时青藏高原晚期持续阶段性的强烈隆升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晚新生代 气候演化 干旱化 全球变冷
原文传递
晚新生代以来中国西北植被演化及反映的干旱化过程 被引量:13
7
作者 祝淑雅 吴海斌 +4 位作者 李琴 张春霞 于严严 孙爱芝 郭正堂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20-831,共12页
亚洲内陆干旱化是全球新生代大陆环境变化中最引人瞩目的重大事件之一,一直是古气候研究的热点。但到目前为止,亚洲内陆干旱化的起源、演化及其机制仍存在争议。本文系统整理了具详细定年的30条孢粉序列,利用生物群区化方法,重建了... 亚洲内陆干旱化是全球新生代大陆环境变化中最引人瞩目的重大事件之一,一直是古气候研究的热点。但到目前为止,亚洲内陆干旱化的起源、演化及其机制仍存在争议。本文系统整理了具详细定年的30条孢粉序列,利用生物群区化方法,重建了晚新生代以来我国西北植被的时空演化历史,探讨了干旱化过程。结果显示:约36~28Ma,我国西北植被以森林为主,气候湿润;约27~24Ma,出现草原,开始呈现干旱化趋势;约23~18Ma荒漠扩张;约8Ma以来,大部分森林被荒漠、草原替代,干旱程度显著增强。上述干旱化历史与全球变冷、青藏高原隆升及副特提斯海退缩在时代上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认为,亚洲内陆干旱化的起源可能与青藏高原隆升及副特提斯海的退缩有关,而之后干旱化过程受全球变冷影响逐步加强,约8Ma以来的急剧干旱化可能与北半球高纬变冷的关系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群区 植被演化 干旱化 晚新生代 全球变冷 高原隆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