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atershed management,groundwater recharge and drought resilience: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adapt to rainfall variability in northern Ethiopia
1
作者 Kifle Woldearegay Berhane Grum +7 位作者 Rudi Hessel Frank van Steenbergen Luuk Fleskens Eyasu Yazew Lulseged Tamene Kindu Mekonnen Teklay Reda Mulu Haftu 《Internat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search》 SCIE CSCD 2024年第3期663-683,共21页
Rainfall variability coupled with poor land and water management is contributing to food insecurity in many sub-Saharan African countries such as Ethiopia.To address such challenges,various efforts have been implement... Rainfall variability coupled with poor land and water management is contributing to food insecurity in many sub-Saharan African countries such as Ethiopia.To address such challenges,various efforts have been implemented in Ethiopia.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long-term impacts of different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water harvesting interventions on groundwater and drought resilience of the Gule watershed,northern Ethiopia.The study involved:(i)documentation of the ap-proaches followed and the technologies implemented in Gule since the 1990s,(ii)monitoring the hy-drological effects of the interventions for ten years,and(iii)evaluation of the effects of the interventions on groundwater(level and quality),spring discharge and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SC)in runoff.Results showed that interventions were implemented at different stages and scales.As a result of the interventions,the watershed was transformed into a landscape resilient to rainfall variability:(a)dry shallow groundwater wells have become productive and the level of water in wells has raised,(b)the groundwater quality has improved,(c)SSC in high floods has reduced by up to 65%,(d)discharge of existing springs has increased by up to 73%and new springs have started to emerge.Due to improved water availability,irrigated land has increased from less than 3.5 ha before 2002 to 166 ha in 2019.Communities have remained water-secure during an extreme drought in 2015/2016.Implementation of watershed management practices has transformed the landscape to be resilient to rainfall variability in a semi-arid environment:a lesson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change in similar enviro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green and blue water landscape restoration water harvesting
原文传递
绿蓝色空间暴露、绿蓝色健身对儿童青少年认知功能和学业表现的影响综述 被引量:5
2
作者 何晓龙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6-54,共19页
对“绿蓝色空间”“绿蓝色健身”等概念进行解析,阐述身体活动或锻炼改善儿童青少年认知功能的机制,绿蓝色空间暴露影响认知功能的注意力恢复和压力恢复理论;归纳认知功能和学业表现的常见指标及合理选取建议。在此基础上,重点提炼出身... 对“绿蓝色空间”“绿蓝色健身”等概念进行解析,阐述身体活动或锻炼改善儿童青少年认知功能的机制,绿蓝色空间暴露影响认知功能的注意力恢复和压力恢复理论;归纳认知功能和学业表现的常见指标及合理选取建议。在此基础上,重点提炼出身体活动或锻炼类型改善认知功能的选择性促进现象和强度的倒U曲线特征等核心观点。针对绿蓝色空间暴露改善认知功能的研究,提炼出强化绿蓝色空间暴露水平测量的广度和深度,细化绿蓝色空间要素,增强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应用价值等建议;并阐述了部分对照实验研究发现绿蓝色健身改善认知功能比单一的锻炼或绿蓝色空间暴露能产生更好的效益,但绿蓝色健身改善认知功能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更多的研究丰富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蓝色空间 绿蓝色健身 水体景观 植物 身体活动
下载PDF
聚焦城市特色——以南宁水城旅游建设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刘红生 黄耀志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76-80,共5页
聚焦城市特色,重塑南宁"水城"形象。通过南宁水城建设,改善城市旅游环境,以达到旅游兴市的目的。相比国内外其他著名水城旅游,文章提出南宁水城旅游的独特性,同时分析了南宁水城建设的重要性,进而提出南宁水城旅游建设设想。
关键词 水城旅游 聚焦 绿羽蓝脉 水景树
下载PDF
生态型景观,水敏型城市设计和绿色基础设施 被引量:15
4
作者 托尼黄 王健斌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0-24,共5页
城市的发展支撑着不断增长的人口,也影响着水土环境。城市景观在提供空间的舒适性外,更应为城市环境提供生态功能,如参与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影响微气候,促进碳沉降及城市食物的生产等。探讨了城市水管理如何借助水敏型城市设计理念来支... 城市的发展支撑着不断增长的人口,也影响着水土环境。城市景观在提供空间的舒适性外,更应为城市环境提供生态功能,如参与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影响微气候,促进碳沉降及城市食物的生产等。探讨了城市水管理如何借助水敏型城市设计理念来支持绿色基础设施,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适应性和宜居性等多个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型景观 水敏型城市设计 绿色基础设施 蓝绿走廊 可持续城市水管理
下载PDF
浅谈青绿山水艺术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泽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3期112-114,共3页
青绿山水是我国山水画艺术的古典形态 ,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强烈的民族风格 。
关键词 青绿山水艺术 山水画 中国 绘画艺术 民族风格 艺术语言
下载PDF
解读《千里江山图》——重视传统青绿山水
6
作者 陈敬 《艺术探索》 2008年第1期86-87,共2页
文章首先以时间为序来探究《千》图的美学思想、色彩体系和技法传承。其次从两方面分析《千》图:一是形而上的审美价值取向,二是形而下的技法。从而探讨如何继承传统并让其富有新的活力,挖掘青绿山水在当代的可能性。
关键词 青绿山水 色彩 水墨
下载PDF
基于双重绩效的城市蓝绿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上海市普陀区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屈子雅 张青萍 +2 位作者 张瑞 王雨洁 李兰心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35-243,共9页
【目的】随着公园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许多城市发展目标需要蓝绿空间的协同规划才能实现。优化城市蓝绿空间布局有利于促进蓝绿协同规划,科学制定蓝绿空间测评标准。【方法】采用双重绩效的测评方式,基于GIS平台,以上海市普陀区为例,从... 【目的】随着公园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许多城市发展目标需要蓝绿空间的协同规划才能实现。优化城市蓝绿空间布局有利于促进蓝绿协同规划,科学制定蓝绿空间测评标准。【方法】采用双重绩效的测评方式,基于GIS平台,以上海市普陀区为例,从游憩服务、环境生态两大方面选择空间可达性、空间使用水平、内涝疏导和冷岛效应4个绩效测评因子对城市蓝绿空间的布局合理性进行科学分析,得出上海市普陀区低绩效的典型区域并对其原因进行解析,最终从3个方面提出城市蓝绿空间的布局优化策略。【结果】整个普陀区的蓝绿空间绩效等级不高,基于双重绩效测评的普陀区蓝绿空间有几个明显特征:①社区蓝绿空间的数量与分布占比少;②游憩服务绩效南北差异大、分布不均;③环境生态绩效呈现出南北较优而中部欠佳的特点;④整个蓝绿空间绩效等级不高,绩效最低的区域大致分布在中南部区域。【结论】基于以上特征,从城市水体布局、城市绿地布局和蓝绿空间协调布局3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整合水体生态系统,提高水体的整体效率;整合离散绿地,提高绿地的游憩及生态效率,构建绿地生态系统;选取典型区域为优化核心节点,进行由点及面的蓝绿空间系统优化。研究成果能为改善现状空间布局和规划未来蓝绿空间提供务实的评判标准和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绿空间 绿地绩效 景观评价 水系 绿地 空间优化 上海普陀区
原文传递
缓解城市热环境的冷源质量评估及优化策略 被引量:2
8
作者 李程蓉 陈天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0-108,共9页
以天津市内六区与环城四区为研究区域,筛选1228个冷源斑块为研究对象构建冷源质量评估体系,评价指标包含2项创新设计的聚合指标(热脆弱度、抗高温胁迫力)和7项单维度指标,各指标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赋权,然后利用自然断点法把冷... 以天津市内六区与环城四区为研究区域,筛选1228个冷源斑块为研究对象构建冷源质量评估体系,评价指标包含2项创新设计的聚合指标(热脆弱度、抗高温胁迫力)和7项单维度指标,各指标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赋权,然后利用自然断点法把冷源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以《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二级主体功能分区方案为参考,将研究区划为冷源稳定区、冷源保持区、冷源改善Ⅰ~Ⅲ区进行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冷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不均衡,东北部和西南部的冷源质量较好,西北部和东南部的冷源质量普遍较差。(2)耕地和绿地的冷源质量良莠不齐,受景观格局配置的影响,滨水植被比单纯的植被具有更好的气候协同调节效应;带状和块状水域在各指标上的表现相对稳定突出,热脆弱度更低、对热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抗干扰的能力更好,但受斑块自身大小和区位的影响明显。(3)冷源稳定区和冷源保持区宜维持现有植被耕种类型、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冷源改善Ⅰ区应考虑城市引风设计、优选耕地种植类型、构建绿地乔草双层结构;冷源改善Ⅱ区需进行退耕还林和绿地植林,选择抗盐碱能力较强的植物构建乔、灌、地被复层结构;冷源改善Ⅲ区宜根据三区不同土地类型进行蓝绿景观配置,并适度开发休闲游憩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源 水域和绿地 质量评估 热环境 热脆弱度 生态空间 蓝绿景观
原文传递
水网型城市的蓝绿景观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分析——以南昌市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唐燕 冯兴华 +3 位作者 曾凡盛 李建新 肖泽平 毕曼玉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949-1959,共11页
蓝绿景观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南方典型水网型城市—南昌市为研究区,综合运用景观生态学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定量评估蓝绿景观格局及生境质量演化状况,并深入探究城市生境质量与蓝... 蓝绿景观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南方典型水网型城市—南昌市为研究区,综合运用景观生态学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定量评估蓝绿景观格局及生境质量演化状况,并深入探究城市生境质量与蓝绿景观变化的时空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2005~2020年,蓝绿景观与耕地、建设用地间的转换频度与广度显著提升;生态屏障区蓝绿景观聚合度处于较高水平,中心城区的蓝绿景观持续收缩、破碎化程度加剧。(2)南昌市生境质量出现下降趋势并具有“外围高中间低”地域分异特征,高等级生境区主要分布在城市生态屏障区,中心城区的低等级生境区在研究期内出现跨江拓展、南向扩张和内部填充等演化特征。(3)蓝绿景观的景观格局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和方向性,景观聚合度(AI)与生境质量整体呈正相关,而边缘密度(ED)、散布与并列指数(IJI)和斑块密度(PD)对生境质量的正向影响主要集中在耕地和建设用地景观区域。该文认为蓝绿景观格局调控是促进生境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水网型城市应合理布局中心城区蓝绿景观、强化生态屏障区蓝绿景观完整性保护、构建蓝绿景观交织的生态格局。研究结果为水网型城市生态安全保障、实现“水陆共生、韧性发展”格局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绿景观 生境质量 地理加权回归 水网型城市 南昌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