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右双Higgs模型中新的重顶夸克在LHeC上的产生
1
作者 曹军 秦鑫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1-63,共3页
在左右双Higgs模型(LRTH)中,研究了单个顶夸克在大型强子-电子对撞机上通过e+b→veT和γb→W-T过程的产生.对于顶夸克主要的衰变模式T→+b→tbb,这两个过程会分别产生3b+l+ET和3b+2l+ET的末态信号.当电子能量Ee=500GeV,质子能量取Ep=7... 在左右双Higgs模型(LRTH)中,研究了单个顶夸克在大型强子-电子对撞机上通过e+b→veT和γb→W-T过程的产生.对于顶夸克主要的衰变模式T→+b→tbb,这两个过程会分别产生3b+l+ET和3b+2l+ET的末态信号.当电子能量Ee=500GeV,质子能量取Ep=7TeV时,发现产生截面在顶夸克质量小于600GeV时会达到几十fb.也对T→W+b的衰变模式进行了唯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右双Higgs模型 重的顶夸克 大型强子-电子对撞机
下载PDF
中国极化电子离子对撞机计划 被引量:8
2
作者 曹须 常雷 +84 位作者 畅宁波 陈旭荣 陈卓俊 崔著钫 戴凌云 邓维天 丁明慧 龚畅 桂龙成 郭奉坤 韩成栋 何军 黄虹霞 黄银 Kaptari L P 李德民 李衡讷 李民祥 李学潜 梁羽铁 梁作堂 刘国明 刘杰 刘柳明 刘翔 罗晓峰 吕准 马伯强 马伏 马建平 马余刚 冒立军 Mezrag C 平加伦 秦思学 任航 Roberts C D 申国栋 史潮 宋勤涛 孙昊 王恩科 王凡 王倩 王荣 王睿儒 王涛峰 王伟 王晓玉 王晓云 吴佳俊 吴兴刚 肖博文 肖国青 谢聚军 谢亚平 邢宏喜 徐瑚珊 许怒 徐书生 鄢文标 闫文成 闫新虎 杨建成 杨一玻 杨智 姚德良 尹佩林 詹文龙 张建辉 张金龙 张鹏鸣 张肇西 张振宇 赵红卫 赵光达 赵强 赵宇翔 赵政国 郑亮 周剑 周详 周小蓉 邹冰松 邹丽平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9,共59页
轻子散射实验是探索核子与原子核结构的理想工具。中国电子离子对撞机(Electron Ion Collider in China,EicC)建议书设想在已开建的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gh Intensity heavy ion Accelerator Facility,HIAF)的基础上,升级质子束流为2... 轻子散射实验是探索核子与原子核结构的理想工具。中国电子离子对撞机(Electron Ion Collider in China,EicC)建议书设想在已开建的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gh Intensity heavy ion Accelerator Facility,HIAF)的基础上,升级质子束流为20 GeV的极化束流,并建造2.8~5 GeV极化电子束流,从而实现质心系能量为15~20 GeV的双极化电子-离子对撞。EicC设计的亮度为(2~4)×10^33cm^-2·s^-1,质子束流极化率达到70%,电子束流极化率达到80%。该装置除了能提供极化轻离子束流(例如:氦-3)外,也可产生非极化重离子束流(碳-12~铀-238)。EicC将聚焦核子海夸克部分子结构、原子核物质结构与性质、奇特强子态三个方面的物理研究。高亮度、高精度的对撞机有助于精确地测量核子结构函数并对核子进行三维成像,揭示强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规律;原子核部分子分布包括核子短程关联以及原子核介质效应同样是该提案的重要科学目标;EicC能区接近重味夸克产生阈值,在研究重味强子谱方面拥有低背景的独特优势,有助于发现研究新的奇特强子态。质子质量起源问题也可以通过重味矢量介子的产生来研究。为了完成上述物理目标,我们将利用最先进的探测器技术建造接近全立体角覆盖的EicC对撞机谱仪。在准备EicC白皮书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世界各国专家的支持。EicC的物理与已有的实验和美国即将建设的EIC中的物理项目相互补充。EicC的建成及运行有望引领前沿的中高能核物理研究,使我国在加速器和探测器先进技术等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我国核物理与强子物理以及相关科学领域提供大型综合实验平台与人才培养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离子对撞机 核子结构 核子质量 奇特强子态 量子色动力学 螺旋度 横动量依赖部分子分布 广义部分子分布 深度虚康普顿散射 深度虚介子散射 能量回收型直线加速器 极化度 自旋旋转器 三维成像
下载PDF
VEPP-2000 e^+e^-对撞机上用CMD-3谱仪研究1004-1060 MeV能区的e^+e^-→K■过程(英文)
3
作者 KOZYREV E.A. AMIRKHANOV A.N. +52 位作者 ANISENKOV A.V. M.AULCHENKO V. BANZAROV V.S. BASHTOVOY N.S. BERKAEV D.E. BONDAR A.E. BRAGIN A.V. EIDELMAN S.I. A.EPIFANOV D. EPSHTEYN L.B. EROFEEV A.L. FEDOTOVICH G.V. GAYAZOV S.E. GREBENUK A.A. GRIBANOV S.S. GRIGORIEV D.N. IGNATOV F.V. IVANOV V.L. KARPOV S.V. KASAEV A.S. KAZANIN V.F. IRPOTIN A.N. KOROBOV A.A. KOVALENKO O.A. KOZYREV A.N. KOOP I.A. KROKOVNY P.P. KUZMENKO A.E. KUZMIN A.S. LOGASHENKO I.B. LUKIN P.A. MIKHAILOV K.YU. OKHAPKIN V.S. OTBOEV A.V. PESTOVY U.N POPOV A.S. RAZUVAEV G.P. RUBAN A.A. RYSKULOV N.M. RYZHENENKOV A.E. SENCHENKO A.I. SHEBALIN V.E. SHEMYAKIN V.E. SHWARTZ A.S. SHWARTZ D.B. SIBIDANOV A.L. SHATUNOV P.YU. SHATUNOVY U.M. SOLODOV E.P. TITOV V.M. TALYSHEV A.A. VOROBIOV A.I. YUDINY U.V.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07-513,共7页
在质心能量1004-1060Me V之间的25个能量点测量了e^+e^-→K_S^0+K_L^0和e^+e^-→KK截面,系统误差大约为2%-3%.分析是基于VEPP-2000e^+e^-对撞机上CMD-3收集的积分亮度为5.5 pb-1的实验数据.测量的截面可近似看作Ф,ω,ρ类似的振幅及其... 在质心能量1004-1060Me V之间的25个能量点测量了e^+e^-→K_S^0+K_L^0和e^+e^-→KK截面,系统误差大约为2%-3%.分析是基于VEPP-2000e^+e^-对撞机上CMD-3收集的积分亮度为5.5 pb-1的实验数据.测量的截面可近似看作Ф,ω,ρ类似的振幅及其激发态按照矢量介子主导模型的叠加,得到了Ф(1020)介子的共振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子 正负电子对撞机 介子形状因子
下载PDF
美因茨电子回旋加速器MAMI和MESA上的精细强子物理(英文)
4
作者 DENIG Achim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08-616,共9页
美因茨电子回旋加速器MAMI是用于强子和低能粒子物理领域固定靶实验的高流强电子加速器.它提供了能量高达1.6Ge V的极化束流.目前MAMI上两个主要的装置正在安装:高分辨谱仪A1和由晶体球探测器连同TAPS量能器组成的探测器A2.在MAMI上研... 美因茨电子回旋加速器MAMI是用于强子和低能粒子物理领域固定靶实验的高流强电子加速器.它提供了能量高达1.6Ge V的极化束流.目前MAMI上两个主要的装置正在安装:高分辨谱仪A1和由晶体球探测器连同TAPS量能器组成的探测器A2.在MAMI上研究规划的亮点是:测量质子的电磁形状因子和极化度,这会涉及质子半径困惑;η介子的跃迁形状因子和斜率参数的测量;以及寻找假想的暗物质规范玻色子即暗光子.目前,美因茨的新电子加速器MESA正在准备之中,它将允许低动量传递下电弱混合角的精确测量及核、强子和粒子物理中各种低能电子-核子/原子核散射的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子物理 电子散射 电磁形状因子 极化度 介子衰变 质子半径 电弱混合角 暗光子
下载PDF
CMD-3实验π介子形状因子的初步结果(英文)
5
作者 AKHMETSHIN R.R. AMIRKHANOV A.N. +49 位作者 ANISENKOV A.V. AULCHENKO V.M. BANZAROV V.Sh. BASHTOVOY N.S. BERKAEV D.E. BONDAR A.E. BRAGIN A.V. FEDOTOVICH G.V. EIDELMAN S.I. EPIFANOV D.A. EPSHTEYN L.B. EROFEEV A.L. GAYAZOV S.E. GREBENUKV A.A. GRIBANOVV S.S. GRIGORIEV D.N. IGNATOV F.V. IVANOV V.L. KARPOV S.V. KAZANIN V.F. KHAZIN B.I. KOOP I.A. KOROBOV A.A. KOVALENKO O.A. KOZYREV A.N. KOZYREV E.A. KROKOVNY P.P. KUZMENKO A.E. KUZMIN A.S. LOGASHENKO I.B. LUKIN P.A. MIKHAILOV K.Yu. OKHAPKIN V.S. PESTOV Yu.N. POPOV A.S. RAZUVAEV G.P. RUBAN A.A. RYSKULOV N.M. RYZHENENKOV A.E. SHEBALIN V.E. SHWARTZ B.A. SHWARTZ D.B. SIBIDANOV A.L. SHATUNOV Yu.M. SOLODOV E.P. SHEMYAKIN D.N. TITOV V.M. TALYSHEV A.A. VOROBIOV A.I. YUDIN Yu.V.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23-330,共8页
自2010年12月起,坐落在正负电子对撞机VEPP-2000上的CMD-3探测器成功取数.2013年首次在对撞能量小于1GeV能区进行扫描,并获取积分亮度为18pb-1的数据.本文给出了e^+e^-→π^+π^-截面的初步结果.
关键词 π介子形状因子 正负电子对撞机 强子截面
下载PDF
Photoproduction of the Charged Top-Pions at the LHeC
6
作者 郭静 岳崇兴 +1 位作者 张娇 曾庆国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1期711-717,共7页
The top triangle moose (TTM) model, which can be seen as the deconstructed version of the topcolor- assisted technicolor (TC2) model, predicts the existence of the charged top-pious πt± in low energy spectru... The top triangle moose (TTM) model, which can be seen as the deconstructed version of the topcolor- assisted technicolor (TC2) model, predicts the existence of the charged top-pious πt± in low energy spectrum. In the context of this model, we consider photoproduction of πt± via the subprocesses γb→tπt- and γb -tπt+ at the large hadron-electron eollider (LHeC), in which high energy photon beams are generated by using the Compton backscatting method. We find that, as long as the charged top-pious are not too heavy, they can be abundantly produced via γb colli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p triangle moose (TTM) model charged top-pions large hadron-electron collider (LHeC)
原文传递
暗物质的理论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刘佳 殷鹏飞 朱守华 《物理》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865-873,共9页
文章简要综述了以下内容:(1)暗物质存在的证据,以及它为什么很可能与目前粒子物理研究紧密相关;(2)暗物质的性质,并以超对称模型和额外维模型为例,讨论了包含暗物质粒子的模型;(3)最近Pamela/Atic/Fermi实验观测对于暗物质性质的新认识;... 文章简要综述了以下内容:(1)暗物质存在的证据,以及它为什么很可能与目前粒子物理研究紧密相关;(2)暗物质的性质,并以超对称模型和额外维模型为例,讨论了包含暗物质粒子的模型;(3)最近Pamela/Atic/Fermi实验观测对于暗物质性质的新认识;(4)讨论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物质 宇宙射线 HIGGS粒子 超对称模型 额外维模型 中微子望远镜 大型强子对撞机(LHC) 北京谱仪(BES)
原文传递
Evidence for e^+e^-→γχ_(c1,2) at center-of-mass energies from 4.009 to 4.360 GeV
8
作者 麦迪娜 M.N.Achasov +408 位作者 艾小聪 O.Albayrak M.Albrecht D.J.Ambrose A.Amoroso 安芬芬 安琪 白景芝 R.Baldini Ferroli 班勇 D.W.Bennett J.V.Bennett M.Bertani D.Bettoni 边渐鸣 F.Bianchi E.Boger O.Bondarenko I.Boyko R.A.Briere 蔡浩 蔡啸 O.Cakir A.Calcaterra 曹国富 S.A.Cetin 常劲帆 G.Chelkov 陈刚 陈和生 陈海云 陈江川 陈玛丽 陈申见 谌炫 陈旭荣 陈元柏 程和平 褚新坤 G.Cibinetto D.Cronin-Hennessy 代洪亮 代建平 A.Dbeyssi D.Dedovich 邓子艳 A.Denig I.Denysenko M.Destefani F.De Mori 丁勇 董超 董静 董燎原 董明义 杜书先 段鹏飞 范荆州 方建 房双世 方馨 方易 L.Fava F.Feldbauer G.Felici 封常青 E.Fioravanti M.Fritsch 傅成栋 高清 高原宁 高榛 I.Garzia K.Goetzen 龚文煊 W.Gradl M.Greco 顾旻皓 顾运厅 管颖慧 郭爱强 郭立波 郭墩 郭玥 Y.P.Guo Z.Haddadi A.Hafner 韩爽 韩艳良 F.A.Harris 何康林 何振亚 T.Held 衡月昆 侯治龙 胡琛 胡海明 胡继峰 胡涛 胡誉 黄光明 黄光顺 黄海鹏 黄金书 黄性涛 黄勇 T.Hussain 纪全 姬清平 季晓斌 季筱璐 姜丽丽 姜鲁文 江晓山 焦健斌 焦铮 金大鹏 金山 T.Johansson A.Julin N.Kalantar-Nayestanaki 康晓琳 康晓珅 M.Kavatsyuk B.C.Ke R.Kliemt B.Kloss O.B.Kolcu B.Kopf M.Kornicer W.Kuehn A.Kupsc 赖蔚 J.S.Lange M.Lara P.Larin 李春花 李澄 李德民 李飞 李刚 李海波 李家才 李瑾 李康 李科 李培荣 李腾 李卫东 李卫国 李晓玲 李小梅 李小男 李学潜 李志兵 梁昊 梁勇飞 梁羽铁 廖广睿 Lin 刘北江 C.L.Liu 刘春秀 刘福虎 刘芳 刘峰 刘宏邦 刘汇慧 刘欢欢 刘怀民 刘杰 刘觉平 刘晶译 刘凯 刘魁勇 刘兰雕 刘佩莲 刘倩 刘树彬 刘翔 刘晓霞 刘玉斌 刘振安 刘志强 Zhiqiang Liu H.Loehner 娄辛丑 吕海江 吕军光 鲁睿其 卢宇 卢云鹏 罗成林 罗民兴 T.Luo 罗小兰 吕蒙 吕晓睿 马凤才 马海龙 马连良 马秋梅 马斯 马天 马旭宁 马骁妍 F.E.Maas M.Maggiora Q.A.Malik 冒亚军 毛泽普 S.Marcello J.G.Messchendorp 闵建 闵天觉 R.E.Mitchell 莫晓虎 莫玉俊 C.Morales Morale K.Moriya N.Yu.Muchnoi H.Muramatsu Y.Nefedov F.Nerling I.B.Nikolaev 宁哲 S.Nisar 牛顺利 牛讯伊 马鹏 欧阳群 S.Pacetti P.Patteri M.Pelizaeus 彭海平 K.Peters 平加伦 平荣刚 R.Poling 濮亚男 祁鸣 钱森 乔从丰 秦丽清 覃拈 秦小帅 秦瑶 秦中华 邱进发 K.H.Rashid C.F.Redmer 任海龙 M.Ripka 荣刚 阮向东 V.Santoro A.Sarantsev M.Savrié K.Schoenning S.Schumann 单葳 邵明 沈成平 沈培迅 沈肖雁 盛华义 M.R.Shepherd 宋维民 宋欣颖 S.Sosio S.Spataro B.Spruck 孙功星 孙俊峰 孙胜森 孙勇杰 孙永昭 孙志嘉 孙振田 唐昌建 唐晓 I.Tapan E.H.Thorndike M.Tiemens D.Toth M.Ullrich I.Uman G.S.Varner 王斌 王滨龙 王东 王大勇 王科 王亮亮 王灵淑 王萌 王平 王佩良 王庆娟 王思广 王炜 王雄飞 Yadi 王贻芳 王亚乾 王铮 王志刚 王志宏 王至勇 T.Weber 魏代会 韦江波 P.Weidenkaff 文硕频 U.Wiedner M.Wolke 伍灵慧 吴智 夏力钢 夏宇 肖栋 肖振军 谢宇广 许国发 徐雷 徐庆君 徐庆年 徐新平 严亮 鄢文标 闫文成 颜永红 杨洪勋 杨柳 杨迎 杨永栩 叶桦 叶梅 叶铭汉 殷俊昊 俞伯祥 喻纯旭 于海旺 俞洁晟 苑长征 袁文龙 袁野 A.Yuncu A.A.Zafar A.Zallo 曾云 张丙新 张炳云 张驰 张长春 张达华 张宏浩 章红宇 张佳佳 张杰磊 张敬庆 张家文 张建勇 张景芝 张坤 张磊 张书华 张学尧 张瑶 张银鸿 张亚腾 张正好 张子平 张振宇 赵光 赵京伟 赵静宜 赵京周 赵雷 赵玲 赵明刚 赵强 赵庆旺 赵书俊 赵天池 赵豫斌 赵政国 A.Zhemchugov 郑波 郑建平 郑文静 郑阳恒 钟彬 周莉 周立 周详 周晓康 周小蓉 周兴玉 朱凯 朱科军 朱帅 朱相雷 朱莹春 朱永生 朱自安 庄建 邹冰松 邹佳恒 《Chinese Physics C》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4期1-9,共9页
Using data samples collected at center-of-mass energies of √s=4.009, 4.230, 4.260, and 4.360 GeV with the BES0 detector operating at the BEPC/ collider, we perform a search for the process e+e-→γχc,j (J =0, 1, 2... Using data samples collected at center-of-mass energies of √s=4.009, 4.230, 4.260, and 4.360 GeV with the BES0 detector operating at the BEPC/ collider, we perform a search for the process e+e-→γχc,j (J =0, 1, 2) and find evidence for e+e-→γχc1 and e+e-→γχc2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s of 3.0σ and 3.4σ, respectively. The Born cross sections σB(e+e-→γχc,j), as well as their upper limits at the 90% con dence level (C.L.) are determined at each center-of-mass ener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quarkonia decays of hadronic electron-positron collisions hadron production by
原文传递
Evidence for further charmonium vector resonances
9
作者 Eef van Beveren George Rupp 《Chinese Physics C》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4期319-324,共6页
We discuss the shape of threshold signals in production cross sections of the reaction e+e- → D* Dˉ*, at the opening of the Ds* Dˉs* and Λc+ Λ+c channels. Furthermore, evidence for the ψ(3D), ψ(5S),... We discuss the shape of threshold signals in production cross sections of the reaction e+e- → D* Dˉ*, at the opening of the Ds* Dˉs* and Λc+ Λ+c channels. Furthermore, evidence for the ψ(3D), ψ(5S), ψ(4D), ψ(6S), ψ(5D), ψ(7S), ψ(6D), and ψ(8S) new charmonium vector resonances is presented, on the basis of data recently published by the BABAR Collaboration. Central masses and resonance widths are estimated. Confirmation of these resonances would be a huge step in lifting the precision level of hadron spectroscopy towards that of atomic spectroscopy, with far-reaching consequences for the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quarkonia hadron production in electron-positron annihilation
原文传递
正负电子湮灭过程的核子激发态N~*产生(英文)
10
作者 邹冰松 代建平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69-373,共5页
目前,正负电子湮灭过程的核子激发态N~*产生的实验数据主要来自于粲偶素能区。粲偶素衰变到核子激发态过程类似于其类时电磁形状因子测量过程,正反粲夸克短程湮灭提供了近乎于点源的胶子强子化过程。与γN, eN,πN反应互补,这一新的N~*... 目前,正负电子湮灭过程的核子激发态N~*产生的实验数据主要来自于粲偶素能区。粲偶素衰变到核子激发态过程类似于其类时电磁形状因子测量过程,正反粲夸克短程湮灭提供了近乎于点源的胶子强子化过程。与γN, eN,πN反应互补,这一新的N~*产生源具有同位旋和低自旋筛选的优势。综述了正负电子湮灭过程的核子激发态N~*产生的实验情况和相关的唯象进展,同时讨论未来发展的一些新方向,如正负电子湮灭过程的核子激发态N~*产物的一些新来源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子激发态 正负电子湮灭 强子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