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道菌群在肿瘤免疫治疗耐药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慧玲 李晓曦 +3 位作者 冯英楠 胡欣 张兰 董宪喆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共6页
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组成与肿瘤免疫治疗效果相关,但是肠道菌群影响肿瘤免疫治疗耐药的机制鲜少总结和归纳。该文不仅阐述了目前肿瘤免疫治疗耐药的临床现状,还概括分析了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稳态与不同类型肿瘤免疫治疗耐药的相关性及调控机... 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组成与肿瘤免疫治疗效果相关,但是肠道菌群影响肿瘤免疫治疗耐药的机制鲜少总结和归纳。该文不仅阐述了目前肿瘤免疫治疗耐药的临床现状,还概括分析了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稳态与不同类型肿瘤免疫治疗耐药的相关性及调控机制,为肠道菌群改善肿瘤免疫治疗耐药的潜在靶点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肿瘤免疫治疗 耐药性 临床现状 研究进展 调控策略
下载PDF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nd the gut-liver axis 被引量:54
2
作者 Gyongyi Szabo Shashi Bal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1期1321-1329,共9页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 is one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liver diseases and liver-related death worldwide. Of the many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pathogenesis of ALD, gut-derived lipopolysaccharide (LPS) play...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 is one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liver diseases and liver-related death worldwide. Of the many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pathogenesis of ALD, gut-derived lipopolysaccharide (LPS) plays a central role in induction of steatosis, inflammation, and fi brosis in the liver. In this review, we discuss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alcohol contributes to increased gut permeability, the activation of Kupffer cells, and the infl ammatory cascade by LPS. The role of the Toll-like receptor 4 (TLR4) complex in LPS recogni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TLR4-induced signaling pathways are evaluated in A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pffer cell gut permeability MICRORNA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ENDOTOXIN
下载PDF
Changes of gut bacteria and immune parameters in liver transplant recipients 被引量:42
3
作者 Zhong-Wen Wu, Zong-Xin Ling, Hai-Feng Lu, Jian Zuo, Ji-Fang Sheng, Shu-Sen Zheng and Lan-Juan Li 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Key Lab of Combined Multiorgan Transplantation, Ministry of Public Health, Key Lab of Organ Transplantation and Department of Hepatobiliary and Pancreatic Surgery ,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Hangzhou 310003, China 《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 SCIE CAS 2012年第1期40-50,共11页
BACKGROUND: Liver transplant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therapeutic options for patients with end-stage liver diseases, and gut microbiota is actively involved in potential infections in pretransplant and postt... BACKGROUND: Liver transplant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therapeutic options for patients with end-stage liver diseases, and gut microbiota is actively involved in potential infections in pretransplant and posttransplant patients. However, the diversity of gut microbiota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immune parameter of liver transplantation recipients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METHODS: We collected fresh feces and blood samples from 190 participants in China from November 2004 to May 2008, including 28 healthy volunteers, 51 cirrhotic patients and 111 liver-transplanted patients. Six interesting gut bacteria, plasma endotoxin, serum cytokines (i.e.,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and interleukin-6) and fecal secretory IgA (SIgA) were investigated by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chromogenic limulus amoebocyte assay, sandwich-typ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and radioimmunoassay, respectively. RESULTS: All Eubacteria, Bifidobacterium spp., 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 and Lactobacillus sp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liver transplantation recipients while Enterobacteriaceae and Enterococcus sp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P<0.05). Except for Enterococcus spp., other bacteria showed a tendency to restore to normal level along with the time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Plasma endotoxin, interleukin-6 and fecal SIgA in cirrhotic patient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ut not in liver transplantation recipients. Plasma endotoxin and interleukin-6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ll Eubacteria and the Bacteroides-Prevotella group, while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was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se six gut bacteria in cirrhotic patients.CONCLUSIONS: Our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abundant gut bacteria were altered significantly in both cirrhotic and liver transplantation patients, while plasma endotoxin and interleukin-6 increased remarkably in cirrhotic patients, showing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ith gut microbiota. Interestingly, our data show a tendency for these gut bacteria to restore to normal levels in liver transplantation recip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t bacteria INTERLEUKIN-6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fecal secretory IgA liver transplantation
下载PDF
基于脑肠轴探讨健脾化痰法治疗脑瘤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李宝英 张军 +2 位作者 刘欣 赵翘楚 曹芳 《中医肿瘤学杂志》 2024年第4期78-84,共7页
脑瘤是一类发生于颅脑腔内的良性或恶性肿瘤,本病发病机制复杂,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对脑瘤的治疗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仍没有普遍有效的疗法,需进一步研究脑瘤治疗的新方法。近年来,现代医学认识到脑肠轴、肠道菌群... 脑瘤是一类发生于颅脑腔内的良性或恶性肿瘤,本病发病机制复杂,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对脑瘤的治疗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仍没有普遍有效的疗法,需进一步研究脑瘤治疗的新方法。近年来,现代医学认识到脑肠轴、肠道菌群与脑瘤三者之间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脑肠轴是整体观念的体现,肠道菌群与脾胃的概念相似,脑、肠与脾胃之间存在深刻的联系,脾虚无力运行水液,而生痰湿,痰湿上达脑窍,发为脑瘤,脾虚痰湿为脑瘤的主要病机。因此,基于脑肠轴理论以健脾化痰法治疗脑瘤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笔者总结了健脾化痰法对肠道菌群及脑瘤的具体作用,进一步为健脾化痰法治疗脑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从中西医角度论述脑肠轴、肠道菌群、脾胃和脑瘤的关系,就健脾化痰法在脑瘤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脑瘤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瘤 脑肠轴 肠道菌群 脾胃 健脾化痰法
下载PDF
基于肠道微生物的肿瘤发生机制及其治疗
5
作者 王高强 《工业微生物》 CAS 2024年第5期134-136,共3页
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影响代谢途径、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等方式来影响宿主的生理和病理过程。这些微生物的作用已被证实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在结直肠癌、胃癌和胰腺癌等消化系统肿瘤方面。文章将从肠道... 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影响代谢途径、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等方式来影响宿主的生理和病理过程。这些微生物的作用已被证实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在结直肠癌、胃癌和胰腺癌等消化系统肿瘤方面。文章将从肠道微生物与肿瘤发生机制的相关理论基础、不同肿瘤类型与特定肠道微生物的关联,以及微生物介导的肿瘤治疗策略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以期揭示肠道微生物如何通过不同生物学途径作用于肿瘤的发生、发展,从而为肿瘤的未来治疗提供新的视角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群 肿瘤发生 微生物治疗 免疫调节
下载PDF
抗生素对抗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效果影响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潘佳怡 马维娜 《医学综述》 CAS 2024年第3期367-372,共6页
抗生素是能抑制或杀灭某些病原体的化学物质,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某些微生物所致的感染。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通过改善肿瘤周围免疫微环境激活体内免疫细胞活性,从而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其长效抗肿瘤效应使得这一新的抗肿瘤方... 抗生素是能抑制或杀灭某些病原体的化学物质,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某些微生物所致的感染。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通过改善肿瘤周围免疫微环境激活体内免疫细胞活性,从而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其长效抗肿瘤效应使得这一新的抗肿瘤方法备受关注。肿瘤患者可能因为感染而存在同时使用抗生素和ICIs的情况,故研究抗生素对ICIs疗效的影响,对肿瘤患者能否安全、有效地接受治疗并提高其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可深入探索抗生素对ICIs治疗效果的影响,促进合理用药,以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抗肿瘤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肠道菌群
下载PDF
基于宏基因组技术探究不同剂量榄香烯对大鼠粪便病毒的影响
7
作者 张毅 马力天 +3 位作者 杨雨晨 马瑞 陈晶 郑瑾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73-779,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榄香烯乳状注射液(EEI)对大鼠粪便病毒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斯泼累格·多雷(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低剂量榄香烯乳状注射液组[L-EEI,20 mg/(kg·d)]、高剂量榄香烯乳状注射液组[H-EEI,40 mg/(kg·...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榄香烯乳状注射液(EEI)对大鼠粪便病毒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斯泼累格·多雷(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低剂量榄香烯乳状注射液组[L-EEI,20 mg/(kg·d)]、高剂量榄香烯乳状注射液组[H-EEI,40 mg/(kg·d)]和对照组(等量生理盐水),每组6只。连续给药14 d取新鲜粪便进行宏基因组测序,之后对所测得的病毒进行生信分析。结果:维恩图分析表明对照组、L-EEI和H-EEI组所独有的病毒种类数目分别是6种、6种和10种,在种水平上,3组所共有的病毒数目为77种;PCA表明,L-EEI组的数据与其他组明显分开(属水平P=0.036,种水平P=0.012);NMDS分析表明,L-EEI与H-EEI组的数据聚集程度更高(属水平Stress=0.093,种水平Stress=0.129);多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共有10种病毒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不同剂量EEI对病毒的影响大致可分为3类:1)病毒丰度与EEI的剂量正相关或者负相关;2)与对照组比较,L-EEI导致病毒丰度升高而H-EEI对病毒丰度无显著影响;3)与对照组比较,L-EEI导致病毒丰度降低而H-EEI对病毒丰度无显著影响;结论:不同剂量的EEI会导致大鼠粪便中病毒组成和结构的改变,不同病毒对不同剂量的EEI敏感性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组 病毒 榄香烯 肿瘤 微生物群 中药 生信分析 肠道微生物群
下载PDF
结肠癌患者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表型与临床病理特征和肠道菌群的关系研究
8
作者 黄超 方兴刚 陈璐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24年第4期547-552,共6页
目的探究结肠癌患者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表型与临床病理特征和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3年2月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收治的76例结肠癌患者为结肠癌组,并选择同期体检的76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受试者TIL表型表达水... 目的探究结肠癌患者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表型与临床病理特征和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3年2月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收治的76例结肠癌患者为结肠癌组,并选择同期体检的76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受试者TIL表型表达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肠道菌群,收集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采用Spearman分析TIL表型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结肠癌组CD4^(+)T细胞水平显著升高[(28.05±5.48)%比(32.49±6.13)%],CD3^(+)T细胞、CD8^(+)T细胞水平显著降低[(60.47±6.53)%比(53.17±6.37)%]、[(30.69±6.38)%比(24.85±6.42)%](P<0.05)。根据结肠癌患者CD3^(+)T细胞(52.62%)、CD8^(+)T细胞(25.87%)、CD4^(+)T细胞(31.94%)的中位值,将其分为CD3^(+)T细胞高表达38例,CD3^(+)T细胞低表达38例,CD8^(+)T细胞高表达38例,CD8^(+)T细胞低表达38例,CD4^(+)T细胞高表达38例,CD4^(+)T细胞低表达38例。有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越高、TNM分期越高,在CD3^(+)T细胞、CD8^(+)T细胞、CD4^(+)T细胞高表达、低表达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0、4.659、6.786;χ2=7.962、10.483、4.343;χ2=11.120、7.280、13.300;P<0.05)。与对照组相比,结肠癌组脆弱拟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显著增加[(6.58±0.83)lgN/g比(8.59±1.36)lgN/g]、[(7.36±1.04)lgN/g比(9.73±1.25)lgN/g]、[(7.21±1.08)lgN/g比(9.28±1.74)lgN/g],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下降[(8.85±1.46)lgN/g比(6.34±1.22)lgN/g]、[(8.94±1.09)lgN/g比(6.17±1.32)lgN/g](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结肠癌患者脆弱拟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与CD3^(+)、CD8^(+)T细胞占比呈负相关(r=-0.482、-0.459、-0.532,P<0.05;r=-0.438、-0.472、-0.508,P<0.05),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与CD3^(+)、CD8^(+)T细胞占比呈正相关(r=0.581、0.507,P<0.05;r=0.536、0.467,P<0.05),脆弱拟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与CD4^(+)T细胞占比呈正相关(r=0.483、0.495、0.461,P<0.05),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与CD4^(+)T细胞占比呈负相关(r=-0.563、-0.579,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TIL中表型CD3^(+)T细胞、CD8^(+)T细胞、CD4^(+)T细胞与临床病理特征和肠道菌群存在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临床病理特征 肠道菌群 免疫 CD3^(+)T细胞 CD4^(+)T细胞 CD8^(+)T细胞
下载PDF
卡巴胆碱对肠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全身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43
9
作者 胡森 曹卫红 +3 位作者 孙丹 吕艺 白玉梅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观察肠道内给予卡巴胆碱对肠部分缺血-再灌注(I/R)损伤诱发全身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大耳白兔75只,随机分为肠部分I/R组(n=25)、卡巴胆碱治疗组(n=25)和假手术组(n=25).阻断肠系膜上动脉(SMA)血流50%,并维持... 目的观察肠道内给予卡巴胆碱对肠部分缺血-再灌注(I/R)损伤诱发全身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大耳白兔75只,随机分为肠部分I/R组(n=25)、卡巴胆碱治疗组(n=25)和假手术组(n=25).阻断肠系膜上动脉(SMA)血流50%,并维持4 h,造成肠部分I/R损伤.卡巴胆碱治疗组于SMA阻断后1 h经肠道内注入质量分数为3%的卡巴胆碱溶液(3 μg/kg);假手术组处理同肠部分I/R组,但不阻断SMA.各组于SMA阻断前及阻断后2、4、6、8、24、48和72 h取动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同时观察脏器功能及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肠部分I/R损伤后,血浆丙氨酸转氨酶(ALT)、血肌酐(SCr)、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5);心、肝、肺等脏器显示严重病理损害.肠道缺血期给予卡巴胆碱后,血浆内ALT、SCr、CK-MB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术后24~72 h心、肺、肝、小肠病理学损伤明显减轻.结论肠道内给予卡巴胆碱能减轻肠部分I/R损伤引起的机体炎症反应和病理损害,改善和保护脏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巴胆碱 全身炎症反应 阻断 多器官功能障碍 TNF-Α 损伤 肠道 水平 结论 质量分数
下载PDF
消化道肿瘤患者肠道通透性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姚玉川 陈村龙 +3 位作者 王继德 张亚历 姜泊 熊德鑫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69-571,共3页
目的测定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肠道通透性的改变,探讨消化道肿瘤是否影响肠粘膜屏障功能。方法健康志愿者、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各16名,每人口服乳果糖、甘露醇液后采集6 h尿样。尿样和乳果糖、甘露醇的标准样经肟化处理后通过气相色谱分... 目的测定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肠道通透性的改变,探讨消化道肿瘤是否影响肠粘膜屏障功能。方法健康志愿者、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各16名,每人口服乳果糖、甘露醇液后采集6 h尿样。尿样和乳果糖、甘露醇的标准样经肟化处理后通过气相色谱分析仪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甘露醇峰、乳果糖峰出峰时间稳定,峰面积与含量呈线性相关;消化道晚期肿瘤患者与健康志愿者尿样中的乳果糖含量和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乳果糖含量增高,而甘露醇含量2组无显著差异。结论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肠粘膜通透性增加,存在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肿瘤 肠道通透性 乳果糖 甘露醇
下载PDF
幼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TNF-α的产生及作用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春艳 肖福大 于明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41-243,共3页
目的 :探讨肠缺血 /再灌注时肿瘤坏死因子 α(tumornecrosisfactor α ,TNF α)的来源及作用。方法 :建立幼鼠肠缺血 /再灌注动物模型 ,利用放射免疫法检测门静脉和外周血血清中TNF α表达及对肠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 :缺血 30min... 目的 :探讨肠缺血 /再灌注时肿瘤坏死因子 α(tumornecrosisfactor α ,TNF α)的来源及作用。方法 :建立幼鼠肠缺血 /再灌注动物模型 ,利用放射免疫法检测门静脉和外周血血清中TNF α表达及对肠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 :缺血 30min组肠粘膜轻度受损 ,缺血 30min /再灌注 30min组、缺血 30min/再灌注 6 0min组、缺血 30min/再灌注 90min组肠粘膜中度受损 ,缺血 12 0min组肠粘膜重度受损。肠缺血 30min组门静脉血清TNF α开始升高为 (2 .0 6± 0 .5 2 )ng/ml,缺血 30min/再灌注 30min组达峰值为 (2 .96± 0 .4 5 )ng/ml,二者皆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缺血 30min/再灌注 6 0min组、缺血 30min/再灌注 90min组时下降 ;肠缺血 30min/再灌注 30min组外周血清TNF α也升高为 (2 .11± 0 .2 9)ng/ml(P <0 .0 5 )。且缺血 30min组、缺血 30min/再灌注 30min组、缺血 12 0min组门静脉TNF α水平显著高于外周血 (P <0 .0 5 )。结论 :幼鼠肠缺血 /再灌注后TNF α在肠、肝内均有产生 ,但门静脉血清TNF α较外周血血清升高明显 ,因此推论幼鼠肠缺血 /再灌注损伤TNF α可能主要来源于肠组织 ,并且介导幼鼠肠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鼠 肠缺血 再灌注损伤 TNF-Α 放射免疫法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调控肠道肿瘤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立娜 朱力杰 +1 位作者 王勃 马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71-375,共5页
肠道微生物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一直是基础医学、生物学和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肠道微生物的种类、机体肿瘤类型及其研究方法多样化,所以目前肠道微生物与肿瘤的关系尚未完全明晰。文章对近几年国内外关于肠道微生... 肠道微生物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一直是基础医学、生物学和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肠道微生物的种类、机体肿瘤类型及其研究方法多样化,所以目前肠道微生物与肿瘤的关系尚未完全明晰。文章对近几年国内外关于肠道微生物与肿瘤发生抑制的关系及其分子机理等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以期为肠道微生物防治肿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肿瘤调控 肠道肿瘤 益生菌
下载PDF
卡巴胆碱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肠道局部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5
13
作者 胡森 姜小国 +4 位作者 石德光 吕艺 黎君友 孙丹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748-750,共3页
目的 :研究拟胆碱药卡巴胆碱对缺血再灌注肠道局部炎症反应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 ,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 ,先制作 8cm长的空肠袋 ,后用动脉夹阻断肠系膜上动脉 (SMAO)血流 ,1 h后松夹恢复灌流 ,制成肠道缺血再灌注模型 ... 目的 :研究拟胆碱药卡巴胆碱对缺血再灌注肠道局部炎症反应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 ,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 ,先制作 8cm长的空肠袋 ,后用动脉夹阻断肠系膜上动脉 (SMAO)血流 ,1 h后松夹恢复灌流 ,制成肠道缺血再灌注模型 ,将模型动物随机分为预防组、治疗组和对照组 ,预防组和治疗组分别在夹闭后 30 m in和复流后 30 m in向空肠袋内注射卡巴胆碱 (0 .1 m g/ kg,稀释到 1 m l生理盐水中 ) ,对照组仅注射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夹闭后 1 .0、2 .5和 6 .0 h分别处死动物 ,测定肠袋组织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和髓过氧化物酶 (MPO)含量 ,并观察肠道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 :预防组和治疗组肠组织中TNFα和 MPO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P均 <0 .0 5 ) ;肠道组织炎性损害明显减轻 ;治疗组与预防组之间上述变化差异不显著。结论 :卡巴胆碱能减轻缺血再灌注大鼠肠道局部炎症反应 ,机制可能与其对抗致炎因子的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卡巴胆碱 肿瘤坏死因子 髓过氧化物酶
下载PDF
大黄对危重症患者胃肠道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34
14
作者 陈德昌 景炳文 +7 位作者 杨兴易 宋志芳 严鸣 赵良 单红卫 余康龙 张翔宇 马钧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0年第2期87-90,共4页
目的:研究大黄对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衰竭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严重创伤、休克、感染等所致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大黄预防组和非大黄预防组,将非大黄预防组中出现的应激性胃肠粘膜病变和中毒性肠麻痹的患者作为大黄治疗组... 目的:研究大黄对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衰竭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严重创伤、休克、感染等所致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大黄预防组和非大黄预防组,将非大黄预防组中出现的应激性胃肠粘膜病变和中毒性肠麻痹的患者作为大黄治疗组的研究对象。观察预防组和非预防组患者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并研究大黄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血浆内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白介素 6(IL 6)和内毒素的影响。结果:大黄预防组患者应激性胃肠粘膜病变、中毒性肠麻痹和MOD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预防组,大黄对应激性胃肠粘膜病变的有效率达71.2% ,中毒性肠麻痹的缓解率达76.1% ,其中有52.2% 的患者恢复了胃肠营养。另外,大黄能提高危重症患者胃肠粘膜内pH值,改善胃肠粘膜血流灌注,明显降低MODS患者血浆内TNF α、IL 6 和内毒素含量。结论:大黄能预防和治疗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衰竭,改善胃肠粘膜的血流灌注,清除患者血浆内炎性介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药理 内毒素 肿瘤坏死因子 MODS
下载PDF
肠道菌群与精准药物治疗 被引量:14
15
作者 缪丽燕 丁肖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74-478,共5页
随着人类微生物组计划和人类肠道宏基因组学计划的启动和深入研究,人体的肠道菌群研究进入了快车道,已经被证实与多种疾病相关联。近年来研究逐渐证实肠道菌群参与调节了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行为,成为精准药物治疗的潜在关注点之一。... 随着人类微生物组计划和人类肠道宏基因组学计划的启动和深入研究,人体的肠道菌群研究进入了快车道,已经被证实与多种疾病相关联。近年来研究逐渐证实肠道菌群参与调节了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行为,成为精准药物治疗的潜在关注点之一。文章阐述了肠道菌群影响药物治疗的潜在机制和研究进展,旨在为实现药物精准治疗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精准医学 肿瘤免疫治疗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肠道屏障的影响及生长抑素的作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平平 杜金郎 王金龙 《消化外科》 CSCD 2002年第5期318-320,共3页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肠道损伤中的作用及生长抑素对其肠道的保护作用。方法 制成大ANP模型,分为假手术组、ANP组及生长抑素治疗组。分别于术后6、12、24、48h测定血浆TNFα、内毒素、淀粉酶,并观...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肠道损伤中的作用及生长抑素对其肠道的保护作用。方法 制成大ANP模型,分为假手术组、ANP组及生长抑素治疗组。分别于术后6、12、24、48h测定血浆TNFα、内毒素、淀粉酶,并观察胰腺和回肠粘膜病理学及电镜超微结构及肠道细菌移位情况。结果ANP组血浆TNFα、内毒素、淀粉酶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和治疗组,且以发病后12、24h最为明显(P<0.01-0.05),血中细菌和肠系膜淋巴结(MLN)细菌移位率均为100%;肠粘膜上皮坏死脱落、血管扩张充血,固有膜中度水肿伴有炎性细胞浸润,电镜观察肠粘膜微绒毛长短不一、排列不整齐,脱落严重。生长抑素(SS)治疗组血浆 TNFα、内毒素、淀粉酶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也以发病后12、24h最为明显(P<0.01-0.05),血中细菌和MLN细菌移位率为60%,光镜及电镜下肠粘膜也有明显病损,但程度较ANP组明显减轻。结论TNFα是导致ANP时肠道屏障损伤的重要因素,生长抑素能减轻ANP时肠道屏障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并发症 肠粘膜 病理学 肿瘤坏死因子 内毒素 肠道细菌移位
下载PDF
肠道微生态-介导的-饮食结构对恶性肿瘤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何俗非 王邈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2019年第2期188-192,共5页
大量证据表明,植物性饮食可以显著降低多种恶性肿瘤,尤其是大肠癌的发病率,而油腻饮食和肉食则是肿瘤发病的危险因素。不同的膳食结构直接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种类,进而调节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生成,从而替机体作出"促癌"或&qu... 大量证据表明,植物性饮食可以显著降低多种恶性肿瘤,尤其是大肠癌的发病率,而油腻饮食和肉食则是肿瘤发病的危险因素。不同的膳食结构直接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种类,进而调节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生成,从而替机体作出"促癌"或"抑癌"的选择。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通过饮食因素调控肠道微生态及其代谢产物而影响恶性肿瘤发生、发展、治疗效果及预后的临床证据与机制,为恶性肿瘤的防治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 肠道菌群 微生态 恶性肿瘤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在急性胰腺炎并发肠粘膜屏障损害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8
作者 贾鹏辉(综述) 刘续宝(审校)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0年第6期415-417,共3页
目的 了解炎性细胞因子在急性胰腺炎发病机理及其并发器官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文献回顾方法对大量有关急性胰腺炎、细胞因子、临床资料和动物实验的有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急性胰腺炎时肿瘤坏死因子TNF α(tumornecrosisfac... 目的 了解炎性细胞因子在急性胰腺炎发病机理及其并发器官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文献回顾方法对大量有关急性胰腺炎、细胞因子、临床资料和动物实验的有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急性胰腺炎时肿瘤坏死因子TNF α(tumornecrosisfactor α)和其他细胞因子水平明显升高 ,胰腺和肠道是主要的产生场所。它们的产生与动物模型的不同无关 ,抗细胞因子疗法可降低它们的水平。结论 炎性细胞因子在急性胰腺炎及其并发远离器官功能障碍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肿瘤坏死因子 肠粘膜屏障
下载PDF
幼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肠组织TNF-α和c-fos mRNA的表达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春艳 张莹 +2 位作者 崔泽实 卢瑶 于明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6期1631-1634,共4页
目的:观察幼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R)不同时点肠组织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fos mRNA表达模式,探讨肠I/R的机制.方法:分离幼鼠肠系膜上动脉,制作动物模型,应用RT-PCR半定量法分析肠组织 TNF-α、c-fos mRNA表达.结果:与假... 目的:观察幼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R)不同时点肠组织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fos mRNA表达模式,探讨肠I/R的机制.方法:分离幼鼠肠系膜上动脉,制作动物模型,应用RT-PCR半定量法分析肠组织 TNF-α、c-fos mRNA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肠组织内TNF-α mRNA缺血30 min显著升高(1.55±0.33 vs 1.07±0.08,P<0.05),再灌注30 min达峰值(3.05 ±0.11),再灌注后60,90 min逐渐下降;c-fos mRNA表达于缺血30 min后升高(0.95±0.13 vs 0.12±0.02,P<0.05),再灌注30 min达峰值 (1.53±0.11),再灌注后60 min迅速下降,再灌注后90 min达基线水平.结论:幼鼠肠I/R损伤介导肠组织内TNF-α和 c-fos mRNA的表达模式.c-fos mRNA表达伴随TNF-α mRNA表达,提示二者间可能存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肿瘤坏死因子 C-FOS基因
下载PDF
基于16S rRNA测序技术研究口服益生菌对结肠癌皮下瘤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树玲 王军威 +3 位作者 左鲁玉 胡世亮 孙君志 王纯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64-1572,共9页
目的基于16S rRNA测序技术探讨口服益生菌对结肠癌皮下荷瘤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群落结构及组间差异的影响。方法24只6周龄BALB/c雄性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对照组(NC组,n=8),模型组(M组,n=8),益生菌+模型组(PM组,n=8)。PM组采... 目的基于16S rRNA测序技术探讨口服益生菌对结肠癌皮下荷瘤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群落结构及组间差异的影响。方法24只6周龄BALB/c雄性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对照组(NC组,n=8),模型组(M组,n=8),益生菌+模型组(PM组,n=8)。PM组采用灌胃200μL益生菌混合溶液(长双歧杆菌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混合冻干粉,2×10^(8)CFU),NC组、M组则给予200μL生理盐水,每周3次,连续7周。于10周龄末,M组和PM组左后肢侧背部皮下接种0.2 mL CT26.WT细胞悬液(浓度为1×10^(7)/mL),NC组相同部位接种0.2 mL生理盐水。观察小鼠一般状态、监测皮下肿瘤生长情况,利用16S rRNA测序法检测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结果M组小鼠皮下瘤凸显,PM组小鼠皮下瘤体积与重量显著减少(P<0.05)。与NC组相比,M组小鼠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指数降低,组间Beta多样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补充益生菌对M组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具有一定的回调作用。与M组相比,PM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Muribaculaceae、拟杆菌属(Bacteroides)等相对丰度升高,厚壁菌门(Firmicutes)、脱硫菌门(Desulfobacterota)、毛螺菌属NK4AB6(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另枝菌属(Alistipes)等相对丰度降低。LEfSe分析表明,PM组Muribaculaceae、拟杆菌属(Bacteroides)为丰度较高的差异物种(LDA值>4)。结论口服益生菌可能通过增加结肠癌皮下瘤小鼠肠道菌群中有益菌Muribaculaceae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的相对丰度,进而改善肠道菌群失调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结肠癌 皮下瘤 肠道菌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