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riting Haiku in a Second Language: Perceptions, Attitudes, and Emotion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被引量:1
1
作者 Atsushi lida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2年第9期1472-1485,共14页
关键词 语言学习 写作 情感 大学新生 外语学习 诗歌创作 学习方法 编码系统
下载PDF
Rooted in Tradition, Embracing Modernity: Zhou Zuoren's Interest in Modern Japanese Haiku and Tanka and His Promotion of Short Verse in China
2
作者 Frederik H. Green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8年第3期424-448,共25页
Whe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period Chinese reformers grappled with the challenges of creating a new poetic language and form in the early decad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Zhou Zuoren (1885-1967), one of mod... Whe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period Chinese reformers grappled with the challenges of creating a new poetic language and form in the early decad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Zhou Zuoren (1885-1967), one of modern China's most influential intellectuals, believed that much could be learned from the experiments of modern Japanese poets who had overcome similar challenges in the decades following the Meiji restoration. Of all the verse forms Japanese poets were experimenting with, Zhou was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modern haiku and tanka. Zhou felt that the modern haiku and tanka's rootedness in tradition on the one hand and their ability to express modern sensibilities on the other could offer a model for Chinese poets seeking to create a poetic voice that was at once modern, but also anchored in traditional poetics.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some of Zhou's translations of modern haiku and tanka and illustrate how these translations led him to promote a new poetic form in China, typically referred to as "short verse" (xiaosh0. By further reading Zhou's critical essays on modern Japanese poetry against the writings of a number of Western modernist poets and translators who themselves were inspired by East Asian verse forms--Ezra Pound in particular--I will comment on the degree to which Zhou's promotion of short verse inspired by modern Japanese haiku and tanka challenges a perceived Western role in legitimizing East Asian forms as conducive to moder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hou Zuoren Ezra Pound modern Chinese poetry modern Japanese poetry haiku tanka translation modernity MODERNISM late qing dynasty Republican-period
原文传递
论庞德“在地铁车站”中的汉诗特性 被引量:10
3
作者 吴笛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3-57,共5页
尽管庞德本人以及中外学者将庞德的诗作"在地铁车站"视为俳句,但是,该诗所具有的日本俳句的特性其实并不典型,更多的则是汉语诗歌的重要品性。就艺术形式而言,该诗所接受的汉诗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包含两个复叠对比... 尽管庞德本人以及中外学者将庞德的诗作"在地铁车站"视为俳句,但是,该诗所具有的日本俳句的特性其实并不典型,更多的则是汉语诗歌的重要品性。就艺术形式而言,该诗所接受的汉诗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包含两个复叠对比形象的典型的对偶句的特征,二是诗律学意义上的"字"这一概念的介入以及以此作为衡量单位所引发的诗律学上的探索和变革。而这一变革更是具有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和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庞德 俳句 汉诗 对偶句 诗律学
下载PDF
从俳句中的季语解读日本民族的自然审美观 被引量:14
4
作者 林娟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8-43,共6页
季语是俳句的灵魂。日本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传统的农耕生产方式,使日本民族在生活中化育而成的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蕴藏着该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徘句中的季语即蕴含着这种日本民众与自然共融互动的自... 季语是俳句的灵魂。日本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传统的农耕生产方式,使日本民族在生活中化育而成的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蕴藏着该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徘句中的季语即蕴含着这种日本民众与自然共融互动的自然审美观,它深刻地传达了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理念和季语式的自然的人生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俳句 季语 自然审美观
下载PDF
从日本古典和歌及俳句看日本人的审美观表现 被引量:6
5
作者 毛峰林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0-73,共4页
日本的古典和歌及俳句构成日本人一个重要的精神世界 ,它在反映日本人认同与崇拜自然的岛国自然观的同时 ,还表现出与这种自然观密切关联的许多日本人审美观特征 ,比如微观与淡雅、不对称与不完全美、短暂与无常等 ,这些审美观特征不仅... 日本的古典和歌及俳句构成日本人一个重要的精神世界 ,它在反映日本人认同与崇拜自然的岛国自然观的同时 ,还表现出与这种自然观密切关联的许多日本人审美观特征 ,比如微观与淡雅、不对称与不完全美、短暂与无常等 ,这些审美观特征不仅表现于文学艺术的领域 ,甚至还广泛影响至日本人的价值观及世界观等。从日本古典和歌及俳句透视日本人的审美观表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歌 俳句 岛国自然观 审美观表现
下载PDF
日本俳句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与创造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安琪 霍慧玲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80-81,共2页
俳句是日本律诗的形式,它在接受中国诗歌创作意象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美学风格。日本俳句对中国诗歌意象的接受,以及意象表达中独特的物哀感受反映了俳句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与创造。
关键词 俳句 意象 季语 物哀
下载PDF
苏轼与俳优传统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永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5-89,共5页
在进取成为"帝师"与退守成为"隐士"的两难抉择中,苏轼秉承了特有的俳优传统。苏轼诗词中特殊的俳谐情调源于俳优传统沾溉而成的俳优心态。这是一种由非严肃化的戏弄心态、非神圣化的怀疑心态和非情感化的理智心态... 在进取成为"帝师"与退守成为"隐士"的两难抉择中,苏轼秉承了特有的俳优传统。苏轼诗词中特殊的俳谐情调源于俳优传统沾溉而成的俳优心态。这是一种由非严肃化的戏弄心态、非神圣化的怀疑心态和非情感化的理智心态所组成的心态。苏轼以戏弄的无目的性得以与官方的统治秩序和道统意识相融共存。历史上,俳优心态者一般被统治阶级目为狂者,苏轼长期处于俳优式的狂者和陶潜式隐者的矛盾抉择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俳优 《荔枝叹》
下载PDF
试析日本象征主义抒情诗的诗美范畴和审美特征 被引量:3
8
作者 权宇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62-66,共5页
日本和歌与俳句都很短小,这和喜欢小而精、小而巧的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以及他们的传统的美学观念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和歌往往以"惟专止于男女相恋之情",俳句"或以滑稽或以忧伤为主"展开。然而,受到宋元以来中国文... 日本和歌与俳句都很短小,这和喜欢小而精、小而巧的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以及他们的传统的美学观念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和歌往往以"惟专止于男女相恋之情",俳句"或以滑稽或以忧伤为主"展开。然而,受到宋元以来中国文化的影响,他们主动调整自己的审美心理和美学追求,把艺术情趣转向于反世俗的禅的意境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歌 俳句 风雅 禅境
下载PDF
王维山水诗与松尾芭蕉俳句之比较——以禅道思想影响为中心 被引量:4
9
作者 周建萍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32-35,68,共5页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他笔下的山水田园景色具有"情景交融,诗画一体"的美感。松尾芭蕉是日本俳坛上的"俳圣",他所创立的"蕉风俳谐",是日本诗歌史上的里程碑。王维和松尾芭蕉虽然处在不同时代、...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他笔下的山水田园景色具有"情景交融,诗画一体"的美感。松尾芭蕉是日本俳坛上的"俳圣",他所创立的"蕉风俳谐",是日本诗歌史上的里程碑。王维和松尾芭蕉虽然处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和不同民族,但他们的审美对象和艺术风格却很相似,其原因应该在于禅道思想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了相近的世界观和美学思想。王维表现出的是牧歌式的适意,芭蕉流露出的是苦寒之色。尽管如此,他们在执着于艺术之道的追求中,终究是形成了相似的艺术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诗 田园诗 俳句 禅宗思想 道家思想
下载PDF
中日诗歌的英译对英美意象主义诗歌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罗春霞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66-69,73,共5页
文章从比较诗学入手,论述了中国古典诗歌和日本俳句的英译在题材、风格、格律、句法、审美等方面对意象主义诗歌产生的影响,从而论证了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中国古诗 俳句 意象主义诗歌运动 译介 文化交流
下载PDF
中国古诗与日本和歌、俳句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罗春霞 方萍 《黄山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76-80,共5页
本文以诗歌比较为手段,对中国古典诗歌和日本和歌、俳句进行对比研究,从中梳理出日本诗 歌在承袭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同时,有其偏狭而独特的发展:题材更狭窄,形式更凝炼,审美更纤细。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 和歌 俳句
下载PDF
日本和歌俳句读解的语用视角 被引量:1
12
作者 毛峰林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14,共4页
日本和歌俳句是诗歌语言与文化精神的融合体,作为形式独特的诗歌语篇,它表现出独具特点的隐喻功能与信息功能语用特征,其中语篇隐喻及概念隐喻与特定的意境表现密切相关,而信息结构规律则与背景信息密切相关,二者显现的语用特征与日本... 日本和歌俳句是诗歌语言与文化精神的融合体,作为形式独特的诗歌语篇,它表现出独具特点的隐喻功能与信息功能语用特征,其中语篇隐喻及概念隐喻与特定的意境表现密切相关,而信息结构规律则与背景信息密切相关,二者显现的语用特征与日本人特定的审美观及价值观相照应,以语用视角探讨和歌俳句,将使我们更加准确读解和歌俳句趣旨及其中蕴含的文化精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歌俳句 隐喻特征 信息特征 读解
下载PDF
俳句中的禅心体现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彩虹 林艳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年第7期81-82,共2页
禅学思想对日本俳句影响深远。在俳句这一日本特色的文学形式中渗透了大量禅宗精神。
关键词 俳句 禅宗思想 禅心 顿悟
下载PDF
日本传统韵文学的光点:俳句影响下的庞德意象诗文艺理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波 《日本问题研究》 CSSCI 2012年第3期53-58,共6页
美国诗人庞德谙悉古今,善于旁征博引,撷取各民族文化之长为己所用。他的诗歌理论在很多方面得益于东方文化,其中借鉴吸收了日本俳句诗写作的结构特点。20世纪初,在日本热风靡西方的背景下,庞德开始和日本文化结缘,而后,他创作出一些类... 美国诗人庞德谙悉古今,善于旁征博引,撷取各民族文化之长为己所用。他的诗歌理论在很多方面得益于东方文化,其中借鉴吸收了日本俳句诗写作的结构特点。20世纪初,在日本热风靡西方的背景下,庞德开始和日本文化结缘,而后,他创作出一些类俳句诗,并以此为启发创建了"叠合理论"的新文艺理论,而这也正是庞德实用主义思想和日本俳句结合衍生发展变化的结果。虽然庞德对日本俳句的了解并不透彻,但是他以日本俳句为启发而开创的意象派新诗运动给东西方文化交流带来的深远影响却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兹拉·庞德 意象迭加 意象诗文艺理论 日本俳句
下载PDF
日本俳句与中国小诗、汉俳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静 陈琬柠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49-52,共4页
日本俳句促成了"小诗流行的时代",形成了"汉俳"等诗歌形式。但由于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传统和诗人不同的人生经历,最终使日本俳句与中国小诗、汉俳在情感内涵和表达方式上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呈现出不一样的诗坛风景。
关键词 日本俳句 中国小诗 汉俳
下载PDF
试论芭蕉的俳谐之旅与风雅之道 被引量:1
16
作者 权宇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50-54,共5页
在日本文学史上"风雅"一般指全体艺术,而贯穿在松尾芭蕉艺术之道的"风雅"为俳谐之意。松尾芭蕉把乾坤之变视为风雅之因,在天地自然变化之中一味追求新的俳风,直逼以"诚"为本的风雅之道。当时松尾芭蕉接... 在日本文学史上"风雅"一般指全体艺术,而贯穿在松尾芭蕉艺术之道的"风雅"为俳谐之意。松尾芭蕉把乾坤之变视为风雅之因,在天地自然变化之中一味追求新的俳风,直逼以"诚"为本的风雅之道。当时松尾芭蕉接受中国文化时的审美心理的调整过程,以及创造新质的选择机制,从他的旅行记中得到了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松尾芭蕉 旅行记 俳谐 风雅之道
下载PDF
日本俳句与中国六朝美学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建刚 《美育学刊》 2016年第2期9-18,共10页
被夏目漱石誉为日本"唯一的文学"的俳句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俳句中的隐逸主题、禅寂之境以及它所追求的"风雅之诚"很大程度上源自老庄哲学的启示,而它的闲适风格,韵律化的形式则与六朝美学有内在的关联。当然,俳句... 被夏目漱石誉为日本"唯一的文学"的俳句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俳句中的隐逸主题、禅寂之境以及它所追求的"风雅之诚"很大程度上源自老庄哲学的启示,而它的闲适风格,韵律化的形式则与六朝美学有内在的关联。当然,俳句也有其不为汉文化所接纳的东西,比如它的京都风情,它的无韵化以及俳人极端内敛克制的写作姿态等与汉诗汉文存在一定的隔膜,这也是它在20世纪初期被引进中国而未获成功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俳句 松尾芭蕉 六朝美学 风雅之诚 本居宣长
下载PDF
日语俳句汉译句式探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林俊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94-97,共4页
关于该用何种句式对日语俳句进行汉译,翻译界一直众说纷纭。围绕这一问题,译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其翻译句式——汉译时到底该取义还是存形。根据对俳句翻译中形与义的矛盾以及中日语言差异等因素的分析,为了如实、完整地传达俳句韵味... 关于该用何种句式对日语俳句进行汉译,翻译界一直众说纷纭。围绕这一问题,译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其翻译句式——汉译时到底该取义还是存形。根据对俳句翻译中形与义的矛盾以及中日语言差异等因素的分析,为了如实、完整地传达俳句韵味,汉译时应采取异化译法,尽可能保留俳句原有的句式,亦即用"5、7、5"的句式进行汉译。而由于中日两国语言的特点,这也是完全可行的,该句式也较易为汉语读者所接受,通过"稀释"、"叠字"等手段,也可解决俳句汉译带来的中日语信息量差异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俳句 翻译 异化
下载PDF
日本禅宗文化影响下的古典俳句诗探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波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96-98,共3页
日本禅以独特的哲学思辨,在思想表达上本土化,成为日本文化的支柱。它不仅构建了日本人的人生哲学,而且影响着日本文学艺术美的基调,在镰仓时代以后的日本社会历史文化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而俳句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日本韵文学的传统形式... 日本禅以独特的哲学思辨,在思想表达上本土化,成为日本文化的支柱。它不仅构建了日本人的人生哲学,而且影响着日本文学艺术美的基调,在镰仓时代以后的日本社会历史文化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而俳句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日本韵文学的传统形式之一,攫住大自然的微光绮景和诗人的玄思梦幻,深受日本禅宗文化影响,言语简练,强调整体风格的纯净、典雅,富含日本禅的文化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禅宗文化 自然观 文化审美 古典俳句
下载PDF
从“小诗”到“微诗”——从弥生《之间的心》看自媒体时代的诗歌创作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娟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76-82,共7页
近年来,媒介转型的自媒体时代催生了微诗,微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独特的审美范式。文章以弥生的诗集《之间的心》为案例,分析微诗的发展过程和美学特征。弥生的创作出于多重文化交错的“之间”视角,微诗其实也具有一种“之间”的身份,从... 近年来,媒介转型的自媒体时代催生了微诗,微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独特的审美范式。文章以弥生的诗集《之间的心》为案例,分析微诗的发展过程和美学特征。弥生的创作出于多重文化交错的“之间”视角,微诗其实也具有一种“之间”的身份,从古典诗歌到禅诗,从小诗到微诗,微诗的独特价值在于其是当代诗歌写作对于传统的一种传承和发展,就像是一种历史的“中间物”,承接着过去,也启示着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生 《之间的心》 小诗 微诗 俳句 禅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