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TL mapping for grain number per spikelet in wheat using a high-density genetic map 被引量:6
1
作者 Yu Lin Xiaojun Jiang +14 位作者 Haiyan Hu Kunyu Zhou Qing Wang Shifan Yu Xilan Yang Zhiqiang Wang Fangkun Wu Shihang Liu Caixia Li Mei Deng Jian Ma Guangdeng Chen Yuming Wei Youliang Zheng Yaxi Liu 《The Crop Journal》 SCIE CSCD 2021年第5期1108-1114,共7页
Grain number per spikelet (GNS) is a key determinant of grain yield in wheat.A recombinant inbred line population comprising 300 lines was developed from a cross between a high GNS variety H461 and Chinese Spring from... Grain number per spikelet (GNS) is a key determinant of grain yield in wheat.A recombinant inbred line population comprising 300 lines was developed from a cross between a high GNS variety H461 and Chinese Spring from which the reference genome assembly of bread wheat was obtained.Both parents and the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were genotyped using the wheat 55K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 array.A high-density genetic map containing 21,197 SNPs was obtained.These markers covered each of the 21 chromosomes with a total linkage distance of 3792.71 c M.Locations of these markers in this linkage map were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ir physical locations in the genome assembly of Chinese Spring.The two parents and the whole RIL population were assessed for GNS in two consecutive years at two different locations.Based on multi-environment phenotype data and best liner unbiased prediction values,three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 for GNS were identified.One of them located on chromosomes 2B and the other two on 2D.Phenotypic variation explained by these loci varied from 3.07%to26.57%.One of these QTL,QGns.sicau-2D-2,was identified in each of all trials conducted.Based on the 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 values,this locus explained 19.59%–26.57%of phenotypic variation.A KASP(Kompetitive Allele-Specific PCR) marker closely linked with this locus was generated and used to validate the effects of this locus in three different genetic backgrounds.The identified QTL and the KASP marker developed for it will be highly valuable in fine-mapping the locus and in exploiting it fo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in wheat breeding progra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Spring grain number per spikelet High-density map KASP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下载PDF
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每穗实粒数和每穗颖花数QTL的精细定位 被引量:6
2
作者 樊叶杨 程式华 +1 位作者 范方军 庄杰云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05-1109,共5页
对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上一个控制每穗实粒数和每穗颖花数的QTL进行精细定位研究。针对前期定位的RM587-RM6119区域,应用在目标区间内杂合片段呈交叉排列的3个剩余杂合体,自交后获得3套F2∶3群体,对每穗实粒数、每穗颖花数和单株产量进行... 对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上一个控制每穗实粒数和每穗颖花数的QTL进行精细定位研究。针对前期定位的RM587-RM6119区域,应用在目标区间内杂合片段呈交叉排列的3个剩余杂合体,自交后获得3套F2∶3群体,对每穗实粒数、每穗颖花数和单株产量进行QTL分析。在3套群体中均检测到控制每穗实粒数、每穗颖花数和单株产量的QTL,其遗传作用均以加性作用为主,增效等位基因来自母本珍汕97B,且QTL的效应在各群体间相近。因此,该目标区间存在一个共同的QTL,通过控制每穗粒数来调控单株产量。通过比较3个剩余杂合体共有的杂合区间,最终将控制每穗实粒数和每穗颖花数的QTL定位于RM3414-RM19417之间约96.4kb的区域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数量性状座位(QTL) 剩余杂合体 每穗实粒数 每穗颖花数
下载PDF
普通小麦小穗粒数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徐鑫 张德华 +2 位作者 赵吉顺 孙海丽 李小军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98-1110,共13页
为发掘小麦小穗粒数相关基因位点,以384个重要小麦品种(系)组成的自然群体为材料,利用3个环境获得的表型和55K SNP芯片分型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发现,142个SNP和小穗粒数显著关联,解释的表型变异范围为3.27%~6.09%。有8个SNP... 为发掘小麦小穗粒数相关基因位点,以384个重要小麦品种(系)组成的自然群体为材料,利用3个环境获得的表型和55K SNP芯片分型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发现,142个SNP和小穗粒数显著关联,解释的表型变异范围为3.27%~6.09%。有8个SNP在2或3个环境下与小穗粒数显著关联,其中AX-109986855、AX-109875224和AX-109843323位于2D染色体523.12~526.25 Mb区段,AX-111054388和AX-110671159在2B染色体上物理距离仅0.62 Mb。这8个SNP位点中,每个SNP的2个等位变异在3个环境的小穗粒数均达到显著水平(P<0.01),例如,2D染色体上AX-109843323位点G/G等位变异在3个环境的平均小穗粒数分别比C/C等位变异增加0.32、0.37和0.39粒。8个SNP位点的优异等位变异在供试材料的分布比例为5.20%~76.80%,其中7个优异等位变异的分布频率低于45.00%。进一步分析小穗粒数优异等位变异对穗粒数的影响,发现8个SNP位点具有优异等位变异的材料穗粒数(48.45~53.61粒)明显高于具有非优异等位变异材料的穗粒数(45.04~47.37粒),而且材料聚合的优异等位变异数与其小穗粒数和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和0.94,P<0.0002),表明这些小穗粒数相关位点可用于小麦穗粒数的遗传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小穗粒数 穗粒数 SNP 关联分析
下载PDF
播种密度对小麦茎秆大维管束系统和穗部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金才 陈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6年第3期217-219,共3页
研究了不同播种密度与小麦地上部伸长节间大维管束系统和穗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密度显著影响地上部伸长节间大维管束发达程度(大维管束数目和横截面积)和穗部生产力,其发达程度与穗部生产力呈显著正相关。播种密... 研究了不同播种密度与小麦地上部伸长节间大维管束系统和穗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密度显著影响地上部伸长节间大维管束发达程度(大维管束数目和横截面积)和穗部生产力,其发达程度与穗部生产力呈显著正相关。播种密度的差异显著影响地上伸长节间茎壁厚度、节间长度和粗度及茎高,从而影响到小麦的抗倒能力。同时,不同播种密度也显著影响单位面积穗数、单穗结实粒数、单穗重及经济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种密度 大维管束系统 小穗数 单穗重 小麦
下载PDF
“汕优63”不同产量水平下增产因素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杨从党 贺庆瑞 +2 位作者 郑学玉 黄庆宇 朱德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33-35,共3页
试验研究了“汕优63”不同产量水平下(7.1~15.5t/hm^2)产量与其构成因子的相关性增产因子结果表明,产量主要由单位面积颖花数和实粒数决定,产量<12t/hm^2时产量随总穗粒数增加而提高,而>12t/hm^2时产量则随穗数增加而提高。单位... 试验研究了“汕优63”不同产量水平下(7.1~15.5t/hm^2)产量与其构成因子的相关性增产因子结果表明,产量主要由单位面积颖花数和实粒数决定,产量<12t/hm^2时产量随总穗粒数增加而提高,而>12t/hm^2时产量则随穗数增加而提高。单位面积颖花数<5.5万个/m^2时颖花数随总穗颖花数提高而提高,而>5.5万个/m^2时颖花数则随穗数增加而增加。穗粒重与穗粒数呈正相关,穗粒数每增加1粒则穗粒重提高0.0241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 增产因素 水稻 单位面积颖花数 穗粒重 穗粒数 汕优63品种 产量构成因素
下载PDF
多穗轴节类小麦性状关系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先泉 任正隆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294-299,共6页
研究多穗轴节类小麦资源的穗轴节数与小穗数间及它们与其它穗部性状和抽穗间的关系是评价多穗轴节类利用价值,确定利用方式和策略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对部分多穗轴节类和普通穗类基因型及多穗轴节×普通穗类杂种F1性状间简单相... 研究多穗轴节类小麦资源的穗轴节数与小穗数间及它们与其它穗部性状和抽穗间的关系是评价多穗轴节类利用价值,确定利用方式和策略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对部分多穗轴节类和普通穗类基因型及多穗轴节×普通穗类杂种F1性状间简单相关和多元相关分析发现:1.多穗轴节类所具有的不利性状是可以克服的,只是不同性状改良难易程度不同。因而在多穗轴节小麦育种中应进一步创造、引入变异类型,丰富遗传资源,使之更接近早熟高产多穗轴节育种目标。2.各穗部性状在(MRN×CS)F1中有利和不利关系共同存在。以现有多穗轴节类为亲本利用杂种优势,需要综合考虑性状间的关系和特定的生态环境要求。3.本试验采用的多穗轴节类基因型的多穗轴节性状和小穗数性状可能存在不同的遗传基础,两者与其它穗部性状和生育期间的关系也有所不同,推测其差异可能是由于穗轴节和结实小穗的发育差异造成的。在这些多穗轴节类基因型的基础上进行多穗轴节小麦育种应注意区别穗轴节数和结实小穗数,在穗轴节数多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结实小穗数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穗轴节类 小穗数 抽穗期 性状相关 小麦
下载PDF
抽穗后不同时期去除旗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李红 唐明凤 +1 位作者 喻凤 罗培高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B12期93-97,共5页
旗叶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光合器官,探明旗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对小麦新品种选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以2008-2009年参加四川省小麦区试的35个品系为研究材料,通过在抽穗后不同时期去除旗叶,旨在探明各时期旗叶对小麦穗长、千粒重、穗粒... 旗叶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光合器官,探明旗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对小麦新品种选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以2008-2009年参加四川省小麦区试的35个品系为研究材料,通过在抽穗后不同时期去除旗叶,旨在探明各时期旗叶对小麦穗长、千粒重、穗粒数和小穗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抽穗期去除旗叶对小麦千粒重影响最大,其千粒重减少14.7%,抽穗后7 d和抽穗后21 d去除旗叶对小麦千粒重影响较大,分别降低13.9%,14.1%;而对穗长、穗粒数和小穗数影响较小;不同时期去除旗叶对小麦产量影响不同,且不同品系间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旗叶 穗粒数 千粒重 穗长 小穗数
下载PDF
氮素对小麦茎秆大维管束和穗部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李金才 裘昭峰 《安徽农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1期9-15,共7页
对小麦不同叶龄期施用氮肥与地上部伸长节间大维管束及穗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氮素营养影响茎秆大维管束数目的主要时期在生育前、中期;影响大维管束横截面积的主要时期则在生育中、后期。相关分析表明:大维管束数目与... 对小麦不同叶龄期施用氮肥与地上部伸长节间大维管束及穗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氮素营养影响茎秆大维管束数目的主要时期在生育前、中期;影响大维管束横截面积的主要时期则在生育中、后期。相关分析表明:大维管束数目与每穗小穗数、单穗粒数间的相关程度大于维管束横截面积的相关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营养 大维管束 小麦 茎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