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5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lux emergence in the solar active region NOAA 11158: the evolution of net current 被引量:1
1
作者 Panditi Vemareddy Parameswaran Venkatakrishnan Solipuram Karthikreddy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9期1547-1558,共12页
We present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observed net vertical current using a time series of vector magnetograms of the active region (AR) NOAA 11158 obtained from the Helioseismic and Magnetic Image... We present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observed net vertical current using a time series of vector magnetograms of the active region (AR) NOAA 11158 obtained from the Helioseismic and Magnetic Imager. We also discuss the relation of net current to the observed eruptive events. The AR evolved from the βγ to βγδ3 configuration over a period of six days. The AR had two sub-regions of activity with opposite chirality: one dominated by sunspot rotation producing a strong CME, and the other showing large shear motions producing a strong flare. The net current in each polarity over the CME producing sub-region increased to a maximum and then decreased when the sunspots were separated. The time profile of net current in this sub-region followed the time profile of the rotation rate of the south-polarity sunspot in the same sub-region. The net current in the flaring sub-region showed a sudden increase at the time of the strong flare and remained unchanged until the end of the observation, while the sunspots maintained their close proximity. The systematic evo- lution of the observed net current is seen to follow the time evolution of total length of strongly sheared polarity inversion lines in both of the sub-regions. The observed photospheric net current could be explained as an inevitable product of the emergence of a twisted flux rope, from a higher pressure confinement below the photosphere into the lower pressure environment of the photosp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n:active regions -- magnetic fields -- activity -- coronal mass ejec-tions -- non-potentiality -- electric current
下载PDF
Oxygen Molecule Activation on Single-Atom Catalysts with Cu, Ag, and Au: A Cluster Model Study
2
作者 Yangliu Wu Xunlei Ding +1 位作者 Wei Li Joseph Israel Gurti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2021年第4期46-59,共14页
<img src="Edit_bdc7d851-e537-40df-990c-d678defa9648.png" alt="" />(M = Au, Ag, Cu;<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9pt;font-family:"color:black;"><i>n&... <img src="Edit_bdc7d851-e537-40df-990c-d678defa9648.png" alt="" />(M = Au, Ag, Cu;<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9pt;font-family:"color:black;"><i>n</i></span>= 1, 2, 3) clusters were used as a cluster model to study the activation of oxygen molecules on single-atom catalysts. Structures of <img src="Edit_bb84deb7-e24a-4777-a2f6-a1621ddd2afc.png" alt="" /> clusters were studied by density functional calculations with global optimization. For each <span style="font-family:"color:black;white-space:normal;"><i>n</i></span>, the most stable structures are quite similar for different metal types, and the oxygen molecule prefers to be adsorbed onto M atoms. It is found that the activation degree of oxygen is higher on clusters with non-noble metal Cu than that of Ag or Au containing clusters, by comparing the changes of O-O bond length and vibrational frequency, natural charge population analysis, Fuzzy bond order analysis, and energy barriers of O<sub>2</sub> dissociation. CO oxidation was used as a probe reaction to study the reactivity of Cu-containing clusters, and it is found that the reactivity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ize of silicon-oxygen clusters. Our results give a new aspect to understand the reaction mechanism of non-precious metal single-atom catalyst for oxygen activation with high effici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ygen activation Single-Atom Catalysis Non-Noble Metals Density Func-tion Theory MICRO-MECHANISM
下载PDF
城市污水处理过程污泥膨胀识别与抑制综述 被引量:1
3
作者 潘红光 张莹婷 +1 位作者 折洋洋 杨勇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8-807,共10页
污泥膨胀是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过程中常见的一类异常工况,且具有严重危害性,研究污泥膨胀的识别和抑制方法对城市污水处理过程正常运行意义重大.本文主要针对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污泥膨胀的识别和抑制方法进行综述.首先,文章概述了城市... 污泥膨胀是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过程中常见的一类异常工况,且具有严重危害性,研究污泥膨胀的识别和抑制方法对城市污水处理过程正常运行意义重大.本文主要针对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污泥膨胀的识别和抑制方法进行综述.首先,文章概述了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介绍了污泥膨胀的概念、主要特点、类型和成因;其次,概述了基于微生物生理特征、机理模型、图像识别和数据驱动的污泥膨胀识别方法,分析其发展现状并指出优缺点;然后,概述了基于过程调控和机理特征的污泥膨胀抑制方法,分析其发展现状并对比优缺点;最后,总结全文,指出了城市污水处理过程污泥膨胀识别和抑制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其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膨胀 活性污泥法 城市污水处理过程 识别 抑制
下载PDF
微振动模拟与主被动隔振一体化实验平台
4
作者 秦超 周洪海 +2 位作者 贺帅 徐振邦 朱赫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4-703,共10页
针对遥感卫星地面微振动实验的复杂要求,设计了一种同时具备微振动模拟与主被动隔振功能的一体化微振动实验平台,并对该平台的主、被动隔振性能以及微振动模拟效果分别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实验测试。其中,被动隔振由气浮支撑实现,主动隔振... 针对遥感卫星地面微振动实验的复杂要求,设计了一种同时具备微振动模拟与主被动隔振功能的一体化微振动实验平台,并对该平台的主、被动隔振性能以及微振动模拟效果分别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实验测试。其中,被动隔振由气浮支撑实现,主动隔振采用主动阻尼方法抑制共振峰,微振动模拟采用基于线性系统频响函数的控制策略。实验结果表明,平台前六阶的模态频率分布均小于10 Hz,被动隔振系统能大幅抑制10~200 Hz频段内的地面微振动;主动隔振能够实现14 dB的隔振系统共振峰衰减效果。微振动模拟功能能够有效产生接近星上的单频和多频真实扰动线谱,在特定频谱的扰动模拟实验中,幅值最大误差为5.9%,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该多功能一体化实验平台的各项功能均能满足地面模拟实验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振动实验 有限元分析 主动隔振 被动隔振 微振动模拟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峰丛洼地石漠化区土壤酶活性及肥力的影响
5
作者 刀明宽 刘云根 +5 位作者 王妍 姚平 邵晗 张水琳 马丽娜 张凌恺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3-100,共8页
选取典型峰丛洼地石漠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土壤蔗糖酶、脲酶、磷酸酶3个酶指标,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5个肥力指标,利用土壤酶指数法(SEI)和土壤肥力综合指数法(IFI),对石漠化地区土壤酶活性及肥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选取典型峰丛洼地石漠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土壤蔗糖酶、脲酶、磷酸酶3个酶指标,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5个肥力指标,利用土壤酶指数法(SEI)和土壤肥力综合指数法(IFI),对石漠化地区土壤酶活性及肥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土壤蔗糖酶、脲酶、磷酸酶活性变化范围分别为20.15~40.05、32.05~109.59、0.81~1.06 mg/(g·24 h),土壤酶指数变化为灌草地(0.581)>乔灌草地(0.517)>玉米地(0.479)>猕猴桃地(0.381)>核桃地(0.369)>撂荒地(0.348);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肥力存在显著差异,有机质、碱解氮、全氮、全磷、速效磷含量分别为27.96~76.25 g/kg、99.40~263.45 mg/kg、1.002~2.35 g/kg、0.41~1.19 g/kg、4.67~21.73 mg/kg,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变化为撂荒地(0.978)>灌草地(0.868)>玉米地(0.733)>核桃地(0.665)>乔灌草地(0.476)>猕猴桃地(0.421);除猕猴桃地外,峰丛洼地石漠化区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酶活性和肥力存在显著相关性。为提高峰丛洼地石漠化区土地的修复和合理利用,对于撂荒地应极力减少人为干扰,对于有人为干扰的灌草地、乔灌草地、玉米地、核桃地、猕猴桃地,可通过合理的人工措施来提高土壤质量,灌草地可以作为峰丛洼地石漠化区生态恢复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土地利用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丛洼地 石漠化 土地利用 酶活性 土壤肥力 相关性 综合指数
下载PDF
表面处理污泥渣料磨细粉水泥基材料活性激发及其机理
6
作者 成伟 高琦 +2 位作者 张宇驰 巴明芳 初汉增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3-191,共9页
为了更好地提高掺加表面处理污泥与建筑渣土高温烧结渣料磨细粉(简称磨细粉)的火山灰活性,研究了Ca(OH)_(2)对掺加磨细粉硅酸盐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重金属浸出规律的影响及机理,并通过XRD、SEM、BET、TG等微观测试技术分析材料的微... 为了更好地提高掺加表面处理污泥与建筑渣土高温烧结渣料磨细粉(简称磨细粉)的火山灰活性,研究了Ca(OH)_(2)对掺加磨细粉硅酸盐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重金属浸出规律的影响及机理,并通过XRD、SEM、BET、TG等微观测试技术分析材料的微细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Ca(OH)_(2)掺量为磨细粉水泥基材料中胶凝材料总质量的0.6%~0.8%时,磨细粉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较优,在60 d时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较基准组分别提高了11.0%和7.8%;微细观测试结果表明,少量的Ca(OH)_(2)能增大磨细粉水泥基材料硬化浆体的比表面积,增加水化产物数量,提高硬化浆体结构密实性,但Ca(OH)_(2)掺量超过胶凝材料总质量的0.8%之后,对磨细粉水泥基材料结构和性能则会产生负面效应。研究还发现,掺加占胶凝材料总质量0.8%的Ca(OH)_(2)能有效降低磨细粉水泥基材料中有害重金属的浸出浓度,其中Cu、Ni、Zn浸出率比基准组分别降低了17.5%、13.0%、40.8%,可以确保磨细粉水泥基材料中有害重金属Cu、Ni、Zn和Cr的浸出值均低于《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技术规范》(GB/T 30760—2014)中规定的浸出浓度限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处理污泥 氢氧化钙 活性激发 重金属浸出浓度 建筑渣土
下载PDF
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寒武系龙王庙组储层焦沥青赋存特征与成因机制
7
作者 牛思琪 柳广弟 +6 位作者 王云龙 宋泽章 朱联强 赵文智 田兴旺 杨岱林 李亿殊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9-1049,共11页
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储层内存在明显的热液活动痕迹,焦沥青也表现出热液蚀变的特征,然而很少有研究去探讨热液活动与天然气成藏演化的关系,导致现今对灯影组油气成藏演化史的认识还存在明显不足。然而,热液对灯影组... 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储层内存在明显的热液活动痕迹,焦沥青也表现出热液蚀变的特征,然而很少有研究去探讨热液活动与天然气成藏演化的关系,导致现今对灯影组油气成藏演化史的认识还存在明显不足。然而,热液对灯影组油气成藏的影响不可忽略,要正确认识灯影组天然气的成藏演化过程并识别勘探有利区,还需要对热液裂解气聚集成藏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基于对焦沥青的充填特征、光学纹理及结构特征的详细研究,结合热液矿物捕获的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了灯影组—龙王庙组储层内焦沥青的成因,分析了热液活动与原油裂解之间的关系。川中地区灯影组—龙王庙组焦沥青形成于热液活动期间,具有与中间相相同的光学各向异性特征。焦沥青可以划分为4种类型:细粒镶嵌型、中粒镶嵌型、粗粒镶嵌型及流线型,其形成温度过300℃,远超地层最大埋深温度,显示出热液成因的特征。热液活动发生于晚二叠世,与峨眉山地幔柱活动相关,热液流体温度超过300℃,导致了灯影组—龙王庙组储层内的原油裂解。研究发现热液活动将灯影组—龙王庙组古油藏内原油裂解的时间提前到了晚二叠世,打破了灯影组—龙王庙组现有的成藏模式,有助于对天然气成藏演化过程的重新认识和聚集有利区的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纹理 焦沥青 热液活动 灯影组 龙王庙组:川中地区
下载PDF
褪黑素对鲜切马铃薯过冷贮藏期间褐变的影响
8
作者 刘岳 李学进 +5 位作者 王晓冉 马笑巍 王晓东 姜瑜倩 李喜宏 杨相政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7期81-87,共7页
酶促褐变是影响鲜切果蔬品质及商业价值的关键问题之一。该研究采用褪黑素(melatonin treatment,MT)增强过冷(supercooled,SC)贮藏的抗褐变效果,并减少低温造成的伤害。结果表明,联合处理(MT+SC)比单独使用SC贮藏具有更好的抗褐变和抗... 酶促褐变是影响鲜切果蔬品质及商业价值的关键问题之一。该研究采用褪黑素(melatonin treatment,MT)增强过冷(supercooled,SC)贮藏的抗褐变效果,并减少低温造成的伤害。结果表明,联合处理(MT+SC)比单独使用SC贮藏具有更好的抗褐变和抗寒效果。在鲜切马铃薯贮藏期间,MT+SC处理可降低相关褐变酶的活性,减少活性氧含量和膜脂过氧化程度,并保持较高的抗氧化水平,从而有效抑制鲜切马铃薯的褐变,并增强抗冷害效果。此外,MT+SC处理增加防御酶与攻击酶的比率。综上所述,MT+SC处理的保鲜方法可以延长鲜切马铃薯的货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切马铃薯 酶促褐变 褪黑素处理 过冷贮藏 抗氧化 酶活力比
下载PDF
考虑多源协同的主动配电网故障恢复策略 被引量:3
9
作者 黄代雄 汪志军 +2 位作者 袁俑斌 余奕夫 周伟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0-215,222,共7页
随着科技的发展,主动配电网中面临了多项重要问题,首先,随着大量柔性负荷和电动汽车的接入,负荷种类显著多元化,增加了电网管理的复杂性。其次,可再生能源的随机性和波动性对电网的故障恢复提出了重要挑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研究提出... 随着科技的发展,主动配电网中面临了多项重要问题,首先,随着大量柔性负荷和电动汽车的接入,负荷种类显著多元化,增加了电网管理的复杂性。其次,可再生能源的随机性和波动性对电网的故障恢复提出了重要挑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研究提出了一种针对各种能源互动的主动配电网故障恢复策略。该策略建立了一个优化模型,以最大数量可控分布式电源行动和最小功率损失为目标,同时满足系统安全约束。为了建立该模型,使用了改进的二进制粒子群算法和遗传算法。通过在IEEE33节点配电网模型上的仿真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策略能够有效降低电网损失,并最大程度地恢复失电负荷,为面对可再生能源和多元化负荷挑战的电网管理提供了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配电网 柔性负荷 可再生能源 故障恢复 粒子群算法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中活血化瘀类常用中药的成分及作用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惠茹 梁爽 +9 位作者 张骞 白彦铭 朱妍妍 石璐 杜凯凯 郝振华 李哲爽 罗志合 周彦浩 周波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8期45-48,共4页
本文旨在分析活血化瘀法中对原发性肝癌常用中药的成分及作用。介绍了原发性肝癌的中药治疗历史及现状,阐述了现代药理研究方法在中药治疗中的应用。本文详细探讨了常用活血化瘀类中药及其现代药理研究,包括郁金、血竭、当归、桃仁、丹... 本文旨在分析活血化瘀法中对原发性肝癌常用中药的成分及作用。介绍了原发性肝癌的中药治疗历史及现状,阐述了现代药理研究方法在中药治疗中的应用。本文详细探讨了常用活血化瘀类中药及其现代药理研究,包括郁金、血竭、当归、桃仁、丹参、赤芍、红花、三棱、莪术、八月札等常用活血化瘀类药物,随后分别对这些中药的成分及其药效评价进一步地展开讨论,揭示活血化瘀法中常用中药的作用机制,包括活血散瘀、调和营血、消肿排脓、抗癌、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化疗副作用等方面。综上所述,本文强调了活血化瘀法中中药的重要性,这对于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以及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化瘀法 原发性肝癌 中药 成分分析 作用机制 药效评价
下载PDF
胡颓子酵素混菌发酵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
11
作者 朱仁威 朱贝贝 陆俊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12期104-110,共7页
以新鲜胡颓子果实为原料,以复合益生菌果蔬酵素发酵粉(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乳双歧杆菌、鼠李糖杆菌)为发酵菌种,以胡颓子酵素的感官评价和抗氧化能力为评判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正交优化试验,确定胡颓子酵素... 以新鲜胡颓子果实为原料,以复合益生菌果蔬酵素发酵粉(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乳双歧杆菌、鼠李糖杆菌)为发酵菌种,以胡颓子酵素的感官评价和抗氧化能力为评判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正交优化试验,确定胡颓子酵素混菌发酵的最佳工艺,并测定胡颓子酵素的多酚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铁离子还原能力(ferric ion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FRAP),评价混菌发酵胡颓子酵素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胡颓子酵素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白砂糖添加量12%、发酵时间12 h、菌粉添加量1.0%、料液比1∶1.0(g/mL),在此条件下发酵的胡颓子酵素感官评分为85.50,多酚含量为1.40 mg GAE/mL,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60.12%,铁离子还原能力为0.26μmol Fe^(2+)/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颓子酵素 混菌发酵 工艺优化 感官评价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高铁直通、知识溢出与协调发展
12
作者 李沅曦 李秀珠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1-160,共10页
高铁直通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城市间要素流动,推进城市间知识溢出水平的提升,促进城市进一步发展。然而,高铁是否能够缩小城市间知识溢出差距、带动沿线城市均衡化发展仍然值得探讨。本文利用2003~2022年高铁直通和专利引用数据,构造包含80... 高铁直通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城市间要素流动,推进城市间知识溢出水平的提升,促进城市进一步发展。然而,高铁是否能够缩小城市间知识溢出差距、带动沿线城市均衡化发展仍然值得探讨。本文利用2003~2022年高铁直通和专利引用数据,构造包含80940个城市对的面板数据,考察城市间高铁直通对城市间知识溢出差距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直通扩大了城市间知识溢出差距,知识向高发展水平城市净流出,知识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加剧。高铁直通对知识溢出差距的影响在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地理和经济距离、不同城市群中的城市对中存在差异。本文为进一步完善高铁网络、缩小城市间知识溢出差距、促进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直通 知识溢出 区域差距 协调发展 专利引用 创新活动
下载PDF
血清ANGPTL3、NFATc1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付子娟 李茜 +1 位作者 鲁琳 李永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07-1411,共5页
目的探究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ANGPTL3)、活化T细胞核因子c1(NFATc1)在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以及与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唐山工人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进行治疗的18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作为研究对... 目的探究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ANGPTL3)、活化T细胞核因子c1(NFATc1)在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以及与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唐山工人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进行治疗的18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组(n=68),中度组(n=76),重度组(n=36);根据患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117)和预后不良组(n=63);另选取180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ANGPTL3、NFATc1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血清ANGPTL3、NFATc1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脑梗死组血清ANGPTL3、NFATc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血清ANGPTL3、NFATc1水平依次显著升高(P<0.05);预后不良组脑梗死患者脑梗死体积、白细胞计数、ANGPTL3、NFATc1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体积、白细胞计数、ANGPTL3、NFATc1是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ANGPTL3、NFATc1二者联合预测脑梗死患者预后效能优于各自单独预测(Z联合检测-ANGPTL3=3.345、Z联合检测-NFATc1=2.898,P=0.001、0.004)。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ANGPTL3、NFATc1水平显著升高,且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二者联合对脑梗死患者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素样蛋白-3 活化T细胞核因子c1 脑梗死 病情严重程度 预后
下载PDF
女性癌症患者生育力保存技术
14
作者 王申 陈静 李友筑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年第4期963-968,共6页
随着近年癌症患者生存率的不断提高以及相关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针对女性癌症患者的生育力保存也成为了现阶段的研究热点。本文对近10年的文献研究中报道的女性生育力保存技术进行综述。包括卵巢组织冷冻与移植、卵巢组织体外激活技术... 随着近年癌症患者生存率的不断提高以及相关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针对女性癌症患者的生育力保存也成为了现阶段的研究热点。本文对近10年的文献研究中报道的女性生育力保存技术进行综述。包括卵巢组织冷冻与移植、卵巢组织体外激活技术、卵巢抑制、卵巢移位术、人工卵巢、未成熟卵母细胞冷冻和胚胎冷冻技术等生育力保存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讨论比较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以期将来能为女性癌症患者选择合适的生育力保存技术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育力保存 卵巢组织冷冻移植 卵巢组织体外激活技术 卵巢抑制 未成熟卵母细胞冷冻 成熟卵母细胞冷冻 胚胎冷冻技术 卵巢移位术 人工卵巢
下载PDF
2种樟树叶片基质添加对牛樟芝三萜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影响
15
作者 郑洋群 尹以杭 +3 位作者 余思廷 赵晓雷 石晓龙 郑元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0-128,共9页
比较分析在大米培养基中添加2种樟树不同浓度叶片匀浆对牛樟芝三萜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筛选出最适的培养条件,为牛樟芝人工培养及樟属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以大米培养基为对照,分别添加0、0.5、1、2、3、4 g共6个浓度的牛樟... 比较分析在大米培养基中添加2种樟树不同浓度叶片匀浆对牛樟芝三萜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筛选出最适的培养条件,为牛樟芝人工培养及樟属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以大米培养基为对照,分别添加0、0.5、1、2、3、4 g共6个浓度的牛樟和香樟叶片匀浆基质,测量了6种不同处理下牛樟芝的生长特性及三萜含量,并比较其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还原能力,以评价牛樟芝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牛樟和香樟叶片匀浆基质添加均能显著提高牛樟芝的生长和生物活性,各处理分别在9~27 d完成高峰生长。经过生长特性因子综合评价得出,在大米培养基中添加3 g香樟基质显著促进了牛樟芝的生长,较对照提高了4倍,为促进牛樟芝生长的最优处理;添加1 g牛樟基质显著提高了牛樟芝的三萜含量、DPPH清除能力及总还原能力,较对照分别提高了5.2、15.8和23倍,为提高牛樟芝三萜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最优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樟芝 牛樟 香樟 三萜含量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基于戴维南等效的过电压在线控制方法
16
作者 单知非 刘婕 +2 位作者 钱家阳 李小琴 马辉 《电力学报》 2024年第2期168-174,共7页
随着分布式光伏在配电网中渗透率不断提高,配电网电压越限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针对电网与光伏间的负荷因不协调运作而产生的过电压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戴维南等效的过电压在线预防控制策略。在正常运行条件下,光伏系统按最大功率跟踪输出... 随着分布式光伏在配电网中渗透率不断提高,配电网电压越限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针对电网与光伏间的负荷因不协调运作而产生的过电压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戴维南等效的过电压在线预防控制策略。在正常运行条件下,光伏系统按最大功率跟踪输出;当并网点电压高于预设电压值,通过戴维南参数和预设电压值实时预测光伏输出功率上限,根据自适应下垂曲线动态调节使得并网点电压保持在指定的范围内。该方法可避免逆变器频繁启停,使光伏系统在配电网中始终保持在线状态,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光伏并网发电量。利用IEEE 34节点系统进行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网 并网点电压 过电压 预防控制 有功预测 分布式光伏
下载PDF
基于二次燃料喷射的预混燃烧室热声振荡主动控制方法
17
作者 曹炜 杨凯淇 +4 位作者 任永杰 郭康康 仝毅恒 黄卫东 聂万胜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4-204,共11页
为了实现热声振荡的主动控制,基于燃气轮机模型燃烧室,实验研究了二次燃料喷射对热声振荡的影响。采用高频压力传感器和光电倍增管同步测量了燃烧室内压力振荡和CH*表征的释热脉动,采用高速相机捕捉了火焰结构,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获... 为了实现热声振荡的主动控制,基于燃气轮机模型燃烧室,实验研究了二次燃料喷射对热声振荡的影响。采用高频压力传感器和光电倍增管同步测量了燃烧室内压力振荡和CH*表征的释热脉动,采用高速相机捕捉了火焰结构,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获得了热声振荡的产生机理和二次燃料喷射解耦热声耦合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涡流效应会引起火焰的周期性卷曲,导致火焰面积的变化,引发释热率的脉动,激发并维持热声振荡。二次燃料喷射可以显著降低热声振荡水平,当二次燃料占比5.0%时,声压幅值和均方根压力幅值分别降低了32%和35%;当二次燃料占比10%时,声压幅值和均方根压力幅值降低到噪声水平。二次燃料喷射可以改变火焰形态,随着二次燃料占比的增加,火焰抬升高度和火焰宽度相应增加,释热区域向燃烧室下游延展,火焰的非定常特性减弱。二次燃料喷射可以打破燃烧室压力和释热率之间的相位耦合,实现对热声振荡的主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声振荡 二次燃料喷射 主动控制 预混燃烧 旋流火焰
下载PDF
滇黄精茯苓复合含片制备工艺优化及其活性评价
18
作者 陈迪 陆姝余 +3 位作者 何杨赞 柴艺菁 贺森 曹冠华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20期114-124,共11页
以物理方法破壁后的滇黄精粉、茯苓粉、薏苡仁粉为原料,采用湿法制粒压片,以复合含片的感官评分和崩解时限为综合评分指标,利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含片最佳配方。运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条件,同时评价其活性成分含量及... 以物理方法破壁后的滇黄精粉、茯苓粉、薏苡仁粉为原料,采用湿法制粒压片,以复合含片的感官评分和崩解时限为综合评分指标,利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含片最佳配方。运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条件,同时评价其活性成分含量及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原料中薏苡仁粉、茯苓粉、滇黄精粉的质量比3∶3∶1,原料与辅料的质量比1∶4,辅料中乳糖与麦芽糊精的质量比1∶1,润湿剂乙醇体积浓度70%,46℃干燥25 min,过16目筛后加入1.1%硬脂酸镁压片,该条件下制备的含片综合评分最高,其多糖含量104 mg/g,黄酮含量3.17 mg/g,体外抗氧化试验显示10 mg/mL含片水提物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23.2%、32.0%、45.0%,总还原力为0.191,0.4 mg/mL含片水提物对Fe3+的还原能力较VC偏弱。复合含片成型完好,口感适宜,含服方便,具备一定营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黄精 茯苓 含片 湿法压片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认知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疗效Meta分析
19
作者 刘长兴 郭心怡 常翔 《康复学报》 CSCD 2024年第2期176-185,共10页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认知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gfang Data)、维普中文期刊全文...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认知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gfang Data)、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等数据库中有关rTMS联合认知训练治疗PSCI患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6月。主要结局指标包括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行为记忆测验法(RBMT)评分。由2名评审员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估文献质量,使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R)或相对风险比(RR)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D)或标准化均数差(SMD)表示,并计算其95%置信区间(CI)。根据I 2和P值大小判断异质性,若P≥0.10,I2≤50%,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若P<0.10,I2>50%,则使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 共纳入23项研究,1 788例患者,其中对照组895例、试验组893例。(1) MoCA评分:按对照组不同治疗方法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MoCA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MD=1.78,95%CI(1.18,2.38),P<0.000 1;MD=3.30,95%CI(3.01,3.58),P<0.000 01];按刺激频率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MoC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MD=3.49,95%CI(3.40,3.57),P<0.000 01;MD=3.16,95%CI(2.79,3.53),P<0.000 01]。(2) MMSE评分:试验组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MD=2.14,95%CI(1.14,3.15),P<0.000 1;MD=3.16,95%CI(2.71,3.60),P<0.000 01]。(3) ADL评分:试验组AD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MD=10.78,95%CI(9.18,12.38),P<0.000 01;MD=8.23,95%CI(7.04,9.41),P<0.000 01]。(4) RBMT评分:试验组RBMT评分高于对照组[MD=2.00,95%CI(1.37,2.63),P<0.000 01]。结论 rTMS联合认知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智力状态、行为记忆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认知训练 认知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META分析
下载PDF
微反应器制备过氧化新癸酸异丙苯酯
20
作者 王淑娜 王鑫龙 +2 位作者 赵长森 刘波 牛强 《聚氯乙烯》 CAS 2024年第2期25-27,共3页
基于微反应器的发展及其固有的安全特性,探讨了用微通道反应器制备对过氧化新癸酸异丙苯酯工艺。研究了反应温度、物料配比、停留时间等对反应固含量和收率的影响,以及合成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氢氧化钾∶异丙苯∶新癸酰... 基于微反应器的发展及其固有的安全特性,探讨了用微通道反应器制备对过氧化新癸酸异丙苯酯工艺。研究了反应温度、物料配比、停留时间等对反应固含量和收率的影响,以及合成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氢氧化钾∶异丙苯∶新癸酰氯(摩尔比)=1.30∶1.05∶1.00,玻璃模块反应温度50℃,碳化硅模块反应温度60℃,反应停留时间57 s,收率和固含量最佳,含固质量分数为86.14%,收率为92.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反应器 过氧化新癸酸异丙苯酯 超高活性引发剂 反应温度 物料配比 停留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