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发育阶段绒山羊皮肤中FGF5基因mRNA表达的RT-PCR检测 被引量:12
1
作者 高爱琴 李宁 +1 位作者 李金泉 张燕军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6-37,共2页
为深入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5对毛囊生长发育的生物学功能提供理论依据。在10月左右和1月左右,即皮肤毛囊处于生长旺期和退行期时采集了12只内蒙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皮样,利用TRIZOL试剂盒提取皮肤总RNA(一步法),利用RT-PCR方法检测FGF... 为深入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5对毛囊生长发育的生物学功能提供理论依据。在10月左右和1月左右,即皮肤毛囊处于生长旺期和退行期时采集了12只内蒙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皮样,利用TRIZOL试剂盒提取皮肤总RNA(一步法),利用RT-PCR方法检测FGF5基因在绒山羊绒毛周期性生长不同阶段皮肤中的表达分布情况,试验结果表明,FGF5基因mRNA在绒山羊毛囊生长旺期和退行期均有表达,却只得到了一种剪切形式的表达,经测序是长片段,而缺失外显子2的短片段形式没有检测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绒山羊皮肤 纤维细胞生长因子5 MRNA表达
下载PDF
二甲基砷酸对辽宁绒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毒性作用以及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凤琴 周蕾 +4 位作者 王智阅 孙东禹 朴君 朴敬爱 金梅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845-1857,共13页
旨在用类金属毒性物质——砷对辽宁绒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染毒试验,探索砷对绒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毒性作用和其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为后续研究砷对绒山羊皮肤细胞生长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随机选取1只7月龄各项机能正常,体重为25... 旨在用类金属毒性物质——砷对辽宁绒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染毒试验,探索砷对绒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毒性作用和其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为后续研究砷对绒山羊皮肤细胞生长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随机选取1只7月龄各项机能正常,体重为25 kg左右的雄性辽宁新品系绒山羊,取其腹部皮肤,进行细胞培养。将二甲基砷酸药物配制成11个不同浓度组(0、0.1、0.2、0.4、0.8、1、5、10、25、50、100 mmol·L^(-1)),对细胞量为3×10^(4)个·mL^(-1)皮肤细胞进行药物染毒24、48、72、96 h后,经MTT法进行3次重复试验,得到绒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与抑制情况以及后续试验所选用的时间点和4个浓度组(对照、促进、临界、半抑制浓度(IC50)),进一步借助免疫荧光检测观察细胞骨架形态变化;彗星试验检测细胞DNA损伤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质与细胞器的变化;测定细胞内荧光染料Mito-Tracker Green的染色强度分析线粒体跨膜电位(ΔΨm)以及观察分析溶酶体的数量情况。结果,24 h时不同浓度的OD值均能明显地反映出二甲基砷酸对绒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抑制趋势,而48、72、96 h时增殖作用逐渐减弱甚至消失,24 h时细胞增殖与抑制效果最佳,因此选取24 h时的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促进浓度组(0.8 mmol·L^(-1))、临界浓度组(1 mmol·L^(-1))、IC50浓度组(38.68 mmol·L^(-1))进行后续的试验。24 h时,剂量范围0.1~1 mmol·L^(-1)的二甲基砷酸促进绒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此阶段细胞骨架形态完整,细胞DNA未出现拖尾现象,凋亡率较小,线粒体数目增多,膜结构清晰,嵴致密,形态完整,膜电位升高,溶酶体数量增多;浓度大于1 mmol·L^(-1)的二甲基砷酸抑制绒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生长,引起明显的细胞毒性(P<0.01),此时细胞骨架形态发生改变,DNA未出现拖尾现象,凋亡率显著上升,线粒体发生肿胀,形态不规则,嵴断裂溶解,膜电位降低,溶酶体数量减少。IC_(50)组细胞骨架形态差异很大,细胞DNA出现彗星尾,最多最明显(P<0.01),细胞凋亡数目明显增多,膜电位明显降低(P<0.01),溶酶体数量显著下降(P<0.01)。本研究探索了二甲基砷酸对辽宁绒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毒性作用以及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表明一定浓度的二甲基砷酸对辽宁绒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并具有进一步诱导细胞凋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基砷酸 辽宁绒山羊 皮肤成纤维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山羊耳皮肤成纤维细胞的传代培养及活力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于元松 岳奎忠 +4 位作者 孙兴参 周佳勃 韩毅 蒋惠男 谭景和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34-537,共4页
目的 研究体外传代培养山羊耳皮肤成纤维细胞活力及染色体倍性。 方法 体外培养山羊耳皮肤成纤维细胞至 17代 ,并利用TUNEL原位分析、BrDU结合免疫标记以及低渗悬滴制备染色体的方法 ,对第 5代和第 17代细胞的细胞凋亡、DNA合成和染... 目的 研究体外传代培养山羊耳皮肤成纤维细胞活力及染色体倍性。 方法 体外培养山羊耳皮肤成纤维细胞至 17代 ,并利用TUNEL原位分析、BrDU结合免疫标记以及低渗悬滴制备染色体的方法 ,对第 5代和第 17代细胞的细胞凋亡、DNA合成和染色体倍性进行了分析。 结果 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在体外能够传代到17代以上 ,85 %以上 (42 4 9)的细胞染色体为正常的 2倍体 ,并且与第 5代的细胞相比较 ,细胞凋亡 (1 75 %vs1 15 % )、DNA合成 (17 4 3%vs 16 89% )都没有显著的变化 (P >0 0 5 )。 结论 长期传代培养 (17代 )的成纤维细胞的活力和DNA物质没有受到严重损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成纤维细胞 DNA合成 细胞凋亡 染色体 山羊 体外传代培养
下载PDF
克隆内蒙古白绒山羊胸腺素β4基因并稳定转染胎儿成纤维细胞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彦凤 梁燕 +6 位作者 金永 王晓晶 郭旭东 王玮 王潇 王志钢 刘东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4497-4504,共8页
【目的】克隆内蒙古白绒山羊胸腺素β4(thymosinbeta4,Tβ4)基因,构建皮肤特异性表达载体,转染内蒙古白绒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筛选出稳定表达红色荧光蛋白并可用于核移植的转基因细胞克隆。【方法】通过RT-PCR克隆Tβ4基因cDNA序列,然后... 【目的】克隆内蒙古白绒山羊胸腺素β4(thymosinbeta4,Tβ4)基因,构建皮肤特异性表达载体,转染内蒙古白绒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筛选出稳定表达红色荧光蛋白并可用于核移植的转基因细胞克隆。【方法】通过RT-PCR克隆Tβ4基因cDNA序列,然后与KAP6-1基因启动子片段以及红色荧光蛋白表达元件连接构成Tβ皮肤特异性表达载体pCDsRed-KT。外源表达载体以lipofectamineTM2000介导转染胎儿成纤维细胞,通过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的细胞克隆。PCR鉴定外源基因在细胞基因组中的整合。【结果】克隆了内蒙古白绒山羊Tβ4基因,cDNA全长142bp,其中包含135bp的完整ORF,编码44个氨基酸残基,氨基酸序列与已报道的牛胸腺素β4(NM_001002885)同源性为100%。测序显示构建的表达载体pCDsRed-KT中,Tβ4基因正确连接在皮肤特异性启动子KAP6-1下游,顺序连接CMV启动子和红色荧光蛋白基因,载体构建正确。PCR检测显示外源KAP6-1启动子和Tβ4基因整合到细胞基因组中,筛选出的转基因细胞高效表达红色荧光蛋白。【结论】克隆得到内蒙古白绒山羊Tβ4基因并构建成功其真核表达载体,可稳定转染绒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为下一步通过核移植方法获得转胸腺素β4基因绒山羊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白绒山羊 胸腺素Β4 皮肤特异性表达载体 稳定转染
下载PDF
羊传染性脓疱病毒感染山羊皮肤成纤维上皮细胞差异表达miRNA分析
5
作者 张大俊 侯景 +6 位作者 申超超 徐国伟 孔汉金 成伟伟 郑海学 刘湘涛 张克山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932-1938,共7页
旨在研究羊传染性脓疱病毒(orf virus,orfv)感染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goat skin fibroblasts cell,GSF)对GSF细胞microRNA(miRNA)表达谱影响,探究miRNA在orfv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分别提取感染和未感染orfv的GSF细胞总RNA,构建mi... 旨在研究羊传染性脓疱病毒(orf virus,orfv)感染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goat skin fibroblasts cell,GSF)对GSF细胞microRNA(miRNA)表达谱影响,探究miRNA在orfv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分别提取感染和未感染orfv的GSF细胞总RNA,构建miRNA文库,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miRNA差异表达分析,对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进行预测,并进行GO和KEGG分析,随机选取10个差异miRNA进行RT-qPCR验证。结果显示,orfv感染组和未感染GSF细胞组相比共有678个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fold change≥1.5),其中,上调表达miRNA有509个,下调表达miRNA有169个,uniq_miRNA的Venn图分析显示,感染组和对照组共有的miRNA仅占8.21%;GO和KEGG分析显示,差异表达miRNA主要参与脂质代谢、受体及细胞因子信号转导等细胞生物学过程,RT-qPCR验证结果与高通量测序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表明,orfv感染GSF细胞对其编码的miRNA有显著影响,获得大量GSF细胞编码的与orfv感染相关的差异miRNA,为进一步从宿主miRNA层面揭示orfv感染和致病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传染性脓疱病毒 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 病毒感染 差异表达miRNA
下载PDF
不同温度保存的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培养
6
作者 詹俐楠 张志崇 +3 位作者 张秋婷 王春生 朴善花 安铁洙 《草食家畜》 2013年第6期45-48,共4页
为了丰富获取山羊成纤维细胞的途径.本研究将采集到的幼山羊耳廓皮肤组织在4℃和20℃下保存一段时间后,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其成纤维细胞,并将传代培养的成纤维细胞经冷冻一复苏后进行继代培养。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新鲜皮肤1成纤... 为了丰富获取山羊成纤维细胞的途径.本研究将采集到的幼山羊耳廓皮肤组织在4℃和20℃下保存一段时间后,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其成纤维细胞,并将传代培养的成纤维细胞经冷冻一复苏后进行继代培养。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新鲜皮肤1成纤维细胞在原代培养时的贴壁需要2d和达到80%汇合需要8d相比,皮肤在20℃下保存12h和24h后,其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贴壁时间(3-6d)和80%汇合时间(12~14d)有所延迟;而皮肤在4℃下保存24h和48h后,其成纤维细胞的贴壁所需要时间为3d,达到80%汇合所需要时间为10d;与对照组传代培养达到80%;12合所需要的时间f3d)相比,源于在20℃和4℃下保存的皮肤原代成纤维细胞.经传代培养后,其继1代和继2代成纤维细胞可在第3d或4d达到约80%汇合;与对照组传代培养的成纤维细胞经冷冻一复苏后进行继代培养时,达到80%i12合所需要的时间(4d)相比,源于在20℃和4℃下保存的皮肤传代培养成纤维细胞,无论保存时间长短,均可在开始培养后第4或第5d达到约80%;12合。上述结果表明,山羊死亡后在4—20℃下即使保存1-2d,仍能利用其皮肤获得与源于新鲜皮肤的成纤维细胞相似的正常的成纤维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 皮肤 成纤维细胞 细胞培养
下载PDF
褪黑激素对内蒙古绒山羊成纤维细胞中β-catenin基因表达的影响
7
作者 王岩 姜惺伟 +4 位作者 张铁佳 吴静 穆卿 丽春 赵艳红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5-108,292,共5页
为了探讨在内蒙古绒山羊成纤维细胞中添加褪黑激素(Melatonin,MT)对β-catenin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采用内蒙古绒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在绒山羊成纤维细胞中添加褪黑激素对β-catenin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为了探讨在内蒙古绒山羊成纤维细胞中添加褪黑激素(Melatonin,MT)对β-catenin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采用内蒙古绒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在绒山羊成纤维细胞中添加褪黑激素对β-catenin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添加褪黑激素组中,β-catenin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褪黑激素能够促进β-catenin基因的表达,对β-catenin基因存在显著的正调控。由此推测,β-catenin基因可能参与褪黑激素促进绒毛生长发育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激素(MT) 绒山羊 成纤维细胞 Β-CATENIN基因 皮肤 毛囊
下载PDF
Cloned goats(Capra hircus)from adult ear cells 被引量:4
8
作者 郭继彤 安志兴 +4 位作者 李煜 李雪峰 李裕强 郭泽坤 张涌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02年第3期260-267,共8页
The average number of available oocytes recovered per ovary collected during the breeding season in dairy goats was 5.5 (1815/330). 66.17% (1201/1815) of oocytes extruded the first polar body after maturation in vitro... The average number of available oocytes recovered per ovary collected during the breeding season in dairy goats was 5.5 (1815/330). 66.17% (1201/1815) of oocytes extruded the first polar body after maturation in vitro for 20 h. 75.44% (906/1201) of matured oocytes with membrane evagination around the MII chromosomes were enucleated. Ear skin fibroblast cells were derived from an adult female Jining Grey goat (C. hircus). The cells were cryopreserved in liquid nitrogen after passage 2. Thawed cells were further cultured for 3-6 passages and were subjected to serum starvation by 0.5% FBS for 2-10 d, then used as donor cells for nuclear transfer. 98.12% (889/906) of the enucleated oocytes were reconstructed by intracytoplasmic injection of karyoplast. The reconstructed embryos were activated by 5μmol/L ionomycin for 4.5 min and further activated by culturing with 6-dimethylaminopurine (6-DMAP) for 3 h. After 36 h of culture in mCR1aaBF, 76.69% (645/841) of the cloned embryos cleaved.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evelopment in vitro between the cloned embryos derived from donor cells pre-cooled at 4℃ for 24 h and nonprecooled donor cells. The cleavage rates, 4-cell development, and blastocyst development of reconstructed embryos were 72.48% (79/109), 53.16% (42/79), and 19.05% (8/42) in precooled group; 68.5% (211/308), 59.72% (126/211), and 17.46% (22/126) in nonprecooled group, respectively. Eighteen cloned 4-cell embryos derived from precooled donor cells were transferred and one cloned kid was born. Eighty-four cloned 4-cell embryos derived from nonprecooled donor cells were transferred and no offspring were produced. Of 18 cloned morale from nonprecooled donor cells transferred, one kid was born. The results of microsatellite DNA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the two cloned kids were from the same donor fibroblast cell line derived from an adult goat ear sk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at EAR skin fibroblast cells INTRACYTOPLASMIC injection nuclear transfer CLONED goats.
原文传递
亚砷酸钠对辽宁绒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毒作用分析
9
作者 赵凤琴 王祯瑜 +5 位作者 张琳琳 孙东禹 王智阅 朴君 朴敬爱 金梅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21年第4期694-706,共13页
该研究将辽宁绒山羊作为一种新的砷染毒动物模型来探究亚砷酸钠对其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毒性作用,为砷影响绒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毒性效应及毒理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实验中采用不同浓度(0~120 μmol/L)的亚砷酸钠对绒山羊皮肤成纤维细... 该研究将辽宁绒山羊作为一种新的砷染毒动物模型来探究亚砷酸钠对其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毒性作用,为砷影响绒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毒性效应及毒理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实验中采用不同浓度(0~120 μmol/L)的亚砷酸钠对绒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分别染毒24、48、72、96 h。通过MTT法检测各实验组亚砷酸钠对细胞增殖与抑制的影响;用免疫荧光、透射电镜观察细胞骨架、细胞质与细胞器的变化;用彗星实验检测DNA损伤;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溶酶体和线粒体的变化。研究发现在处理时间为24 h和48 h时,剂量范围为0~5 μmol/L的亚砷酸钠能促进绒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5~120 μmol/L浓度的亚砷酸钠会引起细胞毒性和基因毒性;72 h和96 h时各浓度亚砷酸钠始终对细胞生长表现出抑制作用。当处理时间为24 h时,亚砷酸钠已经对细胞表现出明显的毒物兴奋效应,因此,该文选取24 h为亚砷酸钠染毒辽宁绒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最佳处理时间。低水平(0~5 μmol/L)亚砷酸钠处理细胞时,此时细胞骨架形态均匀且细胞骨架中微管蛋白聚合,活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器完整,线粒体膜电位升高,溶酶体数量增多;高水平(5~120 μmol/L)亚砷酸钠处理细胞时,细胞骨架形态差异较大,微管蛋白荧光明显减弱,细胞器损伤、DNA损伤严重、细胞凋亡数目明显增多,溶酶体活性和线粒体膜电位(ΔΨm)降低,表明亚砷酸钠诱导的绒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凋亡机制可能与溶酶体和线粒体途径相关。该研究得出亚砷酸钠对绒山羊皮肤细胞的毒性作用呈"剂量–时间效应"关系,即作用时间为24 h时,低浓度的亚砷酸钠会促进细胞增殖,且对细胞生长起促进作用的最佳浓度为0.5 μmol/L,然而亚砷酸钠(>5 μmol/L)会引起绒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毒性与基因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砷酸钠 辽宁绒山羊 皮肤成纤维细胞 细胞毒性 细胞凋亡 基因毒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