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背俞指针疗法对OOC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韦金秀 谢胜 +5 位作者 周晓玲 侯秋科 刘园园 欧阳波 杨成宁 廖婷 《西部中医药》 2014年第5期1-4,共4页
目的:分析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ion constipation,OOC)不同证型患者治疗前后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的变化特点,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将OOC患者82例分为肠胃积热证、气机郁滞证、脾胃气虚证、肾阳虚证、阴... 目的:分析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ion constipation,OOC)不同证型患者治疗前后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的变化特点,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将OOC患者82例分为肠胃积热证、气机郁滞证、脾胃气虚证、肾阳虚证、阴虚肠燥证,分析比较各证型及正常人任督二脉穴位皮温情况。结果:不同证型患者任督二脉皮温变化不同:①胃肠积热证:任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而督脉主要穴位皮温略微升高。②气机郁滞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③脾胃气虚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前与治疗第7天及第14天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但经治疗后任督二脉经络轨迹明显。④肾阳虚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升高明显(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⑤阴虚肠燥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显著(P<0.01)。结论:①背俞指针疗法可双向调节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在热邪或虚火情况下,可通过泻火或降火的作用,使穴位皮温降低;在阳虚及寒凝经脉时,可通过温阳散寒而激发经络经气,使穴位皮温升高;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变化不明显者,经治疗后任督二脉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加连续、清晰;亦可使没有显示任督经脉红外辐射轨迹者激发出沿该经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②通过背俞指针疗法激发膀胱经经气,进而影响任督二脉经气交会,达到调节肺与大肠表里之枢、肝肺升降之枢及脾胃升降之枢的作用,从而起到"穴位-经络-脏腑功能改善"的治疗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秘 出口梗阻型 背俞指针疗法 任督二脉穴位皮温
下载PDF
杜仲腰痛丸治疗督脉瘀阻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36例 被引量:3
2
作者 杨镇源 彭冉东 +2 位作者 邓强 李中锋 张彦军 《西部中医药》 2019年第10期39-41,共3页
目的:观察杜仲腰痛丸治疗督脉瘀阻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每组36例。对照组服用加味独活寄生汤。1剂/d水煎早晚分服;观察组给予杜仲腰痛丸,8丸/次2次/d,饭后温水送服。2组均于连续服药... 目的:观察杜仲腰痛丸治疗督脉瘀阻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每组36例。对照组服用加味独活寄生汤。1剂/d水煎早晚分服;观察组给予杜仲腰痛丸,8丸/次2次/d,饭后温水送服。2组均于连续服药1个月后统计临床疗效,观察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1.66%,对照组为77.7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候积分治疗前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2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杜仲腰痛丸治疗督脉瘀阻型腰椎管狭窄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退行性 督脉瘀阻型 杜仲腰痛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