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ibological Approach and Surface Quality Analysis of Stainless Steel for Cutlery Applications after Surface Grinding
1
作者 Mayara Fernanda Pereira Bruno Souza Abrão +1 位作者 Rhander Viana Rosemar Batista da Silva 《材料科学与工程(中英文B版)》 2020年第4期134-138,共5页
In precision machining processes such as grinding,for example,analysis of machined surface is important one of most parameters to evaluate process performance.Equally important is to perform tribological analysis to u... In precision machining processes such as grinding,for example,analysis of machined surface is important one of most parameters to evaluate process performance.Equally important is to perform tribological analysis to understand chip formation and abrasive wheel wear,thus enabling manufacturing of components free of thermal damages.In grinding,due to high hardness of abrasive grains that remove material from workpiece in chip form and very low values of radial depth of cut,combination of low roughness values and tight dimensional tolerances is attained.Accordingly,the parameters involved in this process are determinant in surface quality that is primarily evaluated in terms of surface roughness and workpiece functionality.In this work,surface roughness(Rt parameter)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images of ground surfaces of the AISI 420 martensitic stainless steel samples were evaluated.Tests were carried out in surface grinding with a white aluminum oxide wheel and an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semisynthetic water-soluble coolant.Two values of radial depth of cut(10μm and 25μm)were tes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ighest roughness values,deeper grooves on the machined surfaces as well as poorer surface quality were obtained after grinding under the severest cutting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inding AISI 420 martensitic stainless steel trigological analysis depth of cut surface roughness SEM images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f Creep Feed Grinding Parameters and Heat treatment Effects on the Nickel-base Superalloys 被引量:1
2
作者 HasanJamshidi SayedAliSadoughVanini AlirezaAttari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2-96,共5页
The Nickel base Superalloys are the most famous complicated and useable of Superalloys to make hot zone components of the gas turbines. The complicated dimensional tolerances, specially at the root of the blade show i... The Nickel base Superalloys are the most famous complicated and useable of Superalloys to make hot zone components of the gas turbines. The complicated dimensional tolerances, specially at the root of the blade show importance of grinding processes at the production of blades root. The prediction of the effect of machining parameters on the soundness of component surface strengthening for reaching to a suitable surface finishing and avoiding from crack formation at the work part during machining operation often is not easy and feasible so needs to more industrial investigation. This research is about frame 5 blade designed by GE and made from Superalloy IN738LC has been investigated. The formation of a plastically deformed and heat affected zone during grinding of Superalloy IN738LC with a high depth of cut but slow work speed (creep feed grinding) was investigated. Parameters such as work speed, depth of cut and radial dressing speed have been considered as variables and their effects have been studied. During experimental performed, the voltage and current of motor measured and power and special energy calculated. Some samples heat-treated (of the 1176°C for 1 hr under neutral argon gas and cooling rate of 15°C /min up to 537°C and then air cooling) to study grains recrystallization. Other samples have been created from the roots of blades and then coated by Nickel to measure boundary layer micro-hardnes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creasing work speed leads to increasing the use power. Increasing the depth of cut, by increasing material removal rate, and the radial dressing speed, by decreasing power, lead to decreasing special energy. The temperature created by grinding lead to decreasing plastic deformation and boundary layer formation. When the radial dressing speed changes from 1 to 0.6 u,m/rev and other parameters are kept unchanged the roughness of surface increases and the special energy decreases. Sufficient dressing is very essential in limiting the width of the molten zone to few micrometers. As a result, it was found that local melting at contact spots to be a rather common mechanism during grinding of superalloys, lead to so-called white layers which can easily be observed on metallographic cross se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变送进磨制 深度切割 工件速度 再结晶 灼烧 热处理 镍超级合金
下载PDF
弹性磨抛轮加工硅片面形预测模型及试验验证
3
作者 高尚 任佳伟 +2 位作者 康仁科 张瑜 李天润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27,46,共7页
目的为分析弹性磨抛轮磨削硅片面形精度变化的影响因素,优化加工参数以获得良好的磨削面形。方法通过建立考虑弹性磨抛轮转速、硅片转速、偏心距等参数的弹性磨抛轮磨粒运动轨迹模型,结合单颗磨粒切削深度,提出了弹性磨抛轮加工硅片的... 目的为分析弹性磨抛轮磨削硅片面形精度变化的影响因素,优化加工参数以获得良好的磨削面形。方法通过建立考虑弹性磨抛轮转速、硅片转速、偏心距等参数的弹性磨抛轮磨粒运动轨迹模型,结合单颗磨粒切削深度,提出了弹性磨抛轮加工硅片的材料去除非均匀性预测方法,建立了基于弹性磨抛轮磨削硅片的面形预测模型,并通过不同转速比下的磨削试验验证了预测模型的准确性。结果面形预测模型仿真出的面形与弹性磨抛轮加工试验后的硅片面形一致,均呈“凸”形,且PV值随转速比的增大而增大。转速比为1时,磨削后硅片面形PV值为0.54μm,仿真模型计算出的PV值为0.49μm,转速比为5时,磨削后硅片面形PV值为2.12μm,仿真模型计算出的PV值为2.38μm。结论磨削试验面形PV值与模型计算面形PV值的预测误差小于13%,建立的面形预测模型能够成功预测硅片的面形规律,可以分析加工参数对硅片面形的影响规律。由面形预测模型分析可知,转速比对硅片面形精度有影响,且随着转速比的增加,硅片面形不断恶化,因此在实际加工中,应选择较小的转速比进行加工,以获得更优的硅片面形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抛轮 硅片 面形仿真 磨粒切削深度 去除均匀性 磨削
下载PDF
陶瓷磨削的表面/亚表面损伤 被引量:14
4
作者 邓朝晖 张璧 +2 位作者 周志雄 任莹晖 刘建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1-71,共11页
磨削是目前工程陶瓷的主要加工方法 ,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在陶瓷磨削后工件表面 /亚表面损伤 (主要是微裂纹和表面残余应力 )方面所作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分析和讨论 ,提出了一些有待研究的问题及其研究思路 .同时就作者所承担项目“纳... 磨削是目前工程陶瓷的主要加工方法 ,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在陶瓷磨削后工件表面 /亚表面损伤 (主要是微裂纹和表面残余应力 )方面所作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分析和讨论 ,提出了一些有待研究的问题及其研究思路 .同时就作者所承担项目“纳米结构材料精密磨削及其预报”研究中的临界砂轮磨粒切深 (dc)和被磨工件临界损伤深度 Cr(临界中位裂纹长度 )的预测模型进行了分析 ,并建立了临界砂轮磨粒切深 (dc)理论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磨削 工程陶瓷 金刚石砂轮磨削 表面/亚表面损伤 临界砂轮磨粒切深 临界裂纹长度 微裂纹
下载PDF
基于磨粒切削模型的钢轨打磨机理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智少丹 李建勇 +1 位作者 刘月明 聂蒙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3-39,共7页
基于砂轮打磨钢轨的原理建立磨粒与钢轨接触的几何模型和受力模型,分析磨粒切削深度与打磨设定功率即钢轨打磨车电机输出功率的理论关系;依据磨粒分布及其突出高度的统计规律和磨粒切削深度与参与切削磨粒数目及电机输出功率的关系,仿... 基于砂轮打磨钢轨的原理建立磨粒与钢轨接触的几何模型和受力模型,分析磨粒切削深度与打磨设定功率即钢轨打磨车电机输出功率的理论关系;依据磨粒分布及其突出高度的统计规律和磨粒切削深度与参与切削磨粒数目及电机输出功率的关系,仿真研究被测区域的钢轨打磨效果,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切削深度的增加会引起参与切削磨粒数目的增加,而参与切削磨粒数目的增加亦会增加测试区域中打磨区域的重叠;受钢轨本身廓形曲率变化的影响,在电机输出功率相同而砂轮摆角不同时,钢轨的打磨结果也不相同;砂轮在钢轨轨顶部位的打磨会形成最宽的打磨带以及最大的打磨横断面面积,而轨肩部位的打磨带则较窄且打磨横断面面积较小;仿真与试验结果吻合,说明基于磨粒模型预测打磨砂轮的实际打磨性能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打磨 打磨砂轮 磨粒 切削力 切削深度 打磨性能
下载PDF
接触轮变形对机器人砂带磨削深度的影响 被引量:15
6
作者 刘斐 王伟 +2 位作者 王雷 王刚 贠超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6-92,共7页
机器人磨削系统能够替代低效和高污染的手工曲面打磨作业,降低生产准备时间和设备成本,特别适用于小批量曲面零件的磨削加工。接触轮为橡胶等柔性材质,工件与工具之间存在弹性接触,有利于提高工件表面质量,但接触轮易变形,导致实际磨削... 机器人磨削系统能够替代低效和高污染的手工曲面打磨作业,降低生产准备时间和设备成本,特别适用于小批量曲面零件的磨削加工。接触轮为橡胶等柔性材质,工件与工具之间存在弹性接触,有利于提高工件表面质量,但接触轮易变形,导致实际磨削量不易控制。研究砂带张紧对接触轮变形和磨削深度的影响,采用弹性力学平面问题的复变函数解法,建立模型并求解得到了接触轮的变形分布规律,与商用有限元软件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解析模型的正确性。建立改进的磨削深度预测模型,得到了接触区域内的磨削深度分布,试验验证了模型预测误差小于3.1%。该方法可以更为准确快速地预测机器人砂带磨削深度,为提高复杂曲面磨削精度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带磨削 接触轮 变形 磨削深度 机器人加工
下载PDF
小切深条件下磨削加工表面的温度场及表面完整性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明贺 韦建很 +1 位作者 张修铭 修世超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474-1478,共5页
基于矩形热源模型对小切深磨削加工表面温度场进行了建模及数值仿真.采用45钢作为工件材料,研究了磨削过程中不同磨削参数条件下工件表层温度场分布规律及表层金相组织特征.结果表明:在小切深条件下,磨削区的最高温度随着磨削深度的增... 基于矩形热源模型对小切深磨削加工表面温度场进行了建模及数值仿真.采用45钢作为工件材料,研究了磨削过程中不同磨削参数条件下工件表层温度场分布规律及表层金相组织特征.结果表明:在小切深条件下,磨削区的最高温度随着磨削深度的增加或者工件速度的降低而增大,磨削深度对表层最高温度的影响大于工件速度的影响;工件速度对表层温度梯度的影响大于磨削深度的影响,磨削区温度并未完全达到相变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切深 磨削 温度场 表面完整性 硬度
下载PDF
传统展成式球面磨削中球面形状误差分析与补偿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冬冬 查体建 +2 位作者 许明明 胡德金 许黎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011-1014,1020,共5页
为了提高传统展成式球面磨削球面形状精度,分析了磨削中的球面形状误差,针对大量出现的"谷形"球面形状,开发了新型球面磨削机床,并提出变进给磨削方法减小"谷形"球面形状误差.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变进给球面磨削方法... 为了提高传统展成式球面磨削球面形状精度,分析了磨削中的球面形状误差,针对大量出现的"谷形"球面形状,开发了新型球面磨削机床,并提出变进给磨削方法减小"谷形"球面形状误差.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变进给球面磨削方法后球度误差可减小到5μm,完全满足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展成法 球面磨削 变进给 形状误差 误差补偿
下载PDF
微-纳米复合陶瓷超声振动磨削的塑性-脆性转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吴雁 孙爱国 +1 位作者 朱训生 赵波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3-117,共5页
基于工件超声振动磨削的单磨粒运动模型,建立超声振动磨削单磨粒最大切削厚度agm ax公式;基于压痕断裂力学,给出硬脆材料超声振动磨削塑性-脆性转变临界条件,进行超声振动磨削与普通磨削对比试验,应用SEM和AFM分析陶瓷磨削表面微观形貌... 基于工件超声振动磨削的单磨粒运动模型,建立超声振动磨削单磨粒最大切削厚度agm ax公式;基于压痕断裂力学,给出硬脆材料超声振动磨削塑性-脆性转变临界条件,进行超声振动磨削与普通磨削对比试验,应用SEM和AFM分析陶瓷磨削表面微观形貌特征,重点研究磨削参数对其塑性-脆性转变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砂轮平均磨粒尺寸是影响塑性-脆性转变最为主要的因素,砂轮速度对其影响次之,磨削深度对塑性-脆性转变的影响最小;得出只有当agm ax小于临界切削深度agc时,才能实现硬脆材料塑性域磨削的重要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振动磨削 微-纳米复合陶瓷 塑性-脆性转变 临界切削深度
下载PDF
小切深条件下磨削表面完整性变化机理 被引量:2
10
作者 修世超 白斌 +1 位作者 韦建很 刘明贺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327-1330,共4页
磨削表面强化后的残余应力及表面层硬度的改变是评价零件加工表面完整性的重要指标,并对零件的疲劳强度、耐磨损性能等影响显著.针对工程中更为多见的小切深磨削工艺过程,基于45钢试件磨削加工试验,以磨削变质层的金相组织、厚度、表面... 磨削表面强化后的残余应力及表面层硬度的改变是评价零件加工表面完整性的重要指标,并对零件的疲劳强度、耐磨损性能等影响显著.针对工程中更为多见的小切深磨削工艺过程,基于45钢试件磨削加工试验,以磨削变质层的金相组织、厚度、表面硬度和残余应力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了小切深条件下磨削表面变质层组织特征与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在小切深干磨削条件下,工件表层存在残余拉应力,应力值随磨削深度的增加或工件速度的增加而减小;工件表面变质层厚度随磨削深度的增加或工件速度的减小而增大.试验结果说明,在小切深干磨削条件下,合理确定磨削用量及砂轮特性参数等,可使工件表层产生强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削强化 小切深 表面完整性 表面硬度 残余应力
下载PDF
考虑单磨粒作用的砂带磨削机理模型 被引量:5
11
作者 齐俊德 陈冰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20,共8页
针对磨削过程中材料的定量去除问题,从微观单磨粒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弹塑性变形、赫兹接触以及概率统计等理论及方法,构建砂带磨削的材料去除机理模型。首先,分析磨削过程中单个磨粒在工件不同变形阶段的材料去除机理,并根据试验计算结... 针对磨削过程中材料的定量去除问题,从微观单磨粒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弹塑性变形、赫兹接触以及概率统计等理论及方法,构建砂带磨削的材料去除机理模型。首先,分析磨削过程中单个磨粒在工件不同变形阶段的材料去除机理,并根据试验计算结果对该磨削过程进行简化,给出单磨粒受力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基于磨粒数目与出刃高度分布函数,运用概率统计理论建立微观磨粒与宏观磨削压力平衡方程,求解磨粒切入深度分布函数;再结合单磨粒材料去除体积,用积分运算构建总体材料去除模型;最后通过机器人磨削平台进行TC4合金曲面磨削试验得到材料最大去除深度。结果表明:材料最大去除深度随磨削压力和砂带线速度增大而增大,随砂带进给速度增大而减小;且理论模型的理论预测值与试验值比较,其最大相对误差为17.66%,平均相对误差为10.55%,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带磨削 微观磨粒 切入深度 平衡方程
下载PDF
砂轮周边磨削参数对快速点磨削加工精度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仇健 巩亚东 +1 位作者 张延成 刘枫 《精密制造与自动化》 2008年第4期19-21,共3页
重点研究了CBN超薄砂轮在快速点磨削过程中的倾斜角和偏转角对砂轮周边接触宽度以及磨削区内任意一点的切削深度的影响情况。建立了砂轮周边接触宽度模型,进而研究磨削转角对砂轮周边接触宽度的影响情况。针对磨削区内距离切削深度最大... 重点研究了CBN超薄砂轮在快速点磨削过程中的倾斜角和偏转角对砂轮周边接触宽度以及磨削区内任意一点的切削深度的影响情况。建立了砂轮周边接触宽度模型,进而研究磨削转角对砂轮周边接触宽度的影响情况。针对磨削区内距离切削深度最大点任意高度的一点,对该点的切削深度受砂轮倾斜角和偏转角的影响情况进行了研究,建立几何模型,得出该点切削深度的数学公式。为点磨削过程中设置合适的倾斜角和偏转角,以便控制磨削处在理想的状态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点磨削 超高速磨削 切削深度 接触宽度
下载PDF
硅片纳米磨削过程中磨粒切削深度的测量 被引量:2
13
作者 霍凤伟 康仁科 +2 位作者 赵福令 金洙吉 郭东明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9-73,共5页
分析了硅片纳米磨削过程中磨粒切削深度的特点,采用基于扫描白光干涉原理的三维表面轮廓仪对磨削后硅片表面的磨削沟槽的深度和宽度进行了测量,进而对磨削沟槽的深度和未变形切屑的横截面的宽高比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采用硅片... 分析了硅片纳米磨削过程中磨粒切削深度的特点,采用基于扫描白光干涉原理的三维表面轮廓仪对磨削后硅片表面的磨削沟槽的深度和宽度进行了测量,进而对磨削沟槽的深度和未变形切屑的横截面的宽高比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采用硅片自旋转磨削方法对硅片进行纳米磨削时,参与切削的磨粒数量极少,起主要切削作用的磨粒只占有效磨粒数量的一小部分,此部分磨粒的切削深度大于砂轮的切削深度,甚至可达后者的2倍;未变形切屑的截面为三角形,其宽高比在21~153之间,平均值为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片 纳米磨削 磨粒切削深度 未变形切屑厚度 未变形切屑宽高比
下载PDF
SiC工件ELID磨削性能 被引量:3
14
作者 肖强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2-63,80,共3页
通过ELID(在线修整砂轮)磨削方法对SiC进行磨削试验,从材料去除机理、砂轮粒度的选择、切削深度等方面探讨了SiCELID磨削参数的选择。实验表明:砂轮粒度、切削深度对加工质量影响较大,在磨削效率和加工工件的表面质量等因素的综合分析... 通过ELID(在线修整砂轮)磨削方法对SiC进行磨削试验,从材料去除机理、砂轮粒度的选择、切削深度等方面探讨了SiCELID磨削参数的选择。实验表明:砂轮粒度、切削深度对加工质量影响较大,在磨削效率和加工工件的表面质量等因素的综合分析基础上,找到优化的工艺参数,使效率和精度达到最高。在本试验条件下,用粒度为W3.5的金刚石砂轮磨削20min,表面粗糙度可达到0.023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ID磨削 材料去除机理 切削深度 粒度
下载PDF
圆锥滚子定姿态贯穿式超精研油石磨刃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薛进学 杨柏松 贾松阳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44-1249,共6页
基于超精研过程中圆锥滚子与油石接触的几何特点及磨削原理,建立数学模型包括单位面积动态有效磨刃数模型和整体动态有效磨刃数模型,估计参数取值并用MATLAB运行模型,分析关键因素对磨刃分布的影响。超精研区不断变化的滚子半径是引起... 基于超精研过程中圆锥滚子与油石接触的几何特点及磨削原理,建立数学模型包括单位面积动态有效磨刃数模型和整体动态有效磨刃数模型,估计参数取值并用MATLAB运行模型,分析关键因素对磨刃分布的影响。超精研区不断变化的滚子半径是引起磨刃数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受到滚子与油石径向接触弧长的影响,单位面积动态有效磨刃分布与整体动态有效磨刃分布完全不同;油石振荡频率对整体磨刃分布的影响最明显。若考虑磨削深度随滚子与油石接触面积的变化而变化,可以得到理想的"对号"形磨刃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锥滚子 油石 定姿态贯穿式超精研 动态有效磨刃数 磨削深度
下载PDF
基于切深模型的汽车曲轴轴颈巴厘线磨削精度控制
16
作者 李静 高华钰 +2 位作者 沈南燕 黄海涛 方明伦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99-206,共8页
汽车曲轴作为发动机关键零件,其主轴颈、连杆颈巴厘线的磨削精度对发动机性能有较大影响。切入磨削过程中,成形砂轮轮廓将直接反映在曲轴轴颈上,因此研究了基于砂轮修整切深模型的成形砂轮廓形修整误差在线测量及补偿方法,通过控制砂轮... 汽车曲轴作为发动机关键零件,其主轴颈、连杆颈巴厘线的磨削精度对发动机性能有较大影响。切入磨削过程中,成形砂轮轮廓将直接反映在曲轴轴颈上,因此研究了基于砂轮修整切深模型的成形砂轮廓形修整误差在线测量及补偿方法,通过控制砂轮廓形修整精度来保证曲轴轴颈巴厘线的磨削精度。采用声发射传感器搭建了砂轮修整过程监测系统,建立了砂轮圆弧修整过程中任意位置的声发射信号均方根值与修整切深的数学模型。通过构建切深模型参数与修整进给速度和修整圆弧中凸量的函数关系,得到了砂轮圆弧修整变参数切深模型,提高了切深模型的准确性。在此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砂轮廓形修整误差补偿策略及实现流程。试验证明:采用变参数切深模型可以准确获得砂轮实际修整廓形,定量评定砂轮廓形修整误差,并且修整误差补偿策略能够有效地保证巴厘线廓形磨削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厘线 砂轮修整 切深模型 参数辨识 声发射信号
下载PDF
外圆磨削砂轮径向磨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侯江华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05年第6期10-11,共2页
从理论上分析了在纵向外圆磨削过程中砂轮的磨损特点,得出了砂轮径向磨损的计算公式。
关键词 纵向磨削 磨损值 磨削深度 径向磨损
下载PDF
砂带纵磨中设定切深对磨削过程影响的研究
18
作者 吴永国 《辽宁工学院学报》 1994年第4期21-23,共3页
分析了设定切深对有效切深、磨削力、功耗、切入率、残留率及磨削刚度等的影响,并通过试验给出了经验公式,进而深入分析了砂带磨削机理并得出了在给定的磨削条件下,最佳设定切深为80~100μm时,磨削最为轻快。
关键词 砂带磨削 设定切深 切入率 残留率 磨削刚度
下载PDF
基于SPH法的钢轨打磨单颗磨粒磨削仿真 被引量:5
19
作者 商维 王文健 +1 位作者 郭俊 刘启跃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CAS 2016年第3期54-59,64,共7页
为研究钢轨打磨过程中材料的去除机理,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PH)的方法,仿真模拟钢轨打磨过程中单颗磨粒的切削过程,分析单颗磨粒几何形状、切削深度、负前角对打磨磨削过程中切削力、切削力比的变化规律及工件材料应力、变形情况的... 为研究钢轨打磨过程中材料的去除机理,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PH)的方法,仿真模拟钢轨打磨过程中单颗磨粒的切削过程,分析单颗磨粒几何形状、切削深度、负前角对打磨磨削过程中切削力、切削力比的变化规律及工件材料应力、变形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单颗磨粒的推挤作用,工件材料流动后形成毛刺和磨屑,而棱锥形磨粒可以获得较好的磨削加工表面;切削力随磨粒切削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磨粒负前角增大时,切削力和切削力比都随之增大,且负前角越大磨屑呈越明显的锯齿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打磨 SPH法 磨粒几何形状 负前角 切削深度
下载PDF
缓进深切磨削钛基复合材料磨削温度的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申龙 丁文锋 +2 位作者 李征 肖红 王训扬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CAS 2016年第4期44-48,共5页
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PTMCs)是具有高强度、高硬度和良好耐热性的新型金属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针对PTMCs材料极易发生的磨削烧伤问题,开展PTMCs材料的缓进深切磨削研究,对磨削过程中磨削温度和工件表面形貌的... 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PTMCs)是具有高强度、高硬度和良好耐热性的新型金属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针对PTMCs材料极易发生的磨削烧伤问题,开展PTMCs材料的缓进深切磨削研究,对磨削过程中磨削温度和工件表面形貌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利用有限元温度仿真的方法,研究缓进深切磨削PTMCs传入工件的热量比例。结果显示:缓进深切磨削PTMCs过程中,磨削深度大于0.6mm时容易发生烧伤;当工件材料表面发生严重烧伤时会产生裂纹;随着磨削深度增大,加工表面形貌逐渐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进深切磨削 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 磨削温度 表面形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