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整体环境观视角下巴渝地区衙署选址研究
1
作者 李奕成 耿华峥 +3 位作者 罗锦璐 沈阳 熊亚玲 成玉宁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6-196,共11页
衙署作为中央在地方实现政权传达的载体,其营建需权衡既定规制并观照在地“形胜”以循势平衡.巴渝地区衙署选址便在多山多水的自然条件与博采融汇的人文情境影响下展现鲜明地域特色.通过田野调查、文献稽考与图示分析等方法,以整体环境... 衙署作为中央在地方实现政权传达的载体,其营建需权衡既定规制并观照在地“形胜”以循势平衡.巴渝地区衙署选址便在多山多水的自然条件与博采融汇的人文情境影响下展现鲜明地域特色.通过田野调查、文献稽考与图示分析等方法,以整体环境观视角梳理巴渝衙署选址的自然人文环境背景,分析其受风水学说与山地观念、礼法规范与权力象征、防御思维与时局意识的三大因素影响,归纳了巴渝地区衙署观照山水下适应性落位、礼教规制下在地化因循、因战事需要防御式转变的选址智慧,总结出其选址经历因应外界条件与主动参与城市形塑的“地文”系统组织过程规律.整体环境观视角下巴渝地区衙署的选址研究还提示着其遗存保护或遗址复建工作应形成统筹古城形态与山水风景资源的工作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渝地区 衙署 选址 整体环境观视角 风景园林历史
下载PDF
中国现代城市行政中心建筑的演变 被引量:9
2
作者 张洛先 徐永利 《时代建筑》 2004年第1期140-144,共5页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简要分析了我国古代衙署建筑和西方传统市政厅的类型特征,进而深入探讨了我国现代城市行政中心建筑的类型演变,以及建筑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关注的重点则放在近年我国城市行政中心建筑的典型特征上。
关键词 衙署 市政厅 城市空间 民权 思想 开放性
下载PDF
北京古都风貌区中衙署建筑保护利用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范雨佳 陈静勇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第6期89-94,共6页
传统衙署建筑曾是封建统治阶级政权的象征,体现官府的威严。北京现存衙署建筑是古都留给北京、中国乃至世界的财富。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衙署建筑本体及其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北京市历史... 传统衙署建筑曾是封建统治阶级政权的象征,体现官府的威严。北京现存衙署建筑是古都留给北京、中国乃至世界的财富。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衙署建筑本体及其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新需求导向下,文章从北京衙署建筑历史变迁与遗存保护现状入手,讨论演变的背景和动因,分析古都风貌区"中衙署建筑的风貌特色,探讨衙署建筑遗产价值,提出北京古都风貌区衙署建筑保护思路和再生功能演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保护 北京古都风貌区 衙署建筑 保护利用
下载PDF
仵作错位传承的研究——官衙中的仵作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明忠 《法律与医学杂志》 2007年第1期65-68,共4页
中国封建社会的官衙机构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最底层、也最为庞大的“胥役”中的“仵作”与各“衙役”同班当差,但因其接触尸体的特殊性其地位更低下,被认为是贱役中的“贱役”。自先秦至清末,官衙中的“仵作”一直扮演着... 中国封建社会的官衙机构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最底层、也最为庞大的“胥役”中的“仵作”与各“衙役”同班当差,但因其接触尸体的特殊性其地位更低下,被认为是贱役中的“贱役”。自先秦至清末,官衙中的“仵作”一直扮演着一个看似重要,但实际上却被世人鄙夷的角色。“仵作”远没有因为宋慈的盛名而带来的荣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仵作 胥役 官衙
原文传递
重庆老鼓楼衙署遗址鸿雁(Anser cygnoides)骨骼及其表面痕迹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武仙竹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31-641,共11页
中国考古中发现有弋射活动图像、弋射专用平头箭镞,但一直未发现弋射所获飞禽遗骸.近期,重庆老鼓楼衙署遗址(29°33′13″N,106°34′46″E)考古发掘中,首次出土了一批宋代时期的鸿雁骨骼和早期人类弋射痕迹.骨骼材料包括有... 中国考古中发现有弋射活动图像、弋射专用平头箭镞,但一直未发现弋射所获飞禽遗骸.近期,重庆老鼓楼衙署遗址(29°33′13″N,106°34′46″E)考古发掘中,首次出土了一批宋代时期的鸿雁骨骼和早期人类弋射痕迹.骨骼材料包括有胸骨、锁骨、肋骨、肱骨、尺骨、胫骨等,较多骨骼保存比较完整.骨骼测量数据包括:胸骨完整长度为145.2~ 148.8mm,肱骨完整长度为161.0mm,胫骨完整长度为144.0~ 147.0mm等.弋射,是中国先秦至宋元时期针对捕获飞禽而长期延续的专业射猎活动.通过对鸿雁骨骼表面进行显微观测分析,发现有些骨骼上保存有弋射用平头箭镞所造成的破损性孔洞.其破损特征为:箭镞入口处孔洞痕较小,痕迹边缘平滑,痕迹周缘局部呈现向内压入式破裂;箭镞出口处孔洞因受到撞击力放射性扩散,出口面积明显大于入口面积.从箭镞出口处观察,孔洞壁面因平头箭镞撞击,造成局部骨骼呈现碎屑性剥落,使洞壁形态为坡面状;部分碎屑因有骨质纤维与洞壁相连接,所以现在在洞壁坡面上,仍然可以观察到有部分保留的骨质碎屑.弋射用平头箭镞在鸿雁胸骨上留下的孔洞,其整体形态为人口小、出口大的“喇叭口状”.历史时期,鸿雁冬季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避寒、觅食,夏季北迁至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地区栖息、繁殖,其规律性迁徙及集群性活动,成为中国古代先民生产活动中的重要环境参照,并也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中的重要载体.鸿雁在很早就被人工驯化为中国鹅,成为中国重要的肉蛋家禽品种.重庆老鼓楼衙署遗址鸿雁骨骼的批量出现,是我国考古工作中第一次发现鸿雁骨骼.该批实物资料为分析和认识中国历史时期鸿雁分布范围、活动规律等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衙署遗址 鸿雁骨骼 宋代 弋射痕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