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creasing rainfed wheat yield by optimizing agronomic practices to consume more subsoil water in the Loess Plateau 被引量:3
1
作者 Wenjia Yang Weijian Liu +3 位作者 Yulin Li Shiwen Wang Lina Yin Xiping Deng 《The Crop Journal》 SCIE CSCD 2021年第6期1418-1427,共10页
Erratic rainfall and misalignment between the rainy season and the growing season of winter wheat greatly limit rainfed winter wheat yield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To increase the grain yield of winter wheat in ... Erratic rainfall and misalignment between the rainy season and the growing season of winter wheat greatly limit rainfed winter wheat yield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To increase the grain yield of winter wheat in this region,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agronomic practices, including adjusting planting pattern(NR, narrow row spacing), increasing seeding rate(high seeding rate, HS), decreasing basal nitrogen rate and increasing top-dressed nitrogen rate(DBN), and replacing an old cultivar with a new cultivar(NC) on wheat yield were investigated for two consecutive yea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urrent grain yield of rainfed winter wheat in the Loess Plateau could be increased to 5879–7093 kg ha^(-1) by HS, DBN and NC practices relative to the practice of high-yielding farmers(PF). The increased yield due to HS, DBN and NC was attributed to the higher number of spikes ha^(-1), 1000-grain weight, and kernels spike^(-1). Before the flowering stage, HS increased soil water consumption(SWC) in 1–3 m subsoil due to the higher plant population compared with that of PF, whereas DBN decreased SWC in the 0–2 m soil layer compared with that of PF. After the flowering stage, HS, DBN, and NC increased SWC by 8–16 mm in 2–3 m subsoil compared to PF. The water use efficiency(WUE) was increased under DBN and NC in comparison with PF.However, the WUE did not increase under HS as it had the highest evapotranspiration among the five treatments. Increasing the use of subsoil water during the late growth stage by optimizing agronomic practices or applying new cultivars with expansive roots should be the primary approach to increase rainfed winter wheat yield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ter wheat Agronomic practices soil water consumption grain yield loess plateau
下载PDF
Crop Yield Response to Water and Fertilizer in Loess Tableland of China:A Field Research 被引量:7
2
作者 LIU WEN-ZHAO and LI YU-SHAN(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il Erusion and Dryland Farming on Loess Plateau, Northwest Institute of Soiland Water Conserv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Yangling 712100 (China) )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3期259-266,共8页
CropYieldResponsetoWaterandFertilizerinLoessTablelandofChina:AFieldResearchLIUWEN-ZHAOandLIYU-SHAN(StateKeyL... CropYieldResponsetoWaterandFertilizerinLoessTablelandofChina:AFieldResearchLIUWEN-ZHAOandLIYU-SHAN(StateKeyLaboratoryofSoil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台地 中国 作物产量 水肥反应 施肥 肥效
下载PDF
黄土高原区草粮(油)翻耕轮作的土壤水分及作物产量效应 被引量:29
3
作者 韩丽娜 丁静 +4 位作者 韩清芳 丁瑞霞 聂俊峰 贾志宽 李文静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129-137,共9页
为了评价苜蓿翻耕后进行不同轮作模式的水分适应性和经济效益,提出黄土高原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应较好的草田轮作模式。该文测定了6a生苜蓿草地翻耕后轮作农田和休闲地的土壤水分及作物产量,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草田轮作... 为了评价苜蓿翻耕后进行不同轮作模式的水分适应性和经济效益,提出黄土高原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应较好的草田轮作模式。该文测定了6a生苜蓿草地翻耕后轮作农田和休闲地的土壤水分及作物产量,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草田轮作模式的土壤水分恢复作用存在差异。苜蓿地轮作第2年收获后,以苜蓿-休闲-休闲模式土壤水分状况最好,0~300cm土层土壤水分已接近连作农田水平,且100~340cm土层土壤水分较耕前出现了恢复现象;而苜蓿-冬小麦-冬小麦模式最差,土壤水分恢复层出现在120~320cm土层;6a生苜蓿地翻耕后经过2a轮作,0~500cm土层土壤水分仍未达到连作农田水平。轮作2a冬油菜平均籽粒产量和平均籽粒水分利用效率较连作冬油菜分别增加了34.9%、44.4%(P<0.05),轮作2a冬小麦平均籽粒产量和平均籽粒水分利用效率较连作冬小麦分别提高了45.0%、42.9%(P<0.05);效益分析表明,轮作2a冬小麦的平均产投比是连作2a冬小麦的近1.5倍,是轮作2a冬油菜的2.5倍,是连作2a冬油菜的3.4倍,6a生苜蓿地翻耕后轮作冬小麦比轮作冬油菜具有更高经济效益。该研究结果为黄土高原苜蓿草地可持续利用,建立稳定的旱地农业生态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作物 粮食 黄土高原 苜蓿 草田轮作 产量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黄土高原黄绵土区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25
4
作者 俄胜哲 杨志奇 +3 位作者 罗照霞 袁金华 车宗贤 郭永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4-110,共7页
为探明在小麦长期连作条件下,黄土高原黄绵土区长期施肥对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以长达29年(1981-2010)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比较分析了不同长期施肥处理下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差异。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和化肥的小麦籽粒产量较... 为探明在小麦长期连作条件下,黄土高原黄绵土区长期施肥对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以长达29年(1981-2010)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比较分析了不同长期施肥处理下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差异。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和化肥的小麦籽粒产量较不施肥对照(CK)都明显增加,25年N、NP、NPK、M、MN、MNP和MNPK处理的小麦平均产量分别较CK增产32.9%、74.1%、78.5%、42.2%、73.3%、89.5%和90.3%,而7个施肥处理的肥料平均产量贡献率分别为24.8%、42.6%、44.0%、29.7%、42.3%、47.2%和47.4%。氮、磷、钾肥的平均增产效应分别为5.8、22.9和1.6g·kg-1。连续29年施用有机肥(M)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而且化肥无论是单施(N),还是平衡施用(NP和NPK),土壤有机碳含量较CK也可显著提高,平衡施用的效果更佳。施用氮肥及有机肥也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含量。施用磷肥和有机肥显著提高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而长期施用钾肥和有机肥对土壤全钾含量无明显影响,但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钾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黄土高原 黄绵土 小麦产量 土壤养分
下载PDF
立式深旋松耕对西北半干旱区土壤水分性状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8
5
作者 张绪成 马一凡 +3 位作者 于显枫 侯慧芝 王红丽 方彦杰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56-165,共10页
合理耕作可增强土壤水分供给能力和促进作物根系发育,进而提高作物抗旱性和生产力,将是进一步挖掘半干旱区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潜力的有效途径。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于2016-2017年设置定位试验,在全膜覆盖垄作模式下设计立式深... 合理耕作可增强土壤水分供给能力和促进作物根系发育,进而提高作物抗旱性和生产力,将是进一步挖掘半干旱区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潜力的有效途径。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于2016-2017年设置定位试验,在全膜覆盖垄作模式下设计立式深旋松耕40cm(VRT)、深松耕40cm(DLT)和传统旋耕15cm(TT)3个处理,测定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以及田间持水量和萎蔫系数、生育期土壤含水量、马铃薯产量等,计算土壤有效贮水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研究立式深旋松耕对土壤物理性状、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VRT显著降低了0~40cm土层的土壤容重,较DLT和TT分别下降了10.8%~25.3%和11.2%~24.8%;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分别提高了12.3%~23.7%和29.7%~46.6%,饱和含水量和土壤毛管含水量分别增加了26.1%~54.4%和38.8%~82.9%,萎蔫贮水量下降了11.0%~49.0%。与TT相比,DLT降低了20~40cm土层的土壤容重和萎蔫贮水量,显著提高了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基于土壤物理性状和水分特性的优化,VRT在0~40cm土层的有效贮水量显著高于DLT和TT,分别增加了34.3%~136.9%和44.6%~75.2%,DLT较TT在20~40cm土层也有显著增加。较高的土壤有效贮水量促进马铃薯生长,并显著提高块茎产量,VRT分别较DLT和TT增产24.8%~156.8%和47.8%~41.0%,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提高18.9%~92.3%和19.2%~26.6%,干旱年份(2016)的增加幅度显著高于正常降水年份(2017)。因此,立式深旋松耕显著优化了土壤的水分特性,提高了土壤有效水含量,促进马铃薯发育,提高块茎产量和WUE,这一效果在干旱年份尤为明显,是适合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抗旱增产、水分高效的耕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式深旋松耕 土壤物理性状 土壤有效贮水量 马铃薯 块茎产量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下载PDF
黄土塬区长期不同耕作、覆盖措施对表层土壤理化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3
6
作者 潘雅文 樊军 +1 位作者 郝明德 陈旭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58-1567,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耕作、覆盖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对作物农艺性状的影响,为选择适合黄土高原沟壑区最佳耕作、覆盖措施提供参考。【方法】田间定位试验设置12个处理,分别为传统耕作、传统耕作+膜上种植、传统耕作+秸秆覆盖、传统耕作+... 【目的】研究不同耕作、覆盖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对作物农艺性状的影响,为选择适合黄土高原沟壑区最佳耕作、覆盖措施提供参考。【方法】田间定位试验设置12个处理,分别为传统耕作、传统耕作+膜上种植、传统耕作+秸秆覆盖、传统耕作+膜侧种植、传统耕作+全膜覆盖、传统耕作+秸秆覆盖+地膜覆盖、隔年耕作、免耕、免耕+地膜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免耕+生草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地膜覆盖,每个处理3个重复。于2014年对已持续12年的不同耕作、覆盖措施土壤理化性质与农艺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免耕处理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饱和导水率和4月下旬至10月上旬表层土壤含水量,降低了作物出苗期温度,降低了成熟期土壤全磷与速效磷含量,降低了株高、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相反,地膜覆盖极显著增加了土壤容重(P<0.01),显著降低了土壤饱和导水率(P<0.05),降低了成熟期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有较为明显的保持和调节温度的作用,不同类型的地膜覆盖均能极显著提高玉米株高和叶面积指数进而提高产量(P<0.01)。秸秆覆盖对土壤容重和含水量的影响与耕作方式有关,翻耕条件下,秸秆覆盖增加了土壤容重;免耕条件下,降低了土壤容重且均不显著。翻耕+秸秆覆盖土壤表层含水量最高;免耕+秸秆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最低。但秸秆覆盖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作物株高、叶面积指数和产量与未覆盖时相比均有增加,影响皆达到显著水平(P<0.05),且均有降低地表温度的作用。【结论】免耕虽有利于改良土壤物理性状,却较传统耕作降低了作物产量。免耕条件下秸秆+地膜处理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P<0.05),是免耕处理组中最优选择。不同类型的地膜覆盖均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P<0.05),而且秸秆+地膜双覆盖增产效果最显著,并显著提高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是黄土塬区最适宜的覆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免耕 覆盖材料 土壤肥力 玉米产量
下载PDF
黄土旱塬施肥对土壤水分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5
7
作者 李芳林 郝明德 +1 位作者 杨晓 许晶晶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4-157,共4页
为给旱地农业水肥管理以及科学施肥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水分和小麦产量变化进行研究,探讨了黄土高原旱地施肥对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土壤剖面含水量有较大影响,各处理0-20... 为给旱地农业水肥管理以及科学施肥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水分和小麦产量变化进行研究,探讨了黄土高原旱地施肥对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土壤剖面含水量有较大影响,各处理0-2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较播前下降了4个百分点左右,20-60 cm土层剖面水分急剧下降。长期施有机肥和肥料配施均可使冬小麦加强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吸收利用,致使土壤总储水量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氮肥与有机肥配施(NM)、氮磷与有机肥配施(NPM)、有机肥单施(M)和磷肥与有机肥配施(PM),较对照分别下降了28%、24%、21%和20%。施肥对小麦产量影响极显著,单施有机肥或肥料配施可使冬小麦产量增产75%以上,其中氮磷配施(NP)、有机肥单施(M)和磷有机肥配施(PM)三处理增产在90%以上。磷肥与有机肥配施(PM)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较对照提高了10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黄土高原 施肥 土壤水分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不同降水类型区旱作玉米田土壤干燥化效应与土壤水分承载力模拟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学春 李军 +1 位作者 蒋斌 胡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053-2066,共14页
在模拟精度验证基础上,应用WinEPIC模型模拟研究了黄土高原不同降水类型区1960~2000年期间不同肥力水平下连作春玉米的产量变化和土壤水分效应。模拟结果表明:(1)洛川、延安、寿阳、榆林连作春玉米产量地区间差异显著,其年平均值分别为... 在模拟精度验证基础上,应用WinEPIC模型模拟研究了黄土高原不同降水类型区1960~2000年期间不同肥力水平下连作春玉米的产量变化和土壤水分效应。模拟结果表明:(1)洛川、延安、寿阳、榆林连作春玉米产量地区间差异显著,其年平均值分别为4.40、3.75、2.50、1.75t/hm2。施肥增产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地区间差异均显著,均表现为洛川>延安>寿阳>榆林;同一地区水分利用效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不同地区施肥增产率最大值范围不同。(2)0~7m土层逐月土壤有效含水量地区间差异显著,洛川>延安>寿阳>榆林;同一地区内肥力水平越高,春玉米耗水量越大,逐月土壤有效含水量平均值越低。在春玉米生育期内0~7m土层年度土壤有效水分增减量地区间差异显著,洛川<延安<寿阳<榆林;不同肥力处理间的差异在模拟前期为显著,在模拟后期为不显著。(3)所有地区的春玉米在连作期间0~7m土层土壤湿度剖面分布,在经历了土壤湿度逐年降低、土壤干层逐年加厚的干燥化过程后,均出现了稳定的土壤干层。土壤干燥化速度地区间差异显著,洛川<延安<寿阳<榆林;不同肥力处理间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土壤干燥化速度加快。(4)洛川、延安、寿阳、榆林连作春玉米的适宜产量水平分别为5.25~5.54、4.26~4.58、2.34~2.74、1.37~1.62t/hm2,相应的施肥水平分别为N240(N240kg/hm2,P120kg/hm2)~N300(N300kg/hm2,P150kg/hm2)、N180(N180kg/hm2,P90kg/hm2)~N240(N240kg/hm2,P120kg/hm2)、N120(N120kg/hm2,P60kg/hm2)~N180(N180kg/hm2,P90kg/hm2)、N60(N60kg/hm2,P30kg/hm2)~N120(N120kg/hm2,P6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连作春玉米 WINEPIC模型 产量 土壤水分 施肥
下载PDF
黄土高原肥水坑施技术下苹果树根系及土壤水分布 被引量:33
9
作者 宋小林 吴普特 +1 位作者 赵西宁 高晓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21-128,共8页
为了解黄土丘陵区雨养条件下山地老果园布设肥水坑(water-wertilizer pit,WFP)技术对红富士老果树(Malus pumila Mill)根系及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以无肥水坑处理为对照(CK),利用管式TDR系统监测0~3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利用根... 为了解黄土丘陵区雨养条件下山地老果园布设肥水坑(water-wertilizer pit,WFP)技术对红富士老果树(Malus pumila Mill)根系及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以无肥水坑处理为对照(CK),利用管式TDR系统监测0~3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利用根钻法获得21a生旱地果园0~300 cm土层的根系干质量密度。结果表明:WFP能够显著增加果园含水率低值区间(≥40~8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WFP60(60 cm坑深)处理土壤平均含水率增量(145.4%)最显著。WFP40(40 cm坑深)根际土壤湿润区主要集中在≥40~100cm土层,WFP60在≥20~140 cm土层,WFP80(80 cm坑深)主要集中在深层土壤≥140 cm土层。在0~200cm试验土层,WFP60处理土壤多次平均含水率值都最高,为11.02%,依次为WFP40(10.67%)和WFP80(9.80%)。总根系质量密度WFP60处理最大(594.76 g/m3),WFP40(579.08 g/m3)和WFP80(491.82 g/m3)次之,CK最小(372.12 g/m3)。根系在0~100、≥100~200和≥200~300 cm土层中的分配比例为:CK(69.88%、13.74%和16.38)、WFP40(66.04%、14.26%和19.70%)、WFP60(70.35%、24.08%和5.58%)和WFP80(46.54%、15.04%和38.42%),其根系分布与水分分布正相关。该研究表明WFP能够显著改变土壤水分在不同土层深度的分布,坑深越大向下湿润的土体范围也越深;从而显著促进果树根系的生长和根系在不同湿润土层的分配比例关系。总体而言,WFP60处理效果显著好于WFP40和WFP80处理。研究结果将对黄土高原旱地果园集雨和灌溉制度的制定和肥水坑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含水率 养分 肥水坑技术 根系 雨养果园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土高原区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5
10
作者 方日尧 同延安 +1 位作者 耿增超 梁东丽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57-59,共3页
黄土高原区长期定位试验麦秸、玉米秸、绿肥、厩肥及化肥等培肥物质对土壤养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可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提高土壤酶活性,改善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土壤水分、物理形状和... 黄土高原区长期定位试验麦秸、玉米秸、绿肥、厩肥及化肥等培肥物质对土壤养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可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提高土壤酶活性,改善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土壤水分、物理形状和土壤团聚度,提高调节土壤水、肥、气、热等能力,其中秸秆增产效果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区 有机肥 土壤肥力 小麦 产量 长期定位试验
下载PDF
耕作方法对黄土高原旱作玉米产量和土壤水温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2
11
作者 谢军红 张仁陟 +3 位作者 李玲玲 罗珠珠 蔡立群 柴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84-1393,共10页
全膜双垄沟播是黄土高原旱作玉米主要生产技术,但此技术的土壤耕作主要依赖传统耕作和旋耕,在形成犁底层的同时造成耕层变浅,影响玉米生长、产量形成以及土壤健康。本文以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结构、提高黄土高原旱地玉米(Zea may L.... 全膜双垄沟播是黄土高原旱作玉米主要生产技术,但此技术的土壤耕作主要依赖传统耕作和旋耕,在形成犁底层的同时造成耕层变浅,影响玉米生长、产量形成以及土壤健康。本文以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结构、提高黄土高原旱地玉米(Zea may L.)产量和有限降水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布设大田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深松耕、免耕、旋耕和传统耕作对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土壤水分、温度、土壤容重、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覆盖条件下,深松耕和免耕较旋耕和传统翻耕能有效增加0~30 cm土壤贮水量,其0~3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较翻耕、旋耕分别增加50.0%、43.7%和14.8%、10.3%;深松耕能有效降低5~30cm土层土壤容重,其5~10 cm和10~30 cm土层土壤容重,深松耕较传统耕作分别降低10.9%和12.9%,随着土层的加深,深松耕、免耕的土壤容重呈降低趋势,旋耕和传统翻耕呈增大趋势;深松耕在苗期、拔节—抽雄期较传统翻耕分别具有明显的增温和降温作用,有利于玉米生长和产量提高;2个平水年,深松耕处理的玉米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传统翻耕增加6.1%~5.6%、18.6%~28.8%和28.1%~32.9%,具有明显的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因此,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同等降雨条件下,深松耕能有效增加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土壤贮水量,改善土壤结构,协调水温关系,有利于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是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一项理想的土壤耕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膜双垄沟播 耕作方法 旱作玉米 产量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水分利用效率 黄土高原
下载PDF
氮施用量对夏玉米土壤水氮动态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3
12
作者 杜红霞 吴普特 +2 位作者 冯浩 王百群 马军勇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9年第4期82-87,共6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监测夏玉米不同生长期土壤水分和硝态氮剖面含量变化,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其时空变化及籽粒产量、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探讨氮肥对水肥资源高效利用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施氮处理,土壤剖面水分和硝态氮随土壤深...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监测夏玉米不同生长期土壤水分和硝态氮剖面含量变化,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其时空变化及籽粒产量、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探讨氮肥对水肥资源高效利用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施氮处理,土壤剖面水分和硝态氮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表层50 cm土壤水分和硝态氮含量较高且呈降低态,50-110 cm相对较低且波动较小,灌浆期二者均达到最低值;各生长期表层50 cm土壤含水量呈不施氮处理均高于施氮处理,50-110 cm土层则相反;施氮能提高土壤硝态氮含量,土壤硝态氮运移受土壤水分状况和含量的影响,含量越高,向下移动越深;施氮能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增产效果明显(增产28.52%-37.86%),二者均以施氮240 kg/hm^2处理最高;随施氮量的增加籽粒产量及籽粒吸氮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幅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之趋势,当施氮量超过240 kg/hm^2后,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并不显著;不施氮与施氮处理氮素生产力、氮肥利用率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在本试验条件下,从控制土壤硝态氮积累及取得较高的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综合考虑,夏玉米的适宜施氮量范围应控制在120-240 kg/hm^2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氮肥 土壤水氮动态 籽粒产量 水肥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绪成 马一凡 +4 位作者 王红丽 侯慧芝 于显枫 方彦杰 汤瑛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603-3611,共9页
为明确新型耕作技术——立式深旋耕作对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土壤水分含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16和2017年设置立式深旋耕作40 cm(VRT)、深松40 cm(SS)、旋耕15 cm(TT)和免耕(ZT)4种耕作方式,测定0—30... 为明确新型耕作技术——立式深旋耕作对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土壤水分含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16和2017年设置立式深旋耕作40 cm(VRT)、深松40 cm(SS)、旋耕15 cm(TT)和免耕(ZT)4种耕作方式,测定0—3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地上生物量、叶面积指数(LAI)和SPAD、产量等指标,计算阶段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WUE)等。结果表明,VRT在2017年播前0—4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分别较SS、TT、ZT增加了7.7、8.6、6.6 mm,在0—100 cm土层增加了18.2、22.8、20.2 mm,均达到显著差异。VRT显著促进干旱年的花前耗水和平水年的花后耗水,提高玉米地上生物量、LAI和SPAD,其中地上生物量较SS、TT、ZT分别增加了14.7%—18.3%、12.7%—18.8%和22.8%—29.1%。基于较为优势的植株生长,VRT籽粒产量较SS、TT和ZT分别增加了12.0%—13.0%、13.7%—33.6%、24.0%—47.4%。因此,虽然VRT提高了玉米耗水,并与ZT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导致收获后土壤贮水量低于其他三种耕作方式,但2017年播前0—1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耕作处理;尽管0—3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较SS、TT和ZT下降了11.4、14.8、20.5 mm,但它们之间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VRT能够同时促进玉米耗水和降水入渗,维持土壤水分平衡,是一种有效的抗旱增墒耕作方法,可在半干旱区玉米生产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立式深旋耕作 玉米 阶段耗水 产量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和春玉米产量动态与土壤干燥化效应模拟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胡伟 李军 +3 位作者 孙剑 陈豫 王学春 王美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9-155,161,共8页
为了寻求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降水状况相适应、有利于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的大田作物及其合理的施肥水平,为当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在数据库组建的基础上,应用WinEPIC模型定量模拟研究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固原1960-2000年... 为了寻求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降水状况相适应、有利于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的大田作物及其合理的施肥水平,为当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在数据库组建的基础上,应用WinEPIC模型定量模拟研究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固原1960-2000年不同肥力水平下连作春玉米和春小麦产量变化和深层土壤水分效应。结果表明:(1)连作条件下春玉米和春小麦产量均随降水量呈现波动性降低趋势,产量波动性春玉米明显大于春小麦;(2)与连作春小麦相比,春玉米田0-7m土层土壤有效含水量较低,土壤干燥化速度较快;(3)随肥力水平的提高和作物连作年限的延长,农田土壤干层逐年加深和加厚,无肥、低肥、中肥、高肥处理下春玉米田土壤干层分别在连作第9年、第6年、第8年和第6年后分布于2-3,2-3,2-4,2-4m土层,春小麦田土壤干层分别在连作第11年、第8年、第6年和第8年后分布于2-3,2-3,2-3,2-4m土层,此后仅0-2m土层土壤湿度随降水量发生年际变化;(4)从产量稳定性、土壤干燥化程度和农田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角度统筹考虑,固原旱地适宜于种植春小麦,适宜的施肥量范围为N60~90kg/hm2和P2O530~45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粮食作物 WINEPIC模型 产量 施肥 土壤有效含水量 土壤干燥化
下载PDF
晋西幼龄苹果×大豆间作的土壤中水分、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对大豆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高路博 毕华兴 +4 位作者 许华森 廖文超 王晓燕 常译方 陈俊刚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24期36-42,共7页
为了研究幼龄苹果(Malus pumila)×大豆(Glycine max)间作系统中土壤水分、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选取晋西黄土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幼龄苹果×大豆间作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对苹果×大豆间作系统及... 为了研究幼龄苹果(Malus pumila)×大豆(Glycine max)间作系统中土壤水分、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选取晋西黄土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幼龄苹果×大豆间作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对苹果×大豆间作系统及大豆单作系统(对照)的土壤水分、养分含量进行了定位监测。结果表明:(1)在垂直方向上,土壤水分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2)在水平方向上,随着与树行距离的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呈现递增的分布特征,土壤养分含量呈现高低高的分布特征;(3)与大豆单作系统相比,间作系统的土壤水分、养分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整体上均表现为负效应;(4)苹果×大豆间作系统中苹果树与大豆间的土壤水分、养分竞争对大豆植株生长发育造成了较大影响,土壤水分含量、速效磷含量和全氮含量是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影响的主要区域在苹果树行两侧1.5m的范围内;(5)建议采取适当的调控和管理措施缓解种间水肥竞争提高大豆的产量,以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农间作 土壤水分 土壤养分 空间分布 作物产量 晋西黄土区
下载PDF
黄土旱塬不同施肥水平下小麦玉米轮作的产量与土壤水分效应模拟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学春 李军 樊廷录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2-251,共10页
在模拟精度验证基础上,应用WinEPIC模型模拟研究了黄土高原早塬地1957~1998年期间不同施肥水平下小麦玉米轮作方式“春玉米→春玉米→冬小麦→冬小麦→冬小麦→冬小麦”的产量变化和土壤水分效应。模拟结果表明:1)无肥、低肥、中肥... 在模拟精度验证基础上,应用WinEPIC模型模拟研究了黄土高原早塬地1957~1998年期间不同施肥水平下小麦玉米轮作方式“春玉米→春玉米→冬小麦→冬小麦→冬小麦→冬小麦”的产量变化和土壤水分效应。模拟结果表明:1)无肥、低肥、中肥和高肥处理下,小麦玉米轮作方式的模拟产量均呈现波动性降低趋势,其平均值分别为1.573、3.272、3.877和4.318t/hm^2,其适宜的施肥量范围为N90~120kg/hm^2、P30~60kg/hm^2;2)4种施肥处理下,小麦玉米轮作田逐月土壤有效含水量均呈现波动性降低趋势,平均每年分别减少8.5、10.3、12.3和12.0mm,无肥、低肥和中肥处理间土壤有效含水量差异十分显著;3)在模拟初期(1957~1962)出现了土壤湿度逐年降低、土壤干层逐年加厚的干燥化过程,在模拟中后期(1975~1980,1993~1998)均出现了稳定的土壤干层,无肥和低肥处理土壤干层分布于2—3m和2—4m土层,中肥和高肥处理均分布于2—5m土层,表现出随肥力和作物产量水平的提高,土壤干层厚度逐渐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作物轮作 WINEPIC模型 产量 施肥 土壤水分
下载PDF
施氮量对黄土旱塬区冬小麦产量和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沈新磊 付秋萍 王全九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7-110,119,共5页
为了探明施氮量对黄土旱塬区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籽粒产量和麦田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规律,以抗旱性冬小麦品种长武58为供试材料,于2006~2008年连续两个年度在陕西省长武县对不同施氮量条件下麦田土壤贮水量动态、耗水规律、小... 为了探明施氮量对黄土旱塬区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籽粒产量和麦田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规律,以抗旱性冬小麦品种长武58为供试材料,于2006~2008年连续两个年度在陕西省长武县对不同施氮量条件下麦田土壤贮水量动态、耗水规律、小麦产量和夏闲期降水补给率等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麦田土壤贮水量随季节和降水明显变化,同一生育时期2.7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基本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偏旱年每公顷施氮300kg和平水年每公顷施氮225kg均能够获得当年最大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每公顷施氮75kg和225kg均能在夏闲期获得较大的降水补给率。每公顷施氮225kg更有利于黄土旱塬区冬小麦的高产和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Trificum aesfivum L.) 施氮量 土壤贮水量 产量 黄土旱塬
下载PDF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18
作者 罗珠珠 蔡立群 +3 位作者 李玲玲 牛伊宁 张仁陟 谢军红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1-176,共6页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传统耕作措施(T)和5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和免耕+地膜覆盖(NTP)对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以及作物...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传统耕作措施(T)和5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和免耕+地膜覆盖(NTP)对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6 a不同耕作措施后,各处理土壤有机C、NO3-N以及速效P含量均有所提高,其中有机C含量比试验初期提高了4.92%~18.05%,NO3-N含量提高了17.98%~31.08%,速效P含量提高143.04%~212.87%。各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均有所下降,其中以NTS和TS降幅较小,仅为2.75%和6.26%。6 a间小麦和豌豆平均产量均以NTS最高(分别为2 030 kg.hm-2和1 381 kg.hm-2),而NT最低(1 608kg.hm-2和1 060 kg.hm-2)。传统耕作秸秆还田能促进土壤耕层肥力的提高,但产量效应不明显;地膜覆盖有些年份增产效应明显,但不利于土壤肥力的持续提高。因此,在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实施免耕秸秆覆盖既有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也可以改善耕层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秸秆覆盖 地膜覆盖 土壤养分 产量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陇东地区土壤水分变化与玉米产量关系探讨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宁珍 张谋草 +1 位作者 黄斌 马长青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320-323,共4页
陇东地区属旱作雨养农业区,作物产量受降水因素的严重影响和制约,尤其是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分布不均,干旱频发,使作物产量变化波动大。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减少产量波动,利用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玉米观测地段土壤水... 陇东地区属旱作雨养农业区,作物产量受降水因素的严重影响和制约,尤其是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分布不均,干旱频发,使作物产量变化波动大。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减少产量波动,利用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玉米观测地段土壤水分资料(1990—2007年)和玉米产量资料,以及与之毗邻的西峰基准站气象资料,分析了观测地段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及土壤水分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壤贮水量的变化呈二次曲线,贮水量最低值出现在8月中旬;耗水量的变化呈直线;贮水量与玉米产量相关最显著的时段在拔节到抽雄阶段,拔节至抽雄0-50cm土壤贮水量每增加10mm,产量增加180-21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玉米 产量 陇东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土旱塬区农田施肥、产量与土壤深层干燥化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薛晓辉 郝明德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5-80,共6页
施肥作为稳定作物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同时也会加强对土壤水分的耗损。于2007年小麦播种前测定了长期施肥的试验田0-300 cm土壤剖面水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播前小麦地土壤在1 m深度范围内含水量变化很小,贮水量的极差值为14.7 ... 施肥作为稳定作物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同时也会加强对土壤水分的耗损。于2007年小麦播种前测定了长期施肥的试验田0-300 cm土壤剖面水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播前小麦地土壤在1 m深度范围内含水量变化很小,贮水量的极差值为14.7 mm;土壤水分的变化主要集中在100-300 cm土层,贮水量极差值为130.1 mm,且土层深度100-260 cm处出现土壤深层干燥化现象,并随肥料用量增加干燥化程度趋于严重;260 cm以下土壤含水量逐渐上升。氮磷肥配施土壤干层含水量显著高于单施氮肥,单施氮肥显著高于单施磷肥和不施肥,而不施肥和单施磷肥土壤干层含水量差异不显著。从产量角度看,小麦产量与干层水分含量呈线形显著负相关。当产量小于1 354 kg/hm^2,土壤无干层;当产量在1 355-2 406 kg/hm^2之间,土壤干层属于轻度干燥化;当产量在2 407-3 458 kg/hm^2范围内,土壤干层属于中度干燥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施肥 产量 土壤干燥化 黄土旱塬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