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苗期耐淹性的遗传与QTL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芳 赵团结 +2 位作者 喻德跃 陈受宜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48-753,共6页
涝害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大自然灾害。耐涝性可分为耐湿(渍)性和耐淹性。以科丰1号(高度耐淹)×南农1138-2(不耐淹)衍生的RIL群体(NJRIKY)为材料,以盆栽全淹条件下的存活率为耐淹性指标,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 涝害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大自然灾害。耐涝性可分为耐湿(渍)性和耐淹性。以科丰1号(高度耐淹)×南农1138-2(不耐淹)衍生的RIL群体(NJRIKY)为材料,以盆栽全淹条件下的存活率为耐淹性指标,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进行遗传分析,并利用WinQTL Cartographer Version 2.5程序的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及多区间作图法(MIM)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两次试验的耐淹性均存在超亲变异,试验间、家系间以及试验与家系互作间的差异均极显著;NJRIKY大豆群体的耐淹性为3对等加性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42.40%;在QTL分析中,用CIM和MIM共同检测到3个耐淹QTL,分别位于A1、D1a和G连锁群上的Satt648~K418_2V、Satt531~A941V、Satt038~Satt275(B53B^Satt038)区间,表型贡献率为4.4%~7.6%。分离分析与QTL定位的结果相对一致,可相互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glycinemax(L.)Merr.] 耐淹性 RIL 分离分析 QTL定位
下载PDF
傅里叶近红外反射光谱法快速测定大豆脂肪酸含量 被引量:26
2
作者 孙君明 韩粉霞 +2 位作者 闫淑荣 杨华 佐藤哲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90-1295,共6页
目前大豆脂肪酸育种需要进行大量的气相色谱数据分析,因此建立近红外光谱(NIRS)快速测定脂肪酸组分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108个中国大豆[Glycine max(L.)Merr.]品种或品系为材料,以傅里叶近红外光谱(FT-NIRS,4 000-12 500 cm^-... 目前大豆脂肪酸育种需要进行大量的气相色谱数据分析,因此建立近红外光谱(NIRS)快速测定脂肪酸组分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108个中国大豆[Glycine max(L.)Merr.]品种或品系为材料,以傅里叶近红外光谱(FT-NIRS,4 000-12 500 cm^-1)与气相色谱(GC)技术相结合,采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和交叉验证法,探讨利用FT-NIRS技术预测脂肪酸含量的可行性。依据OPUS 5.0软件针对不同脂肪酸组分筛选出最佳NIRS光谱区域为6 101.9-5 446.5 cm^-1。交叉验证结果显示大豆主要脂肪酸组分,如油酸(C18∶1,R2CV=0.94)、亚油酸(C18∶2,R2CV=0.87)、亚麻酸(C18∶3,R2CV=0.85)和总饱和脂肪酸(C16∶0+C18∶0,R2CV=0.88)的预测准确率较高。外部验证结果证明大豆油酸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最高(R2val=0.91),其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2.47 g·kg^-1干重,RMSEP/SD的比值为0.29,可保证大豆油酸辅助育种的准确性;而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和总饱和脂肪酸的预测决定系数范围为0.66-0.76,RMSEP范围为0.37-2.74 g·kg^-1干重,RMSEP/SD比值范围为0.47-0.53,表明可以进行大豆脂肪酸组分含量的初步筛选。该研究进一步证明利用FT-NIRS技术预测大豆主要脂肪酸组分是稳定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glycinemax(L.)Merr.] 脂肪酸 傅里叶近红外反射光谱 气相色谱
下载PDF
中国大豆栽培和野生资源脂肪性状的变异特点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郑永战 盖钧镒 +2 位作者 赵团结 周瑞宝 田少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83-1290,共8页
【目的】分析中国大豆栽培和野生种质资源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本文简称脂肪性状)的变异特点,筛选优异种质,为不同生态区域大豆脂肪性状育种提供材料和依据。【方法】从中国全国各大豆生态区抽取代表性的栽培和野生材料进行田间试验,... 【目的】分析中国大豆栽培和野生种质资源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本文简称脂肪性状)的变异特点,筛选优异种质,为不同生态区域大豆脂肪性状育种提供材料和依据。【方法】从中国全国各大豆生态区抽取代表性的栽培和野生材料进行田间试验,测定脂肪性状,进行各性状变异特点分析,并应用多元变异指数、聚类和主成分法分析中国和各生态区大豆脂肪性状的综合变异。【结果】(1)中国栽培大豆脂肪平均含量为17.21%,比野生种提高6.22%;油酸平均含量为23.25%,提高7.75%;亚麻酸平均含量为8.00%,减低4.23%;亚油酸平均含量为53.53%,减低2.57%;但栽培种的变异小于野生种;不同生态区均有此同一趋势。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在全国和各区差异均不大。(2)中国野生群体及各生态区群体脂肪性状的多元变异度均大于相应的栽培种,长期人工选择使栽培种的变异相对减小,但多元变异方向相对较宽。(3)栽培种脂肪含量与来源地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野生种未见相关,推论栽培种脂肪含量与纬度的相关主要应是人工选择的结果。(4)筛选得到高脂肪、高油酸、高亚油酸、低亚麻酸的优良材料,其中N23547和N23697为兼具高脂肪(>23%)、高油酸(>30%)、低亚麻酸含量(5%左右)的优异资源。【结论】栽培大豆脂肪、油酸平均含量显著高于野生种,亚麻酸平均含量显著低于野生种,亚油酸平均含量略低于野生种,饱和脂肪酸平均含量与野生种差异不大。脂肪性状在各个生态区域内均存在丰富的变异,区域间的变异并不比区域内大。栽培种脂肪含量与纬度的相关主要是人工选择的结果。筛选出一批优异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大豆[glycinemax(L.)Merr.] 野生大豆(Glycinesoja Sieb.et Zucc.) 种质资源 脂肪含量 脂肪酸组成 变异特点
下载PDF
中国野生和栽培大豆蛋白质及油脂含量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2
4
作者 刘顺湖 周瑞宝 盖钧镒 《大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66-573,共8页
蛋白质和油脂是大豆的主要营养成分,掌握大豆种质蛋白质和油脂含量的遗传变异是专用型品种选育的基础。以全国各生态区的野生豆138份、地方品种408份、国内育成品种145份、国外育成品种77份,合计768份大豆种质为材料,测定蛋白质和油脂含... 蛋白质和油脂是大豆的主要营养成分,掌握大豆种质蛋白质和油脂含量的遗传变异是专用型品种选育的基础。以全国各生态区的野生豆138份、地方品种408份、国内育成品种145份、国外育成品种77份,合计768份大豆种质为材料,测定蛋白质和油脂含量,研究其遗传变异特点。结果表明:在南京同一环境下全国野生豆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和蛋脂总含量变幅分别为39.2%~54.2%、7.5%~17.5%和47.3%~64.6%,地方品种38.8%~51.5%、11.5%~22.5%和55.6%~69.0%,国内育成品种41.7%~49.4%、12.9%~22.9%和55.6%~68.6%。野生豆驯化为栽培豆并经人工选育后油脂含量和蛋脂总含量有大幅增加,而蛋白质含量平均数和变异度则有减小,说明以往人工进化着重在油脂含量的改进。三个性状各群体在各生态区内均有较大变异,区平均间差异并不大,各区都有优良变异。野生豆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和蛋脂总含量与来源地纬度并未发现相关;栽培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的油脂含量与地理纬度出现显著正相关;育成品种蛋白质含量与地理纬度还出现显著负相关;野生自然状态下蛋白质含量和油脂含量之间无相关,而栽培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依次增强了负相关;形成这种相关的原因在于地区间油脂含量人工进化程度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Glycinesoja Sieb.etZucc.) 栽培大豆(glycinemax(L.)Merr.) 蛋白质含量 油脂含量 遗传变异 生态区域
下载PDF
大豆种间杂交异黄酮含量的杂种优势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毕影东 李炜 +4 位作者 林红 肖佳雷 李琬 杨雪峰 来永才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3-207,共5页
选用野生大豆、栽培大豆按异黄酮含量不同(高、中、低)配制杂交组合,对33个组合进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中亲优势为正向优势的组合为15个,占全部组合的45.5%。具有超高亲优势的组合为12个,其中高异黄硐含量母本组合5个,占全部正向... 选用野生大豆、栽培大豆按异黄酮含量不同(高、中、低)配制杂交组合,对33个组合进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中亲优势为正向优势的组合为15个,占全部组合的45.5%。具有超高亲优势的组合为12个,其中高异黄硐含量母本组合5个,占全部正向超高亲优势的41.7%,说明高异黄酮亲本杂种优势明显。18个栽培与野生杂交组合中超高亲优势正向优势组合为11个,中亲优势正向优势组合为13个,说明栽培与野生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明显,但14个栽培×野生杂交组合F2优势降低,表现为自交衰退,因此获得高异黄酮的后代材料仍需进一步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glycinemax(L.)Merr.] 异黄酮 杂种优势
下载PDF
不同组配方式下大豆异黄酮含量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来永才 李炜 +4 位作者 林红 肖佳雷 李琬 杨雪峰 毕影东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80-584,共5页
选用野生大豆、栽培大豆及种间高世代材料按异黄酮含量不同配制杂交组合,对亲本和后代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母本配合力F值均达到显著水平,将方差分解成母本组P1(高、中、低)和父本组P2(高、中、低)亲本... 选用野生大豆、栽培大豆及种间高世代材料按异黄酮含量不同配制杂交组合,对亲本和后代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母本配合力F值均达到显著水平,将方差分解成母本组P1(高、中、低)和父本组P2(高、中、低)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及特殊配合力方差并进行F测验后发现,母本组一般配合力方差F测验达到了显著水平,表明杂交组合所测性状受到亲本基因加性效应影响,亲本不同组合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差异较大。33个大豆亲本组合中,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的变幅为-28.6%~32.5%,效应值最高的组合(龙品05-277×野01-177)为32.5%,该组合可作为实现高异黄酮育种目标的重要参考组合。在大豆高异黄酮育种中,亲本最好采用高×高类型配置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glycinemax(L.)Merr.] 异黄酮 配合力
下载PDF
水分胁迫下几种药剂对早熟毛豆抗逆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陆晓民 朱世东 《草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3期86-92,共7页
试验筛选三十烷醇、油菜素内酯、爱多收、绿风95、黄腐酸盐等几种药剂对早熟毛豆进行喷施处理,测定其在水分胁迫下对其幼苗某些生长、生理指标的影响及抗性评价。结果表明,采用几种药剂处理后,与相应的对照相比可促进苗增高、扩大叶面... 试验筛选三十烷醇、油菜素内酯、爱多收、绿风95、黄腐酸盐等几种药剂对早熟毛豆进行喷施处理,测定其在水分胁迫下对其幼苗某些生长、生理指标的影响及抗性评价。结果表明,采用几种药剂处理后,与相应的对照相比可促进苗增高、扩大叶面积、增加干物质的积累、促进根系的生长、提高根系活力、抑制丙二醛增生、降低细胞膜透性和增加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细胞保护酶的活性等,增强毛豆幼苗对水分胁迫逆境的抵抗能力;在逐渐干旱胁迫下,5种药剂处理以油菜素内酯为最好;在持续淹水胁迫下,5种药剂处理以绿风95为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胁迫 药剂 毛豆 生长指标 生理指标 抗性
下载PDF
共培养条件对农杆菌转化大豆子叶节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桂兰 刘晨光 +3 位作者 乔潇 杨晓倩 王迪 乔亚科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567-1575,共9页
为提高大豆的遗传转化效率,利用根癌农杆菌对大豆成熟种子的子叶节进行遗传转化,从影响农杆菌和大豆子叶节外植体双方的因素出发,重点研究共培养阶段培养基的pH值、光照条件和共培养时间三个因素对转化的影响,以寻找适宜农杆菌和外植体... 为提高大豆的遗传转化效率,利用根癌农杆菌对大豆成熟种子的子叶节进行遗传转化,从影响农杆菌和大豆子叶节外植体双方的因素出发,重点研究共培养阶段培养基的pH值、光照条件和共培养时间三个因素对转化的影响,以寻找适宜农杆菌和外植体的平衡点。分析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共培养阶段,培养基pH值适宜范围为6.0~6.6,pH值以6.6为佳;提供10~16h·d-1光照均提高了转化效率,与完全黑暗差异显著;延长共培养时间显著提高转化效率,以7~10d为宜。本研究范围内以冀豆12、豫豆22和秦黄小粒12三个基因型大豆获得了较高转化效率,供试的6个大豆品种均获得了转基因植株,PCR和Southern分析表明植酸酶基因phyA基因已经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该结果对提高大豆的遗传转化效率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杆菌 大豆子叶节 共培养基pH值 共培养时间 共培养光照
下载PDF
Stress of Cl-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Na+ on Glycine max Seedlings Under NaCl Stress 被引量:8
9
作者 LUO Qing-yun, YU Bing-jun and LIU You-lia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Key Laboratory of Crop Growth Regulation /National Center of Soybean Improvement,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 Nanjing 210095 , P. R. China )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2年第12期1404-1409,共7页
Seedlings of six Glycine max cultivars were used to compare Cl- with Na+ in stress effects on soybean seedlings under NaCl stress. Results showed that stress of NaCl on G. max seedlings was mainly caused by Cl- and no... Seedlings of six Glycine max cultivars were used to compare Cl- with Na+ in stress effects on soybean seedlings under NaCl stress. Results showed that stress of NaCl on G. max seedlings was mainly caused by Cl- and not by Na+. After treatment with isoosmotic solutions of Cl- (without Na+) and Na+ (without Cl-) respectively, fresh weight and height of G. max seedlings growing in solution of Cl- were much more stressed than those in solution of Na+. And the roots and leaves electrolyte leakage were much more increased under stress of Cl- than those under stress of Na+. Salt tolerance of G. max seedlings was mainly contributed to Cl- withheld in roots of seedlings to decrease its content in lea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ybean (glycinemax) Salt tolerance NaCl stress Cl^- NA^+
下载PDF
二维电泳技术在大豆子叶微粒体膜结合蛋白研究中的应用
10
作者 乞永艳 刘富海 +2 位作者 Arnaud Bovy Jan Cordewener Froukje Vander Wal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15,共5页
以硝酸银诱导的大豆子叶为材料,初步探讨了二维电泳技术在分离大豆子叶微粒体膜结合蛋白中的应用,研究了重新水化溶液的组成、加样量、等电聚焦的total voltage hours以及不同pH梯度范围IPG(固相pH梯度)胶条等因素对膜蛋白的溶解和二维... 以硝酸银诱导的大豆子叶为材料,初步探讨了二维电泳技术在分离大豆子叶微粒体膜结合蛋白中的应用,研究了重新水化溶液的组成、加样量、等电聚焦的total voltage hours以及不同pH梯度范围IPG(固相pH梯度)胶条等因素对膜蛋白的溶解和二维电泳图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70×3×0.5mmIPG胶条,能够溶解较多蛋白质和获得高质量二维电泳图像的优化条件为:由尿素、硫脲、三丁基膦和C7BZO组成的重新水化溶液(TUC7T2)、80μg的加样量和20000vhr的totalvoltage hour。在此优化条件下,与宽范围pH梯度IPG胶条相比,使用窄范围pH梯度胶条可以观察到更多的和质量更好的蛋白质点,结果发现至少有13个点只存在于硝酸银诱导的样品中,而不存在于对照中,其代表的蛋白质的等电点在4.0-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电泳 大豆 子叶 微粒体膜结合蛋白
下载PDF
大豆子叶节再生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银 史秀岚 +2 位作者 王静磊 刘琪迩 王幼平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8-72,共5页
以大豆子叶节作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基因型对丛生芽诱导的影响,筛选出丛生芽诱导率较高的大豆基因型小粒豆(东农50)。在此基础上,以小粒豆的子叶节为外植体,研究种子消毒方法、种子萌发及芽诱导阶段6-苄氨基腺嘌呤(6-BA)对丛生芽诱导的影... 以大豆子叶节作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基因型对丛生芽诱导的影响,筛选出丛生芽诱导率较高的大豆基因型小粒豆(东农50)。在此基础上,以小粒豆的子叶节为外植体,研究种子消毒方法、种子萌发及芽诱导阶段6-苄氨基腺嘌呤(6-BA)对丛生芽诱导的影响以及生根阶段吲哚丁酸(IBA)对生根的影响。在确定氯气消毒法作为适宜大豆种子消毒的方法的基础上,最终确定萌发培养阶段添加1.0mg.L-1 6-BA、芽诱导阶段添加1.67mg.L-1 6-BA、生根培养阶段添加1.0mg.L-1 IBA较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子叶节 丛生芽
下载PDF
大豆HMGR基因家族的鉴定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刁秀楠 斛如媛 +5 位作者 高春艳 张永坡 王敏 杜维俊 赵晋忠 岳爱琴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16,共8页
[目的]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是大豆皂苷合成途径的关键酶之一。从全基因组水平鉴定大豆 HMGR 基因家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模式分析,为研究和利用大豆 HMGR 基因家族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方法]根据Pfam数据库中 HM... [目的]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是大豆皂苷合成途径的关键酶之一。从全基因组水平鉴定大豆 HMGR 基因家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模式分析,为研究和利用大豆 HMGR 基因家族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方法]根据Pfam数据库中 HMGR 基因的保守结构域(编号PF00368),利用HMMER3.0、PFAM和SMART软件鉴定大豆基因组中的 HMGR 基因。采用ProtParam等软件对其基因和蛋白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qRT-PCR方法分析 GmHMGR 基因在苗期根、茎、叶等不同组织中和籽粒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结果]大豆基因组中鉴定得到8个 GmHMGR 基因,分布于8条染色体上,编码80~608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介于8.23~64.96 kD,理论等电点变化为4.89~8.24,二级结构中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所占比重较大,具有保守的基因结构和蛋白功能域。qRT-PCR分析表明,相比于其它 GmHMGR 基因, GmHMGR6 在苗期根、茎、叶中高度表达,籽粒发育过程中 GmHMGR3 基因在开花后40 d表达水平最高,开花后70 d大豆的成熟籽粒中 GmHMGR6 的表达丰度最高。[结论]大豆基因组中含有8个 HMGR 基因,具有保守的功能结构域和基因结构。 GmHMGR 基因家族在苗期根、茎、叶及不同发育时期籽粒中具有多样化的组织表达模式和时空表达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HMGR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 表达分析
下载PDF
转基因技术提高大豆对非生物胁迫耐受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轩慧冬 黄颜众 +1 位作者 郭娜 邢邯 《大豆科技》 2020年第4期13-19,共7页
大豆(Glycine max(L.)Merr.)起源于中国,可以为人类提供主要的植物蛋白和油脂。随着环境条件的日渐恶劣,中国干旱与半干旱的地区发生干旱、高温、盐渍等非生物胁迫的频率日渐增高,严重影响了中国大豆的生产。转基因技术的出现使培育植... 大豆(Glycine max(L.)Merr.)起源于中国,可以为人类提供主要的植物蛋白和油脂。随着环境条件的日渐恶劣,中国干旱与半干旱的地区发生干旱、高温、盐渍等非生物胁迫的频率日渐增高,严重影响了中国大豆的生产。转基因技术的出现使培育植物新品种的效率大大提高。利用转基因技术提高大豆对非生物胁迫耐受性的报道已经日渐增多。因此,对利用转基因技术来提高大豆对非生物胁迫耐受性的研究进行综述对于大豆生物工程育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Glycine max(L.)Merr.) 转基因技术 非生物胁迫 耐受性
下载PDF
蒜蓉豆豉的生产技术应用
14
作者 高艳芳 曹德玉 豆海港 《农产品加工(下)》 2014年第2期69-70,共2页
主要研究以大豆、大蒜、辣椒为原材料,采用新法无盐发酵法生产蒜蓉豆豉。采用此法发酵时间短,风味豆豉品质好,风味独特,工艺简单。
关键词 豆豉 大蒜 无盐发酵
下载PDF
大豆对大豆胞囊线虫1号生理小种抗性的遗传
15
作者 邢邯 盖钧镒 +1 位作者 赵经荣 孙淑燕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S3期183-184,共2页
关键词 大豆[glycinemax(L.)Merr.]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glycinesichinohe)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回交遗传设计 抗性遗传规律
原文传递
Inheritance and Gene Mapping of Resistance to Soybean Mosaic Virus Strain SC14 in Soybean 被引量:19
16
作者 Hai-Chao Li Hai-Jian Zhi Jun-Yi Gai Dong-Quan Guo Yan-Wei Wang Kai Li Li Bai Hua Y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1466-1472,共7页
Soybean mosaic virus (SMV) is one of the most broadly distributed diseases worldwide. It causes severe yield loss and seed quality deficiency in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 SMV Strain SC14 isolated from Sh... Soybean mosaic virus (SMV) is one of the most broadly distributed diseases worldwide. It causes severe yield loss and seed quality deficiency in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 SMV Strain SC14 isolated from Shanxi Province, China, was a newly identified virulent strain and can infect Kefeng No. 1, a source with wide spectrum resistance. In the present study, soybean accessions, PI96983, Qihuang No. 1 and Qihuang No. 22 were identified to be resistant (R) and Nannong 1138-2, Pixianchadou susceptible (S) to SC14. Segregation analysis of PI96983 x Nannong 1138-2 indicated that a single dominant gene (designated as Rsc14) controlled the resistance to SC14 at both V2 and R1 developmental stages. The same results were obtained for the crosses of Qihuang No. 1 × Nannong 1138-2 and Qihuang No. 22 x Nannong 1138-2 as in PI96983 x×Nannong 1138-2 at V2 stage, but at R1 stage, the F1 performed as necrosis (a susceptible symptom other than mosaic), F2 segregated in a ratio of 1R:2N:IS, and the progenies of necrotic (N) F2 individuals segregated also in R, N and S. It indicated that a single gene (designated as Rsc140, to b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PI96983) controlled the resistance to SC14, its dominance was the same as in PI96983 × Nannong 1138-2 (without symptoms) at V2 stage and not the same at R1 stage. The tightly linked co-dominant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marker Satt334 indicated that all the heterozygous bands were completely corresponding to the necrotic F2 individuals, or all the necrotic F2 individuals were heterozygotes. It was inferred that necrosis might be due to the interaction among SMV strains, resistance genes, genetic background of the resistance genes, and plant development stage. Furthermore, the 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BSA) of SSR markers was conducted to map the resistance genes. In F2 of PI96983 × Nannong 1138-2, five SSR markers, Sat_297, Sat_234, Sat_154, Sct_033 and Sat_120, were found closely linked to Rsc14, with genetic distances of 14.5 cM, 11.3 cM, 4.3 cM, 3.2 cM and 6 cM, respectively. In F2 of Qihuang No. 1 × Nannong 1138-2,three SSR markers, Sat_234, Satt334 and Sct_033, tightly linked to Rsc140 with genetic distances of 7.2 cM, 1.4 cM and 2.8 cM,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integrated joint map by Cregan et al. (1999), both Rsc14 and Rsc140 were located between Sat_234 and Sct_033 on linkage with group F of soybean, with their distances from Sct_033 at the same side being 3.2 cM and 2.8 cM, respectively. Therefore, Rsc14 and Rsc140 might be on a same locus. The obtained information provides a basic knowledge fo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of the resistance gene in soybean breeding programs and fine mapping and map-based cloning of the resistance g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gene mapping resistance gene simple sequence repeat marker soybean glycinemax soybean mosaic virus
原文传递
陕北油田原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邓振山 田晓娟 +4 位作者 贺晓龙 杨波 张婉莹 李军 汪飞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993-996,共4页
为了探讨根际微生物和植物协同作用对原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及原油污染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选择了固氮菌、解磷菌、产ACC脱氨酶菌、H2O2并与豆科植物扁豆的不同组合为调控因子,通过盆栽试验,进行了土壤石油污染物生物降解的初步研... 为了探讨根际微生物和植物协同作用对原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及原油污染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选择了固氮菌、解磷菌、产ACC脱氨酶菌、H2O2并与豆科植物扁豆的不同组合为调控因子,通过盆栽试验,进行了土壤石油污染物生物降解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31 d时,在修复过程中,大豆与根际微生物均能提高土壤石油降解率并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处理前,石油土壤的污染水平为7.0%,经过31 d的修复试验,在添加固氮菌、解磷菌、产ACC脱氨酶菌和过氧化氢的基础上种植大豆的试验组比没有种植大豆的石油降解率高出8.6%。在种植大豆的基础上,同时添加固氮菌、解磷菌、产ACC脱氨酶菌和H2O2的石油降解率比对照组高出22.35%。当原油剂量为1~10 g/kg时,对大豆的根系长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当大于10 g/kg时,原油对大豆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原油浓度的增大,其抑制作用越来越强,并且原油污染土壤对大豆幼苗的影响表现为株高>根系长度>鲜重,这种根际协同作用在修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种植植物对土壤石油污染修复有较好的作用,同时合理添加微生物能够提高植物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污染土壤 大豆 根际促生菌 协同降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