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rtificial Incubation of Great Bustard (Otis tarda) Eggs
1
作者 王进军 田秀华 +8 位作者 高照弘 董凤友 黄守华 徐美荣 张新茹 魏淑琴 宋金宝 宁永强 许青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2期81-86,共6页
A trial of artificial incubation to great bustard (Otis tarda ) egg was conducted from 1995 to 1997.Among the 45 collected eggs, 28 eggs were fertilized and 26 hatched, with fertilizing rate 62.2% and incubation rate ... A trial of artificial incubation to great bustard (Otis tarda ) egg was conducted from 1995 to 1997.Among the 45 collected eggs, 28 eggs were fertilized and 26 hatched, with fertilizing rate 62.2% and incubation rate 92.85%. The mean Incubation-days for great bustard egg was confirmed as 24.4(21-28 days) with the formula for caculating fresh egg weight (W=KwLB2) and that for counting the incubated days by parents birds in field (ld=24(w-y)/0.144y). The proper incubation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were 36-37.8℃ and 50-65%.respectively. The egg weights and egg size average 130.45 g and 77.411.42 × 55.5 ± 0.65-mm respectively. The total weight loss of egg was 18.38±0.646 g, daily weight loss 0.748±0.071g in the incubation time. with a weight loss rate of 13.6±1 .02%. A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 to di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gg weight and incubation days, was built, y=130.73-0.619± (x--incubation day, y--egg weight). r=-0.978. Twenty-eight hours were nassassary for great bustard embryo to complete the fledging when the were put in gas room. The mean weight of fledglings was 86.3±3.29 g(n=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tis tarda great bustard EGG Artificial INCUBATION
下载PDF
Observation on Ultra-micro Structure of Eggshell and Analysis of Composition of Eggshell and Feather in Great Bustard 被引量:1
2
作者 田秀华 王进军 +2 位作者 赵广英 宁永强 张同作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2期87-90,共4页
Ultra-micro structure of eggshell was observed and compositions of eggshell and feather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ructure of eggshell has special characters besides common structure. The content of ... Ultra-micro structure of eggshell was observed and compositions of eggshell and feather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ructure of eggshell has special characters besides common structure. The content of poisonous elements in wild great bustard(Otis talda) eggshell and feather is significant lower than that in eggshell of crested foes(Nipponis nippon) and in feather of red crown crane(Grus japonesis) because of less disturbance by people. The contents of 14 elements of female’s feather all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ma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at bustard otis tarda EGGSHELL FEATHER Ultra-micro structure Content of ELEMENT
下载PDF
笼养大鸨越冬行为的时间分配 被引量:22
3
作者 田秀华 张佰莲 +1 位作者 刘群秀 何相宝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4-49,共6页
20 0 0~ 2 0 0 2年冬季 ,在哈尔滨动物园 ,采用瞬时扫描法对 2 2只笼养大鸨 (Otistarda)进行全日制观察 ,研究结果表明 :笼养大鸨可以在北方安全越冬。笼养大鸨越冬期行为活动日节律、行为分配 :休息行为 (趴卧、静站 )所占比例最大 ,... 20 0 0~ 2 0 0 2年冬季 ,在哈尔滨动物园 ,采用瞬时扫描法对 2 2只笼养大鸨 (Otistarda)进行全日制观察 ,研究结果表明 :笼养大鸨可以在北方安全越冬。笼养大鸨越冬期行为活动日节律、行为分配 :休息行为 (趴卧、静站 )所占比例最大 ,达到 78. 40 % ,而取食行为 (6. 1 5 % )、游走 (7. 3 5 % )、理羽 (4 . 3 5 % )、啄草雪(2 . 65 % )、打蓬 (1 .1 0 % )所占比例相对较少 ,且各行为时间分配差异显著 (P <0 . 0 5 )。大鸨在冬季不同时期内除取食、打蓬、啄草雪外 ,各行为时间分配差异显著 (P <0 .0 5 )。温度、天气的变化对笼养大鸨越冬行为时间分配也具有显著影响 (P <0 .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笼养 大鸨 越冬行为 时间分配
下载PDF
笼养条件的改变对大鸨繁殖期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田秀华 张佰莲 +1 位作者 何相宝 李晓敏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5-59,共5页
2002~2004年4~6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对哈尔滨动物园饲养的16只(5♂,11♀)大鸨(Otis tarda)的繁殖期行为进行了观察.利用非参数检验法讨论了笼舍面积、舍内设计及外界噪音对大鸨繁殖期的行为分配、日节律、炫耀及一些特殊行为的影响.结... 2002~2004年4~6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对哈尔滨动物园饲养的16只(5♂,11♀)大鸨(Otis tarda)的繁殖期行为进行了观察.利用非参数检验法讨论了笼舍面积、舍内设计及外界噪音对大鸨繁殖期的行为分配、日节律、炫耀及一些特殊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对大鸨繁殖期行为存在显著影响,当环境条件改变后,大鸨的警戒行为发生显著变化(P<0.01),其次为炫耀、游走行为(P<0.05).另外,环境因子的变化对雄性大鸨的炫耀路线及求偶方式亦存在影响,同时影响沙浴等特殊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鸨 繁殖期 笼养
下载PDF
大鸨东方亚种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田秀华 刘铸 白素英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69-574,共6页
为了探索东方亚种数量正在减少的原因和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利用微卫星DNA对大鸨东方亚种(Otistardadybowskii)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应用3个大鸨指名亚种的微卫星位点和13个波斑鸨的微卫星位点扩增了47个个体的基因组DNA,筛选... 为了探索东方亚种数量正在减少的原因和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利用微卫星DNA对大鸨东方亚种(Otistardadybowskii)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应用3个大鸨指名亚种的微卫星位点和13个波斑鸨的微卫星位点扩增了47个个体的基因组DNA,筛选出8个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其中有3个微卫星的多态性较低,其余5个微卫星的多态性较高。各位点的观察杂合度为0.0435-1.0000,平均杂合度(h)为0.6595;各位点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0416-0.8520,平均为0.5497;有效等位基因数(E)为1.04-7.46,平均为3.61。4个位点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4个位点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多方面比较发现,大鸨东方亚种遗传多样性很低,且低于指名亚种,这可能由于其种群较小、历史遗传瓶颈作用、生境破碎化、分布地域紧缩等原因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鸨东方亚种 大鸨指名亚种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内蒙古图牧吉冬季大鸨调查初报 被引量:16
6
作者 李晓民 刘学昌 +3 位作者 周景英 程万军 伊国良 吴宝喜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6-49,共4页
大鸨(Otistarda)属大型草原鸟类,过去曾广泛分布于黑龙江省西部及内蒙古的东部,目前已经处于濒危状态。图牧吉自然保护区是大鸨的主要栖息地,繁殖数量约2 0 0多只。1 998年开始记录到越冬大鸨个体,2 0 0 3年冬季,本区越冬数量达到1 65只... 大鸨(Otistarda)属大型草原鸟类,过去曾广泛分布于黑龙江省西部及内蒙古的东部,目前已经处于濒危状态。图牧吉自然保护区是大鸨的主要栖息地,繁殖数量约2 0 0多只。1 998年开始记录到越冬大鸨个体,2 0 0 3年冬季,本区越冬数量达到1 65只(其中保护区内记录到85只)。本文对图牧吉自然保护区大鸨的越冬数量分布进行了调查,并对大鸨越冬行为及食性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和分析,对大鸨越冬地管理及越冬鸟类的保护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鸨 越冬分布 行为 保护 图牧吉
下载PDF
大鸨的濒危机制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5
7
作者 万冬梅 杜杨 +3 位作者 赵匠 王梓蕴 高玮 吕永通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4期298-302,共5页
基于大鸨(Otis tarda)的一系列野外研究数据,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探讨了大鸨的濒危机制,并提出相应保护对策.大鸨的濒危内因主要体现为繁殖力低下、变通性差和行为表现上的神经质;外因主要体现在人为干扰和破坏上,人为无节制的活动导... 基于大鸨(Otis tarda)的一系列野外研究数据,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探讨了大鸨的濒危机制,并提出相应保护对策.大鸨的濒危内因主要体现为繁殖力低下、变通性差和行为表现上的神经质;外因主要体现在人为干扰和破坏上,人为无节制的活动导致大鸨繁殖成功率下降、生境片断化和生境质量退化.因此提出保护对策如下:严格控制并约束草原上的人为活动,尽可能保证大鸨栖息生境的优质化和完整化;加强人工繁殖及野化实验,壮大野生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鸨 濒危机制 保护对策
下载PDF
大鸨的现状和研究动态 被引量:12
8
作者 孔有琴 李枫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1-115,共5页
大鸨(Otistarda)是栖息于广阔草原的重要濒危鸟类,属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本文根据近年国内外对该物种的研究结果,对其亚种分布、种群数量、生态生物学、种群遗传结构及组织形态学观察等方面作了综述。通过对其生存现状、受胁原因、研究... 大鸨(Otistarda)是栖息于广阔草原的重要濒危鸟类,属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本文根据近年国内外对该物种的研究结果,对其亚种分布、种群数量、生态生物学、种群遗传结构及组织形态学观察等方面作了综述。通过对其生存现状、受胁原因、研究动态的论述,为该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鸨 生态生物学 种群遗传结构 生存现状
下载PDF
大鸨的保护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吴逸群 王志平 +2 位作者 程铁锁 许秀 沈杰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9期9-13,共5页
大鸨(Otis tarda)是我国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属世界濒危物种。对大鸨的生活习性和繁殖特性进行深入研究是对其进行有效保护的前提。依据已有资料,从保护生物学的角度对大鸨种群的分布状况、活动规律、食性、繁殖、栖息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大鸨(Otis tarda)是我国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属世界濒危物种。对大鸨的生活习性和繁殖特性进行深入研究是对其进行有效保护的前提。依据已有资料,从保护生物学的角度对大鸨种群的分布状况、活动规律、食性、繁殖、栖息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讨论并分析大鸨种群的濒危机制和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大鸨野外种群的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鸨 种群分布 濒危因素 保护生物学 保护对策
下载PDF
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繁殖期鸟类种群动态
10
作者 刘刚 龚明昊 +10 位作者 刘威 李皓 张建峰 岳伟 魏秀红 钱英 谢永刚 张菊 焦德玉 伊剑锋 周景英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1-347,共7页
于2015—2019年5月和6月采用样线法结合样点法对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繁殖期鸟类进行实地调查观测,并分析鸟类群落多样性和均匀性年际和月份变化,以确定鸟类种群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保护区繁殖期鸟类共观测到99种,隶属15目3... 于2015—2019年5月和6月采用样线法结合样点法对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繁殖期鸟类进行实地调查观测,并分析鸟类群落多样性和均匀性年际和月份变化,以确定鸟类种群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保护区繁殖期鸟类共观测到99种,隶属15目33科,以雁形目(Anseriformes)和鸻形目(Charadriiformes)鸟类为数量优势种,大鸨种群动态呈显著时空变化。保护区鸟类物种种数和种群数量呈显著空间差异,鸟类群落多样性呈显著年际差异和空间差异,湿地鸟类多样性高于草地,以农田为主的栖息地最低;保护区鸟类群落多样性平均值为2.39±0.39。鸟类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33±0.05,且存在显著空间差异。关注繁殖期鸟类可确定重点保护时段和保护区域,提高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确保繁殖期鸟类免受人为干扰。同时,应加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测,为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效评估和保护政策优化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鸨 鸟类调查 种群数量动态 鸟类物种多样性 群落均匀度 保护对策
下载PDF
大鸨繁殖前期行为观察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宝亮 刘振生 李晓民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1-63,共3页
2010年4月18日-28日在图牧吉保护区对大鸨的繁殖前期行为规律进行了观察。繁殖前期的时间分配中觅食行为29.56%,静栖行为24.31%,游走行为21.92%,警戒行为11.31%,理羽行为9.82%,求偶行为2.48%,其余行为比较少;日节律显示:觅食行为在一... 2010年4月18日-28日在图牧吉保护区对大鸨的繁殖前期行为规律进行了观察。繁殖前期的时间分配中觅食行为29.56%,静栖行为24.31%,游走行为21.92%,警戒行为11.31%,理羽行为9.82%,求偶行为2.48%,其余行为比较少;日节律显示:觅食行为在一天中出现两次高峰,即6:00-7:00和16:00-17:00之间,而在12:00左右出现低谷;静栖行为和理羽行为则在早晨和晚上处于低谷,在12:00左右,达到峰值;游走行为在12:00左右达到低谷,在其他时间趋于稳定;警戒行为在一天中基本趋于稳定。求偶行为只出现在早晨和傍晚之间有两个间断峰值,无规律性。雌雄大鸨在觅食行为(p=0.021)和求偶行为(p=0.019)时间分配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余行为时间分配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鸨 繁殖前期 行为 图牧吉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全球大鸨的现状及种群发展趋势(英文) 被引量:8
12
作者 Juan C.ALONSO Carlos PALACíN 《Chinese Birds》 2010年第2期141-147,共7页
关键词 大鸨(otis tarda) 种群趋势 现状
下载PDF
安徽淮河流域重新出现越冬大鸨
13
作者 张建平 周立志 《安徽林业科技》 2020年第1期54-55,60,共3页
2020年3月1日在安徽蚌埠怀远县发现一只越冬大鸨,3月1日至3月4日通过实地观测和走访村民的方法对其分布地点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鸨在本地越冬时间约一个月,栖息地位于河流附近开阔的滩地、小麦地、休耕地等,常在小麦地觅食。调查期... 2020年3月1日在安徽蚌埠怀远县发现一只越冬大鸨,3月1日至3月4日通过实地观测和走访村民的方法对其分布地点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鸨在本地越冬时间约一个月,栖息地位于河流附近开阔的滩地、小麦地、休耕地等,常在小麦地觅食。调查期间拍摄到大鸨活动照片,并多次拾到该鸟脱落的羽毛。新冠病毒肺炎防控限行大幅度减少人为活动可能是大鸨在传统栖息地重新出现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鸨 越冬栖息地 调查
下载PDF
Distribution and status of bustards in China
14
作者 Xingyi GAO Weikang YANG +2 位作者 Jianfang QIAO Jun YAO Kefen XU 《Frontiers in Biology》 CSCD 2008年第4期385-391,共7页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distribution and status of bustards,which are listed as first-category protected animals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results during 1990–2002 in China.The Chinese populations of Otis tarda dybow...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distribution and status of bustards,which are listed as first-category protected animals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results during 1990–2002 in China.The Chinese populations of Otis tarda dybowskii are breeding in south-wes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western Jilin Province,east and middle Inner Mongolia,north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and Gansu Province.A few can winter in the south breeding-range.Its winterrange lies from the south to the Yellow River,as far as to Guizhou Province and Jiangxi Province.Its population number is about 200–300 or 500–800.The Chinese populations of O.t.tarda are breeding in the north and west of Xinjiang.It is unclear about its winter-range,which is presumed to be in south Asia.Recently we found individuals wintering in Chabuchaer and west Xinjiang.The population number is about 2000–3000.The habitat in breeding range includes steppe,grassland,desert grassland,and farmland.The habitat in winter range is the beach of rivers and lakes,meadows,meadow-grassland,and wheatland.The Chinese populations of Chlamydotis undulata macqueeni are breeding in the fringe of the Jungar Basin,the banks of the Ulungur River,Balikun and south Turpan Basin in Xinjiang,west Inner Mongolia,and west Gansu.Northeast Mulei in eastern Jungar Basin of Xinjiang is the main breeding-range in the world.The bird uses desert and desert grassland as its habitat.Its winter-range is west Asia and south Asia.Its population number is about 2000.The Chinese populations of Tetrax tetrax are breeding in north Xinjiang,and China is located on the east border of its breeding-range.Its habitat is grassland and semi-desert,and its winter-range lies in south Asia.Its population in China is very scarce.In addition,we analyzed the causes of their endangerment and put forward protection tactics of Chinese Bustar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at bustard(otis tarda) Houbara bustard(Chlamydotis undulata) Little bustard(Tetrax tetrax) DISTRIBUTION STATUS
原文传递
白洋淀流域大鸨越冬栖息地的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5
15
作者 赵志轩 严登华 +1 位作者 翁白莎 张彪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907-1913,共7页
基于大鸨越冬期生境选择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专家意见和近年来白洋淀流域大鸨的分布点记录,选择3项一级指标和13项二级指标,用以表征影响大鸨越冬生境选择的关键因子,并通过构建适宜性评价模型,对白洋淀流域大鸨越冬生境的质量进行了评... 基于大鸨越冬期生境选择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专家意见和近年来白洋淀流域大鸨的分布点记录,选择3项一级指标和13项二级指标,用以表征影响大鸨越冬生境选择的关键因子,并通过构建适宜性评价模型,对白洋淀流域大鸨越冬生境的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5年,白洋淀流域内大鸨越冬适宜栖息地面积11907.25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4.1%;其中,最适宜生境面积4596.25 km2,仅占流域总面积的13.2%.研究区最适宜生境的空间分布相对集中,主要位于流域东部的白洋淀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I区)和流域西南部的行唐、曲阳2县(II区).I区和II区中最适宜生境面积之和达2803.55 km2,占流域内最适宜生境面积的61.0%.为保护流域内大鸨的越冬生境,须重点针对上述2个区域的特点,分别采取适当措施加以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鸨 生境适宜性 地理信息系统 白洋淀流域
原文传递
基于DNA条形码分析大鸨繁殖期动物性食物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刚 李皓 +8 位作者 吴自有 李惠鑫 文菀玉 周景英 魏秀宏 岳伟 白洁 钱英 龚明昊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05-416,共12页
动物性食物是满足繁殖期大鸨(Otistarda)能量和营养需求的重要来源,然而由于传统食性分析手段的局限性,大鸨繁殖期的动物性食物组成目前还不清楚,不同繁殖地大鸨的食性差异还有待研究。高通量测序应用于食性分析,具有工作量小、数据量... 动物性食物是满足繁殖期大鸨(Otistarda)能量和营养需求的重要来源,然而由于传统食性分析手段的局限性,大鸨繁殖期的动物性食物组成目前还不清楚,不同繁殖地大鸨的食性差异还有待研究。高通量测序应用于食性分析,具有工作量小、数据量大和分类精度高的优点。基于粪便取样,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靠山核心区和马鞍山片区繁殖期大鸨的动物性食物种类和组成进行分析,并比较食物多样性的空间差异。物种累计曲线表明,研究中的最小采样强度(n=11)能够使MOTUs的检测限达到平台期。在24份大鸨粪便中,共发现29种不同动物性食物的DNA序列,均来源于无脊椎动物,以节肢动物门的鞘翅目占比最高(44.83%)。按照科水平分类,以金龟科占比最高(24.14%),其次为蝗科(13.79%)、芫菁科(10.34%)和蓟马科(6.89%)。马鞍山片区大鸨对食物的取食频率和粪便中被检测到其所取食食物种数均显著高于靠山核心区,食物多样性也显著高于后者,大鸨食性表现出一定空间差异。本研究为深入研究大鸨食性与栖息地选择的关系,以及了解大鸨繁殖期的觅食对策奠定了基础,为保护部门有效保护和恢复大鸨栖息地提供了食性水平的参考依据,同时为分子食性分析方法用于其他动物的觅食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鸨 DNA条形码 食性分析 非损伤性取样 高通量测序 食性多样性
原文传递
内蒙古图牧吉大鸨种群动态及时空分布稳定性
17
作者 周景英 贾茹 +8 位作者 钱英 魏秀宏 张菊 宝壮 岳伟 姜尊礼 王振华 陈海山 张国钢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68-375,共8页
大鸨(Otis tarda)是我国I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对大鸨重要栖息地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将为大鸨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017年至2020年,对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的大鸨种群数量动态进行了全面调查,共选择3... 大鸨(Otis tarda)是我国I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对大鸨重要栖息地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将为大鸨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017年至2020年,对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的大鸨种群数量动态进行了全面调查,共选择33个监测地点,对大鸨的数量、性别和分布地点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鸨种群数量从2017年193只增加至2020年253只;大鸨1月的越冬种群数量从2017年67只减少至2019年55只,2020年重新恢复至67只。各月大鸨种群数量呈现较大的变化,数量高峰期分别是5月和10月。12月至次年2月,越冬种群数量50~70只。雌性大鸨从3月开始监测到,数量高峰值出现在4月和5月,达到50~70只,不同的年份略有差别;6月之后数量开始下降,至9月开始略有回升,在10月以后,野外基本观察不到雌性个体。在野外易于观察的4月,2017至2020年4年中雌雄比的平均值是1︰2。2017年和2018年,大鸨在马鞍山区域分布较多,数量也较为稳定。然而进入2019年,分布地点减少,这可能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干扰有关;2020年保护区功能区进行了调整,将2014年调整出保护区范围的马鞍山区域重新划入保护区中,湿地和草地面积均有所增加,大鸨分布地点数量逐渐恢复。针对目前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退耕还草、加强保护空缺管理及禁牧等保护措施对大鸨及其栖息地进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鸨 种群动态 雌雄比 时空分布 图牧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