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9篇文章
< 1 2 8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tudy of Single Station Inverting the Sea Surface Current by HF Ground Wave Radar Based on Adjoint Assimilation Technology 被引量:2
1
作者 HAN Shuzong YANG Hua +1 位作者 XUE Wenhu WANG Xingchi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3期383-388,共6页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ssimilation technology in an ocean dynamics model and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of inverting the sea surface current in the detection zone by assimilating the sea current radial velocity de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ssimilation technology in an ocean dynamics model and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of inverting the sea surface current in the detection zone by assimilating the sea current radial velocity detected by single station HF ground wave radar in ocean dynamics model. Based on the adjoint assimilation and POM model, the paper successfully inverts the sea surface current through single station HF ground wave radar in the Zhoushan sea area. The single station HF radar inversion results are also compared with the bistatic HF radar composite results and the fixed point measured results by Annderaa current meter. The error analysis shows that acquisition of flow velocity and flow direction data from the single station HF radar based on adjoint assimilation and POM model is viable and the data obtained have a high correlation and consistency with the flow field observed by HF rad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电流 HF 地面波浪雷达 倒置技术 伴随吸收技术 POM FVCOM
下载PDF
Field application of freezing technology for social infrastructures
2
作者 EunChul Shin YuRa Gong CheolGyu Jeong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5年第5期637-644,共8页
There are numerous methods to prevent seepage flow and ground improvement methodologies such as cement grouting, sheet piling, and the membrane method.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case histories of freezing technology a... There are numerous methods to prevent seepage flow and ground improvement methodologies such as cement grouting, sheet piling, and the membrane method.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case histories of freezing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deep tunnel sewerage system, undersea highway tunnel, and liquefied natural gas tank. Heaving pressure measurements for various soil types around a liquefied natural tank are compared with existing data.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temperature variations at the bottom and side of a liquefied natural gas tank. Our findings show that ground-freezing technology is very effective in controlling ground water infiltration into underground structures as well providing soil reinforcement in the soft grou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freezing technology soil reinforcement controlling ground water infiltration
下载PDF
Chinese Telemetry Technology under Fast Development
3
作者 Changjie, Shi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1993年第3期7-14,共8页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elemetry is introduced in the paper. The new telemetry ground station and the new onboard space telemetry system, with the idea of systematic design and the specification, ar...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elemetry is introduced in the paper. The new telemetry ground station and the new onboard space telemetry system, with the idea of systematic design and the specification, are describ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itude modulation CONTROLLABILITY HISTORY Parameter estimation Phase shift keying Pulse code modulation Satellite ground stations Space applications Systems analysis technology
下载PDF
Achieving Cooler Soil as an Effective Heat Sink for Earth-to-Air Heat Exchanger (EAHE) Cooling Technology in Malaysia Tropical Climate
4
作者 Aliyah Nur Zafirah Sanusi Aidil Azlan Ahmad Zamri 《Natural Resources》 2014年第13期804-809,共6页
This research is intended to explore the capacity of Malaysia soil in becoming a more effective heat sink for the application of Earth-to-Air Heat Exchanger (EAHE) Cooling Technology in Malaysia. EAHE Cooling Technolo... This research is intended to explore the capacity of Malaysia soil in becoming a more effective heat sink for the application of Earth-to-Air Heat Exchanger (EAHE) Cooling Technology in Malaysia. EAHE Cooling Technology consists of buried pipes underground where the ambient air is channeled through from the pipe inlet and produces cooler air at its outlet. Within the buried pipes, heat exchange process occurs between the air and the soil that surrounding the pipe. This building cooling 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in many countries, mostly in temperate or hot and arid climate where the diurnal temperature is large. However, minimal resources were found on the study of EAHE application to buildings in Malaysia, hence there is room to develop. A parametric study on EAHE cooling application in Malaysia was done through field experiment and concluded that among many parameters affecting the technology performance, the soil temperature which surrounded the pipe was the most influential factor. The study recommended to further reduce the soil temperature to achieve a cooler outlet temperature. In response to that, this research conducted a parametric study of soil temperature under three different soil surface conditions: bare, shaded with timber pallettes and insulated with used tyres at 1.0 m and 1.5 m underground. The data was logged for a month and the result has shown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soil temperature underground below the shaded and insulated soil surface as compared to below bare soil surface condition. The insulated soil surface produced the best result where the soil temperature was reduced up to 26.9°C.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this paper is to highlight that the soil surface treatment can be used to reduce solar heat gain within the soil underground and thus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EAHE Cooling Technology particularly for the application in Malaysia tropical clim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 COOLING Green technology Earth-to-Air Heat EXCHANGER Cooled SOIL
下载PDF
The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Elements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Construction Industry
5
作者 Jie Sun 《Ope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2021年第1期14-27,共14页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construction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and the existing concrete framework of digit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d the study of applied e...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construction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and the existing concrete framework of digit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d the study of applied ecological elements are not enough. The ecological elements of digit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r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promote the healthy op</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eration of the entire digit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 ecosystem.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Using grounded theory, we compiled the data of 33 researchers who participated in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obtained 4 main categories and 9</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sub-categories of ecological elements of digit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mong them, the digit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 mechanism is the core category of ecological application elements. We also used the Bass model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trend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In 2040, the number of construction companies applying digital</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technology will reach 98.66% of the maximum market potent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gital technology in Construction Industry Ecological Elements technology Diffusion grounded Theory Bass Model
下载PDF
地基处理技术现状与发展
6
作者 郑刚 张军辉 +2 位作者 章定文 吴江斌 周海祚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1-70,共20页
近年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坚实的地基是确保工程建设安全与韧性的关键。因此,地基处理技术与工程品质之间的关联性愈发受到关注,这促进了地基处理技术的持续进步与发展,进而不断涌现出新的理论、技术和设备。文章简要阐述... 近年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坚实的地基是确保工程建设安全与韧性的关键。因此,地基处理技术与工程品质之间的关联性愈发受到关注,这促进了地基处理技术的持续进步与发展,进而不断涌现出新的理论、技术和设备。文章简要阐述了地基处理的分类方法与发展特点,回顾了各类地基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具体介绍了近年来复合地基技术、排水固结法、土工合成材料、高聚物注浆、固化剂、特殊土地基、大面积高填方地基和抗震地基处理技术等方面的新进展,归纳总结了地基处理智能设备、设计理论、评价方法和规范编制的发展情况。在现阶段信息化浪潮不断来袭、可持续发展作为永恒主题的新形势下,提出了地基处理技术应不懈追求“韧性、绿色、智能、人文”的品质提升的核心议题,探讨了地基处理行业各个方面的发展方向与未来展望,以期为地基处理领域的研究与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处理 复合地基 智能化 韧性 数字化
下载PDF
联合运用多光谱和激光雷达技术构建的林分生物量估算模型
7
作者 冼丽铧 朱薪蓉 +2 位作者 卢德浩 陈红跃 古德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5-94,共10页
以广东省广州市从化石门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区域,选择4种不同林分类型(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竹林),各林分类型选择3个20 m×20 m地块作为样方;结合激光雷达、多光谱图像、实测数据,构建多元非线性反演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 以广东省广州市从化石门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区域,选择4种不同林分类型(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竹林),各林分类型选择3个20 m×20 m地块作为样方;结合激光雷达、多光谱图像、实测数据,构建多元非线性反演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估算森林地上生物量,并选择最佳模型进行精度评价。结果表明:(1)依据多源数据建立的4种不同林分类型的多元非线性地上生物量反演模型的精度最高,针阔混交林样地地上生物量预测值为42.79 t·hm^(-2)、阔叶林样地地上生物量预测值为60.46 t·hm^(-2)、针叶林样地地上生物量预测值为32.99 t·hm^(-2)、竹林样地地上生物量预测值为1.92 t·hm^(-2)。(2)研究区中4种不同林分类型的多元非线性地上生物量反演模型的拟合精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竹林(决定系数为0.919)、阔叶林(决定系数为0.813)、针叶林(决定系数为0.786)、针阔混交林(决定系数为0.713),均符合精度要求。采用多光谱和激光雷达数据结合的方式,能够较精准地提取林分地上生物量信息,可准确估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竹林的地上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地上生物量 无人机遥感技术 激光雷达 多光谱
下载PDF
面向6G全域融合的智能接入关键技术综述
8
作者 王雪 孟姝宇 钱志鸿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13-1631,共19页
针对空天地一体化接入网络,该文在总结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未来空天地一体化接入架构的关键技术,分析了空口技术、多址技术、干扰分析、计算技术和人工智能(AI)技术等几个重点方向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多种接入形式并存的灵活性网络架... 针对空天地一体化接入网络,该文在总结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未来空天地一体化接入架构的关键技术,分析了空口技术、多址技术、干扰分析、计算技术和人工智能(AI)技术等几个重点方向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多种接入形式并存的灵活性网络架构。针对6G全域融合网络接入的重点研究问题,结合用户的服务质量需求,构建了一体化AI赋能架构,提出了大规模混合多址接入及弹性资源适配策略。基于网络架构立体化、网络协同传输、一体化网络资源管理、未来空天地接入技术以及网络协同计算等未来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G 网络架构 接入技术 空天地一体化接入网络 空口技术
下载PDF
数字科技创新引领物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机制与路径——基于京东物流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汪旭晖 谢寻 《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40,共20页
新发展格局下的物流业肩负着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使命,必须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数字科技作为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力量之一,将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世界经济、产业竞争格局加快重塑。通过创新研发和应用数字科技,能有效... 新发展格局下的物流业肩负着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使命,必须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数字科技作为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力量之一,将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世界经济、产业竞争格局加快重塑。通过创新研发和应用数字科技,能有效提升物流企业绿色技术的投入水平,推进绿色创新,进而引领物流业绿色低碳转型。本文应用扎根理论开展案例研究,结合京东物流绿色低碳转型实践,探讨数字科技创新引领物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机制和实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业绿色低碳转型受到企业内部发展压力和外部环境压力的交互影响;围绕基础研究创新、核心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创新三个维度,数字科技创新能够聚集要素、整合资源、形成区域产业集聚,通过规模效应和溢出效应助力物流业绿色发展。对应作用机制,数字科技创新引领物流业绿色低碳转型有三条主要路径,分别是能力提升路径、技术升级路径、产业联合发展路径。本文提出的数字科技创新引领物流业绿色低碳转型理论模型揭示了数字科技创新引领物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逻辑过程,为物流业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管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科技创新 绿色低碳转型 物流业 “双碳”目标 扎根理论 京东物流
下载PDF
高超声速飞行器热-结构试验若干关键技术
10
作者 秦强 成竹 蒋军亮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92-1100,共9页
热-结构试验是高超声速飞行器研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本文在给出热-结构试验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热-结构试验典型科目介绍,呈现了热-结构试验体系总体架构,为全面了解热-结构试验提供参考;其次重点分析了当前热-结构试验中亟待... 热-结构试验是高超声速飞行器研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本文在给出热-结构试验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热-结构试验典型科目介绍,呈现了热-结构试验体系总体架构,为全面了解热-结构试验提供参考;其次重点分析了当前热-结构试验中亟待突破的时变超高温热载实现、局部热载大梯度模拟以及时/频域载荷协同等7大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飞行器 热-结构试验 试验体系 关键技术 天地一致性
下载PDF
浙江新材料科创高地支撑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洪民 王诗琪 +1 位作者 武兆倩 魏鑫海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1期151-158,共8页
新材料是浙江省“315”科技创新体系三大科创高地之一,是支撑浙江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着重打造的4个世界级先进产业群之一。依据浙江省建设全球新材料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与要求,构建由新材料科创高地为基本支撑,以“政、产、学、... 新材料是浙江省“315”科技创新体系三大科创高地之一,是支撑浙江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着重打造的4个世界级先进产业群之一。依据浙江省建设全球新材料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与要求,构建由新材料科创高地为基本支撑,以“政、产、学、研、用”多元创新主体协同,以“制度、技术、人才、市场、资本”多要素协同为基本动力的新材料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动力机制模型,并据此提出加强新材料产业集群顶层设计、支持新材料产业研发创新、完善新材料产业集群价值网络、健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机制的实现路径,为新形势下浙江新材料产业发展和新材料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材料 科创高地 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动力机制 浙江省
下载PDF
探地雷达在白洋淀湖底地层结构探测中的技术攻关与实践
12
作者 王春辉 田蒲源 +1 位作者 郭淑君 孙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1-657,共7页
白洋淀湖底地层调查对于白洋淀生态地质调查、湖底生态清淤及湿地生态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为系统探明白洋淀湖底地层结构,从区域尺度对湖底地层实现完整刻画,为钻探调查提供精确的靶区数据支撑,创新了探地雷达应用范围,采用船... 白洋淀湖底地层调查对于白洋淀生态地质调查、湖底生态清淤及湿地生态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为系统探明白洋淀湖底地层结构,从区域尺度对湖底地层实现完整刻画,为钻探调查提供精确的靶区数据支撑,创新了探地雷达应用范围,采用船载方式,透过水体开展了湖底地层勘查。剖析白洋淀湖底结构探地雷达勘探技术难点,分析了含底泥和不含底泥2种情形下水上勘探电磁波的传播特征和湖底原生地层的地球物理响应条件,建立了淀水+淤泥层+湖底原生地层的湖底简化结构模型。通过对比国内外主流探地雷达系统不同硬件设备的勘探能力与适应条件,优选出双皮划艇搭载50 MHz低频组合天线的工作模式,结合适用于水下电磁波弱信号提取的数据处理技术,获得了白洋淀湖底15 m深度范围的地层结构数据。结果表明,此种工作模式适用于湖区水深小于5 m的水域,原生地层电磁波整体呈现弱反射特征,湖底15 m深度范围内存在2~3组砂层反射界面。淤泥层会大大削弱湖底原生地层的电磁波反射强度。存在厚砂层的水域,电磁波会形成强反射波组,砂层展布形态刻画清晰,砂层厚度变化在0~3 m之间。本项研究实现了湖底地层结构建模分析、天线勘探模式优选、数据处理过程优化等技术集成。该技术成果为白洋淀淀区地下水与地表水三维地质建模提供了基础依据,为湖底地层钻探勘查提供了靶区支撑,有力推动了白洋淀湿地水-陆一体化探测技术方法体系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 水上探地雷达技术 勘探深度 淤泥层 湖底砂层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肺部CT扫描对肺纯磨玻璃结节浸润性病变及浸润程度的诊断价值
13
作者 杨维伟 吴明 王宁 《当代医学》 2024年第5期79-83,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肺部CT扫描诊断肺纯磨玻璃结节浸润性病变及浸润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于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活检证实为肺纯磨玻璃结节的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参考2021年世... 目的探讨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肺部CT扫描诊断肺纯磨玻璃结节浸润性病变及浸润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于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活检证实为肺纯磨玻璃结节的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参考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肺肿瘤新分类,根据病理结果分为非浸润性病变组(n=25,25个结节)与浸润性病变组(n=30,35个结节)。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肺部CT检查,并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对肺结节进行定性、定量参数分析。比较非浸润性病变组与浸润性病变组结节CT定性、定量参数;比较微浸润性腺癌、浸润性腺癌患者结节CT定性、定量参数;分析CT定性、定量参数对肺纯磨玻璃结节浸润程度预测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预测效能。结果两组结节形态、分叶征、空泡征、支气管异常征、血管异常征、胸闷牵拉征占比及结节最长径、最短径、平扫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性腺癌患者的结节形态规则占比低于微浸润性腺癌患者,分叶征、血管异常征、胸闷牵拉征占比均高于微浸润性腺癌患者,平扫CT值大于微浸润性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叶征、空泡征、血管异常征、平扫CT值增加是肺纯磨玻璃结节浸润性病变的危险因素(P<0.05);而分叶征、血管异常征、平扫CT值增加是肺纯磨玻璃结节浸润程度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管异常征诊断肺纯磨玻璃结节浸润性病变的效能最高(AUC为0.703,灵敏度92.00%,特异度48.60%),分叶征鉴别诊断肺纯磨玻璃结节浸润程度的效能最高(AUC为0.745,灵敏度75.00%,特异度73.90%)。结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肺部CT扫描诊断肺纯磨玻璃结节浸润性及浸润程度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且人工智能技术CT扫描获得的内部血管征参数对诊断结节浸润性病变效能高,分叶征对鉴别诊断结节浸润程度效能更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纯磨玻璃结节 肺部CT 人工智能技术 浸润性病变 浸润程度
下载PDF
创业团队市场派与技术派冲突演化机制研究
14
作者 孙继伟 丁欣 高依芹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9-138,共10页
深入探究创业团队市场派与技术派的冲突演化机制,可以为创业企业管理团队冲突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运用扎根理论,构建创业团队市场派与技术派冲突演化机制模型,包含冲突诱因、冲突显现、冲突处理、冲突结果、情景影响因素5个... 深入探究创业团队市场派与技术派的冲突演化机制,可以为创业企业管理团队冲突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运用扎根理论,构建创业团队市场派与技术派冲突演化机制模型,包含冲突诱因、冲突显现、冲突处理、冲突结果、情景影响因素5个主范畴和20个子范畴。研究发现:5个主范畴对冲突演化的驱动作用各不相同,冲突诱因是诱因驱动因素,冲突显现是中介驱动因素,冲突处理是调节驱动因素,情景影响因素是情景驱动因素,冲突结果则作为结果路径体现冲突演化的最终状态。在创业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市场派与技术派角色融合伴随冲突演化呈现出3种不同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业团队 市场派 技术派 扎根理论 团队冲突
下载PDF
深部地下空间储能安全与应急保障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15
作者 张来斌 胡瑾秋 +1 位作者 肖尚蕊 吴明远 《石油科学通报》 CAS 2024年第3期434-448,共15页
伴随“三深引领”的科技攻关目标,我国油气资源勘探正由浅表地层向深部地层进发,千米级深部地下工程建设已成常态。随着深地工程的探索,枯竭油气藏、盐穴、采空区等可利用的深部地下空间涌现,深部地下空间在大规模能源储存利用上已被证... 伴随“三深引领”的科技攻关目标,我国油气资源勘探正由浅表地层向深部地层进发,千米级深部地下工程建设已成常态。随着深地工程的探索,枯竭油气藏、盐穴、采空区等可利用的深部地下空间涌现,深部地下空间在大规模能源储存利用上已被证明具有储量大、分布广、安全性高、经济成本低和环境友好等优势,深部地下空间工业化储能应用是优化我国能源储存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储存战略需求的有力手段。然而,我国对深部地下空间储能安全与应急保障技术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常用的地面油气储存手段受限于地理环境、工程建设以及运输方式等条件,同时地面油气储备库事故存在致因因素复杂、关联性强、受灾波及范围广等安全难题,深部地下空间能源安全储存迫在眉睫。当下我国对深部地下空间储能的利用聚焦于枯竭油气藏的再开发,现有的深地安全保障技术落后于深地储能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的现实需求。因此,本文系统性总结了深地储气、储氢、碳封存以及压缩空气蓄能等深地储能技术研究现状,以能源行业绿色转型兼备战略能源安全储存为目标,强调能源储存、碳封存以及资源深度开采的三位一体,提出了深地空间储能利用双碳循环架构。同时系统性辨识了深地储能设备设施面临的风险,涵盖深地储能设计期、施工期、运行期和废弃期的全生命周期,揭示我国深地储能安全与应急保障技术发展需求、发展难点,构建了深地储能全生命周期安全与应急保障技术框架,提出我国2024—2050年期间深部地下空间储能安全与应急保障技术发展建议,为完善我国深部地下空间储能安全与应急保障技术体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地下空间 能源存储 深地储能 安全与应急保障技术 风险辨识
下载PDF
顺北油气田“深地工程”关键工程技术进展及发展方向
16
作者 胡文革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65,共8页
为推动超深层油气资源开发,总结了顺北油气田的关键工程技术进展情况,该油气田研究形成了地质工程一体化、井身结构设计方法、破碎带垮塌防治技术、井眼轨迹与地质甜点优化技术、储层保护技术及超深超高温定向技术等钻井关键技术,高精... 为推动超深层油气资源开发,总结了顺北油气田的关键工程技术进展情况,该油气田研究形成了地质工程一体化、井身结构设计方法、破碎带垮塌防治技术、井眼轨迹与地质甜点优化技术、储层保护技术及超深超高温定向技术等钻井关键技术,高精度应力场反演算法、高性能酸压液体、工具–暂堵复合分段改造技术和高效支撑技术等完井关键技术,采油气管柱安全经济决策技术、经济效益配产优化、油气藏开发一体化方案设计和深层泡沫调驱、堵水技术等采油关键技术,构建了超深层开发工程技术体系。指出下一步的技术攻关方向,需聚焦于提高储量动用率的钻井技术、深井高效智能完井技术和深层油气藏提高采收率技术,以实现更低丰度储量区的高效开发,拓展油气藏类型,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油气开发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工程 碳酸盐岩 断控型油气藏 工程技术 顺北油气田
下载PDF
边坡全维度监测技术与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程刚 张昊宇 +2 位作者 朱鸿鹄 施斌 吴静红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7-217,共11页
中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滑坡常年位于各类地质灾害首位,因此对滑坡灾害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至关重要。边坡工程常常会受到人类工程活动与自然地质作用叠加效应的影响,从而增加了对边坡变形失稳机理的科学认知难度。为... 中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滑坡常年位于各类地质灾害首位,因此对滑坡灾害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至关重要。边坡工程常常会受到人类工程活动与自然地质作用叠加效应的影响,从而增加了对边坡变形失稳机理的科学认知难度。为精准掌握边坡状态信息与变形失稳过程,可通过建立全维度的监测体系以实现边坡状态信息的动态解译与表征,据此获得更加精准、可靠、直观的边坡稳定性评价依据。文章围绕边坡破坏模式及典型边坡监测技术,在厘清边坡变形演化过程的基础上,对边坡“天—空—地—体”一体化监测技术体系进行了全面分析;概述性总结了基于DFOS的边坡监测技术,重点阐述了基于DFOS的边坡多源多场监测研究思路与实施路径;系统性梳理了基于典型监测技术与DFOS技术的边坡物理模型试验研究过程与结果,以期为开展边坡加固方案设计与防灾减灾控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破坏模式 “天—空—地—体”全维度监测技术 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 多源多场 模型试验
下载PDF
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要影响因素识别及作用类型
18
作者 张蕙薪 陆颖 +2 位作者 朱丹 史继强 吴俞萱 《科技管理研究》 2024年第11期19-27,共9页
将识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要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因素作用类型。采用扎根理论编码方法提取关键核心技术影响因素并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影响因素模型,采用DEMEL方法分析重要影响因素,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方法分析重要影响因素的作用类... 将识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要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因素作用类型。采用扎根理论编码方法提取关键核心技术影响因素并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影响因素模型,采用DEMEL方法分析重要影响因素,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方法分析重要影响因素的作用类型。最终得出国家实验室、政策、资金、战略科学家等9个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要影响因素,将上述9个影响因素分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直接因素、间接因素和根本因素,并提出科技领军人才的独立自主培养与引进并重等4个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核心技术 因素识别 扎根理论编码 决策与实验评价分析法 解释结构模型
下载PDF
综合物探方法解译表层岩溶带空间结构特征研究——以广西平果市果化镇生态试验基地坡径流场为例
19
作者 刘永亮 刘振宇 +5 位作者 章程 吴秋菊 邬健强 张伟 甘伏平 韩凯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9-218,共10页
表层岩溶带是岩溶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其结构的解译对表层岩溶带水循环特征及岩溶水调蓄功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综合物探方法(包括高密度电阻率法、自然电位法和地质雷达法),对平果市果化镇生态试验基地坡径流场的表层岩溶带空间结... 表层岩溶带是岩溶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其结构的解译对表层岩溶带水循环特征及岩溶水调蓄功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综合物探方法(包括高密度电阻率法、自然电位法和地质雷达法),对平果市果化镇生态试验基地坡径流场的表层岩溶带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探测解译。通过对高密度电阻率数据和自然电位数据反演,获得坡径流场若干电阻率断面和极化源的空间分布特征,解译了3处强径流带发育的空间位置;通过地质雷达影像图划分了表层岩溶带发育深度。此外,坡径流场地西北侧有深部岩溶裂隙发育,向东南地势逐渐走低,岩溶裂隙也逐渐向面上扩大。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电位法是探测岩溶含水构造的有效方法,结合高密度电阻率法,可有效解译强径流带的空间发育位置,而地质雷达法可高分辨地探测表层岩溶带的发育厚度和浅部岩溶裂隙的发育情况;地质雷达法、高密度电阻率法和自然电位法的综合应用能有效探测表层岩溶带的结构特征,是解译表层岩溶带厚度和探测强径流带空间分布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表层岩溶带 空间结构 地质雷达 高密度电阻率 自然电位
下载PDF
创新教学的内涵、成因及扩散表征
20
作者 房立 郭炯 《开放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78,共8页
推动创新教学对于促进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创新教学被赋予新的内涵,呈现新的样态。本研究在分析创新教学内涵的基础上,以B市、L市Q区、S市M区、C市C区创新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方法,通过... 推动创新教学对于促进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创新教学被赋予新的内涵,呈现新的样态。本研究在分析创新教学内涵的基础上,以B市、L市Q区、S市M区、C市C区创新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方法,通过对半结构化访谈获得的73份原始数据的开放—主轴—选择三级编码,明确了个体动力、群体作用、组织驱动、环境支撑、实践强化五个方面的创新教学成因,形成创新教学区域扩散表征模型,挖掘了数字技术对创新教学及其扩散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揭示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创新教学及其扩散逻辑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创新教学 扩散表征 扎根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