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常规取穴配伍八脉交会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浅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盖晓丽 《河南中医》 2024年第2期184-188,共5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以腰部疼痛伴下肢后、外侧疼痛、麻木、不适为主症,从经络循行上来看,主要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相关,故常规针灸治疗多以局部取穴、循经取穴为主,选取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腧穴,或是利用奇穴的特殊作用使...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以腰部疼痛伴下肢后、外侧疼痛、麻木、不适为主症,从经络循行上来看,主要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相关,故常规针灸治疗多以局部取穴、循经取穴为主,选取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腧穴,或是利用奇穴的特殊作用使用单穴治疗。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往往涉及腰部及下肢症状,病变范围广泛,除了与以上经脉有关外,还与奇经八脉中的督脉、阳跷脉、阳维脉、带脉相关。基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在常规取穴的基础上,立足经络辨证,依据奇经八脉理论,足太阳经型选取申脉—后溪穴组、足少阳经型选取足临泣—外关穴组配伍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针刺时,强调要先针下肢穴,后取上肢穴。故笔者在临床针刺申脉—后溪穴组时要先取申脉,后取后溪;针刺足临泣—外关穴组时要先取足临泣,后取外关。针刺时宜先针刺八脉交会穴,后针刺常规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脉交会穴 腰椎间盘突出症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阳胆经 申脉 后溪 足临泣 外关
下载PDF
张锡纯“少阳为游部”理论探析
2
作者 祝英波 王德敬 徐宝林 《河南中医》 2024年第7期1040-1043,共4页
张锡纯推崇“少阳为游部”,以《黄帝内经》的少阳经原文和《伤寒论》少阳传经次序为基准,论证“少阳为游部”在生理上为三阳经之枢纽,在病理上承接经络脏腑间的联系。张锡纯认为,少阳本经分为手足二部而为一经,但其“部”不在一处,游行... 张锡纯推崇“少阳为游部”,以《黄帝内经》的少阳经原文和《伤寒论》少阳传经次序为基准,论证“少阳为游部”在生理上为三阳经之枢纽,在病理上承接经络脏腑间的联系。张锡纯认为,少阳本经分为手足二部而为一经,但其“部”不在一处,游行无定,且少阳位次介于太阳、阳明之间,但其传经次序为太阳、阳明及少阳。张锡纯在治疗三阳经病变时,多投以小柴胡汤及其类方,小柴胡汤虽为少阳经主方,但少阳介于太阳、阳明,又与厥阴肝胆相连,三阳经病变都有小柴胡证,用药兼顾三经,可为伤寒病、疟疾的治疗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阳为游部” 少阳经 阳明经 太阳经 《医学衷中参西录》 张锡纯
下载PDF
《伤寒论》三阳经中风、伤寒浅探
3
作者 陆海鹏 王子琴 +5 位作者 朱颖 杨堃 涂笑微 王楠 刘琬琰 牛乾 《河南中医》 2024年第1期1-4,共4页
外邪致病,首犯三阳经,发为中风、伤寒,动者属阳为中风,静者属阴为伤寒。太阳中风证为风邪侵袭太阳经所致,病机为风寒袭表,营弱卫强,治疗应调和营卫,解肌祛风,方用桂枝汤加减。太阳伤寒证为素体较强,腠理固密,卫气充盛,风寒犯卫,治疗应... 外邪致病,首犯三阳经,发为中风、伤寒,动者属阳为中风,静者属阴为伤寒。太阳中风证为风邪侵袭太阳经所致,病机为风寒袭表,营弱卫强,治疗应调和营卫,解肌祛风,方用桂枝汤加减。太阳伤寒证为素体较强,腠理固密,卫气充盛,风寒犯卫,治疗应辛温发表,宣肺平喘,方用麻黄汤加减。阳明中风证多由太阳中风证转化而来,多表现为太阳阳明合病或两经、三经同时发病,病机复杂,症状多样,张仲景并未设专方,仅告知医者不可妄用下法。阳明伤寒证为寒邪袭表,入里伤及阳明经,阳明经多气多血,外邪本应从热化,又素体胃阳相对不足,故治疗当温中祛湿,不可妄投苦寒泻下之品。少阳中风证属少阳经自发病,少阳经本为阳气蓬勃之经,若阳被郁遏,则会向上伸展,热极火盛,邪火聚集,治疗应和解枢机,方用小柴胡汤类方。少阳伤寒证为少阳经感受寒邪所致,少阳之气郁蒸在表不得散发,治疗应因势利导,和解枢机,不可发汗。中风与伤寒可相互转化,或同时致病,不可将二者机械割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伤寒 太阳经病 阳明经病 少阳经病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手足太阳经腧穴与中药的对应研究——针灸腧穴与中药功效的对应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郭教礼 杨世忠 岳雯 《现代中医药》 CAS 2015年第1期34-36,共3页
为了系统性探讨中医十二经脉诸多重要腧穴与相关中药之间的对应关系,分别从两者之间的主要功效和治疗病症等方面加以对照研究,结果证明笔者在业界率先提出的"针药相应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期望通过此项研究的深入进行,能... 为了系统性探讨中医十二经脉诸多重要腧穴与相关中药之间的对应关系,分别从两者之间的主要功效和治疗病症等方面加以对照研究,结果证明笔者在业界率先提出的"针药相应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期望通过此项研究的深入进行,能为针灸和中药教学及临床工作带来突破和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经脉腧穴 中药功效 对应研究 教学探索 手太阳小肠经穴 足太阳膀胱经
下载PDF
试论《伤寒论》太阳经本证汗法汤方几个应用特点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维海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7期129-131,共3页
通过对《伤寒论》中太阳经本证汗法各汤方使用中几个方面的列表分析,注意到汤方有以下应用特点:灵活应用外加啜粥、覆法温热以助汗出;从把握药液的煎煮量来保证主药提取浓度;日服药次数多为一日3次,符合现代药代动力学原理;对各味药进... 通过对《伤寒论》中太阳经本证汗法各汤方使用中几个方面的列表分析,注意到汤方有以下应用特点:灵活应用外加啜粥、覆法温热以助汗出;从把握药液的煎煮量来保证主药提取浓度;日服药次数多为一日3次,符合现代药代动力学原理;对各味药进行必要的修制、炮制达到更理想药物作用;共16味药,加减组成14个主要汤方,分别治疗不同的病症;对麻黄的使用符合现代药学研究结果等。浮浅领会汗法汤方使用内涵,启发我们对经方的科学研究,从这些经验中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中太阳经本证汗法 汤方 几个应用特点
下载PDF
刘健从“太少两感”辨治急性脊髓炎所致神经源性膀胱 被引量:1
6
作者 常宁 刘健 《河南中医》 2021年第5期722-725,共4页
刘健教授认为,急性脊髓炎病机为体虚内伤,感受外邪,越经而传,直中少阴,以致表里同病,真阳失运,形成"太阳、少阴两感"(简称"太少两感")的病理状态。神经源性膀胱为体虚外感,或寒邪过甚,内舍于太阳经膀胱之腑,少阴经... 刘健教授认为,急性脊髓炎病机为体虚内伤,感受外邪,越经而传,直中少阴,以致表里同病,真阳失运,形成"太阳、少阴两感"(简称"太少两感")的病理状态。神经源性膀胱为体虚外感,或寒邪过甚,内舍于太阳经膀胱之腑,少阴经肾阳虚衰,以致太少两感,经气闭塞,膀胱气化无力,水道失司,而成膀胱蓄水之证。刘健教授基于"太少两感"病机,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五苓散等经方组合化裁治疗,获得良效。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散寒,助阳开表,可交通表里,祛邪外出;真武汤温肾阳制寒水,可补阳固本,温暖心脾;五苓散通阳化气,促进膀胱气化,恢复排尿行水机能。同时注意辨别轻重缓急,若阳衰欲脱,当急救其里,纵有表证,亦不可发汗。待病因祛除,病情稳定,以党参、黄芪、山药、山萸肉、薏苡仁、五味子等温养脾肾,益气固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脊髓炎 神经源性膀胱 “太少两感” 麻黄附子细辛汤 真武汤 五苓散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督脉穴位皮肤微循环灌注量的特点及艾灸命门穴对其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郭扬 马亮 +5 位作者 刘沛东 汪天骅 付天聪 杨正飞 郭义 杨华元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14期2026-2029,2035,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健康人体本态下背部督脉穴位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及艾灸命门后对其影响,为经络(穴)的特异性及灸法的作用原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天津中医药大学19例健康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激光散斑血流视频监... 目的:通过观察健康人体本态下背部督脉穴位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及艾灸命门后对其影响,为经络(穴)的特异性及灸法的作用原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天津中医药大学19例健康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激光散斑血流视频监测系统监测安静状态下艾灸命门30 min、灸后30 min督脉穴位皮肤微循环灌注量,探寻督脉皮肤微循环灌注量特征。结果:安静状态下健康人体督脉皮肤血流微循环灌注量高于膀胱经第一侧线穴位皮肤微循环灌注量(P<0.05);艾灸命门可使健康人督脉穴位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升高。结论:督脉与膀胱经穴位微循环灌注量存在差异;艾灸命门后,督脉穴位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可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督脉 膀胱经 命门 孙络 艾灸 激光散斑 穴位皮肤微循环灌注量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针灸治疗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选穴规律 被引量:5
8
作者 孙远 杨思琪 +3 位作者 李重 赵玉 陈少峰 耿强 《河南中医》 2022年第1期115-120,共6页
目的:总结针灸治疗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的选穴规律,以期为今后针灸治疗阴茎勃起功能障碍提供更广阔的临床思路。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Pubmed中使用针灸治疗ED的文献,检索年... 目的:总结针灸治疗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的选穴规律,以期为今后针灸治疗阴茎勃起功能障碍提供更广阔的临床思路。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Pubmed中使用针灸治疗ED的文献,检索年限为自建库以来至2019年10月20日。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针灸治疗ED的选穴规律。结果:共纳入研究文献22篇,得到针灸处方44张。共有9篇文献涉及辨证分型,可概括为湿热下注、命门火衰、肝郁气滞、心脾两虚、惊恐伤肾、肾阴阳两虚、阴虚火旺、瘀血阻络8个证型。ED的病位与肾、肝、心、脾关系密切,病机分虚实两端。虚证多属肾阳虚、肾阴(精)虚、心脾两虚,实证多属湿热下注、肝郁气滞、瘀血阻络。共涉及腧穴56个,其中,十二经穴46个,任督二脉经穴10个,应用频次大于10次的腧穴依次为关元、三阴交、肾俞、太冲、太溪、气海、足三里、次髎、命门。使用频次大于20次的经脉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使用频次较高的特定穴依次为五输穴、交会穴、背俞穴。使用频次前10位的腧穴中有7个为特定穴,常用的五腧穴为太冲、太溪、足三里,常用的交会穴为关元、三阴交、中极,常用的背俞穴为肾俞、肝俞。腧穴分布在下肢部、腰背部、腹部和上肢部。治疗ED最常使用的腧穴是关元、三阴交、太冲、气海、肾俞。通过聚类分析,得到7个新针灸处方:(1)肝俞-中封-蠡沟-神门-会阳;(2)次髎-曲骨-阴廉-会阳;(3)阴陵泉-白环俞-太溪-会阳;(4)足三里-中髎-气海-上髎;(5)曲骨-太溪-长强-会阳;(6)三阴交-关元-秩边-关元俞;(7)神门-气海俞-内关-中极。结论:针灸治疗阴茎勃起功能障碍常选用足太阳膀胱经穴位,选穴以具有"近治作用"的腧穴为主,配合选用具有"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的腧穴,最常用的腧穴是关元、三阴交、太冲、气海、肾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茎勃起功能障碍 数据挖掘技术 针灸 选穴规律 足太阳膀胱经 关元 三阴交 太冲 气海 肾俞
下载PDF
黄元御辨治温病学术特色
9
作者 徐程 鞠少寒 李崇超 《河南中医》 2022年第8期1165-1168,共4页
黄元御提出,温病与热病本质相同,病机为风邪伤人,木火与己土受邪,木火主血,随己土而升,而风邪伤卫,则内乘阴位而逼迫营血,热不能外达,而成温病。其认为,“内外感伤,百变不穷,溯委穷源,不过六气。”将六经气化理论运用于温病的治疗中。... 黄元御提出,温病与热病本质相同,病机为风邪伤人,木火与己土受邪,木火主血,随己土而升,而风邪伤卫,则内乘阴位而逼迫营血,热不能外达,而成温病。其认为,“内外感伤,百变不穷,溯委穷源,不过六气。”将六经气化理论运用于温病的治疗中。温病太阳证,卫气已闭,营郁初起,治宜开腠理,清营热,采用“凉金补水”之法,施以玄霜丹;阳明证为燥热不泄,胃腑积热,治疗应在腑热未动之时,清解阳明经之热,方用素雪丹;少阳证为相火内郁,治宜清凉和解,散其炎烈,用红雨丹;太阴证多见湿盛之象,太阴之湿夺于阳明之燥,治宜清散皮毛,滋太阴湿土并泻阳明燥金,用黄酥丹;少阴证能化寒为热,治宜清散皮毛,泻君火而益肾水,方用紫玉丹;厥阴证,火煎迫营阴,治宜清散皮毛,滋风木兼泻相火,方用苍霖丹。以六经统领温病,又不为其所拘泥,所用方药多法于仲景,却重视顾护脏阴,多用补阴泻阳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六经 太阳证 阳明证 少阳证 太阴证 少阴证 厥阴证 黄元御
下载PDF
于天源“四步六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理论探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迪 郭辉 +3 位作者 于天源 张英琦 刘志凤 焦谊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01-904,共4页
文章总结了于天源教授运用"四步六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经验,其中"四步骤"包括松筋、通经、整复、展筋;"六手法"包括一指禅推法、弹拨穴位、颈椎定位旋转扳法、颈部端提法、牵拉臂丛神经,拔伸颈部。四步... 文章总结了于天源教授运用"四步六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经验,其中"四步骤"包括松筋、通经、整复、展筋;"六手法"包括一指禅推法、弹拨穴位、颈椎定位旋转扳法、颈部端提法、牵拉臂丛神经,拔伸颈部。四步六法操作集中在手太阳小肠经循行之处,通过松解局部肌肉、疏通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目的。"四步六法"立足于经络理论,将传统医学与现代解剖学相结合,构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特色治疗方案,深化中西医结合疗法内涵,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痹 手太阳小肠经 经筋病 尺神经 神经根型颈椎病 四步六法 推拿 非药物治疗
原文传递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髹漆经穴人像手太阳小肠经循行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迪 周兴兰 +2 位作者 曾芳 程施瑞 梁繁荣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36-639,共4页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经穴髹漆人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模型,它对于了解古代经络理论的形成、演变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对漆人手太阳小肠经循行特点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同墓穴出土老官山医简以及历代经脉相关文物、...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经穴髹漆人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模型,它对于了解古代经络理论的形成、演变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对漆人手太阳小肠经循行特点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同墓穴出土老官山医简以及历代经脉相关文物、文献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老官山汉墓漆人经脉循行的特点及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官山汉墓 髹漆人像 手太阳小肠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