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urbulent Energy Budgets of a Ground Vortex Flow
1
作者 Jorge M.M. Barata Pedro J.C.T. Santos +1 位作者 André R.R. Silva Diamantino F.G. Durāo 《Journal of Mechanics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2013年第5期311-324,共14页
关键词 地面效应 湍流射流 能量收支 流量 涡街 激光多普勒测速 边界层高度 湍流结构
下载PDF
Study on the Wake Shape behind a Wing in Ground Effect Using an Unsteady Discrete Vortex Panel Method
2
作者 Cheolheui Han Spyros A. Kinnas 《Open Journal of Fluid Dynamics》 2013年第4期261-265,共5页
The unsteady evolution of trailing vortex sheets behind a wing in ground effect is simulated using an unsteady discrete vortex panel method. The ground effect is included by image method. The present method is validat... The unsteady evolution of trailing vortex sheets behind a wing in ground effect is simulated using an unsteady discrete vortex panel method. The ground effect is included by image method. The present method is validated by comparing the simulated wake roll-up shapes to published numerical results. When a wing is flying in a very close proximity to the ground, the optimal wing loading is parabolic rather than elliptic. Thus, a theoretical model of wing load distributions is suggested, and unsteady vortex evolutions behind lifting lines with both elliptic and parabolic load distributions are simulated for several ground heights. For a lifting line with elliptic and parabolic loading, the ground has the effect of moving the wingtip vortices laterally outward and suppress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ortex. When the wing is in a very close proximity to the ground, the types of wing load distributions does not affect much on the overall wake shapes, but parabolic load distributions make the wingtip vortices move more laterally outward than the elliptic load distribu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KE SHAPE WING in ground Effect UNSTEADY DISCRETE vortex Method
下载PDF
On the unsteady motion and stability of a heaving airfoil in ground effect 被引量:4
3
作者 Juan Molina David Angland 《Acta Mechanica Sinica》 SCIE EI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64-178,共15页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fluid mechanics and force generation capabilities of an inverted heaving airfoil placed close to a moving ground using a URANS solver with the Spalart-Allmaras turbulence model. By varying the ...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fluid mechanics and force generation capabilities of an inverted heaving airfoil placed close to a moving ground using a URANS solver with the Spalart-Allmaras turbulence model. By varying the mean ground clearance and motion frequency of the airfoil, it was possible to construct a frequency-height diagram of the various forces acting on the airfoil. The ground was found to enhance the downforce and reduce the drag with respect to freestream. The unsteady motion induces hysteresis in the forces’ behaviour. At moderate ground clearance, the hysteresis increases with frequency and the airfoil loses energy to the flow, resulting in a stabilizing motion. By analogy with a pitching motion, the airfoil stalls in close proximity to the ground. At low frequencies, the motion is unstable and could lead to stall flutter. A stall flutter analysis was undertaken. At higher frequencies, inviscid effects overcome the large separation and the motion becomes stable. Forced trailing edge vortex shedding appears at high frequencies. The shedding mechanism seems to be independent of ground proximity. However, the wake is altered at low heights as a result of a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vortices and the grou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cillating airfoil · Flutter · Wing in ground effect · vortex shedding
下载PDF
Analysis of the geothermal vortexes triggering the Xingtai earthquake in 1966
4
作者 汤懋苍 高晓清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1997年第3期90-96,共7页
The occurrence process of the Xingtai earthquake (1996) is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evolution of small scale ground temperature fields on the background of large ground temperature field. It point out that the mergin... The occurrence process of the Xingtai earthquake (1996) is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evolution of small scale ground temperature fields on the background of large ground temperature field. It point out that the merging and strengthening of GHV is one of the basic reasons for triggering the Xingtai earthquake. It is worthy to pay attention that the earthquake precursors ( for example ground temperature …) does not clear with the shorter distance from the epicenter. It is an urgent task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to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f some spatial temporal continuous elements (such as G.T, geomagnetism, ground tilt field, gravity, etc.) and carry out comprehensive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 temperature field Xingtai earthquake ground hot vortex
下载PDF
2020年8月28日~29日青海东部一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5
作者 张变变 王钰 马学莲 《青海科技》 2023年第1期111-119,共9页
针对2020年8月28日~29日青海省东北部一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常规观测站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雷达资料、模式预报资料等分析造成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成因,结果表明:(1)此次降水过程范围广、强度强,暴雨降水落区集中,降水对流性质明... 针对2020年8月28日~29日青海省东北部一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常规观测站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雷达资料、模式预报资料等分析造成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成因,结果表明:(1)此次降水过程范围广、强度强,暴雨降水落区集中,降水对流性质明显;(2)高低层配置有利于产生大到暴雨天气,500 hPa短波槽、700 hPa低涡、200 hPa高空急流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低层偏东南气流输送水汽,中层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孟加拉湾水汽,西南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汇于青海省东北部造成此次大到暴雨天气;(3)中小尺度地面辐合线持续东移,为降水提供了触发机制;(4)降水大值区位于山谷之中,地形辐合对降水增幅作用明显。分析结果对今后预报类似大降水天气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西南低涡 冷空气 地面辐合 物理量
下载PDF
龙羊峡水库流量变化的地下原因和预测方法探讨 被引量:12
6
作者 唐红玉 汤懋苍 赵燕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72-475,共4页
利用3.2m地温资料,从地热涡和地冷涡的演变来分析黄河上游唐乃亥入库流量变化的地下原因,并初步总结了其预测方法。
关键词 流量 地热涡 预测方法 龙羊峡水库
下载PDF
侧风条件下短舱进气道地面涡数值模拟 被引量:7
7
作者 刘浩 李博 +1 位作者 王成 蔡明轩 《航空发动机》 2017年第6期8-14,共7页
为了研究起飞状态下进气道地面涡的形成与发展规律,针对缩比的短舱进气道模型进行了3维数值仿真,分析了来流速度和短舱进气道距地面高度对地面涡的影响,得到了地面涡的特点以及对进气道流场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侧风来流速度越低,... 为了研究起飞状态下进气道地面涡的形成与发展规律,针对缩比的短舱进气道模型进行了3维数值仿真,分析了来流速度和短舱进气道距地面高度对地面涡的影响,得到了地面涡的特点以及对进气道流场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侧风来流速度越低,越容易形成地面涡,随着侧风来流速度的增高,地面涡会消失;短舱进气道距地面高度越低,越容易形成地面涡,地面涡的环量越大;地面涡的形成会增大进气道出口截面的流场畸变程度,短舱进气道距地面高度对畸变的影响很小,畸变主要受侧风来流速度的影响。最后给出了侧风条件下地面涡的分界线方程,可作为是否存在地面涡的判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涡 短舱 进气道 侧风 数值仿真 航空发动机
下载PDF
一种平面埋入式进气道的地面工作特性及流态特征 被引量:6
8
作者 孙姝 郭荣伟 伍贻兆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90-395,共6页
对一种平面埋入式进气道的地面工作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合数值仿真技术,分析了地面工作状态下该类进气道的流态特征,并探讨了其出口总压图谱的形成成因.结果表明:(1)虽然进气道出口截面的二次流较弱,但通道内却存在强的以对涡为特征... 对一种平面埋入式进气道的地面工作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合数值仿真技术,分析了地面工作状态下该类进气道的流态特征,并探讨了其出口总压图谱的形成成因.结果表明:(1)虽然进气道出口截面的二次流较弱,但通道内却存在强的以对涡为特征的旋流,该对涡因埋入式进气道进口侧棱的存在而产生,与后唇口前缘的气流分离共同导致了进气道出口截面的大面积低总压区;(2)地面工作状态下,埋入式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随出口马赫数的上升而下降,周向畸变指数、紊流度和综合畸变指数则随着出口马赫数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的出口马赫数下,地面工作状态的总压恢复系数高于飞行状态,各种畸变指数也明显偏高.但当发动机的进口工作马赫数为0.35左右时,进气道出口截面的综合畸变指数W小于10.0%,满足常规发动机的稳定工作要求;(3)计算和实验结果对比表明,所得到的进气道出口总压恢复系数相对误差在1.2%以内,但畸变指数整体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 航天推进系统 平面埋入式进气道 地面工作状态 对涡 总压恢复系数
下载PDF
旋翼尾流与地面干扰时地面涡现象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康宁 孙茂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615-620,共6页
用N-S方程对近地飞行时旋翼尾流与地面干扰时产生的地面涡现象进行了数值计算旋翼对流场的作用由分布在特定区域内的动量源项模拟结果表明,旋翼尾流撞到地面后的卷起和轴向流动的拉伸作用是形成地面涡的原因;地面边界层形成的... 用N-S方程对近地飞行时旋翼尾流与地面干扰时产生的地面涡现象进行了数值计算旋翼对流场的作用由分布在特定区域内的动量源项模拟结果表明,旋翼尾流撞到地面后的卷起和轴向流动的拉伸作用是形成地面涡的原因;地面边界层形成的二次分离涡向地面涡内输入(与尾流所携带的涡量)相反的涡量,而使地面涡保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翼尾流 地面涡 N-S方程 地面干扰
下载PDF
2011年中国4次成灾性气候异常及其原因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梁丰 汤懋苍 +2 位作者 高晓清 惠小英 郭维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04-908,共5页
为了研究地震与气候异常的关系,从地震活动的角度对2011年发生在我国的4次成灾性气候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长江中游春、夏季大旱的直接原因是3月24日发生在缅甸的7.2级地震;长江中下游6月上旬出现旱涝急转则与3月11日日本东... 为了研究地震与气候异常的关系,从地震活动的角度对2011年发生在我国的4次成灾性气候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长江中游春、夏季大旱的直接原因是3月24日发生在缅甸的7.2级地震;长江中下游6月上旬出现旱涝急转则与3月11日日本东部的9.0级地震及缅甸地震密不可分;鄂赣交界发生的4.6级地震对黄河中游秋汛的影响最为明显,这是"震侧强涡"造成的结果;2012年1月贵州冻雨较多也是受到印度锡金和我国东海两个地震形成的"拍涡"影响,这表明地震活动是影响天气、气候变化的可能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大地冷涡 拍涡 震侧强涡
下载PDF
飞机尾涡流场参数的仿真计算方法研究综述 被引量:12
11
作者 魏志强 屈秋林 +1 位作者 刘薇 徐肖豪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3-42,共10页
作为缩减尾流间隔、提高运行效率的研究基础,尾涡流场的仿真计算技术是国内外民航空管研究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在飞机尾涡流场的数值模拟方面,介绍了雷诺平均、大涡模拟和分离涡模拟方法在流场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在尾... 作为缩减尾流间隔、提高运行效率的研究基础,尾涡流场的仿真计算技术是国内外民航空管研究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在飞机尾涡流场的数值模拟方面,介绍了雷诺平均、大涡模拟和分离涡模拟方法在流场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在尾涡流场参数的快速仿真计算方面,综述了典型计算模型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CROW不稳定性、Greene消散模型、APA消散模型、TDAWP消散模型、D2P消散模型和三阶段消散模型等,分析了上述模型的精度与应用情况。最后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流间隔 尾涡流场 数值模拟 消散模型 地面效应
下载PDF
基于N-S方程的地面效应模拟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刚 叶正寅 陈迎春 《飞行力学》 CSCD 2001年第1期38-41,共4页
模拟了低速情况下二维翼型的地面效应问题 ,其中翼面流动利用一种改进的、基于不可压 N-S方程的离散涡方法来模拟 ,地面模拟则利用一系列连续分布的涡板块来实现。利用上述模型研究了地面对翼型表面流动和压力分布的影响 ,并对有地面存... 模拟了低速情况下二维翼型的地面效应问题 ,其中翼面流动利用一种改进的、基于不可压 N-S方程的离散涡方法来模拟 ,地面模拟则利用一系列连续分布的涡板块来实现。利用上述模型研究了地面对翼型表面流动和压力分布的影响 ,并对有地面存在条件下的尾涡发展规律进行了讨论。计算结果表明 ,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模拟低速情况下翼型的近地面流动 ,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效应 离散涡 翼型 数值计算 N-S方程 模拟 飞行力学
下载PDF
地面效应对尾涡消散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谷润平 徐肖豪 魏志强 《中国民航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1-3,共3页
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可以分析和计算近地阶段尾涡消散和运动规律,但模型繁琐、计算复杂。本研究基于镜像涡方法建立了形式相对简单、计算迅速的近地尾涡运动模型和消散模型,计算结果与激光雷达测量数据和大涡模拟数据的偏差都不超过5%,满... 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可以分析和计算近地阶段尾涡消散和运动规律,但模型繁琐、计算复杂。本研究基于镜像涡方法建立了形式相对简单、计算迅速的近地尾涡运动模型和消散模型,计算结果与激光雷达测量数据和大涡模拟数据的偏差都不超过5%,满足动态尾涡间隔研究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中交通管制 尾涡 镜像涡 地面效应 消散模型
下载PDF
客运汽车外形数学模型和表面风压气动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谷正气 秦德申 黄天泽 《湖南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1991年第3期31-38,共8页
本文通过建立客车的外形数学模型和气动模型,对其进行表面压强分布的计算机仿真,并通过实验结果与计算结果的对比,证明了该计算模型的正确性.
关键词 客车 外形 数学模型 气动模型 汽车
下载PDF
一次西南涡持续暴雨的GPS大气水汽总量特征 被引量:24
15
作者 郝丽萍 邓佳 +1 位作者 李国平 杨锦青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0-239,共10页
利用成都地区地基GPS遥感的大气水汽总量资料(GPS-PWV)、NCEP再分析资料、自动站降水量资料和探空站比湿资料,对2010年7月15—18日发生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一次持续性暴雨的水汽变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重点探究这次大暴雨的影响系统(西南... 利用成都地区地基GPS遥感的大气水汽总量资料(GPS-PWV)、NCEP再分析资料、自动站降水量资料和探空站比湿资料,对2010年7月15—18日发生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一次持续性暴雨的水汽变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重点探究这次大暴雨的影响系统(西南涡)发生、发展前后GPS-PWV的演变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水发生时,GPS-PWV通常在短时间内有急剧的上升,并在西南涡形成前达到最大值;西南涡完全形成时,GPS-PWV急升结束;西南涡东移,GPS-PWV继续下降到最低,降水趋于结束。与水汽通量散度相比较,水汽散度垂直通量能更好地描述暴雨过程中的强上升、辐合辐散运动以及水汽输送情况,它与GPS-PWV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因此,GPS-PWV的急升与陡降对大暴雨的形成与减弱有一定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GPS 西南涡 大气水汽总量 水汽散度垂直通量 持续性暴雨
下载PDF
一次中亚低涡造成的天山北坡暴雨GPS大气水汽总量演变特征 被引量:18
16
作者 刘晶 杨莲梅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24-734,共11页
2015年6月26—28日中亚低涡造成天山北坡出现暴雨天气,本文利用常规观测、NCEP再分析资料及9站地基GPS遥感的大气水汽总量资料(GPS-PWV)对这次天气过程水汽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降水前,500 hPa阿拉伯海水汽经青藏高原向中亚低... 2015年6月26—28日中亚低涡造成天山北坡出现暴雨天气,本文利用常规观测、NCEP再分析资料及9站地基GPS遥感的大气水汽总量资料(GPS-PWV)对这次天气过程水汽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降水前,500 hPa阿拉伯海水汽经青藏高原向中亚低涡输送,低涡增湿明显;降水期间,500 hPa低涡向北移动并减弱成槽东移,700 hPa孟加拉湾经四川盆地、河西走廊的偏东水汽输送通道建立,与低涡自身偏南(东南)气流在暴雨区上空汇合,暴雨区中低层增湿剧烈;(2)深厚低涡造成的强降水前测站GPS-PWV均存在1~3 d增湿过程和1~2次跃变过程,强降水发生前GPS-PWV跃变均超过5 mm·(4 h)^(-1);(3)在同样水汽输送、辐合条件下,干旱区测站GPS-PWV急剧增幅越大,地面雨强越强,在一定程度上,水汽输送和水汽的辐合与GPS的剧增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4)中亚低涡造成的乌鲁木齐强降水发生前4~5 h的GPS-PWV增幅达到4 mm以上,GPS-PWV峰值往往达到气候平均值2倍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低涡 暴雨 地基GPS 水汽接力输送
下载PDF
典型架空输电线路分段绝缘地线取能研究 被引量:28
17
作者 谢彦斌 蒋兴良 +3 位作者 胡建林 张志劲 范松海 范才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47-955,共9页
从分段绝缘地线取能具有工程简单、适用范围广等独特优点,是一种颇具潜力的架空输电线路在线供电方式。但该方式存在取能功率通常较小及运行安全受雷击威胁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也是决定该方式是否可行的关键。首先,该文通过对典型线路地... 从分段绝缘地线取能具有工程简单、适用范围广等独特优点,是一种颇具潜力的架空输电线路在线供电方式。但该方式存在取能功率通常较小及运行安全受雷击威胁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也是决定该方式是否可行的关键。首先,该文通过对典型线路地线电磁感应的分析,提出了基于涡旋感应的取能等值计算电路,并对取能端口的戴维南等效电路参数进行了推导。同时,对有关线路参数如档距与杆塔接地电阻分布等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可以方便地通过参数选择、阻抗匹配等获得所需功率。其次,通过EMTP-ATP程序对雷电冲击的影响及其防护进行了仿真分析。最后,以四川电网某500k V线路为例对取能功率等进行了现场实测。实测结果说明取能分析与计算是合理的,此外取能装置对线路绝缘不构成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架空输电线路 分段绝缘地线 在线取能 涡旋感应 等值计算电路
下载PDF
一次西南涡引发暴雨的地闪特征 被引量:10
18
作者 苟阿宁 赵玉春 +1 位作者 黄延刚 王玉娟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年第4期59-63,共5页
利用高频次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闪电定位仪及区域自动站资料,对2011年6月9日湖北暴雨过程的闪电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CS不同生命阶段地闪所处位置不同,正、负闪同时跃增至峰值是MCS成熟阶段的标志之一,地闪密集区和MCS中移速较快... 利用高频次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闪电定位仪及区域自动站资料,对2011年6月9日湖北暴雨过程的闪电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CS不同生命阶段地闪所处位置不同,正、负闪同时跃增至峰值是MCS成熟阶段的标志之一,地闪密集区和MCS中移速较快的强回波位置基本吻合,MCS强回波区域出现的正闪、负闪和45—55 dBz回波后部区域对应较好,强降水发生在MCS成熟后趋于消亡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雷达回波 地闪
下载PDF
蒙古东部冷涡造成河北中南部雹暴过程的地闪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连志鸾 高连山 +2 位作者 李国翠 赵瑞金 赵彦厂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6-194,共9页
应用地面闪电定位系统、多普勒雷达、加密自动雨量站资料,对2007年7月8~9日蒙古东部冷涡天气系统下,发生在河北中南部的两次雹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雹暴均产生大量地闪活动,且以负地闪占优势,闪电集中发生时段与强对... 应用地面闪电定位系统、多普勒雷达、加密自动雨量站资料,对2007年7月8~9日蒙古东部冷涡天气系统下,发生在河北中南部的两次雹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雹暴均产生大量地闪活动,且以负地闪占优势,闪电集中发生时段与强对流发生及维持时间相当。雹暴和强降水在时空分布上对应的地闪极性有明显差异,降雹发生在雹暴云团中正地闪最活跃的阶段,正地闪集中出现在强回波中心及其邻近区域,降雹点落在正地闪聚集区附近;对流性强降水云团中负地闪频繁发生,强降水区出现在负地闪密度高值中心附近,负地闪簇集区域预示着对流性强降雨的落区。多单体风暴中,闪电的频率及聚集区域主要取决于雷暴单体的数目、强度和相互接近的程度,其造成的强降雹主要发生在总地闪的活跃期。本次个例分析显示,总闪电频数跃增、正闪频数突增,仅先于降雹数分钟(几乎同时)发生。因此,根据闪电频数变化可监测对流强度的演变和冰雹天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中南部 蒙古东部冷涡 雹暴 闪电 地闪频数
下载PDF
干扰板作用下飞机尾涡流场近地演变机理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魏志强 李志远 +1 位作者 庄南剑 温瑞英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3-160,共8页
为了更好地控制和规避飞机尾涡对飞行安全和机场运行效率的不利影响,本文重点研究近地尾涡的强度消散与涡核运动规律。使用ANSYS中的DM模块建立A320飞机机翼模型,并基于雷诺平均法(RANS)采用RKE涡黏模型对雷诺应力项进行方程封闭,在天... 为了更好地控制和规避飞机尾涡对飞行安全和机场运行效率的不利影响,本文重点研究近地尾涡的强度消散与涡核运动规律。使用ANSYS中的DM模块建立A320飞机机翼模型,并基于雷诺平均法(RANS)采用RKE涡黏模型对雷诺应力项进行方程封闭,在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上采用多段拼接方法开展大尺度脱体尾涡数值模拟实验。基于实验数据分析了地面效应对涡核的下沉趋势和水平运动、涡间距、涡量及涡核速度等的影响,然后在尾涡流场中增加接地竖板,研究在机场跑道端设置人工干扰板时的尾涡运动和消散规律。结果表明,地表附面层能分离出二次涡,其缠绕于主涡周围诱发主涡加速消散并改变尾涡速度场的分布;人工干扰板能有效削弱尾涡的湍流动能,诱导主涡分离出二次涡系,触发涡系产生Rayleigh-Ludwieg相交不稳定性,加快主涡的下沉与迸裂,显著提高尾涡强度消散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机尾涡 尾涡流场 地面效应 人工干预 RANS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