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reen rusts-derived iron oxide nanostructures catalyze NO reduction by CO
1
作者 Ping Wang Xiaoling Mou +1 位作者 Yong Li Wenjie Shen 《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 SCIE EI CSCD 2023年第2期499-508,共10页
Green rusts with brucite-like layers of hydroxide intercalated with anions constitute a family of diverse precursors for the synthesis of iron oxides via dehydration,but precise structural control of the resulting oxi... Green rusts with brucite-like layers of hydroxide intercalated with anions constitute a family of diverse precursors for the synthesis of iron oxides via dehydration,but precise structural control of the resulting oxides with respect to the size and shape at the nanometer level remains challenging due to the easy oxidation of the ferrous species.Herein,we report a new synthetic strategy for the facile preparation of fibrous-like green rusts by using appropriate balancing anions(CO_(3)^(2-)and SO_(4)^(2-))in ethylene glycol to regulate the morphology.Depending on the type of the intercalating anion,the green rusts were converted into hematite with fibrous-or plate-like shapes upon thermal activation.When evaluated in the reaction of NO reduction by CO,these iron oxides showed a prominent shape-dependent catalytic behavior.The fibrous-like Fe_(2)O_(3)was much more catalytically active and structurally robust than the plate-like analogue.Combined spect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characterizations on the nanostructured iron oxides revealed that the superior performance of the fibrous-like Fe_(2)O_(3)stemmed from a facile Fe_(2)O_(3)/Fe_(3)O_(4)redox cycle and a higher density of active sites for NO acti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 rust HEMATITE MORPHOLOGY NO reduction by CO Redox cycle
下载PDF
A Consistent Set of Thermodynamic Data for Iron and Reevaluation of Green Rusts and Fougerite Solubilities
2
作者 Jihaine Ben Nacib Guilhem Bourrie +1 位作者 Bechir Ben Thayer Fabienne Trolard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 2016年第8期383-396,共14页
下载PDF
Effective adsorption of quadrivalent cerium by synthesized laurylsulfonate green rust in a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3
作者 Tao Huang Shu-wen Zhang +2 位作者 Juan Xie Lulu Zhou Long-fei Liu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9期14-25,共12页
The layered laurylsulfonate intercalated green rust(lauryl-S GR) was synthesized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synthesis parameters and aqueous conditions on the adsorption of CeⅣ.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y of 30... The layered laurylsulfonate intercalated green rust(lauryl-S GR) was synthesized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synthesis parameters and aqueous conditions on the adsorption of CeⅣ.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y of 305.58 mg/g by lauryl-S GR was predictably obtained.The pseudo-first-order kinetic model was appropriate in fitting the whole uptake process in a weak acid environment.Three isotherm models including Langmuir, Freundlich, and Tempkin were all reliable in depicting the isotherm adsorption process.The maximum monolayer adsorption capacity of lauryl-S GR towards CeⅣ was 315.46 mg/g.Ce species including CeO and Ce_(2)O_(3) besides CeO_(2) were matched in the XPS distribution, directly indicating the reduction reaction brought by FeⅡ in the GR occurred to hydrated CeⅣ ions during the adsorption.Nano-sized Ce particles attached to the lauryl-S GRs after the adsorption experiments were observed in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Flocculated materials were form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auryl-S GR at a pH of 7, which further reduced the active sites and disrupted the continuous uptake of CeⅣ to the lauryl-S GR.This study expands the application of GRs and supplies an ideal iron-based materia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ffiliated recovery pathway to the traditional separation of 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drivalent cerium Laurylsulfonate green rust Adsorption mechanism Rare earth element Synthesis optimization
原文传递
Advantage of selective production of green rusts for Sb(Ⅴ) removal in Fe(0) electrocoagulation
4
作者 Di Cao Meng Qiao +2 位作者 Angzhen Li Jingwei Hao Xu Zhao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0期2779-2783,共5页
The re moval efficiency of pollutants in Fe(O) electrocoagulation(EC) has been associated closely with the speciation of generated Fe(Ⅱ)/Fe(Ⅲ) oxides during this process,which is very complicated and can be affected... The re moval efficiency of pollutants in Fe(O) electrocoagulation(EC) has been associated closely with the speciation of generated Fe(Ⅱ)/Fe(Ⅲ) oxides during this process,which is very complicated and can be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In this work,in-situ Raman,X-ray diffraction and some other techniques have been used to study the speciation of Fe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and to establish a relationship between Fe speciation and Sb(V) removal efficiency.Results indicated that concentration of dissolved oxygen(DO)is a key factor influencing Fe(O) EC.It was found that green rusts(GRs) were formed and were then transformed into magnetite at lower DO concentration,and Sb(V) removal efficiency reached 99.9% after30 min of EC.In contrast,γ-FeOOH was formed at high DO concentration,and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Sb(V) after 30 min of EC was only 72.8%.In the presence of sulfite and phosphate with low concentrations,GRs can be stabilized and benefit the removal of Sb(V).We believe this work will provide some new insights on the mechanism of Fe(O) EC and the effective removal of other pollutants during Fe(O)EC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on electrocoagulation ANTIMONY green rusts Sodium sulfite PHOSPHATE
原文传递
小麦条锈病跨区域全周期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5
作者 刘万才 李跃 +10 位作者 王保通 李好海 冯小军 刘媛 彭红 吕国强 张光先 王玲 赵中华 王晓杰 康振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36,共10页
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一种跨区域流行的重大病害。1949年以来,我国小麦条锈病研究,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发病面积、流行程度、流行频率明显降低,但由于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新毒性小种不断产生和气候异常变化等... 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一种跨区域流行的重大病害。1949年以来,我国小麦条锈病研究,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发病面积、流行程度、流行频率明显降低,但由于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新毒性小种不断产生和气候异常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其流行规律和成灾机制出现了新的变化,发生危害加重,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基于“十二五”以来我国在小麦条锈病菌毒性新小种产生、有性生殖、侵染循环和大区流行规律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作者在学习和实践以往病害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分区治理、综合防治的指导思想,制定了“以绿色防控为基础,以全周期管理为重点,以跨区域联防联控为保障”的防控策略,提出了精准监测预报、毒性小种变异监测、早期菌源控制、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和应急防控等关键技术,集成构建了全国小麦条锈病跨区域全周期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制定了越夏易变区、冬季繁殖区(越冬区)和春季流行区分区防控技术体系。经在小麦条锈病主要流行区大面积试验示范,取得了防控效果85%以上,化学农药用量减少10%以上,小麦单产提高5%以上的成效。2022年-2023年在全国小麦主产区大范围组织推广应用,有效控制了小麦条锈病严重流行势头,全国病害发生面积出现了新低,有效减轻了灾害损失,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条锈菌 跨区域全周期 绿色防控 技术体系 大区流行
下载PDF
植酸对碳酸盐绿锈转化的影响
6
作者 孙亚丽 姜冠杰 +4 位作者 江睿 兰帅 李阳 严玉鹏 张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3-402,共10页
为研究植酸(IHP)对绿锈转化过程及机制的影响,通过空气氧化法合成碳酸盐绿锈[GR1(CO_(3)^(2-))],并利用X射线衍射、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量色散X射线能谱对体系中的固体产物进行分... 为研究植酸(IHP)对绿锈转化过程及机制的影响,通过空气氧化法合成碳酸盐绿锈[GR1(CO_(3)^(2-))],并利用X射线衍射、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量色散X射线能谱对体系中的固体产物进行分析表征。研究表明:不存在IHP时GR1(CO_(3)^(2-))在5 h左右完全转化为针铁矿,而存在IHP时GR1(CO_(3)^(2-))的转化会受到抑制。在0~0.5 mmol·L^(-1)的IHP浓度范围内,GR1(CO_(3)^(2-))的转化产物为针铁矿,而当IHP浓度高于1.0 mmol·L^(-1)时,GR1(CO_(3)^(2-))的转化产物为针铁矿和高铁绿锈。IHP对GR1(CO_(3)^(2-))转化机制的影响与其浓度有直接关系,在低浓度IHP(0~0.5 mmol·L^(-1))条件下,GR1(CO_(3)^(2-))转化过程只涉及溶解-氧化-沉淀(DOP)机制;而高浓度IHP(1.0~5.0 mmol·L^(-1))体系中,固态氧化(SSO)机制占主导地位,在其转化过程中,一部分GR1(CO_(3)^(2-))通过溶解再沉淀机制转化为针铁矿,一部分GR1(CO_(3)^(2-))通过原位脱质子反应转化为高铁绿锈。此外,在GR1(CO_(3)^(2-))转化过程中,IHP在GR1(CO_(3)^(2-))及其转化产物表面会形成内圈络合物和植酸(亚)铁沉淀。总体而言,IHP会抑制GR1(CO_(3)^(2-))的溶解再沉淀转化机制,阻碍针铁矿的结晶和晶体生长,且抑制作用与IHP浓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绿锈 植酸 转化 针铁矿 高铁绿锈
下载PDF
绿锈的结构特征与反应活性 被引量:9
7
作者 陈英 吴德礼 +1 位作者 张亚雷 陈杰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952-1960,共9页
绿锈是一类含Fe(Ⅱ)和Fe(Ⅲ)的过渡态化合物,因制备成本低、还原吸附效率高、反应活性强和比表面积大等优势在国际上备受关注。绿锈具有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夹层结构,能吸附重金属离子、有机阴离子以及无机离子而形成内层复合物;绿... 绿锈是一类含Fe(Ⅱ)和Fe(Ⅲ)的过渡态化合物,因制备成本低、还原吸附效率高、反应活性强和比表面积大等优势在国际上备受关注。绿锈具有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夹层结构,能吸附重金属离子、有机阴离子以及无机离子而形成内层复合物;绿锈中亚铁形态具有较低的还原电位,其还原活性高,在碱性缺氧条件下对污染物的还原去除起关键作用,因而绿锈对水环境污染的修复起了重要作用。综述了绿锈用于废水处理及反应机理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绿锈的制备表征、结构特点以及吸附还原机理等,同时对含结构态亚铁的绿锈应用存在的挑战、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锈 制备 吸附 还原 废水
下载PDF
绿锈还原转化邻氯硝基苯实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吴德礼 王文成 马鲁铭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473-1477,共5页
合成2种含有结构态Fe(Ⅱ)的化合物——硫酸盐绿锈(GRSO4)和碳酸盐绿锈(GRCO3),研究了它们对邻氯硝基苯(CNB)的还原转化能力,并探讨了反应途径和还原产物.实验表明,2种绿锈都能使邻氯硝基苯发生快速的还原转化,绿锈中的结构态Fe(Ⅱ)是主... 合成2种含有结构态Fe(Ⅱ)的化合物——硫酸盐绿锈(GRSO4)和碳酸盐绿锈(GRCO3),研究了它们对邻氯硝基苯(CNB)的还原转化能力,并探讨了反应途径和还原产物.实验表明,2种绿锈都能使邻氯硝基苯发生快速的还原转化,绿锈中的结构态Fe(Ⅱ)是主要的还原活性组分,GRSO4的还原能力明显大于GRCO3.还原产物主要为邻氯苯胺,绿锈被氧化为磁铁矿、针铁矿等含铁矿物.pH值对绿锈还原能力有重要影响,pH值升高有利于绿锈对CNB的还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价铁 绿锈 催化还原 邻氯硝基苯
下载PDF
海水中钢铁锈层的微生物成因及其环境效应 被引量:3
9
作者 段继周 张晓军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31-636,共6页
研究了海水环境中钢铁腐蚀产物即锈层中的厌氧微生物群落和锈层矿物特征及其相关性。微生物富集培养和初步的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表明,海水钢铁锈层中至少生存有硫酸盐还原细菌和铁还原细菌两种厌氧细菌。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能谱... 研究了海水环境中钢铁腐蚀产物即锈层中的厌氧微生物群落和锈层矿物特征及其相关性。微生物富集培养和初步的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表明,海水钢铁锈层中至少生存有硫酸盐还原细菌和铁还原细菌两种厌氧细菌。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能谱、X-射线衍射仪等对锈层样品进行了矿物学观察和分析。在外锈层和中间锈层,主要是α,β,γ-FeOOH等铁(水合)氧化物。铁水合硫酸盐即绿锈则主要出现在内锈层。初步讨论了厌氧细菌作用下的铁腐蚀矿物生成和转化过程,并提出钢铁锈层微生物和矿物在海洋环境的微生物修复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矿化 微生物腐蚀 硫酸盐还原细菌 铁还原细菌 铁氧化物 绿锈
下载PDF
EDTA对γ-FeOOH制备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车阿小 李春忠 +1 位作者 吴秋芳 朱以华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41-445,共5页
FeSO4制备铁黄时,EDTA的存在能诱导γ-FeOOH粒子的生成。采用明胶防氧化技术,通过XRD检测到铁黄合成过程中中间体为绿锈I,绿锈在各晶面的衍射强度,当转化率为30%~40%时衍射峰最强。在反应液中加入EDT... FeSO4制备铁黄时,EDTA的存在能诱导γ-FeOOH粒子的生成。采用明胶防氧化技术,通过XRD检测到铁黄合成过程中中间体为绿锈I,绿锈在各晶面的衍射强度,当转化率为30%~40%时衍射峰最强。在反应液中加入EDTA时,中间体绿锈既存在较强的[00c]面衍射峰,也存在明显的非[00c]晶面衍射峰。这表明EDTA促成绿锈a方向的优先生长,从而通过改变绿锈的结构调节γ-FeOOH粒子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黄 绿锈 EDTA 机理 磁粉 γ-FeOOH粒子
下载PDF
绿锈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宋芳 黄民 《上海化工》 CAS 2007年第12期36-39,共4页
综述了绿锈的结构组成等特性,介绍了绿锈的合成方法、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应用,并对其发展作了展望。
关键词 绿锈 合成 稳定性 应用
下载PDF
条锈病菌源基地小麦返青期条锈病发病程度预测 被引量:3
12
作者 邹一萍 马丽杰 胡小平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06-310,共5页
为有效预测小麦返青期条锈病发病程度,根据2011-2013年田间实测温度,对气象站温度数据进行校准,并对3a间甘肃、青海2省10个监测点的秋苗病株率、日平均温度、田间小麦种植品种抗冻程度等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小麦返青期条锈病病株率的预测... 为有效预测小麦返青期条锈病发病程度,根据2011-2013年田间实测温度,对气象站温度数据进行校准,并对3a间甘肃、青海2省10个监测点的秋苗病株率、日平均温度、田间小麦种植品种抗冻程度等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小麦返青期条锈病病株率的预测模型,发现日平均温度对小麦返青期条锈病发病程度影响最大,模型预测准确度达96%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预测 小麦返青期 病株率
下载PDF
寄生橡胶树叶上的头孢藻 被引量:1
13
作者 蔡志英 施玉萍 +5 位作者 戴利铭 刘一贤 李岚岚 蒋桂芝 姚永林 穆洪军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3-188,共6页
由头孢藻引起的藻斑病在世界各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很多植物物种上均有报道。弄清寄生橡胶树叶上寄生藻的种类、为害症状以及不同橡胶树品系和环境对寄生藻发生为害的影响,为橡胶树藻斑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通过田间调查、观察其为害... 由头孢藻引起的藻斑病在世界各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很多植物物种上均有报道。弄清寄生橡胶树叶上寄生藻的种类、为害症状以及不同橡胶树品系和环境对寄生藻发生为害的影响,为橡胶树藻斑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通过田间调查、观察其为害特性症状;采集藻斑病标本,切片显微观察寄生藻在宿主组织内和表面的寄生习性;提取寄生藻的DNA,分析比对其核糖体小亚基基因序列。结合寄生藻的形态和核糖体小亚基(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将本研究发现的橡胶树藻类叶斑病原物鉴定为茂盛头孢藻,这是首次在我国大陆橡胶树上发现由该寄生藻引起的橡胶树叶斑病。结果表明,种植于不同坡向、相同品系的橡胶树受害程度不一样,种植在阴坡的病害级别要高于阳坡的;同一株橡胶树上层树冠叶受害最轻,下层树冠叶受害最重;相比较而言橡胶树品系云研272较为抗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藻斑病 藻锈病 致病绿藻 植物病害
下载PDF
绿锈-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絮凝剂的制备及应用
14
作者 陆永生 徐喜旺 +2 位作者 冯威 陈晨 万俊锋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5-130,共6页
利用绿锈(GR)和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为原料制备绿锈-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GRPDM)复合絮凝剂,采用FT-IR、SEM、XRD表征,考察制备过程中有机物比例及制备温度对絮凝性能的影响。以模拟含磷污水、实际印染废水为处理对象,探究p... 利用绿锈(GR)和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为原料制备绿锈-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GRPDM)复合絮凝剂,采用FT-IR、SEM、XRD表征,考察制备过程中有机物比例及制备温度对絮凝性能的影响。以模拟含磷污水、实际印染废水为处理对象,探究pH和投加量对絮凝效率的影响,并使用Zeta电位、有效粒径分布验证其在不同pH下的絮体特征。结果表明,制备最佳条件:PDM与GR体积比为0.3%,温度为50℃;GR-PDM结构特征相较于GR,更有利发挥吸附架桥及电中和作用,稳定性更强;pH为8、投加量为50 mg/L时,处理模拟污水总磷去除率达90%以上;pH为7、投加量为120 mg/L时,实际印染废水氨氮、总磷、COD去除率分别达38%、96%、56%。应用结果与絮体特征分布证明其在pH为7~9范围内的絮凝效果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锈 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 复合絮凝剂 除磷
下载PDF
天水地区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贾明贵 李振岐 +5 位作者 商鸿生 杨之为 刘绍友 张志德 陆和平 曹守生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0期95-100,共6页
天水地区小麦病虫害以条锈病、白粉病和麦蚜为主。通过1986~1990年的研究,提出了一套适于该地区推广的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化学防治为重点,发挥品种本身抗性,保护、利用天敌的策略和配套的技术措施。在2万亩示范区实施5年,累计挽回小麦27... 天水地区小麦病虫害以条锈病、白粉病和麦蚜为主。通过1986~1990年的研究,提出了一套适于该地区推广的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化学防治为重点,发挥品种本身抗性,保护、利用天敌的策略和配套的技术措施。在2万亩示范区实施5年,累计挽回小麦2766t,折合182.5万元,还有力地带动了天水市小麦病虫害综防工作,社会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病虫害 综合防治 天水地区
全文增补中
新型绿锈制备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罗婕 黄民 +2 位作者 宋芳 钱君律 李佟茗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8-312,318,共6页
采用半间歇式滴加合成法成功制取了绿锈。此方法的特点是在pH值接近中性的条件下,将三价铁溶液滴加到亚铁溶液中,同时通过调节NaOH溶液的滴加速度,维持体系pH值恒定。TEM图片显示该制备工艺所得绿锈只有六边形晶貌,没有三价铁氢氧化物... 采用半间歇式滴加合成法成功制取了绿锈。此方法的特点是在pH值接近中性的条件下,将三价铁溶液滴加到亚铁溶液中,同时通过调节NaOH溶液的滴加速度,维持体系pH值恒定。TEM图片显示该制备工艺所得绿锈只有六边形晶貌,没有三价铁氢氧化物针状晶体形成。该方法制备的绿锈可较长时间存在,并且达到纳米级,对纳米级铁氧体产品的制备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锈 铁氧体系 纳米材料
下载PDF
‘浙梨6号’梨大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17
作者 曾少敏 黄保平 +2 位作者 陈小明 黄新忠 姜翠翠 《东南园艺》 2022年第6期449-451,共3页
针对‘浙梨6号’梨大果优质高效栽培要求,选择适宜的栽培架式和树形,采取保绿栽培与全锈栽培等2种途径,配套实施合理修剪、增强树体养分供给、适时使用脱萼剂、提升授粉受精条件、控制留果数量与部位、确立套袋方式等栽培措施,以提高特... 针对‘浙梨6号’梨大果优质高效栽培要求,选择适宜的栽培架式和树形,采取保绿栽培与全锈栽培等2种途径,配套实施合理修剪、增强树体养分供给、适时使用脱萼剂、提升授粉受精条件、控制留果数量与部位、确立套袋方式等栽培措施,以提高特大梨果率,拓展中高端销售市场与生产收益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梨6号’ 大果 优质 保绿栽培 全锈栽培
下载PDF
微量润滑切削加工中润滑防锈工艺的优化研究及应用
18
作者 唐运周 梁艳娟 王鑫 《模具制造》 2019年第8期70-73,共4页
在第一代微量润滑技术MQL(气和油两相混合)的基础上,提出增添润滑防锈水的新研究,将其和气体、植物油脂优化成三相混合的MQL技术。着重研究了润滑防锈水的最佳制备工艺,并探究了三相混合的MQL技术比二相混合的MQL技术的优越性。
关键词 微量润滑 润滑防锈水 优化工艺 绿色机加工
下载PDF
曝气与厌氧条件下铁内电解法对高浓度制药废水的预处理
19
作者 董晓静 樊金红 +1 位作者 赵志刚 马鲁铭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4-56,60,共4页
针对制药废水具有COD、总磷、氯离子、pH高,可生化性差的特点,通过调整废水初始pH值为7、8、9,分别在曝气和厌氧条件下考察了铁内电解法对废水COD、TP、Cl-的预处理效果,同时分析了反应前后废水pH值的变化。结果表明,曝气铁内电解法在... 针对制药废水具有COD、总磷、氯离子、pH高,可生化性差的特点,通过调整废水初始pH值为7、8、9,分别在曝气和厌氧条件下考察了铁内电解法对废水COD、TP、Cl-的预处理效果,同时分析了反应前后废水pH值的变化。结果表明,曝气铁内电解法在相同条件下处理效果优于厌氧铁内电解法。pH=7时曝气铁内电解法的综合处理效果最好,COD的去除率达到32.8%,TP去除率为26.5%,Cl-去除率为11.5%。试验出水pH呈上升趋势,但曝气铁内电解法较厌氧铁内电解法对pH变化的缓冲能力好,因此利用曝气铁内电解法在pH=7时预处理该制药废水是一种可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内电解法 制药废水 Cl^-去除 绿锈
下载PDF
绿锈去除难降解有机物研究
20
作者 王伟 郭海燕 黄靓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89-92,共4页
采用共沉淀法和半间歇式滴加法制备绿锈,前者制备的绿锈含有大量针状氢氧化铁副产物,后者制备的绿锈只有无定形和六边形产物,纯度更高;绿锈对甲基橙具有良好的脱色效果,反应体系p H由7提高到11,甲基橙脱色率由42%提高到81%;绿锈对甲基... 采用共沉淀法和半间歇式滴加法制备绿锈,前者制备的绿锈含有大量针状氢氧化铁副产物,后者制备的绿锈只有无定形和六边形产物,纯度更高;绿锈对甲基橙具有良好的脱色效果,反应体系p H由7提高到11,甲基橙脱色率由42%提高到81%;绿锈对甲基橙的脱色主要是通过还原作用破坏甲基橙的发色基团,无法将其矿化;将绿锈与H_2O_2组成非均相芬顿体系处理甲基橙,在反应体系为中性的条件,对甲基橙脱色率和COD去除率分别达到85%和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处理 绿锈 甲基橙 非均相芬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