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thogen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sensitivity against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fatal bacterial granuloma after eyelid trauma in vitro 被引量:1
1
作者 Xiu-Li Xu Jia-Yun Liu +4 位作者 Tian-Wen Gao Peng-Liang Zhang Xian-Long Qi Xiao-Dong Cheng and Xiao-Ke Ha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1年第4期410-412,共3页
AIM: To understand the pathogen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sensitivity against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fatal bacterial granuloma after eyelid trauma (FBGT) in vitro, and to provide laboratory evidence for diagnosis. METH... AIM: To understand the pathogen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sensitivity against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fatal bacterial granuloma after eyelid trauma (FBGT) in vitro, and to provide laboratory evidence for diagnosis. METHODS: The FBGT pathogens were isolaated and cultured with reformed rabbit-brain anaerobic enriched broth (RRAB), and identified by ATB/API 20A system. The minimum inhibiting concentration (MIC) was determined by anaerobic broth dilution method. RESULTS: A total of 22 strains of pathogen were separated from 21 patients with FBGT and identified as Propionibacterium acnes (PA) by ATB/API 20A system. The MIC of ciprofloxacin for 22 PA strains was 0.0625-0.5mg/L, the MIC of penicillin, ampicillin, ampicillin/sulbactam, cefoperazone, lincomycin, and imipenem/cilastatin were 0.125-0.5mg/L, the MIC of ticarcillin/clavulanic acid was 0.250-1.000mg/L, and the MIC of metronidazole was 64-256mg/L. The pathogen of FBGT was strictly anaerobic PA, which growed slowly and better in nutritious RRAB broth. All PA were resistant to metronidazole, but susceptive to other routine antimicrobial agents, such as penicillin, ampicillin and lincomycin. CONCLUSION: FBGT should not be treated with metronidazole. Clinicians should choose combined use of drugs or operation to treat FBGT according to patients' individual condition and the results of drug sensitivity t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tal bacteria granuloma after trauma Propionibacterium Acnes Antimicrobial agents Minimum inhibiting concentration
下载PDF
An alternative model for fetal loss disorders associated with mare reproductive loss syndrome
2
作者 Thomas W.Swerczek 《Animal Nutrition》 SCIE 2020年第2期217-224,共8页
Fertile chicken eggs were used as an alternative model for large animals to evaluate suspect toxic dietary ingredients for fetal loss disorders associated with mare reproductive loss syndrome(MRLS) and fetal losses in... Fertile chicken eggs were used as an alternative model for large animals to evaluate suspect toxic dietary ingredients for fetal loss disorders associated with mare reproductive loss syndrome(MRLS) and fetal losses in other livestock.Nitrate,ammonia,and sulfate may react with proteinaceous compounds to enable the formation of abiotic pathogenic nanoparticles which were constant findings in pathognomonic placental lesions associated with non-infectious fetal losses of previously unknown etiology in mares,chickens and other livestock.The pathogenic nanoparticles may be produced naturally by toxic elements associated with air pollution that affect pasture forages or crops,uninte ntionally by reactions of these elements in protein-mineral mixes in dietary rations,or endogenously within tissues of fetuses and adult animals.The nanoparticles may form niduses in small vessels and predispose animals to a host of secondary opportunistic diseases affecting the reproductive,respiratory and gastrointestinal tracts of animals.The newly recognized abiotic pathogenic micro and nanoparticles are associated with MRLS.The discovery of the pathogenic nanoparticles led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nitrate,ammonium,and sulfur,in the form of sulfate,that seemingly enable the formation of the pathogenic nanoparticles in embryonic and fetal tiss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tal loss High-protein diet Nitrate toxicity Sulfate toxicity Sulfur-oxidizing bacteria Pathogenic nanoparticle
原文传递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1例实验室检查及尸检报告 被引量:6
3
作者 李春英 高天文 +10 位作者 徐修礼 刘斌 武彩霞 孙怡群 丁振若 刘彦仿 师建国 杨慧 杨守京 王津存 刘玉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47-350,共4页
目的:报告1例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患者的诊疗经过,首次报告本病的尸检情况及颅脑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探讨其病原及死因。方法:采用透射电镜、厌氧培养等方法查找并确定致病菌,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实验室检查及死后尸体解剖。结果:先后... 目的:报告1例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患者的诊疗经过,首次报告本病的尸检情况及颅脑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探讨其病原及死因。方法:采用透射电镜、厌氧培养等方法查找并确定致病菌,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实验室检查及死后尸体解剖。结果:先后3次从病变组织中分离出一种厌氧的革兰阳性多形性杆菌,其形态、生化特征类似痤疮丙酸杆菌及放线菌,分离出的病原体对大多数抗生素敏感。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皮肤损害为肉芽肿改变,尸检明确颅内为肉芽肿性炎症,且颅内病变系致死的原因。结论:本病的病原体是一种革兰阳性多形性杆菌,死因可能为颅内的继发性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肿 致死性 细菌性 厌氧菌 尸体解剖
下载PDF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一种新的疾病? 被引量:15
4
作者 高天文 宋志学 刘玉峰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6-59,共4页
近 2 0余年在我国多个地区发现一种外伤后皮肤肉芽肿。所发现的 2 0余例有以下特点 :①面、额部轻微外伤史 ;②皮肤进行性暗红色斑块 ,不溃破 ;③可在皮损附近或远处出现新的斑块 ;④病理示组织细胞肉芽肿 ;⑤后期出现意识障碍、剧烈头... 近 2 0余年在我国多个地区发现一种外伤后皮肤肉芽肿。所发现的 2 0余例有以下特点 :①面、额部轻微外伤史 ;②皮肤进行性暗红色斑块 ,不溃破 ;③可在皮损附近或远处出现新的斑块 ;④病理示组织细胞肉芽肿 ;⑤后期出现意识障碍、剧烈头痛 ,但无明显的脑膜刺激征 ;⑥全部病人在 1.5~ 4年内死亡 ;⑦糖皮质激素可使皮损暂时好转 ,但显著加速死亡 ;⑧患者均来自农村。最近通过透射电镜等肯定了 1例皮损内存在至少两种细菌 ,结合以往发现的 3例予以报道。鉴于该病凶险 ,在反映疾病特征的命名中加上“致死性”以期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 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 皮肤肉芽肿
下载PDF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的透射电镜观察 被引量:10
5
作者 高天文 李春英 +1 位作者 廖文俊 刘健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4期2274-2278,共5页
目的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是一种尚未被认识的新疾病 ,近 2 0 a来在我国多个地区已发现 2 0余例 ,无一存活 .本研究应用透射电镜寻找病原体 ,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线索 .方法 以透射电镜观察 2例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的活... 目的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是一种尚未被认识的新疾病 ,近 2 0 a来在我国多个地区已发现 2 0余例 ,无一存活 .本研究应用透射电镜寻找病原体 ,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线索 .方法 以透射电镜观察 2例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的活检组织 ,寻找该病的病原 .结果 病变组织内主要为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 ,细胞内有大量溶酶体样结构 ,部分溶酶体样结构具有“杆菌”形态 ,另见少数球菌 .根据电镜下的发现成功分离出 1种严格的厌氧性细菌 ,初步确定为放线菌 ,并根据细菌药敏结果救活了 1例患者 .结论 对于怀疑由病原体所致的疾患 ,电镜下发现损害中的病原体是最具说服力的证据 ,本病的发现和命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肿 显微镜检查 细菌 氧菌 外伤 皮肤病
下载PDF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4例再探讨 被引量:6
6
作者 高天文 李春英 +17 位作者 刘仲荣 徐修礼 孙东杰 齐显龙 刘斌 王刚 赵小东 李廷慧 樊平申 王胜春 王津存 师建国 宴培松 赵刚 孙怡群 郝晓柯 丁振若 刘玉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13-516,共4页
目的:再探讨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的临床诊治过程,根据抗生素治疗中患者皮损、颅脑磁共振成像变化及最终结果,总结该病的治疗近况,提出抢救治疗的措施。结果:从3例患者皮损中成功分离... 目的:再探讨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的临床诊治过程,根据抗生素治疗中患者皮损、颅脑磁共振成像变化及最终结果,总结该病的治疗近况,提出抢救治疗的措施。结果:从3例患者皮损中成功分离出相同的严格厌氧性多形态杆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对皮损有明显效果,但颅脑损害无改善,最终,1例无颅脑损害的患者治愈,3例伴颅脑损害的患者死亡。结论: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的治疗相当棘手,对于尚未累及颅脑的感染,林可霉素联合多西环素可作为首选。若已有颅内感染,除应用抗生素外,需积极考虑外科手术以期挽救患者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肿 致死性 细菌性 外伤后 治疗
下载PDF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宇 李红 +3 位作者 丁素先 聂振华 肖尹 纪华安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02-305,共4页
报告1例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患者女,52岁。因鼻部外伤后进行性暗红色斑块5个月就诊。结合皮损组织病理和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诊断为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是一种较罕见的感染性致死性疾病,对可疑患... 报告1例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患者女,52岁。因鼻部外伤后进行性暗红色斑块5个月就诊。结合皮损组织病理和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诊断为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是一种较罕见的感染性致死性疾病,对可疑患者应及早进行厌氧菌培养,提高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是早期诊断该病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肿 细菌性 致死性
下载PDF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1例 被引量:2
8
作者 唐桦 谢红付 +3 位作者 李吉 朱武 陈明亮 谭帅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7年第9期779-781,共3页
目的:报道1例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患者。方法:分析患者发病过程及诊治经过。结果:患者外伤后出现面部进行性红色斑块,先行全身抗结核治疗无效。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1个月后患者皮疹明显改善,随即给予皮损内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1周... 目的:报道1例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患者。方法:分析患者发病过程及诊治经过。结果:患者外伤后出现面部进行性红色斑块,先行全身抗结核治疗无效。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1个月后患者皮疹明显改善,随即给予皮损内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1周后患者出现发热和意识障碍,结合皮肤病理活检及头部MRI诊断为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结论: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是一种感染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 细菌 肉芽肿
下载PDF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感染动物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2
9
作者 齐显龙 高天文 +3 位作者 徐修礼 李春英 孙东杰 刘红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5年第5期339-342,共4页
目的:构建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FBGT)的感染动物模型,以期为研究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治建立实验动物学基础。方法:家兔4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分4小组,每小组5只,第一组每只给予泼尼松5mg/d灌胃制造免疫抑制状态,第二组作为正... 目的:构建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FBGT)的感染动物模型,以期为研究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治建立实验动物学基础。方法:家兔4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分4小组,每小组5只,第一组每只给予泼尼松5mg/d灌胃制造免疫抑制状态,第二组作为正常免疫状态对照,每只家兔分别皮内多点注射痤疮丙酸杆菌(P.acnes)标准株悬液或本病患者皮损内培养出的FBGT致病菌悬液,同时皮内注射60Co照射24h后细菌悬液作为对照。取注射部位的斑块及脑组织行组织病理检查、电镜检查及严格厌氧菌培养,分离传代后进行鉴定。结果:注射细菌部位出现斑块,部分皮损内有多核巨细胞聚集;脑组织病理检查发现淋巴细胞浸润;电镜发现脑组织中性粒细胞内有被吞噬的细菌。皮损内分离培养出的细菌经API鉴定为P.acnes,药敏试验与临床资料完全吻合。结论: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感染动物模型构建成功,为进一步研究其发病机制及诊治建立了可靠的实验动物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 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感染 动物模型 家兔 厌氧菌培养 多核巨细胞
下载PDF
根尖周肉芽肿内厌氧菌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曹颖光 王燕秋 邓惠姝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52-254,共3页
本文收集36例很尖周肉芽肿标本,用兔抗厌氧消化链球菌、齿龈类杆菌、中间型类杆菌和小韦永球菌的多克隆抗血清,对其进行间接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检测;同时对照HE染色和Gram染色观察。结果36例标本中有20例(55.6%)检出厌氧消化链球菌抗原,... 本文收集36例很尖周肉芽肿标本,用兔抗厌氧消化链球菌、齿龈类杆菌、中间型类杆菌和小韦永球菌的多克隆抗血清,对其进行间接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检测;同时对照HE染色和Gram染色观察。结果36例标本中有20例(55.6%)检出厌氧消化链球菌抗原,有22例(61.1%)检出齿龈类杆菌和中间型类杆菌抗原,而小韦永球菌仅发现2例;上述抗原定位于根尖周肉芽肿的渗出区、坏死区及根尖面,并与巨噬细胞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尖周肉芽肿 厌氧菌
下载PDF
关于一种新疾病“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东杰 郭照江 +2 位作者 齐显龙 高剑 高天文 《医学与哲学(B)》 2006年第7期37-38,共2页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FBGT)是一种新发现的疾病,该病的研究没有成熟的思路可供借鉴。我们从该病的临床表型出发,通过综合分析,推测该病属于细菌感染性疾病,并成功分离、鉴定了该病的病原菌;为研究该病的发病机制,依据该病的临床特...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FBGT)是一种新发现的疾病,该病的研究没有成熟的思路可供借鉴。我们从该病的临床表型出发,通过综合分析,推测该病属于细菌感染性疾病,并成功分离、鉴定了该病的病原菌;为研究该病的发病机制,依据该病的临床特点,确认患者对病原菌易感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在充分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IFN-γ相关分子基因多态性是FBGT发病的主要机制的假说,最终通过实验证实了该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 研究 发病机制
下载PDF
奶牛胎衣不下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有文 刘孝杰 陶大勇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86-188,共3页
选取阿克苏地区某奶牛场胎衣不下奶牛17头,采集其子宫分泌物,对其病原菌进行细菌学分离鉴定,并使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及药敏分析仪进行生化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在胎衣不下的患病奶牛黏液中分离鉴定到的主要细菌有大肠埃希菌、科氏葡... 选取阿克苏地区某奶牛场胎衣不下奶牛17头,采集其子宫分泌物,对其病原菌进行细菌学分离鉴定,并使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及药敏分析仪进行生化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在胎衣不下的患病奶牛黏液中分离鉴定到的主要细菌有大肠埃希菌、科氏葡萄球菌、痢疾志贺氏菌。药敏试验的结果表明:抗生素仍是治疗胎衣不下较理想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衣不下 病原菌 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下载PDF
Pathology of Tuberculosis in Camels ( <i>Camelus dromedaries</i>) in the Sudan
13
作者 El Tigani-Asil El Tigani Ahmed Abdulkhalig Babiker Hassan Adam Dawoud Abakar 《Journal of Tuberculosis Research》 2017年第1期77-80,共4页
The study wa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condemned lungs of dromedary camels in the Sudan abattoirs using conventional H & E and Zeihl Neelson (ZN) staining procedures. Proliferative granulom... The study wa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condemned lungs of dromedary camels in the Sudan abattoirs using conventional H & E and Zeihl Neelson (ZN) staining procedures. Proliferative granulomatous reaction was demonstrated in one H & E stained lung section which was characterized by focal fibrosis and infiltration of mononuclear cells resembled to tuberculous lesions. While ZN stained sections demonstrated acid fast rod in one pulmonary associated lymph node. These lesions were evidenced presence of tuberculous mycobacteria in camel tissues and recommended further deep investigation of tuberculosis among camels in the Sud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el TUBERCULOSIS Acid Fast bacteria granulomaS
下载PDF
妊娠晚期阴道分泌物和胎盘的细菌、支原体及病理研究
14
作者 程云英 庄育洪 +6 位作者 朱菊玲 王照明 范子文 张雪萍 李丽 高良 汪宁 《铁道医学》 1993年第3期152-153,193-194,共2页
125例妊娠晚期阴道分泌物和胎盘的细菌、支原体及病理的研究。其中、胎膜早破组的阴道分泌物需氧菌和厌氧菌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胎膜早破组中厌氧菌感染阳性率、比需氧菌感染阳性率明显增高;胎膜早破组中胎盘组织学检查有不同炎... 125例妊娠晚期阴道分泌物和胎盘的细菌、支原体及病理的研究。其中、胎膜早破组的阴道分泌物需氧菌和厌氧菌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胎膜早破组中厌氧菌感染阳性率、比需氧菌感染阳性率明显增高;胎膜早破组中胎盘组织学检查有不同炎症程度的绒毛膜炎、羊膜炎比对照组明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 胎盘 感染 细菌 胎膜早破
下载PDF
玉米或小麦型日粮添加菜籽粕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率和粪中菌群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国 雒会平 +5 位作者 赵得莲 陈光荣 王立明 李海霞 金世启 李生梅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9-34,共6页
试验旨在通过玉米和小麦与豆粕和菜籽粕营养成分的研究,分析研究玉米或小麦型日粮中添加菜籽粕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率和粪中菌群数量的影响。选取(21±1)d杜×长×大断奶仔猪480头,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分为4个组,每组... 试验旨在通过玉米和小麦与豆粕和菜籽粕营养成分的研究,分析研究玉米或小麦型日粮中添加菜籽粕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率和粪中菌群数量的影响。选取(21±1)d杜×长×大断奶仔猪480头,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分为4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头。各组分别饲喂以玉米-豆粕、玉米-菜籽粕(20%菜籽粕替代豆粕)、小麦-豆粕和小麦-菜籽粕(20%菜籽粕替代豆粕)的日粮,试验共进行4周。结果显示:各处理组对断奶仔猪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末重均无显著影响(P>0.05);仔猪断奶后1~14 d,小麦-菜籽粕型日粮组耗料增重比显著高于玉米-豆粕型日粮组(P<0.05);仔猪断奶后15~28 d,玉米-豆粕型日粮组能量和蛋白质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与小麦型日粮组相比,玉米型日粮组显著提高了粪中乳酸杆菌和粪肠球菌含量(P<0.05),但小麦型日粮组粪中梭状芽胞杆菌含量表现为最高(P<0.05)。结果表明:玉米或小麦型日粮中添加20%菜籽粕替代豆粕可提高断奶仔猪饲料利用率,蛋白质和能量消化率及粪中微生物菌群的表达量,对仔猪日采食量和日增重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奶仔猪 玉米小麦饲料 菜籽粕 生长性能 消化率 粪便细菌
下载PDF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的病原菌临床实验诊断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徐修礼 高天文 +7 位作者 孙怡群 李春英 丁振若 樊新 张建芳 刘斌 刘玉峰 郝晓柯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19-621,共3页
目的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fatalbacteriagranulomaaftertrauma,FBGT)是一种少见疾病,寻找病原菌的培养分离方法,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厌氧琼脂平板、葡萄糖增菌肉汤、庖肉增菌肉汤、改良兔脑厌氧增菌肉汤(RRNB)... 目的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fatalbacteriagranulomaaftertrauma,FBGT)是一种少见疾病,寻找病原菌的培养分离方法,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厌氧琼脂平板、葡萄糖增菌肉汤、庖肉增菌肉汤、改良兔脑厌氧增菌肉汤(RRNB)置厌氧环境培养,用API鉴定系统20A鉴定板鉴定病原菌。结果用RRNB从2例患者病变组织内成功地培养分离出病原菌,用API20A均鉴定为痤疮丙酸杆菌,与电镜查组织中所见相同,但两例患者均死亡。结论该菌为营养要求较高的严格厌氧菌,在RRNB中生长良好,为进一步研究FBGT提供了重要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 病原菌 诊断研究 临床实验 trauma 痤疮丙酸杆菌 诊断和治疗 少见疾病 分离方法 琼脂平板 厌氧环境 鉴定系统 肉汤 增菌 葡萄糖 API 组织内 厌氧菌 步研究 培养 患者
原文传递
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阴道微环境变化情况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陈帮武 胡久琼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7年第2期205-208,共4页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女性阴道微环境变化情况。方法选择116例未足月胎膜早破女性作为未足月胎膜早破组,正常妊娠结局女性11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孕妇阴道pH值、阴道乳酸杆菌、唾液酸酶以及阴道HD5、IgE和SIgA水平。结果孕28周...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女性阴道微环境变化情况。方法选择116例未足月胎膜早破女性作为未足月胎膜早破组,正常妊娠结局女性11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孕妇阴道pH值、阴道乳酸杆菌、唾液酸酶以及阴道HD5、IgE和SIgA水平。结果孕28周时,未足月胎膜早破组阴道pH值、唾液酸酶检出率、和HD5、IgE、SIgA水平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37,χ2=1.052,t=1.282、1.051、1.861,均P>0.05);孕36周时,未足月胎膜早破组阴道pH值[(4.13±0.22)]、唾液酸酶检出率(71.4%)、和HD5[(12.53±1.55)pg/mL]、IgE[(338.84±1.67)ng/mL]、SIgA[(53.44±1.57)μg/mL]水平高于对照组[(3.79±0.25)、13.8%、(8.77±3.17)pg/mL、(167.43±3.66)ng/mL、(37.59±1.85)μ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331,χ2=24.816,t=5.258、9.469、7.357,均P<0.05)。孕28周时,未足月胎膜早破组阴道乳酸杆菌检出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723,P>0.05);孕36周时,未足月胎膜早破组阴道乳酸杆菌检出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545,P<0.05)。结论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阴道pH值升高,阴道乳酸杆菌检出率降低,阴道唾液酸酶检出率升高,阴道免疫因子HD5、IgE、SIgA水平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膜早破 阴道 乳酸杆菌 免疫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