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ative Petro-Geochemistry of the Intrusive Granitoids of the ComoéBasin and the Granitoids of the Ferkessédougou Batholith (Côte D’Ivoire, Man-Leo Shield): Geodynamic Implications for the West African Craton (WAC)
1
作者 Tokpa Kakeu Lionel-Dimitri Boya Allou Gnanzou +3 位作者 Aristide Ghislain Beugré Dago Nahoua Silue Koffi Raoul Teha Alain Nicaise Kouamelan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2年第7期98-118,共21页
The study of Birimian granitoid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because it allows us to understand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West African crust and the processes that shaped it. In order to contribute to the improvement of know... The study of Birimian granitoid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because it allows us to understand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West African crust and the processes that shaped it. In order to contribute to the improvement of knowledge on the geodynamic context of the emplacement of certain granitoids of the West African craton, this article addresses some essential problems of the Birimian, namely distinguishing the real nature of the magmas and the mechanisms that generated this Birimian crust. On the West African craton, there are intrusive granites in volcano-sedimentary furrows, in meta-sedimentary basins and granites that form batholiths separating these structures. To provide an answer to this scientific concern, we conducted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granitoids of the Comoé basin (Tiassalé region) and those of the large batholith of Ferkessédougou (Daloa region). From this study, it appears that these Birimian granitoids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granites, granodiorites and tonalites in the Tiassalé region while in Daloa, they are assimilated to anatexites and granites. They present very diverse aspects and contexts of emplacement: the granitoids of the Comoé basin have characteristics of type I granite, indicating direct crystallization of mantle magmas in a syntectonic emplacement, while in the Daloa region, some granitoids are magmatic, others migmatitic or metasomatic, reflecting a certain complexity relating to their gen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ro-Geochemistry Birimian granitoid Comoé Basin Ferkessédougou batholith Côte d’Ivoire
下载PDF
Crustal Evolution of Southern Part of the Ferkessédougou Batholith (Côte d’Ivoire, West African Craton): Implications for Baoulé-Mossi Domain Geodynamic
2
作者 Brice Roland Kouassi Alain Nicaise Kouamelan +2 位作者 Marc Ephrem Allialy Yawa Christine Boffouo Wilfried Digbeu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CAS 2022年第9期648-662,共15页
The southern Ferkessédougou batholith in the center-west of C&#244;te d’Ivoire is the study area. The geology of this area includes granitoids (granodiorite, two-mica granite, biotite granite and muscovite g... The southern Ferkessédougou batholith in the center-west of C&#244;te d’Ivoire is the study area. The geology of this area includes granitoids (granodiorite, two-mica granite, biotite granite and muscovite granite) and metasediment panels. Petrographic studies were coupled with geochemical analyzes on the whole rock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elements in 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this portion of the West African craton. Petrographic data show that the basement of the Bonon area is partly identical to that of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batholith. The structural data reveal three major phases of deformation that structured the study area. As for the geochemical data carried essentially on samples of granitoids, they indicated a high-k affinity the I type granite characteristics. The spectra of the REE normalized to chondrites, have moderate slopes with a fractionation highlighted by the ratios (La/Sm)N = 1.93 - 4.56 and (La/Yb)N = 7.69 - 32.28. The multi-element diagrams revealed negative anomalies in Ta-Nb implying the partial melting of a crust of TTG composition. Studies for the geotectonic environment have shown that the granitoids of the Bouaflé and Bonon region were emplaced in an arc environment associated with a subduction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rkessedougou batholith granitoidS Geodynamic Context Côte d’Ivoire
下载PDF
滇西临沧花岗岩基新生代剥蚀冷却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28
3
作者 施小斌 丘学林 +2 位作者 刘海龄 储著银 夏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5-142,共8页
为揭示临沧花岗岩基的剥蚀冷却历史,探讨印藏碰撞对滇西的影响,对6块临沧花岗岩基样品进行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定,并利用模拟退火法对其中5块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进行非线性热史反演,估算了不同时期的剥蚀量和抬升量.结果... 为揭示临沧花岗岩基的剥蚀冷却历史,探讨印藏碰撞对滇西的影响,对6块临沧花岗岩基样品进行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定,并利用模拟退火法对其中5块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进行非线性热史反演,估算了不同时期的剥蚀量和抬升量.结果表明,岩基自印藏陆陆碰撞以来经历了两期冷却事件,早期冷却速率仅5-10℃/Ma,晚期冷却速率明显增高,特别是近3Ma以来的冷却速率达到16-20℃/Ma;两期总剥蚀厚度可达3300~3500m.分析表明冷却事件与印藏碰撞关系密切,早期冷却是在印藏碰撞影响下,临沧岩基卷入逆冲推覆运动而遭遇抬升、剥蚀的结果;晚期冷却则是上新世以来,特别是3Ma以来岩基经受整体的强烈抬升、剥蚀的结果,该期构造抬升量约为672~1263m;裂变径迹资料还揭示印藏碰撞先影响南部岩体,随后才波及到岩基中北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沧花岗岩基 裂变径迹 热历史 锆石 磷灰石
下载PDF
滇西临沧花岗岩基冷却的热年代学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施小斌 丘学林 +2 位作者 刘海龄 储著银 夏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65-479,共15页
为利用热年代学方法重建临沧花岗岩基的冷却历史,测定了6块花岗岩样品的锆石U-Pb年龄、黑云母Rb-Sr等时线年龄、黑云母和钾长石的^(40)Ar/^(39)Ar年龄以及锆石和磷灰石的裂变径迹数据。分析表明,自结晶以来,岩基主体经历了较复杂的热演... 为利用热年代学方法重建临沧花岗岩基的冷却历史,测定了6块花岗岩样品的锆石U-Pb年龄、黑云母Rb-Sr等时线年龄、黑云母和钾长石的^(40)Ar/^(39)Ar年龄以及锆石和磷灰石的裂变径迹数据。分析表明,自结晶以来,岩基主体经历了较复杂的热演化,在两个基本阶段即早期快速冷却阶段和晚期缓慢冷却阶段上叠加了短周期的热扰动,从中—晚三叠世到早侏罗世末,冷却速率可以达到6℃~13℃/Ma,中侏罗世冷却缓慢,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早期,岩基快速冷却,平均速率达到5℃/Ma,早白垩世晚期到喜山运动前,为缓慢冷却阶段,平均速率仅为0.5℃/Ma,喜山运动后,受印藏碰撞的影响,岩基经历了两期冷却事件,早期冷却速率为5℃~10℃/Ma,晚期即5Ma以来冷却速率明显增大,特别是近3Ma以来的冷却速率达到16℃~20℃/Ma;早白垩世侵入的岩体(如样品S57),在侵入后快速冷却,晚白垩世以后与岩基主体同步冷却;宕基东倒糜棱岩带不是形成于150Ma,而可能是早期陆陆碰撞造山时推覆冲断的产物;自晚白垩世以来,岩基地区的总剥蚀厚度可达5000m左右,其中印藏碰撞引起的剥蚀可达3500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临沧岩基 热演化 封闭温度 糜棱岩 同位素年龄 裂变径迹
下载PDF
滇西北白马雪山和鲁甸花岗岩基SHRIMP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1
5
作者 简平 刘敦一 孙晓猛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37-342,共6页
应用SHRIMP方法对滇西北2个花岗质岩基——白马雪山和鲁甸花岗岩进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研究表明,白马雪山花岗闪长岩的侵位年龄为239±6 Ma,鲁甸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214±6 Ma。这一研究为解决金沙江地区的碰撞造山事件的... 应用SHRIMP方法对滇西北2个花岗质岩基——白马雪山和鲁甸花岗岩进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研究表明,白马雪山花岗闪长岩的侵位年龄为239±6 Ma,鲁甸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214±6 Ma。这一研究为解决金沙江地区的碰撞造山事件的时代问题提供了同位素地质年代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 花岗岩基 碰撞造山事件 SHRIMP年代学
下载PDF
黄山-太平复式花岗岩基黑云母化学成分与波谱学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赵连泽 陈图华 +1 位作者 钱汉东 刘昌实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32-139,共8页
本文讨论了取自黄山-太平花岗岩基-黑云母的化学成分和不同成因岩体的波谱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可能鉴定并建立黑云母中主要阳离子成分与吸收键特征以及黑云母的谱学特征,也可以用于区分不同成因的花岗岩... 本文讨论了取自黄山-太平花岗岩基-黑云母的化学成分和不同成因岩体的波谱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可能鉴定并建立黑云母中主要阳离子成分与吸收键特征以及黑云母的谱学特征,也可以用于区分不同成因的花岗岩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云母 花岗岩 成分 波谱学
下载PDF
小秦岭华山复式岩基大夫峪岩体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2
7
作者 张兴康 叶会寿 +2 位作者 李正远 曹晶 王小雨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5-260,共26页
大夫峪岩体位于华北陆块南缘小秦岭地区,是小秦岭地区华山复式岩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分别为(142.6±1.4)Ma和(140.1±1.2)Ma。岩体的w(Si... 大夫峪岩体位于华北陆块南缘小秦岭地区,是小秦岭地区华山复式岩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分别为(142.6±1.4)Ma和(140.1±1.2)Ma。岩体的w(Si O2)=69.12%~73.58%,w(Na2O)=3.95%~4.40%,大于3.2%,K2O/Na2O=0.92~1.22,A/CNK=1.03~1.04,小于1.1,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岩石的ΣREE含量较高,LREE富集,LREE、HREE分馏明显,有较弱的负Eu异常。此外,岩石富集K、Rb、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相对亏损Nb、Ta、Hf、Ti、P等高场强元素。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εHf(t)主要为-24^-18,TDM2主要为2.3~2.7 Ga;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εHf(t)主要为-26^-16,其TDM2主要为2.3~2.9 Ga。岩石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岩体主要由古老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源区物质可能为新太古宙太华群,并在成岩过程中有幔源或新生地壳组分的参与。根据区域地质和动力地质背景的演化历史,笔者认为,大夫峪岩体的形成时代,与东秦岭地区的其他岩体的形成时代基本一致,均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与华北克拉通东部以及华南、长江中下游等地区晚中生代岩浆作用的时间基本一致,说明整个中国东部晚中生代岩浆活动可能受控于统一的大地构造背景,即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欧亚板块,从而使整个中国东部发生了构造体制的大转变。大夫峪岩体就是在这种构造体制转换过程中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大夫峪岩体 华山复式岩基 小秦岭
下载PDF
玲珑花岗岩基的磁化率各向异性及其与金矿的关系 被引量:2
8
作者 周伟新 《地质科技情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60-62,共3页
组成玲珑花岗岩基的各个岩体具有不同的磁化率各向异性度。位于玲珑花岗岩基内部或边缘的金矿大都位于磁化率各向异性度大的玲珑岩体和云山岩体内,并且以磁化率各向异性度大于1.3的区域内的金矿最为集中,而磁化率各向异性度小的岩体... 组成玲珑花岗岩基的各个岩体具有不同的磁化率各向异性度。位于玲珑花岗岩基内部或边缘的金矿大都位于磁化率各向异性度大的玲珑岩体和云山岩体内,并且以磁化率各向异性度大于1.3的区域内的金矿最为集中,而磁化率各向异性度小的岩体或区域内金矿很少。磁化率各向异性度和金矿间密切的空间关系可能表明了金矿的产出部位和岩体的变形强度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玲珑花岗岩基 磁化率 各向异性 金矿床 花岗岩
下载PDF
内蒙古赤峰金厂沟梁金矿区花岗岩类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5
9
作者 段培新 李长民 +2 位作者 刘翠 邓晋福 赵国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189-3202,共14页
本文对内蒙赤峰地区金厂沟梁金矿区内的金厂沟梁、西台子、对面沟花岗质岩体开展了相关研究。金厂沟梁岩体岩性主要为片麻状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249.9±1.4Ma,为早三叠世。构造环境判别为大陆碰撞造山(CCG)。西... 本文对内蒙赤峰地区金厂沟梁金矿区内的金厂沟梁、西台子、对面沟花岗质岩体开展了相关研究。金厂沟梁岩体岩性主要为片麻状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249.9±1.4Ma,为早三叠世。构造环境判别为大陆碰撞造山(CCG)。西台子岩体岩性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其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216.7±1.8Ma,为晚三叠世,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位于后造山(POG)区域。对面沟岩体为早白垩世,其中心相岩性是石英二长斑岩,边缘相是石英二长岩,在构造环境判别图中均属于火山弧环境。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推测古亚洲洋构造域在晚三叠世已到末期,从而进入大陆碰撞造山的末期陆内造山阶段。本文提出岩基对后期成矿的控制作用,认为早于成矿时期所形成的板状侵入体为后期成矿提供必要条件,较为合理的解释金厂沟梁地区金矿分布的成因,并可能具有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厂沟梁地区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三叠纪 岩基后成矿模式 内蒙古
下载PDF
秘鲁Chiclayo东部复式花岗岩基与IOCG矿床地质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肖娟 傅朝义 +2 位作者 郭小冬 张建国 高光明 《矿产勘查》 2020年第11期2546-2554,共9页
秘鲁-智利海岸基岩带是全球著名的IOCG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十分优越,发育大量富铁的铜金多金属矿床。为进一步查明秘鲁Chiclayo东部Gallinazo复式花岗岩基及与之有关的IOCG铜金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文章在总结分析前人成果资料的基础上,... 秘鲁-智利海岸基岩带是全球著名的IOCG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十分优越,发育大量富铁的铜金多金属矿床。为进一步查明秘鲁Chiclayo东部Gallinazo复式花岗岩基及与之有关的IOCG铜金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文章在总结分析前人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遥感图像解译分析,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剖面测量、测试分析、综合研究等工作。结果表明该复式花岗岩基是一个由不同期次侵位、不同构造叠加的大型花岗岩基穹隆构造,为白垩纪侵位的一套基性-中酸性的钙碱性系列侵入岩,其周边矿化带集中分布,矿种及矿化类型较多。同时,总结出IOCG矿床找矿模型,为该区进行基础地质研究和找矿勘查等工作均具有重要的参考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OCG矿床 复式花岗岩基 地质调查 Chiclayo 秘鲁
下载PDF
印尼西婆罗洲早白垩世Mensibau花岗岩类的成因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东海 刘铁翊 +2 位作者 朱俊宾 姜冠哲 李舢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49-1268,共20页
婆罗洲西部(印尼)在中生代期间处于特提斯构造域和古太平洋构造域交汇地带,是全球少有的多重板块动力学体制既有先后叠加又有同时复合的独特大地构造单元。因此,该区相关花岗岩类成因及构造背景的研究对揭示东南亚构造—岩浆演化历史及... 婆罗洲西部(印尼)在中生代期间处于特提斯构造域和古太平洋构造域交汇地带,是全球少有的多重板块动力学体制既有先后叠加又有同时复合的独特大地构造单元。因此,该区相关花岗岩类成因及构造背景的研究对揭示东南亚构造—岩浆演化历史及多重构造体制叠合造山作用下的岩浆演化机制至关重要。笔者等对西婆罗洲Mensibau岩基的花岗岩类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分析。其中,石英二长岩和钾长花岗岩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分别为126.9±2.1 Ma和141.8±2.6 Ma,表明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岩浆活动至少持续了15 Ma。Mensibau花岗岩类具有高SiO2(67.5%~73.3%)、高K2O (4.3%~5.4%)和低P2O5(0.07%~0.14%)的元素含量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为0.92~1.06,并且含角闪石,属准铝质—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类。这些花岗岩类具有轻稀土元素(LREEs)富集和重稀土元素(HREEs)亏损,弱的负铕异常(δEu=0.65~1.00),以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和K)和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和Ti)特征,显示出岛弧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此外,Mensibau花岗岩类具有正的εNd(t)值(+3.14~+4.09)、低的[n(87Sr)/n(86Sr)]i值(0.70420~0.70424)和高的锆石εHf(t)值(+9.30~+13.87),表明岩浆来源于新生镁铁质地壳的部分熔融。综合区域地质背景研究表明,发育在俯冲—增生杂岩上的Mensibau花岗岩类可能为受两种构造体制(古太平洋和新特提斯洋)叠合俯冲作用下的新生地壳来源的增生弧岩浆岩,证实了西婆罗洲地区在早白垩世期间经历了重要的增生造山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亚 婆罗洲 Mensibau岩基 白垩纪花岗岩类 SR-ND-HF同位素
下载PDF
西藏曲水岩基4个系列花岗岩类的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7
12
作者 熊清华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8年第4期347-352,共6页
曲水岩基解体,建立7个超单元和6个独立单元。该岩基由M型、俯冲Ⅰ型、同碰撞Ⅰ型和同碰撞S型花岗岩类4个系列组成。着重描述这4个系列花岗岩类的地质学、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及就位特征;并就新特提斯洋规模、性质、关闭... 曲水岩基解体,建立7个超单元和6个独立单元。该岩基由M型、俯冲Ⅰ型、同碰撞Ⅰ型和同碰撞S型花岗岩类4个系列组成。着重描述这4个系列花岗岩类的地质学、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及就位特征;并就新特提斯洋规模、性质、关闭以及印度板块与拉萨陆块的碰撞、西藏高原隆升机制等提出了一些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曲水岩基 花岗岩类 构造意义 岩石特征
下载PDF
花岗质深成岩体的分带性——“分裂环状岩墙”假说(下)
13
作者 S.艾尔顿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 1989年第4期343-348,共6页
矿物线理 这里还必须弄清早期火成线状排列与晚期构造发育之间的差异。 第一种矿物优选方位与析离体的形成及粘流有关。云母和钾长石巨晶产在析离体中或之上,并与之平行。 第二种矿物线理与其赋存的片理有关。其倾角一般很陡。
关键词 花岗质 深成岩体 分带性 岩墙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