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ffects of the identity of shrub species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diversity of ground arthropods in a sandy desert ecosystem of northwestern China 被引量:4
1
作者 JiLiang Liu WenZhi Zhao FengRui Li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4年第6期587-596,共10页
Shrub is an important factor on structuring ground arthropod communities in desert ecosystems. In this study, in order to determine how shrubs and their species influence ground arthropod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a sa... Shrub is an important factor on structuring ground arthropod communities in desert ecosystems. In this study, in order to determine how shrubs and their species influence ground arthropod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a sandy desert scrubland dominated by two different shrub species, Calligonum mongolicum and Nitraria sphaerocarpa, the ground arthropods were sampled with pitfall traps during spring, summer and autumn. At the community level, total arthropod abundance was shown to be significantly higher under shrubs than in intershrub bare areas in spring; similar patterns occurred in terms of the richness of arthropod groups in the spring and over three seasons, suggesting season-specific shrub presence effects on arthropod activity. In addition, more arthropods were found under N. sphaerocarpa shrubs than under C. rnongolicum shrubs in autumn, suggesting season-specific effects of shrub species of arthropod activity, whereas more arthropods taxa were captured under C. mongoIicum than N. sphaerocarpa. At the trophic group level, the abundances of predator and herbivore arthropods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under shrubs than in intershrub bare habitats, whereas herbivore arthropods were more abundant under N. sphaerocarpa than C. rnongolicum, and an opposite rule was detected for predator arthropods At the family level, the mean abundances of Carabidae, Curculionidae, Gnaphosidae and Lycosida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shrub microhabitats than in the intershrub bare habit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habitats on the mean abundances of Formicidae and Tenebrionidae. The study results suggested that shrub presence and shrub species variation are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ground arthropod assemblages in this desert ecosystem, but the responses of ar- thropods differed among trophic and taxonomic grou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ihe River Basin sandy desert ecosystem ground arthropods SHRUB shrub species
下载PDF
Ground-active arthropod responses to rainfall-induced dune microhabitats in a desertified steppe ecosystem,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LIU Rentao ZHU Fan Yosef STEINBERGER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6年第4期632-646,共15页
Different microhabitats along dune slope were found to affect the distribution of plant performances and soil properties in desertified ecosystems. However, the ground-active arthropod responses to rainfall-induced du... Different microhabitats along dune slope were found to affect the distribution of plant performances and soil properties in desertified ecosystems. However, the ground-active arthropod responses to rainfall-induced dune microhabitats were largely unknown in desertified regions. At dune top, midslope and bottom, ground-active arthropods were sampled by the method of pitfall traps in addition to the herbaceous and soil measurements during spring, summer and autumn from 2012 to 2013. Ground-active arthropod had a strong dynamics in time, seasonally and yearly in responses to rainfall-induced dune microhabitats and the variations were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ose of soil and herbaceous properties. The abundance distribution of dominant taxa (i.e. Melolonthidae, Carabidae, Glaphyridae, Tenebrionidae and Formicidae families) among dune microhabitats was similar between seasons within the same year, whereas they differed markedly between two sampling years with varying rainfall patterns. A significant (P〈0.05) difference in total abundance, taxa richness and Shannon index among dune microhabitats was found only in certain season time, particularly in 2013; however, no significant (P〉0.05) differences were found among dune microhabitats when averaged on three sampling seasons within the year of either 2012 or 2013. In all, the taxonomical structure differed considerably from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in ground-active arthropod response to rainfall-induced dune microhabitat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axonomical groups among dune microhabitats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inter-annual rainfall changes, whereas that of community structure was affected by both intra- and inter-annual rainfall changes in desertified eco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active arthropod spatial distribution desertified region dune microhabitat rainfall change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人工固沙植被演替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分布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敏 刘任涛 +3 位作者 曾飞越 吉雪茹 方进 赵文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8-439,共12页
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选取2、5、8、34 a和57 a的不同年限人工固沙植被区为研究样地,以流动沙地为对照,利用陷阱诱捕法调查了不同样地地面节肢动物的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特征,阐明了固沙植被区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对植被演替的响应规律。结果... 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选取2、5、8、34 a和57 a的不同年限人工固沙植被区为研究样地,以流动沙地为对照,利用陷阱诱捕法调查了不同样地地面节肢动物的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特征,阐明了固沙植被区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对植被演替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此次调查共获得地面节肢动物15685头,隶属于15目40科44个类群。随固沙年限的增加,地面节肢动物优势类群数基本无变化,常见类群数和稀有类群数分别增加了0.5—2.5倍和0.25—2.75倍;捕食性、植食性和杂食性地面节肢动物类群数均呈上升趋势,分别增加了0.5—3倍、0.2—4.2倍和0.3—1.67倍。(2)地面节肢动物总个体数表现为8 a和57 a固沙植被区显著高于流动沙地(P<0.05),分别是流沙地的3.85倍和3.03倍;类群数和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57 a和34 a固沙植被区显著高于其他年限固沙植被区(P<0.05),且57 a固沙植被区地面节肢动物类群数显著高于34 a固沙植被区(P<0.05)。(3)草本植物密度、土壤有机碳和灌木高度是影响固沙植被区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分布的主要因子,解释率分别为48.1%、25.2%和9.1%。草本密度、土壤有机碳与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类群数和多样性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灌木高度与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类群数和多样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所述:地面节肢动物对固沙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环境条件的选择和适应性不同。流动沙地经人工固沙后,可以提高地面节肢动物的多样性,且34 a固沙时间是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保持相对稳定的关键时间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格里沙漠 植被恢复 地面节肢动物 多样性保护
下载PDF
祁连山国家公园煤矿修复对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冯怡琳 杨竟艺 +4 位作者 王永珍 赵文智 辛未冬 袁虹 刘继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75-1587,共13页
高寒山区煤矿覆土回填和种植草本植物能够快速改善环境,强烈影响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地表节肢动物对煤矿修复的响应还会因海拔及放牧扰动强度的变化而异。选择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中部西营河和东大河保护站煤矿修复区和... 高寒山区煤矿覆土回填和种植草本植物能够快速改善环境,强烈影响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地表节肢动物对煤矿修复的响应还会因海拔及放牧扰动强度的变化而异。选择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中部西营河和东大河保护站煤矿修复区和毗邻草地(对照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陷阱法调查煤矿修复区及对照区地表节肢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化,解析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及关键类群对煤矿修复的响应模式,确定影响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变化的关键要素。结果表明,煤矿修复缩小了修复区和对照区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差异,但煤矿修复区和对照区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明显不同并存在地域差异。西营河煤矿修复显著提高了地表节肢动物活动密度,而东大河保护站煤矿修复导致地表节肢动物活动密度略有降低,地表节肢动物类群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变化与活动密度相反。主要地表节肢动物科对煤矿矿区修复的响应模式不同并存在区域差异,西营河保护站煤矿修复显著提高了平腹蛛科、微蛛亚科和隐翅虫科的活动密度,但显著降低了硬体盲蛛科和象甲科的活动密度;东大河保护站煤矿修复显著提高了步甲科活动密度,但降低了蚁科和狼蛛科的活动密度。pRDA排序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和全氮含量解释了西营河保护站煤矿修复区和对照区20.8%的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变异;草本地上生物量和海拔高度解释了东大河保护站煤矿修复区和对照区24.3%的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变异。总之,高寒山区人工覆土和植被建设引起的植被和土壤环境变化强烈影响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地表节肢动物对煤矿修复的响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可以指示和评估煤矿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国家公园 煤矿矿区 生态修复 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 指示种
下载PDF
不同田边植草带对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5
作者 刘仟龙 罗林华 +6 位作者 孙傲 张海芳 王慧 张艳军 杨殿林 张成龙 赵建宁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3-1022,共10页
在耕地边缘构建植草带有利于提升农田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功能。为探究田边植草带对地表节肢动物的影响及其建植方法,本研究以华北集约化农田为研究区,设置了由不同植物物种组成(分别为2、4、6种和8种植物组合)的人工植草带,通过陷... 在耕地边缘构建植草带有利于提升农田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功能。为探究田边植草带对地表节肢动物的影响及其建植方法,本研究以华北集约化农田为研究区,设置了由不同植物物种组成(分别为2、4、6种和8种植物组合)的人工植草带,通过陷阱法采集地表节肢动物并探究其群落结构特征对不同植物组合的响应。结果表明:本研究中地表节肢动物的优势类群为鼠妇、蜘蛛、蟋蟀和山蛩虫,其中鼠妇为最主要的节肢动物类群,数量占总数的52.06%,而人工植草带中鼠妇的数量及相对丰度均高于荒地和农田处理;与农田对照处理(CKN)相比,人工种植的植草带显著增加了地表节肢动物的多度和类群数,其中6种植物组合(T6)处理和8种植物组合(T8)处理的地表节肢动物的多度与类群数显著高于4种和2种植物组合处理(T4和T2);对地表节肢动物营养功能群分析发现,人工植草带显著提高了地表节肢动物各个营养功能群的数量,特别是食碎屑类动物和捕食类动物,其中T6处理和T8处理的食碎屑类动物分别为荒地处理(CKH)的3.9倍和4.9倍,为CKN处理的6.3倍和7.9倍,而T6处理的捕食类动物分别为CKH和CKN处理的1.6倍和1.9倍;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地表植被大多数生物多样性特征都与地表节肢动物的多度和类群数呈正相关,其中植被的盖度、地上生物量和物种数与地表节肢动物的类群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植被的多度与地表节肢动物的多度呈负相关,植被的盖度与地表节肢动物的多度不相关。总体而言,在华北地区,构建人工植草带显著增加了地表节肢动物的丰度和丰富度,能够涵养更多的节肢动物,特别是食碎屑动物和捕食类动物,有利于提升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功能和生物控害功能。在四种人工建植的植物组合处理中,按照6种植物组合和8种植物组合建植的田边植草带更有利于华北地区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的建立和农田生态系统功能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作物生境 田边植草带 集约化农田 地表节肢动物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半干旱沙地草场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对封育措施的响应 被引量:13
6
作者 刘任涛 李学斌 +2 位作者 辛明 马琳 刘凯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6-74,共9页
以宁夏盐池国家级草原资源生态监测站为依托,选择荒漠草原典型冰草植被类型的封育(5年)与未封育样地对地面节肢动物、植物以及土壤性质进行了调查,同时分析了地面节肢动物对封育后植物和土壤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封育对地表植被和土壤... 以宁夏盐池国家级草原资源生态监测站为依托,选择荒漠草原典型冰草植被类型的封育(5年)与未封育样地对地面节肢动物、植物以及土壤性质进行了调查,同时分析了地面节肢动物对封育后植物和土壤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封育对地表植被和土壤性质均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尤其是植物个体数、高度和盖度以及生物量封育样地显著高于未封育样地(P<0.05)。调查样地共捕获地面节肢动物7目26科28个类群;封育围栏内外共有的优势类群为拟步甲科琵甲属,共有的常见类群有13个类群,共有类群数占总类群数的50%。并且,地面节肢动物对封育亦产生了积极的响应,动物群落个体数、类群数和多样性封育样地均高于未封育样地,但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荒漠草原短期封育(5年)对地表植被和地面节肢动物具有不同的生态效应。相关分析表明,地面节肢动物类群数和Shannon指数均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优势度指数与土壤容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土壤容重是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封育内外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且不同地面节肢动物类群对封育内外生境的选择性而表现出不同的响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地面节肢动物 群落结构 封育 放牧
下载PDF
地面节肢动物营养类群对土地覆被变化和管理扰动的响应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锋瑞 刘继亮 +3 位作者 化伟 牛瑞雪 刘七军 刘长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4169-4181,共13页
近几十年来,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大面积天然沙质草地被转变为农田和防风固沙人工林,然而目前尚缺乏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管理措施对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影响的系统研究。以天然沙质草地转变为的人工梭梭灌木林、人工杨树林... 近几十年来,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大面积天然沙质草地被转变为农田和防风固沙人工林,然而目前尚缺乏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管理措施对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影响的系统研究。以天然沙质草地转变为的人工梭梭灌木林、人工杨树林、人工樟子松林和农田为研究对象,以天然草地为对照,通过对5种样地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的调查及非生物环境因子的测定,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系统探讨了土地覆被和管理强度(天然草地和人工梭梭林实施零管理、杨树和樟子松人工林实施灌溉管理、农田实施灌溉和施肥管理)变化对地面节肢动物营养类群组成、数量和物种丰富度的影响。主要结果是:(1)在干旱环境下,单纯改变土地覆被并不会导致土壤环境的显著变化,而高强度的管理扰动加速了土壤环境的演变过程。(2)不同土地覆被和管理措施对营养类群组成及其数量和丰富度的调控作用不同,将天然草地转变为杨树和樟子松人工林和农田后,显著提高了捕食性和植食性类群的比例,降低了‘腐食性+杂食性’类群的比例;转变为人工梭梭林后显著降低了3种营养类群的数量;转变为人工杨树林后显著降低了‘腐食性+杂食性’类群数量;转变为人工樟子松林后显著增加了植食性类群数量而降低了其它类群的数量;转变为农田后显著增加了植食性类群数量而降低了‘腐食性+杂食性’类群数量。(3)影响捕食性动物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是地面温度、土壤硝态氮和田间持水量,影响植食性动物分布的关键因子是土壤粘粉粒、土壤硝态氮、土壤容重和pH值,影响‘腐食性+杂食性’动物分布的关键因子是地面温度和田间持水量。主要结论是:土地覆被变化与管理措施相互作用对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组装过程及其多样性形成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尽管其相对重要性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管理扰动 地面节肢动物 营养类群 生物多样性维持 多变量分析
下载PDF
黑河中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地面节肢动物对土壤盐渍化的响应 被引量:14
8
作者 刘继亮 李锋瑞 +3 位作者 牛瑞雪 刘七军 秦彧 刘长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42-1252,共11页
在甘肃河西走廊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区,天然沙质草地被相继转变为农田和防风固沙人工林,但目前尚缺乏不同土地利用/管理方式下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对土壤盐渍化响应的系统研究。以天然沙质草地转变的人工梭梭灌木林、人工杨树林、人工樟... 在甘肃河西走廊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区,天然沙质草地被相继转变为农田和防风固沙人工林,但目前尚缺乏不同土地利用/管理方式下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对土壤盐渍化响应的系统研究。以天然沙质草地转变的人工梭梭灌木林、人工杨树林、人工樟子松林和农田为研究对象,以天然草地为对照,基于5种研究样地表层土壤盐分及其组成和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的观测数据,采用RDA(Redundancy analysis)排序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管理方式下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量和类群丰富度对土壤盐分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主要结果为:(1)土地利用变化与管理措施相互作用驱动了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的演变过程,天然草地植被转变为人工林和农田20多年后,显著降低了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的数量而对类群丰富度无显著影响。(2)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的变化受土壤pH、Na+、Mg2+、Cl-离子的共同影响,其中土壤pH、Na+和Mg2+离子对动物群落变化的贡献率最大,是关键生态因子。(3)动物个体数量随土壤pH的增加而增加,随Mg2+、Cl-离子浓度的增加而下降。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土壤盐分环境改变是驱动地面节肢动物群落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 土地利用变化 管理扰动 土壤盐渍化 地面节肢动物 多变量分析
下载PDF
茂兰喀斯特森林湿地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11
9
作者 兰洪波 冉景丞 +3 位作者 王万海 姚正明 蒙惠理 李河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83-487,共5页
2014年5—10月,对茂兰喀斯特森林湿地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手拣法、陷阱法对获得的地表节肢动物进行分离、分类。结果显示,采集的4 777只地表节肢动物隶属9纲26目27类,其中优势类群3类(蜘蛛目、鞘翅目和膜翅目),常见类... 2014年5—10月,对茂兰喀斯特森林湿地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手拣法、陷阱法对获得的地表节肢动物进行分离、分类。结果显示,采集的4 777只地表节肢动物隶属9纲26目27类,其中优势类群3类(蜘蛛目、鞘翅目和膜翅目),常见类群15类,稀有类群9类。各湿地地表节肢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无显著差异(P>0.05)。多样性分析表明,地表节肢动物群落个体数、类群数和丰富度指数最大值均出现在洞弓沼泽湿地,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板寨溶洞湿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节肢动物 群落 多样性 喀斯特森林湿地
下载PDF
荒漠草原区柠条林地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对补播牧草和平茬措施的响应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任涛 杨新国 +3 位作者 柴永青 杨明秀 朱凡 李淑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8-84,共7页
以荒漠草原区25年龄人工柠条林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未平茬未补播(对照)、非平茬补播、平茬非补播与平茬兼补播处理柠条林地中地面节肢动物类群数和生物量,结合功能群划分,分析了柠条平茬和林带间补播牧草及其交互作用对柠条林地地面节肢... 以荒漠草原区25年龄人工柠条林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未平茬未补播(对照)、非平茬补播、平茬非补播与平茬兼补播处理柠条林地中地面节肢动物类群数和生物量,结合功能群划分,分析了柠条平茬和林带间补播牧草及其交互作用对柠条林地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查样地共捕获地面节肢动物11目31科34个类群,划分为5种不同营养功能群:植食性、捕食性、腐食性、尸食性和杂食性,其中植食性动物是荒漠草原区人工柠条林地地面节肢动物区系的主要组成部分。非平茬补播处理可以显著增加植食性动物的生物量(P<0.05);平茬非补播处理可以显著增加植食性动物的生物量(P<0.05)、捕食性(P<0.05)和杂食性动物的类群数(P<0.01);平茬兼补播处理显著提高植食性和捕食性动物的生物量(P<0.05)。研究表明,荒漠草原区对柠条林地进行平茬和补播可以丰富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数量和提高食物网的复杂性,有利于促进沙化草地生态系统有效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人工林 地面节肢动物 功能群 补播 平茬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玉-豆轮作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及其营养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朱新玉 刘洁 +1 位作者 贺振 吴东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7242-7253,共12页
为阐明长期不同耕作方式对轮作种植模式黑土农田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及其营养结构的影响,2015年5月至9月间,利用陷阱法对连续13年玉米大豆轮作模式的定位试验站三种耕作方式(免耕、垄作、秋翻)的地表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动物1... 为阐明长期不同耕作方式对轮作种植模式黑土农田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及其营养结构的影响,2015年5月至9月间,利用陷阱法对连续13年玉米大豆轮作模式的定位试验站三种耕作方式(免耕、垄作、秋翻)的地表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动物1002只,隶属于3纲11目29科37个类群,凹唇蚁、玉米毛蚁和直角通缘步甲为优势类群。免耕(NT,no tillage)有利于增加蜘蛛类群密度,垄作(RT,ridge tillage)和秋翻(MP,mould board plough)显著增加了玉米毛蚁密度。耕作方式仅对群落密度有显著影响显著影响(P<0.05),而大豆不同生育阶段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特征(P<0.05; P<0.001)。长期玉米大豆轮作种植的地表节肢动物群落营养功能群在不同耕作方式中所占比例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NT、RT)更有利于捕食性和植食性动物的生存和繁殖,常规耕作(MP)则是杂食性动物占据优势,明显呈现对不稳定环境的适应。大豆不同生育期,各功能群的个体数与类群数的动态变化不尽一致,不具有明显的规律性。研究结果表明,免耕轮作对维持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内部物种间的关系及其营养结构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保护性耕作和轮作种植模式相结合可维持农田生态系统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类群 保护性耕作 地表节肢动物 轮作 黑土
下载PDF
棉田及其邻作田地表节肢动物天敌的季节动态 被引量:12
12
作者 胡雅辉 郭建英 +1 位作者 万方浩 尉文彬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1-108,共8页
运用陷阱法对小麦/玉米-棉花、苜蓿-棉花、棉花-棉花3种交错带的棉田及其邻作田共6种类型田块的地表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抽样调查,研究地表天敌物种组成、数量及多样性的季节动态。结果表明:与不同作物邻作的棉田中,每个陷阱全年收集到... 运用陷阱法对小麦/玉米-棉花、苜蓿-棉花、棉花-棉花3种交错带的棉田及其邻作田共6种类型田块的地表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抽样调查,研究地表天敌物种组成、数量及多样性的季节动态。结果表明:与不同作物邻作的棉田中,每个陷阱全年收集到的物种数差异显著,以与小麦/玉米邻作的棉田物种最丰富,为13.3种,与苜蓿邻作和棉棉邻作棉田的物种数分别为10.4和11.7种;每个陷阱全年收集的天敌个体数差异亦显著,以棉棉邻作棉田的最少,平均50.1头,与小麦/玉米和苜蓿邻作棉田分别为75.1和77.6头。3种邻作方式下,棉田地表天敌数量在4月中旬至8月中下旬均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波动,8月底至9月底则呈波动上升趋势。棉田及其邻作苜蓿田或小麦/玉米田天敌数量的季节性波动趋势基本一致,棉田与其邻作田之间地表节肢动物天敌存在迁移。综合6类型田块地表节肢天敌功能团的数量动态,蜘蛛类在各类型田块中长期是优势天敌功能团,尤以6、7、8月数量更大;隐翅甲是次优势天敌功能团。对6类型田块地表节肢天敌的群落特征分析表明,天敌功能团多样性指数H’与物种多样性指数H’显著相关,可用天敌功能团多样性指数H’代替物种多样性指数H’研究天敌群落特征;节肢动物天敌功能团优势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与物种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并不完全显著相关。对地表节肢动物天敌群落特征的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与小麦/玉米邻作、棉棉邻作的两块棉田地表节肢动物天敌群落较为相似;与苜蓿邻作的棉田较为特殊,其多样性指数H’最低(1.425),优势度指数D最高(0.473),均匀度指数J最低(0.7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陷阱法 地表 节肢动物 天敌 功能团 迁移 多样性
下载PDF
宁夏荒漠草原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季节动态特征 被引量:13
13
作者 刘任涛 郗伟华 朱凡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6-135,共10页
以宁夏荒漠草原封育草地生境为研究对象,于2012和2013年的春、夏、秋3个季节,利用国际通用的陷阱诱捕法,调查了年内季节和年际间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其结构变化特征,旨在分析宁夏荒漠草原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其时间动态变化特征... 以宁夏荒漠草原封育草地生境为研究对象,于2012和2013年的春、夏、秋3个季节,利用国际通用的陷阱诱捕法,调查了年内季节和年际间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其结构变化特征,旨在分析宁夏荒漠草原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其时间动态变化特征。调查共获得地面节肢动物2纲12目50科52个类群,其中优势类群为鳃金龟科,亚优势类群为蚁科,两者占总个体数的47.34%;常见类群包括13个类群,占总个体数的41.95%;稀有类群包括37个类群,占总个体数的10.71%。结果显示,地面节肢动物类群组成年内不同季节间和年际间均差别较大,反映了地面节肢动物对微生境变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年内不同季节间和年际间均差别较大,并且地面节肢动物与地表植被的个体数季节分布格局不同。特别是2013年,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与地表草本个体数的季节分布呈相反变化关系。但是,地面节肢动物类群数和生物量的季节分布格局呈现出相对稳定性,年际间分布差别较小,而年内季节间分布差异较大。研究表明,宁夏荒漠草原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和个体数分布格局年内、年际间均变化较大,并且与地表植被呈现不同的响应规律。但地面节肢动物类群数和生物量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季节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地面节肢动物 季节动态 分布格局
下载PDF
荒漠草原区人工柠条林地面节肢动物群落月动态变化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任涛 朱凡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6-304,共9页
以荒漠草原区6,15,24和36年生人工柠条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陷阱诱捕法调查了每个林地5-9月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分布,揭示了地面节肢动物群落月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林龄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获得5 纲13目62科... 以荒漠草原区6,15,24和36年生人工柠条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陷阱诱捕法调查了每个林地5-9月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分布,揭示了地面节肢动物群落月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林龄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获得5 纲13目62科72类群,按照食性差异划分为捕食性、植食性、腐食性、粪食性和杂食性以及寄生性6 个营养功能群。步甲科、鳃金龟科以及拟步甲科(主要包括琵甲属、漠甲属和鳖甲属)是优势类群,其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46.71%。2)从5月到6月,每个柠条林地除已有植食性和杂食性类群外开始出现腐食性类群,7月只在36年林地开始出现捕食性优势类群,而8-9月每个林地均开始出现捕食性类群。随着林龄的增加,地面节肢动物食物网结构趋于复杂。3)6年生林地优势类群高峰期出现在9月,而在15年生林地出现在6和9月,24年生林地出现在6,8和9月,36年生林地优势类群高峰期出现在6,7,8和9月。随着林龄的增加,地面节肢动物优势类群月分布趋于稳定。4)6年生林地的最大类群密度以5和9月最高,8月最低;从15到24年林地逐步转变为5月最高而其他月份相对较低的模式;而到36年林地转变为5月最高,8月次之,而其他月份相对较低的模式。不同年龄林地对地面节肢动物群落个体数和丰富度的影响以8和9月影响最大,5-7月影响较小。5)研究表明,6~24年生柠条林地面节肢动物群落月动态波动剧烈,36年生柠条林地面节肢动物群落月动态趋于相对稳定,食物网结构趋于复杂。其中,8和9月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受到柠条年龄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人工林 地面节肢动物 月动态 林龄
下载PDF
流动沙地人工种植灌丛对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与功能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任涛 朱凡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1-98,共8页
【目的】调查不同林龄灌丛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分析柠条灌丛林固沙过程对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与功能群结构的影响规律,并以周围封育草地为对照,基于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与功能群结构辨析柠条灌丛对流动沙地的固定恢复效果,为生物多样性... 【目的】调查不同林龄灌丛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分析柠条灌丛林固沙过程对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与功能群结构的影响规律,并以周围封育草地为对照,基于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与功能群结构辨析柠条灌丛对流动沙地的固定恢复效果,为生物多样性恢复、人工灌丛林管理、沙漠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宁夏盐池选择流动沙地,以6,15和36年生柠条灌丛林为研究样地,以周围邻近封育草地为对照,利用陷阱诱捕法,调查不同林龄灌丛样地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与结构特征,结合功能群划分分析不同林龄灌丛样地间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结构(捕食性和植食性)的变化规律。【结果】1)地面节肢动物优势类群包括蠼螋科、拟步甲科和鳃金龟科,其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78.84%,常见类群包括7个类群,其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15.23%;其他26个类群为稀有类群,其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5.93%。不同类型生境样地中地面节肢动物类群个体数分布均存在显著差异性,例如,长奇盲蛛科、狼蛛科、泥蜂科主要生存于灌丛生境中,而步甲科主要生存于流动沙地生境中。2)流动沙地柠条灌丛定居6年后,地面节肢动物总个体数以及功能群(捕食性和植食性)个体数均急剧下降(P〈0.05),而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以及功能群丰富度均显著增加(P〈0.05)。相对于流动沙地,6,15,36年生灌丛林地和封育草地的地面节肢动物总个体数、捕食性和植食性功能群的个体数分别下降了79%~95%,83%~95%和72%~95%,而丰富度、Shannon指数、捕食性和植食性功能群的丰富度分别增加了0.6~1.4倍、1.0~2.0倍、0.2~1.0倍和1.0~2.0倍。3)在柠条灌丛固沙过程中,不同年龄灌丛林地的地面节肢动物总个体数以及功能群个体数变化较小(P〉0.05),并与封育草地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但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随着林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大(P〈0.05),分别在15年和36年灌丛接近封育草地水平,36年生灌丛林地呈现出最高值。4)在柠条林固沙进程中,捕食性和植食性类群丰富度亦随着林龄增加而显著增多(P〈0.05)。6年生灌丛二者均接近于封育草地水平,但植食性类群丰富度在15年生灌丛林地达到最高值,捕食性类群丰富度在36年生灌丛林地达到最高值。捕食性和植食性类群间营养关系表现为从流动沙地到柠条灌丛林地变化较大,而受到柠条灌丛林固沙过程以及恢复方式的影响较小,其中植食性类群所占比重高于捕食性类群。【结论】流动沙地人工种植灌丛可以快速恢复地面节肢动物丰富度和多样性,一旦定居成功后就可以维持草地生态系统营养级关系的相对稳定性。在柠条灌丛生长发育过程中,植食性类群先于捕食性类群的恢复,有利于食物网结构稳定性维持和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与封育自然恢复相比,人工种植柠条灌丛对于沙地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的恢复和保育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节肢动物 人工灌丛 多样性保护 功能群 沙漠化治理
下载PDF
色季拉山冬虫夏草适生地草甸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喻浩 张剑霜 +1 位作者 吴文静 张古忍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56-565,共10页
为了解冬虫夏草适生地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水平,2009年和2010年连续采用陷阱法对色季拉山3类典型的冬虫夏草适生草甸(山坡草甸、林缘草甸和滩地草甸)进行了调查。物种累积曲线和种积丰度估值反映,采集抽样充分。标本由14目、62科、114种... 为了解冬虫夏草适生地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水平,2009年和2010年连续采用陷阱法对色季拉山3类典型的冬虫夏草适生草甸(山坡草甸、林缘草甸和滩地草甸)进行了调查。物种累积曲线和种积丰度估值反映,采集抽样充分。标本由14目、62科、114种组成,3类生境的类群组成相似,但数量分布明显不同,山坡草甸、林缘草甸和滩地草甸的优势类群分别为拟步甲科、蚁科和鳞科。通过各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物种-相对多度分布模型比较可知,滩地草甸的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均低于另外两种生境。分析推测,冬虫夏草适生地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与微生境的热量条件和人为干扰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冬虫夏草 高寒草甸 地表节肢动物 多样性
下载PDF
小兴安岭阔叶混交林距道路边缘不同距离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佳 张蕊 +2 位作者 高梅香 李晓坤 黄金龙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20年第5期85-94,共10页
林区道路分布极其广泛,且会对其边缘生物群落产生重大影响.为探讨距道路边缘不同距离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特征,该实验于2018年6月在丰林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阔叶混交林内未铺设路面的道路边缘采用陷阱法进行取样调查.结果表明:(1)共捕获地... 林区道路分布极其广泛,且会对其边缘生物群落产生重大影响.为探讨距道路边缘不同距离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特征,该实验于2018年6月在丰林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阔叶混交林内未铺设路面的道路边缘采用陷阱法进行取样调查.结果表明:(1)共捕获地表节肢动物2662只,隶属于23个类群;(2)地表节肢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和多样性指数,在距道路边缘不同距离样线上差异不显著;(3)Beta多样性结果表明,地表节肢动物物种组成在距道路边缘不同距离样线上均主要由空间物种转换组成,物种集群镶嵌所占比例较小.该研究表明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随距离保护区内未铺设路面的道路边缘越远呈升高趋势,该实验为地表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林区交通建设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节肢动物 林区道路 多样性 阔叶混交林
下载PDF
荒漠草原区柠条灌丛对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小尺度空间分布的影响
18
作者 刘任涛 朱凡 《生态科学》 CSCD 2015年第2期34-41,共8页
在宁夏盐池沙地以围栏封育柠条灌丛林为研究对象,在距离灌丛0(即灌丛下,S)、1.5(D1)、7.5(D2)、15 m(D3)处分别设置调查样点,采用陷阱诱捕法调查了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小尺度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共捕获地面节肢动物11目4科71个类群。... 在宁夏盐池沙地以围栏封育柠条灌丛林为研究对象,在距离灌丛0(即灌丛下,S)、1.5(D1)、7.5(D2)、15 m(D3)处分别设置调查样点,采用陷阱诱捕法调查了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小尺度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共捕获地面节肢动物11目4科71个类群。在远离灌丛的小尺度空间上,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多度呈现相反变化趋势,分别在距离柠条灌丛7.5 m处达到最低(58%)和最高值(34%),而稀有类群多度低于10%,且呈逐渐降低趋势。优势类群数和常见类群的丰富度均少于7个类群,而稀有类群数均超过25个类群,且波动变化较大,在D1和D2处分别达到最高(44)和最低值(25)。地面节肢动物总个体数表现为灌丛下与灌丛外样点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但远离灌丛的D3显著高于靠近灌丛的D1和D2(p<0.05);总类群数表现为S、D1、D3间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但均显著高于D2(p<0.05)。冗余分析(RDA)表明土壤粗砂和细砂含量是影响地面节肢动物空间分布的土壤因子,其中土壤细砂含量是主导因素。研究表明,柠条灌丛本身对地面节肢动物空间分布的影响范围小于7.5 m,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灌丛对地面节肢动物空间分布的作用逐渐弱化,而在围封条件下远离灌丛(15 m)处封育草地地面节肢动物群落与灌丛下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 地面节肢动物 群落结构 空间尺度 荒漠草原
下载PDF
农业景观动态对林地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侯笑云 宋博 +3 位作者 赵爽 丁圣彦 梁国付 董翠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7659-7668,共10页
以黄河下游典型农区封丘县为研究区,在林地景观中进行地表节肢动物的观测。用物种丰富度和香农多样性指数代表物种多样性,选择代表景观背景的5个竞争模型:生境特性(H1,2012)、基质特性(H2,2012)、生境变化(H3,1984—2012)、基质变化(H4,... 以黄河下游典型农区封丘县为研究区,在林地景观中进行地表节肢动物的观测。用物种丰富度和香农多样性指数代表物种多样性,选择代表景观背景的5个竞争模型:生境特性(H1,2012)、基质特性(H2,2012)、生境变化(H3,1984—2012)、基质变化(H4,1984—2012)和土壤-环境条件(H5,2012)从4个空间尺度上(100,250,350和500 m)进行分析,通过运用基于赤池信息量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的多模型推理(Multi-model Inference,MMI)方法,在R软件里用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GLM)探究了研究区近30年(1984—2012年)景观背景变化对林地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景观背景模型对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具有尺度依赖性。在100 m的尺度下,生境特性(H1)最能够解释香农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但是随着尺度的增加,生境特性变化(H3)在较大(250、350 m和500 m)的尺度对物种丰富度和香农多样性影响最大,而基质特性和土壤-环境条件(H2和H5)的作用不显著。景观背景对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的解释量达到40%。在研究区域,生境特性是表征香农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型推理 赤池信息量准则 地表节肢动物 生物多样性 林地 农业景观
下载PDF
人工固沙植被恢复对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4
20
作者 刘继亮 赵文智 +1 位作者 李锋瑞 潘成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57-1365,共9页
人工绿洲是干旱区主要的自然景观之一,为了维护绿洲稳定而营建的防护林强烈改变地表生态水文过程,进而影响着地上和地下生物多样性。然而,以往的研究对地上植被关注较多,而对土壤动物研究较少。以张掖绿洲外围人工固沙植被群落和天然固... 人工绿洲是干旱区主要的自然景观之一,为了维护绿洲稳定而营建的防护林强烈改变地表生态水文过程,进而影响着地上和地下生物多样性。然而,以往的研究对地上植被关注较多,而对土壤动物研究较少。以张掖绿洲外围人工固沙植被群落和天然固沙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工固沙植被恢复对荒漠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及不同动物类群对植被变化的响应模式。研究表明,天然固沙植被群落转变为人工固沙植被群落显著降低了地表节肢动物数量,但提高了地表节肢动物类群丰富度和多样性,这在5月份表现尤为明显。植被类型对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不同,8月人工柽柳林群落地表节肢动物活动密度、类群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显著高于人工梭梭林群落。人工固沙植被恢复显著降低了适应荒漠环境的拟步甲科甲虫,而蚁科和部分蜘蛛的数量显著增加,它们对人工固沙植被恢复的响应模式不同决定了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规律。此外,研究还发现一些地表节肢动物类群对不同生境具有强烈的指示作用,如拟步甲科等可指示荒漠生境,潮虫科等可指示梭梭林生境,而蠼螋科和狼蛛科等可指示柽柳林生境。综上所述,人工栽植固沙灌木形成的固沙植被群落导致了一些适应荒漠环境的地表节肢动物类群的数量降低,但也为更多的地表节肢动物类群提供了适应栖居环境和充足的食物资源等,从而提高了地表节肢动物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沙植被群落 地表节肢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指示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