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北部表层颗粒有机碳的季节和年际变化遥感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崔万松 潘德炉 +6 位作者 白雁 何贤强 朱乾坤 胡子峰 李腾 龚芳 张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2-134,共13页
海洋颗粒有机碳(POC)是海洋固碳的一个关键参数。为了研究南海北部陆架及海盆表层POC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变化趋势,本文利用2009-2011年4个季节的实测数据,对NASA发布的MODIS/AQUA卫星月平均POC遥感产品,进行了验证和校正;并利用校... 海洋颗粒有机碳(POC)是海洋固碳的一个关键参数。为了研究南海北部陆架及海盆表层POC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变化趋势,本文利用2009-2011年4个季节的实测数据,对NASA发布的MODIS/AQUA卫星月平均POC遥感产品,进行了验证和校正;并利用校正后的遥感数据分析了2003-2014年POC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发现POC遥感产品与南海北部实测数据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2=0.72),但存在系统性偏高,需利用实测数据对遥感数据进行区域性校正。分析校正后的遥感数据发现,南海北部陆架POC浓度较高,平均为(33.34±8.02)mg/m3;吕宋海峡西南海域浓度较低,平均为(29.25±6.20)mg/m3;中央海盆区浓度最低,平均为(27.02±4.84)mg/m3。春夏季POC浓度较低,最低值一般出现在5月,冬季(12月至翌年1月)POC浓度达到最高。利用2003-2014年的长时间序列遥感叶绿素(Chl a)和海表温度(SST)、混合层深度(MLD)模式数据,以及实测数据对南海北部POC浓度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发现POC与Chl a在秋冬呈现较好的相关关系(R2=0.51),但在春夏季较离散,表明秋冬季生物作用对POC影响较大。2003-2014年期间,POC与Chl a、MLD及SST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但并没有显著的上升或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颗粒有机碳 生物作用 遥感反演 长时间序列变化
下载PDF
南海大气温室效应纬向地带性的遥感观测
2
作者 陈嘉伟 李炎 +2 位作者 邵浩 吴祥柏 陈一宁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1-143,共13页
本文选取位于入射太阳辐射能量峰值所在的绿光通道(MODIS卫星4通道),以及位于可太阳耀光探测长波辐射区间的中红外通道(MODIS卫星21通道)为观测窗口对,遥感测量2000~2010年间南海研究区和东海对照区内,不同纬度带的大气典型短波与... 本文选取位于入射太阳辐射能量峰值所在的绿光通道(MODIS卫星4通道),以及位于可太阳耀光探测长波辐射区间的中红外通道(MODIS卫星21通道)为观测窗口对,遥感测量2000~2010年间南海研究区和东海对照区内,不同纬度带的大气典型短波与长波通道的太阳耀光辐射比参数(引入晴空辐射平衡的描述性指标CSRR,即Calibrated Sunglint Radiation Ratio)时间序列.据此大气双程透射率比及太阳分谱辐照度比的相关函数CSRR,了解南海大气温室效应纬向地带性的演变特征.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南海的大气温室效应包含3个相对重要的分量:1)由低纬往中纬逐渐增大的,受具有明显纬向地带性的水汽大储库与纬向地带性较弱的CO2小储库联合影响的长期变化趋势;2)受CO2、CH4、O3和气溶胶共同调控的准十年尺度分量;3)从低纬往中纬逐渐由双峰转变为单峰分布的年尺度分量.由此可见,关于地球-大气系统辐射平衡物理学参数地带性分布规律的观测,有助于理解从辐射强迫到温度变化的气候响应机制,对如何筛选简洁合理的第四纪气候评估模型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效应 遥感 太阳耀光 南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