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olution of Temporal-spatial Pattern of Green Development Efficiency in Shandong Province 被引量:1
1
作者 Hou Ailing Guo Fuyou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9年第3期74-76,共3页
Temporal-spati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reen development efficiency in 17 prefecture-level cities of Shandong Province during 2005-2016 were studied by using SBM-undesirable model and spatial auto-correla... Temporal-spati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reen development efficiency in 17 prefecture-level cities of Shandong Province during 2005-2016 were studied by using SBM-undesirable model an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Results showed that ① green development efficiency considering unexpected output could more accurately represent the real cost of regional development,while lower green development efficiency considering unexpected output and traditional green development efficiency illustrated that Shandong Province has spent a lot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process.② Green development efficiency of Shandong Province during 2005-2016 showed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peak-valley-peak-valley",and standard deviation an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green development efficiency showed fluctu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research period.③ Green development efficiency of Shandong Province had obvious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and its polarization differentiation was obvio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 development EFFICIENCY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Temporal-spatial pattern SHANDONG PROVINCE
下载PDF
The spatial-temporal patter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negative air ions in urban forests, Shanghai, China 被引量:22
2
作者 Hong Liang Xiaoshuang Chen +1 位作者 Junguang Yin Liangjun Da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4期847-856,共10页
Negative air ions are natural components of the air we breathe Forests are the main continuous natural source of negative air ions (NAI).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negative air ions were explored in Shanghai, ... Negative air ions are natural components of the air we breathe Forests are the main continuous natural source of negative air ions (NAI).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negative air ions were explored in Shanghai, based on monthly monitoring in 15 parks from March 2009 to February 2010. In each park, sampling sites were selected in forests and open spaces. The annual variation in negative air ion concentrations (NAIC) showed peak values from June to October and minimum values from December to January. NAIC were highest in summer and autumn, intermediate in spring, and lowest in winter. During spring and summer, NAIC in open spac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rural areas than those in suburban areas. However,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NAIC at forest sites among seasons. For open spaces, total suspended particles (TSP) were the dominant determining factor of NAIC in sum- mer, and air temperature and air humidity were the dominant determining factors of NAIC in spring, which were tightly correlated with Shanghai's ongoing urbanization and its impacts on the environment. R is suggested that urbanization could induce variation in NAIC along the urban-rural gradient, but that may not change the temporal variation pattern. Fur- thermore, the effects of urbanization on NAIC were limited in non-vegetated or less-vegetated sites, such as open spaces, but not in well-vegetated areas, such as urban forests. Therefore, we suggest that urban greening, especially urban forest, has significant resistance to theeffect of urbanization on NA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gative air ion concentration spatial-temporal pattern URBANIZATION urban ecosystem urban greening
下载PDF
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空间差异及其价值化潜力
3
作者 李平星 高晨真 +2 位作者 罗艳华 郭辉 孙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08-1821,共14页
科学合理地开发生态资产、促进其价值转化,是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生态敏感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障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基于土地利用类型及其质量,从资源实物和生态服... 科学合理地开发生态资产、促进其价值转化,是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生态敏感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障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基于土地利用类型及其质量,从资源实物和生态服务两个类别开展生态资产评估和空间分布研究,融合生态产品供给-需求理论评价生态资产价值化潜力,进而解析生态资产及其价值化潜力的空间匹配关系,提出促进生态资产价值化的科学建议。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类型多样,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生态资产综合指数热点区主要分布在中部的羌塘、青南和川西藏东等地区,冷点区则分布在南部的山地灌丛及周边地区;生态服务类资产指数与生态资产综合指数呈现类似的空间分布格局,资源实物类资产指数的格局随地形地貌和气候气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生态资产价值化潜力受到区位交通、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等多重因素影响,川西藏东、青东祁连的东部边缘地带价值化潜力更高、热点区更为集聚。基于生态资产禀赋及其价值化潜力划分为高资产-高潜力、高资产-低潜力、低资产-高潜力、低资产-低潜力四种分区类型,针对性提出了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合理开发生态资源、完善交通和服务设施、差异化开发生态产品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资产 价值化潜力 空间格局 绿色发展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城市街区单元绿地空间格局与植物群落碳汇效益优化研究
4
作者 王晶懋 王一凡 +2 位作者 张涛 范李一璇 孙婷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7-45,共9页
【目的】目前城市绿地已经进入存量发展阶段,如何在城市有限绿地空间条件下实现“碳中和”目标,合理布局低碳绿地空间格局,科学配置植物群落以增加生物多样性,成为目前城市绿地碳汇效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方法】以西安市碑林区和沣西... 【目的】目前城市绿地已经进入存量发展阶段,如何在城市有限绿地空间条件下实现“碳中和”目标,合理布局低碳绿地空间格局,科学配置植物群落以增加生物多样性,成为目前城市绿地碳汇效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方法】以西安市碑林区和沣西新城的城市绿地空间格局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域内街区单元的绿地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并分类,探索街区单元绿地空间格局与碳汇量化关系,并从平面布局和垂直结构两方面提出城市街区单元绿地碳汇效益的优化方法,并选取碳储量最低的单核心辐射型街区单元的3个绿地样方进行碳汇效益优化设计。【结果】总结出4种西安市典型城市街区单元绿地空间格局模式,明晰了碳储量分布特征以及绿地空间格局对碳储量的影响机制,提出了城市街区单元绿地空间格局碳汇效益优化方法,发现碳储量与斑块类型面积(CA)、景观形状指数(LSI)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聚集度(AI)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各类绿地空间格局碳储量大小为多核心辐射型>散点分布型或廊道穿越型>单核心辐射型,建议在单核心辐射型街区单元优化中增加植物群落层次结构,并增加高固碳植物种类及数量,提升样方内年固碳量。【结论】从中观尺度讨论街区单元绿地空间格局与植物群落碳汇效益之间的关系,使城市中小尺度绿地发挥应有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探索街区单元绿地空间格局的构成要素与设计方法,为低碳绿地设计提供参考,提升城市街区单元内社区生活圈的人居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街区单元 绿地空间格局 景观格局指数 碳储量 碳汇效益 植物群落设计 陕西西安
下载PDF
淮海经济区绿色发展水平时空演变特征及障碍因子识别
5
作者 刘兆德 张德健 +2 位作者 陈素青 刘强 赵虎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4年第3期35-39,共5页
文章基于绿色发展理念,构建淮海经济区绿色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及障碍度模型测度和分析了2012-2018年淮海经济区19个地级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其主要障碍因子。研究表明,(1)淮海经济区绿色发展水平在... 文章基于绿色发展理念,构建淮海经济区绿色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及障碍度模型测度和分析了2012-2018年淮海经济区19个地级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其主要障碍因子。研究表明,(1)淮海经济区绿色发展水平在波动中略有提升,江苏省的绿色发展水平一直高于淮海经济区整体水平。(2)淮海经济区绿色发展呈现出“东南高,西部低”的特征,绿色发展存在差异性,经济因素是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区内与区间的差异贡献度相近。绿色发展水平存在异质性,“高-高”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南部,“低-低”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南及其与山东和安徽交界区域。(3)外商直接投资、创新投入、工业企业生产效率、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治理水平的障碍作用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 时空格局 障碍因子 淮海经济区
下载PDF
基于MSPA-生境质量评估和电路理论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优化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6
作者 刘瑞雪 林小龙 李云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8-74,共7页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对缓解生态环境问题、确保人居环境安全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以深圳市域为研究区域,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和InVEST生境质量评估模型来识别生态源地,利用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并识别生态夹点和障...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对缓解生态环境问题、确保人居环境安全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以深圳市域为研究区域,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和InVEST生境质量评估模型来识别生态源地,利用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并识别生态夹点和障碍点,构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并提出优化策略。深圳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由56个生态源地、79条生态廊道、面积约71.69 km^(2)的生态夹点和180.12 km^(2)的生态障碍点构成。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中西部的山体、林地等生态质量较高的区域;生态廊道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和东北部等地区;生态源地间普遍存在生态夹点,主要分布在中西部、西南部及东北部;生态障碍点多位于生态源地的边缘或生态廊道内部,主要分布在西南部、中部及东北部。从生态源地、廊道和夹点的保护与质量提升,生态障碍点的修复,生态修复优先区的界定与分级三方面,提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优化策略,为深圳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构建与优化提供方法支撑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生境质量评估 电路理论
下载PDF
四川天府新区BGI复合功能空间分异特征及其景观格局驱动机制研究
7
作者 罗言云 郭淑婷 +1 位作者 王倩娜 王诗源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4-213,共10页
蓝绿基础设施(Blue-Green Infrastructure, BGI)是实现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目标的重要工具.研究BGI景观格局和功能的空间关系,旨在为城市气候适应性建设提供依据.以四川天府新区(含协调管控区)为例,基于遥感影像数据,从气候适应性视角出发... 蓝绿基础设施(Blue-Green Infrastructure, BGI)是实现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目标的重要工具.研究BGI景观格局和功能的空间关系,旨在为城市气候适应性建设提供依据.以四川天府新区(含协调管控区)为例,基于遥感影像数据,从气候适应性视角出发,进行BGI复合功能评价和空间分异特征分析,并运用地理探测器进一步揭示景观格局主要驱动因子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复合功能等级整体呈现从龙泉山脉向东西两侧递减趋势,高服务功能集中分布在龙泉山脉、彭祖山景区和三岔湖景区东南方向的协调管控区域.(2)复合功能等级空间分布格局整体呈显著空间正向自相关关系,具有显著高高(HH)、低低(LL)、高低(HL)聚集特征.(3)景观组成类型、网络结构要素类型、斑块密度指数(PD)和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AWMSI)是复合功能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景观组成类型、网络结构要素类型是复合功能空间分异的主要交互驱动因子.研究探明了景观格局对BGI复合功能空间分异的驱动机制,可用于指导研究区城市气候适应性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绿基础设施 复合功能 景观格局 空间分异性 驱动机制
下载PDF
县域视角下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韩叙 王英 +2 位作者 刘文婷 余万林 夏显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51-1263,共13页
本文旨在探究县域视角下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以期使更多绿色资源和政策倾斜到黄河流域农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并科学有效地推进该地区农业绿色发展。基于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空间马尔科夫链、空间自... 本文旨在探究县域视角下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以期使更多绿色资源和政策倾斜到黄河流域农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并科学有效地推进该地区农业绿色发展。基于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空间马尔科夫链、空间自相关等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动态演进及其空间效应,并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时间维度上,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在2011—2020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空间维度上,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呈现出“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且各县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存在空间溢出效应。3)在驱动因素方面,经济因素对黄河流域全域农业绿色发展有较强驱动作用,社会因素对黄河流域中游和上游农业绿色发展有较强驱动作用。本文得出如下启示:1)推进农业绿色系统转型工程,切实推进“减排”和“增效”协同发展。2)构建高效有序的农业绿色发展分布格局,统筹解决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3)因地制宜,发挥经济、社会因素对农业绿色发展的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 农业绿色发展 时空格局 驱动因素 黄河流域
下载PDF
豫中地区蓝绿空间演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以河南省许昌市为例
9
作者 熊瑶 陈亚娟 杨云峰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7-206,共10页
伴随着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城市蓝绿空间持续受到侵蚀,探究蓝绿空间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生态环境、居民生活品质提升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河南省许昌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应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地学信息... 伴随着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城市蓝绿空间持续受到侵蚀,探究蓝绿空间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生态环境、居民生活品质提升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河南省许昌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应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地学信息图谱等方法,探究了许昌市20年内蓝绿空间演化特征及其规律,并构建斑块级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PLUS模型),解析各驱动因素对蓝绿空间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在城市化背景下,各类用地转换频繁,蓝绿空间整体连通性降低、破碎度增大。2)研究区耕地面积缩减显著,达1041.6708 km^(2)。草地、林地、水域面积进一步变大,其中水域增加面积最大,为656.5630 km^(2),林地最小,仅增加87.9462 km^(2)。3)耕地减少区域主要集中于襄城县西南和东南,建安区北部和东部等区域,耕地面积主要转化为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水域扩张区域分布于长葛市中部、建安区中部和魏都区东部,主要由林地和耕地转入;草地面积呈“摊大饼”式均匀扩张;林地增量主要由耕地和草地转入。4)蓝绿空间演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农业生产总值等是耕地减少的主导因素;气温、坡度等对水域空间的保护与建设有一定正向作用;坡度、高程等自然因素与GDP等社会因素对草地的扩张有一定正向作用;林地主要受高程、降水、坡度及土壤的影响。研究结果对豫中地区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蓝绿空间发展战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等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绿空间 豫中地区 河南许昌 空间演化 景观格局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下吉林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及时空格局演化
10
作者 靳晓琳 张苗苗 闫广华 《北京测绘》 2024年第7期1020-1026,共7页
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路径,也是确保人民生活品质的基石。在此背景下,以吉林省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环境友好、产业结构四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 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路径,也是确保人民生活品质的基石。在此背景下,以吉林省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环境友好、产业结构四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客观评价了2011—2021年吉林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各市州之间的差异,并采用全局莫兰指数及局部莫兰指数等对吉林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空间格局进行探究分析,结果表明:①2011年以来,吉林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高,绿色农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仍有待提高。②吉林省农业绿色发展在空间上整体呈现集聚性。③2011—2021年,吉林省各市州农业绿色发展水平都得到了较大提升,其中长春市、四平市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位居前列;2011—2021年,吉林省农业绿色发展高高类型城市个数增加1个,低低类型城市个数不变,低高类型城市个数减少2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业绿色发展 空间格局 吉林省
下载PDF
沿黄城市蓝绿空间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以泰安市为例
11
作者 张芳源 贾艳艳 郑海燕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8-155,共8页
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景观指数、景观动态度、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沿黄城市泰安市蓝绿空间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近20 a泰安市蓝绿空间规模整体呈减少趋势,动态度为-0.41%,面积减少131.24 km 2,但呈... 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景观指数、景观动态度、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沿黄城市泰安市蓝绿空间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近20 a泰安市蓝绿空间规模整体呈减少趋势,动态度为-0.41%,面积减少131.24 km 2,但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前10 a变化剧烈,动态度为-0.82%,后10 a动态度仅为0.005%。2)2000-2020年,蓝绿空间景观格局指数发生了显著变化,且各指数在前10 a的变化程度更大;类型水平上,绿色空间和蓝色空间的景观形状整体趋于规则、均有连片发展趋势,但绿色空间的景观形状更复杂、分布离散度更大;景观水平上,蓝绿空间破碎度呈减弱趋势,但景观连通性下降、景观异质性增强。3)地理探测分析表明,社会经济因素是蓝绿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生产总值、人口密度、第一与第二产业产值等社会经济因素对蓝绿空间变化的解释力显著大于高程等自然因素。研究认为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加强对国土空间的科学管控,应加强泰安市蓝绿空间的完整性、连通性保护。该研究为泰安市蓝绿空间优化与管理、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绿空间 景观格局 时空演变 地理探测器 黄河沿线城市
下载PDF
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及分异机理
12
作者 肖沁霖 邓宗兵 王炬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7-182,共16页
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协同共进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在厘清耦合协调机理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Markov链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等方法探析中国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特征及其分异机理。结果发现:第一,研... 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协同共进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在厘清耦合协调机理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Markov链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等方法探析中国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特征及其分异机理。结果发现:第一,研究期内全国及各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均不断提升,但仅有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四川6省市进入良好协调阶段。第二,从空间格局看,耦合协调度整体上表现为“东—中—西”梯式递减,省域上则表现出“低值集聚、高值分散”空间分布,且呈现以河南为中心的“东北—西南”走向演进趋势。第三,从动态演变看,耦合协调度的变动具有“路径依赖”效应,且因“与邻为善”和“以邻为壑”并重的空间溢出效应形成了“高拉动低、低抑制高”俱乐部收敛现象。第四,机理分析表明,人力资本和城镇化对各地区耦合协调发展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对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科技创新则对东中部地区的赋能作用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绿色发展 耦合协调度 时空格局 动态演变 GTWR模型
下载PDF
中国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13
作者 李垚 刘志刚 赵林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06-115,共10页
基于绿色专利申请数据,采用箱线图、泰尔指数及空间趋势面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回归模型识别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2001年—2019年中国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整体提升,... 基于绿色专利申请数据,采用箱线图、泰尔指数及空间趋势面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回归模型识别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2001年—2019年中国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整体提升,呈现出由低水平均衡转向高水平非均衡的演变态势.②绿色技术创新的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有所下降,区域间水平差异是造成空间非均衡的重要原因.③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在空间上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黄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绿色技术创新高水平集聚态势加剧,绿色技术创新呈现多极化发展,且水平较低的城市围绕着水平较高的城市呈辐射状分布.④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对外开放、R&D经费投入、数字经济均对各地级市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驱动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技术创新 时空格局 驱动因素
下载PDF
超大城市楔形绿地空间规划及综合效益发挥探讨——以上海浦东张家浜楔形绿地为例
14
作者 黄卓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1期249-251,共3页
楔形绿地作为超大城市重要的生态空间类型,是锚固城市生态安全、提升市民游憩休闲品质、促进地方发展的重要手段。上海浦东张家浜楔形绿地规划总面积约14.5km~2,是上海开发时间最早、规模体量最大、完成度最高的楔形绿地之一,其规划设... 楔形绿地作为超大城市重要的生态空间类型,是锚固城市生态安全、提升市民游憩休闲品质、促进地方发展的重要手段。上海浦东张家浜楔形绿地规划总面积约14.5km~2,是上海开发时间最早、规模体量最大、完成度最高的楔形绿地之一,其规划设计理念在同类项目中具有代表性,其建设经验和综合效益值得研究。回顾了上海楔形绿地空间规划历程,并通过深入剖析张家浜楔形绿地的规划目标、功能定位、场地特征、生态设计特色和关键技术,进而阶段性评估其建成效果和综合效益,据此全方位、系统性地探讨超大城市楔形绿地实践的经验与挑战,以此为后续同类项目的实施提供实务参考和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楔形绿地 空间格局 规划建设 综合效益 张家浜
下载PDF
重庆市绿色空间景观格局与PM_(2.5)浓度时空相关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苟爱萍 李皖新 王江波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7,共13页
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探究绿色空间景观格局对PM_(2.5)浓度的影响,有助于通过调整绿色空间格局降低PM_(2.5)浓度。以重庆市1980~2020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和PM_(2.5)浓度数据作为基础数据,通过景观格局指... 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探究绿色空间景观格局对PM_(2.5)浓度的影响,有助于通过调整绿色空间格局降低PM_(2.5)浓度。以重庆市1980~2020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和PM_(2.5)浓度数据作为基础数据,通过景观格局指数法、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绿色空间景观格局及PM_(2.5)浓度变化特征,再通过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研究绿色空间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对PM_(2.5)浓度的影响及其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①重庆市PM_(2.5)浓度从1980年至2010年逐渐上升,2010年至今逐渐降低;同时,其空间分布具有显著聚集特征,主要显示为东部低-低聚集、西部高-高聚集的特征。②林地、草地和耕地的面积指数(TA)、斑块密度指数(PD)和斑块连接度指数(COHESION)与PM_(2.5)浓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林地面积指数呈负影响,耕地、草地面积指数呈正影响;林地、草地斑块密度指数呈正影响,耕地斑块密度指数呈负影响;林地、草地和耕地斑块连接度指数均呈负影响。③主城都市区内,草地面积指数和耕地斑块密度指数对PM_(2.5)浓度的负影响较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内,林地聚合度指数(AI)、斑块密度指数和斑块连接度指数以及耕地面积指数对PM_(2.5)浓度的影响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空间 景观格局指数 消减效应 PM_(2.5)浓度 空间自相关分析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时空异质性 重庆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淄博主城区总体城市设计
16
作者 李鹏 张小平 廖清华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92-96,共5页
随着全球气候问题形势日益严峻,低碳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如何将“双碳”目标融入总体城市设计方法体系,成为新时期规划师亟需思考的关键问题.结合淄博市主城区总体城市设计的编制,从“山-水-城”共生的低碳空间格局、多中心组团式的低碳... 随着全球气候问题形势日益严峻,低碳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如何将“双碳”目标融入总体城市设计方法体系,成为新时期规划师亟需思考的关键问题.结合淄博市主城区总体城市设计的编制,从“山-水-城”共生的低碳空间格局、多中心组团式的低碳城市形态、公交和慢行导向的低碳出行体系、高碳汇的绿色空间网络四个方面构建低碳导向下总体城市设计框架及策略.研究可以为低碳发展时期总体城市设计的编制提供方法及路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 总体城市设计 低碳空间格局 低碳出行 绿色空间网络
下载PDF
县域绿色空间景观格局对碳汇的影响——以长三角为例
17
作者 陈明 李若雯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1-117,共7页
绿色空间是碳汇最有效的要素之一,但绿色空间格局与碳汇之间的关系鲜有研究涉及,尤其基于地理空间的视角。针对长三角地区县域单元,从5个维度各选取1个景观格局指标衡量绿色空间的形态特征,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绿色空间格局对碳汇... 绿色空间是碳汇最有效的要素之一,但绿色空间格局与碳汇之间的关系鲜有研究涉及,尤其基于地理空间的视角。针对长三角地区县域单元,从5个维度各选取1个景观格局指标衡量绿色空间的形态特征,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绿色空间格局对碳汇影响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长三角县域单元的碳汇量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相比传统回归模型能更好地呈现影响机制。绿色空间的景观形状指数对碳汇的贡献最大,并在所有县域单元中对碳汇均起到促进作用;其次为最大斑块指数,以促进作用为主导;边缘密度对碳汇的作用呈双面性,促进与抑制作用的县域单元数量相当;香农均匀性指数和斑块密度的贡献相对最小。此外,5个指标对碳汇影响的强弱程度与促进、抑制作用也表现出空间上的差异。研究结果从助力碳中和的角度为县域层面的绿色空间优化提供了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绿色空间 景观格局 碳汇 空间回归
下载PDF
旅游驱动型城镇化能否提升绿色经济效率?——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验证
18
作者 杨友宝 郭平平 《旅游研究》 2024年第5期1-16,共16页
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与谋求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探究旅游驱动型城镇化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作用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06—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面板数据,利用旅游城镇化响应系数模型、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分... 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与谋求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探究旅游驱动型城镇化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作用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06—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面板数据,利用旅游城镇化响应系数模型、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分析旅游城镇化水平与绿色经济效率动态演变特征,继而借助面板回归模型验证分析旅游城镇化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城镇化水平、绿色经济效率均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增长走势稳定性欠佳,两者均具有显著的阶段分异性;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城镇化水平大致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绿色经济效率则具有“小分散、大连片”的空间分布特征;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城镇化对绿色经济效率具有负向抑制效应,且抑制强度呈现“环长株潭城市群>武汉都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的位序特点;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尺度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环境规制强度对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正向促进效应,政府干预对绿色经济效率产生负向抑制效应,子城市群尺度各控制变量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城镇化 绿色经济效率 空间分布格局 长江中游城市群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山地县域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及修复策略——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
19
作者 汪子茗 吕梁 汪峰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3-314,共12页
以重庆市万州区为研究区,以生物多样性为切入点,综合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识别GI网络中心(hubs)和连接廊道(links),结合图论、电路理论及几何形态学划分重要性等级,提取廊道上的生态夹点区域,并针对山... 以重庆市万州区为研究区,以生物多样性为切入点,综合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识别GI网络中心(hubs)和连接廊道(links),结合图论、电路理论及几何形态学划分重要性等级,提取廊道上的生态夹点区域,并针对山地城镇的典型生态问题提出对应的精细化保护与修复策略。结果表明:1)万州区内网络中心42处,总面积996.35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8.83%,总体“东密西疏”,形成“一屏三带、散点分布”的格局;2)连接廊道80条,总长度292.97 km,呈现“东强西弱、东短西长”的分布特征;3)生态夹点142处,占廊道长度的9.60%,主要分布于东部。据此,将网络中心分为连绵涵养区、重点保护区和独立修复区制定分区修复策略;将连接廊道分为关键廊道、重要廊道和一般廊道制定分级修复策略;对不同用地类型组合方式的生态夹点区域制定精准修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电路理论 山地县域 重庆市万州区
下载PDF
公园城市理念下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策略——以成都109仓库为例
20
作者 刘佳明 唐琦 +1 位作者 高爽 杨金洁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7期166-170,共5页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各种问题开始涌现。公园城市理念是关于城市建设发展的新理念,公园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工业遗产作为城市中的重要一环,对其保护与更新具有重要意义。在公园城市理念指导下,本研究以成都109仓库为研...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各种问题开始涌现。公园城市理念是关于城市建设发展的新理念,公园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工业遗产作为城市中的重要一环,对其保护与更新具有重要意义。在公园城市理念指导下,本研究以成都109仓库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其现状问题,从与文化共生、与城市共融、与居民共享三个角度出发,通过构建城市文化廊道,协调城市空间格局,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与构建城市绿色空间网络等方式,期望建立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理论体系,进一步探索工业遗产与城市和谐共存的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园城市 工业遗产 保护与更新 空间格局 绿色空间网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