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介词“往”的语法化过程考察 被引量:15
1
作者 邵宜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0-86,共7页
“往”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主要用作介词。作为连接处所名词的成分,“往”最初其实是个表示趋向的动词。“往”大概在唐宋年代开始虚化,到了明清年代,用作介词的例子已经比较多见。但其完全作为介词来使用,还是近一百年的事。其语法化的... “往”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主要用作介词。作为连接处所名词的成分,“往”最初其实是个表示趋向的动词。“往”大概在唐宋年代开始虚化,到了明清年代,用作介词的例子已经比较多见。但其完全作为介词来使用,还是近一百年的事。其语法化的动因,首先是处所词语的出现,再就是连谓结构的形成,这是从结构上说的。从语义上讲,处所词表示的语义指向由“往”移到了后面的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处所词 连谓结构 语法化
下载PDF
变异视角下的语法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曾炜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84-90,共7页
变异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社会语言学变异观认为,语法项目也会受社会因素影响而变异。比较语音变异而言,语法变异研究相对薄弱。从不同的“语法变异观”出发,对国内外社会语言学的“语法变异”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对比,并对当... 变异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社会语言学变异观认为,语法项目也会受社会因素影响而变异。比较语音变异而言,语法变异研究相对薄弱。从不同的“语法变异观”出发,对国内外社会语言学的“语法变异”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对比,并对当今中国社会语言学的语法变异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异 变化 语法变异 变异观
下载PDF
书面藏语的小称 被引量:4
3
作者 邵明园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7-300,共14页
书面藏语具有小称(diminutive)的语法标记,其小称标记来自"儿子"一词的语法化,符合世界语言小称标记来源的共性原则。书面藏语的小称主要分布在名词类中,其他词类少见,其主要语义语法功能为"指小"和"构词"... 书面藏语具有小称(diminutive)的语法标记,其小称标记来自"儿子"一词的语法化,符合世界语言小称标记来源的共性原则。书面藏语的小称主要分布在名词类中,其他词类少见,其主要语义语法功能为"指小"和"构词"。语音上根据词根开、闭音节的不同,书面藏语小称标记及语法化结果有所不同,"高化"和"前化"是小称音变的突出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面藏语 小称变音 语法形式 功能类型 语音演变
下载PDF
参与者的生命度与状态变化事件的句法配置 被引量:2
4
作者 倪涛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7-123,共7页
投射理论和构式理论分别从词汇和句法两个角度探究了决定句法实现的语义因素。然而,通过对语料库的定量考察,本文发现,在主宾语的语义类型和配置模式上,英汉状态变化事件还遵循着生命度等级的基本要求。由此可见,此类事件的句法实现不... 投射理论和构式理论分别从词汇和句法两个角度探究了决定句法实现的语义因素。然而,通过对语料库的定量考察,本文发现,在主宾语的语义类型和配置模式上,英汉状态变化事件还遵循着生命度等级的基本要求。由此可见,此类事件的句法实现不仅受制于动词的语义结构和相关的构式意义,还与参与者密切相关。因为,除了语用因素和致使关系,参与者的生命度不仅制约着此类事件的主宾位序,还影响着其语态和句式的选用。此外,本研究还进一步证明了“生命度”在英汉语中的跨语言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参与者 生命度 状态变化事件 句法配置
下载PDF
英汉形态变化、语法范畴异同比较 被引量:9
5
作者 谷陵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3年第6期23-25,共3页
本文以语言学的理论为基础,结合汉语词汇和语法的具体情况作了关于形态变化、语法 范畴以及组合、聚合关系的探讨。
关键词 形态变化 语法范畴 组合关系 聚合关系
下载PDF
语言接触与语法复制 被引量:11
6
作者 吴福祥 《百色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40-50,共11页
语法复制是接触引发的语法演变的重要机制。文章以中国境内南方民族语言为例探讨语法复制的类型和模式,对Heine和Kuteva的语法复制模型做了比较重要的修改。
关键词 语言接触 语法复制 语法演变
下载PDF
从汉英语法结构差异看中西方文化与思维方式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博佳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144-147,共4页
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思维方式不同,英汉句子的结构与思维方式也存在一些差异。以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词汇的文化内涵、言语风格、语言的语用研究、非言语交际以及篇章结构等,对语法结构体现的文化特性讨论较少。文章通过对汉英两种语言... 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思维方式不同,英汉句子的结构与思维方式也存在一些差异。以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词汇的文化内涵、言语风格、语言的语用研究、非言语交际以及篇章结构等,对语法结构体现的文化特性讨论较少。文章通过对汉英两种语言在词法和句法上的差异,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 语法结构 形态变化 思维方式
下载PDF
介宾内容后置现象摭谈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兴才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42-144,共3页
介宾内容后置致使不及物动词的语法特征悄然发生了变化,原来作状语的介宾内容位移于不及物动词之后而作了宾语,不及物动词在具体运用中具有及物动词的某些语法特征并变成了有"系"动词。介宾内容后置实际上是古代汉语句式的一... 介宾内容后置致使不及物动词的语法特征悄然发生了变化,原来作状语的介宾内容位移于不及物动词之后而作了宾语,不及物动词在具体运用中具有及物动词的某些语法特征并变成了有"系"动词。介宾内容后置实际上是古代汉语句式的一种继承和张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宾后置 不及物动词 语法变化
下载PDF
近代汉语词语重叠变化 被引量:2
9
作者 力量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2-56,共5页
汉语词的叠音现象,自古有之。在古诗词和古代散文(古代汉语)中出现的,大多是叠音词,而且基本上是形容词,也有少量的是象声词、叹词。在古代汉语中,也有词的重叠变化现象,但为数不多。唐宋以后的古白话(近代汉语)中,词的重叠变化现象大... 汉语词的叠音现象,自古有之。在古诗词和古代散文(古代汉语)中出现的,大多是叠音词,而且基本上是形容词,也有少量的是象声词、叹词。在古代汉语中,也有词的重叠变化现象,但为数不多。唐宋以后的古白话(近代汉语)中,词的重叠变化现象大大增多,不仅有形容词、量词的重叠,也有动词的重叠。近代汉语中词语重叠变化情况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主要有两个方面:1、有些词,按现代汉语的习惯没有重叠形式,而在近代汉语中却有重叠形式;2、动词重叠与现代汉语有不同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汉语 词语 重叠变化 语法意义
下载PDF
词义构成视角下的当代汉语词义演变类型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郭伏良 白云霜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11-15,共5页
当代汉语词义演变在词义构成的三个方面都有体现。词汇意义方面主要为扩大和转移,缩小和虚化的情形较少;色彩意义方面表现为感情色彩的贬降或扬升、形象色彩的突显和强化、书面语体色彩的减弱与通用化;语法意义方面以转类为主,一些程度... 当代汉语词义演变在词义构成的三个方面都有体现。词汇意义方面主要为扩大和转移,缩小和虚化的情形较少;色彩意义方面表现为感情色彩的贬降或扬升、形象色彩的突显和强化、书面语体色彩的减弱与通用化;语法意义方面以转类为主,一些程度副词的新用法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汉语 词汇意义 色彩意义 语法意义 词义演变
下载PDF
“性状—事物”类语法隐喻的经验意义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董娟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5-51,共7页
意义变化是语法隐喻理论的核心问题,但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依据语言的维度,聚焦"性状—事物"类概念隐喻,通过语料分析,从词汇语法和语境两个层面寻找语法隐喻经验意义变化的依据。研究发现,在从一致式到隐喻式的转变过程... 意义变化是语法隐喻理论的核心问题,但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依据语言的维度,聚焦"性状—事物"类概念隐喻,通过语料分析,从词汇语法和语境两个层面寻找语法隐喻经验意义变化的依据。研究发现,在从一致式到隐喻式的转变过程中,主要产生4种类型的经验意义变化:语义抽象、语义概括、语义特化(包含"获得技术性"和"增强技术性")、语义模糊(包含"内在歧义"和"外在歧义");这些不同类型的经验意义变化由相应的词汇语法形式体现,同时受到语境因素的促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隐喻 语义变化 经验意义 性状—事物
下载PDF
动态助词“过”的语法化历程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世群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85-90,共6页
动态助词"过"一般分为"过1"和其中"过2","过1"表示动作的完结,"过2"表示曾然。其语法化历程为:一般动词"过"→趋向动词"过"→动态助词"过1"→动态助... 动态助词"过"一般分为"过1"和其中"过2","过1"表示动作的完结,"过2"表示曾然。其语法化历程为:一般动词"过"→趋向动词"过"→动态助词"过1"→动态助词"过2"。动态助词"过1"和"过2"的演变又可分别区分为两个阶段,即演变发生和演变扩散。就形成机制而言,"过1"的产生主要是受隐喻、类推以及重新分析的作用,趋向动词"过"的形成是"过1"产生的关键;而"过2"是"过1"吸收了助词"来"及其经常出现的句法环境的语法意义而产生的,可以说是"过1"在特殊语境下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1 过2 动态助词 语法化 演变发生 演变扩散 语法演变 语法创新 语境吸收
下载PDF
南方民族语言“得”义语素多功能模式的来源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福祥 《励耘语言学刊》 2009年第1期111-129,共19页
本文从接触语言学角度讨论南方部分民族语言"得"义语素多功能模式的来源,结论是这些民族语言"得"义语素的多功能模式导源于对汉语"得"语法化模式的复制。
关键词 南方民族语言 “得”义语素多功能模式 语法复制
下载PDF
河北邢台县方言的D变音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巧兰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55-59,共5页
邢台县方言中的D变音从读音看,34个韵母中有16个有D变韵,其他的韵母只有相应的藜变独立音尾形式,D变音的声调,不论原来声调是何调值,在D变音中一律变为一个长调;邢台县方言D变音从语法功能来说,大体上相当于北京话的完成体标记"了1... 邢台县方言中的D变音从读音看,34个韵母中有16个有D变韵,其他的韵母只有相应的藜变独立音尾形式,D变音的声调,不论原来声调是何调值,在D变音中一律变为一个长调;邢台县方言D变音从语法功能来说,大体上相当于北京话的完成体标记"了1"、持续体标记"着"、终点格标记"到"和处所格标记"在"的语法功能。在邢台县方言中,除了用D变音的形式表达上述语法意义外,还有与其并存的两种语法结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邢台县方言 D变音 语法功能 并存结构
下载PDF
闽东古田方言动词的重叠式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滨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7期67-72,共6页
本篇论文从共时平面的角度描写了闽东古田方言动词的重叠形式和变调规律,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分析探讨了动词重叠变调的语法意义。
关键词 古田方言 动词 重叠变调 语法意义
下载PDF
汉语表“体”助词研究述要 被引量:1
16
作者 伍和忠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04-110,共7页
汉语表“体”助词“了”、“着(著)”、“过”,其语法化的历程基本相同,魏晋时期开始虚化,唐宋时期趋于成熟。在具体的讨论中各家的看法存在一些分歧。对这些表“体”助词所标示的语法意义也有不同的见解,尤其是“了”与“着”。
关键词 表“体”助词 历时发展 语法意义
下载PDF
鄂西利川方言le^(24)类与la^(24)类指示代词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林 《龙岩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59-67,共9页
利川方言中的指示代词[le^(24)]的本字为"这",[la^(24)]的本字为"那"。"[le^(24)]"类与"[la^(24)]"类指示代词数量丰富,可分为表时间、地点、数量以及程度等类别,在句中可充当主语、宾语、定... 利川方言中的指示代词[le^(24)]的本字为"这",[la^(24)]的本字为"那"。"[le^(24)]"类与"[la^(24)]"类指示代词数量丰富,可分为表时间、地点、数量以及程度等类别,在句中可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语法成分。从指示功能看,"这[le^(24)]"类与"那[la^(24)]"类指示代词具有包括动作型与非动作型的直接指示功能,包括回指和预指的间接指示功能。无论是从声、韵、调,还是从语法功能以及指示功能看,"这"与"恁"、"那"与"曩"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变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川方言 语法成分 指示功能 相关性变化
下载PDF
基于古英语语料的使役构式演化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延宁 《英语研究》 2019年第1期34-47,共14页
不可推知的构式义从何而来的问题,在构式研究中一直悬而未决。本研究从构式演化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探讨。为控制研究范围,本研究选择古英语中的使役构式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聚焦在最为常见的由have引导的使役构式。已有构式演化研究... 不可推知的构式义从何而来的问题,在构式研究中一直悬而未决。本研究从构式演化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探讨。为控制研究范围,本研究选择古英语中的使役构式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聚焦在最为常见的由have引导的使役构式。已有构式演化研究中的突出问题是缺乏合适的分析框架,难以有效开展形式与意义互动的全面分析。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改变以往研究倚重语法化理论的思路,以语法隐喻理论为基础搭建分析框架,从语义和语法层同时入手,分析并解释古英语中使役构式的演变路径。以此为基础,本研究尝试提出构式义产生的基本模式,为未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表明,构式义源自于人类扩充语义潜势的根本需求,而语义和语法层两套演变机制的互动导致构式义的不可推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式演化 语法隐喻 古英语
下载PDF
“V见”之“见”的语法化过程 被引量:3
19
作者 徐俊霞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104-108,共5页
在先秦典籍中,“见”与“视”、“观”等动词有明确分工。经过逐步演变,到清代以后,“听见”在文献中的出现频率由少到多,直到占据主导地位,是“见”的语法化过程逐步完成的证明。
关键词 V见 语法化
下载PDF
词汇演变的语法隐喻视角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炳钧 《英语研究》 2021年第2期115-130,共16页
经历了特定演变之后,不少词汇难以从字面直接推导其含义。这不仅阻碍理解,还因不了解演变机制,无法灵活把握这些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变异。借助迄今库容最大的汉语语料库BCC,利用SPSS预测分析中的"自然对数"观察新词"... 经历了特定演变之后,不少词汇难以从字面直接推导其含义。这不仅阻碍理解,还因不了解演变机制,无法灵活把握这些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变异。借助迄今库容最大的汉语语料库BCC,利用SPSS预测分析中的"自然对数"观察新词"高大上"在使用上的变化可发现,词汇演化中一些表达往往会压缩为更小单位的表达,属于"词义缩小"(王力,1980/2004),也是"今天的词法就是昨天的句法"(Givón,2015:25)的直接反映。这些经过跨范畴、级转移压缩而来的表达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在演变进程中可能存活,成为新的表达的起点,也有可能逐渐被遗忘。韩礼德的概念语法隐喻正是这类词汇演变现象背后的一条重要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汇演变 语法隐喻 概念语法隐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