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thogen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sensitivity against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fatal bacterial granuloma after eyelid trauma in vitro 被引量:1
1
作者 Xiu-Li Xu Jia-Yun Liu +4 位作者 Tian-Wen Gao Peng-Liang Zhang Xian-Long Qi Xiao-Dong Cheng and Xiao-Ke Ha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1年第4期410-412,共3页
AIM: To understand the pathogen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sensitivity against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fatal bacterial granuloma after eyelid trauma (FBGT) in vitro, and to provide laboratory evidence for diagnosis. METH... AIM: To understand the pathogen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sensitivity against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fatal bacterial granuloma after eyelid trauma (FBGT) in vitro, and to provide laboratory evidence for diagnosis. METHODS: The FBGT pathogens were isolaated and cultured with reformed rabbit-brain anaerobic enriched broth (RRAB), and identified by ATB/API 20A system. The minimum inhibiting concentration (MIC) was determined by anaerobic broth dilution method. RESULTS: A total of 22 strains of pathogen were separated from 21 patients with FBGT and identified as Propionibacterium acnes (PA) by ATB/API 20A system. The MIC of ciprofloxacin for 22 PA strains was 0.0625-0.5mg/L, the MIC of penicillin, ampicillin, ampicillin/sulbactam, cefoperazone, lincomycin, and imipenem/cilastatin were 0.125-0.5mg/L, the MIC of ticarcillin/clavulanic acid was 0.250-1.000mg/L, and the MIC of metronidazole was 64-256mg/L. The pathogen of FBGT was strictly anaerobic PA, which growed slowly and better in nutritious RRAB broth. All PA were resistant to metronidazole, but susceptive to other routine antimicrobial agents, such as penicillin, ampicillin and lincomycin. CONCLUSION: FBGT should not be treated with metronidazole. Clinicians should choose combined use of drugs or operation to treat FBGT according to patients' individual condition and the results of drug sensitivity t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tal bacteria granuloma after trauma Propionibacterium Acnes Antimicrobial agents Minimum inhibiting concentration
下载PDF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4例再探讨 被引量:6
2
作者 高天文 李春英 +17 位作者 刘仲荣 徐修礼 孙东杰 齐显龙 刘斌 王刚 赵小东 李廷慧 樊平申 王胜春 王津存 师建国 宴培松 赵刚 孙怡群 郝晓柯 丁振若 刘玉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13-516,共4页
目的:再探讨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的临床诊治过程,根据抗生素治疗中患者皮损、颅脑磁共振成像变化及最终结果,总结该病的治疗近况,提出抢救治疗的措施。结果:从3例患者皮损中成功分离... 目的:再探讨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的临床诊治过程,根据抗生素治疗中患者皮损、颅脑磁共振成像变化及最终结果,总结该病的治疗近况,提出抢救治疗的措施。结果:从3例患者皮损中成功分离出相同的严格厌氧性多形态杆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对皮损有明显效果,但颅脑损害无改善,最终,1例无颅脑损害的患者治愈,3例伴颅脑损害的患者死亡。结论: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的治疗相当棘手,对于尚未累及颅脑的感染,林可霉素联合多西环素可作为首选。若已有颅内感染,除应用抗生素外,需积极考虑外科手术以期挽救患者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肿 致死性 细菌性 外伤后 治疗
下载PDF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宇 李红 +3 位作者 丁素先 聂振华 肖尹 纪华安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02-305,共4页
报告1例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患者女,52岁。因鼻部外伤后进行性暗红色斑块5个月就诊。结合皮损组织病理和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诊断为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是一种较罕见的感染性致死性疾病,对可疑患... 报告1例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患者女,52岁。因鼻部外伤后进行性暗红色斑块5个月就诊。结合皮损组织病理和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诊断为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是一种较罕见的感染性致死性疾病,对可疑患者应及早进行厌氧菌培养,提高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是早期诊断该病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肿 细菌性 致死性
下载PDF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一种新的疾病? 被引量:15
4
作者 高天文 宋志学 刘玉峰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6-59,共4页
近 2 0余年在我国多个地区发现一种外伤后皮肤肉芽肿。所发现的 2 0余例有以下特点 :①面、额部轻微外伤史 ;②皮肤进行性暗红色斑块 ,不溃破 ;③可在皮损附近或远处出现新的斑块 ;④病理示组织细胞肉芽肿 ;⑤后期出现意识障碍、剧烈头... 近 2 0余年在我国多个地区发现一种外伤后皮肤肉芽肿。所发现的 2 0余例有以下特点 :①面、额部轻微外伤史 ;②皮肤进行性暗红色斑块 ,不溃破 ;③可在皮损附近或远处出现新的斑块 ;④病理示组织细胞肉芽肿 ;⑤后期出现意识障碍、剧烈头痛 ,但无明显的脑膜刺激征 ;⑥全部病人在 1.5~ 4年内死亡 ;⑦糖皮质激素可使皮损暂时好转 ,但显著加速死亡 ;⑧患者均来自农村。最近通过透射电镜等肯定了 1例皮损内存在至少两种细菌 ,结合以往发现的 3例予以报道。鉴于该病凶险 ,在反映疾病特征的命名中加上“致死性”以期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 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 皮肤肉芽肿
下载PDF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的透射电镜观察 被引量:10
5
作者 高天文 李春英 +1 位作者 廖文俊 刘健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4期2274-2278,共5页
目的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是一种尚未被认识的新疾病 ,近 2 0 a来在我国多个地区已发现 2 0余例 ,无一存活 .本研究应用透射电镜寻找病原体 ,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线索 .方法 以透射电镜观察 2例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的活... 目的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是一种尚未被认识的新疾病 ,近 2 0 a来在我国多个地区已发现 2 0余例 ,无一存活 .本研究应用透射电镜寻找病原体 ,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线索 .方法 以透射电镜观察 2例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的活检组织 ,寻找该病的病原 .结果 病变组织内主要为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 ,细胞内有大量溶酶体样结构 ,部分溶酶体样结构具有“杆菌”形态 ,另见少数球菌 .根据电镜下的发现成功分离出 1种严格的厌氧性细菌 ,初步确定为放线菌 ,并根据细菌药敏结果救活了 1例患者 .结论 对于怀疑由病原体所致的疾患 ,电镜下发现损害中的病原体是最具说服力的证据 ,本病的发现和命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肿 显微镜检查 细菌 氧菌 外伤 皮肤病
下载PDF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1例实验室检查及尸检报告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春英 高天文 +10 位作者 徐修礼 刘斌 武彩霞 孙怡群 丁振若 刘彦仿 师建国 杨慧 杨守京 王津存 刘玉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47-350,共4页
目的:报告1例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患者的诊疗经过,首次报告本病的尸检情况及颅脑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探讨其病原及死因。方法:采用透射电镜、厌氧培养等方法查找并确定致病菌,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实验室检查及死后尸体解剖。结果:先后... 目的:报告1例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患者的诊疗经过,首次报告本病的尸检情况及颅脑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探讨其病原及死因。方法:采用透射电镜、厌氧培养等方法查找并确定致病菌,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实验室检查及死后尸体解剖。结果:先后3次从病变组织中分离出一种厌氧的革兰阳性多形性杆菌,其形态、生化特征类似痤疮丙酸杆菌及放线菌,分离出的病原体对大多数抗生素敏感。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皮肤损害为肉芽肿改变,尸检明确颅内为肉芽肿性炎症,且颅内病变系致死的原因。结论:本病的病原体是一种革兰阳性多形性杆菌,死因可能为颅内的继发性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肿 致死性 细菌性 厌氧菌 尸体解剖
下载PDF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感染动物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2
7
作者 齐显龙 高天文 +3 位作者 徐修礼 李春英 孙东杰 刘红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5年第5期339-342,共4页
目的:构建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FBGT)的感染动物模型,以期为研究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治建立实验动物学基础。方法:家兔4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分4小组,每小组5只,第一组每只给予泼尼松5mg/d灌胃制造免疫抑制状态,第二组作为正... 目的:构建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FBGT)的感染动物模型,以期为研究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治建立实验动物学基础。方法:家兔4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分4小组,每小组5只,第一组每只给予泼尼松5mg/d灌胃制造免疫抑制状态,第二组作为正常免疫状态对照,每只家兔分别皮内多点注射痤疮丙酸杆菌(P.acnes)标准株悬液或本病患者皮损内培养出的FBGT致病菌悬液,同时皮内注射60Co照射24h后细菌悬液作为对照。取注射部位的斑块及脑组织行组织病理检查、电镜检查及严格厌氧菌培养,分离传代后进行鉴定。结果:注射细菌部位出现斑块,部分皮损内有多核巨细胞聚集;脑组织病理检查发现淋巴细胞浸润;电镜发现脑组织中性粒细胞内有被吞噬的细菌。皮损内分离培养出的细菌经API鉴定为P.acnes,药敏试验与临床资料完全吻合。结论: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感染动物模型构建成功,为进一步研究其发病机制及诊治建立了可靠的实验动物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 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感染 动物模型 家兔 厌氧菌培养 多核巨细胞
下载PDF
关于一种新疾病“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孙东杰 郭照江 +2 位作者 齐显龙 高剑 高天文 《医学与哲学(B)》 2006年第7期37-38,共2页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FBGT)是一种新发现的疾病,该病的研究没有成熟的思路可供借鉴。我们从该病的临床表型出发,通过综合分析,推测该病属于细菌感染性疾病,并成功分离、鉴定了该病的病原菌;为研究该病的发病机制,依据该病的临床特...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FBGT)是一种新发现的疾病,该病的研究没有成熟的思路可供借鉴。我们从该病的临床表型出发,通过综合分析,推测该病属于细菌感染性疾病,并成功分离、鉴定了该病的病原菌;为研究该病的发病机制,依据该病的临床特点,确认患者对病原菌易感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在充分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IFN-γ相关分子基因多态性是FBGT发病的主要机制的假说,最终通过实验证实了该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 研究 发病机制
下载PDF
痤疮丙酸杆菌对抗菌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徐修礼 刘家云 +4 位作者 高天文 张鹏亮 孙怡群 樊新 郝晓柯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81-883,共3页
目的研究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FBGT)病原菌的培养分离方法并了解常用抗菌药的体外抗菌活性,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改良兔脑厌氧增菌肉汤(RRNB)、厌氧琼脂平板置厌氧环境培养,用API鉴定系统20A鉴定板鉴定病原... 目的研究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FBGT)病原菌的培养分离方法并了解常用抗菌药的体外抗菌活性,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改良兔脑厌氧增菌肉汤(RRNB)、厌氧琼脂平板置厌氧环境培养,用API鉴定系统20A鉴定板鉴定病原菌;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从13例FBGT患者中应用RRNB培养基分离到14株病原菌,经ATB/API细菌鉴定系统20A检测,确定为痤疮丙酸杆菌。该菌严格厌氧,培养初期生长极为缓慢,在RRNB中生长良好,但需1~2周时间。环丙沙星对14株病原菌的MIC值均在0.0625~0.5mg/L,青霉素、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林可霉素、亚安培南/西司他丁的MIC值均在0.125~0.5mg/L,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MIC值为0.25~1.0mg/L,甲硝唑的MIC值为64.0~256.0mg/L。结论 FBGT的病原菌为痤疮丙酸杆菌,该菌对甲硝唑耐药,临床不能用该类药物治疗;青霉素、氨苄西林、林可霉素等常用抗菌药物体外抗菌活性均较高,临床可选择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并与其他疗法联合治疗FBG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 培养基 丙酸杆菌 痤疮 抗菌药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下载PDF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1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唐桦 谢红付 +3 位作者 李吉 朱武 陈明亮 谭帅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7年第9期779-781,共3页
目的:报道1例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患者。方法:分析患者发病过程及诊治经过。结果:患者外伤后出现面部进行性红色斑块,先行全身抗结核治疗无效。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1个月后患者皮疹明显改善,随即给予皮损内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1周... 目的:报道1例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患者。方法:分析患者发病过程及诊治经过。结果:患者外伤后出现面部进行性红色斑块,先行全身抗结核治疗无效。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1个月后患者皮疹明显改善,随即给予皮损内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1周后患者出现发热和意识障碍,结合皮肤病理活检及头部MRI诊断为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结论: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是一种感染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 细菌 肉芽肿
下载PDF
根尖周肉芽肿内厌氧菌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曹颖光 王燕秋 邓惠姝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52-254,共3页
本文收集36例很尖周肉芽肿标本,用兔抗厌氧消化链球菌、齿龈类杆菌、中间型类杆菌和小韦永球菌的多克隆抗血清,对其进行间接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检测;同时对照HE染色和Gram染色观察。结果36例标本中有20例(55.6%)检出厌氧消化链球菌抗原,... 本文收集36例很尖周肉芽肿标本,用兔抗厌氧消化链球菌、齿龈类杆菌、中间型类杆菌和小韦永球菌的多克隆抗血清,对其进行间接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检测;同时对照HE染色和Gram染色观察。结果36例标本中有20例(55.6%)检出厌氧消化链球菌抗原,有22例(61.1%)检出齿龈类杆菌和中间型类杆菌抗原,而小韦永球菌仅发现2例;上述抗原定位于根尖周肉芽肿的渗出区、坏死区及根尖面,并与巨噬细胞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尖周肉芽肿 厌氧菌
下载PDF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复发后病原体药敏试验及形成生物膜的能力 被引量:1
12
作者 齐显龙 孙东杰 +4 位作者 高剑 徐修礼 林琨 李春英 高天文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7年第9期756-758,共3页
目的:检测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复发后分离菌株对常用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及其形成生物膜(biofilm,BF)的能力。方法:肉汤稀释法测定两次复发后分离培养的痤疮丙酸杆菌标准株(NCTC737)的MIC及MBC,XTT法测... 目的:检测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复发后分离菌株对常用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及其形成生物膜(biofilm,BF)的能力。方法:肉汤稀释法测定两次复发后分离培养的痤疮丙酸杆菌标准株(NCTC737)的MIC及MBC,XTT法测定BF形成的能力。结果:第二次复发后病原体林可霉素的MIC升高两个浓度级;该患者第二次病原菌形成BF的能力强于初次复发的病原体。结论:长期抗生素治疗可能导致FBGT病原菌对某些抗生素MIC升高,同时增加其形成BF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丙酸杆菌 生物膜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 最小抑菌浓度
下载PDF
Pathology of Tuberculosis in Camels ( <i>Camelus dromedaries</i>) in the Sudan
13
作者 El Tigani-Asil El Tigani Ahmed Abdulkhalig Babiker Hassan Adam Dawoud Abakar 《Journal of Tuberculosis Research》 2017年第1期77-80,共4页
The study wa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condemned lungs of dromedary camels in the Sudan abattoirs using conventional H & E and Zeihl Neelson (ZN) staining procedures. Proliferative granulom... The study wa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condemned lungs of dromedary camels in the Sudan abattoirs using conventional H & E and Zeihl Neelson (ZN) staining procedures. Proliferative granulomatous reaction was demonstrated in one H & E stained lung section which was characterized by focal fibrosis and infiltration of mononuclear cells resembled to tuberculous lesions. While ZN stained sections demonstrated acid fast rod in one pulmonary associated lymph node. These lesions were evidenced presence of tuberculous mycobacteria in camel tissues and recommended further deep investigation of tuberculosis among camels in the Sud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el TUBERCULOSIS Acid Fast bacteria granulomaS
下载PDF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的病原菌临床实验诊断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徐修礼 高天文 +7 位作者 孙怡群 李春英 丁振若 樊新 张建芳 刘斌 刘玉峰 郝晓柯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19-621,共3页
目的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fatalbacteriagranulomaaftertrauma,FBGT)是一种少见疾病,寻找病原菌的培养分离方法,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厌氧琼脂平板、葡萄糖增菌肉汤、庖肉增菌肉汤、改良兔脑厌氧增菌肉汤(RRNB)... 目的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fatalbacteriagranulomaaftertrauma,FBGT)是一种少见疾病,寻找病原菌的培养分离方法,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厌氧琼脂平板、葡萄糖增菌肉汤、庖肉增菌肉汤、改良兔脑厌氧增菌肉汤(RRNB)置厌氧环境培养,用API鉴定系统20A鉴定板鉴定病原菌。结果用RRNB从2例患者病变组织内成功地培养分离出病原菌,用API20A均鉴定为痤疮丙酸杆菌,与电镜查组织中所见相同,但两例患者均死亡。结论该菌为营养要求较高的严格厌氧菌,在RRNB中生长良好,为进一步研究FBGT提供了重要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 病原菌 诊断研究 临床实验 trauma 痤疮丙酸杆菌 诊断和治疗 少见疾病 分离方法 琼脂平板 厌氧环境 鉴定系统 肉汤 增菌 葡萄糖 API 组织内 厌氧菌 步研究 培养 患者
原文传递
侵袭性念珠菌感染者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和感染指标分析
15
作者 冯强生 宋月娟 +1 位作者 哈小琴 高保东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22年第1期47-53,共7页
目的:分析侵袭性念珠菌感染者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和感染指标,为侵袭性念珠菌感染者的病原学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零医院收治的151例侵袭性念珠菌感染者(感染组)临床特... 目的:分析侵袭性念珠菌感染者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和感染指标,为侵袭性念珠菌感染者的病原学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零医院收治的151例侵袭性念珠菌感染者(感染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及其感染相关指标等,以200例非感染性疾病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比(NEU%)、D-二聚体(D-Dimer)、1,3-β-D葡聚糖和肌钙蛋白Ⅰ(CTnⅠ)水平均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感染组151例患者中男/女为1.7,平均年龄为(60.1±18.4)岁,住院病死率为42.2%(49/116),本院发病率为42.9/100000/年。151例侵袭性念珠菌感染者分离的主要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84例(55.6%)],其次为光滑念珠菌[15例(9.9%)]和热带念珠菌[13例(8.6%)];真菌合并细菌感染者占45.9%(62/135)。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所分离病原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未表现出获得性耐药。患者标本来源主要为血[38例(25.2%)]、腹水[37例(24.5%)]和腹腔引流液[23例(15.2%)]等。住院科室以ICU[59例(39.1%)]为主,其次为普通外科[22例(14.6%)]和肝胆外科[18例(11.9%)]。患者主要临床诊断为脓毒症[18例(11.9%)]、肠穿孔[15例(9.9%)]、腹腔感染[11例(7.3%)]、胆管癌[11例(7.3%)]和血液病[11例(7.3%)]等32种常见疾病。侵袭性念珠菌感染者中血清1,3-β-D葡聚糖阳性者占66.7%(56/84),该56例患者1,3-β-D葡聚糖水平为266.1(167.0,286.0)pg/ml;CTnⅠ阳性患者30例,阳性率为19.9%(30/151),该30例患者CTnⅠ水平为0.35(0.05,0.24)μg/L。感染组患者感染相关指标(PCT、IL-6、CRP、WBC、NEU%和D-Dimer)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0.70、6.33、7.27、8.50、11.74、8.01,P均<0.001)。结论:侵袭性念珠菌感染者病情危重、病死率高,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患者主要见于血流感染和腹腔感染,且部分患者伴CTnⅠ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念珠菌 病原菌 发病率 病死率 1 3-β-D葡聚糖 肌钙蛋白 感染指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