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for the technology of controlling surface subsidence by grouting separated layer in overburden at coal mines in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文生 范学理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01年第1期18-24,共7页
The developed process and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for the technology of controlling surface subsidence by grouting separated layer in overburden is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technology is ... The developed process and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for the technology of controlling surface subsidence by grouting separated layer in overburden is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technology is discussed synthetically 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and research results obtained at coal mine of China in recent years.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mining under buildings, water bodies and railroads and the properties of the technology,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is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地层控制 地表移动 注浆技术 采动覆岩
下载PDF
Longwall surface subsidence control by technology of isolated overburden grout injection 被引量:8
2
作者 Xuan Dayang Xu Jial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7年第5期813-818,共6页
Surface subsidence is a typical ground movement due to longwall mining, which causes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hazards. In China, intensive coal extractions are commonly operated under dense-populated coa... Surface subsidence is a typical ground movement due to longwall mining, which causes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hazards. In China, intensive coal extractions are commonly operated under dense-populated coalfields, which exacerbates the negative subsequences resulted from surface settlement. Therefore,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control the ground subsidence are in urgent need for the Chinese coal mining industry.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ly developed subsidence control technology: isolated overburden grout injection, including the theory, technique and applications. Relevant procedures such as injection system design, grouting material selection, borehole layout, grout take estimation and injection process design are proposed. The applicability of this technology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rough physical modelling, field measurements, and case studies. Since 2009, the technology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14 longwall areas in 9 Chinese coal mines. The ultimate surface subsidence factors vary from 0.10 to 0.15. This method has a great potential to be popularized and performed where longwall mining are implemented under villages and ground infra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WALL MINING Subsidence control ISOLATED overburden grout INJECTION Green MINING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f overburden behaviour for grout injection to control mine subsidence 被引量:8
3
作者 Shen Baotang Poulsen Bret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2014年第3期317-323,共7页
This paper describes a field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overburden strata response to underground longwall mining, focusing on overburden strata movements and stress concentrations.Subsidence related high stre... This paper describes a field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overburden strata response to underground longwall mining, focusing on overburden strata movements and stress concentrations.Subsidence related high stress concentrations are believed to have caused damage to river beds in the Illawarra region, Australia. In the field study, extensometers, stressmeters and piezometers were installed in the overburden strata of a longwall panel at West Cliff Colliery. During longwall mining, a total of1000 mm tensile deformation was recorded in the overburden strata and as a result bed separation and gaps were formed. Bed separation was observed to start in the roof of the mining seam and gradually propagate toward the surface as the longwall face advanced.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the near-surface horizontal stresses was recorded before the longwall face reached the monitored locations. The stresses continued to increase as mining advanced and they reached a peak at about 200 m behind the longwall face. A numerical modelling study identified that the angle of breakage(i.e., the angle of the boundary of caved zone) behind the longwall face and over the goaf was 22–25° from vertical direction.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monitoring results showing the high gradient of stresses and strains on the surface150–320 m behind the mining 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塌陷 行为调查 控制 注浆 覆土 长壁开采 应力集中 覆岩运动
下载PDF
大社矿覆岩隔离注浆合理层位高度
4
作者 赵勇 申扎根 《陕西煤炭》 2024年第1期25-29,共5页
为了合理确定大社矿覆岩隔离注浆的最佳注浆层位高度,采用3DEC数值模拟的方法,结合大社矿921102工作面的实际情况,建立6种不同注浆层位高度(220 m、240 m、260 m、280 m、300 m、320 m)的设计方案,分析注浆充填材料对覆岩关键层的支撑作... 为了合理确定大社矿覆岩隔离注浆的最佳注浆层位高度,采用3DEC数值模拟的方法,结合大社矿921102工作面的实际情况,建立6种不同注浆层位高度(220 m、240 m、260 m、280 m、300 m、320 m)的设计方案,分析注浆充填材料对覆岩关键层的支撑作用,以及不同注浆层位高度对工作面地表减沉和地表倾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注浆层位高度的增加,地表最大沉降量也同时增大,建立注浆层位高度与最大下沉量的拟合曲线,注浆层位高度与最大下沉量呈指数关系;随着注浆层位高度的增加,地表倾斜变形量也同时增大,建立注浆层位高度与地表倾斜变形量的拟合曲线,注浆层位高度与地表倾斜变形值呈指数关系,现场工业性结果与数值模拟的结果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离注浆 地表沉陷 粉煤灰 覆岩运移 地表下沉
下载PDF
Comparative study on pullout behaviour of pressure grouted soil nails from field and laboratory tests 被引量:3
5
作者 HONG Cheng-yu YIN Jian-hua PEI Hua-fu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8期2285-2292,共8页
一根土壤钉子的撤退抵抗为 geotechnical 工程师是在设计和分析的一个批评参数。由于领域条件的复杂性,领域里的水泥 grouted 土壤钉子的撤退行为很好没被调查。在这个工作,压力 grouted 土壤钉子的很多地撤退测试被进行估计土壤钉子... 一根土壤钉子的撤退抵抗为 geotechnical 工程师是在设计和分析的一个批评参数。由于领域条件的复杂性,领域里的水泥 grouted 土壤钉子的撤退行为很好没被调查。在这个工作,压力 grouted 土壤钉子的很多地撤退测试被进行估计土壤钉子的撤退抵抗。领域土壤钉子的有效契约长度被一个新 grouting packer 系统精确地控制。有典型实验室测试结果的典型的地测试结果和相关比较表明磨擦( ACF )的明显的系数随增加减少压垂当 grouting 压力是不变的时,玷污压力,但是随 grouting 压力的增加几乎线性地增加什么时候压垂压力(土壤深度)是未改变的。在土壤钉子表面的土壤样品的水内容从 drillholes 与土壤样品的结果相比显示出明显的减小。在土壤钉子完全地面被拔出以后,土壤钉子和包围土壤的表面条件被检验。在土壤 / 钉子接口的土壤的水内容价值从 drillholes 提取的土壤样品与那些相比实质地减少,这被发现。另外,所有土壤钉子在地面被拔出以后在直径的方向显著地膨胀,显示密封水泥薄泥浆压缩土壤并且渗透进土壤虚空,导致进显著地包围土壤质量的失败表面的相应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浆压力 实验室测试 土钉 行为 土壤深度 上覆岩层压力 土壤样品 岩土工程师
下载PDF
采动覆岩与地表下沉关系模型及离层量估算方法 被引量:5
6
作者 崔希民 高宇 +4 位作者 李培现 李梓豪 张文豪 彭小沾 康新亮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4-82,共9页
地下开采可能导致地表沉陷、基础设施损毁、土地破坏或地面积水等,进而诱发生态环境恶化。而采空区固体充填和覆岩离层注浆是控制岩层移动,减小采动损害的有效技术手段。传统的覆岩离层注浆往往采用关键层理论、数值模拟、相似材料模型... 地下开采可能导致地表沉陷、基础设施损毁、土地破坏或地面积水等,进而诱发生态环境恶化。而采空区固体充填和覆岩离层注浆是控制岩层移动,减小采动损害的有效技术手段。传统的覆岩离层注浆往往采用关键层理论、数值模拟、相似材料模型实验和理论分析手段,因涉及的物理力学参数多、边界条件限制等,计算过程复杂,仅能给出离层层位,难以定量确定离层量。开采沉陷研究表明,采动覆岩与地表移动方向指向采空中心,移动边界可以简化为线性边界,基于下沉盆地主断面上地表下沉与任一覆岩下沉的面积相等和煤系地层的层状特征,构建了采动覆岩与地表下沉的关系模型,较好地反映了覆岩与地表下沉随边界角、工作面宽度、开采深度的发展演化规律。采动覆岩与地表下沉比值随埋藏深度增加而增大,反映了采动下沉效应从顶板向覆岩、地表的传递规律;随着宽深比的增加,同一层位岩层下沉与地表下沉比值减小,地表下沉增大;当边界角减小时,地表下沉范围增大,地表下沉值减小。结合钻孔揭示的覆岩结构与组合,可以逐层计算上覆岩层和地表的下沉值,利用两相邻岩层下沉的非一致性,可以确定各岩层间的离层量,通过计算导水裂隙带高度,剔除导水裂隙带内无法形成封闭充填空间的无效离层,进而优选确定出适用于覆岩离层注浆的最大离层及层位,为覆岩离层注浆减沉设计提供了简单、便捷的离层识别方法和离层量定量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层厚度 离层 地表下沉 覆岩注浆 等效下沉
下载PDF
离层注浆开采关键层变形特征及地表沉陷控制效应 被引量:2
7
作者 徐良骥 张坤 +3 位作者 刘潇鹏 陈宝宝 范廷玉 桂松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31-942,共12页
为研究覆岩离层注浆开采条件下关键层变形特征及地表沉陷控制效应,准确预计地表移动变形值,对离层注浆开采关键层变形进行了力学分析,将关键层下方离层注浆充填体和煤岩体的组合视为弹性地基,并将之划分为压实区、欠压实区和实体煤区3... 为研究覆岩离层注浆开采条件下关键层变形特征及地表沉陷控制效应,准确预计地表移动变形值,对离层注浆开采关键层变形进行了力学分析,将关键层下方离层注浆充填体和煤岩体的组合视为弹性地基,并将之划分为压实区、欠压实区和实体煤区3种不同的区段,基于弹性地基梁理论,给出了关键层挠度方程和弹性地基系数计算方法;采用“两步法”,通过分层模拟的方式开展了离层注浆开采关键层变形与地表沉陷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工作面宽度条件下离层发育和关键层破断特征,以及不同注采比条件下地表移动变形特征;借鉴等价采高理论,将离层注浆开采条件下关键层弯曲下沉空间等效视为开采空间,结合概率积分法,建立了适用于离层注浆开采的地表沉陷预计模型。以淮北矿区袁店二矿7221离层注浆开采工作面为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地质条件下,离层注浆开采工作面宽度宜设计在90~120 m;采用提出的预计模型和方法能够对离层注浆开采条件下的地表沉陷进行有效预计,预计值与实测值平均误差9 mm,在允许误差范围内;离层注浆开采地表沉陷控制效果显著,减沉率约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沉陷控制 离层注浆 关键层 力学分析 预计模型
下载PDF
Mechanics Principle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Split Layer and Bed Separation of Mining Overburden
8
作者 YU Guang-ming ZHANG Chun-hui +3 位作者 SU Zhong-jie FAN Xue-li PAN Yong-zhan LIU Fu-shun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10期17-26,共10页
To control land surface subsidence caused the underground mineral exploitation and the catastrophic phenomena such as serious damage of buildings, waterbodies, cultivated lands, railways, bridges caused by land subsid... To control land surface subsidence caused the underground mineral exploitation and the catastrophic phenomena such as serious damage of buildings, waterbodies, cultivated lands, railways, bridges caused by land subsidence, bed separation grouting technology of overburden is put forwar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technolog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echanics mechanism of mining overburden from layer-split to formation of bed separation are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elastic sheet board theory, calculation formula of rock sheet deflection is presented, and the mechanics criteria of the separation formation and the calculation formula of bed separation volume are set up. Finally, the applications and technics of bed separation grout technology of mining overburden to control land subsidence in china are introdu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 承载力 岩石力学 岩层沉陷 偏斜现象
下载PDF
煤矿全生命周期绿色开采研究展望 被引量:1
9
作者 许家林 鞠金峰 +5 位作者 轩大洋 秦伟 朱卫兵 胡国忠 王晓振 谢建林 《绿色矿山》 2023年第1期79-90,共12页
煤矿绿色开采理念提出20 a来,理论研究与技术实践取得了重大创新进展,但在精确量化预测、提效降本控制等方面与生产实际需求仍然存在差距。阐述了煤矿全生命周期绿色开采技术框架,提出了煤矿绿色开采需要深入研究的若干方向和建议。在... 煤矿绿色开采理念提出20 a来,理论研究与技术实践取得了重大创新进展,但在精确量化预测、提效降本控制等方面与生产实际需求仍然存在差距。阐述了煤矿全生命周期绿色开采技术框架,提出了煤矿绿色开采需要深入研究的若干方向和建议。在基础理论方面,应遵循关键层理论的“全地层”学术思想,深入研究采动覆岩卸荷膨胀累积效应及其对岩层移动的影响,建立自下而上涵盖煤层直至地表的全地层移动时空动态模型,实现采动应力、裂隙与沉陷的定量预测,最终形成不同地质开采条件下岩层移动的数字孪生模型。在技术方面,需充分利用岩层移动规律,研究发展适应煤矿高效生产的低成本绿色开采技术,具体而言,重点攻关方向之一是“一注五减”绿色开采解决方案,针对绿色开采中采动损害控制领域面临的煤矿充填材料不足问题与“双碳”目标,研发“煤矸石+粉煤灰+CO_(2)”覆岩隔离注浆充填绿色开采技术,实现减沉(减少地表沉陷)、减漏(减少地下水漏失)、减震(减少应力集中与矿震)、减排(减少固废排放)、减碳(减少CO_(2)排放)等“五减”绿色开采效果。另一个需要重点攻关的方向是采动破坏含水层的修复技术,特别是在西部生态脆弱矿区(尤其是浅埋煤层),需给予充分重视,建议借鉴采后土地复垦,通过相关技术与标准研究将含水层修复列为必备环节,进一步落实全生命周期绿色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层移动 关键层 覆岩隔离注浆充填 含水层修复 绿色开采
下载PDF
基于条带式充填开采的离层注浆减沉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秦立涛 张建中 +3 位作者 赵福森 杨军辉 徐博会 刘宇鑫 《中国煤炭地质》 2023年第7期41-46,54,共7页
在浅部资源渐趋枯竭的背景下,针对大量“三下”压覆煤炭,离层注浆减沉技术越来越受到广泛应用。不过目前条带式充填开采基础上的离层注浆工艺研究还比较欠缺,结合邢台某矿条带式充填开采+离层注浆减沉实践,通过充填后采高等效换算,条带... 在浅部资源渐趋枯竭的背景下,针对大量“三下”压覆煤炭,离层注浆减沉技术越来越受到广泛应用。不过目前条带式充填开采基础上的离层注浆工艺研究还比较欠缺,结合邢台某矿条带式充填开采+离层注浆减沉实践,通过充填后采高等效换算,条带开采工作面注浆关键层优化、邻空工作面注浆孔位确定和注浆压力持续控制等关键技术,实现了条带式充填开采回收以往煤柱的地表沉降控制,地表沉降幅度在30mm以内,补充了不同条件的离层注浆工艺研究,对以往条带式开采矿井剩余煤柱的绿色回收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层注浆 条带式开采 充填开采 减沉
下载PDF
阳江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大坝坝基防渗处理技术
11
作者 周清 《广东水利水电》 2023年第12期63-68,共6页
广东阳江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大坝为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55.9 m,建造于地震烈度区Ⅶ度、深厚不均匀的覆盖层上。下水库大坝坝基河床部位以洪冲积砂卵石层作建基面,两岸坝肩及防渗心墙建基面为全风化带,坝基防渗采用混凝土防渗... 广东阳江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大坝为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55.9 m,建造于地震烈度区Ⅶ度、深厚不均匀的覆盖层上。下水库大坝坝基河床部位以洪冲积砂卵石层作建基面,两岸坝肩及防渗心墙建基面为全风化带,坝基防渗采用混凝土防渗墙与帷幕灌浆共同防渗的方式。本文简要介绍了下水库大坝坝基处理设计,在施工技术方面从坝基开挖处理、混凝土防渗墙、帷幕灌浆施工及坝基防渗效果等作了简略的阐述,分析了覆盖层坝基混凝土防渗墙施工等主要存在的技术难点和控制重点,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石坝 覆盖层 坝基防渗 混凝土防渗墙 帷幕灌浆
下载PDF
覆岩离层时空演化规律及注浆开采实践——以夏店煤矿3117工作面为例
12
作者 张志军 《中国煤炭地质》 2023年第7期33-40,共8页
覆岩离层注浆充填技术既解决了长壁开采控制地表变形的问题,又提高了采出率,但随着该技术的广泛应用,其理论研究和技术发展遇到了瓶颈。以夏店煤矿3117工作面瓦斯泵站下注浆开采项目为例,从离层演化规律、高性能浆液配置和地表观测等方... 覆岩离层注浆充填技术既解决了长壁开采控制地表变形的问题,又提高了采出率,但随着该技术的广泛应用,其理论研究和技术发展遇到了瓶颈。以夏店煤矿3117工作面瓦斯泵站下注浆开采项目为例,从离层演化规律、高性能浆液配置和地表观测等方面开展了研究,有效指导实际工程应用,为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促进离层充填技术的高质量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岩离层注浆 时空演化 减沉
下载PDF
注浆加固松散覆岩干式充填体技术研究与应用
13
作者 陈南海 王志 +2 位作者 程祝祥 钟国鸿 唐志超 《现代矿业》 CAS 2023年第12期216-218,222,共4页
松散覆岩充填体下残留矿柱的回采面临着顶板安全问题。为了保障矿柱回采过程中顶板的稳固性,提出利用注浆加固松散覆岩使之形成整体,提升整体稳定性与承载性。研究松散覆岩胶结体与围岩的力学特征、注浆工艺与注浆参数对固结效果的影响... 松散覆岩充填体下残留矿柱的回采面临着顶板安全问题。为了保障矿柱回采过程中顶板的稳固性,提出利用注浆加固松散覆岩使之形成整体,提升整体稳定性与承载性。研究松散覆岩胶结体与围岩的力学特征、注浆工艺与注浆参数对固结效果的影响,并进行工业试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注浆固结松散覆岩,其稳固性增强明显,能满足矿柱开采需求,研究成果对相似散体碎石固结控制有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散覆岩 注浆加固 承载性
下载PDF
深埋串珠状溶洞的超高层基础设计案例分析
14
作者 肖鸿斌 金耀岷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2-390,共9页
超高层建筑对地基稳定性、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的要求非常高。2007年某市拟建超高层建筑,详勘揭露地表80 m以下地层中分布深埋串珠状溶洞,溶洞顶板厚度薄,串珠状溶洞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分布情况及连通性等方面的不确定性较多,若建... 超高层建筑对地基稳定性、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的要求非常高。2007年某市拟建超高层建筑,详勘揭露地表80 m以下地层中分布深埋串珠状溶洞,溶洞顶板厚度薄,串珠状溶洞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分布情况及连通性等方面的不确定性较多,若建筑基础浅埋,则地基承载力无法满足设计要求;若建筑基础深埋,则因套管回收及溶洞处理等问题施工的可行性差。设计原则最终确定为基础浅埋方案,首先初步确定满足地基稳定性的前提条件,随后工程设计及施工各专业围绕单桩承载力问题进行讨论并修改专业方案,最终决定应用当时的创新工艺-灌注桩后注浆工艺解决单桩承载力问题。该工程终于在2010年得以推进。工程一期建成后平均沉降与不均匀沉降均很好地满足了规范要求。此次多专业技术联动是勘察设计施工技术一体化的一次成功尝试,相比目前质量进度管理一体化更具前瞻性,也是今后技术优化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层建筑 深埋串珠状溶洞 地基稳定性 覆盖层厚度 灌注桩后注浆工艺 多专业技术联动 勘察设计施工技术一体化
下载PDF
煤矿老采空区地基注浆处治后稳定性评价研究
15
作者 刘新文 《山西交通科技》 2023年第4期52-55,70,共5页
采空区引发的地表沉降影响建筑物安全,且其影响通常贯穿于构筑物的整个使用寿命。针对注浆法处治后的老采空区建筑地基,根据荷载临界影响深度与附加应力影响深度等分析评价方法,开展稳定性分析及建筑物对采空区稳定性影响评价研究。结... 采空区引发的地表沉降影响建筑物安全,且其影响通常贯穿于构筑物的整个使用寿命。针对注浆法处治后的老采空区建筑地基,根据荷载临界影响深度与附加应力影响深度等分析评价方法,开展稳定性分析及建筑物对采空区稳定性影响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建筑物所形成的附加应力在正常工况条件下不会引起采空区活化。提出了采空区地基稳定性综合评价研究方法,也为类似工程提供了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覆岩 倾斜煤层 老采空区 注浆 稳定性评价
下载PDF
3501工作面采动覆岩离层注浆控制地面降沉技术
16
作者 彭虎 《江西煤炭科技》 2023年第4期156-158,162,共4页
霍尔辛赫煤业是山西焦煤动力煤重要保供矿井。该矿井开采范围内约一半煤炭资源上方存在构筑物和村庄,拆迁工作量大、难度大、费用高,对矿井的安全高效煤炭开采很不利。针对构筑物和村庄下覆压煤炭资源的这一难点,以长子焦化厂及陈家庄... 霍尔辛赫煤业是山西焦煤动力煤重要保供矿井。该矿井开采范围内约一半煤炭资源上方存在构筑物和村庄,拆迁工作量大、难度大、费用高,对矿井的安全高效煤炭开采很不利。针对构筑物和村庄下覆压煤炭资源的这一难点,以长子焦化厂及陈家庄村覆压下的五采区3501工作面为试点,应用覆岩离层注浆技术,控制地层沉降,解放出覆压区域的煤炭资源,以提高煤炭回收率,保护地表建筑及地表环境。实践表明,应用注浆技术后,3501工作面回采率由75%提升至89%,有效延长了矿井的服务年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筑物和村庄压煤 覆岩离层注浆 充填开采 关键层
下载PDF
部分充填采煤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92
17
作者 许家林 轩大洋 +3 位作者 朱卫兵 王晓振 王秉龙 滕浩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03-1312,共10页
对煤矿充填开采而言,如何提高充填采煤效率、降低充填成本是需要持续深入研究的问题。结合煤系层状覆岩移动特点和控制要求研发的部分充填采煤技术,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在对我国充填采煤技术发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系... 对煤矿充填开采而言,如何提高充填采煤效率、降低充填成本是需要持续深入研究的问题。结合煤系层状覆岩移动特点和控制要求研发的部分充填采煤技术,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在对我国充填采煤技术发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部分充填采煤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部分充填开采的概念与技术框架,覆岩隔离注浆充填、短壁冒落区嗣后充填、长壁墩柱同步充填等3种部分充填采煤技术的原理、设计方法、适用条件和应用情况。实践证明,部分充填是一种高效低成本充填采煤技术,尤其是覆岩隔离注浆充填,其吨煤充填成本仅为30~60元,单面充填采煤能力可达60~100万t/a,已在淮北矿区得到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充填 建筑物下采煤 覆岩隔离注浆充填 关键层 绿色开采
下载PDF
覆岩离层分布时空规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4
18
作者 赵德深 朱广轶 +1 位作者 刘文生 范学理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7,共4页
通过相似材料物理模拟实验研究,揭示了煤矿区采动覆岩中离层产生、发展与分布的时空规律;探讨了离层发展高度与工作面推进距的关系、单一离层从产生到最大值直至消失的时间效应等规律。并提出了可充填离层带的概念,为离层充填减沉技术... 通过相似材料物理模拟实验研究,揭示了煤矿区采动覆岩中离层产生、发展与分布的时空规律;探讨了离层发展高度与工作面推进距的关系、单一离层从产生到最大值直至消失的时间效应等规律。并提出了可充填离层带的概念,为离层充填减沉技术在理论上的完善及其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层分布 时空规律 实验研究 覆岩离层 离层充填减沉技术 煤矿区 可充填离层带
下载PDF
覆岩离层分区隔离注浆充填减沉技术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77
19
作者 朱卫兵 许家林 +1 位作者 赖文奇 王志刚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58-462,共5页
分析了关键层下离层动态发育对离层充填的影响,针对目前离层区充填工艺不能阻止覆岩关键层初次破断的问题,提出了“覆岩离层分区隔离注浆充填”技术,它综合离层充填与条带开采技术的优点,通过离层区充填置换或减小分区隔离煤柱宽度,使... 分析了关键层下离层动态发育对离层充填的影响,针对目前离层区充填工艺不能阻止覆岩关键层初次破断的问题,提出了“覆岩离层分区隔离注浆充填”技术,它综合离层充填与条带开采技术的优点,通过离层区充填置换或减小分区隔离煤柱宽度,使“离层区充填体+关键层+分区隔离煤柱”形成共同承载体,从而达到有效减缓地面沉降的目的,提高了煤层采出率,促进了覆岩离层充填减沉技术的发展.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离层分区隔离注浆充填原理作了进一步证实,并对其适用条件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岩离层 分区隔离注浆充填 地表沉降
下载PDF
钱塘江盾构越江隧道最小覆土厚度的确定 被引量:28
20
作者 沈林冲 钟小春 +1 位作者 秦建设 闵凡路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1-115,共5页
钱塘江洪水冲刷河床与大潮回淤交替出现,必将影响盾构越江隧道安全。如何合理地确定越江隧道的埋深,既确保隧道安全,又降低工程造价,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300年一遇的罕见洪水冲刷河床的最大深度可达16m,据此... 钱塘江洪水冲刷河床与大潮回淤交替出现,必将影响盾构越江隧道安全。如何合理地确定越江隧道的埋深,既确保隧道安全,又降低工程造价,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300年一遇的罕见洪水冲刷河床的最大深度可达16m,据此初步选择了河床冲刷后最小埋深分别为3.5m和4.0m两种隧道埋设方案,开展了隧道抗上浮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考虑隧道周围土体和管片环间纵向螺栓的剪切抗浮效应时,两种方案均能够满足抗浮要求。但施工期刚脱出盾尾的管片环在未硬化注浆体的浮力作用下,大大增加隧道上浮的可能性,需要加强施工期的管理工作,减少对周围土体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最小覆土厚度 壁后注浆 抗浮验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